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义和团运动
- 格式:pdf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9
义和团运动八年级历史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义和团的成员、组织形式和活动地区。
平原大捷。
“扶清灭洋”的斗争口号。
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中外反动势力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
《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
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是义和团反帝爱国性质的具体表现。
“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通过学习、分析《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波澜壮阔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是使中国免于沦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地位分析19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
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是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英勇表现,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清政府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重点分析: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本课重点之一。
这是认识义和团运动性质的重要依据,义和团运动始终把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义和团反帝斗争的具体表现,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
《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另一重点内容。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了。
难点分析“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是本课难点之一。
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是本套教材中非常重要的一课。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及其在抗击外来侵略者中所发挥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清朝晚期的历史背景,对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有一定的认识。
然而,对于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具体内容,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发生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及其在抗击外来侵略者中所发挥的作用,掌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及其在抗击外来侵略者中所发挥的作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难点: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对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生动形象地展示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近代中国,外来侵略者会接二连三地侵华?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及其在抗击外来侵略者中所发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