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两党关系专题
- 格式:ppt
- 大小:2.98 MB
- 文档页数:14
国共两党关系C、分析认识1.影响国共关系的因素(1)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
(2)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到分裂的根本原因。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
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能够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插手,又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2.国共关系的认识1924~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
“分则两伤”:国共长期分裂内战,损伤国力,十年内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疯狂进攻红色根据地,导致日本帝国主义乘隙而入,严重影响了中华民族独立,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
抗战结束后,两党内战再起,国民党败逃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对峙,致使中华民族至今尚未完成统一大业。
可见,国共分裂严重影响国家独立统一、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
但是,我们应看到:国民党是挑起分裂的罪魁。
“合则两利”:民族的独立统一高于一切,没有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就没有各阶级、各党派的前途和利益,这是全体中国人的共识。
大革命时期,北洋军阀统治阻碍着中国统一,中国人民和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为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30年代,日本侵华威胁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国共两党“存则俱存,亡则俱亡”,为此,国共再次合作,并肩抗日,正因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共同抗战,中国人民才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总之,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3.国共两次合作的异同点:相同点:1)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里,都面临共同的强大敌人。
2)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共产国际的积极促成下实现的。
3)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其焦点是阶级利益支配下的领导权问题。
2.国共关系一、选择题1 毛泽东在给蔡元培的信中说:“……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与扶助农工政策,行之于1925年至1927年之第一次大革命而有效,国共两党合作之时期,亦即国民党最革命之时期……”纵观中国近代历史,国共两党在以下哪些方面有过合作?( ) A.辛亥革命、黄埔军校、北伐战争B.黄埔军校、北伐战争、抗日战争C.黄埔军校、北伐战争、解放战争D.辛亥革命、长征、抗日战争2 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孙中山未竟的事业,主要表现在( )。
A.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B.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D.建立起公有制,实现了共同富裕3“国共两党恩恩怨怨,两度分手三次握手”是对国共两党关系的生动写照。
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握手”的主要历史贡献是( )。
A.建立黄埔军校B.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C.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D.促使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4 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两次合作,都取得了重要的民主革命成果。
其中,第一次国共合作( )。
A.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B.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C.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D.取得了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反抗外国侵略的第一次伟大胜利二、非选择题5 以下图示展现了国共两党已走过的80余年的风雨历程,请结合图示和所学的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否则画“×”。
(1)图示反映了国共关系在历史上先后经历了“合作——分裂——合作——分裂”的历程。
( )(2)在A和C时期,国共两度携手,共赴国难,参与了北伐战争和解放战争。
( )(3)国共关系由B到C的变化中,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起到重要作用。
( )(4)百团大战、辽沈战役、渡江战役等重大战役印证了D时期两党之间的对抗。
( )(5)上述图示揭示了国共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的道理。
( )6 国共双方从20世纪20年代起多次对抗与合作,深刻影响着中国政治与两岸关系,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十四:国共两党的关系一、国共关系的演变(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年大革命时期)1.合作原因——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①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③共产国际的推动。
2.标志: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3.影响:国民大革命迅速开展并取得重大胜利,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
4.破裂①原因:两党不同的阶级利益,阶级矛盾上升。
②表现:1927年4月12日,蒋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二)十年内战时期(1927—1936年土地革命时期)1.国共的对峙(1)表现①政权的对峙: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建立;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
②屠杀与反屠杀: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秋收起义。
③“围剿”与反“围剿”:1930年到1933年,蒋介石对中央根据地发动五次“围剿”,中央红军取得前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但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1934.10~1936.10)。
(2)影响:给日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2.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1)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
最后上升为主要矛盾。
(2)标志: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三)第二次国共合作1.原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2.形成: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提出要把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②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③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④1937年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表示准备抗战;⑤同时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⑥1937年,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我说国共两党关系演变一、国共两党关系变化国共关系的认识:从以上表格我们不难看出:1924~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
“分则两伤”:国共长期分裂内战,损伤国力,十年内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疯狂进攻革命根据地,导致日本帝国主义乘隙而入,严重影响了中华民族独立,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
抗战结束后,两党内战再起,国民党败逃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对峙,致使中华民族至今尚未完成统一大业。
可见,国共分裂严重影响国家独立统一、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
但是,我们应看到:国民党是挑起分裂的罪魁。
“合则两利”:民族的独立统一高于一切,没有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就没有各阶级、各党派的前途和利益,这是全体中国人的共识。
国民革命时期,北洋军阀统治阻碍着中国统一,中国人民和北洋军阀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为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30年代,日本侵华威胁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国共两党“存则俱存,亡则俱亡”,为此,国共再次合作,并肩抗日,正因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共同抗战,中国人民才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总之,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而努力!以史为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我们相信两岸必将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二、做材料题,巩固所学知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4年,国民党接受了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
材料二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并没有把中国共产党人吓倒、征服。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材料三1937年9月,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开始全民族抗战。
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奔赴抗日战场。
材料四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专题七国共关系(台湾问题)祖国统一大业民族问题一、对国共关系的认识1)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国共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1924—1949年)合作(1924—1927年),-----分裂-------合作(1937—1945年),-----分裂2)概括制约国共关系变化的因素。
A 国共两党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B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C 国际的影响。
3)近代史上两次国共合作各取得什么重大成果?第一次国共合作(领导人:国—孙中山;共—陈独秀),取得北伐胜利第二次国共合作(领导人:国—蒋介石;共—毛泽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4)分裂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导致国民革命失败,形成国共十年对峙,日本乘中国内战大举侵华。
第二次国共合作破裂,导致双方三年多内战,祖国至今未能完全统一。
(5)探究国共关系对于今天来说,有何现实意义?1)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2)两党可以通过谈判,进行第三次合作,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6))通过学习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历史知识,你有什么感悟?和则两利,分则两伤。
(7)结合当前形势谈谈要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我们应该作何努力。
加强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加强高层领导人的对话;加快大陆经济发展,缩小两岸的经济差距;加强两岸人员往来等。
(8)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根本原因: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面临严重民族危机。
(9)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共再次谈判:西安事变后的谈判和重庆谈判。
二、祖国统一大业“一国两制”(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的基本原则)“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是由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它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但首先在香港问题上得以成功运用,而后运用它又解决了澳门问题。
香港问题1、香港问题的由来(1)1842年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2)1860年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把九龙司地方一区割让给英国;(3)1898年英国强租“新界”。
专题十国共两党关系史教学目标:1.掌握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历史的阶段特征,比较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从更深层面认识中国某某革命的复杂性、艰巨性;2.认识第一次国共合作,国共两党十年对峙,第二次国共合作,国共对抗和决战的国际背景,某某与大陆分裂的国际背景,海峡两岸经济文化家六乃至政治交流加强的国际背景;3.理解国共两党的建立极其性质、影响;4.掌握国共两党第一、二次合作的酝酿及主要经历、形成标志、取得的成果、重大事件、破裂原因极其启示;5.了解中共对台政策的演变,两岸关系由对峙隔绝到交流加强的原因和表现。
学法指导:1.掌握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历史的阶段特征,比较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从更深层面认识中国某某革命的复杂性、艰巨性;2.认识第一次国共合作,国共两党十年对峙,第二次国共合作,国共对抗和决战的国际背景,某某与大陆分裂的国际背景,海峡两岸经济文化家六乃至政治交流加强的国际背景;3.重点理解“一国两制”等基本概念;4.将历史上的某某问题及港澳问题的由来与当今“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高考预测:1.国共第一、二次合作的原因、政策调整、重大事件和成果;2.“一国两制”的酝酿和正式提出及对港澳问题成功运用的作用;3.与孙某某诞辰140周年与逝世80周年、一二·九运动70周年相关的时事热点,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某某事变70周年相关的国共关系的曲折演变及对和平解决两岸问题的经验教训和启示;4.中共的统一战线政策,某某与祖国大陆关系的演变及国际势力对某某地位的态度;5.第二次国某某作与世界发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关系。
考题回放:(2005年文综卷·15-16)某某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某某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兄弟。
回答1-2题。
1.下面四幅我国东南沿海的历史地图中,与元代某某情况相符的是 C2.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某某同胞书》中,迄今已经实现的主X①停止炮击金门等岛屿②海峡两岸实现“三通”③开放海峡两岸探亲旅游④结束海峡两岸军事对峙 B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知识整合:一、国共两党关系史1、发展历程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的关系呈现“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的曲折发展历程。
国共两党关系与祖国统一大业专题复习林桂平知识体系一、国民党的名称及其性质演变国民党的前身是1894年孙中山发起成立的兴中会,当时的兴中会是革命团体,还不属于革命政党;1905年,在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联合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它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924年以前的同盟会、国民党、中华革命党和中国国民党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1924~1927年大革命时期的中国国民党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革命联盟;1927年宁汉合流后的中国国民党,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1.演变历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的曲折发展历程。
2.概况:(1)1924~1927年:合作。
经过二七惨案,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
为此,中国共产党决定157同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同时,孙中山也从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中认识到,必须改组国民党,革命才有取得成功的希望。
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工农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破坏国共合作,制造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第一次国共合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推动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但也给中国共产党以深刻的教训。
(2)1927~1937年:对抗。
中国共产党从大革命的失败中吸取教训,用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的屠杀政策,先后发动了南昌、秋收等起义,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始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镇压起义、围剿革命根据地、围追堵截长征中的红军。
随着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国民党内部的爱国将领逐渐倾向于中共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
常考专题突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知识清单知识点一:国共第一次合作(国民革命运动)合作实现标志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收策(新三民主义)。
国民党一大的石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合作成果一、黄埔军校概况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办。
全称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不久后担任政治部主任作用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作了准备二、北伐战争时间1926年7月开始目的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主战场湖南、湖北著名将领叶挺第四军独立团著名战役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思维导图知识梳理知识点二:国共第一次分裂:国民党内战,给日本以可趁之机知识点三:国共第二次合作,实行全民族抗战,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知识点四:国共第二次分裂,人民解放渣战争,台湾与祖国分离决战阶段战役名称时间指挥官参战部队结果意义辽沈战役1948年9月至11月林彪、罗荣桓东北人民解放军解放了东北全境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淮海战役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平津战役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林彪、罗荣桓、聂荣臻东北野战军、华北人民解放军华北全境基本解放南京解放概况1949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拓展延伸1、中国近代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第一次国共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异背景封建军阀割据,阶级矛盾尖锐中日民族矛盾加深合作方式党内合作形式共产党和国民党采用党外合作形式,各自保持着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斗争对象军阀和帝国主义日本帝国主义任务打倒列强,除军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成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取得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反抗外敌入侵的完全胜利同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里,都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
国共两党合作相关例题和知识点总结在中国近现代史的长河中,国共两党的合作是一个重要的篇章。
它不仅对中国的革命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探讨和研究的例题与知识点。
一、国共第一次合作国共第一次合作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当时,中国面临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双重压迫,革命形势严峻。
1、合作的背景北洋军阀统治黑暗,民不聊生。
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在多次革命斗争中遭遇挫折,认识到需要新鲜力量的加入。
同时,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积极投身工人运动,但也意识到要联合其他革命力量才能取得更大的胜利。
2、合作的基础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3、合作的成果国共合作创办了黄埔军校,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1926 年,国共两党合作进行了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例题:北伐战争能够胜利进军的原因是什么?答:国共两党的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为北伐提供了坚强的领导核心;广大北伐将士的英勇作战;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在北伐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得到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
二、国共第二次合作国共第二次合作是在抗日战争时期。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
1、合作的背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妄图灭亡中国。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国共两党也摒弃前嫌,再度合作。
2、合作的形式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共两党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抗击日军。
3、合作的成果国共两党携手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等都是国共合作抗战的重要成果。
例题:简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
答:“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旗帜;华北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国共两党合作创造了前提;卢沟桥事变后,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总结归纳国共关系的演变国共关系的演变是中国近代历史中一个重要的议题。
自20世纪初国共两党的成立起,到现代中国的建立,两党之间的关系经历了多次合作与冲突的过程。
本文将对国共关系的演变进行总结归纳,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早期合作与共同斗争(1921-1927)早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开始合作,共同致力于打败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
这一阶段的国共合作主要以抗击北洋政府为目标,如1922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共同发起抵御反动势力的运动。
此外,两党还积极发展工人和农民运动,进行大规模的罢工和土地革命。
然而,该阶段合作中也出现了摩擦和分歧。
1927年的“四一二事变”导致国共合作破裂,两党关系由合作转向对抗。
第二阶段:武装斗争与分裂(1927-1937)四一二事变后,国共两党进入了武装斗争的时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建立了红军,进行了长征等重要战役,而中国国民党继续执政,并展开了对共产党的镇压。
在这一阶段,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并出现了军事冲突和分裂。
尽管两党有时进行了合作,如抗日战争期间,但整体上国共关系处于对立状态。
第三阶段:抗日合作与国共内战(1937-1949)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抗日战争。
这一阶段的国共合作结构相对稳定,两党建立了抗日根据地和统一战线,共同对抗侵略者。
然而,在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之间再次陷入对立。
国共内战爆发,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陆建立了新中国,中国国民党被迫撤退到台湾。
这一阶段的国共关系可以说是最为激烈和决定性的。
第四阶段:长期对立与和解(1949-现在)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国共两党的权力重新分配。
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国民党掌握了台湾地区的政权。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两党之间基本处于对立状态。
中共发起了反右派斗争、文化大革命等运动,削弱了国民党的影响力,而国民党则通过意识形态和经济发展来恢复实力。
新课程高三历史第二轮热点复习单元讲座专题三:国共两党及其相互关系【命题趋向】国共两党关系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之一。
近年来,由于高考逐步侧重经济史、文化史的考查,因此作为政治史内容的国共两党关系在考查力度上有所下降,一般以客观题为主。
受时事政治的影响,2005年江苏、广东高考历史卷中出现过主观题。
随着2005年4月底和5月初“连宋登陆”成为现实,关于国共两党关系曲折发展的历程及其今后发展趋势问题开始大幅度升温,极有可能成为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焦点。
复习重点:国共两党的建立及其性质、影响。
国共两党和一、二次合作的酝酿及主要经历、形成标志、取得的成果、重大事件、破裂原因及其启示。
导致国共两党关系破裂的大事及国民党反动政权被推翻。
中共对台政策的演变,两岸关系由对峙隔绝到交流加强的原因和表现。
其中国共两次合作及海峡两岸交流加强是重点。
【考点透视】本专题考点知识可以整合为同盟会、国民党、中共成立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历史作用与影响,国共两党合作与对峙的关系演变,即1921~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的酝酿,1924~1927年第一次合作的形成、发展与破裂,1927~1936年国共两党的十年对峙,1937~1947年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的形成、发展与破裂,1946~1949年国共两党的决战,1949~现在国共两党的隔海对峙。
(一)同盟会、国民党和中共成立及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二)国民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及其相互关系(三)国共两党的两次合作比较表(四)国共两党政权的对峙及其影响(五)“一国两制”与祖国的完全统一1.中共对台政策的两次重大转变(1)1949年10月到1987年底,由坚持武力解决台湾问题转变为“和平解放台湾”。
(2)由“解放台湾”转变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①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②1981年1月,叶剑英提出九条对台方针。
③1982年1月,邓小平把“九条方针”概括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复习专题: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国共两党关系备课人:黄仁静 审核人:相飞军一、复习目标要求1、 严格依据课标、考纲要求内容拓展复习2、加强知识间的纵横向联系,力求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结构,加强识记效率,拓展学生思路,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关注现实生活,力求贴近与时政热点,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二、复习方法学生自主复习为主,教师做好引导、点拨,理清复习思路,精讲精练,注重方法指导,及时查漏补缺。
三、复习重点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国共关系史四、复习过程1、知识网络结构- - - - 1、知识结- - - -- - - - -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参加大会的有毛泽东等13人。
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了党的奋斗目标和中心任务,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这次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大事,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2.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任务(反帝反封建)成果:(1)1924年,在共产党的帮助下,国民党在广州的黄埔创办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黄埔军校。
(2)1926年,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北伐军尤其是由共产党员为骨干的叶挺独立团英勇善战,连克敌军(丁四桥、贺胜桥战役)。
北伐胜利进军。
结果: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
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中国进入到十年内战时期。
3、十年内战时期的国共关系: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对派统治的第一抢;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而后从进攻大城市转向农村进攻,建立了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1928年井冈山会师,建立工农红军第四军。
其后,中国共产党创建了一批农村革命根据地。
蒋介石从1930-1934年连续发动了五次围剿,最后由于左倾错误导致被迫实施战略转移-长征。
专题八两党关系【中考考点】1.了解南昌起义和井冈山会师,认识中共创建人民军队和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义2.了解红军长征的主要经过3.了解西安事变并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4.了解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战的开始5.了解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6.知道重庆谈判和内战爆发,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行动及其意义7.了解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8.了解对台基本政策,了解“九二共识”,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课时安排】1.5课时【知识体系】【主干梳理】一、了解南昌起义和井冈山会师,认识中共创建人民军队和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义1. 南昌起义:(1)时间:年月日(建军节的由来),(2)指挥者: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1937年7月7日,事件爆发(又称七七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爆发。
之后,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了;工农红军改编为,奔赴抗日战场。
(●提示:做【当堂训练】中的第7~8题)五、了解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1.平型关大捷(年9月)——敌后战场(1)参战部队:八路军师(指挥者:林彪)(2)结果:歼灭日军人,(3)意义:这是抗战以来大捷。
2.台儿庄战役(年春)——正面战场(1)指挥者: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2)结果:歼敌人,(3)意义:取得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3.百团大战(年8月)——敌后战场(1)目的:为粉碎日军的政策,(2)经过:八路军在的指挥下,组织一百多个团,在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
(3)意义: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提示:做【当堂训练】中的第9~11题)六、知道重庆谈判和内战爆发,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战略行动及其意义1.重庆谈判(1945年)(1)背景:①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②美国支持阴谋发动内战;③为了,蒋介石假意和谈;④中国共产党为了。
(2)结果:达成和平建国的。
2.内战爆发:(1946年6月)标志: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发动疯狂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