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原子核必记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97.50 KB
- 文档页数:4
第1节原子核的组成1.物质发射射线的性质称为放射性。
放射性元素自发地发出射线的现象,叫做天然放射现象。
2.α射线是高速氦核流,β射线是高速电子流,γ射线是光子流。
3.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获得了质子,1932年查德威克证实了中子的存在。
4.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发现天然放射现象,揭开了人们研究原子核结构的序幕。
一、天然放射现象1.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可勒尔发现某些物质具有放射性。
2.物质发射射线的性质称为放射性,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称为放射性元素,放射性元素自发地发出射线的现象叫做天然放射现象。
3.原子序数大于或等于83的元素,都能自发地发出射线,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有的也能放出射线。
4.玛丽·居里和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发现了两种放射性更强的新元素,命名为钋(Po)和镭(Ra)。
二、三种射线1.α射线:实际上就是氦原子核,速度可达到光速的110,其电离能力强,穿透能力较差,在空气中只能前进几厘米,用一张纸就能把它挡住。
2.β射线:是高速电子流,它速度很大,可达光速的99%,它的穿透能力较强,电离能力较弱,很容易穿透黑纸,也能穿透几毫米厚的铝板。
3.γ射线:呈电中性,是能量很高的电磁波,波长很短,在10-10 m以下,它的电离作用更小,但穿透能力更强,甚至能穿透几厘米厚的铅板或几十厘米厚的混凝土。
三、原子核的组成1.质子的发现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获得了质子。
2.中子的发现(1)卢瑟福预言:原子核内可能还存在另一种粒子,它的质量与质子相同,但是不带电,他把这种粒子叫做中子。
(2)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铍(49Be)原子核获得了中子。
3.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由质子、中子组成,它们统称为核子。
4.原子核的电荷数(Z)等于原子核的质子数,等于原子序数。
5.原子核的质量数(A)等于质子数与中子数的总和。
6.原子核的符号表示A X,其中X为元素符号,A为原子核的质量数,Z为原子核的电荷数。
7 核聚变8 粒子和宇宙疱丁巧解牛知识·巧学一、核聚变1.定义:轻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原子核的反应叫聚变。
例如H21+H31→He42+n12。
聚变发生的条件(1)要使轻核聚变,就必须使轻核接近核力发生作用的距离10—15m,但是原子核是带正电的,要使它们接近10-15m就必须克服电荷间很大的斥力作用,这就要求原子核具有足够的动能.要使原子核具有足够大的动能,就要给核加热,使物质达到几百万摄氏度的高温.(2)在高温下,原子已完全电离,形成物质第四态——等离子态,等离子体的密度及维持时间达到一定值时,才能实现聚变.3。
轻核必须在很高的温度下相遇才能发生聚合放出更大的能量,由于温度较高,所以聚变也称为热核反应.联想发散原子弹爆炸时,能产生这样的高温,然后引起轻核的聚变,氢弹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太阳等许多恒星内部都进行着剧烈的核聚变,温度高达107K以上,向外释放大量的能量,地球只接收了其中的二十亿分之一左右。
4。
聚变与裂变的比较(1)能用于热核反应的原料极其丰富,裂变的原料比较稀缺.(2)同样情况下聚变放出的能量比裂变大.(3)热核反应后的遗留物对环境污染小,这一点裂变无法相比。
二、受控热核反应1.热核反应的优点(与裂变相比)(1)产生的能量大;(2)反应后生成的放射性物质易处理;(3)热核反应的燃料在地球上储量丰富.2。
实现核聚变的难点地球上没有任何容器能够经受如此高的温度,为解决这个难题,目前有3种方法对等离子体进行约束,即引力约束、磁约束和惯性约束。
3。
热核反应的两种方式爆炸式热核反应;受控式热核反应,目前正处于探索、试验阶段。
三、“基本粒子”不基本1。
19世纪末,许多人认为光子、电子、质子和中子是组成物质的不可再分的最基本粒子.2.从20世纪起科学家陆续发现了400多种同种类的新粒子,它们不是由质子、中子、电子组成。
3。
科学家进一步发现质子、中子等本身也是复合粒子,且还有着复杂的结构。
物理选修3---5第十九章原子核知识点汇总〔训练版〕知识点一、原子核的组成1、天然放射现象(1)天然放射现象的发觉:1896年法国物理学,贝克勒耳发觉铀或铀矿石能放射出某种人眼看不见的射线。
这种射线可穿透黑纸而使照相底片感光。
天然放射现象的发觉使人们意识到原子核具有复杂结构。
放射性:物质能发射出上述射线的性质称放射性。
放射性元素: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称放射性元素。
天然放射现象:某种元素白发地放射射线的现象,叫天然放射现象。
(2)放射线的成份和性质:①用电场和磁场来研究放射性元素射出的射线,在电场中轨迹:对应粒子射出速度电离能力穿透能力对应粒子的产生α射线He42C101最强最弱α衰变中:HeHn4211122→+β射线e01-C10099较弱较弱β衰变中:eHn011110-+→γ射线光子C最弱最强核反响中新核从高能态向低能态跃迁时释放能量,即发出γ射线。
②三种射线及其性质比拟: 2、原子核的组成〔1〕质子p 的发觉1919年卢瑟福发觉质子,并预言了中子的存在。
发觉方程 H O N He 1117814742+→+〔2〕中子n 的发觉:1932年,卢瑟福的学生查德威克发觉中子。
发觉方程 n C Be He 101269442+→+〔3〕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在原子核中:质子数等于电荷数;核子数等于质量数;中子数等于质量数减电荷数. 原子核常用符号:XAZX-----元素符号,A-----核的质量数〔核子数〕,Z-----核电荷数〔即原子序数〕知识点二、放射性元素的衰变1、原子核的衰变:(1)衰变:原子核由于放出某种粒子而转变成新核的变化称为衰变。
①在原子核的衰变过程中,电荷数和质量数守恒。
如:衰变方程:α衰变:He Th U 422349023892+→ β衰变:e Pa Th 012349123490-+→②γ射线是伴随α、β衰变放射出来的高频光子流。
高中物理原子核知识点高中物理原子核必背知识点高中物理原子核知识点高中物理原子核知识点高中物理原子核知识点一:原子核的组成1、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发现质子即氢原子核。
2、卢瑟福预想到原子内存在质量跟质子相等的不带电的中性粒子,即中子。
查德威克经过研究,证明:用天α射线轰击铍时,会产生一种看不见的贯穿能力很强(10-20厘米的铅板)的不带电粒子,用其轰击石蜡时,竟能从石蜡中打出质子,此贯穿能力极强的射线即为设想中的中子。
3、质子和中子统称核子,原子核的电荷数等于其质子数,原子核的质量数等于其质子数与中子数的和。
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属于同一种元素;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同的中子数的原子互称同位素。
高中物理原子核知识点二:放射性元素的衰变1、天然放射现象(1)人类认识原子核有复杂结构和它的变化规律,是从天然放射现象开始的。
(2)1896年贝克勒耳发现放射性,在他的建议下,玛丽·居里和皮埃尔· 居里经过研究发现了新元素钋和镭。
(3)用磁场来研究放射线的性质(图见3-5第74页):①α射线带正电,偏转较小,α粒子就是氦原子核,贯穿本领很小,电离作用很强,使底片感光作用很强;②β射线带负电,偏转较大,是高速电子流,贯穿本领很强(几毫米的铝板),电离作用较弱;③γ射线中电中性的,无偏转,是波长极短的电磁波,贯穿本领最强(几厘米的铅板),电离作用很小。
2、原子核由于放出某种粒子而转变为新核的变化叫做原子核的衰变。
在衰变中电荷数和质量数都是守恒的(注意:质量并不守恒。
)。
γ射线是伴随α射线或β射线产生的,没有单独的γ衰变(γ衰变:原子核处于较高能级,辐射光子后跃迁到低能级。
)。
2、半衰期: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需要的时间。
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快慢是由核内部本身的因素决定,与原子所处的物理状态或化学状态无关,它是对大量原子的统计规律。
N= ,m= 。
高中物理原子核知识点三: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1、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a、利用它的射线(贯穿本领、电离作用、物理和化学效应);b、做示踪原子。
《原子核结构》知识清单一、什么是原子核原子核是原子的核心部分,位于原子的中心,体积很小,但却集中了原子几乎全部的质量。
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巨大的体育场,那么原子核就如同场中央的一只蚂蚁。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质子的数量决定了元素的种类,我们称之为原子序数。
例如,氢原子的原子核只有一个质子,而铀原子的原子核则有 92 个质子。
二、原子核的大小原子核的半径约为 10^(-15) 米到 10^(-14) 米,相比于原子的半径(约 10^(-10) 米),原子核极其微小。
尽管原子核体积小,但它的密度却大得惊人。
想象一下,把一立方厘米的原子核物质扩展到地球那么大的体积,其质量仍和地球相当。
三、质子质子是原子核中的一种粒子,带有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其质量约为167×10^(-27) 千克。
质子的数量决定了元素的种类。
不同元素的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各不相同。
四、中子中子是原子核中的另一种粒子,质量与质子相近,约为 167×10^(-27) 千克,但中子呈电中性,不带电荷。
中子在维持原子核的稳定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对于一些原子来说,适当数量的中子能够防止原子核因质子间的排斥力而破裂。
五、原子核的结合能当质子和中子结合形成原子核时,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被称为原子核的结合能。
结合能的大小反映了原子核的稳定性。
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稳定。
例如,铁元素的原子核具有较大的结合能,因此在核反应中,铁通常是最终的产物之一。
六、原子核的放射性某些原子核具有放射性,会自发地发生衰变,释放出粒子和能量。
放射性衰变主要有三种类型: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α衰变会释放出一个α粒子(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
β衰变则分为β⁻衰变和β⁺衰变。
β⁻衰变中,一个中子转变为一个质子,并释放出一个电子和一个反中微子;β⁺衰变中,一个质子转变为一个中子,并释放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中微子。
γ衰变通常在α衰变或β衰变后发生,原子核处于激发态,通过释放γ射线(高能光子)回到基态。
物理选修3---5第十九章原子核知识点汇总物理选修3---5第十九章原子核知识点汇总(训练版)知识点一、原子核的组成1、天然放射现象(1)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1896年法国物理学,贝克勒耳发现铀或铀矿石能放射出某种人眼看不见的射线。
这种射线可穿透黑纸而使照相底片感光。
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使人们意识到原子核具有复杂结构。
放射性:物质能发射出上述射线的性质称放射性。
放射性元素: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称放射性元素。
天然放射现象:某种元素白发地放射射线的现象,叫天然放射现象。
(2)放射线的成份和性质:①用电场和磁场来研究放射性元素射出的射线,在电场中轨迹:对应粒子射出速度电离能力穿透能力对应粒子的产生α射线He42C101最强最弱α衰变中:HeHn4211122→+β射线e01-C10099较弱较弱β衰变中:eHn011110-+→②三种射线及其性质比较:2、原子核的组成 (1)质子p 的发现1919年卢瑟福发现质子,并预言了中子的存在。
发现方程 H O N He 1117814742+→+ (2)中子n 的发现:1932年,卢瑟福的学生查德威克发现中子。
发现方程 n C Be He 101269442+→+(3)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在原子核中:质子数等于电荷数;核子数等于质量数;中子数等于质量数减电荷数.原子核常用符号:X AZX-----元素符号,A-----核的质量数(核子数),Z-----核电荷数(即原子序数)知识点二、放射性元素的衰变1、原子核的衰变:(1)衰变:原子核由于放出某种粒子而转变成新核的变化称为衰变。
①在原子核的衰变过程中,电荷数和质量数守恒。
如:衰变方程:α衰变:He Th U 422349023892+→ β衰变:e Pa Th 012349123490-+→②γ射线是伴随α、β衰变放射出来的高频光子流。
③在β衰变中新核质子数多一个,而质量数不变是由于反映中有一个中子变为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
第十九章 原子核 必记知识1、放射性元素自发地...发出射线的现象,叫做天然放射现象。
2、原子序数大于或等于.....83的元素,都能..自发地发出射线,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有的也能放出射线。
3、首先发现天然放射现象的是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
4、α射线是高速运动的氦原子核,穿透能力最弱,电离作用最强,α粒子的速度可以达到光速的1/10;β射线是高速电子流,贯穿本领较强,电离作用较弱,速度可达光速的99%,γ射线是能量很高的电磁波,贯穿能力最强,电离作用最小,速度等于光速。
5、如果一种元素具有放射性,无论它是以单质存在,还是以化合物存在,都具有放射性,放射性的强度,也不受温度、外界压强的影响。
由此可知放射线都是由原子核发出的。
6、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说明了原子核内部是有结构的,或者说人类是从天然放射现象开始认识到原子核是可分的。
7、质子是卢瑟福发现的,其核反应方程是:H O He N 1117842147+→+,这也是人类第一次实现的原子核人式转变。
8、中子是查德威克发现的,其核反应方程是:n C He Be 101264294+→+。
9、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它们的质量数都为1;质子带电量为+e ,电荷数为1,原子核常用符号X AZ 表示,X 为元素符号,A 为核的质量数,Z 为核的电荷数,核内中子数等于A-Z 。
10、原子核放出α粒子和β粒子后,变成了另一种原子核,这种变化叫原子核的衰变。
放出β粒子的衰变叫β衰变,放出α粒子的衰变叫α衰变。
原子核衰变时电荷数和质量数都守恒。
11、β衰变的实质是核内的一个中子转化为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其转化方程是:e H n 011110-+→,这种转化产生的电子发射到核外,就是β粒子。
12、原子核的能量也跟原子的能量一样,存在着能级。
放射性的原子核在发生α衰变和β衰变时,往往蕴藏在核内的能量会释放出来,使产生的新核处于高能级,这时它要向低能级跃迁,能量以γ光子的形式辐射出来,形成γ射线。
物理选修3---5第十九章原子核知识点汇总(训练版)知识点一、原子核的组成1、天然放射现象(1)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1896年法国物理学,贝克勒耳发现铀或铀矿石能放射出某种人眼看不见的射线。
这种射线可穿透黑纸而使照相底片感光。
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使人们意识到原子核具有复杂结构。
放射性:物质能发射出上述射线的性质称放射性。
放射性元素:具有放射性的元素称放射性元素。
天然放射现象:某种元素白发地放射射线的现象,叫天然放射现象。
(2)放射线的成份和性质:①用电场和磁场来研究放射性元素射出的射线,在电场中轨迹:对应粒子射出速度电离能力穿透能力对应粒子的产生α射线He42C101最强最弱α衰变中:HeHn4211122→+β射线e01-C10099较弱较弱β衰变中:eHn011110-+→γ射线光子C最弱最强核反应中新核从高能态向低能态跃迁时释放能量,即发出γ射线。
②三种射线及其性质比较: 2、原子核的组成(1)质子p 的发现1919年卢瑟福发现质子,并预言了中子的存在。
发现方程 H O N He 1117814742+→+(2)中子n 的发现:1932年,卢瑟福的学生查德威克发现中子。
发现方程 n C Be He 101269442+→+(3)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在原子核中:质子数等于电荷数;核子数等于质量数;中子数等于质量数减电荷数. 原子核常用符号:XAZX-----元素符号,A-----核的质量数(核子数),Z-----核电荷数(即原子序数)知识点二、放射性元素的衰变1、原子核的衰变:(1)衰变:原子核由于放出某种粒子而转变成新核的变化称为衰变。
①在原子核的衰变过程中,电荷数和质量数守恒。
如:衰变方程:α衰变:He Th U 422349023892+→ β衰变:e Pa Th 012349123490-+→②γ射线是伴随α、β衰变放射出来的高频光子流。
原子原子核知识点整理一、原子的结构。
1. 原子的组成。
-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 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原子整体呈电中性。
例如,氢原子由一个质子构成的原子核和一个核外电子组成;氧原子由8个质子和8个中子构成的原子核以及8个核外电子组成。
2. 原子的大小。
- 原子非常小,原子半径的数量级一般在10⁻¹⁰米。
3. 原子的表示方法。
- 原子可以用元素符号表示,如氢原子用H表示,氧原子用O表示。
同时,在化学中还可以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
例如,钠原子(N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核内有11个质子,核外有11个电子,电子分层排布,第一层2个电子,第二层8个电子,第三层1个电子。
-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的质量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相对原子质量是以一种碳原子(碳 - 12)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 + 中子数。
二、原子核。
1. 原子核的组成。
-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氢原子核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
-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几乎相等,都约为一个原子质量单位(1u)。
2. 质子数、中子数与原子种类的关系。
- 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不同元素的原子质子数不同。
例如,质子数为1的是氢元素,质子数为8的是氧元素。
-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例如,氢元素有三种同位素:氕(不含中子)、氘(含1个中子)、氚(含2个中子),它们都有1个质子。
3. 核电荷数。
- 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因为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是由质子决定的。
例如,氧原子的质子数是8,核电荷数也是8。
4. 原子核的稳定性。
- 原子核内质子和中子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力,叫做核力。
核力把质子和中子紧紧地束缚在原子核内,使得原子核保持稳定。
- 当原子核内质子数或中子数过多或过少时,原子核就可能不稳定,会发生放射性衰变。
物理第十九章原子核知识点总结与测试一、知识点总结(一)基本知识1.概念(1)放射性:物质发射射线的性质.(2)放射性元素:具有放射性的元素.元素的放射性与元素的存在状态、外界温度和压强等无关.放射性元素发出的射线与核外电子无关,射线来自原子核.(3)天然放射现象:放射性元素自发地发出射线的现象2.放射性:原子序数大于或等于83的元素都具有放射性,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很少具有放射性.3.三种射线:在射线经过的空间施加磁场,射线分成三束,其中两束在磁场中向不同的方向偏转,说明这两束是带电粒子流,另一束在磁场中不偏转,说明这一束不带电,这三束射线分别叫做α射线、β射线、γ射线,三种射线对比如下:。
4.用电场或磁场判断三种射线粒子的带电性质:让三种射线通过匀强电场,则γ射线不偏转,说明不带电.α射线偏转方向和电场方向相同,带正电,β射线偏转方向和电场方向相反,带负电.让三种射线通过匀强磁场,则γ射线不偏转,说明不带电,α射线和β射线可根据偏转方向和左手定则确定带电性质.5.质子的发现: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获得了质子。
6.中子的发现: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铍()原子核获得了中子.7.原子核由质子、中子组成,它们统称为核子.8.原子核的电荷数(Z) 等于原子核质子数,等于原子序数.9.原子核的质量数等于质子数与中子的总和。
10.原子核的符号表示:X(其中X为元素符号,A为原子核的质量数,Z为原子核的电荷数)11.同位素:具有相同的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互称同位素.(二)研究放射性的意义放射性元素能自发地发出射线,不论它是以单质的形式存在,还是以某种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放射性都不受影响.也就是说,放射性与元素存在的状态无关,放射性仅与原子核有关.因此,原子核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核也存在着一定结构.放射性元素来源于原子核内部。
(三)三种射线在磁场中的运动轨迹分析把放射源放入由铅做成的容器中,射线只能从容器的小孔射出,成为细细的一束.在射线经过的空间施加磁场,会使射线分成三束,射线在磁场中发生偏转,是因为受到洛伦兹力的作用,说明其中的两束射线是带电粒子流.根据左手定则,可以判断α射线带正电荷,β射线带负电荷,不偏转的是γ射线。
第十九章 原子核 必记知识
1、放射性元素自发地...
发出射线的现象,叫做天然放射现象。
2、原子序数大于或等于.....83的元素,都能..
自发地发出射线,原子序数小于83的元素,有的也能放出射线。
3、首先发现天然放射现象的是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
4、α射线是高速运动的氦原子核,穿透能力最弱,电离作用最强,α粒子的速度可以达到光速的1/10;β射线是高速电子流,贯穿本领较强,电离作用较弱,速度可达光速的99%,γ射线是能量很高的电磁波,贯穿能力最强,电离作用最小,速度等于光速。
5、如果一种元素具有放射性,无论它是以单质存在,还是以化合物存在,都具有放射性,放射性的强度,也不受温度、外界压强的影响。
由此可知放射线都是由原子核发出的。
6、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说明了原子核内部是有结构的,或者说人类是从天然放射现象开始认识到原子核是可分的。
7、质子是卢瑟福发现的,其核反应方程是:H O He N 1117842147+→+,这也是人类第一次实现
的原子核人式转变。
8、中子是查德威克发现的,其核反应方程是:n C He Be 101264294+→+。
9、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它们的质量数都为1;质子带电量为+e ,电荷数为1,原子核常用符号X A
Z 表示,X 为元素符号,A 为核的质量数,Z 为核的电荷数,核内中子数等于A-Z 。
10、原子核放出α粒子和β粒子后,变成了另一种原子核,这种变化叫原子核的衰变。
放出β粒子的衰变叫β衰变,放出α粒子的衰变叫α衰变。
原子核衰变时电荷数和质量数都守恒。
11、β衰变的实质是核内的一个中子转化为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其转化方程是:e H n 01111
0-+→,这种转化产生的电子发射到核外,就是β粒子。
12、原子核的能量也跟原子的能量一样,存在着能级。
放射性的原子核在发生α衰变和β衰变时,往往蕴藏在核内的能量会释放出来,使产生的新核处于高能级,这时它要向低能级跃迁,能量以γ光子的形式辐射出来,形成γ射线。
13、原子核衰变的快慢用半衰期表示,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叫做这种元素的半衰期。
半衰期描述的是大量原子核发生衰变时的统计规律,对少量原子核不适用。
一种放射性元素,不管它是以单质的形式存在,还是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或者对它施加压力、提高温度,都不能改变它的半衰期。
14、射线中的粒子与其他物质作用时会产生三种效应:(1)粒子使气体式液体电离,以这些
离子为核心,过饱和汽会出现云雾,过热液体会产生气泡,(2)使照相底片感光,(3)使荧光物质发光。
15、常用的射线探测器有(1)威耳逊云室,(2)气泡室,(3)盖革-米勒计数器。
根据威耳
逊云室和气泡室中射线径迹的长短、粗细和轨迹的弯曲方向要以分析粒子的带电、动量、能量等情况;盖革-米勒读数器只能用来计数,不能区分射线的种类,若两个粒子射来的时间间隔小于200微秒,盖革-米勒读数器也不能区分它们。
16、在云室中,由于α粒子的电离本领大,沿途产生的离子多,所以它的径迹直而粗;β粒
子质量小,跟气体碰撞时容易改变方向,并且电离本领小,沿途产生的离子少,所以它的径迹细且常常弯曲。
γ粒子的电离本领更小,在云室中一般看不到它的径迹。
17、原子核在其它粒子的轰击下产生新原子核的过程,称为核反应...。
在核反应中,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
18、核反应类型分为:衰变、核聚变、核裂变、人工核转变(核反应)。
19、天然放射性同位素不过四十多种,而人工制造的放射性同位素已达1000多种,每种元素
都有..
了自己的放射性同位素。
20、人造放射性同位素与天然放射性元素相比有如下优点:(1)放射性强度容易控制,(2)
可以制成各种所需的形状,(3)半衰期短,放射性废料容易处理。
所以凡是用到射线时,用的都是人造放射性同位素,而不用天然放射性物质。
21、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1)用射线测钢板厚度,(2)辐射烟雾报警器,(3)放射治疗,(4)
用γ射线照射种子,诱发基因变异,(5)用γ射线照射食品,杀死细菌抑制蔬菜发芽延长保存期,(6)用做示踪原子。
22、自然界中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力:(1)万有引力,(2)电磁力,(3)强力,(4)弱力。
23、万有引力和电磁力都是“长程力”,即可以作用到无限远的距离,在相同的距离上,电磁
力远大于万有引力(1035倍)。
24、核力是强力的一种表现。
核力有三个特点:(1)在它的作用范围内,核力比库仑力大得
多,(2)核力是短程力,作用范围在1.5⨯10-15m 之内。
核力在大于0.8⨯10-15m 时表现为吸引力,且随距离增大而减小,超过1.5⨯10-15m ,核力急剧下降几乎消失;而在距离小于0.8⨯10-15m 时,核力表现为斥力,因此核子不会融合在一起。
25、弱力也是短程力,其力程比强力的更短,为10-18m ,作用强度比电磁力小。
弱力是引起
原子核β衰变的原因。
26、把原子核分开为一个个单独的核子时所需要的能量,叫原子核的结合能。
把分立的核子
结合成原子核的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等于结合能。
27、结合能与核子数之比叫做比结合能....
,也叫平均结合能。
比结合能越大,表示原子核越稳定。
28、原子核的质量小于..
组成它的核子的质量之和,这个现象叫质量亏损。
核反应中也存在质量亏损(用m ∆表示)现象,核反应中所吸收或释放的核能等于2
mC ∆
29、铀核裂变的产物是多样的,通常为二分裂,也有三分裂、四分裂现象。
30、由重核裂变产生的中子使裂变反应一代一代继续下去的过程,叫做核裂变的链式反应....。
链式反应能发生的条件是裂变物质的体积要超过临界体积。
31、1942年,费米主持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核反应堆装置,首次通过可控制的链式反应........
实现了核能的释放。
32、目前所有的核电站都是利用核裂变所释放的核能来发电的。
核电站的核心是核反应堆,
它主要有四部分组成:(1)核燃料(铀棒),(2)慢化剂(常用石墨、重水或普通水),作用使快中子减速为慢中子,(3)控制棒(镉棒)作用是吸收中子,控制核反应速度,(4)冷却剂(水或液态金属钠等流体),作用是把反应堆内的热量传输出去,用于发电,同时使反应堆冷却。
33、为了防止放射性物质的泄漏造成环境污染,反应堆的外面要修建很厚的水泥层,核电站
的放射性废料要装入特制的容器,并深埋地下。
34、发生核聚变的条件是温度要达到几百万开尔文,所以核聚变又叫热核反应。
太阳(恒星)
的能量就是由核聚变释放出来的,在释放能量的过程中,太阳的质量会不断减小。
35、聚变与裂变相比,有三个优点:(1)聚变产能效率高,(2)地球上聚变燃料的储量丰富,
(3)聚变更为安全、清洁。
36、原子弹是利用核裂变原理制成,氢弹是利用核聚变原理制成。
37、粒子可分为三大类:(1)强子,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强子又分为介子和重子,重子
又分为核子和超子,(2)轻子,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目前发现的轻子只有6种,(3)媒介子,是传递各种粒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粒子。
所有强子和轻子都具有对应的反粒子。
如
38、强子是由夸克组成的,夸克有6
种,它们带的电荷分别为e 3
+或e 3-,每种夸克都有
对应的反夸克。
夸克不能以自由的状态单个出现,这种性质称为夸克的“禁闭”。
39、宇宙演化简要过程:
32→K 13→K 11→
K 9→K 大爆炸后一万年410→K
→冷却
→
40、恒星演化简图:
→转变为内能一步收缩,引力势能→
K 7→
缩
→
核反应都不发生→
41、互为同位素的原子的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一定不同,核外电子数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