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小儿推拿手法穴位篇
- 格式:ppt
- 大小:3.08 MB
- 文档页数:88
小儿推拿穴位及功能详解
一.小儿推拿穴位介绍
1、百会:为太阳经穴位,位于头顶部,形成一个正三角形,三面离
太阳经线各8寸,两角点为“头池”“正溪”,直角点为“百会”穴位,
有疏肝理气,安神祛邪之功。
2、天柱:为少阳经穴位,位于颈部,横向距两耳后1寸,纵向距头
顶4寸,腹部正中线,为清肝明目之穴位。
3、太阳:为太阳经穴位,位于前臂背部,距手尺骨上方1寸,肱桡
肌外侧缘,有养心清火之功。
4、肩髃:其位置位于肩部外侧,声门处,离腋窝正中线2寸,舒筋
软骨,通络气血之功。
5、内关:其位置位于腋部正中,腋下1寸,相当于手尺骨末端,有
养心安神之功。
6、外关:其位置位于腋部正中,腋下2寸,距耳屏2寸,有健脾养
胃之功。
7、攒竹:为少阳经穴位,位于背部,横向距肩臂1寸,纵向距中脘
4寸,有强筋塑形之功。
8、五枢:其位置位于腰部正中,距骶骨上缘2寸,有活血调经之功。
二.小儿推拿功能详解
1、清热解毒:童子推拿可以调节能量的流动,促进血液循环,促进
新陈代谢,从而起到清热解毒的作用。
2、童子推拿能够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血液的循环流动。
小儿穴位按摩法,让您的宝宝健康成长穴位一、脾经(脾土)位置:拇指桡侧面。
操作:①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见中图。
②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见右图。
约推100~300次。
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图解:二、肺经(肺金)位置:无名指掌面。
操作:①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200~400次。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图解:三、肾经(肾水)位置:小指掌面。
操作:①补肾经:在小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
②清肾经:自小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见右图,清100~200次。
主治:小便赤涩不利,遗尿,尿频等。
图解:四、肝经(肝木)位置:食指掌面。
操作:①补肝经:在小儿食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肝经:由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惊风抽搐、目赤,伤风感冒,脾虚泄泻,肝炎等图解:五、心经(心火)位置:中指掌面。
操作:①补心经:在小儿中指面作旋推,见中图,约补100~200次。
②清心经:指尖向指根直推,见右图,清100~300次。
主治:高热神昏,烦躁,夜啼,口舌生疮,小便短赤等。
图解:常用手法一、便秘和腹泻常用手法在推拿穴位和手法当中有好多穴位都有效果,不过如果总结起来的话可以有四大手法。
(1)止腹泻四大手法:揉脐(逆时针)100-300次、摩腹(逆时针)3-5分钟、推上七节骨300次、揉龟尾100-300次作用:调中止泻。
治疗小儿腹泻、止泻效果显著、各类泄泻均可以在此之上加减变通。
(2)治疗便秘四大手法:揉天枢100-150次、摩腹(顺时针)5分钟、推下七节骨100-300次、揉龟尾100-300次作用:通大便,用于小儿便秘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大部分穴位的名称都是一样的,但是一定要注意在推拿方向上的区别,比如说摩腹,顺时针摩腹具有消食导滞、泄热通便的作用,而逆时针摩腹就具有温补下元、温中止泻的作用。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第一章搓法1.搓肚脐法:________用食指和拇指搓脐周围的肚脐眼,顺时针方向搓动,每次持续约1-2分钟。
2.搓足心法:________用手心对着婴儿的足心,以顺时针方向搓动足心,每只脚持续搓动1-2分钟。
3.搓揉耳轮法:________用食指和拇指捏住婴儿的耳轮,轻轻搓揉,每只耳朵进行1-2分钟。
第二章推法1.推腹法:________用手掌从婴儿的肚脐向外推,再回到肚脐处,每次进行5-10次。
2.推背法:________用手掌从婴儿的背部中央向两侧推,分别从上到下进行,每侧进行5-10次。
3.推腿法:________用手掌从婴儿的大腿根部向下推至足背,每腿进行5-10次。
第三章拍法1.拍背法:________用手掌拍打婴儿的背部,由上至下轻拍,每次拍打约1-2分钟。
2.拍腿法:________用手掌拍打婴儿的大腿,由上至下轻拍,每侧进行约1-2分钟。
第四章揉法1.揉背脊法:________用手指从婴儿的背部中央向两侧揉动脊椎,每次揉动约1-2分钟。
2.揉手法:________用手指揉动婴儿的手掌和手背,每只手进行1-2分钟。
3.揉足法:________用手指揉动婴儿的足底和足背,每只脚进行1-2分钟。
穴位:________1.四神聪:________位于婴儿额头发际正中央,用食指按压。
2.大椎:________位于婴儿颈部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用拇指按压。
3.幽门:________位于婴儿胃底与脐中连线上,用拇指按压。
4.足三里:________位于婴儿的小腿前侧,当膝盖下方的3寸处,用拇指揉动。
5.关元:________位于婴儿的肚脐正中央,用食指按压。
6.三阴交:________位于婴儿小腿内侧,当膝盖下方的4寸处,用拇指揉动。
附件:________本文档不涉及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________1.法律名词1:________注释1。
2.法律名词2:________注释2。
小儿推拿穴位图拿风池揉肺俞推三关揉大椎手掌面重要穴位1 脾穴:拇指外侧2 胃穴:大鱼际赤白肉际处拇指根到腕横纹头3 大肠穴:食指桡侧4 肝穴:食指掌侧5 心穴:中指掌侧6 肺穴:无名指掌侧7 肾穴:小指掌侧(第一关节缝)也叫夜尿点;指尖为肾顶8 小肠穴:小指尺侧9 板门:大鱼际正中10 内劳宫:与外劳宫相对11 八卦:手心正中内三分之二与外三分之一为半径12 掐四缝:1、2、3、4、5指各关节13 四横纹:2、3、4、5掌指交界处14 小横纹:小指根下,掌指横纹稍外侧15 小天心:大鱼际与小鱼际交界处16 运水入土:自小指尖偏尺侧到大指根,呈一弧形曲线17 阴阳穴:小天心两侧,外侧为阳,内侧为阴手背面重要穴位1 外劳宫:手背三四掌骨之间(二分之一处)2 二人上马穴:手背四五掌骨小头之间3 一窝风(或乙窝蜂):手腕横纹正中4 阳池:一窝风上两寸(成人外劳宫穴)5 威灵穴和精宁穴:手背外劳宫两侧(食指与中指,无名指与小指正中)6 五指节:手指各关节处手臂重要穴位1 天河水:前臂尺桡骨之间,从腕横纹正中到肘横纹正中2 退六腑:前臂内侧,从肘横纹头推到腕横纹头3 上三关:前臂桡侧,从腕横纹头推到肘横纹头胸腹腰背重要穴位1 天突:胸骨上窝正中2 膻中:两乳头连线中点3 中脘:脐上4寸4 天枢:神阙旁开2寸5 大椎:第7颈椎棘突下6 定喘: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7 肺腧: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8 七节骨:第4腰椎到尾骨端9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10 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11 涌泉:足底人字缝重要补充1 补法:(补)-向心推。
2 泻法:(清)离心推(例外:清天河水,向心推也为泻)。
3 清补:(清补)来回推。
当你搞不清楚该补该泻时,就来回推,这就是推拿和针灸的双向调节功能,也叫平补平泻。
4 人体从上向下为泻,从下向上为补;从四肢根部向手脚指尖方向推拿为泻,反之为补。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
【引言】
小儿推拿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通过刺激儿童身体的特定穴位和运用特定手法,调理儿童体内的气血运行,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本文将介绍小儿推拿常用的手法和穴位,以供参考。
【章节一:常用手法】
1-穴位按压:以拇指、食指等手指按压特定穴位,轻柔而有力地推拿,以刺激儿童的气血流通。
2-拨罐:在特定部位放置火罐,利用火罐的吸附作用,吸引部分皮肤和筋膜组织向上凸起,以达到调节气血的目的。
3-推拿按摩:利用手掌、指腹等部位对儿童的肌肉和穴位进行按摩推拿,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疲劳。
4-摇晃手法:轻轻摇晃儿童的四肢、躯干等部位,帮助儿童放松身体,缓解肌肉紧张和疲劳。
【章节二:常用穴位】
1-风池穴:位于儿童颈椎上的凹陷处,按压此穴位可缓解儿童痰饮、哮喘等呼吸道问题。
2-迎香穴:位于儿童鼻翼旁边,按压此穴位可缓解儿童鼻塞、流鼻涕等问题。
3-大椎穴:位于儿童颈椎第一椎骨之间,按压此穴位可缓解儿童头晕、头痛等问题。
4-卧蚕穴:位于儿童手掌心的中央凹陷处,按压此穴位可缓解儿童腹痛、胃脘疼痛等问题。
【附件】
1-图片附件:本文档附带图片,展示了每个穴位的具体位置。
2-视频附件:本文档附带小儿推拿的视频,展示了常用手法的实际操作。
【法律名词及注释】
1-中医疗法:传统中医药学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等。
2-穴位:人体上特定的点位,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
3-推拿:一种通过按摩、按压、摇晃等手法,调理人体气血的疗法。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一、什么是小儿推拿小儿推拿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通过对小儿特定穴位和经络进行推按,以调理机体功能,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
它以独特的手法、局部穴位的按摩、拍打、抓捏等技术手段,结合中医理论,调治小儿气血,疏通经络,达到调节阴阳平衡的作用。
二、小儿推拿的禁忌在给小儿进行推拿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小儿推拿的禁忌情况,以确保推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⒈发热与感染性疾病:小儿推拿时需要注意,如果小儿有严重的发热或感染性疾病,我们应暂缓推拿,待病情好转再进行。
⒉皮肤病变区域:当小儿有皮肤病变时,切忌推拿该区域,以免加重病情。
⒊畸形与骨折:如果小儿存在身体畸形或骨折,推拿应避免相关区域,避免伤及患者。
⒋严重腹部疾病:小儿有严重的腹部疾病,如胆囊炎、肾炎等,我们应当避免在腹部进行推拿。
三、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⒈按摩手法按摩是小儿推拿的基本手法之一,常用于调理小儿体内气血,增强气血运行的功能。
(1)指压:用食指与拇指对穴位进行按压,力度适中,不宜过度用力,持续按摩一分钟左右。
(2)推拿:用手掌按摩穴位周围的组织,通过轻柔的按压与推拿,促进气血的流动。
(3)揉捏:用手指、手掌对穴位或范围进行揉捏,可以促进气血的运行,活络通络。
⒉拍打手法拍打手法常用于小儿推拿的局部穴位以及特定部位的调理。
(1)轻拍:用手掌或手指轻轻拍打穴位周围的组织,力度要轻,频率宜快。
(2)拍叩:用掌根或拳头拍打穴位或相关部位,力度适中,可促进气血的流通。
⒊抓捏手法抓捏手法主要用于小儿推拿中的肌肉、筋脉等组织的调理。
(1)抓:用手指、手掌等进行握捏,力度适中,可刺激肌肉、筋脉,改善局部组织的状态。
(2)摇:用手指或手掌摇动穴位或相关组织,可改善气血循环,促进新陈代谢。
四、常用穴位⒈风府穴:位于小腿外侧,脛骨前缘后1寸。
⒉曲池穴:位于小腿外侧,脛骨后缘下1寸。
⒊涌泉穴:位于脚掌上,当踝联合点和骨骼连接处。
⒋太阳穴:位于太阳穴凹陷处。
小儿推拿穴位及推拿手法都有什么作用,适合新手家长们学习小儿推拿主要用于至5岁小儿。
目录1、发热;2、咳嗽;3、泄泻;4、便秘;5、疳积;6、遗尿;7、夜啼一、发热1、开天门:成人用两手拇指,交替从小儿眉心处的印堂穴向上直推至发际稍上方,50次。
功效为舒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安神。
2、推坎宫:成人两手拇指,从小儿眉头分推至眉尾(← →),50次。
功效为舒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3、揉太阳:成人拇指或中指指端揉小儿眉后凹陷太阳穴处,50次。
功效为舒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
4、清肺经:成人拇指在小儿无名指罗纹面肺经处,从指端向指节直推,100次。
功效为宣肺清热,化痰止咳。
5、清天河水:成人食中指并拢,从小儿腕中点上推至肘横纹中点,300次。
功效为清热,泻火,除烦。
注:发热添风寒者,加以下操作1、推三关:以腕部桡侧为起点,沿前臂外侧向上推至肘关节桡侧,300次。
功效为补气行气、温阳散寒、发汗解表,主治一切虚寒病症。
2、掐揉二扇门:成人用双手拇指甲掐小儿食指与中指、中指与无名指指根交接处5次,然后用食指、中指揉50次。
功效为发汗透表、退热停喘。
3、拿风池:成人拇指、食指同时按揉小儿两侧风池穴,10至15次。
功效为发散解表、怯风散寒、明目、止头痛。
4、推六腑:亦称退六腑,发热到癫热时用。
以腕部尺侧为起点,沿前臂内侧向上推至肘关节尺侧,300次。
功效为清热凉血、解毒,主治一切实热症。
二、咳嗽1、清肺经:成人拇指在小儿无名指罗纹面肺经处,从指端向指节直推,100次。
2、按天突:成人中指指尖按小儿胸骨上窝的天突穴,10次。
功效为理气化痰,降逆停喘,止呕。
3、推揉膻中:两乳尖连线中点,为膻中穴。
成人先用中指指端在膻中穴揉150次,再用拇指罗纹面从胸骨切迹推至剑突150次。
功效为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4、揉乳旁乳根:成人用食指中指同时揉乳旁外开2分的乳旁穴和乳下2分的乳根穴,20次。
功效为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5、擦膻中:成人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沿胸骨上下摩擦,擦热为度。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及穴位
一、常用手法
⒈捏法:用拇指和食指等手指捏住肌肉或皮肤,进行按摩或推拿。
⒉推拿:用手掌、掌根和掌侧按摩和推拿患者的相应部位。
⒊摩擦法:用手掌或掌根在特定部位进行快速摩擦,增加局部血液循环。
⒋按揉法:用手指和手掌在穴位附近进行揉动,刺激经络和穴位。
⒌指压法:用手指按压特定穴位,调节经络和气血运行。
⒍敲打法:用手掌或拳头等部位轻拍或敲打患者的相关部位,刺激经络和穴位。
⒎推拿扭转法:在推拿的基础上加入扭转动作,增加关节活动度。
⒏推法:用手指或掌根沿着经络或肌肉进行推动。
二、穴位
⒈风池穴:位于颈部后正中线上,头发生长的窝凹处。
⒉大椎穴:位于颈椎第一棘突后下方⑸寸,两侧与风池穴连线相交处。
⒊太阳穴:位于眉毛外端凹陷处,额骨与颧骨交界处。
⒋天突穴:位于胸骨中央的凹陷处。
⒌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当膝盖外侧髌骨下缘与胫骨前缘之间的凹陷处。
⒍冲门穴:位于足背骨第一蹊络开始的地方,两侧脚趾骨之间凹陷处。
⒎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当踝骨内侧后缘与腓骨前缘之间的凹陷处。
⒏胃脘穴:位于胃部正中线,脐上5寸处。
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推拿手法示意图和穴位示意图。
法律名词及注释:
⒈推拿:中医传统疗法之一,通过按摩和刺激特定穴位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
⒉穴位:中医学中特定的身体部位,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节和改善气血运行。
⒊经络:中医学中的气血运行通道,贯穿全身,与身体的功能和疾病有密切关系。
3小儿推拿手法和常用穴位3.2手法医者用于治疗疾病的各种有规律的、特定的技巧动作称为推拿手法。
小儿推拿手法的基本要求是柔和、均匀、持久、有力、轻而不浮,快而不乱,平稳扎实,作用深透。
对于推拿手法,只有在取穴准确,操作认真的基础上才能达到治病的效果。
常用手法有:推、拿、揉、运、捣、掐、分、合八法。
3.2.1推法医生左手托患儿左手(以患儿左手为例,以下同此),医生右手以拇指侧或食、中两指靠拢推摩选定之部位,则称为推。
推法中分补法(由指尖向指根推)、泻法(清法)(由指根向指尖推)及平补平泻(来回推,又称清补法)三种,由于推的方向不同,所以治疗作用也各不同。
推法的操作,不要单用拇指第一节的关节活动,应使整个拇指伸直,以胳膊和肘部移动、向里向外反复操作。
注意肩及胳膊等部都要放松,勿须用力,使指端微用力,这样操作可以坚持较长时间。
如推天河水,清肺,平肝等注:1.上面所说的清补推拿法是北派的三字经派手法,而南派手法是旋推为补,由指尖向指根推为泻(跟北派相反)。
这个一定要强调一下,如果你对此有迷惑,请看“4.1五经穴(脾经、肝经、心经、肺经、肾经)的推拿手法探讨”这一节。
2.另外在北派中,张汉臣的推拿法的清法跟三字经派说的清法又有一点小的差别。
张汉臣的推拿法中补法和泻法跟三字经派一样,主要是清法的说法跟三字经派的说法有一点区别。
张汉臣所说的清法就是三字经派说的清补法:平补平泻(来回推),看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下。
3.2.2拿法以拇、食两指适当拿住选定部位(穴位所在处),两指反复地增减用力,则称为拿。
如拿列缺等3.2.3揉法以拇指、食指或中指按某一穴位左右旋转,称为揉法。
揉的方向:“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左右顺、逆旋转揉之为平补平泻。
如揉膊阳池,一窝风等注:平时我揉穴位的时候(比如揉膊阳池),并没有很严格的区别应该顺揉多少次,然后再逆揉多少次。
我想揉是最主要的,顺逆是比较次要的。
(因很多网友问揉穴位的时候应该顺揉多少次或逆揉多少次,特此说明)3.2.4运法医生右手拇指侧或食、中两指并拢,由某穴起作弧形或环形推运至另一穴,如此反复操作,则称为运。
小儿推拿穴位大全颈项部穴位定位:两耳尖连线与头顶正中线的交点处;或前发际正中直上 5 寸。
功效:安神镇惊,升阳举陷。
临床应用:常用于治疗惊风,惊痫,烦躁等症,用于遗尿,脱肛等症。
二、囟门定位:1-1.5 岁以前小儿前发际正中线直上约2 寸许未闭合的菱形骨陷中。
功效:祛风定惊,益智健脑,升阳举陷,通窍。
临床应用:重要的儿童健脑益智穴位。
用于夜帝,多动,自闭,久泻,脱肛,遗尿。
三、前顶门定位:头正中线,人前发际3.5 寸;或于百会前1.5 寸取穴。
功效:镇惊、安神、通窍。
临床应用:常用于头痛,惊风,鼻塞等症。
四、高骨(耳后高骨)定位: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高骨下凹陷中。
功效:疏风解表,安神除烦。
临床应用:常用于感冒头痛,亦能治神昏烦躁等症。
五、天门(攒竹)定位: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直线。
功效: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通鼻窍。
临床应用: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若惊惕不安,烦躁不宁多与清肝经。
按:对体质虚弱出汗较多,佝倭病患儿慎用。
六、坎宫定位:自眉心起至眉梢成一横线。
功效: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临床应用: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
七、天庭(神庭)定位:头正中线,人前发际0.5 寸。
功效:祛风通络,镇惊安神。
临床应用:常用于治疗口眼歪斜,头痛、癫痫。
八、天心定位:前额中部,天庭与眉心连线中点处。
1 / 15功效:醒脑安神。
临床应用:常用于治疗惊风,头痛、鼻塞伤风。
九、眉心(印堂)定位:两眉内侧端连线中点处。
功效:祛风通窍,明目醒神。
临床应用:治疗惊风,感冒,头痛。
十、精明定位:目内眦稍下方凹陷处。
功效:明目,通窍排脓。
临床应用:用于目疾,小儿泪道阻塞症。
十一、四白定位:两目平视正前方,瞳孔直下 1 寸许功效:明目,润燥,养颜临床应用:用于近视,弱视,斜视,干眼症,迎风流泪,畏光,也用于皮肤干燥,皱纹。
十二、太阳定位:眉后凹陷处。
功效: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
临床应用:推太阳主要用于外感发热。
若外感表实头痛,用泻法;若外感表虚、内伤头痛,用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