老子深邃的贵身思想
- 格式:pdf
- 大小:311.85 KB
- 文档页数:4
简述老子贵柔的人生哲理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道家学派影响了整个古代社会。
老子提倡“贵柔”的思想,主张人们应该保持柔韧性,放弃刚强的争斗,以达到和谐共存的目的。
本文将从道家哲学的角度,简述老子贵柔的人生哲理。
老子贵柔的人生哲学,强调在处理人际关系和面对问题时,要学会柔韧应对,摒弃刚强的态度。
他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都遵循着自然的原则,即“无为而治”。
这一理念要求人们在与他人、与社会相处时,也应该顺应自然、放弃刚强,实现和谐共处。
老子贵柔的人生哲学,倡导人们在生活中要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过于争强好胜,而应该随和自然。
他认为,过分的刚强和争斗不仅会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和困难。
因此,老子主张人们要学会“知足”,懂得满足现状,不要盲目追求过高的目标,以免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老子贵柔的人生哲学,还强调在处理问题时要具备海的胸怀,具有包容万物的心态。
他认为,一个伟大的人应该像大海一样,能够包容所有的事物,不管是好还是坏,都能够接受和原谅。
这种包容的心态能够帮助人们减少矛盾和纷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老子贵柔的人生哲学,要求人们在面对问题时,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并从中吸取教训,以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他认为,人类的错误和不足是正常的,关键在于能够认识错误、修正错误,从而不断进步。
这种勇于自我反省和修正的态度,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实现个人成长,也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老子贵柔的人生哲学,强调了一个重要的观念,那就是要人们要学会在和谐中实现自我价值。
他认为,人们应该摒弃争斗和刚强的态度,实现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进而实现自己真正的价值。
这种和谐共存的思想,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总之,老子贵柔的人生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要求我们摒弃争斗和刚强的态度,实现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老子贵柔的人生哲学,学会在和谐中实现自我价值,构建和谐社会。
浅谈老子的教育思想诚人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老子·德道经》一书内容极其丰富而深刻,涵盖宇宙论、人生观、辨正法、社会学、养生学、教育学、管理学等众多领域,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文化瑰宝。
本文就老子的教育思想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
一、老子的教育目的老子的社会理想不是人治社会,也不是法制社会,而是个人、社会和大自然和谐统一的道德社会。
要实现这个理想,道德教化是一项基础工程,必须全社会形成共识。
老子的教育思想就是为此而建立的。
《德道经》德篇第三十章说:“小邦寡民。
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有車周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陳之。
……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
”老子在此画了一幅他理想中的道德社会的蓝图,在这个理想国里,没有苛政,没有战争。
人民纯朴,甘食美服,安居乐业。
不需要奔波劳碌,也没有恐惧和烦恼。
这个社会确实是非常美好啊。
这个理想为什么不能实现呢?德篇第一章指出了根本原因:“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
”就是说,社会的离道失德是人类种种罪恶和灾难的根源。
在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道德社会,现在历史学把它稱为原始共产主义社会。
在那個时代,国君与百姓平等相处,共同劳动。
根据史料记载,三皇五帝时代就是那样的社会。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技术越来越先进,但是人们离道失德也越来越严重,社會的罪惡和人民的痛苦不斷增加。
为了医治社会的种种弊病,老子开出了复归道德社会的处方。
德篇第十七章说:“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意思是要建成道德社会根本的措施就是修德。
修德要从自身做起,然后带动家庭,影响乡里,推动地区,最后实现天下道德思想的普及。
一个国家总是必须有执政者来领导和管理。
培养有道德的执政者是老子教育思想的一个重点,老子对此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
老子“贵身”观念的现代意义*导读:老子提出了贵身的观念,他说: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提出了贵身的观念,他说: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这就是认为,贵身与爱身的态度是寄托天下的基本资格。
这句话对于熟悉如杀身成仁或克己复礼,以高高挂在远处的理念为善,并强调应该加以集中和统一思想的人们也许会很刺耳。
在主导社会的礼乐价值体系中,个人总是带有被管理的、不足的、被支配的性格。
因为,礼乐体系或理念被理解为普遍的、客观的,而戴上真理的帽子。
然而,老子与此相反,主张作为掌握天下的条件,在于爱身或贵身;在身与天下的对比中,主导权或出发点反而在身。
老子不仅不接受由名构成的理念或价值体系本身,而且将其视为社会矛盾的导火索或人心不安的要素。
由名构成的理念或价值体系的最基本的否定性作用就是因为区分。
与之相反,老子放弃高高挂在远处而控制具体的生命活动空间的理念,试图确立以日常的、身体的、具体的、个别的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体系。
以去彼取此来表现,并利用有趣的比喻加以说明。
老子说: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即是说应去除的彼是与以名结构化的理念的价值体系有关的,应提取的此是与理念的价值毫无关系的直接的身体性。
老子还说,为无为,则无不治。
无为的意思就是以名结构化的普遍的、统一的理念对个别存在分布多样的具体的世界不加以控制。
因而,老子首先设定名的极限,批判以统一的价值体系作为标准加以区分而产生的暴力性。
那么,在老子那里剩的究竟是什么呢?就是相比名,留住实,相比普遍的理念,留住具体的个别者的身体性。
老子号召我们从此出发,并不是理念的支配,而是强调具有身体性的个别存在自行自定的文明结构。
因而,《道德经》中自正、自定、自化、自然、自富、自朴及自均等都表现为较积极的结果。
而在强调向普遍理念集中的《论语》或《孟子》中则几乎找不到这些概念。
这样,我们可以得出老子所说的贵身概念在广义上可理解为为我主义,也可以把握其在老子哲学中的意义所在。
学道德经第十三章感悟体会摘要:1.道德经第十三章内容概述2.感悟一:得宠与受辱皆不宜沾沾自喜3.感悟二:重视身体,看重生命与人格4.感悟三:道家思想对个人修养与处世的启示5.总结:道德经第十三章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正文:道德经第十三章内容概述《道德经》第十三章主要讲述了道家的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
在这一章节中,老子提出了一种贵身的观念,强调看重生命、人格,同时认为得宠与受辱皆不宜过于在意。
这一思想观点对于个人修养和处世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
感悟一:得宠与受辱皆不宜沾沾自喜在道德经第十三章中,老子认为,无论是得宠还是受辱,都不应该影响一个人的内心平静。
得到夸奖时,不要沾沾自喜,妄自尊大;受到侮辱时,不要自我贬低,自暴自弃。
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受外界宠辱的影响,才能更好地修身养性。
感悟二:重视身体,看重生命与人格老子认为,人们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有身体。
身体是生命的载体,没有身体便没有大患。
因此,我们要重视身体,珍惜生命。
同时,老子强调贵身,意味着看重人格尊严。
一个人在处世过程中,要有自尊心,不做有损人格的事情。
感悟三:道家思想对个人修养与处世的启示道家的贵身观念启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学会自尊、自爱,保持内心的平和。
无论遇到荣耀还是羞辱,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被外界所左右。
此外,我们要看重生命,珍惜身体,同时注重人格修养,追求内心的真实与自尊。
总结:道德经第十三章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对道德经第十三章的学习,我们可以得知,道家思想对我们的个人修养和处世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贵身,珍惜生命和人格,保持内心的平和,不受外界宠辱的影响。
《老子》的智慧引言概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道家哲学的奠基之作。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对人生、道德、治国等方面都有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老子》的智慧所在。
一、道法自然1.1 顺应自然:《老子》强调顺应自然,认为人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而行事,不可逆天而行。
1.2 尊重自然:强调人应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不可随意破坏生态环境。
1.3 自然无为:强调自然的无为而治,认为顺应自然规律,不做过多干预,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二、无为而治2.1 无为而治的哲学:《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最好的治理方式是不做过多干预,顺应自然规律。
2.2 政治智慧:强调政治领袖应当保持谦逊、低调,不要过度干预民众生活,让民众自由自在。
2.3 治国之道:认为最好的治国之道是让民众自由自在,不要过度干预,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三、无为而成3.1 无为而成的哲学:《老子》认为最好的成就是无为而成,不要强求,顺其自然。
3.2 不强求功利:强调不要过于功利导向,应该顺应自然规律,顺其自然。
3.3 放下执念:认为放下执念,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达到最好的结果。
四、谦虚谨慎4.1 谦虚为本:《老子》强调谦虚为本,认为谦虚能够使人得到更多的尊重和认可。
4.2 谨慎行事:强调人应该谨慎行事,不要轻率言行,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4.3 不自大自满:认为不要自大自满,要保持谦虚态度,不断学习进步。
五、淡泊名利5.1 淡泊名利:《老子》认为淡泊名利,不要过于追求名利,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
5.2 追求精神境界:强调追求精神境界,不要被物质所累,才能真正得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5.3 修身养性:认为修身养性,追求内在的提升和境界的提高,才是最重要的。
总结:《老子》的智慧贯穿于各个方面,从顺应自然到无为而治,再到谦虚谨慎、淡泊名利,都体现了其深邃的思想和智慧。
通过学习和领悟《老子》的智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生、社会和世界,实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老子的为人处世之道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提倡,为人处世要向水的“柔弱”品质学习。
他认为,最高尚的品德就像水一样:守柔、不争、处下。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
”(《道德经·八章》)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
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
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
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
“柔弱胜刚强”是老子最为著名的哲学命题之一。
不张狂,忍辱负重,任劳任怨,以不争胜有争,最后反而能获得意外的惊喜。
二、不要得之若惊,失之若惊,要做到宠辱不惊老子强调“贵身”的思想,论述了宠辱对人身的危害。
认为生命远远贵于名利荣宠,要清静寡欲,一切声色货利之事,皆无所动于中,然后才可以受天下之重托,而为万民所托命。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道德经·十三章》)不要过于看重自己的得与失,要做到内心沉稳,坦然面对,时刻提醒自己平淡对待,关键还是修身养性。
容易患得患失的人,不仅伤身,而且难有所成。
三、立身淳厚,抛弃虚华老子感受到人际关系愈来愈难以相处,提出了:“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老子的文风特点是:
1.简约:老子的文风简明扼要,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冗长的段落。
他善于用简单
的语言表达深邃的哲理,使读者易于领会和接受。
2.深邃:老子的文风虽然简约,但却富有深邃的思想和哲理。
他善于运用比喻、
寓言和故事等手法,让读者在简单的语言中领略到深刻的道理。
3.含蓄:老子的文风含蓄内敛,不张扬,不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比
喻、寓言和故事等手法暗示读者,让读者在阅读中自己去体会和领悟。
4.清新:老子的文风清新自然,不矫揉造作,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他善于用
简单的语言表现深邃的哲理,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清新自然的气息。
5.玄妙:老子的文风也带有一些玄妙神秘的色彩,让人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神
秘的气息。
他善于运用比喻、寓言和故事等手法,让读者在阅读中领略到一些难以言喻的哲理。
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出自《道德经》第十三章,意思是,所以,像重视自身一样重视天下的人,可以把天下重任托付给他。
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天下的人,可以将天下重任交付给他。
曾仕强先生解读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我们要把身体奉献给天下,担当天下万物生存的重责大任,而不是只考虑自己一个人。
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为天下万物所寄,然后便会无我,与天下万物共存,没有个人的荣辱了。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如果我们真的爱惜自己的身体,就不会胡作乱为来伤害自己的身体,我们要用这个宝贵的身体为天下人做事。
“若可托天下”,就好像天下万物,都可以委托在我们身上。
贵身的人,不敢用宠辱来伤害自己,因为他要做更大的事情。
我们心存天下,与万物并存的时候,就会忘我。
最起码会觉得自己不重要,自己的身体也不重要。
如果一个人不能替天下万物尽一点点责任,只是天天吃饭、消化、浪费资源;一个人只是认为自己的身体要紧,其他的都不重要,这种人除了当饭桶,没有任何功用。
老子指出,要善用身体为天下人做事,无我无身,宠辱相同。
有无是同样的,没有分别;宠辱是同样的,也没有分别。
傅佩荣先生解读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所以重视身体超过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交付给他;爱惜身体超过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委托给他。
越能珍惜身体的人,越能够担任领导。
重视身体超过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交付给他。
一个领导如果为了追求功业,就算是照顾了百姓,结果自己累病了,甚至提早报销了,他的作为对整个社会来说,就一定是好的吗?未必。
老子说,爱护身体超过天下的人,才可以把天下委托给他。
这样的人是清心寡欲的,许多事情能做不能做,他都会考虑得比较清楚。
重视自己的身体,不刻意做任何事,也不勉强做任何事。
如果有一件事要你花很大的力气去做,代表你还没有掌握到它自然的趋势。
所谓的“自然的趋势”是说,任何事情的发生和发展都有它本身的一种力量,叫做顺势而行。
浅析老子贵柔思想及其对心理疏导的启示浅析老子贵柔思想及其对心理疏导的启示提要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
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是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经?,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大宝藏—也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第一部名著。
其内容涉及哲学、文学、兵学、美学、医学、社会学、伦理学、天文学、养生学,被誉为百科全书。
老子的贵柔思想几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
作为文化基因,渗透到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之中。
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生死观等各种文化观念。
关键词老子;谦下守柔;心理疏导;作者简介乔伟艳,女,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原理。
江西南昌330063一、老子贵柔思想及其特点老子及其思想概况老子的思想以自然为宗,主张“人法地,地法天,道法自然〞。
从天道、地道、到人道,强调了人要顺应自然,法天而行,天道无为而无不为。
人和社会的种种危机,也往往是把人“物〞化了,使得人与人之间凝聚的感情淡化了。
社会的多元化和价值的多元化使得人心、家庭也产生了变化。
老子的守柔、顺下、不争等的贵柔思想实在是值得省思。
老子贵柔思想的挖掘阐释1.谦下守柔的思想。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筋仞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曰,坚强死之徒也,柔弱生之徒也。
〞“故强大居下,柔弱居上。
〞1老子认为自然之道贵柔弱,不贵强梁;贵卑下,不贵高大。
有生命力的居于柔软,死亡的居于僵硬。
强大者往往接近于死亡,弱小者往往充满活力。
为了让人们理解新生事物柔弱但一定能战胜衰老之物的道理,老子特别取出新生婴儿之柔弱以及柔水穿透坚石的形象加以比喻。
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
〞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
〞1“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1在辨证开展的过程中,幼稚、柔嫩、弱小的事物,常常是充满生命力的事物。
文_学术探讨308《老子》又名《道德经》,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是道家思想源远流长的奠基之作,为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其中包含着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一书的内容涉猎广泛,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百态,大千世界里的一花一木,每个人的一言一行,在老子眼中都是应天道而行,蕴含着道的神秘,蕴含着世界在静默之中运行的法则。
本文将从《老子》着眼,以书中内容为起点,围绕修身问题,通过论证的方法,探讨蕴藏在《老子》乃至整个道家思想中的修身内容。
一、何为身?在《老子》中,“身”并非我们今日所理解的,由身体器官各部分共同组成的肉体,而是指包括物质的人与精神的人于一体的生命,身体机能与思想感情缺一不可的统一体,即“人”的整体,是包含身与心在内的生命统一体,即完整的人。
对“心”与“身”字的正确理解,是对《老子》修身思想深入探讨的基础。
不同于今日,《老子》中所讲的修身并非仅仅只是施予肉体之上的养生行为,重点其实在于“修心”,在于“修德”,在于锤炼自己的内心世界。
老子的修身论通过心境的修养与保持实现了目的论与方法论的统一。
二、何以修身?1)修身的基础:道法自然,顺应天道。
众人皆知,“道法自然”。
因而,要顺从于道,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自然”。
在我认为,“自然”就是“本身的样子”、“本就如此”。
因此,“道法自然”,其实就是道的效法对象只有它自己,它自出现以来就一直保持着它该是的样子,按照它该有的规律进行运转。
道的法则就是自己,就是“自然”。
万物皆如是。
在修身过程中,也要保持事物自然而然的样子,不对任何事物有意限制。
所谓圣人,他们在处事时必定会“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1],而这也是我们在道家修身过程中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在道家思想中,最高的德就是“出世”,保持自身的清洁,而不追求儒家那样的“入世”、“有为”,在纷繁世间沾染一身尘土。
无为而治,道法自然,让一切都顺应天道而运转,才是道家的“上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