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养阳也养阴
- 格式:doc
- 大小:1.67 KB
- 文档页数:1
越来越冷了,北方都供暖了,深度解析冬季养生寒冬来了,冬三月是四季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养生季节,天气会突然变得十分的干燥,对女性朋友来说对皮肤保养也要更注重。
秋冬季节的天气反复,冷热交替,很多女性朋友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患病的几率会加大,这时就非常需要通过养生食疗增强自己的身体。
尤其是对于身体比较虚弱的女孩子,到了冬季的时候,必须要注意自己的身体。
如果你平常不怎么运动的话,这时就可以加强自己的锻炼,让自己出一些汗,及时排出身体内的毒素。
不过出汗之后不能够一下子吹强风,否则会非常容易受寒。
冬季养生,具体原因有三:第一、因为天气寒冷,易引发或加重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病,我国生物学家曾对128例脑出血患者研究,发现受冷空气影响的有116例,占91%。
第二、若冬天养不好,来年易生病,所谓“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第三、冬天“养藏”,藏精不好会影响来年的精力,所以冬天必须特别关注养生。
冬天养阳也要养阴冬令节季气温由凉到寒,万物从收到藏,这些均属阴。
肾气内应而主藏,养生应以养肾为主,逆之则伤肾。
所以>说,冬三月,万物闭藏,水冰地冻,无扰乎阳(不要耗散阳气),要让神气內守,要避寒就温,少出汗,必待日出(多晒太阳)。
人与自然界密切相关,人体的生命活动同样也有所收敛,因此冬季需要养阴,也就是养收藏之气。
中医养阴观点:首先饮食勿贪寒凉,同时可以食用些温热食物,如鸡肉、羊肉、牛奶、大枣等食品。
营养学认为:冬季体内的各种生理功能降低,尤其需要饮食上加强自我保护意识,才能够促进神经--体液调节,增强自卫能力,保持体内自稳状态,方可安全的度过冬季。
冬季饮食原则1、营养素齐全主食为五谷杂粮相互搭配;各类果蔬多种多样;饮水要足量;菌藻类也是老年人的佳品;少饮酒不吸烟。
冬季宜食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禽蛋、猪肝、芝麻、黄豆、花生等。
冬季为增加御寒能力,其营养应以增加热量为主,可适当摄入含糖、脂肪的食物如粮食和食用油。
冬季为了适应寒冷需要补充富含氨基酸的食物如蛋类,奶类,瘦肉类,鱼类,豆类等,多食富有维生素的食物。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因就说春夏吧。
春天和夏天,那可是阳气往上冒的时候。
就像小草,一到春天就开始噌噌地长,这就是阳气在催着它们呢。
人也一样,春天来了,整个人都感觉精神多了,想出去活动活动。
这时候啊,就得顺着这个阳气,多出去走走,晒晒太阳。
别老是闷在屋子里,像个小懒虫似的。
夏天更是,大太阳照着,虽然热得慌,可这也是大自然在给我们送阳气呢。
这时候吃点温热的东西,比如喝喝姜茶啥的,好多人不理解,夏天这么热还喝姜茶,不是火上浇油吗?其实不是的。
夏天人的毛孔都张开了,凉的东西吃多了,寒湿就容易进到身体里。
姜茶呢,可以把身体里的寒湿给赶出去,让阳气更好地在身体里溜达。
再说说秋冬。
秋天一到,树叶就开始落了,天气也凉了。
这时候大自然的阳气在减少,阴气在增加。
咱们的身体也得跟着变呀。
秋天要开始滋阴了,多吃点滋润的东西,像梨啊,银耳啊。
就像给身体里干干的小河道注入点水,让身体润润的。
冬天就更得养阴了。
冬天冷得要命,很多人以为要吃很多热性的东西来取暖。
其实不然,冬天人体的阳气都藏在身体里面了,这时候如果吃太多热性的东西,就像在小火炉旁边再扔一堆柴火,容易把身体里的阴气给烧没了。
所以冬天也要适当吃点滋阴的食物,这样身体才能阴阳平衡。
咱们养生啊,就得跟着大自然的节奏走。
就像跳舞一样,得踩在点子上。
如果反着来,身体就容易出毛病。
比如说,春天该养阳的时候不养,秋天该滋阴的时候不滋,时间长了,身体就会抗议,这儿疼那儿痒的。
所以啊,按照“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个老祖宗的智慧来养生,身体才会健健康康的,每天都能开开心心的呢。
最有效的滋阴补阳时间古书上说:“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
冬至是中医养生的重要节点,在这一天,天寒地冻,为一年中阴气最盛、阳气最弱之时,最适宜进补偏于温热、补养阳气以抵御寒邪。
所以冬天滋阴补阳效果好,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最有效的滋阴补阳时间,希望大家喜欢。
最有效的滋阴补阳时间补阳是冬日进补的重头戏冬季进补时,最好先做引补,给身体先打好底子,让肠胃有个慢慢适应的过程,以免发生虚不受补的情况。
进补要因人而异、有的放矢,按照中医理论,人体可以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所以滋补通常可分为四类,即补气、补血、补阴和补阳。
气虚的,容易出虚汗、说话乏力、精神疲乏;血虚的容易贫血、失眠、面色差;阴虚容易盗汗、燥热;阳虚容易手足冰凉、怕冷。
冬至后,阳气开始生发,肾主阳,是生命的源动力,人能不能长寿、免疫力高不高,与肾都有莫大关联。
那么,补阳要多吃板栗、核桃仁、韭菜、羊肉、狗肉、鳝鱼、虾类(基围虾)等,中药上可选用枸杞、巴戟、羊藿等调补。
推荐一个老少咸宜等方子,它出自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里有记载,叫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60克、生姜15克,配上1000克羊肉,炖两小时即可食用,我自己加了一点料,陈皮10克,可以增鲜、开胃。
阴阳同补才能达到平衡许多人以为,既然自然界缺少阳气,那么冬至养生的重点就应该是增补阳气。
事实上,中医还有另外一个观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专家认为,冬至养生应当阴阳并重,补养之时莫忘养阴,才能达到平衡养生的目的。
虽说冬至前后是一年到头阳气最弱、阴气最盛的时候,但这并不意味着养生只需要补阳就足够了。
中医讲究阴阳平衡的观念,阴阳是互根的,能相互转化。
阴气也有促进阳气生长的作用。
如果单纯偏向于某方面,必定会打破平衡,这会对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常见的养阴食物包括生地、熟地、枸杞、阿胶、沙参、玉竹等。
而阴虚火旺、经常熬夜的人,经常会耗损阴津,更要注重滋阴养阴。
另外,肾虚的人除了有肾阳虚,还有很多人表现为肾阴虚。
如何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以“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为理论依据,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本义是指春夏养阳,即养生养长,秋冬养阴,即养收养藏。
春夏阳气生长,养生应助养阳气;秋冬阳气收藏,养生应蓄养阴精。
后世医家对《内经》这一养生原则有所发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以唐·王冰为代表,从阴阳互制而论。
认为:春夏阳盛,宜食寒凉以制其阳,“全阴则阳气不极”;秋冬阴盛,宜食温热以抑其阴盛,“全阳则阴气不穷”。
养,即制也,通过互制,达到互养,使阴阳不偏,平衡协调。
二是以明·张介宾为代表,从阴阳互根而论。
认为: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故春夏应避风凉生冷,以免伤其阳气而患疟泻等病;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故秋冬应忌纵欲过热,以免伤其阴气而患火证。
三是以清·张志聪为代表,从阴阳虚盛而论。
认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
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
”其意以内为根:春夏人的阳气内虚,故养阳为从其根;秋冬人的阴气内虚,故养阴以从其根。
四是以明·马莳、清·高世栻为代表,从顺应四时规律立论。
因为万物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所以春
夏当顺应生长之气以养阳、秋冬当顺应收藏之气以养阴。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高世栻注解:“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
”是谓春夏养阳,以养阳之生长;秋冬养阴,以养阴之收藏。
这种理论,在养生保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春夏,阳令也,春时阳生,夏时阳盛。
春时阳始生,风寒之邪尚为患,故春时应注意御寒保暖,民间谚语谓春季不宜过早减衣,亦即此理,以养人体之阳。
夏时阳极盛,暑热邪盛,大热耗气,气者阳也,故大热亦伤人体之阳。
夏夜人们喜纳凉,易受寒湿之邪,寒湿伤阳。
夏季炎热,人们喜冷饮,饮食太过则易伤阳,故夏时既要善处阴凉以避大热,又要避免过食冷饮以防伤阳;夏夜纳凉,当避湿露,适当盖覆,以避寒湿。
“春夏养阳”就是合理地将阳气维护在正常人体需要的状态,顺应其自然而不去攻伐它,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具体的方法是早睡早起,广步于庭,以适应春季阳气初升的特点,天热要防汗出太多或过食冷饮以防伤阳气。
对于素有阳气虚弱的人而言,可在春夏季节服用人参、六君子汤等补气健脾的药物。
久咳、哮喘、关节疼痛等阳气不足、秋冬易发病的人,则可采用针刺、灸法、中药敷贴和中药内服等方法补养阳气,达到“冬病夏治”与“冬病夏防”的目的。
当代大学生如何做到“春夏养阳”,衣着方面,早春天气,乍暖还寒,有时还会倒春寒,所以一定要注意增减衣服,所谓“春捂秋冻”,就是说早春要多穿暖一点,不要急于脱冬衣。
春天衣服要宽松舒适、消闲,所谓“披发缓行”。
夏天衣服要少,要透气,当出汗就出汗,不能捂。
布料要柔软吸汗。
少穿露脐装,以免脾胃受凉。
起居方面,春天要多开窗户,一天至少开两次窗户,每次15~30分钟。
夏天要早睡早起。
多开窗,中午为防暑热进入室内可关窗。
冰箱要经常清洗、消毒,食物要充分应用保鲜膜,比如西瓜就要用保鲜膜保护。
厨房里生、熟菜板要分开。
避免电风扇对人直吹,不开着电扇睡觉。
空调温度不低于23℃,夏天要勤换衣服,勤洗澡。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内容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意思是春天和夏天要保养阳气,秋天和冬天要保养阴气。
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
这种理论在保健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在春生和夏长阶段,人们需要顺应自然界阳气的升发和万物的繁茂,着重养肝和心。
另外,长夏时节的高温高湿也需要人们着重养脾。
到了秋冬时节,万物结实、继而肃杀、终至闭藏,此时以阴气为主政,人体也应适应自然以潜藏阳气、顾护阴精。
具体来说,秋收时需要保护阴气,着重养肺;冬藏时则要着重养肾。
不过,“春夏养阳”也需要考虑顾护阴液,“秋冬养阴”也需要考虑巩固阳气。
这是为了保持阴阳的平衡,避免过于偏胜而引起健康问题。
总的来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念告诉我们在不同的季节应该根据自然界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以保持身体健康。
为什么冬天养阴夏天养阳原理其实很简单冬天养阴、夏天养阳的原理可以从中医的角度来解释。
中医学认为,身体的阴阳平衡是维持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阴阳是一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的概念,它们在自然界中存在并相互影响,也在人体内部运行调节着各种生理功能。
在中医理论中,冬天属于阴寒季节,夏天则属于阳热季节。
冬季气温低,阳气衰退,人体容易出现阴虚而阳亢的症状,如手脚冰凉、口干、咳嗽等。
而夏季气温高,阳气旺盛,人体容易出现体内阴液不足的情况,如口渴、烦躁、失眠等。
冬天养阴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身体的阴液,以平衡阴阳,保持身体健康。
具体措施包括多吃些滋阴的食物,如梨、银耳、百合等,并且要适当减少辛辣刺激、烧烤等阳热性食物的摄入。
此外,冬季还可以适当运动,但不宜过度,以避免阳气过强。
在居室环境方面,可以保持室内适宜的湿度,避免过于干燥。
夏天养阳的原则是为了增强体内的阳气,适应炎热的天气。
夏季气温高,人体易出现阴虚阳亢的情况,如心烦、口渴、大汗淋漓等。
因此,养阳的方法主要是调养阴液,使其达到平衡状态。
可以选择一些滋阴生津的食物,如绿豆、西瓜、绿叶蔬菜等,同时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烧烤等阳热性食物。
此外,还可以选择适宜的户外运动,让阳气得到适当的发泄。
在室内环境方面,可以使用空调等设备调控室温,保持适宜的湿度。
总的来说,冬天养阴、夏天养阳是为了维持身体的阴阳平衡,保持人体的健康。
尊重季节的变化,根据气候的不同采取适当的调养方法,可以使身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在《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的最后结语里,圣人告诉我们:“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四季阴阳是万物的根本。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就是在春夏养生发、生长,到春天你就不要去想别的了,只调养你的生发、生长就可以了,因为这就是生发、生长的时节。
秋冬养阴,就是秋冬养收敛、收藏。
用《易经》的观点来说,春夏养阳就相当于乾卦的“自强不息”,就是越奋进越好;秋冬养阴就相当于坤卦的“厚德载物”,越厚越好,收敛得越多越好。
“以从其根”,即依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根本。
这个“根本”不是圣人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从天地自然中总结出来的。
天就是要从早晨走到黄昏,从春走到夏,从夏走到秋,再从秋走到冬,这就是“自强不息”的象,这是大自然的规律。
所以人也要因循着这个规律走,这就叫做“从其根”。
如果你能够做到这一点,你就能够跟万物沉浮于长生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就失掉了自己的根本。
“坏其真矣”,“真”是本性,就是我们人体的本性,那样就把人的本性给毁坏了。
同样,对传统文化也是一样得先收敛、收藏,才谈得上生发、生长。
针对目前的“国学热”,先不要想着怎么去将国学发扬光大,怎么去创新。
在不明白其中真意的时候,拿什么去创新?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先去收敛。
收敛、收藏足了,然后才能生发出新的东西,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原则。
故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
从之则疴疾不起。
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这里谈到了终始的问题,这是生存或死亡的关键。
要懂得因天之序,要顺从这个顺序。
从之,则大病小病都不会得;逆之,则灾害生。
这就叫做“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这句话非常有名。
“行之”,必须遵循它的规律去做,行道的人才叫得道之人,而不是只在口头上谈道、说道,就是“行无言”。
立冬养生如何养阴敛阳?中医专家送七大冬“藏”妙招“冬天进补,开春打虎”“太阳是个宝,晒晒身体好”“冬吃萝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对于冬季的养生民谚,一些人深信不疑,一些人却持怀疑态度。
11月8日,便是24节气的立冬,意味着冬季正式开始,这对于本身就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慢病患者而言,更是一大考验。
那么,立冬后养生保健到底该如何“藏”才能养阴敛阳,预防疾病呢?现状分析严寒易诱发疾病或加重病情据了解,每年立冬后,尤其是当天气突然变冷时,因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而到重庆市内各大医院就诊的老年人就会明显增加。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蒋参分析,这是因为老年人机体衰老,体质较差,本就身患多种慢性疾病。
再加上冬季寒冷的气候,会使许多疾病更容易侵袭人体,导致疾病复发或病情加重。
比如,寒冷的冬天,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又是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高发的季节,平常的感冒,又常常会诱发和加重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呼吸道疾病。
所以,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基础病患者,在入冬后要特别注意养生保健,防止旧病复发。
专家解读立冬养生遵循“冬藏”自然法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立冬后养生,人们应遵循这个自然法则。
”蒋参说,具体养生方法就是“冬藏”。
冬季草木凋零,冰冻虫伏,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人体的新陈代谢相对缓慢,此时应该顺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人体多收敛、收藏。
而且,根据中医“天人合一”的理论,冬季主藏,要“藏精气而不外泄”。
冬天藏的是精气、阳气,是人生存的根本之气。
因此,立冬后的三个月,是万物生机“紧闭坚藏”的季节。
如果违逆了冬藏之气,使之外泄、损耗,就可能伤胃,到了春天就会发生痿厥病,提供给春天的能量也就少了。
正所谓“冬伤于肾,春必温病”。
专家支招“冬藏”养阴,专家推荐7招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立冬后,到底该如何“冬藏”养阴,才有助于春天体内的阳气升发,为来年的身体健康打好基础?就来看看中医专家蒋参的养生支招。
练功者冬天如何养阳、如何养阴冬不养藏春必病温冬天是全年养生的重要时刻,原因有三:1、因为冬天天气寒冷,易引发或加重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病;2、若冬天养生不好,来年易生病,所谓“冬不养藏,春必病温”;3、冬天“养藏”,藏精不好会影响来年的精力,所以冬天必须关注养生。
【冬天养阳也养阴】怎样养阴冬天怎样养阴?有虚火的人,在冬天晚上爱掀被子、咽干、失眠、多梦、舌质偏红、脉偏细,多属于阴虚。
冬天应抓紧时间养阴。
1、冬天去哪里养阴到水边、树林、高山、峡谷┅┅做深呼吸;雪后天睛时,要到户外活动,在阳光下做深呼吸效果更好。
2、每天必喝“三杯水”第一杯水:早晨卯时(5-7时)此时是大肠经“值班”,此时喝水有利于清洗大肠,有利于排便。
第二杯水:下午酉时(17-19时)此时是肾经“值班”,此时喝水可达到清晰膀胱的作用。
第三杯水:晚上睡前1小时,此时喝水既有利于稀释血液,保护心脑血管,又不影响睡眠。
3、养阴食物不可少冬天多吃养阴的食物,如冬枣、雪梨等。
怎样养阳1、晒太阳太阳是阳气的主要来源。
冬天晒太阳是上午10-11点,下午13点左右。
阳虚的人要多晒太阳,阳不虚的人也要多晒太阳。
2、多吃温性食品如羊肉炖萝卜、狗肉、鸡肉等。
3、多睡觉睡觉时养阳生正气的好办法。
多睡觉,有助于恢复精力、体力,从而养阳。
【冬天怎样“养藏”】能否养好“藏”不仅关系到来年是否有精力,还关系着人的寿夭,所以冬天要做到“三大藏”:藏阳、藏精及藏神。
1、冬要藏阳第一,冬天要少损耗阳气,要避寒就温,不要过度劳累。
第二,要少出汗。
不要剧烈运动,不要无谓地损耗阳气。
第三,衣服要穿暖。
2、冬要藏精藏五脏之精,尤其是肾精。
肾精是无藏精的根本。
所以冬天要节欲,避免酒色过度。
冬天脾胃吸收功能好,是藏精的好时候,也是贮备精气的大好时机。
要注意冬天不能随便减肥。
因为冬天是主藏的季节,不应该违背自然规律。
中医认为:“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就是说,冬天如果没很好地养“藏”,春天就会缺乏物质基础,就会降低免疫力,从而影响正气,以致正不胜邪气,那么来年春天就易得病。
怎样“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句话出自《黄帝内经》。
大家都知道春夏、秋冬指季节。
养分静养和动养。
恢复期的病人及平常人需要动养,以自我按摩经络为主,主动养生。
天助自助者,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阳是指人体的气,阴是指人体的血。
《黄帝内经·素问》中说道:“所谓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阳化气,阴成形”。
所以气为阳,血为阴。
人体中的气由肺主宰。
所以春夏养阳应该按摩肺经,主要是手大拇指端前臂的内侧,这是肺经经气起始的重要一段。
先用左手按摩右手前臂肺经33下,再用右手按摩左手肺经33下,这是一组。
以后根据体力,每天三组即可。
人体的血由心脏统管。
所以秋冬养阴应该按摩心经,主要是手中指和小指端前臂内侧。
按摩的次数参考上述。
从五脏五行与四季关系的角度讲,肝是属于春季的。
春季肝木借势勃发,主要会反侮肺金,形成木火刑金之势,影响肺的功能。
春季哮喘病多发,证明了这一点。
而通过按摩肺经,可以提高肺的自我保护能力,而且激发肺金的天性,克制肝木,防止肝木过旺、反侮肺金,防止肝木克制脾土、影响人体五脏的功能、诱发疾病。
心是属于夏季的。
心火在夏季形成燎原之势,心火克制肺金,使苦战了一春季的肺脏疲惫不堪,成为五脏中的短板。
所以要增强肺的功能,通过按摩肺经,让肺金能够抵挡住心火的焚烧。
夏季也要按摩肺经。
这就是春夏养阳之道。
肺是属于秋季的。
肺金在秋季磨刀霍霍,不但能反侮心火,而且邪气横溢,所以秋季也是哮喘多发季节。
通过按摩心经,用心火克制肺金,平衡人体的五脏功能。
肾是属于冬季的。
肾水在冬季澎湃汹涌,对辛苦了一个秋季的心火形成灭顶之灾。
所以冬季是心脏病多发的季节。
我们通过按摩心经,让受伤的心振作起来。
这就是秋冬养阴之道。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从古至今,众说纷纭。
有从环境变化谈起的,有从饮食调理方面论说的,有从情志养生方面解释的,有从阴阳互根方面论证的。
主要分歧在阴阳的定义上,还有如何“养”的方法上。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
黄帝十大经典语录以下是黄帝十大经典语录:1.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语出《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
意思是春天和夏天的时候,应当蓄养阳气;而在秋天和冬天的时候,应当蓄养阴气。
2.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语出《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
意思是保持自身的恬淡虚无,这样真气会按照自己的本性运行;精神内守而不耗散,那么,你的病还从哪来呢?3.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出自《黄帝内经·素问》。
意思是人到了七七四十九岁的时候,这时候任脉变得空虚,太冲脉也变得微弱,天癸枯竭,女性的月经已经断绝,因此在形体上已经十分衰老,便无法在生二女了。
4.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阴阳和,故能有子。
”出自《素问·上古天真论》。
意思是男子在八岁的时候,肾脏变得充实,头发开始长长,牙齿也开始更换。
等到十六岁的时候,肾脏便会盛满,天癸至。
5. “持针之道,坚者为宝。
”出自《黄帝内经·灵枢》。
意思是持针要紧而有力。
6. “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
”出自《黄帝内经·灵枢》。
意思是擅长用针的人,治疗疾病时,就像是拔掉刺儿、涤洗污秽、解开绳结、疏通淤塞一样。
7. “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出自《黄帝内经·素问》。
意思是懂得养生之道的人一定程度上能够抵御衰老、保持身体的健全、年纪虽然大了、仍然能够生育孩子。
8.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出自《黄帝内经·素问》。
意思是精血的产生来源于人们对于五味食物的摄取。
贮藏精血的五脏也会因为摄取过多的五位食物而遭受损伤。
9.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
”出自《黄帝内经·素问》。
意思是吃进太多味咸的东西会导致血脉凝滞、面上失去光泽;吃进太多味苦的东西会导致皮肤干燥、毛发脱落。
从周易角度浅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孙文熙2016051117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针灸推拿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内经》重要的养生思想之一,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这句话主要告诉我们春夏阳气生长,养生应蓄养阳气;秋冬阳气收藏,阴气生长,养生应蓄养阴气。
而后世医家对其思想有不同发挥和运用。
马莳、高士栻等认为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
王冰则认为养即制也。
春夏阳盛,故宜食寒凉以制其亢阳;秋冬阴盛,故宜食温热以抑其盛阴。
张介宾认为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
而张志聪认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
上述学说,均从不同角度阐发了原文精神,扩大了养生防病的应用范围。
下面结合太极阴阳变化之易理,阐述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解。
在《易传》中孔子写道:“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八卦定吉凶, 吉凶生大业。
”在太极演变的这一过程中, 两仪的生成是至关重要的, 两仪即阴阳, 阴阳分则天地立。
我们所生存的宇宙中几乎没有什么现象是没有体现这种普遍的、相互对立的矛盾的。
“两仪生四象”说明阴阳的相互资生、相互为用产生了四象。
总所周知:从空间上说,左为阳,阳在上;右为阴,阴在下;从动态而言,阳是上升的,阴是下降的。
太极图就是讲阴阳气化的最简单却又是最实用的图示,它浓缩了《易经》最高深的阴阳哲理。
太极图的含义其实就是一句话:阴阳平分天下。
说具体一点,天下万事万物都是阴阳的运动,都是阴与阳的合抱体,它们互相转化,互相制约,阴极则阳,阳极则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人的养生也要随着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而变化。
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长。
就是说:阴极则阳,阳极则阴,阴到了极点就会开始向阳转化,阳到了极点就会开始向阴转化。
简单解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含义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中医养生理论中的一种养生方法。
它指的是根据四季的变化,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保持健康。
在春夏季节,阳气渐长,天气温暖,人体的阳气也会相对旺盛。
而阴气相对较弱,因此适合“养阳”,即多参与户外活动,多晒太阳,适量锻炼,以增强阳气的活力和阳性能量的积累。
到了秋冬季节,阳气逐渐减弱,天气变冷,人体的阴气却逐渐增长。
此时应该“养阴”,养护人体内的阴性能量。
可以通过适量休息、保暖、注意保湿、调整饮食等方式,以增强身体的阴性能量,滋养脏腑。
总体来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含义是根据四季变化的特点,平衡人体的阴阳能量以保持健康。
论《黄帝内经》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姓名:史邢田班级:2017级中医学(5+3一体化)二班学号:201780218108 摘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中的“养”,理解为“保养”之意更符合顺应自然界之四时变化的原则。
即为在春夏之时,应注意养护阳气;秋冬之时,应注意保养阴精,这样方可达到阴平阳秘的目的。
关键字: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黄帝内经》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四时之阴阳,是万物生长的根本,我们在日常的作息中,要时刻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顺应自然,法于阴阳才能与万物共沉浮。
黄帝内经乃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所谓经典,即其中的语句都是可以反复斟酌而可以有不同的意味的。
不同的人研读,也会有各自不同的理解。
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句话正好印证了这个特点,自古以来,不同的医家对这句话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
下面列举几种对后世临床有较大贡献的医家学说。
1.从阴阳互根相互制约角度理解的,以王冰为代表的认为:“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
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于阴。
”其认为“养”即“制”也。
由于春夏阳盛,易伤阴;故要养(制)阳,多食寒凉,以保护机体内的阴液;秋冬阴胜,易伤阳,故要养(制)阴,多食温热。
以护卫机体内的阳气。
2.从阴阳依存互用方面理解的,其代表医家为张介宾,他注曰:“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
今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泻,此阴胜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证,此阳胜之为病也。
善养生者,宜切佩之”其认为阳由阴化生,阴由阳化生,即阴阳互根依存的特点。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作者:暂无来源:《糖尿病新世界》 2012年第1期文/本刊记者罗馨?指导专家/黑龙江依安县中医院孙晓波人类活动,需道法自然,日月相应,天地相参,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萧萧,冬山昏霾翳塞人寥寥。
四季轮替,冬季显得很是沉闷绵长。
我们都知道冬季,从立冬开始,经过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直到立春的前一天为止,是一年四季中最冷的季节,气候寒冷、干燥。
从阴阳的角度来讲,冬季是属于阴盛阳衰的季节,此时人体阳气也随之潜伏在体内,养生保健就显得极为重要。
冬季养生包括的内容很多,但基本的原则仍然是《黄帝内经》中的一句格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注意避寒就温,敛阳护阴,以使阴阳相对平衡,身体健康。
说到冬季里的养生保健,大多糖友都有自己的“招数”,基本上都是来源于对生活的摸索和总结,不过大部分相同,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冬季起居居室需温度适宜日常起居要“去寒就暖”。
居室要避严寒,求温暖。
保暖是因为寒冷的刺激会损伤阳气。
但“就暖”不等于“热”,温度太高反而不宜。
室温保持在18度至23度之间即可,如果过高,一则出汗过多,损伤阳气,二则到室外时,很容易因为室内外温差受凉从而引发多种疾病。
另外,白天可选择中午气温较高的时候开启门窗,让空气对流,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新。
着暖衣不受寒衣着要暖和,宽松并且柔软。
内衣以纯棉质地为好,和暖贴身,外衣要稍为宽大些,鞋袜也须稍大一点,使气血流通,四肢舒畅温暖。
而且糖友需要每天都对足部进行仔细的检查,查看足底皮肤有无红肿、皲裂、水疱、挤压伤、脚癣、抓伤及足趾变形,泡脚时注意水温不能过高,避免烫伤。
足太阳膀胱经脉是走行于背部的经脉,易受寒邪侵袭,故冬天应注意背部、腰部保暖,着件棉或毛背心,以保阳气。
阳光好的时候多晒晒后背,对防止感冒、咳喘很有好处。
此外,冬季气温低,皮肤裸露部位极易冻伤,尤其是肢体末端部位,如手部、脚部、耳尖等,因此应注意这些部位的防寒保温,帽子、手套、厚袜、棉鞋必不可少。
冬季为何既要养阳,又要养阴
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冬天应养阴,因为冬天是阴气最浓、质量最佳的季节,冬天是阴长阳消之际。
所以,顺应冬天阴长的天时,应该给人体补阴,尤其是阴虚之体,不要错过冬天这个赋予阴气最好的时机,来平衡自己的阴阳。
但是,冬天也要注意养阳。
因为冬天是四季养生的重中之重,冬天的养生质量关乎着来年的健康;又因为冬天的阳气最宝贵,日照短而弱,太阳很快就偏西;加之冬天天气寒冷,易耗损人体的阳气,所以冬天也必须重视养阳,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
尤其阳虚的人,更要注重养阳。
冬天怎样养阳
一、晒太阳
太阳是阳气的主要来源,是大自然最无私的恩赐。
冬天晒太阳最好的时候是10~11点,下午1点左右。
阳虚的人要多晒太阳,阳不虚的人也要多晒太阳。
二、多吃温性食品
如羊肉炖萝卜、狗肉、鸡肉等。
三、多睡觉
睡觉也是养阳气、生“正气”的好办法。
有些动物冬天进入冬眠,人类还要工作、生活,但多睡一点觉还是可以做到的。
多睡觉,有助于恢复精力、体力,从而养阳。
冬天怎样养阴
有虚火的人,在冬天晚上爱掀被子、五心烦热、咽干、失眠、多梦、舌质偏红、脉偏细,多属于阴虚。
冬天应抓紧时机养阴。
一、冬天去哪里养阴
1.到水边、树林、高山、峡谷……做深呼吸。
2.雪后天晴时,要到户外活动。
3.在阳光下做深呼吸效果更好。
二、一天中必喝的“三杯水”
水为阴中的至阴,喝水最养阴,可多饮清洁的地下水、矿泉水、井水。
在一天中,有三杯水是必须要喝的:
第一杯水:早晨卯时(5~7时),此时是大肠经“值班”,此时喝水有利于清洗大肠,有利于排便。
第二杯水:下午酉时(17~19时),此时是肾经“值班”,此时喝水可达到清洗膀胱的作用。
第三杯水:晚上睡前一小时,此时喝水既有利于稀释血液,保护心脑血管,又不影响睡眠。
三、养阴食物不可少
冬天多吃养阴的食物,如冬枣、雪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