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路发展史ppt
- 格式:ppt
- 大小:1.88 MB
- 文档页数:29
我国公路早期发展与指标普通公路的发展:中国公路发展史中国公路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1)古代道路(公元前21世纪~公元1911年)早在公元前2000年,我国已出现可行驶牛、马车的道路。
秦朝时期,强调“车同轨、书同文”。
公元前2世纪,我国通往中亚细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开始发展起来。
唐代是我国古代道路发展的鼎盛时期,初步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
清代道路网系统分为三等,即“官马大路”、“大路”、“小路”。
“官马大路”分东北路、东路、西路和中路四大干线,共长2000多km。
2)近代道路(1912~1949年)可细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清末和北洋政府时期,是中国公路的萌芽阶段,我国第一条公路是1908年在广西南部边防兴建的龙州至那甚公路,长30km。
截至1927年,全国公路通车里程约为29000km。
二是国民党政府时期(1927~1936年),是我国公路开始纳入国家建设规划阶段。
1927年国民党政府的交通部和铁道部草拟了全国道路规划及公路工程标准。
截至1936年6月,全国通车里程达117300km。
三是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由于战争的影响和破坏,公路发展缓慢。
截至1946年12月,全国公路总里程只有130307km四是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
公路交通以军用为主,公路建设进展不大。
特别是国民党军队溃退时,公路遭到严重破坏。
截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通车里程只有75000km。
3)现代公路(1949年以后)细分为七个阶段:一、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全国从上到下建立了公路管理机构,并建立了设计、施工和养护的专业队伍。
国家还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公路建设的重要法规,进行了全国公路普查,全国恢复并改善了原有公路。
截至1953年底,公路通车里程达12.6万km,有路面里程达 5.5万km。
二、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是公路稳步发展阶段。
公路通车里程和有路面里程都增长了1倍,分别达到25.4万km和12.1万km。
中国道路发展史中国从修建牛、马车路到建成现代化的公路网的发展过程,大体可划分为古代道路、近代道路和现代公路三个时期。
中国古代道路〔公元前21世纪~公元1911年〕早在公元前2000年前,中国已有可以行驶牛、马车的道路。
据《古史考》记载:“黄帝作车,任重致远。
少昊时略加牛,禹时奚仲驾马”。
西周时(公元前1066~前771年)道路初具规模。
在道路规划方面有“匠人营国,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环涂七环,野涂五轨”(《周礼》)的记载;在道路管理方面有“司空视途”,“列树以表道,立鄙食以守路”,“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周语》〕的记载;在道路质量方面有“周道如砥,其直如矢”〔《诗经》〕的记载。
战国时期秦惠王始建陕西至四川的褒斜栈道。
这条栈道是在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木,铺板而成一条通道。
秦朝时期,秦始皇在道路修建方面强调“车同轨、书同文”(《史记》),并“为驰道于天下”(《汉书》),修建车马大道,统一道路宽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公元前500年左右,随着一些城市兴起和发展,形成许多商队道路。
公元前2世纪,中国通往中亚细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开始发展起来。
秦汉时期发展了馆驿制度,十里设亭,三十里设驿。
西汉设亭道路延续总长可达十万里。
唐代是中国古代道路发展的极盛时期,初步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
宋代、元代、明代对驿道网的建设和管理也有所发展。
清代的道路网系统分为三等:①“官马大路”,由北京向各方辐射,通往各省城;②“大路”,自省城通往地方重要城市;③“小路”,自大路或各地重要城市通往各市镇的支线。
在各条道路的重要地点设驿站。
“官马大路”分成东北路、东路、西路和中路四大干线,共长4000余华里。
中国古代道路建设取得辉煌的成就,如李春创建的赵州桥,工程艰巨的栈道,在中国和世界道路发展史上都占有一定地位。
中国近代道路〔1912~1949年〕自20世纪初汽车输入中国以后,通行汽车的公路开始发展起来。
从推翻清朝建立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近代道路发展的时期,但发展缓慢,并屡遭破坏,原有的马车路〔有的也可勉强通行汽车〕和驮运道仍是多数地区的主要交通设施。
中国公路桥梁史
中国公路桥梁史可追溯至古代的桥梁形式,如梁桥、浮桥等。
然而,中国公路桥梁真正的起点一般认为是在20世纪。
以下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一些重要里程碑:
1.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建设大量的公路桥梁,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这个时期的代表工程包括武汉长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
2.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公路桥梁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重点是对高速公路和大型桥梁的建设。
这个时期的代表工程包括杭州湾大桥和上海南浦大桥。
3.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公路桥梁建设进一步加速,尤其是在高速公路和城市交通领域。
这个时期的代表工程包括东海大桥和杭州湾第二大桥。
4.21世纪以后: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公路桥梁建设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同时也在积极开展跨国公路桥梁的建设。
这个时期的代表工程包括港珠澳大桥和青岛胶州湾大桥。
总的来说,中国公路桥梁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突破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公路桥梁建设者们克服了各种困难和挑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高速公路发展史高速公路被誉为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桥梁,是进展现代交通业的必经之路。
而中国在这条路上,则迈出了非同平常的一个个令人赞扬的脚印。
我国的高速公路网的要紧规划布局要紧可划分为:①首都放射线7条:北京—上海、北京—台北、北京—港澳、北京—昆明、北京—拉萨、北京—乌鲁木齐、北京—哈尔滨;②南北纵向线9条:鹤岗—大连、沈阳—海口、长春—深圳、济南—广州、大庆—广州、二连浩特—广州、包头—茂名、兰州—海口、重庆—昆明;③东西横向线18条:绥芬河—满洲里、珲春—乌兰浩特、丹东—锡林浩特、荣成—乌海、青岛—银川、青岛—兰州、连云港—霍尔果斯、南京—洛阳、上海—西安、上海—成都、上海—重庆、杭州—瑞丽、上海—昆明、福州—银川、泉州—南宁、厦门—成都、汕头—昆明、广州—昆明。
④此外,规划方案还有:辽中环线、成渝环线、海南环线、珠三角环线、杭州湾环线共5条地区性环线、2段并行线和30余段联络线。
国家高速公路网(简称“7918网”)采纳放射线与纵横网格相结合的布局形状,构成由中心都市向外放射以及横连东西、纵贯南北的公路交通大通道,总规模8.5万公里,其中主线6.8万公里,地区环线、联络线等其他路线1.7万公里。
当环岛高速行驰于脚下的时候,我们再来回忆一下那鼓舞人心的每一个时刻吧。
1.1988年,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建成。
上海至嘉定高速公路是我国第一条按高速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设计、施工的高等级公路工程,全长18.5公里。
全路设计行车时速120公里,双向4车道,中央分隔带宽3米,全封闭,全立交,沿线建有大型互通式立交桥3座,设有完整的交通标志、标线和交通监控系统。
沪嘉高速公路的建成,终止了我国大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对其他地区高速公路的建设起到推动、示范作用。
2.1989年7月,第一次全国高等级公路建设现场会在沈阳召开,这次会议是专题研究高等级公路建设的第一次会议,提出了今后建设高等级公路的10条政策措施。
中国高速公路发展历史艰难的起步——高速公路最初的年代高速公路的出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虽然我国高速公路建设,同发达的工业国家相比,晚了半个世纪。
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车辆的增长,我国主要干线公路上交通拥挤堵塞日益严重,车辆行驶速度只有经济时速的一半,交通事故急剧增加。
为此,交通部开始汇集和研究世界各国解决这一问题的资料,并对我国部分主要干线公路的交通状况进行分析研究。
纸上的70年代交通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始酝酿在交通流量大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地区修建高速公路。
1970年,交通部编制公路科技发展规划时,公路局几位领导和专家提出,根据交通流量,应在北京-天津-塘沽之间修建高速公路,并安排交通部第二公路勘察设计院组成调查组进行现场调研。
1975年,由王展意、李劲、沙庆林等六人组成的公路代表团应邀赴日本访问,重点考察了高速公路。
1977年7月,在全国公路基本建设会上,交通部提出了新建高速、快速公路,以利于开展集装箱运输的初步规划;同年,交通部又提出要修建京津塘高速公路,时任交通部部长叶飞设想三年内建成通车,并要通过修建这条高速公路积累经验,促进我国公路交通现代化。
1978年5月,在全国交通工作会议和全国交通战线学大庆会议上,交通部将建设京津塘高速公路的问题提交代表们讨论。
6月,交通部党组在向党中央、国务院上报的《关于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的汇报提纲》中,提出了高速公路的建设目标:“五五”后三年开始修京津塘高速公路,“六五”建成;并着手修建南京-杭州-宁波的高速公路;将沈阳-大连的公路改造成高速公路。
虽因种种原因,高速公路建设计划最终只是停留在纸上,未能如期实施,但修建高速公路的准备工作开始列入交通工作的议事日程。
口水中的“汽车专用”与此同时,公路交通日益陷入被动局面。
如到20世纪80年代初,北京至天津塘沽港口的103国道,虽经几次改扩建提升为二级公路,但由于交通量快速增长,经常出现严重交通堵塞现象,年交通事故超过1000起。
公路的发展历程简述以下是公路的发展历程简述:公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在现代,公路建设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1.古代和中世纪:古代文明,如古埃及、罗马和印度等,都建设了一些连接城市和地区的道路。
这些道路通常是由石块或其他坚固的材料铺成,用于交通和贸易。
在中世纪,一些大型帝国如中国的大运河、罗马帝国的军用道路,以及欧洲的贸易路线都是当时重要的交通通道。
2.近代初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对交通基础设施的需求增加。
19世纪末,蒸汽机车的出现引领了铁路交通的发展,但同时也对公路交通提出了新的需求。
公路开始铺设石子、砾石或沥青,提高了道路的舒适性和耐久性。
这个时期主要是由于汽车的出现,对公路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和需求。
3.汽车时代:20世纪初,汽车的普及使得对公路系统的需求急剧增加。
政府和私人部门开始投资于建设更为完善的公路网络,以适应汽车交通的增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道路建设技术不断发展,从沥青铺设到混凝土,再到高速公路的建设,公路质量和安全性逐渐提高。
4.高速公路时代:20世纪中叶以后,高速公路成为公路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速公路的建设促进了城市之间的快速连接,提高了货物和人员的运输效率。
近几十年来,许多国家都在不断扩展和升级高速公路网络,采用现代化技术和管理手段提高公路系统的效益。
5.信息时代:当今社会,公路交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变得日益紧密。
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导航技术和实时交通信息等在提高公路系统效率和安全性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同时,可再生能源和环保意识的提高也在推动公路建设朝着更为可持续和环保的方向发展。
公路的发展历程是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一个缩影,反映了社会、技术和经济的变迁。
在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公路交通系统将继续迎来新的发展。
中国高速公路发展史,中国高速公路发展现状我记得我第一次坐上高速公路,那还是八十年代末的事儿。
那时候,中国的高速公路还不多,能上高速的车也不多。
我坐的那辆车,是一辆破旧的桑塔纳,车身上满是灰尘,车窗上还有几道裂纹。
司机是个四十多岁的汉子,姓李,大家都叫他老李。
老李开车的时候,总是喜欢哼着小曲儿,声音沙哑,但听起来挺有味道。
那天,我们是从北京出发,要去天津。
老李说,走高速能快点儿,省得在路上耽搁。
我心里还纳闷,这高速到底是个啥玩意儿,能比普通的路快多少?结果一上高速,我就傻眼了。
那路,平坦得像一面镜子,车开上去,稳得跟坐船似的。
老李一脚油门下去,车速就上了一百,风呼呼地从车窗缝里钻进来,吹得我头发都竖起来了。
老李一边开车,一边跟我唠嗑:“小伙子,你知道这高速是咋来的不?”我摇摇头,老李就接着说:“这高速啊,是咱们国家改革开放的成果。
以前哪有这玩意儿,都是土路、石子路,车一开过去,尘土飞扬,跟打仗似的。
后来,国家有钱了,就开始修高速。
这高速修起来可不容易,得征地、拆迁,还得架桥、挖隧道,工程大着呢。
”我听着老李的话,心里感慨万千。
那时候,我还年轻,总觉得日子过得慢,一天天都差不多。
可现在回头一看,这高速路的发展,不就是咱们国家发展的缩影吗?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慢到快,这不就是咱们中国人的奋斗史吗?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中国的高速公路已经遍布全国,四通八达。
现在,我再去天津,已经不用坐那辆破旧的桑塔纳了,而是可以坐高铁,速度更快,环境更好。
但每次经过高速公路,我都会想起老李,想起他那沙哑的嗓音,想起他说的那些话。
有时候,我会想,这高速路不仅仅是路,它还是一条连接过去和未来的纽带。
它让我们走得更快,看得更远,也让我们的心更近。
这高速路,不就是咱们中国人的一条心路吗?现在,中国的高速公路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不仅路网更加密集,技术也更加先进。
自动驾驶、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这些高科技的东西,都开始在高速公路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