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463.00 KB
- 文档页数:37
目录1 课程设计任务书 (1)1.1 设计题目 (1)1.2 设计任务 (1)1.3 设计要求 (1)1.4 设计具体内容 (1)1.5 原始数据 (1)2 综合生产计划的编制 (4)2.1 综合生产计划概述 (4)2.2某机械厂2015年度策略分析 (4)2.3 综合生产计划的决策 (9)3 设备组生产能力的测定 (10)3.1 生产能力概述 (10)3.2 生产能力测定(计算)分析 (10)4 主生产计划的编制 (12)4.1 主生产计划概述 (12)4.2 主生产计划编制分析 (12)5 十张订单在单台机器作业排序 (14)5.1 作业排序概述 (14)5.2 作业排序规则 (14)5.3 十张订单作业分析 (14)1 课程设计任务书1.1 设计题目某机械厂2015年度生产计划及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1.2 设计任务(1)编制主流产品的综合生产计划与主生产计划(全年);(2)编制机加工车间甲、乙、丙三种主要产品(零件)的生产作业计划。
1.3 设计要求根据所提供的材料,按设计任务要求进行分析、计算和设计,并在2周内独立完成1份完整的课程设计报告。
1.4 设计具体内容(1)编制综合生产计划,运用三种策略进行分析比较,选择最优方案。
2、计算设备组的生产能力;3、编制主生产计划。
4、计算1-3月每周的现有库存和待分配库存;5、十张订单在单台机器作业顺序的安排1.5 原始数据1、该公司主要产品主流型机械的有关资料:⑴该产品2015年度各月出产计划预测量(见表1);⑵该产品的投入批量为600,期初库存为400,设备组车床数15台2、机加工车间主要产品甲、乙、丙、丁四种零件的有关资料:⑴四种零件结构、工业和劳动量构成差别较大,月产量分别为200,300,400和100件。
⑵四种零件在主要工序的加工时间见(表2);⑶每月工作天数见表1,每月份后面括号内为实际工作天数。
3、其他相关数据(1)有关于成本的数据见表3(2)关于订货量的预测,见表4。
《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设计报告报告正文一、设计目的这次课程设计是《生产计划与控制》这门学科的实践环节,是学习《生产计划与控制》课本理论知识后的实际操作性锻炼。
通过这次课设,要能够掌握生产与运理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并且对设计对象的情况,问题和材料有较好地了解,可以灵活应用本课程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设计思想生产作业计划可以分为大量流水生产,成批生产和单件小批量生产三种类型,本次课程设计为大量间断流水线设计。
其特点是专业化程度高;工艺过程封闭;工作地按工艺过程的顺序排列,生产对象在工作地间单向移动;各工序生产能力平衡;生产具有节奏性;各工作地间有传送装置连接。
流水线具有高度的连续性、比例性、平行性。
生产组织方式有两种,以工艺为中心和以产品为中心,以工艺为中心生产,是按照生产工艺的特点来设置生产单位。
在生产单位内,集中着同种类型的生产设备和同工种的工人,只完成产品的部分工艺阶段或部分工序的加工。
一般与订单生产方式,小批量生产结合在一起。
以工艺为中心生产,是按照生产工艺的特点来设置生产单位。
在生产单位内,集中着同种类型的生产设备和同工种的工人,只完成产品的部分工艺阶段或部分工序的加工。
一般与订单生产方式,小批量生产结合在一起。
所以本次设计将采用以产品为中心的设计方法。
生产作业计划的设计要在工厂、车间布置满足生产过程需要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提高资源、设备以及人员的利用率,车间作业系统方便人与机器的操作,缩小设备与人员的占地面积,避免相互交叉与迂回运输,缩短生产周期,节省生产开支。
三、基本原理根据设计内容,我需要对四个不同型号的零件进行车间作业系统的设计设计合理的大量流水线主要按以下步骤进行:(1)按产品形状、尺寸或材料对产品的不同生产或工艺特点进行分类。
(2)计算流水线的生产节拍。
(3)计算各工序的大量系数,从而确定生产类型。
(4)计算每个流水线的设备数量和负荷系数。
(5)绘制流水线布置示意图(—,L,U,O,S型)。
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产计划与控制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性,掌握生产计划的基本概念、原理及编制方法。
2. 使学生掌握生产控制的基本方法,了解生产过程中的调度、监控与调整策略。
3. 引导学生了解企业生产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掌握生产计划与控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独立编制生产计划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生产控制方法,对企业生产过程进行有效调度、监控与调整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生产管理问题,提出合理解决方案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生产管理事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
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3. 引导学生认识到生产计划与控制在企业节能减排、绿色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课,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应用。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生产管理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企业实际案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具体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生产计划基本概念:讲解生产计划定义、分类及作用,分析生产计划在企业运营中的地位。
教材章节:第一章 生产计划概述2. 生产计划编制方法:介绍生产计划编制的原则、程序和常用方法,如线性规划、网络计划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 生产计划的编制方法3. 生产控制策略:讲解生产控制的基本原理,分析生产过程中的调度、监控与调整策略。
教材章节:第三章 生产控制策略4. 生产计划与控制应用: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企业生产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探讨生产计划与控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教材章节:第四章 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应用5. 生产计划与控制软件:介绍常用的生产计划与控制软件,如ERP、MES 等,分析其在企业生产管理中的作用。
《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设计报告课题名称:点验钞机运营系统设计姓名:XXX班级:B工业071学号:071010XXX日期:2010 01 09目录第一章确定企业的目标和功能 (2)第二章厂址选择 (6)第三章确定企业的生产单位 (3)第四章企业结构图 (5)第五章装配线平衡 (9)第六章1型生产线平衡优化布置方案 (10)第七章U型生产线平衡优化布置方案 (11)第八章企业计划系统(总装车间MRP系统) (12)第九章库存管理方式的确定 (18)第十章参考文献 (21)第一章确定企业的目标和功能1.1点验钞机的特点据称,国家将在钞票中加入某种先进的防伪标志,已由国家科技部门研制出相应的防伪验钞技术。
该项防伪技术属于国际前沿技术,其他企业很难仿制。
为保证点验钞机的质量,国家确定两家企业为新型点验钞机的指定生产企业:一家为广东的某公司,一家为天津的某公司。
点验钞机的大小与目前银行使用的点验钞机相似,其特点是:机电一体化、高新技术产品、加工制造及水平要求高、小巧玲珑。
另外,企业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将点验钞机喷涂成用户喜爱的颜色。
1.2国内市场对点验钞机的需求状况据预测,全国对点验钞机的市场年需求量为23万台,价格在1.4万元左右。
1.3企业的目标和功能1.3.1点验钞机的功能点钞机是一种自动清点钞票数目的机电一体化装置,一般带有伪钞识别功能,集计数和辨伪钞票的机器。
由于现金流通规模庞大,银行出纳柜台现金处理工作繁重,点钞机已成为不可缺少的设备。
随着印刷技术、复印技术和电子扫描技术的发展,伪钞制造水平越来越高,必须不断提高点钞机的辨伪性能。
点钞机的材料环保无毒、不老化、抗摔等特点。
点钞机选用优质塑料制成,采用220V标准电压供电,具有语言提式、识别多种货币和多种鉴伪功能组成,适合银行、商场、酒店等场所使用。
1.3.2企业的目标有以上分析,该新型的防伪点钞机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除了银行对点钞机有着大量的需求,各大超市,酒店,商场也有着潜在的需求。
生产计划和控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生产计划的基本概念,掌握生产计划的编制方法和流程。
2. 学生能掌握生产控制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方法,了解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
3. 学生了解生产计划与控制对企业运营的重要性,认识到生产计划与控制在实际生产中的作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生产计划的编制工作,具备一定的生产调度能力。
2. 学生能运用生产控制方法,分析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3. 学生具备一定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表观点,共同解决生产计划与控制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养成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对待生产计划与控制工作严谨细致。
2. 学生培养合作精神,尊重团队成员的意见,共同为提高生产效率而努力。
3. 学生认识到生产计划与控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对生产管理的兴趣和热情。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生产管理学科特点,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的设定旨在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均有所收获,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生产计划基本概念:讲解生产计划的定义、作用和类型,使学生了解生产计划在生产管理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章节一:生产计划概述- 内容:生产计划定义、作用、类型2. 生产计划编制方法:介绍生产计划的编制流程、方法和技巧,使学生掌握生产计划编制的基本技能。
教学内容:- 章节二:生产计划编制- 内容:编制流程、方法、技巧3. 生产控制原则与方法:讲解生产控制的基本原则、常用方法和应用实例,培养学生分析生产过程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教学内容:- 章节三:生产控制- 内容:生产控制原则、方法、应用实例4. 生产计划与控制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1 网络计划技术的概述网络计划技术是一种编制大型工程进度计划的有效方法,该技术在网络模型的基础上,对项目进行适当的规划及有效地控制执行,既可以应用于新产品研制开发、大型工程项目、生产技术准备、设备大修等计划;又可以应用在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安排,以节省费用,缩短工期,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科学方法。
网络计划技术分两类——关键路线法和计划评审技术。
据外国统计资料报道,应用网络计划技术平均能够缩短工期的1/5,节约资金10%左右。
2 网络计划技术设计的目的1.理解网络计划技术的基本原理。
2.掌握网络图绘制的方法与技巧。
3.熟练掌握网络时间参数的计算方法。
4.并会进行网络计划的时间——费用优化。
3 网络计划技术的基本原理网络计划技术是借助网络图表示各项工作与其所需要的时间,以及各项工作的相互关系,通过网络计算分析研究工程费用与工期的相互关系,并找出在编制计划时及计划执行过程中的关键路线,通过不断改善网络图,得到最优方案,力求最小的消耗得到最大的收益,或者通过不断改善,得到理想的工期,从而缩短工程工期。
4 网络计划技术的特性1. 网络计划技术把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各有关作业以网络图的形式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全面且明确地表达出各项作业进行的先后顺序和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逻辑关系。
2. 方便进行时间参数的计算,例如各项作业的最早可能开工时间、最早可能完工时间、最迟必须开工时间、最迟必须完工时间,以及作业的时差。
通过这些时间参数的计算,有利于各项作业的进度安排和控制。
3. 可以反映出整个工程和任务的全貌,明确对全局有影响的关键作业和关键路线,便于管理者抓住主要问题,明确施工监控的重点和瓶颈资源的有效和合理分配,确保工程如期完工。
4. 能够从许多可行的实施方案中改进与优化,以更好地调配人力、物力与财力,达到降低材料消耗和工期成本的目的。
5. 在项目计划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某一作业因故被推迟或提前完成时,可以预见到它对整个工程计划的影响进度,并能依据具体的变动情况,迅速作出实施方案的调整,从而确保项目计划始终受到控制与监督。
《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设计专业班级:工业11-04姓名:任大磊学号:311102020419指导老师:曾强制作时间:2014年1月08日目录题目一用试算法制定综合产计划 (1)一设计目的: (1)二基本原理: (1)三设计过程: (1)四结果分析 (1)题目二制定主生产计划MPS (8)一设计目的: (8)计划。
(8)二基本原理: (8)三设计过程: (8)四结果分析: (8)题目三制定物料需求计划MRP (9)一设计目的: (9)二设计原理: (9)三设计过程: (9)四结果分析: (10)题目四制定大量流水线生产作业计划 (14)一设计目的: (14)二基本原理: (14)三设计过程: (14)四结果分析: (14)题目一用试算法制定综合产计划一设计目的:明确生产率、劳动力人数和当前库存的最优组合方案,用直观试算法的日工资制和小时制来运算,对这两种方法的出的结果进行分析,选出最优的方案。
二基本原理:试算法通过计算每一个时段计划方案的成本,进行比较,选出最优的方案。
三设计过程:1、确定每一段的需求、库存量和及期初库存水平。
2、确定每一时段的正常生产能力。
3、确定加班、转包等生产能力。
4、计算库存策略。
5、计算劳动成本、库存成本、缺货成本等相关成本。
6、初步设定几种可行方案。
7、计算每个方案的总成本。
8、寻找总成本最低的方案。
四结果分析原始数据:缺货成本20元/件·月外包成本70元/件单位产品加工时间5h/件正常人工成本160元/d正常人工成本20 元/h加班人工成本15元/h期初工人人数52人日工资制:需求量的计算月份合计123456期初库存量Bli300500400350500400需求预测量Dfi120018001300180015001600安全库存量Sli500400350500400300最低需求量Pmin9200140017001250195014001500实际补充量Pi9200140017001250195014001500期末库存量Eli500400350500400300多余库存量000000策略一追逐策略,即满足需求量的变化,以改变工人人数来调节生产能力月份费用小计123456实际补充量Pi1400170012501950140150满足需求所需生产时间(h)7000850062509750700750每月工作天数2222202422220齐量同去正常生产量(减班后)140017001250195014001500加减班后期末库存Eli500400350500400300正常人工成本(元)1098240183040183040166400199680183040183040合计1098240综合比较成本项策略一追逐策略策略二平准+减班策略策略三外包+减班策略策略四加减班策略正常人工成本(元)929280109824010982401098240加班人工成本(元)0000招聘成本(元)115000000解雇成本(元)288000000外包成本(元)0000库存成本(元)01410000缺货成本(元)0000总成本(元)1332280111234010982401098240小时工资制:需求量的计算月份合计123456期初库存量Bli3009009001100800400需求预测量Dfi120018001300180015001600安全库存量Sli500400350500400300最低需求量Pmin725014001300750120011001500实际补充量Pi9200180018001500150011001500期末库存量Eli9009001100800400300多余库存量40050075030000若缺货发生在后面时间段,则可考虑用前面多余的生产能力形成库存来补充从而可有效防止缺货成本的发生缺货部分能在计划期内完全补齐,否则销售总量不相同,比较失去基准。
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设计
一、设计目的:
本课程的设计旨在使学生了解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基本概念、原则、方法和工具,掌握生产计划和控制的流程和技术,并具备解决实际生产计划和控制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内容:
本课程分为以下几部分:
1. 生产计划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1.1 生产计划的定义和重要性
1.2 生产计划的目标和要素
1.3 生产计划的原则
2. 生产计划的方法和工具
2.1 生产计划的方法:排程方法、批量方法、发放方法
2.2 生产计划的工具:Gantt图、PERT图、关键路径分析、网络分析等
3. 生产控制的基本概念和流程
3.1 生产控制的定义和重要性
3.2 生产控制的流程和环节
3.3 生产控制的目标和要素
4. 跟踪和评估生产计划和控制效果
4.1 生产计划和控制效果的评价指标
4.2 生产计划和控制效果的跟踪方法和技巧
4.3 生产计划和控制效果的提高策略和途径
三、设计要求:
1.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应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相衔接,形成教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2. 本课程应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主要目的,教学内容应具有实际性和针对性。
3. 本课程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案例分析、实践操作、学生讨论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
4. 本课程的评分方式包括平时表现、实验报告、期末考试等多种方式,以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
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生产计划与控制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性,掌握生产计划的基本概念、类型及编制方法。
2. 使学生掌握生产控制的基本原理,了解生产控制的过程、方法及其在生产管理中的作用。
3. 帮助学生了解生产计划与控制与其他企业管理环节的关系,如库存管理、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等。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生产计划编制方法,独立完成生产计划的制定与调整。
2. 培养学生运用生产控制原理,分析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能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表观点,共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企业生产管理,提高其对生产计划与控制工作的兴趣和热情。
2. 培养学生具备严谨、负责任的工作态度,认识到生产计划与控制对企业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理解生产计划与控制在节能减排、绿色生产等方面的作用。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生产计划与控制的基本理论、方法及其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产管理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为高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但可能对生产管理实际操作缺乏了解。
教学要求:1. 结合实际案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
3.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1. 生产计划基本概念与类型:包括生产计划的定义、作用、类型(如长期、中期、短期计划),以及不同类型计划的应用场景。
教材章节:第一章 生产计划概述2. 生产计划的编制方法:详细介绍甘特图、网络图、里程碑图等生产计划编制工具,以及如何运用这些工具进行生产计划的制定与调整。
教材章节:第二章 生产计划的编制方法3. 生产控制原理与过程:阐述生产控制的定义、目标、原理,以及生产控制的过程和方法,如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等。
湖南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题目хх产品生产组织与计划管理设计作者梅金涛学院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专业工业工程学号1201040106指导教师张红波二〇一五年六月十日摘要企业生产运作管理战略是企业为求得生存和发展,对生产经营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和重大问题所做的长远的和全局性的规划。
企业生产管理的战略是企业的职能战略,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它决定出产出什么,如何组合不同的产出品种,为此需要投入什么,如何优化配置所需要投入的资源要素,如何设计生产组织方式,如何确定竞争优势等,重视企业生产运作管理战略,对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设计通过对给定资料的分析与整理,对于该产品的生产类型、生产组织方式经行了讨论,通过相关知识将生产该产品的工厂布置情况、还进行了生产计划的编制,绩效控制的相关讨论。
关键词:生产计划与控制生产作业计划绩效控制目录一、设计目的: (3)二、设计思想: (3)三、设置生产单位 (3)四、确定生产类型 (4)1、生产类型的分类 (4)2、该企业的生产类型 (5)五、选择生产组织方式 (6)六、车间设备布置情况 (7)1、基本概况: (7)2、工厂平面布置情况 (8)3、生厂车间布置情况 (8)4、各个零件工艺流程情况 (8)5、第二车间布置情况 (11)6、生产设备需要量计算 (12)7、设备数量的计算 (13)8、设备负荷率的计算 (18)七、生产作业计划编制 (20)1、生产计划定义和内容 (20)2、MRP法的内容和用途 (20)3、工厂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 (22)八、生产过程控制 (26)1、生产调度 (26)2、生产调度机构设置 (27)3、调度工作制度 (27)4、常用工具 (28)九、绩效管理 (31)十、课程设计心得 (32)参考文献 (34)一、设计目的:在完成《生产计划与控制》理论教学基础上,进行一次全面的实际操作性锻炼。
通过本设计,使我们较好地掌握生产与运作管理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对设计对象的情况、问题和材料有较好的了解,能灵活应用本课程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设计思想:1、设置生产单位(职能科室、生产车间、中间库及车间内部组织构成)2、确定生产类型,选择生产组织方式、进行组织设计,画出加工车间平面布置示意图,列出车间设备明细。
3、选择生产作业计划编制方法,编制某月产品进度计划厂级生产作业计划及加工车间内部作业计划(含任务与能力工时平衡)。
三、设置生产单位根据制造企业的一般设计安排,以及本案例具体的加工要求,将本企业的生产单位设置如下:1、生产类型的分类生产类型是生产结构类型的简称,是产品的品种、产量和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在企业生产系统技术、组织、经济效果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不同的生产类型所对应的生产系统结构及其运行机制是不同的,相应的生产系统运行管理方法也不相同。
按照生产过程设备专业化程度以及物流的标准化和重复程度将生产过程分类,分为连续生产、大量生产、批量生产、单件生产和项目生产。
生产类型的分类有以下几种1)、按对象原则的生产过程组织(产品导向型),按某种产品来组织生产单位,将生产这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工序和设备装置集中在一个生产单位。
适用于大量大批生产。
2)、按工艺原则的生产过程组织(工艺导向型), 它是按生产工艺来划分生产单位。
一个生产单位汇集同类(或类似)工艺所需要的各种设备和装置,对企业的各种产品进行相同的工艺加工。
如铸造厂、锻造车间、车工车间等。
较适用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或单件生产。
3)、模块式生产(重复型);模块式生产的基础:成组技术;模块式生产系统:零件在生产单元内部流动可有不同的形式;模块式生产和单件小批生产的比较。
在产品生产时,在零件的生产工艺流程中,阀体、阀杆、法兰盘和轴套工艺加工工艺相似,加工所用的设备有很多相同,所以可将这四种零件放在同一模块中加工,其他零件的加工过程较为复杂,所用设备分散,设备各自的特点有很大的差异,可将其他零件按产品流程加工。
2、该企业的生产类型对于该企业,选择批量生产过程类型。
原因是从下图资料一的产品结构类型可以看出,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品种较多,且为系列化产品,因为这八种的产品结构相同;产品的结构与工艺有较好的相似性,因而可以组织成批生产。
[资料1] хх产品品种、结构与零件明细1、产品品种:A—1,A—2,A—3,B—1,B—2,C—1,C—2,C—32、产品基本结构:(八种产品结构相同,零件具体形状不同)从已知的资料四某月的订货情况可以看出,各产品品种的需求量不大,因此不需要大量生产,产量满足订单需求即可;生产任务来自用户订货或者依据对市场的预测;对交货期有严格的要求;除了需要产品之外,还需提供配件,所以也存在一定的成品、半成品和原材料库存。
[资料4]某月订货情况而批量生产产品的品种较多,每个产品品种的产量较少。
一般为定性产品,有相同或者类似的工艺路线,通常采用配以专用工艺装备的通用设备,从一批产品转到另一批产品生产要花费调整时间,故又称间歇性生产。
由于批量的规模差别很大,通常又可分为大批量生产、中批量生产和小批量生产。
综上所述,针对该企业生产这八种产品,单件小批量生产是最合适的生产类型。
五、选择生产组织方式为了完成生产作业,车间内部的各个工段、工作地和设备之间要有机地关联,合理布置。
不同的布置构成了不同的生产组织方式,这将直接影响到生产过程资源的配置和效益。
生产过程基本类型为:按对象原则组织即产品导向性、按工艺原则组织即工艺导向型和模块化生产三种。
模块式生产过程的产品导向和工艺导向是按传统组织生产的两种基本途径进行的。
实际上,企业常是运用两种途径,在一个企业或者车间内部有些生产单位按产品原则而另一些单位按工艺原则组织。
车间按模块或制造单元组织生产便是模块式生产组织。
单间小批量生产的金属加工车间常用车、钻、刨、铣等通用机床,加工产品都是小批量、小批次。
模块式生产促进零件设计标准化,将相似零件归为零件族,使得加工批量增大。
在该生产系统中,零件在生产单元内部流动可有不同的形式,由于每个生产单元内部的零件有很高的相似性,零件流动接近产品导向型组织,既吸收了按对象原则组织生产的优点,又兼顾了零件之间的差异,零件可流过不同的设备。
通过对该企业产品结构、市场需求、车间内部的各个工段、工作地以及设备之间的联系分析后,选择模块式生产作为该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组织类型。
六、车间设备布置情况1、基本概况:车间布置是指对车间各基本工段、辅助工段、生产服务部门、设施、设备、仓库、通道等在空间和平面上的相互位置的统筹安排。
车间布置旨在最有效地利用厂房空间,一方面方便于工作操作,避免生产设备的过度拥挤;另一方面,注意厂房的通风和防火防爆,确保安全生产。
其具体内容包括:(1)在纵跨、横跨、高跨、露天跨建筑面积上的安排;(2)在厂房内空间分层的安排;(3)在多层建筑内的安排。
车间的平面布置要根据工厂的生产大纲和车间分工表、生产流程、工艺路线、生产组织形式、机器设备和起重运输设备的种类、型号、数量等多方面因素共同确定。
好的车间布置应最大限度地减少搬运路程,让物料从进入车间依次流经各个工位后流出车间。
通过分析给定的数据和条件可以得知生产的产品中泵体的工艺,衬套的工艺,主杆和从杆的工艺有很大的区别,他们生产各自所用的设备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对于这几个零件的生产组织形式综合考虑之后选择用以产品为导向的生产组织形式;对于阀体、阀杆、法兰盘、轴套的工艺分析我们发现这几个零件的生产工艺第一道工序都为车最后一道工序都用检验台五进行检验,只是中间工艺略有不同,所以对这几个零件的生产采用模块化生产。
2、工厂平面布置情况根据相关材料与所以学知识将工厂布置为下述方式,下图为工厂具体的平面布置示意图:图工厂平面布置示意图3、生厂车间布置情况具体的生产车间布置如下图所示4、各个零件工艺流程情况根据资料二得出螺杆泵各零件的工艺程序图如下阀杆坯料阀体坯料套筒坯料从杆坯料主杆坯料衬套坯料法兰盘坯料泵体毛坯料装配入库5、第二车间布置情况根据各个零件的工艺流程图将生产车间布置为下图:6、生产设备需要量计算根据产品工艺过程,已知台份能力为2000件/月,易损件(主杆、从杆、轴套)能力为2500--3000件/月,因此,在前面2000件的基础上分别加上该能力(这里取主杆、从杆、轴套各1000件),又已知每道工序的加工时间,则可以确定每道工序所需时间为公式:每道工序所需总时间(分)= 月生产能力(件)* 每道工序所需时间(分)假定工厂采用8小时工作制,周六日为双休日,工作准备结束时间为1小时,每月净工作日为22天所以:一个月内总工作时间(分)=工作天数*一天工作时间(分)则可计算出一个月内总工作时间=22*(8-1)*60=9240(分)再根据公式:设备台数=每道工序所需总时间/月内总工作时间7、设备数量的计算依据最佳设备负荷率在80%左右所以计算过程中负荷率高于90%的设备通过增加设备来平衡,平衡后设备数量计算过程如下:在计算过程中普车的计算台数为4台,按4台计算机床负荷率为88%;热处理炉的计算台数为13台,但是负荷率高达99.9%;,这种情况设备的负荷率都较大,实际运作不可能达到这么大的负荷率。
而且这种设备的数量也不是很多,价格也不是很贵,所以为了降低负荷率从而达到实际的负荷要求,考虑把热处理炉的数量各自增加达到机械加工中合理的设备负荷率要求。
调整热处理炉的负荷率为86.6%。
设备的负荷率就能达到实际的负荷要求。
所以普车的最终数量为4台,热处理炉的最终数量为15台。
依据这种情况在实际计算过程中对符合率高于90%的设备都做了增加设备来降低负荷率的调整。
表2-2-2 设备数量详表8、设备负荷率的计算七、生产作业计划编制1、生产计划定义和内容生产计划就是企业为了生产出符合市场需要或顾客要求的产品,所确定的在什么时候生产,在哪个车间生产以及如何生产的总体计划。
企业的生产计划是根据销售计划制定的,它又是企业制定物资供给计划、设备治理计划和生产作业计划的主要依据。
生产计划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调查和猜测社会对产品的需求、核定企业的生产能力、确定目标、制定策略、选择计划方法、正确制定生产计划、库存计划、生产进度计划和计划工作程序、以及计划的实施与控制工作。
2、MRP法的内容和用途MRP(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物料需求计划:是以物料计划人员或存货管理人员为核心的物料需求计划体系,它的涵盖范围仅仅为物料管理这一块。
主要用于非独立性需求(相关性需求)性质的库存控制MRP是一种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编制生产与实行控制的系统,它不仅是一种新的计划管理方法,而且也是一种新的组织生产方式。
MRP的出现和发展,引起了生产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