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腰间盘突出患者的影像学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4
腰间盘突出症核磁共振影像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腰间盘突出症核磁共振影像。
方法:对我院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78例腰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所有患者均行腰椎MRI检查。
结果:本次接受检查的78例患者检查出89个突出的锥间盘,在突出位置上,单纯L4-5突出为50个,单纯L5-S1突出为32个,L4-5合并L5-S1为7个,单纯L4-5突出比例较高;在突出类型上,中央型突出者为43个旁中央型19个,左后方突出型13个,右后方突出型14个;在退变程度上,轻度退变者为55个,无退变19个,重度退变15个;在突出程度上,膨凸型、突出型、脱出型分布分别为30、32和27个。
结论: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经过MRI检查后,能详细了解,突出的个数、位置、类型、程度及退变程度,在临床上能够为患者的治疗提供科学准确的信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腰间盘突出症;核磁共振影像;分析Analysis of 78 cases of MRI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Abstract: Purpose: 78 cases of MRI analysis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METHODS: W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clinical data of 78 cases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treated from October 2016 to October 2017 in our hospital. All patients underwent lumbar MRI. RESULTS: Of the 78 patients who underwent the examination, 89 prominent intervertebral discs were examined. In the prominent position, 50 were exclusively L4-5, 32 were L5-S1 alone, and L4-5 was combinedwith L5-S1. There were 7 outliers, with a higher proportion of simple L4-5 protrusions. On the prominent type, the central type protruded 43 out of the 19 central types, 13 left and right protruded types, and 14 right and rear protruded types. On the degree of degeneration, Therewere 55 mild degenerative patients, 19 non-regressive patients, and 15 severe degenerative patients. In the prominent degree, the distribution of bulging, protruding, and prolapsed types was 30, 32, and 27,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After MRI examination of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 we can understand in detail, the number, location, type, degree and degree of degeneration, which can provide scientific and accurate inform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in the clinical, with important clinical significance. It is worth promoting in clinical use. Keywords: Lumbar disc hernia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alysis前言:在我国,腰椎间盘突出症(prolapse of lumbar intervertebraldisc,PLID)是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其发病率约为4.26%。
腰椎间盘突出的影像学诊断及治疗在前两篇文章中介绍了脊柱及腰椎的解剖及正常的影像学表现。
现为大家介绍腰椎间盘突出的影像学诊断以及腰椎间盘突出治疗方法。
(想了解脊柱、特别是腰椎的正常解剖的,可以参考我发过的文章)椎间盘的解剖和生理椎间盘主要由外部纤维环和中心髓核构成,髓核主要由胶质基质组成,纤维环主要由纤维软骨束构成内环部分,10岁以前含水量分别达到85%和75%,10岁以后髓核自其腹背侧缘开始纤维化并逐渐向中心发展,30岁以后含水量进一步下降。
椎间盘的营养成人的椎间盘是人体最大的无血管组织,其本身的营养和代谢产物的处理是通过椎间盘以外的血管进行。
纤维化中外层的营养供应依靠椎体周围起自脊椎动脉的小血管,软骨盘的营养供应依靠与椎体松质骨骨髓的直接接触而得到营养,髓核的营养供应通过软骨终板的渗透取得。
影响椎间盘营养的因素任何对椎间盘周围毛细血管网产生的干扰都会对椎间盘营养供应的潜在危险因素:(一)运动运动可以改善椎间盘的营养,也可以损害椎间盘的营养,目前很难预言运动的影响效果,一般认为中等量的运动可能是有益的。
(二)椎间盘节段的融合融合制动相邻的椎间盘后,椎间盘的代谢活性下降,可能有部分细胞的死亡。
(三)震动对脊柱和椎间盘系统的过度承载和特殊运动,将对椎间盘的结构、细胞和大分子产生不利的影响,可以出现硫酸盐摄取下降、水含量下降,椎间盘高度降低。
(四)吸烟吸烟使毛细血管收缩和血流量下降,从而影响椎间盘的营养。
椎间盘的主要功能(1)保持脊柱的高度,维持身高,随椎体的发育,椎间盘增长,以此增加了脊柱的长度。
(2)联结椎间盘上下两椎体,并使椎体间有一定活动度。
(3)使椎体表面承受相同的力,即使椎体间仍然有一定的倾斜度,但通过髓核半液状的成分使整个椎间盘承受相同的应力。
(4)缓冲作用。
①由于弹性结构特别是髓核具有可塑性,在压力下可变扁平,使加于其上的力可以平均向纤维环及软骨板各方向传递;②是脊柱吸收震荡的主要结构,起着弹性垫的作用,使由高处坠落或肩、背、腰部突然负荷时,起着力传导的缓冲作用,起到保护脊髓及脑部重要神经作用。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影像学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亦称为髓核突出(或脱出)或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腰部疾患之一[1]。
本症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的组织,如脊神经根、脊髓等遭受刺激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症状。
目前,该症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平片、造影、CT和MRI,随着影像技术的日趋完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认识也不断深入,现就腰椎间盘的影像学分型、诊断方法综述如下。
1 腰椎间盘突出的影像学分型临床学者将纤维环、髓核和覆盖于椎体上下缘的骺软骨板统称为椎间盘[2]。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较为复杂,根据突出的方向与受压神经的关系分型:(1)中央型:突出部分位于椎管中央;(2)中央旁型:突出部分位于椎管中央旁;(3)椎间孔型:压迫鞘内神经根与神经节。
根据突出的程度分型[3]:(1)椎间盘膨隆:椎间盘沿椎体四周均匀对称性膨出,常伴椎间盘高度变低;(2)椎间盘突出:椎间盘母体呈宽基底相连;(3)椎间盘脱出:较大部分的椎间盘位于纤维环和后纵韧带内,与母体呈狭颈相连;(4)椎间盘游离:椎间盘突出部分断裂、移位,与母体完全分离。
根据Moharmed Bann氏分型还有前缘型和垂直型等[4],垂直型在影像学上可见Schmor1’s结节。
2 腰椎间盘突出的检查方法2.1 X线平片检查平片表现:(1)正位片上椎间隙左右不等,椎体呈侧弯,侧位片上椎体生理前凸,椎间隙变窄或后宽;(2)Schmor1’s结节,椎间隙变窄的相邻椎体内出现半圆形阴影,其周边呈致密硬化影,有人认为[5],腰椎后缘软骨结节就是Schmor1’s结节;(3)椎体前缘磨角,侧位表现为骨刺,呈水平方向突起,有别于临床常见的爪形骨刺、骨桥[2];(4)椎体后缘增生后翘,上下关节硬化;(5)椎体不稳、后移,脊突偏歪;(6)椎小关节两侧不对称;(7)椎间孔内骨片;(8)椎间盘真空现象,在髓核处出现一透亮度略高于椎间盘的小区;(9)后突髓核、纤维环钙化,正侧位片均可见与椎间隙相关的钙化影。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X线平片、CT及MRI影像学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系腰腿疼的常见及重要原因,是中老年及体力劳动者的常见病,青年也不乏见。
本文通过经手术证实并同时具有X线平片、CT及MRI检查的腰椎间盘突出症15例,旨在提高诊断水平,并在三者间有选择的组合检查,为临床治疗提供详实依据。
1 材料与方法笔者搜集我院经手术证实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例15人,他们均有不同程度的腰椎神经压迫症状并同时有X线平片、CT及MRI检查结果,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30~65岁之间,平均40.5岁,临床有明确外伤史3例,下腰痛10例,坐骨神经痛6例,单侧或双侧下肢麻木、不适感9例。
X线平片摄常规腰椎正侧片;CT常规扫描L3~S1椎间隙,层厚3mm,间隔4mm;MRI检查采用GE0.2T永磁型磁共振扫描仪,SE序列矢状位,T1WI 和T2WI序列,层厚5mm,轴位T2WI序列,层厚5mm。
2 结果X线平片腰椎曲度改变4例,椎间隙改变10例,椎体缘改变8例,真空现象2例;CT诊断14例,椎体后缘软组织影13例,硬膜囊受压10例,突出髓核钙化2例,纤维环钙化3例,许莫氏结节7例;MRI诊断15例,硬膜囊受压13例,许莫氏结节7例,神经根受压9例。
各种检查诊断突出部位及与术后结果比较情况(表1)。
3 讨论腰椎间盘突出其基本原因是椎间盘的生理改变,还与外伤、过度负荷、脊椎畸形或生理曲度的改变、妊娠、遗传及吸烟、糖尿病有关[1]。
腰椎间盘突出常发生在后外侧,是因为椎间盘纤维环的后部比较薄弱[2],此症多在L4/5、L5/S1间盘发生,L3/4间盘较少,L1/2、L2/3间盘极少见。
本组X线平片表现有:①腰椎生理曲度改变4例,生理前凸减小或消失,后凸及侧弯。
②椎间隙改变10例,椎间隙前窄后宽或完全狭窄。
③椎体边缘改变8例,包括椎体上、下缘的凹陷、硬化及唇变,以椎体后下缘及后上缘增生后翘及椎后间隙条状密度影意义最大。
其他如许氏结节、真空现象、间盘钙化、小关节改变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椎间盘膨出型、突出型、脱出型、游离型等腰椎间盘突出症分类、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作用下,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单独或者连同髓核、软骨终板向外突出,刺激或压迫窦椎神经和神经根引起以腰腿痛为主要症状一种病变。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引起腰腿痛最常见原因。
椎间盘椎间盘是由上、下软骨终板,由两部分组成,周围部为纤维环是由数十层环状及放射状的胶原纤维及弹性纤维交织而成按同心圆排列的致密组织,富于坚韧性,将各椎体紧密牢固的连接成一体,保护髓核并限制髓核向周围突出。
正常椎间盘影像学表现:正常椎间盘在相邻两个椎体之间,周围不超出椎体的边缘。
正常椎间盘CT正常椎间盘MRI腰椎间盘突出将病变的髓核按照突出的程度和范围可分为5种类型,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具有指导意义:膨出型、突出型、脱出型、游离型、Schmorl结节及经骨突出型。
前4种类型分别对应影像诊断报告中的椎间盘膨出,椎间盘突出,椎间盘脱出和椎间盘游离椎间盘膨出型(Disc Bulde)突出物多呈半球状隆起,表面光滑,椎间盘纤维外环未完全破裂,髓核因退变和损伤变碎,变性纤维环坚固性降低,变薄变软,多见于年轻人。
分型:1.对称性椎间盘膨出,纤维环对称性的膨出椎间盘边界小于3mm;2.不对称性椎间盘膨出,纤维环不对称性膨出椎间盘边缘大于25%。
椎间盘膨出型影像学定义为突出部分>椎间盘边缘的25%或者突出的两边与髓核的中心夹角>90°。
椎间盘隆起会导致神经纤维和脊髓神经根机械压迫,导致局部无菌性炎症。
髓核的位置和运动也会导致脊柱不稳定,随隆起程度而增大,刺激窦神经根,导致腰痛,但一般症状相对较轻。
临床上无症状或仅表现出腰部不适、疼痛,无下肢的放射痛,保守治疗这种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如服用止痛药、理疗、按摩、针灸等可以缓解或完全治愈。
在此病变基础上,在某些因素如外伤、过度劳累负重、有害运动姿势如腰部快速的旋转运动等作用下,已退变或部分断裂的纤维环可全层断裂,导致髓核突出压迫神经,产生临床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CT与MRI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脊椎疾病,其病因复杂,症状多样,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CT与MRI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手段,能够清晰地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变情况,对于患者的诊断与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CT与MRI影像学特征和诊断价值两方面进行分析,以便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一、CT与MRI影像学特征分析1. CT影像学特征腰椎间盘突出症在CT影像上的特征表现为:椎间盘呈现不规则形状,密度不均匀,边缘模糊,椎间盘高度减低,突出部分可出现钙化灶,CT能够清楚地显示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和大小。
而且CT还能够显示出骨质增生、骨赘形成、椎管狭窄等骨性改变,有助于判断椎间盘突出症的合并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MRI影像上的特征表现为:椎间盘突出可表现为膨胀型、穿破型或游离型,可伴有椎管狭窄和神经根受压。
MRI能够清晰地显示出椎间盘的形态、信号和位置,并能够明显显示出神经根的受压情况。
MRI还能够显示出椎间盘的软组织结构,能够更加准确地评估椎间盘的损伤程度。
二、诊断价值分析1. CT与MRI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中的比较CT在显示腰椎骨质结构和骨折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对于椎间盘的钙化和骨质增生的显示也较为清晰,同时CT对于金属椎间盘置换术后的影像检查效果也较好。
但CT对于椎间盘、硬膜囊和神经根的软组织结构显示不如MRI清晰。
而MRI能够更清晰地显示出椎间盘的软组织结构、髓核及纤维环的损伤情况,对于评估神经根的受压情况更加准确。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CT与MRI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分析表明,CT和MRI各具有自身的优势,结合应用能够更全面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对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并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全面分析,以便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
不同类型腰间盘突出患者的影像学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腰间盘突出患者的影像学分析,以提高腰间盘突出临床诊断的准确率。
方法:选取我院20086月-2010年10月收治的不同类型腰间盘突出患者114例,对其影像学分析过程及效果进行总结。
结果:经过影像学分析得出:本组病例中L2-3间盘突出9例(7.9%),L3-4间盘突出28例(24.6%),L4-5间盘突出57例(50.0%),L5-S1间盘突出20例(17.5%)。
经过影像学分析,本组114例腰间盘突出患者中,椎间盘突出87例(76.3%),其中单节段腰间盘突出53例(46.5%),两个节段突出34例(29.8%)。
同时,本组病例在影像学分析中,CT扫描中普遍表现为椎体后缘、中心后半圆形、不规则形软组织密度影,以及前缘与椎间盘相连,密度与椎间盘一致,软组织块影出现率达到100%。
结论:与传统X线相比较,在腰间盘突出患者的影像学分析中采用CT 诊断的准确率更高,基本可以达到90%以上,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lumbar disc image analysis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clinical diagnosis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rate. Methods: In our hospital in October 20086 -2010 May the different types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 were treated 114 patients, image analysis process and its results were summarized. Results: Imaging analysis obtained: All the patients in the L2-3 disc herniation in 9 cases (7.9%), L3-4 disc herniation 28 cases (24.6%), L4-5 disc herniation in 57 cases (50.0% ), L5-S1 disc herniation in 20 cases (17.5%). After image analysis, 114 patients in this group of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 disc 87 cases (76.3%), in which a single lumbar disc herniation in 53 cases (46.5%), two prominent segments of 34 cases (29.8% .) At the same time, this group of patients in the imaging analysis, CT scan showed vertebral general, center semi-circular, irregular-shaped soft tissue density, and the front is connected with the disc, density, consistent with the disc, soft tissue shadow appears rate of 100%.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X ray, in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 by imaging analysis of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CT higher, which can reach 90%, and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Key words】different types of imaging analysis of lumbar disc herniation在现代临床中,腰间盘突出是较为常见的骨科病症之一,多发生于35-50岁的男性。
腰间盘突出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者在长时间坐立或行走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局部刺激,以及脊髓、神经根的压迫等。
据国内外相关医学研究资料报道:腰间盘突出多发生在患者的第4腰椎与第5腰椎或者第5腰椎与第1骶椎之间,腰间盘急性损伤和退行性病变是致病的主要因素[1]。
目前,在国内骨科临床中,对于不同类型腰间盘突出患者的主要采取影像学分析的方法,进而有针对性的制定具体治疗和康复方案。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6月-2010年10月收治的不同类型腰间盘突出患者114例,男性69例,女性45例;年龄24-65岁,平均(39.4±3.7)岁;病程1个月-21年,平均(3.7±1.1)年。
本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腰疼史,同时伴有一侧腿痛59例,伴有双侧腿痛33例,伴有臀部痛18例,伴有下肢及脚趾痛15例,臀部肌肉萎缩11例,行走跛行6例,大、小便功能无力3例。
1.2方法本组病例均采用本院最新引进的德国西门子CT机进行常规扫描,所有病例均采用德国西门子全身CT机扫描,根据定位片进行操作,常规扫描L3-4、L4-5、L5-S1等处的椎间盘状态,并且保持扫描层厚与层距在4.5-5mm之间。
病例的影像学分析中,每一个椎间盘至少要扫描四个以上的层面,椎间盘二层相邻的上下椎体缘各为一层,CT机常规技术条件为:120kv和350mAs,图像设定为标准的放大倍数,并且使用骨窗、软组织窗分别显示,均为进行增强扫描[2]。
根据患者腰间盘突出的类型不同,所选取的影像学分析方法也各不相同,本组病例中,67例患者接受了腰椎MRI检查,均以便准确观察到患者的腰椎间盘膨出、突出,黄韧带肥厚,后纵韧带钙化等临床症状,腰椎MRI检查中L4-5最为常见,L3-4及L5-S1则相对较少。
同时,本组病例中,53例患者接受了腰椎平片检查,其中腰椎正片可以清晰显示出旋转错位、棘突偏移及椎间隙变窄等症状;腰椎侧位片则可显示出患者的腰椎的生理弯曲、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及椎体前后移位等症状。
2结果本组病例的影像学分析结果见表1。
由表1可见,经过影像学分析得出:本组病例中L2-3间盘突出9例(7.9%),L3-4间盘突出28例(24.6%),L4-5间盘突出57例(50.0%),L5-S1间盘突出20例(17.5%)。
经过影像学分析,本组114例腰间盘突出患者中,椎间盘突出87例(76.3%),其中单节段腰间盘突出53例(46.5%),两个节段突出34例(29.8%)。
同时,本组病例在影像学分析中,CT扫描中普遍表现为椎体后缘、中心后半圆形、不规则形软组织密度影,以及前缘与椎间盘相连,密度与椎间盘一致,软组织块影出现率达到100%。
3讨论在不同类型腰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各种影像学分析方法均具有一定的价值,并且对于患者的入院治疗及愈后康复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据国内相关医学文献报道,使用脊髓造影术后进行CT扫描诊断腰间盘突出的效果更为理想[3]。
目前,在国内的骨科临床中,普遍在脊椎造影术后3-4h进行CT扫描,而且患者多采取仰卧位,这样对于影像学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必然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进行不同类型腰间盘突出患者的影像学分析时,患者应在脊髓造影术后立刻进行CT扫描,并且是以采取俯卧位,这样分析结果才更为精确。
在腰间盘突出患者的影像学分析中,脊椎造影术具有一定的创伤性,而且有可能引发各类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所以不建议采取用。
目前,在国内骨科临床中大量引入先进的螺旋CT扫描机,其具有分辨率高、成像质量好、扫描速度快、覆盖面广等特点。
同时,在部分医院也会采取MRI进行辅助检查的影像学分析方法,其优点主要表现为:电离辐射性小,以及可在任何平面进行断层检查等[4]。
在不同类型腰间盘突出患者的影像学分析中,采用螺旋CT机进行扫描的范围逐渐扩大,同时应用MRI重建对于腰间盘突出的诊断也具有明显的效果。
与传统的影像学分析方法相比,应用螺旋CT机和MRI检查不但可以从不同的平面和角度获取相应的腰椎椎体、椎间盘图像,而且扫描图像的次数及图像质量也有了一定的提升,有效避免了腰骶角度、腰椎侧弯的限制[5]。
临床主治医师通过观察MRI矢状位图像就可以准确了解患者突出间盘的形态、大小、边缘,以及对硬膜囊的压迫程度等信息,进而积极制定相适应的治疗与康复方案。
在国内现代骨科临床医学中,对于不同腰间盘突出患者的影像学分析水平仍然有待提高,并且通过不但开展深入研究和总结分析,逐步提升影像学分析结果的精确度和科学性。
在腰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检查和诊断中,误诊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临床主治医师一定要要加强对于此类疾病特点、症状的研究,进而才能减少误诊的几率,全面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率和质量[6]。
对于不同腰间盘突出患者进行影像学分析以后,主治医师要积极制定可行的治疗方案,并且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后,才可以按照规定的流程组织实施。
在腰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国内主要采用现代复位手法、腰围固定、微创针刀疗法、康复功能训练等综合治疗,均取得了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在不同类型腰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诊疗中,采取有效的影像学分析方法进行正确诊断是关键,而且具有减少患者的身体痛苦,减轻患者的心理和经济负担,减轻社会的压力等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1]朱亮. CT对腰间盘突出的诊断价值及限度[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3,27(11):34-36.[2]Teplick JG,Haskin MF.CT and lumbar discherniation[J].Radiol Clin North Am,1983,21(3):282-295.[3]吴在德,郑树.外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956-957.[4]吴恩惠,白人驹,刘望彭.医学影像诊断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36-437.[5]江浩,何国祥,陈克敏,等.骨与关节MRI[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9-62.[6]侯代伦,柳澄,陈海松,等.多层螺旋CT不同角度MRI图像诊断腰椎弓峡部裂的对照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3(2):151-153.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