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诗歌的比较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3
李杜诗歌“万、千、百”夸张艺术比较[摘要]李白、杜甫诗歌都常将“万、千、百”用于名词、量词和动词前来构成巨量夸张,突出时间的长久、距离的遥远和数额的巨大。
为了加强夸张的力度,他们会连用“万、千、百”结构或将“万、千、百”与“一”对举,而李白诗歌还会使用多音节的“万、千、百”来构成极度夸张,或将“万、千、百”夸张与想象结合,因而其作品夸张的意味也更浓烈。
[关键词]李白;杜甫;数词;夸张“万、千、百”是表示较大数目的数词,在诗歌创作中,诗人们常常利用它们来形成巨量夸张,渲染数量之巨大、时间之久长、距离之遥远。
李白、杜甫诗歌中“万、千、百”出现的频率颇高。
依据《全唐诗》粗略统计,李白诗歌共1004首,其中340首、482处用了数词“万、千、百”;杜甫诗歌共1457首,其中406首、526处用了数词“万、千、百”。
两人都在三分之一左右的诗篇中使用了500个左右的“万、千、百”,其中只有极少数表示数量的实指,更多用于实数虚指,构成巨量夸张。
在使用“万、千、百”来构成巨量夸张时,李白、杜甫诗歌既采用了相同的技巧,也表现出不同的特色。
深入探讨其中的异同,对于李白、杜甫诗歌的阅读欣赏、外语翻译和对外汉语教学都多有裨益。
一、李杜诗歌“万、千、百”夸张艺术的相同手法(一)“万、千、百”结构连用李杜诗歌都常常在一句或一联诗中连用两个“万、千、百”与其他名词构成的词或短语。
从表意上说,在字数十分有限的诗句中连用两个同义的结构是极不经济的一种表达的策略;但从修辞的效果来看,“万、千、百”结构的连用可以让巨大的数字反复铺陈,渲染数量之大,给读者或听众造成视觉或听觉的强烈冲击,加强感染力,增强夸张的效果。
李白诗歌常在一句诗中将“万、千”与近义名词构成的词或短语连用,如“千门万户、千崖万岭”;杜甫诗歌中这样的用例则更多,“万、千”后的名词可以是近义的,如“千秋万岁、千村万落、千乘万骑、万草千花”;也可以是相同的,如“千人万人、千朵万朵、千山万山”。
1、李杜诗歌风格的差异:一、总的评价:地位和评价。
李白与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成就最高的伟大诗人,都是继往开来、沾溉百世的人物。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韩愈)从在诗歌史的地位上说,李白是第一个吸取民族优良传统和外来形式,兼有陶谢庾鲍沈宋各家之长,把中国诗歌推向全面发展的先驱人物,被称为“诗仙”;杜甫则是把诗歌创作提到现实主义空前未有的高度,被称为“诗史”“诗圣”。
背景、个性和风格特色。
李白和杜甫都有很大的政治抱负,其个性差异表现在各自选择的从政道路不同:杜甫是标准的正统派,立志作贤臣,采取的入仕方式亦与一般士子无异;李白则梦想当策士,献奇策立奇功,一举而致卿相。
但他们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之均以悲剧告终。
(裴斐观点)李杜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由于出身、个性、经历和个人才能的不同,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
总的说来,李白的诗歌表现为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杜甫的诗歌表现为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李白多平民的个性、自豪和反抗;杜甫多人道主义的关注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李白豪放飘逸,杜甫沉郁顿挫。
二、不同风格的表现李白诗歌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感情热烈,气势宏大,想像丰富,语言清新,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诗歌形成于唐朝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
李白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的又是积极入世的。
比如,蜀道雄奇险峻,难以表述,李白却能以变幻莫测的笔法,在《蜀道难》中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
用“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等神话传说,写出了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写黄鹤不得飞过、猿猱愁于攀援,映衬出人在其上行走难上加难;摹写神情、动作(“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险危之状如在眼前;借景抒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烘托了蜀道之难;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李白和杜甫诗歌之比较李白和杜甫诗歌之比较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乃至中国古代文学史中两大天才诗人。
李白号称诗仙,杜甫尊为诗圣,这已经大大超越了对普通诗人的评价,甚至带有某些神化的尊崇了。
天才本身或许真的不可以比较,难分轩轾,但是具体到某一些方面,就诗论诗的话,就像刻意去比较关羽和秦琼的武艺,还是可以在某些方面较量长短、一分高下的。
李杜之争这个话题本不算新,但是我还是很想就几个方面,以自己的观点来比较两人的诗歌水平。
李白是我们小时候就非常熟悉,甚至最熟悉的诗人了。
收在学校教科书里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等,让我对这位浪漫的诗人从小便充满了崇敬和向往。
李白是带着仙风道骨的,贺知章曾称他“谪仙人”。
其人格的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拘,不受到任何约束,这是魏晋以来,封建社会中个人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也是盛唐精神的产物。
李白一生抱负远大,至死都在期待“大鹏飞兮振八裔”,能够扶摇直上,遨游苍穹。
李白还喜欢远游,流连山水,如飘蓬般云游四海,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他的诗歌想象神奇瑰丽,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美不胜收。
无论拿他的哪一首著名古诗,或者绝句,都可以感受得到其艺术魅力。
而杜甫的诗,我们幼时接触的较李白而言少一些,在小学课本里可能就《绝句》等几首: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得色彩丰富,一诗四景,意象生动,倒也令人印象深刻。
中学里渐渐接触得多了,一般都是揭露社会、感慨时事、同情劳苦、田园生活之类,当然也有单纯应景抒情的如《春夜喜雨》等。
杜甫的诗歌风格比较写实,比较直朴,但是语言经过精心的锤炼,显得十分均衡完美,几乎无懈可击。
杜甫生在一个有文学和儒学传统的家庭,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所以自幼习文,深受儒教,形成了他为人为文审慎严谨的习惯。
他的诗,讲究情景交融、声律韵美、言之有物。
所以他的很多诗歌,是可以当作诗史来阅读的。
韩愈和李杜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们的诗歌特点如下:
韩愈的诗歌风格严谨凝练,善于用比喻和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他的诗歌常常具有社会批判意义,反映了他对时局的关注和对社会变革的渴望。
李杜的诗歌则更加豪放奔放,情感真挚深沉。
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出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与感悟,以及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
他的诗歌也具有社会批判意义,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状况的不满和反思。
总的来说,韩愈和李杜的诗歌各有特色,但都表现出了强烈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对唐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李白与杜甫的比较导语:唐诗,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盛唐之诗则为峰上的奇葩,李白、杜甫即是照耀这高峰的两个璀璨的星座,正所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和杜甫,一个诗仙,一个诗圣。
他们的名字就像两颗光彩照人的明珠,镶嵌在波澜壮阔的盛唐历史上,给大唐盛世锦上添花。
然而,李白和杜甫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诗人。
李白是诗仙,仙是超凡脱俗的。
他天马行空、豪放飘逸、傲岸不羁,他用众人不能理解的方式来追求属于自己的自由。
杜甫是诗圣,圣是超凡人俗的。
他感时忧国、绪密思深、沉郁顿挫。
他用诗冶炼苦难,他用诗书写血泪,他用诗将现实展现在人们眼前。
若以音符来作比喻,李白是高音升调,银瓶乍破水浆迸;杜甫是低音降调,幽咽泉流冰下难。
因此,无论为文、为诗、为歌,甚至为人,李白和杜甫可以算作是两条道上的火车,很难走到一起。
然而,公元744年至745年,这两位诗人的运行轨道曾有过短暂的交接.公元744年,李白由于在政治上不得意,从长安来到了洛阳,时年44岁。
而34岁的杜甫自从十年前考试不第后,就一直在外游历,恰好也在这时漫游到了洛阳。
这两位大诗人的相遇,乃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激动人心的时刻之一。
这时候的李白,虽然已丢掉了御用诗人的宝座,却仍然是天子钦定的桂冠诗人,诗名满天下。
而杜甫却是初出茅庐,诗名未就。
时年34岁的杜甫,对于长他10岁的李白十分仰慕。
他们在当时的东鲁,也就是现在的兖州同行同止、同唱同和、同饮同酌、同醉同酣,给杜甫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
当年的秋天,他们又一起游玩了梁、宋两地。
第二年,李杜又同游齐、鲁两地。
后来,杜甫总是在诗中提到这次齐鲁之行的愉快经历:“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醉舞梁园夜,行歌泅水春”等等。
到了秋天,杜甫西上长安再求功名,李白则南下漫游,一个定居成了渭北春天树,一个漂游犹如江东日暮云 (《春日忆李白》),从此两人再也没有见面。
重道的李白和崇儒的杜甫走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
李白为时代所选,杜甫为历史所选。
“诗仙”与“诗圣”诗歌之较量“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可谓是古代文学银河中两颗闪亮的星,身为封建社会的文人墨客,他们满腹才情、一腔爱国热忱,在他们作品中便可一览无余他们对国家炽热的感情,然而都仕途不顺,报国无门。
他们间的情谊可用“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游玩”概括,其诗歌有一致性,但更多的是由于他们生活背景经历不同而产生的差异。
一、诗歌风格不同。
李白诗歌主要风格:豪放飘逸。
他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
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
他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
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杜甫诗歌主要风格:沉郁顿挫。
风格形成的原因:其一是由于他恪守儒家思想,其二,仕途不济,命运多桀,使得理想与现实差距增大,使杜诗诗风大有转变,趋近现实主义。
二、诗人思想不同李白思想可用以下四句概括:“讴歌理想,抒发悲愤。
蔑视权贵,追求自由。
揭露现实,抨击时政。
情绪起伏,充满矛盾。
”李白以不世之才自居,一生矢志不渝地追求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迎、与俗沉浮,现实的黑暗破灭了理想,渴求个性解放,他的反抗性格和叛逆精神具有深刻的爱国内涵,并富于社会意义和时代特征。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的诗歌创作,主线为忧国忧民,主角为普通百姓。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所以他的作品堪称“诗史”。
三、他们的诗歌创作方面手法迥异。
李白善用浪漫主义手法,用绝妙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和蓬勃的激情来勾勒出生活图景,他常将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综合运用,从而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
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想象的媒介。
李杜最有名的十首诗引言李杜是唐代文学史上最为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李杜的诗歌以其雄浑豪迈、深情厚意而著称,被赞誉为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本文将重点介绍李杜最有名的十首诗,深入探讨其中蕴含的情感、艺术手法以及对后世影响。
一、《月夜忆舍弟》这首诗是李白写给杜甫兄弟的悼念之作。
通过描绘兄弟相依为命的情感,诗人表达了对亲人离世的痛苦和对兄弟之间深厚感情的深深思念。
这首诗以其真挚的情感、恢宏的气势,成为李杜兄弟感情的真实写照。
二、《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在这首诗中,杜甫描述了自己独自饮酒的场景。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人生的思考。
通过对月光、酒香等细腻描绘,诗人将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表现出对自然的倾慕与向往。
三、《望岳》这首诗是杜甫写给李白的赞颂之作。
诗人通过赞美李白的豪情壮志,以及他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了对李白的崇敬和对诗人自身的自省。
这首诗以其铿锵有力的词句和雄浑的气势,彰显了诗人对李白的敬佩之情。
四、《赠花卿》这首诗是杜甫写给花卿的赞美之作。
通过描绘花卿的风采和才华,诗人表达了对其的赞美和羡慕之情。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精确的描绘,展示了杜甫的艺术才华和对诗人的理解与赞赏。
五、《登高》这首诗是杜甫的名篇之一,描绘了诗人登高望远的场景。
诗人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世事的思考和对命运的反思。
这首诗以其恢弘的气势和深邃的意境,给人以强烈的思想冲击。
六、《哀江头》这首诗是李白的作品之一,描绘了诗人哀江头时的心情。
诗人通过对江头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内心的悲凉和对乱世的反思。
这首诗以其凄美的语言和深沉的思想,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七、《将进酒》这首诗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以诗人奔放豪迈的情感表达和对酒的热爱见长。
诗人通过描述宴会盛况和对饮场景,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豪情壮志和对现实的抗争精神。
这首诗以其气势磅礴的笔触和感人肺腑的情感,至今仍为人称道。
八、《月下独酌四首·其三》这首诗是杜甫的名篇之一,描绘了诗人在月下独自饮酒时的心情。
李白、杜甫诗作风格及风格形成蒋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探究李白杜甫诗词差异的根源。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疑、点拨和学生相互讨论,分析李杜二人的差异。
2、通过多媒体、视频等课程资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教学情境,①教法:体验法,鼓励法,情境式,自主合作式。
②学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诗人通过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感受古人的心路历程。
教学重点:分析李杜二人的差异。
教学难点:体会李杜二人的情感,培养对比分析诗人的能力。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的诗歌宛如璀璨夺目的明珠,镶嵌在历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辉,古代诗歌创作的园地人才辈出、各领风骚。
中国的诗歌经历了三次高峰,第一次是诗经,第二次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第三次是唐诗。
唐诗是中国诗歌的最高峰,它与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可说是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标志。
因此,诗词鉴赏已然成为高考的一个必考考点,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高考对于诗词鉴赏的考察,需要我们做到这样的几个方面:1、把握诗歌塑造的形象;2、理解诗歌的情感;3、了解诗歌产生的背景;4、品味诗歌的语言。
高屋才能建瓴,其实,如果我们把握了诗人的诗作风格,那么他的所有诗歌都在这一总体的风格之下。
今天我们就来对比探究李白、杜甫两位唐代伟大的诗人的诗作风格和形成原因。
二、李白杜甫诗作风格及风格形成1、回顾高中课本中李白杜甫的诗歌(举手发言,印在脑子里,融化在血液中)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将进酒》《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杜甫:《兵车行》《旅夜书怀》《客至》《登岳阳楼》《登高》《蜀相》《书愤》高考除了诗词鉴赏,还有一项内容,就是名句名篇的背诵默写,而李白和杜甫的这些诗歌都是我们需要背诵的篇目,相信大家已经背得非常熟悉了。
我们检查两首背诵怎么样?我请一个同学来起个头,我们一起来背诵,再次感受这两位伟大诗人的优秀作品。
《将进酒》《兵车行》。
(学生起头)大家流畅的背诵,让我感受到大家对于李白和杜甫诗歌的熟悉和喜爱,其实,早在几百年前,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就曾经这样称赞李杜的诗歌:调张籍(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以其鲜明的诗歌创作特色并峙于盛唐杜甫的诗歌为后世诗歌创作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李白,诗坛,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传奇。
李诗的的豪放飘逸,杜诗的沉郁顿挫,为何他们之间,有两人出生于不同的家庭环如此区别?这是因为,李白出生于商家,杜甫则出生于官宦家庭,境,以及后来的生活经历不同,从而形成李杜诗歌的艺术特色的第一点不同——人生经历李杜不同,除此以外,李杜诗歌创作方法的不同,也是李杜诗歌艺术特征不同的原因之一;一鸟一兽都会在他们的笔下放出异彩,李杜诗诗歌还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即使一草一木,歌意象群的对比为本文的第三部分;在语言方面,李杜也各领风骚“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凡一代文学自有其一代之作家”。
在唐朝这个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真是名家荟萃,菁华宏富。
在其众多的优秀作家中,尤为卓越伟大者,把诗歌推他们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诗风,当推李白和杜甫。
代表了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向了艺术的高峰。
李白杜甫诗歌的两种不同艺术特色,对整个唐以后的诗坛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李白在诗歌艺术特色上主要注重奇特的想像,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很少对客观物象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和具体事件做细致的描述。
其诗,常以奔放的气势贯穿,讲究纵横驰骋,一气呵成,具有以其诗中有一气夺人的特点;以沉郁顿挫为感情基调,杜甫在诗歌艺术特色上注重描写现实,种深沉的忧思,写出生民疾苦,怀友思乡,也写到自己的穷困潦倒,感情都显得深沉阔大。
他们是唐代社会兴衰之交催生和千年历史文化积淀孕育的伟大李白杜甫的产生,绝非偶然,诗人,对于他们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特色原因,文章试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
1、出身不同..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妄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浪漫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人士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今甘肃秦安),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他的家世至今还是个谜。
李白和杜甫的区别是什么
白居易《与元九书》论道:“又诗之豪者,世称李、杜,李之作才矣奇矣,人
不逮矣,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
杜诗最多,可传者千余篇,至于贯穿今古,尔见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
”
李白杜甫的异同
1、创作题材不同:
李白是主观感受很浓,浪漫派,写虚,浪漫主义。
杜甫是写具体的事物,反映现实,现实派,写实,现实主义。
2、意象不同
李白的意象疏朗、写意。
如写大鹏、青山明月等。
杜甫的意象深沉、凝重。
如写激流高峡、秋枫瘦马、凤凰等。
3、风格不同
李白善用古体诗,章法跳跃。
杜甫多律诗,章法严密。
李白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待考证),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
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
61岁。
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
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
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
草堂纪念。
李白和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为著名地、影响最为深远地诗人,但自唐代以来,人们多喜将他们并论,更有学者对他们地进行比较,以致很多诗评家都卷入了对李杜孰优孰劣地争论.进入二十世纪以后,虽然学界还存在着李杜优劣论,但人们更喜欢探讨李杜诗歌思想和艺术之异同.一、李白与杜甫地诗风比较李白与杜甫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很大地不同及价值取向.我们可以从下列几点来比较李白和杜甫:思想上,李白地诗,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地思想;杜甫地诗,很多时候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地思想.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风格上,李白经常用夸张地手法,生动地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地感情;杜甫经常用刚健地手法,深沉地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地深厚同情.李白偏向于浪漫,杜甫偏向于写实.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擅长地体裁上,两人都能写各种体裁地诗歌,但李白地七言古诗和绝句写得最好,而杜甫地律诗写得最好.二、李白、杜甫诗歌语言上地比较分析李白诗歌语言具有清新、豪放、自然明快而又精美高华地特色,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杜甫更注意在锤字、炼句上下功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地诗歌语言不同于李白地单纯自然,而是苍劲、凝练地,具有高度地艺术概括力.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李白诗歌地语言风格与他天性开朗,喜欢明丽地色调,不喜欢灰暗色有一定地联系.他对白色地透明体有一种本能喜欢,最感亲切地东西是月亮,如《月下独酌》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地形象在李白诗中反复出现.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雕饰地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地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于世俗地高洁人格.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李白并且很注意学习民歌地语言和当时地口语,如《长干行》显然是受了《孔雀东南飞》、《西洲曲》地影响.《江夏行》则带有南朝民歌“西曲”地情调.“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横江词》)“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在收.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妾簿命》)“一回一叫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见杜鹃花》)都运用了生动地口语,而饶有民歌地风味.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杜甫地诗歌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他下字力求准确有力,使每一个字都含有很重地分量和很深地含义.他很善于用实词,如“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再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怀》)非“垂”不足以见平野之阔,非“涌”不足以之奔流.又如:“风急天高云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登高》)“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彭衙行》)“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洗兵马》)这些句子无不苍老遒劲、凝练沉着,与李白地单调明快地风格迥然不同.可以这么说,李白地两句诗到杜甫手里可能合并为一句;而杜甫地一句诗到李白手里也可能拆做两行.像“大道如青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这样地诗单纯到一句一意或两句一意,在杜甫地诗歌里很难找到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三、李白杜甫乐府诗之比较唐代乐府发展史上,李白、杜甫是两个重要地转变性人物,李白既承上又启下,杜甫承之,直写时事,使乐府方向变化转型.李白乐府诗正多变少,杜甫乐府诗正变相半,迨元稹、白居易等人,已然大变.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诗体上,李白有五言长篇,杂言歌行,七绝,五绝,五律等.杜甫新乐府多为歌行.内容上,李白诗颂美兴讽、边塞战争、闺怨思乡、叹世自放、送友求仙等,杜甫诗基本皆写战争.尤其李白《塞下曲门首》昂扬健举,透露出盛唐气象,而杜诗多写安史之乱,从正面战事、王孙宠妃、征夫其苦战等方面叙述,更贴近现实,较之李白更进一步变化了乐府.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李白上接汉魏,“文质相炳焕”,杜甫继承前人,又学习李白乐府地新变,自创乐府新题,洞开中晚唐新乐府之门.李白集大成而知变,杜甫更变李白为新.杜甫乐府诗在体裁、题材、形式、技法、神理、叙事、议论、兴讽等方面,多学习嬗变李白乐府诗,可以说杜甫是李白古乐府对中晚唐乐府新调转换地津梁.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在盛唐诗坛上,李白和杜甫都写了相当数量地乐府诗歌,堪称乐府大家.李白乐府诗地主要成就在拟古乐府,杜甫则更擅长创制新题乐府.在乐府诗里,李白擅长主观述怀,杜甫擅长客观写实.尚虚与尚实,正是李、杜诗歌创作方法上地主要区别.同时也使得他们地乐府诗呈现出不一样地境界和风格.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以李白地乐府诗《远别离》和杜甫地乐府诗《丽人行》为例,分析他们在各自诗中表现出来地“虚”和“实”.李白地《远别离》一诗,实际上是影射当时地时事,是确有所指地,即借舜妃娥皇女英地故事来劝诫明皇不要以国柄轻易授人,忧虑君主有“龙为鱼”之患,权奸小人有“鼠变虎”之虞,但诗中不好明言,所以就把此意化为舜妃娥皇女英地故事.诗歌表面写虚,但却处处虚中有实,即“以虚写实”.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杜甫地《丽人行》一诗,也是写当时地时事,即讽刺杨国忠兄妹地荒淫奢侈.但他并没有像李白一样隐约其辞,而是对一个生活片段进行了严格地写实,几乎不用任何比兴手法.不论写丽人地姿态服饰之美,还是写她们地饮食之精,都是客观冷静地白描,不动用任何手法拐弯抹角,而讥讽之意呈现无遗一.尽管用一句隐语“杨花雪落覆白蘋,青鸟飞去衔红巾”含蓄地揭露杨国忠地丑恶行为,但丝毫不能左右全诗地写实情境.和李白地“以虚写实”不同,杜甫是“以实写实”.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李白诗意旨多模糊,指向多不明,现实针对性较弱;杜甫诗意旨多清晰,指向明确,现实针对性很强.李白地乐府诗多是一些感事之作,很难去对应当时地历史现实,这和杜甫乐府诗“诗史”地面目截然不同.他地这些所谓地感事之作,在表现手法上,以借助想象感怀地居多,写实地甚少.有时即便写实,在旨意上也往往显得迷离惝恍.最典型地如《远别离》,借舜妃娥皇女皇地故事来劝诫明皇不要以国柄轻易授人,用“舜帝囚禁尧帝,后又被禹低所逼,出走于苍梧之野”这样一个传说中地悲惨故事来暗喻可能上演地篡位夺权之悲剧.这样,一场政治危局被诗化为一种迷离恍惚地幻境,而这种幻境又浸染了凝重地绵绵哀愁,使诗在情调上显得更为哀郁.有地反映时事地乐府诗,也写得隐隐约约,像《上留田行》一诗则在暗示我们:兄弟之间为了争夺国家政权,竟然动用了兵力去互相残杀.不难看出,这首诗是在借上留田地故事来指涉讽喻时事.《丁都护歌》虽是借乐府旧题来咏时事,不用比兴手法,完全写实,但就像杜甫地《兵车行》一样,没有写清背景是什么.但它地主旨是明确地,即同情劳动人民地艰苦劳动,刻画天热热水旱时地拖船,万仞享凿磐石地辛劳.《蜀道难》用各种夸张比喻地手法来写蜀道地艰难,但其真正所指却众说纷纭.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和李白不同,杜甫地乐府诗大都有很强地现实针对性,主旨也比较明确.杜甫写下了有名地‘三史’、‘三别’.杜甫地诗歌,不但为后人提供了鲜活地历史史实,而且提供了比事实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地生活画面.杜甫将他博大深沉地忧国忧民意识熔铸在对现实痛苦客观冷静地陈述中,使其乐府诗具备了“诗史”地性质.李白地写虚与杜甫地写实,造成了他们乐府诗风格和境界地不同:李诗“飘逸”,杜诗“沉郁”;李诗“惝恍莫测”,杜诗“恳恻如见”.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杜甫继承李白诗歌,杜甫赞李白诗歌因为常创新,故卓然不群,技压群雄.《雨村诗话》云:“不似称白诗,亦直公写照也.”道出李杜诗歌相似处.结句杜甫渴望能再次与李相遇,把酒细细品论诗文.《少年行》是李杜题目字样完全相同地唯一乐府诗,《杜诗镜铨》称杜该诗“略似太白”,同样看出了杜甫对李白乐府诗地学习借鉴.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因安史之乱,杜甫上取风雅汉魏,并直接继承李白乐府,而写出了具有杜甫特点地写实叙事乐府;李白乐府主于意,是白居易新乐府“系于意不系于文”理论地开启者.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从汉乐府起,就继承了《诗经》“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地传统,大多以叙事地手法反映当时地社会生活和人民状况.直至中盛唐时期,杜甫自拟新题,“即是名篇,无复依傍”,真实再现了安史之乱前后社会地全景.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李白秉承了中国浪漫主义地诗歌创作传统,并为后世地浪漫主义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地经验.杜甫则在现实主义地道路上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事实上,后世地许多现实主义文学流派都自觉不自觉地以杜甫为老师,在现实主义这条道路上进行着更深更广地探索.正如韩愈在《调张籍》中所说:“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让我们循着他们地足迹,创造出更新更美地文章.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李白杜甫白居易乐府诗之比较唐代乐府发展史上,李白、杜甫是两个重要内转变性人物,李白既承上又启下,杜甫承之,直写时事,使乐府方向变化转型。
李白乐府诗正多变少,杜甫乐府诗正变相半,迨元稹、白居易等人,已然大变。
“青莲集中乐府累累如贯珠”,李白是唐代写乐府诗最多内诗人,李白擅写古乐府而知变。
其乐府“根植《风》、《骚》,驰驱汉魏”,“多有古辞”,“绝类汉魏”,又“无一语似汉魏者”。
李白在乐府中运用讽兴手法内诗更多。
李白乐府秉承《风》、《骚》旨意,多兴讽当时君臣国事,如《上之回》讽明皇好神仙;《战城南》“刺黩武而戒穷兵者”;《幽州胡马客歌》刺天宝十载安禄山败于契丹等。
李白较前人同题作品,诗歌容量体制扩大。
李白依古题立义且变古词。
这不仅体现在内容内变化,而且体现在句法内灵活多变,结构内跌宕起伏,及对古题意内新发明。
内容上,李诗能学而不泥,变化前人。
李白乐府能突破汉魏六朝乐府内句法形式。
擅长结构变化多姿,文脉跌宕起伏。
无论是《行路难》起伏多变内心路历程,抑或《蜀道难》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内反复歌咏、一唱三叹、逐步深化,还是《鞠歌行》始伤士不遇、中羡昔贤遇合、终叹今不识士交自况,皆为确例。
赋法讲究铺排,李白常引之入古乐府。
李诗意象较稀疏,上下句或者前几句往往都是叙说一个中心,不像杜甫诗歌中意象密集,头绪纷繁。
李诗读起来更有一种悠扬之感,似乎难给人细细品味思考内时间。
诗体上,李白有五言长篇,杂言歌行,七绝,五绝,五律等。
杜甫新乐府多为歌行。
内容上,李白诗颂美兴讽、边塞战争、闺怨思乡、叹世自放、送友求仙等,杜甫诗基本皆写战争。
尤其李白《塞下曲门首》昂扬健举,透露出盛唐气象,而杜诗多写安史之乱,从正面战事、王孙宠妃、征夫其苦战等方面叙述,更贴近现实,较之李白更进一步变化了乐府。
李白上接汉魏,“文质相炳焕”,杜甫继承前人,又学习李白乐府内新变,自创乐府新题,洞开中晚唐新乐府之门。
李白集大成而知变,杜甫更变李白为新。
1、李杜诗歌风格的差异:
一、总的评价:
地位和评价。
李白与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成就最高的伟大诗人,都是继往开来、沾溉百世的人物。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韩愈)从在诗歌史的地位上说,李白是第一个吸取民族优良传统和外来形式,兼有陶谢庾鲍沈宋各家之长,把中国诗歌推向全面发展的先驱人物,被称为“诗仙”;杜甫则是把诗歌创作提到现实主义空前未有的高度,被称为“诗史”“诗圣”。
背景、个性和风格特色。
李白和杜甫都有很大的政治抱负,其个性差异表现在各自选择的从政道路不同:杜甫是标准的正统派,立志作贤臣,采取的入仕方式亦与一般士子无异;李白则梦想当策士,献奇策立奇功,一举而致卿相。
但他们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之均以悲剧告终。
(裴斐观点)
李杜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由于出身、个性、经历和个人才能的不同,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
总的说来,李白的诗歌表现为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杜甫的诗歌表现为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李白多平民的个性、自豪和反抗;杜甫多人道主义的关注和悲天悯人的情怀。
李白豪放飘逸,杜甫沉郁顿挫。
二、不同风格的表现
李白诗歌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感情热烈,气势宏大,想像丰富,语言清新,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诗歌形成于唐朝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
李白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的又是积极入世的。
比如,蜀道雄奇险峻,难以表述,李白却能以变幻莫测的笔法,在《蜀道难》中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
用“五丁开山”“六龙回日”等神话传说,写出了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写黄鹤不得飞过、猿猱愁于攀援,映衬出人在其上行走难上加难;摹写神情、动作(“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险危之状如在眼前;借景抒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烘托了蜀道之难;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
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或个人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
天宝三年(744年)被迫离开长安后,李白在失意和痛苦中的诗作仍表现出豪放洒脱的风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其一》),表现出乐观主义天性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梦游天姥吟留别》则表现了在失意和幻灭之中的反抗和放达,一个平民的傲骨和自由不羁的天性。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杜甫的诗歌表现为格律严谨、情感内敛、沉郁顿挫、充满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以及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特征。
他的风格逐渐在苦难的生活中形成,特别是安史之乱时期和晚年的生活。
杜甫终身的愿望是“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这种愿望有如“葵藿倾太阳、物性固未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使他有博大的圣人情怀和济世救民的执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对国家民族的强烈责任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杜甫对现实有深刻的认识和揭露,对百姓有深切的同情。
他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和《兵车行》都是这样的作品。
《兵车行》为历代所推崇,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在艺
术上寓情于叙事,诗人激切奔越、浓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汇在全诗的始终,诗人那种焦虑不安、忧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不同意象的运用
袁行霈认为,在建立自己独特的意象群方面,李白和杜甫都是能手。
飘逸与沉郁这两种不同的风格,突出地表现在不同的意象群上。
李白所创造的富于个性特点的意象中最突出的就是飞翔的大鹏,还有奔腾咆哮的黄河、长江,高出天外的山峰、飞泻直下的瀑布,这些“都具有超凡的气概,曲折地表现了李白冲决束缚、追求自由的热情,可以见出他飘逸不群的风格”;而杜甫伤时忧国的情怀借着客观物象表现出来,形成带有浓厚忧郁色彩的意象,如瘦马、病桔等,“在这些被损害与被遗弃的生物身上,杜甫表现了多种深沉而忧郁的情思。
”作者指出,李杜风格的不同还体现在意象的组合上。
李白诗中意象的组合比较疏朗,好象疏体的写意画,三两传神之笔可能胜过满纸的勾画;杜甫诗中意象的组合比较紧密,往往把几个意象压缩在依据诗中,显得凝重、老成、深沉。
李杜意象疏密的不同还表现在诗的章法上:李白的诗章法疏宕,跳跃性强,诗的节律也比较急迫,有一股不断向前冲击的力量;杜诗意象之间的脉络相当分明,章法十分严密,节律回旋舒缓,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渗透力。
四、不同诗体和技巧的运用
在诗体上,李白擅长古歌行体,擅长五言七绝,他性格自由奔放使他不囿于格律音韵,他的《蜀道难》长短参差。
而杜甫精于音律,擅长铺陈排比,因此律诗尤其是七律是他的长处。
李白直抒胸臆多,乐则大笑,悲则大号。
而杜甫的诗多含蓄曲折、沉郁顿挫。
五、不同的创作思想(诗论主张、美学思想)
李杜诗论的共同之处在于都主张吸收风雅骚赋,建安以前各家之作,取精用宏,成就他们的伟大;不同之点主要在于对声律的看法,分道扬镳,各行其是,成就他们各自不同的特色。
李杜诗论更具体地表现在创作方面。
李白推崇“清真”。
“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
”(《古风·其一》)。
这种“清真”,应该是一种自然朴素而又炉火纯青的美。
“览君荆山作,江鲍堪动色。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王安石评价道:“诗人各有所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李白所得也。
”(《渔隐丛话》)与之相对,李白反对字雕句琢的模仿,认为那样便丧失了诗歌的“天真之气”:“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
寿陵失本步,笑杀邯郸人。
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
棘刺造沐猴,三年费精神。
”(《古风·其三十四》)因此,李白的诗作多为感情真挚随口道来之作,读李白的作品,最大的感受就是李白的古诗喷薄而出,一泄不回;李白的近体诗清新朴素,了无杂质。
这些都是对他“清真”的美学追求的体现。
杜甫则强调“传神”。
这个“神”,很多文论家思想家都给予很高的评价。
《庄子》讲“神遇”,刘勰讲“神思”,而杜甫则明确把“神”的概念用到了诗歌创作上。
杜甫的“神”当是指诗歌所蕴含的深厚的精神风韵:“将军善画盖有神”(《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书贵瘦硬方通神”(《李潮八分小篆歌》)。
罗宗强也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为这个“神”定义道:“惊警而不流于刻板,在惊警中流露神韵”。
杜甫讲传神,同时也讲究写实,他最推崇“形神兼备”的境界。
为了实现这种传神之美,杜甫一方面强调锤炼,炼字,炼句,苦思,苦学。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
”(《解闷十二首》)黄庭坚则赞杜诗:“无一字无来处”。
另一方面,从自然和生活中提炼真实而自然的素材,在作者辛勤的钻研锤炼之下,方能写出传神之作。
此外,杜甫讲传神,也讲写实;讲苦学与功力,也不反对一蹴而就的天赋;既赞成感情的自然抒发,又提倡比兴规讽;既赞美自然清新的美,也追求悲壮的美(罗宗强语)。
可见,杜甫的诗论既反映了盛唐人追求壮美和风骨的倾向,又表现出了中唐人关心时弊提倡美刺比兴的要求。
罗宗强的《文学思想史》就认为杜甫总结盛唐,开启中唐,而李泽厚在他的《美的历程》中则认为杜甫的“盛
唐”不同于李白的“盛唐”,李白和张旭的盛唐冲决了旧的范式并形成了内容上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