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2
纳西族禁忌简介纳西族是中国云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该民族的传统生活中,存在着一些禁忌,这些禁忌在纳西族社会中被认为是极为重要的事项,违反禁忌常常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本文将介绍纳西族的几种禁忌以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背景知识1. 纳西族概述纳西族是云南省的主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云南省丽江市和大理白族自治州。
纳西族的宗教信仰以藏传佛教和本教为主,同时也有一些土家族神话和传说的影响。
纳西族人民以勤劳善良、淳朴热情而著称。
2. 纳西族的传统文化纳西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涵盖了音乐、舞蹈、戏曲、绘画、手工艺等多个方面。
他们对于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对于祖先的崇拜在他们的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纳西族的禁忌也是他们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纳西族的禁忌1. 禁止触碰无主的东西在纳西族的传统观念中,无主的物品带有凶险和邪恶的力量。
因此,纳西族的人们被禁止触碰无主的东西。
这些无主的物品可以是在路边被遗弃的物品、别人家的东西等。
纳西族人民相信,触碰无主之物会引来厄运。
2. 禁忌与死亡相关的行为纳西族对待死亡的态度非常谨慎。
在纳西族社会中,有许多与死亡相关的禁忌存在,比如禁止谈论死亡、禁止在晚上谈论死亡、禁止在家中贴写死亡的字等。
这些禁忌源于纳西族人们对死亡的敬畏,希望通过遵守禁忌来避免死亡带来的厄运。
3. 禁止谈论不吉利的话题纳西族人民相信,谈论不吉利的话题会带来厄运和不祥之兆。
因此,纳西族有许多禁忌与不吉利的话题相关,比如禁止谈论疾病、禁止谈论婚丧嫁娶等。
纳西族人们希望通过遵守这些禁忌,保持生活的平稳和吉祥。
4. 禁止穿红色衣物纳西族中,红色往往被视为吉祥和繁荣的象征。
然而,在纳西族的传统观念中,红色也被认为是与恶魔和不祥相关的颜色。
因此,纳西族人民被禁止穿红色衣物。
这个禁忌同样体现了纳西族人们对于邪恶力量的敬畏。
禁忌的作用和意义1. 社会秩序纳西族的禁忌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通过禁忌的制定和遵守,纳西族人们能够共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少数民族文化--纳西族纳西族,有人口278009人。
主要聚居在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散布于维西、中甸、德钦、宁蒗、永胜等县。
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曾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
由于同音异写,汉文史籍曾以"摩沙"、"磨些"、"么些"、"摩梭"称之。
"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
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定名为纳西族。
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由于与汉族来往密切,自元、明以后,纳西族主要使用汉语文。
至于古老的象形文字,主要由巫师"东巴"用来书写经典,故又称"东巴文"。
另有一种音节文字叫"哥巴文",使用范围很小,写成的经书也不多。
纳西族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南端,平均海拔2700米。
这里群山耸峙,江河交错。
丽江北部的玉龙雪山和中甸东南部的哈巴雪山,终年玉积琼堆,宛若腾空而起的玉龙。
玉龙山区植物群落多样,素以"植物仓库"著称,并以"花的世界"闻名,仅杜鹃花就有40多个品种。
金沙江上游自北向南流泻,至石鼓镇为山势所阻,于是形成万里长江第一湾;接着江流急转东北奔腾而去,在玉龙和哈巴两座雪山中间形成了的"虎跳涧"大峡谷,是世界上难觅的探险旅游胜地。
纳西族地区的气候差别较大,可分寒、温、亚热三种类型,宜农宜林宜牧。
珍贵的雪茶和丽江马一直名扬全国。
丽江名胜千年历史文化名城丽江是一座"无围之城",以坦荡的胸怀迎接着南来北往的客人。
它以四方街为中心,四条干道向外延伸,并与如网的小巷相连接,宛若一座巨大的迷宫。
街道全用石头铺成,由于长年累月的踩踏和风雨洗涤,被磨得十分光滑。
刮风不起尘沙,雨天没有泥泞。
中华民族园(25)纳西族
中华民族园(25)纳西族
纳西族人口有31万人,其中绝大部分居住在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云南省丽江市。
纳西族有多种自称,人“纳西”、“纳日“、“纳恒”、“纳罕”等,自称纳西的人占总人口的85%,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1954年正式定族称为纳西族。
有学者认为,纳西族源于远古时期居住在我国西北河(黄河)地带的古羌人,是南迁的古羌人和土著人融合而形成的。
汉代时期,居住于越隽郡的纳西人被称为“牦牛种”;晋代居住于定笮(今四川盐源)的纳西人被称作“摩沙夷”。
唐代,纳西族分布的地区处在唐、南诏、吐蕃三个政权之间,成为这三大力量的逐鹿中心。
宋代,大理国不能有效地控制纳西族地区,北边的吐蕃因内乱频繁,无力南下,纳西族地区处于相对安定的局面,经济和文化都得以发展。
南宋保佑元年(1253年)蒙古军进入纳西族地区后,对当地部落首领先后授以“查罕章管民官”“察罕章宣慰司”等官职,此是土司土官制度的雏形。
1274年,元政权设置“丽江路军民总管府”,“丽江”之名从此始。
明代时纳西族重要发展时期,木氏土司多次得到皇帝钦赐的“诚心报国”等嘉号。
清朝雍正年间,丽江实行“改土归流”。
纳西族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纳西族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纳西族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是古代羌人向南迁徙的一个支系。
纳西这一族名来源于古代髦人的一个部落名。
汉代文献中的"牦牛夷"和"摩沙夷",就是纳西族的先民。
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纳西族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欢迎阅读与收藏。
纳西族风俗习惯及基本介绍1纳西族的基本介绍因地域不同纳西族也有不同的自称,如"纳西"、"纳"、"纳汝"、"纳日"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定名为纳西。
纳西族人在自己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产生于公元7世纪的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
用东巴文书写的东巴教经典的《东巴经》,是研究纳西族社会发展历史的珍贵资料。
纳西族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种植水稻、玉米、土豆、麦、豆类和棉、麻等。
金沙江两岸是林区;玉龙山区植物种类多,被誉为植物宝库。
纳西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维西、中甸、宁蒗、德钦和四川盐边、盐源、木里及西-藏的芝康等县。
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
纳西族热情好客,每当猎获归来,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猎物。
贵客临门,主人要做六样或八样菜进行款待。
纳西族是个极重信用且讲义气的民族,一般不计较客人因无知而产生的过失,但很看重平等与信用,所以在与他们交往时有什么要求最好能直接说明,不可欺瞒哄骗。
勤劳节俭的纳西人,喜欢喝酒、饮浓茶,爱吃酸、辣,甜味的食品。
泸沽湖摩梭人,男女均爱吸份未状的"兰花烟",吃自制的带酸味的"棱里玛酒"。
主妇在每年杀年猪后,要赶做储存腌肉。
丽江的火腿粑粑、宁菠的琵琶肉,沪估湖地区的酸鱼和鱼干,都味美可口,是纳西人待客或馈赠亲友的佳品.在会客和饮食场合要注意坐姿端正,忌高声喧哗、猜拳行令、说粗话,不要踩踏饭桌横档,在有老人的场合,不可高跷二郎腿。
纳西族历史沿革与传统习俗纳西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大部分地区,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民族。
本文将从纳西族的历史沿革和传统习俗两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历史沿革纳西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史前时期,他们是在古代滇池区域繁衍生息的部落之一。
据史书记载,公元七世纪初,纳西族逐渐形成并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成为一个统一的部族。
这一时期,纳西族经济以农业为主,逐渐开垦了许多高原农田。
他们还熟练地利用水源,修建了灌溉系统,为农业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便利。
公元十三世纪至十四世纪,纳西族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代。
当时纳西族的政权达到了鼎盛时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
在这个时期,纳西族出现了一系列的文化艺术繁荣,如纳西文学、纳西音乐等。
纳西文化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巅峰,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然而,这个时期也是纳西族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随着后来的战乱和政治动荡,纳西族的统治政权逐渐衰落。
二、传统习俗纳西族有许多独特的传统习俗,这些习俗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对祖先文化的承继。
婚俗是纳西族传统习俗中的重要部分。
纳西族的婚姻制度非常特殊,他们实行的是“走婚”制度。
简而言之,就是男女双方没有正式的婚礼,而是通过相互居住和性生活来确认婚姻关系。
这种习俗保留了纳西族传统的部落婚姻方式,体现了他们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纳西族还有一种独特的传统节日,那就是“三月街”。
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也是纳西族对春天的迎接和庆祝。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穿着传统的纳西族服饰,载歌载舞,共同庆祝丰收和祈福。
这个节日一般会持续数天,并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来参观体验。
此外,纳西族还有一种独特的服饰文化。
他们的服饰以色彩鲜艳、线条简洁而著称。
男性常常穿着长袍和宽松的裤子,而女性则以彩色长裙为主。
这些传统服饰不仅表达了纳西族人的审美观念,同时也反映了他们的民族身份和文化认同。
总结:纳西族历史上经历了繁荣与衰落,但他们坚守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和独特习俗,不断传承着纳西族的精神和价值观。
中华各民族简介——纳西族纳西族概况历史:纳西族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
曾经被称为“摩沙”、“磨些”、“么些”、“摩梭”。
“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
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定名为纳西族。
人口:纳西族约有人口27.8万人。
分布:主要聚居在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散布于维西、中甸、德钦、宁蒗、永胜等县。
经济:纳西族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也有发展,“丽江马”闻名全国。
现已有机修、采煤、发电、化肥、电机、轻工等中、小企业。
金沙江两岸出产多种药材和特产。
纳西族风俗图腾:信仰:纳西族普遍信奉“东巴教”,一部分人信仰喇嘛教。
礼仪:纳西族热情好客,每当猎获归来,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猎物。
贵客临门,主人要做六样或八样菜进行款待。
禁忌:忌讳有:骑马到寨前必须下马,也不能把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脚架,也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堂、祖先、战神时、忌外人观看。
忌在门槛上坐和用刀斧在门槛上砍东西。
有的地方还忌在家里唱山歌;不许杀耕牛、驮马和报晓的雄鸡;忌食狗肉。
婚俗:纳西族男女社交大都在节日期间进行,男女青年相识后,通过媒人撮合,双方家长合完八字,男方就请媒人送给女方茶二筒,糖四盒或六盒、米二升,有的地方还要加上砣盐两个,以表示山盟海誓,算是订婚,订婚时要摆定婚宴,婚礼要进行3-5天,届时男、女双方都要置办酒席。
席上分上八位,下八位,均由新郎跪请客人入座,然后奏乐上菜,上至第三道菜时,主婚人敬酒;第五道菜时,新郎、新娘向客人敬双杯酒。
宴毕主人及亲属要站在门外关客。
食俗:纳西族一日三餐。
早餐一般吃馒头或水焖粑粑,中餐和晚餐较为丰富,一般都有一两样炒菜和咸菜、汤等,特别喜食当也回族的牛肉汤锅和干巴。
蔬菜品种较多,四时应市,山区广种洋芋、蔓菁和瓜豆,并以当地的土特产做成各种风味名菜。
其中纳西族传统名菜“酿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酿入肉泥,蒸熟后做为祭祀、特别是祭祖的一道专用菜肴。
纳西族民俗风情介绍纳西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束河、北盘江、道和、青龙等地。
纳西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下面将对其进行介绍。
一、服饰与饰品:纳西族的传统服饰以男人穿着蓑衣和长裤,女人则穿着长袍,头戴百褶巾为主。
男人的蓑衣由斑驳的星图和花纹点缀,而女人的百褶巾则独具特色,色彩繁杂而富有层次感。
纳西族的饰品也非常精美,男女通用的有吊坠、耳环等,女性还会佩戴手镯、发簪等。
二、婚姻习俗:纳西族的婚姻习俗非常独特。
在传统婚礼上,男方一般要在早晨由朋友抬起一个门板,象征着“挣门”的过程。
而女方则需要派出好友来接新郎,称为“挣马”。
除此之外,纳西族的婚礼还有许多其他仪式,如交换礼物、举行拜堂等。
此外,新婚夫妇还需要在婚后三天内跳一次“鸟舞”,象征着生活的开始。
三、节日与庆典:纳西族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和庆典,其中最著名的是“三月街”。
每年的农历三月份,纳西族会举行一次盛大的节日庆典,游客和居民会带着花束和香炉,沿着大街游行,同时还会有各种表演和传统音乐。
此外,纳西族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节日,如祭祀节、农耕节等。
四、民间音乐与舞蹈:纳西族的音乐和舞蹈也具有其独特的风格。
在传统音乐方面,纳西族以著名的“丽江古乐团”而闻名。
他们演奏的乐器有笛子、琵琶、二胡等,音乐旋律悠扬、富有情感。
而纳西族的传统舞蹈则形态各异,有舞龙、舞狮、舞腰鼓等。
五、手工艺品:纳西族的手工艺品也非常有特色,如木雕、石雕、织锦等。
纳西族的木雕以其线条流畅、造型生动而著名;石雕则多用于制作印章和神像等;而织锦则是纳西族女性的重要手工艺,制作精细、色彩鲜艳。
六、传统习惯与信仰:纳西族有许多传统的习惯和信仰。
例如,纳西族人们习惯在夏至节清晨用柳枝扫去门前的“血角”(指沾染到厄运的气息),希望获得好运;纳西族还有一种叫作“坑儿祭”的信仰仪式,为了寻求农业和养蚕的顺利,人们将猪脸画在墙上,并献上食物祭祀。
总结:纳西族有着非常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其服饰、饰品、婚姻习俗、节日庆典、民间音乐与舞蹈、手工艺品以及传统习惯与信仰都展现了独特的纳西族文化。
图解56个民族——纳西族纳西族,有人口278009 人。
主要聚居在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其余散布于维西、中甸、德钦、宁蒗、永胜等县。
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曾辗转南迁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
由于同音异写,汉文史籍曾以“摩沙”、“磨些”、“么些”、“摩梭”称之。
“纳”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
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定名为纳西族。
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由于与汉族来往密切,自元、明以后,纳西族主要使用汉语文。
至于古老的象形文字,主要由巫师“东巴”用来书写经典,故又称“东巴文”。
另有一种音节文字叫“哥巴文”,使用范围很小,写成的经书也不多。
纳西族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南端,平均海拔2 7 0 0 米。
这里群山耸峙,江河交错。
丽江北部的玉龙雪山和中甸东南部的哈巴雪山,终年玉积琼堆,宛若腾空而起的玉龙。
玉龙山区植物群落多样,素以“植物仓库”著称,并以“花的世界”闻名,仅杜鹃花就有4 0 多个品种。
金沙江上游自北向南流泻,至石鼓镇为山势所阻,于是形成万里长江第一湾;接着江流急转东北奔腾而去,在玉龙和哈巴两座雪山中间形成了著名的“虎跳涧”大峡谷,是世界上难觅的探险旅游胜地。
纳西族地区的气候差别较大,可分寒、温、亚热三种类型,宜农宜林宜牧。
珍贵的雪茶和丽江马一直名扬全国。
玉龙雪山蓝月谷恍如仙境的玉龙雪山虎跳峡雪茶千年历史文化名城丽江是一座“无围之城”,以坦荡的胸怀迎接着南来北往的客人。
它以四方街为中心,四条干道向外延伸,并与如网的小巷相连接,宛若一座巨大的迷宫。
街道全用石头铺成,由于长年累月的踩踏和风雨洗涤,被磨得十分光滑。
刮风不起尘沙,雨天没有泥泞。
具有宋、明建筑风格的屋宇,星罗棋布,鳞次栉比。
源自城北象山脚下的玉河水,到了城头双石桥后,分数股穿街过巷、环城流淌。
家家门前有流水,户户院中有奇花。
由于“小桥、流水、人家”的古城设计匠心独运,吸引着无数学者来这里采风。
纳西族我国的纳西族主要聚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维西、香格里拉(中甸)、宁蒗县、永胜县及四川省盐源县、木里县和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镇等。
现有人口为324679人。
民族发展农业是纳西族的主要经济部门,主要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种植大米、玉米、土豆、麦类、豆类和棉、麻,“丽江马”闻名全国。
金沙江“河套”地带,是著名的林区。
玉龙山区植物种类繁多,以享有“植物仓库”之称闻名于世。
现已有机修、采煤、发电、化肥、电机、轻工等中、小企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纳西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顺利地进行了土地改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并于1961年成立了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纳西族人民绎讨40多年的开发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了自己的大学生和科技人员,2003年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分设为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以往纳西族地区缺医少药,经常流行多种疾病和瘟疫;现在医疗卫生人员遍及乡村,基本上消灭了流行的疾病,人民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英文名称the Naxi (Nahsi) ethnic group or the Naxis(Nahsis)纳西溯源纳西的传承纳西族与彝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基诺族等都源于古夷族。
从族源的考察,有三说:一、土著说主要基于考古发现。
据此说,纳西族在丽江的生成、生息时间最古、最长。
二、南迁说据史学家方国瑜等研究认为,丽江纳西族源自古代从西北河湟地区南迁的羌人,秦汉时迁至大渡河、雅砻江流域,即今四川盐源、木里、盐边一带,再西迁至今宁蒗永宁、中甸白地、丽江奉科、大具,再西迁入丽江坝。
秦汉时称旄(máo)牛夷、白狼夷,晋常璩《华阳国志》称摩沙(suō)夷,隋唐时称摩些(suō)夷。
据唐樊绰《蛮书》记载,其实丽江县境金沙江沿岸多是些摩些部落,因而把金沙江称为“摩些江”。
三、融合说即丽江纳西族由土著者和南迁者融合而成。
此说已被多数学者认同。
按此说,古纳西族的分布中心,在汉唐时期逐渐完成了从滇川交界的东部向西部丽江的大转移。
纳西族饮食纳西族习惯一日三餐,主食以小麦、玉米和大米为主,加工制作成窝头、馒头、粑粑、米饭等花样,山区杂以洋芋、荞麦和青梨,喜喝酥油茶,常吃杂锅烩菜、火锅和大块肉。
城镇、坝区的烹调技术较高,待客时,饭前多设海棠、瓜果、蜜饯等自制茶点,而“八大碗”、“六碗六盘”等花色品种很有特色。
宴请贵客多用“三叠水”,一般用三种大小不同的碗具盛菜,形成高矮三个层次,菜门类除了通常使用的蔬菜外,特意加上一些山珍海味,再配搭诸如八宝饭、高丽肉、松子炒鸡,以及按季节制作蒸梨、蒸苹果等甜食,形成蒸煮炒卤炸烩酥炖多样齐备,色香味俱佳,别具特色的宴席。
丽江粑粑、鸡豆凉粉和丽江窨酒,也是纳西人传统的著名食品。
永宁等地的猪膘(又称琵琶肉),系将整头猪去内脏、骨头后风腌而成琵琶状,久放而不变质,肉味清香,为待客和馈赠亲友的佳品。
边远山区虽然物质生活条件较差,但也非常好客,民风淳朴,仍然可以品尝到浓茶配炒面、荞饼蘸蜂蜜、核桃油煎面饼等风味食品。
1639年,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受丽江世袭土司木增的盛情邀请来到丽江,在解脱林盛情款待“大肴八十品,罗列甚遥,不能辨其孰为异味也。
”三叠水简介:一叠:果碟类(13碟)即象征玉龙山13峰。
(迎宾礼)四干果、四蜜饯、五点心[代茶水(雪茶)] 可根据季节变化,原料也随之改变,可规格不变。
菜名菜单:纳西风味冷盘、丽江火腿、油煎黑粉、玉水鸭蛋、板栗烧肉、高勒韭黄、芝麻吹肝、风味腊肉、寺舟龙爪、满梨肉丁、纳西乳扇、泡辣子炒肉、神龙地参。
二叠:欢聚碟(13碗)菜名菜单:白芸豆酥肉、烩佛掌参、百合圆子、木耳炖鸡、很普凉拌、拉市鲫鱼、云腿老龙皮、白云尖尖、菊花闹铃、云腿粉丝、油煎麻补、纳西格贡、炒三丁。
三叠:热烈碟(火锅为中心)共13种菜名菜单:大红肉、烤鱼、酥油茶(甜咸两种)、铜锣锅焖饭、水焖粑粑、丽春火锅:从下往上分八层,分别为:腊排骨、芋头、茨姑、豆腐、韭菜根、粉皮、粉丝、青菜(代辣子蘸水)。
纳西族服饰纳西族的传统穿戴分两种:一种见于丽江一带,一种见于中甸三坝一带。
纳西族详细资料纳西族概况纳西族现有人口为308 839人〔2022年〕,其中云南295464人,绝大局部居住在滇西北的丽江市,其余分布在其他县市和四川盐源、盐边、木里等县,也有少数分布在西藏芒康县。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现包括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县〕有20226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8%,占全国纳西族总人口的68.5%。
四川省纳西族有8725人,主要分布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市和甘孜藏族自治州。
纳西族居住在滇、川、藏交界的横断山脉地区,背靠青藏高原,面向云贵高原。
境内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虎跳峡、玉龙雪山、哈巴雪山、梅里雪山、白芒雪山、贡嘎岭等名山大川,山体与峡谷并列,顶峰海拔常在5000米以上,个别甚至超过6000米,峡谷深邃,相对高差极大。
纳西族居住区平均海拔2700米,独特的地貌因素,使得气候、植被、土壤乃至整个自然综合体都呈明显的垂直变化,气候有寒、温、热3种类型。
高寒山区平均气温为5.4゜C,金沙江河谷为14.5゜C,丽江坝区和泸沽湖盆地为12.6゜C;年降雨量为8001034毫米。
纳西族山区密布云南松、红松、华山松、云杉、冷杉、红杉、铁杉等优质用材林,是我国西南的著名林区。
纳西族聚居区丽江市是中国著名的植物保护基地之一。
在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县境内,仅种子植物就多达2 998种,单是杜鹃花就有40多种,热带、温带、寒带植物在全市均有分布。
鸟兽类资源非常丰富,据统计,共有兽类8目,21科,83种,占云南兽类总数的29.6%,其中资源兽类近40种。
共有鸟类17目、46科、290种,占云南鸟类总数的37.6%,其中资源鸟类230多种。
珍稀鸟兽的种类较多,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黑颈鹤、滇金丝猴等。
纳西族居住地区虽然交通不便,但由于地处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滇中高原过渡地带,因此成为滇川藏几省区各民族彼此交往的通道。
纳西族地区的坝区与河谷区是主要的产粮区,主产小麦、水稻、玉米、油菜、大麦,豆类有蚕豆、黄豆、豌豆、鸡豆、白芸豆等;高山作物有荞麦、燕麦、青稞、土豆、大麻等;河谷区有花生、甘蔗、棉花等;经济作物有楸木、漆树、核桃、板栗、桑树、花椒、竹子等,现烤烟种植也有较大开展;水果品种有桃、李、梨、柿、核桃、苹果、梅、杏、石榴、桔子、香橼等。
西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人口:298,900人,
主要聚居在丽江地区纳西族自治县,宁蒗、水胜、维西、中甸、德钦、在四川省的盐源,盐边、木里等县也有少量分布。
纳西族历史悠久,纳西族人民创造了灿烂古代文化,使用过自己的象形文字,明末清初,接受了汉族文化,汉文便逐渐为纳西族人民普遍使用。
《东巴经》是纳西族古代文化的结晶,是东巴教的经书,东巴教是纳西族特有的原始宗教,大约产生于公元十一世纪以前。
纳西语称巫师为东巴,故因此命名。
《东巴经》就是用东巴文书写的,除去宗教方面以外,有天文、地理、历史人物,医药、畜牧,家庭形态,饮食生活,民族关系、风土人情等内容,是了解认识纳西族古代社
会的百科全
书。
东巴文属象形文字类型,有较浓厚的图画文字特点,以一字象一物,或一事,或一意,用简单笔划把事,物,意的轮廓表达出来,用这种象形字书写的句于有的极象一幅图画,它只是起到一种提示的作用,无固定的读法,所以即使会说纳西语,又认得一个一个象形字,但仍不能读懂经文。
只有从小从师学习的东巴教徒才能看着经文,口诵句于,这种文字已有约一千年的历史。
纳西族的建筑古朴典雅,最有名的代表就是丽江县的大研镇,古城的建筑群都是土木结构的瓦屋,大多是二坊一照壁式建筑,也有四合院,这些建筑的门窗,牌楼上有精工细雕的图案,题材丰富,有双凤朝阳。
降龙伏虎。
二云抢日、暗八仙等。
这些图案清秀明丽,线条生动苍劲,形象栩栩如生,显示了纳西族人民的艺术造诣和审美情趣。
纳西族的服饰古"今变化较大,现在的男于服装已基本上与汉族相同,妇女的服装仍然保留着独特的民族风格,其特点是宽腰大袖上衣,外加坎肩,多纳
为蓝、白、黑三色,腰系百褶围腰,下穿长裤,背披羊皮披肩,披肩缀有刺绣精美的七星各色图案,称为"披星戴月",象征着纳西族妇女的勤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