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伯《中级宏观经济学》(第7版)课后习题详解-第3章 生产率、产出和就业【圣才出品】
- 格式:pdf
- 大小:891.37 KB
- 文档页数:30
第15章政府支出及其融资一、名词解释1.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答:充分就业的预算盈余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盈余。
如果这种盈余为负值,就是充分就业预算赤字,它不同于实际的预算盈余。
实际的预算盈余是以实际的国民收入水平来衡量预算状况的。
因此二者的差别就在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与实际的国民收入水平的差额。
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概念的提出具有两个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把收入水平固定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消除经济中收入水平周期性波动对预算状况的影响,从而能更准确的反映财政政策预算状况的影响。
第二,使政策制定者注重充分就业问题,以充分就业为目标确定预算规模,从而确定财政政策。
但这一概念同样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为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或潜在国民收入本身就是难以准确估算的。
2.自动稳定器(Automatic Stabilizer)答:自动稳定器又称“内在稳定器(built-in stabilizer)”。
在国民经济中无需经常变动政府政策而有助于经济自动趋向稳定的因素。
例如,一些财政支出和税收制度就具有某种自动调整经济的灵活性,可以自动配合需求管理,减缓总需求的摇摆性,从而有助于经济的稳定。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通常具有内在稳定器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和公司所得税、失业补助和其他福利转移支付、农产品维持价格以及公司储蓄和家庭储蓄,等等。
例如,在萧条时期,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减少,政府所得税收入自动减少,从而相应增加了消费和投资。
同时,随着失业人数的增加,政府失业救济金和各种福利支出必然要增加,又将刺激个人消费和促进投资。
但是,内在稳定器的作用是有限的。
它只能配合需求管理来稳定经济,而本身不足以完全维持经济的稳定;它只能缓和或减轻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的程度,而不能改变它们的总趋势。
因此,还必须采用更有力的财政政策措施。
3.税收平稳化(tax smoothing)答:税收平稳化是指保持税率稳定的税收制度安排。
亚伯《中级宏观经济学》(第7版)课后习题详解-第3章生产率、产出和就业【圣才出品】第3章生产率、产出和就业一、复习题1.生产函数的定义是什么?引起一国生产函数随时间变化的因素有哪些?要了解一国所能实现的产出,除了生产函数,还需知道哪些因素?答:(1)生产函数描述了资本和劳动的使用效率,它表明了任意给定资本和劳动投入量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其一般形式为:()=,Y AF K N式中,Y为给定时期内的实际产出,A为衡量整体生产率的系数,K为资本存量,N 为给定时期内的工人数,F为产出Y与资本K和劳动N的函数关系。
(2)供给冲击或生产率冲击导致经济体生产函数的变化。
一个正向的或有利的供给冲击会增加既定资本和劳动条件下的产出。
一个负向的或不利的供给冲击会降低各资本与劳动组合下的产出。
在现实世界中,供给冲击包括天气变化、使效率提高的管理技术改善和创新、政府管制的变化。
此外,供给冲击还包括资本和劳动以外的其他投入要素的变化,这些变化同样会影响产出。
(3)除了生产函数,还需要知道经济体所拥有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2.生产函数曲线是向上倾斜的,但其斜率随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而降低。
对于生产函数的这些特性,请给出经济解释。
答:生产函数曲线向上倾向意味着任意额外投入的资本或劳动都会使得产出增加。
生产函数曲线的斜率随着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而降低反映了要素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因为资本的边际产量等于生产函数曲线的斜率,资本的边际产量随着资本增加而下降,从而使得斜率随着资本投入增加而降低。
给定劳动投入数量,随着资本的增加,额外的资本增加所带来的产出增加越来越小。
3.资本的边际产量(MPK)的定义是什么?如何解释MPK曲线的形状?答:(1)资本的边际产量指每单位资本存量的增加引起的产出增加。
由于的资本K?增加引起了的产出增加,单位资本的产出增加为,因此资本的边际产量为Y?/Y K。
/Y K(2)MPK曲线可以利用生产函数曲线表示出来,给定劳动投入水平下,标出不同的资本投入带来的不同产出,就得到生产函数曲线,而MPK就是生产函数曲线的斜率。
第11章凯恩斯主义:以工资和价格刚性为基础的宏观经济学一、复习题1.效率工资的定义是什么?效率理论背后关于工人行为的假设是什么?为什么它表明了即使劳动供给过剩,实际工资仍会保持刚性?答:(1)效率工资是指使工人为每一美元实际工资付出的努力程度达到最大的实际工资。
(2)效率工资理论关于工人行为的假设是:工人努力程度越大,其实际工资越高。
(3)实际工资即使在劳动供给过剩的情况下仍具有刚性,对于这种现象存在多种解释:①法律和制度因素使工资居高不下,例如最低工资法和工会合同,会阻碍厂商削减工资,并且名义工资可以根据通货膨胀进行调整,从而使实际工资保持在协定的水平上。
②厂商支付高于“应有”水平的实际工资的原因在于这种政策可以降低厂商的人员流动成本,即雇用和培训新员工的相关成本。
通过支付高工资,厂商可以留住更多的现有工人,这样便节省了雇用和培训替补员工的成本。
此外,丰厚薪资也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
③工人的薪资越高,他们越有动力去努力高效地工作。
尽管厂商能够以稍低的实际工资去吸引所需的全部工人,但如果高薪工人可以提供更多产出,那么厂商就可以支付雇员高额的报酬并从中获利。
这就是效率工资理论对实际工资刚性的解释。
2.在引入效率工资的凯恩斯模型中,充分就业产出Y是如何决定的?在该模型中,生产率冲击(供给冲击)如何影响充分就业产出?劳动供给又如何影响充分就业产出?答:(1)在引入效率工资的凯恩斯模型中,劳动需求曲线上劳动边际产出等于效率工资的点决定了充分就业产出。
(2)生产率冲击不影响效率工资,因为它不影响工人的努力程度。
但是它影响工人的边际劳动产量,因此引起就业变动。
一个有利的供给冲击会增加就业量,生产率和就业的增加使得充分就业产出增加。
(3)劳动供给对效率工资和就业均无影响,它仅仅影响失业量。
因此,劳动供给对充分就业产出无影响。
3.什么是价格黏性?为什么凯恩斯主义认为在宏观经济分析中考虑价格黏性是十分重要的?答:(1)如果用名义量(美元)表示的价格或工资保持不变,而且不会轻易地因供求的变化而改变,那么名义刚性就会发生。
第三单元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本单元所涉及到的主要知识点:1.投资的边际效率与投资函数;2.IS曲线;3.货币供求与均衡利率的决定;4.LM曲线;5.两市场的同时均衡:IS-LM模型。
一、单项选择1.当利率降得很低时,人们购置债券的风险〔〕。
a.将变得很小;b.将变得很大;c.可能变大,也可能变小;d.不变。
2.如果其他因素既定不变,利率降低,将引起货币的〔〕。
a.交易需求量增加;b.投机需求量增加;c.投机需求量减少;d.交易需求量减少。
3.假定其他因素既定不变,在非凯恩斯陷阱中,货币供应增加时,〔〕。
a.利率将上升;b.利率将下降;c.利率不变;d.利率可能下降也可能上升。
4.假定其他因素既定不变,在凯恩斯陷阱中,货币供应增加时,〔〕。
a.利率将上升;b.利率将下降;c.利率不变;d.利率可能下降也可能上升。
5.假定其他因素既定不变,投资对利率变动的反响程度提高时,IS曲线将〔〕。
a.平行向右移动;b.平行向左移动;c.变得更加陡峭;d.变得更加平坦。
6.假定其他因素既定不变,自发投资增加时,IS曲线将〔〕。
a.平行向右移动;b.平行向左移动;c.变得更加陡峭;d.变得更加平坦。
7.假定其他因素既定不变,货币的投机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反响程度提高时,LM 曲线将〔〕。
a.平行向右移动;b.平行向左移动;c.变得更加陡峭;d.变得更加平坦。
8.假定其他因素既定不变,货币供应增加时,LM曲线将〔〕。
a.平行向右移动;b.平行向左移动;c.变得更加陡峭;d.变得更加平坦。
9.如果资本边际效率等其它因素不变,利率的上升将使投资量〔〕a.增加;b.减少;c.不变;d.可能增加也可能减少。
10.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IS曲线右上方,LM曲线的左上方的区域中,那么表示〔〕。
a.I>S,L<M;b.I>S,L>M;c.I<S,L<M;d.I<S,L>M。
11.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IS曲线右上方,LM曲线的右下方的区域中,那么表示〔〕。
第5章 开放经济体的储蓄和投资一、复习题1.经常账户中贷方和借方各包括哪些项目?什么是经常账户余额?经常账户余额与净出口有什么关系?答:(1)经常账户衡量了一国对当期生产的产品和服务所进行的贸易,以及该国与其他国家间的单方面转移。
经常账户贷方包括产品和服务的出口以及来自国外的收入,借方主要包括产品和服务的进口、支付给外国居民的收入以及净单方面转移。
(2)经常账户中所有贷方之和减去所有借方之和为经常账户余额。
(3)经常账户余额等于产品和服务的净出口、国外净收入和净单方面转移三者之和。
2.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中所记录的交易,二者主要区别在哪里?答:(1)经常账户衡量了一国对当期生产的产品和服务所进行的贸易,以及该国与其他国家间的单方面转移,经常账户主要包括三个独立部分:产品和服务净出口、来自国外的净收入和净单方面转移。
资本与金融账户记录了国际交易中的资产(实际资产或金融资产),其中包括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两部分。
(2)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经常账户只包括当前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之间的贸易;而资本与金融账户记录了国际交易中的资产。
3.某美国出版商向巴西居民出售了价值200美元的书籍,这被记录在美国经常账户的贷方。
请列举出一些交易,这些交易对美国的经常账户余额和资本与金融账户余额的影响相互抵消,使得经常账户余额和资本与金融账户余额之和为0。
答:美国向巴西居民出售书籍计入经常账户的贷方,与之相抵消的交易包括计入经常账户借方或资产与金融账户借方的任何交易。
举例说明:一个美国公民购买巴西公司的价值200美元的股票,此时美国资本与金融账户借方计入200美元,与出售书籍的交易行为相抵消,使得经常账户余额和资本与金融账户余额之和为0;或一个美国公司进口价值200美元的巴西坚果,计入经常账户的借方,抵消出售书籍的交易行为对经常账户余额的影响,使得经常账户余额和资本与金融账户余额之和为0。
4.一国的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如何影响国外净资产?如果A国的人均国外净资产高于B国,则A国居民的生活就优于B国吗?答:(1)在任何时期,一个国家所需要的国外净资产都等于经常账户余额,反过来必须等于其资本与金融账户赤字。
中级宏观经济学曼昆英文版第七版第三章习题答案重点11Chapter 3 National Income: Where It Comes From and Where It Goes 21 If consumption depends on the interest rate, then these conclusions about fiscal policy are modified somewhat. If consumption depends on the interest rate, then so does saving. The higher the interest rate, the greater the return to saving. Hence, it seems reasonable to think that an increase in the interest rate might increase saving and reduce consumption.Figure 3–6 shows saving as an increasing function of the interest rate. r S(r Figure 3–6 Real interest rate S Saving Consider what happens when government purchases increase. At any given level of the interest rate, national saving falls by the change in government purchases, as shown in Figure 3–7. The figure shows that if the saving function slopes upward, investment falls by less than the amount that government purchases rises by; this happens because consumption falls and saving increases in response to the higher interest rate. Hence, the more responsive consumption is to the interest rate, the less government purchases crowd out investment. r S2(r S1(r Figure 3–7 Real interest rate r1 r ?G I(r I1 II, S Investment, Saving 13. a. Figure 3–8 shows the case where the demand for loanable funds is stable but the supply of funds (the saving schedule fluctuates perhaps reflecting temporary shocks to income, changes in government spending, or changes in consumer confidence. In this case, when interest rates fall, investment rises; when interest rates rise, investment falls. We would expect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investment and interest rates.22 Answers to Textbook Questions and Problems S1 (r r S2 (r Figure 3–8 Real interest rate I(r I, S Investment, Saving b. Figure 3-9 shows the case where the supply of loanable funds (saving does not respond to the interest rate. Also suppose that this curve is stable, whereas the demand for loanable funds varies, perhaps reflecting fluctuations in firms’ expectations about the marginal product of capital. We would now fin 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investment and the interest rate—when demand for funds rises, this pushes up the interest rate, so we see investment increase and the real interest rate increase at thesame time. r S(r Figure 3–9 Real interest rate I 2 (r I 1 (r I, S Investment, SavingChapter 3 National Income: Where It Comes From and Where It Goes 23 c. If both curves shift, we might generate a scatter plot as in Figure 3–10, where the economy fluctuates among points A, B, C, and D. Depending on how often the economy is at each of these points, we might find little cl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investment and interest rates. r S1 (r S2 (r D Real interest rate C A Figure 3–10 B I 1 (r I 2 (r I, S Investment, Saving d. Situation (c seems fairly reasonable—both the supply of and demand for loanable funds fluctuate over time in response to changes in the economy.。
第4章消费、储蓄与投资一、名词解释1.李嘉图等价定理答:李嘉图等价定理是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并由新古典主义学者巴罗根据理性预期重新进行论述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政府支出一定的情况下,政府采取征税或发行公债来为政府筹措资金,其效应是相同的。
李嘉图等价理论的思路是:假设政府预算在初始时是平衡的。
政府实行减税以图增加私人部门和公众的支出,扩大总需求,但减税导致财政赤字。
如果政府发行债券来弥补财政赤字,由于在未来某个时点,政府将不得不增加税收,以便支付债务和积累的利息。
具有前瞻性的消费者知道,政府今天借债意味着未来更高的税收。
用政府债务融资的减税并没有减少税收负担,它仅仅是重新安排税收的时间。
因此,这种政策不会刺激消费者更多支出。
根据这一定理,政府因减税措施而增发的公债会被人们作为未来潜在的税收考虑到整个预算约束中去,在不存在流动性约束的情况下,公债和潜在税收的现值是相等的。
这样,变化前后两种预算约束本质上是一致的,从而不会影响人们的消费和投资。
李嘉图等价定理反击了凯恩斯主义所提出的公债是非中性的,即对宏观经济是有益处的观点。
但实际上,该定理成立前提条件太苛刻,现实经济很难满足。
2.私人储蓄答:私人储蓄指家庭在支付了税收和消费之后剩下来的收入量。
如果家庭得到的收入用Y表示,支付税收用T表示,消费支出用C表示,则私人储蓄就是Y T C--。
私人储蓄是市场经济中投资活动的主要来源,因此也是一国资本形成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
进行私人储蓄的行为是典型的市场主体决策行为。
所以,经济学中关于储蓄的理论(如储蓄动机、储蓄倾向、储蓄水平等)大部分是围绕着私人储蓄来展开的。
由于私人储蓄可能大于或小于意愿的投资水平,因此政府需要采取宏观政策以对公共储蓄进行调节,或引入国外储蓄进行补充。
3.托宾q值理论答:托宾q是指企业股票的市场价值与资本重置成本的比率。
这里的资本重置成本是在现有的产品市场条件下,重新创办该企业的成本。
第6章长期经济增长6.1复习笔记一、经济增长的源泉一个经济体中,产品和服务的产出取决于诸如资本和劳动等可获得的投入品的数量及其生产率。
1.增长核算等式生产函数描述了产出和投入之间的关系,即:()Y AF K N =,生产函数表明,如果投入与生产率保持不变,产出也将保持不变,即不存在经济增长。
为了提高产量,要么增加投入量,要么提高生产率,或者两者同时增加。
产出增长率、投入增长率和生产率增长率三者之间的关系为:K N Y A K N a a Y A K N∆∆∆∆=++此式是生产函数的增长率形式,被称为增长核算等式(growth accounting equation)。
式中Y Y ∆——产出增长率;A A ∆——生产率增长率;K K ∆——资本增长率;N N ∆——劳动增长率;K a ——产出的资本弹性;N a ——产出的劳动弹性。
产出的资本弹性K a 表示资本存量增加1%时,产出增长的百分数;而产出的劳动弹性N a 则表示劳动投入量增加1%时,产出增长的百分数。
两者都是从历史数据中估算出来的,其值介于0和1之间。
2.增长核算的计算步骤(1)将产出增长/Y Y ∆划分成三个部分:①由生产率增长引起的产出增长;②由资本投入增加/K a K K ∆引起的产出增长;③由劳动投入增加/N a N N ∆引起的产出增长。
(2)在实证研究上,增长核算(growth accounting)能够衡量出产出增长的三个来源的相对重要性。
典型的增长核算分析包括四个步骤。
①衡量在考察期内的产出增长率、资本增长率和劳动增长率。
=YY ∆产出增长率=KK ∆资本增长率=NN ∆劳动增长率②通过历史数据估算产出的资本弹性K a 和劳动弹性N a 的值。
③计算资本和劳动对产出增长的贡献。
KK K a ∆资本增加对产出增长的贡献=N N Na ∆劳动增加对产出增长的贡献=④计算作为余量的生产率增长率(经济增长中不能由资本与劳动的增加解释的那部分)。
第三部分经济周期和宏观经济政策第8章经济周期一、名词解释1.经济周期答:经济周期又称经济波动或国民收入波动,指总体经济活动的扩张和收缩交替反复出现的过程。
现代经济学中关于经济周期的论述一般是指经济增长率的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而不是经济总量的增加和减少。
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也可以称为扩张、持平、收缩、复苏)四个阶段。
在繁荣阶段,经济活动全面扩张,不断达到新的高峰;在衰退阶段,经济短时间保持均衡后出现紧缩的趋势;在萧条阶段,经济出现急剧的收缩和下降,很快从活动量的最高点下降到最低点;在复苏阶段,经济从最低点恢复并逐渐上升到先前的活动量高度,进入繁荣。
衡量经济周期处于什么阶段,主要依据国民生产总值、工业生产指数、就业和收入、价格指数、利息率等综合经济活动指标的波动。
经济周期的类型按照其频率、幅度、持续时间的不同,可以划分为短周期、中周期、长周期三类。
对经济周期的形成原因有很多解释,其中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是纯货币理论、投资过度论、消费不足论、资本边际效率崩溃论、资本存量调整论和创新论。
2.供给冲击答:供给冲击指对总供给产生意外重大影响的生产成本或生产率的突然变动。
供给冲击是对经济的一种扰动,其首要影响是使总供给曲线发生移动。
供给冲击直接改变企业的成本和价格,使经济的总供给曲线移动,进而影响菲利普斯曲线的移动,例如拉动成本与价格上升的冲击使短期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
冲击会使产出与就业偏离自然率水平,从而可能破坏经济福利。
可以用总供给和总需求模型来分析冲击如何引起经济波动。
20世纪70年代,总供给曲线被两次重大的石油价格冲击所移动。
这两次石油价格冲击提高了生产成本,因而也提高了企业愿意供给产品的价格。
换句话说,石油价格冲击移动了总供给曲线。
二、单项选择题1.经济周期的中心问题是()。
A.价格水平波动B.国民收入波动C.失业率波动D.国际收支的波动【答案】B【解析】经济周期也称商业周期,它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
第三章生产者选择一、名词解释:生产函数、长期、短期、边际产量、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等产量曲线、等成本线、边际技术替代率、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生产扩张线、规模报酬、会计成木、经济成木、经济利润、正常利润、固定成本、可变成本、边际成本、短期成本、长期成本二、选择题1、当劳动的(L)总产量下降时,(D )。
A.AP L是递减的;B・AP L为零;C. MP L为零;D・MP L为负;2、如果连续地增加某种生产要素,要总产量达到最人时,边际产量1111线(D )。
A.与纵轴相交; B •经过原点;C.与平均产量曲线相交; D •与横轴相交;3、当AP L为正但递减时,MP L是(D )。
A.递减;B・负的;C.零; D •上述任何一种;4、如图4・1所示,厂商的理性决策应在(B )。
A.3v,Lv7; B-4.5<L<7;C.3<L<4.5; D0vL,4.5;5、列说法屮错谋的一种说法是(B )oA.只要总产虽减少,边际产量一定是负数;B.只要边际产量减少,总产量一定也减少;C.随着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边际产量和平均产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将趋于下降,具中边际产量的下降一定先于平均产量。
D.边际产聚曲线一定在平均产罐曲线的最高点与之相交。
6、MPL为负时,我们是处于(D )。
A.对L的I阶段; B •对K的III阶段;C.对L的II阶段;D・上述都有不是;7、下列是说法中正确的是(D )0A.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是规模报酬递减造成的;B.边际收益递减是规模报酬递减造成的;C.规模报酬递减是边际收益规律造成的;D.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造成的;8、如果以横轴表示劳动,纵轴表示资本,则等成本Illi线的斜率是(B )oA.P L/P K; B • -P I TP K;C. P K/P L; D • -P K/P L;9、在边际产最发生递减时,如果要增加同样数最的产品,应该(A )0A.增加变动的牛产要素的投入量; B •减少变动的生产要素的投入量;C.停止增加变动的生产要素; D •同比例增加各种生产耍素;B ・3;1()、在有效区域屮,等产蜃1111线(A )。
第3章 生产率、产出和就业
一、复习题
1.生产函数的定义是什么?引起一国生产函数随时间变化的因素有哪些?要了解一国所能实现的产出,除了生产函数,还需知道哪些因素?
答:(1)生产函数描述了资本和劳动的使用效率,它表明了任意给定资本和劳动投入量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其一般形式为:
()
=,
Y AF K N
式中,Y为给定时期内的实际产出,A为衡量整体生产率的系数,K为资本存量,N 为给定时期内的工人数,F为产出Y与资本K和劳动N的函数关系。
(2)供给冲击或生产率冲击导致经济体生产函数的变化。
一个正向的或有利的供给冲击会增加既定资本和劳动条件下的产出。
一个负向的或不利的供给冲击会降低各资本与劳动组合下的产出。
在现实世界中,供给冲击包括天气变化、使效率提高的管理技术改善和创新、政府管制的变化。
此外,供给冲击还包括资本和劳动以外的其他投入要素的变化,这些变化同样会影响产出。
(3)除了生产函数,还需要知道经济体所拥有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
2.生产函数曲线是向上倾斜的,但其斜率随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而降低。
对于生产函数的这些特性,请给出经济解释。
答:生产函数曲线向上倾向意味着任意额外投入的资本或劳动都会使得产出增加。
生产函数曲线的斜率随着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而降低反映了要素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因为资本的边际产量等于生产函数曲线的斜率,资本的边际产量随着资本增加而下降,从而使得斜率随着资本投入增加而降低。
给定劳动投入数量,随着资本的增加,额外
的资本增加所带来的产出增加越来越小。
3.资本的边际产量(MPK)的定义是什么?如何解释MPK曲线的形状?
答:(1)资本的边际产量指每单位资本存量的增加引起的产出增加。
由于的资本
K∆
增加引起了的产出增加,单位资本的产出增加为,因此资本的边际产量为Y∆/Y K
∆∆。
/Y K
∆∆
(2)MPK曲线可以利用生产函数曲线表示出来,给定劳动投入水平下,标出不同的资本投入带来的不同产出,就得到生产函数曲线,而MPK就是生产函数曲线的斜率。
由于资本的边际生产率递减,因此MPK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即资本的边际产量随资本增加而下降。
这是因为:当资本存量较低时,很多工人使用一台机器,因此资本增加带来的收益巨大;当资本存量较高时,员工已经有充分的资源可以使用,因此增加资本带来的收益较少。
4.当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等于名义工资时,厂商雇用的劳动数量使其能实现利润最大化,请对此作出解释。
如何用实际量的形式来表示这一利润最大化条件?
答:(1)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度量了额外雇用一单位工人所带来的产出收益,而名义工资就是雇用该工人的成本。
将成本和收益相比较,只要边际产品收益大于名义工资,厂商就愿意雇用额外的工人,因为这样做能使它的利润增加。
当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等于工人的名义工资时,利润达到最大。
(2)用实际量的形式来说明利润最大化: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等于劳动的边际产量乘以产品价格,名义工资等于实际工资乘以产品价格。
因此可得,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为:劳动的边际产量等于实际工资。
5.MPN曲线的定义是什么?MPN曲线与生产函数曲线有何关系?MPN曲线与劳动需求曲线又有何关系?
答:(1)MPN曲线表示每增加一单位劳动所增加的产出。
(2)与资本的边际产量相似,当就业发生微小变化时,MPN可以用与描述劳动与产出关系的生产函数曲线相切的直线的斜率表示。
(3)MPN曲线与劳动需求曲线相关的原因在于:企业雇用工人的数量取决于实际工资与劳动边际产量相等时的劳动投入数量,因此劳动的需求曲线等同于MPN曲线。
但两者纵轴表示的意义不同,劳动需求曲线的纵轴表示实际工资,而MPN曲线的纵轴表示劳动的边际产量。
6.为什么实际工资的暂时性提高导致劳动供给量增加,而实际工资的持久性提高则导致劳动供给量减少?试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概念加以解释。
答:(1)实际工资上涨从两方面影响劳动供给决策。
①实际工资上涨使额外工作1小时的收益增加,因此工人会趋向于提供更多的劳动。
随实际工资上涨,工人会提供更多的劳动,劳动供给量增加,这种趋势被称为实际工资提高的替代效应。
②实际工资增加使工人变得更加富有,因为相同数量的劳动给他们带来的实际收入变多了。
变得富裕的人们有能力享受更多的闲暇,结果,劳动供给减少。
实际工资增加后,人们变得更富有,从而减少劳动供给量,这种趋势被称为实际工资提高的收入效应。
劳动供给的增减取决于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相对大小。
(2)暂时性的实际工资增加使劳动供给总量增加,这是因为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
收入效应较小是因为暂时性的工资增加并不会使工人的收入增加太多,所以工人不会减少
工作时间。
因此,如果一段时间内劳动的回报增加,人们会利用这个机会多工作。
(3)持久性的实际工资增加使劳动供给总量减少,是因为对于长期的实际工资上涨,收入效应要强于替代效应,如果持久性的工资上涨使工人生活得更好,工人当然会减少工作。
这两种效用的作用大小依赖于个人的家庭状况和税率。
7.劳动总供给曲线说明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引起劳动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有哪些?
答:(1)劳动总供给曲线说明了劳动总供给与当期实际工资之间的关系。
(2)引起劳动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因素包括:财富、预期未来的实际工资、国家的适龄工作人口以及由社会、法律环境导致的劳动参与率的改变。
财富的增加和预期未来的实际工资增加导致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
适龄工作人口增加以及劳动参与率的增加使得劳动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
8.充分就业产出的定义是什么?劳动供给增加对充分就业产出有何影响?有利的供给冲击对充分就业产出有何影响?
答:(1)充分就业产出,是工资和价格充分调整后经济体中的厂商所提供的产量,
Y
有时也被称为潜在产出。
在劳动市场的古典模型中,劳动市场均衡时,产出达到潜在产出水平。
(2)劳动供给增加,市场上可得的劳动投入越多,从而充分就业产出增加。
(3)当一个有利的供给冲击发生,同样的劳动力和资本数量生产更多的产出,因此充分就业产出增加。
另外,有利的供给冲击使得在任一真实工资水平下的劳动需求增加,从而导致劳动市场上的均衡数量增加,潜在产出水平也增加。
9.本章所讨论的劳动市场的古典模型无助于我们研究失业,为什么?
答:劳动市场的古典模型以供给需求分析为基础,这对研究一个经济体的工资率、就业水平以及这些变量与产出和生产率的关系非常有用。
但是,该劳动市场模型建立在很强的假设之上,模型的推论是失业率为0,即当劳动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所有愿意工作的工人在现行工资下都能找到工作。
但是,在现实中并不是每一位想工作的人都能得到工作,而是总会有失业情况存在。
存在失业就意味着在任何时候,社会中所有的劳动资源并非都积极地参与到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过程中。
因此,劳动市场的古典模型无助于研究失业。
10.给出如下术语的定义:劳动力、失业率、参与率和就业率。
答:(1)劳动力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就业者是指在过去的一周从事全职或者兼职工作(或者处于工作中的休假状态,无论是病假还是度假)的劳动者。
失业者是指在过去的一周没有工作,但最近的四周内在寻找工作的劳动者。
(2)失业率是失业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重。
(3)参与率是劳动力人口占成年人口的比重。
(4)就业率是就业人口占成年人口的比重。
11.失业期和持续时间的定义是什么?关于失业期,两个看似矛盾的事实是什么?为什么这两个事实实际上并不矛盾?
答:(1)失业期是指某人处于连续失业的时期。
失业期持续的时间长短被称为持续时间。
(2)两个看似矛盾的事实是:
①大多数失业期持续的时间都较短,大约在两个月以内。
②在某一既定时期中处于失业状态的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失业期。
(3)事实上并不矛盾的原因
经济中大部分人的失业期较短,而少部分人的失业期较长,是调和该矛盾的主要原因。
由任意给定的对失业者进行调查的数据中可知,较长失业期的人所面临的平均失业持续时间较长。
假设某经济体内的劳动力为100,每月初有2名工人失业而且失业持续一个月,一个月后失业者重新找到工作。
另外,还假设每年初有4名工人失业并且失业持续一整年。
在这个例子中,一年中共有28个失业期:其中有24个失业期持续了一个月,4个失业期持续了一年。
24与28的比值等于86%,因此有86%的失业期持续了仅仅一个月,这与第1种说法一致:多数失业期都较短。
在某一既定时期上,假定3月15日失业人数为6人:其中2人从3月1日开始失业,4人从2月1日开始失业并持续一年。
4比6等于67%,因此3月15日失业的工人中有67%持续失业一年,这与第2种说法一致:在某一既定时期中,处于失业状态的工人大多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失业期。
12.摩擦性失业的定义是什么?为什么运行良好的经济体也可能存在一定数量的摩擦性失业?
答:(1)由于工人寻找合适的工作、厂商寻找适合的工人而引起的失业称为摩擦性失业。
(2)劳动市场的一个特征是工人和厂商都进行了大量的搜寻:失业者寻找合适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