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角色及造型
- 格式:ppt
- 大小:3.24 MB
- 文档页数:29
析解潮剧传统乌面艺术作者:陈金辉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11期摘 ; 要:乌面,即“净”行,以脸谱为象征,是潮剧中的一个重要角色。
鉴于此,本文从扮相区分、演唱特点和表演特点三个方面对乌面艺术进行析解,以期加深对乌面的了解,获得更好的舞台表演效果。
关键词:乌面;扮相;演唱特点;表演特点中图分类号:J609.2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3-0146-01花脸是戏曲中一个比较特殊的角色,是其他行当不能代替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在中国的戏曲中称之为“净”行,我们潮剧称之为“乌面”是地方剧种及潮汕观众几百年来熟以称之为。
乌面角色主要扮演雄浑·刚毅·粗犷·豪放·诡秘·奸险等性格的男性人物特征。
其表象当然也是以脸谱为象征,突出人物形象的特殊性。
“净”在京剧中主要分为三大类:大花脸·二花脸·武花脸;在大花脸中称为铜锤花脸主要以唱功为主;而二花脸又叫架子花脸,对演员的要求比较高,不但要有做工,还要唱念兼备;武花脸则以武打摔为见长;潮剧乌面主要分为两类:大乌面和草鞋乌面,大乌面以袍莽为主着重于唱念领衔;草鞋乌面当然是以功架念白为主;每个种类都各具艺术特点演法不同,下面简单做析解乌面的表演程式。
一、扮相区分乌面行当都是按性格表现·身份地位·历史背景·正反两面而定位勾画脸谱的。
脸谱是人物表现的第一特征,也是直接呈现给观众的第一个答案。
所以脸谱的勾画得当直接影响人物的体现性和形象的真实性。
脸谱在戏曲中具有很独特的地位是带有一种写意和夸张的神秘艺术,更具有民族的地方特色和特殊的化妆方法;它一般是根据人物的性格·品质·相貌的不同用各种颜色进行勾画。
其用意不仅为了突出人物的性格,而且是表现人物忠奸与好坏的手段。
潮剧花脸没有京剧那么讲究相比之下简单多了,主要是以红黑白赤为主色,比如红脸大多是代表忠诚正义之人物(华容道中的关公);黑脸大多是代表正直勇敢鲁莽豪放的人物(如张飞·焦赞等);白脸代表阴险奸诈的人物(如刘明珠戏中的朱厚藩,宇宙锋戏中的赵高等);赤脸则代表着性格凶暴·手段残忍的人物(如黄飞虎反朝歌戏中的纣王,勾践复国戏中的夫差等);因此故有红忠白奸赤暴之说。
2021-04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体验与体现———潮剧折子戏《路遇》中陶桂芬的角色塑造管见黄秋娴(潮州市潮剧团,广东潮州521000)摘要:体验与体现是戏曲演员必修的两门硬功夫,是演员塑造舞台艺术形象的两种重要手法。
不体验角色的内心世界,就没有塑造有血有肉人物形象的前提,一切艺术手段都只能成为“花架子”。
同时,演员必须有过硬的表演技巧和艺术功力,才能精彩把角色体现在舞台上。
戏曲演员创造角色时唯有将体验与体现有机结合,充分统一,才能塑造出有血有肉、鲜灵活现、感人至深的舞台艺术形象。
本文就潮剧折子戏《路遇》中陶桂芬这一角色塑造过程中的“体验与体现”略抒管见。
关键词:潮剧折子戏;体验;体现;角色塑造中图分类号:J8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11-0122-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11.061一、引言潮剧《火焰驹》是潮州市潮剧团编剧郭克贵老师改编的一台优秀剧目。
秦腔等剧种的《火焰驹》饮誉全国剧坛,潮剧的《火焰驹》同样也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其悲欢离合的剧情和感人肺腑的表演催下了无数观众的热泪。
剧中的“路遇”、“奔马”、“梅英表花”等选段可以独立成为潮剧折子戏,是历年来广东省中青年戏剧演艺大赛常演的剧目。
第三届广东省中青年戏剧演艺大赛(潮剧赛区)上,笔者以折子戏《路遇》陶桂芬一角参赛,荣获“银奖”,作为一个第一次参加省演艺大赛的选手,这个成绩可谓来之不易,辛勤的汗水换来观众和评委的赞许,使我倍感欣慰。
实践和阅历的增加,让笔者对舞台艺术有了更深刻的感触,笔者对《路遇》陶桂芬一角的表演体会越发深刻。
回思陶桂芬这个角色的塑造过程,笔者觉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对角色进行了比较充分的“体验与体现”。
本文就陶桂芬这一角色的塑造略抒管见。
二、精心体验角色是成功塑造舞台艺术形象的基础潮剧《火焰驹》讲述的是李彦贵与陶桂芬的爱情故事。
1.姚璇秋,1935年生,女,广东澄海人,潮剧旦角,一级演员。
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广东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广东潮剧院副院长。
先后赴泰国、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演出。
潮剧作品:《扫窗会》王金真、《陈三五娘》陈五娘、《苏六娘》苏六娘、《辞郎洲》陈璧娘等。
她继承了潮剧青衣旦行的传统表演艺术程式,又广泛学习融化兄弟剧种的表演艺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表演风格。
台风雍容大方,做工流畅自然,在塑造角色时,能够保持形象的内在感情和形式美的统一。
1957年在中南海为中央领导同志演出,受到毛主席、周恩来和邓小平等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
3.林初发,男,1973年出生,广东揭西县人,1993年毕业于汕头文化艺术学校,2002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戏曲表演大专班,国家一级演员,广东潮剧院一团小生演员。
其唱腔明亮、咬字清晰,以字求声、以声托情,多次随团出访美国、泰国、新加坡、越南、柬埔寨、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艺术交流演出。
作品:成功饰演《狄青出使》中的狄青、《东吴郡主》中的刘备、《薛丁山哭灵》中的薛丁山、《忆十八》中的梁山伯。
2.张怡凰,女,潮剧旦角。
1971年11月出生于汕头南澳岛。
1989年毕业于汕头戏曲学校。
2000年至2002年在中国戏曲学院表演大专班学习。
先后在《桃花过渡》中饰桃花、《闹钗》中饰小英,《嫦娥奔月》中饰嫦娥、《春草闯堂》中饰春草、李半月、《柴房会》中饰莫二娘、《葫芦庙》饰香莲、1999年拍摄发行了“张怡凰潮剧艺术专辑”曾多次随团赴新加坡、香港、泰国、美国、澳大利亚、台湾、越南、柬埔寨演出。
2001年8月应日本岸和田市市长邀请赴日举办“张怡凰潮剧艺术演唱会”。
4方展荣,1948年9月生,广东普宁市洪阳镇人,潮剧丑角,国家一级演员。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导演学会会员。
早年就学于潮剧戏曲训练班,其表演诙谐幽默、雍容大方,行云流水,灵动自如,唱腔宽畅明亮,韵味淳厚,尤以《柴房会》、《闹钗》脍炙人口,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浅谈潮剧旦角表演艺术【摘要】潮剧旦角表演艺术起源于中国南方,经过多年发展,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特点包括婉转动听的唱腔,精妙细腻的表演技艺,以及丰富多彩的服饰道具和音乐伴奏。
技艺传承是潮剧旦角表演艺术的重要环节,需要经过严格的训练和磨练。
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唱念做打,动作优美,情感真挚。
未来发展中,潮剧旦角表演艺术面临着挑战,需要更多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让这一传统艺术得以延续。
潮剧旦角表演艺术在当代仍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关键词】潮剧旦角表演艺术、起源、发展、当代意义、特点、技艺传承、表演形式、服饰道具、音乐伴奏、未来发展、挑战、保护、传承。
1. 引言1.1 潮剧旦角表演艺术的起源潮剧旦角表演艺术是广东潮汕地区传统的戏曲形式,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
潮剧旦角表演艺术最早起源于潮汕地区的民间歌舞表演,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综合性的戏曲形式。
潮剧旦角表演艺术的旦角角色分为旦角,早期的剧目多以宫廷宴会、风月场面、花鸟鱼虫等为题材,武打戏则以“五虎帐”等传统剧目为主。
潮剧旦角表演艺术的起源与发展与潮汕地区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风格。
在当时,潮剧旦角表演艺术主要是在乡村和城镇的庙会、民间婚丧喜庆等场合演出,受到广大民众的热烈欢迎。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潮剧旦角表演艺术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开拓了新的表演形式和市场空间。
潮剧旦角表演艺术的起源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是当代文化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2 潮剧旦角表演艺术的发展潮剧旦角表演艺术的发展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宋元时期。
从最初的农村民间艺术逐渐发展为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戏曲形式。
明清时期,潮剧旦角表演艺术得到了更多的传播和发展,成为一种受欢迎的娱乐形式。
17世纪至18世纪,潮剧旦角表演艺术逐渐成熟并形成了独特的戏曲风格,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潮剧旦角表演艺术经历了一段低谷期,但在政府的支持下得以复兴,并逐渐在海内外广泛传播。
潮剧表演程式化人物塑造和演唱技巧与唱腔定调作者:李四海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04期摘要:潮剧艺术是潮汕地方传统文化,是潮汕民间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潮剧有别于其他剧种, 它潮风淳朴、行旦齐全、腔调悠扬、演艺技巧精妙,表演程式惟妙惟肖,它既有渗透其他优秀剧种的精华,也有独特的潮汕乡土文化的精髓,是潮州文化中的佼佼者,深受潮汕以及海内外潮人的喜爱。
下面我就潮剧表演程式化人物塑造和演唱技巧与唱腔定调做简单浅析。
关键词:潮剧;程式化;人物塑造;演唱技巧;唱腔定调一、潮剧表演程式化与戏剧人物的个性塑造几年的演艺生涯中,我深深意识到演员表演造诣的深浅,要克服表演人物的难度,必须要求演员对塑造人物所需要的各种技巧有着较强的触动作用,演好每一个人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主人公在剧中的感情变化起伏很大,在表演时,我必须从台词里的意思紧紧与人物之间联系在一起,使人物在不同场合,不同环境中有不同的表演特征。
所以应该要求在唱、做、念、打的处理上都要有所变化和区别。
本文以《闹开封》为例,分析表演程式化与戏剧人物个性塑造的问题。
经典潮剧折子戏《闹开封》至今仍屡演不衰,剧情围绕刚正不阿王佐和自视皇亲国戚刁蛮泼辣诰命夫人大闹公堂为背景。
刻画王佐这个官居四品的知府与诰命夫人正面对抗的过程,表现出王佐执法无私,刚直不阿这一性格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我在演绎剧中的王佐时扣紧主题,惟妙惟肖把清官王佐演得栩栩如生,给观众和行家留下了较好的印象和较高的评判。
《闹开封》是传统的剧目,如何把剧中的主人公演得贴切,中肯,又不失潮剧传统韵味,怎样塑造王佐这个清官的人物形象呢?首先,在表演处理上,我利用传统的特点,设计了一些实用而又符合人物性格的身段现体动作,如一出台,王佐要到台中说:“养就胸中正气,无愧头上青天。
”为了要表现王佐清正廉明等性格特征,我处理以老生的中步出场,配合右手挟须的动作至台中,道完口白后转身蹬步向前走动,这一系列的动作,体现出王佐下直不阿和庄重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