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储藏学实验指导书
- 格式:doc
- 大小:920.50 KB
- 文档页数:15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我国粮食产量的逐年提高,粮食储存问题日益凸显。
科学储粮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粮食损耗,还能提高粮食品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储粮方法对粮食品质和损耗的影响,为我国粮食储存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目的1. 比较不同储粮方法对粮食品质的影响。
2. 分析不同储粮方法对粮食损耗的影响。
3. 探索科学储粮的最佳方法。
三、实验材料1. 粮食:玉米、小麦、稻谷等。
2. 储粮设备:粮仓、粮袋、粮囤等。
3. 测试仪器:水分测定仪、温度计、湿度计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粮食分为若干组,每组采用不同的储粮方法,如传统储粮、地趴粮、立体储粮、低温储粮等。
2. 储粮条件:控制各组的温度、湿度、通风等条件,确保实验条件的可比性。
3. 观测指标:定期对各组粮食的水分、温度、湿度、虫害、霉变等指标进行观测和记录。
4. 数据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五、实验结果1. 粮食品质:与传统储粮相比,立体储粮和低温储粮的粮食品质明显提高,水分、温度、湿度等指标均保持在较低水平,虫害和霉变发生率明显降低。
2. 粮食损耗:与传统储粮相比,立体储粮和低温储粮的粮食损耗率显著降低,分别降低了15%和20%。
3. 最佳储粮方法:根据实验结果,立体储粮和低温储粮是科学储粮的最佳方法。
六、实验结论1. 科学储粮可以有效提高粮食品质,降低粮食损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 立体储粮和低温储粮是科学储粮的最佳方法,值得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
3. 各级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科学储粮技术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农民的科学储粮意识。
七、实验建议1. 加强科学储粮技术的研发,提高储粮设备的智能化水平。
2. 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科学储粮技能。
3. 制定科学储粮政策,鼓励农民采用科学储粮方法。
4. 建立健全粮食储备体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八、实验总结本实验通过对不同储粮方法的比较,为我国粮食储存提供了科学依据。
粮油储藏技术一、粮粒及粮堆的构成粮食是小麦、稻谷、玉米、谷子、大麦等禾谷类籽粒及薯类、豆类等的总称。
由于受到遗传特性、地理环境和栽培条件等因素影响,每一种粮食的形态特征各不一样,具有独特的形态结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这些都对粮油储藏产生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粮食的构成归纳为:从粮油储藏的角度出发,粮食中包围在胚和胚乳外部的种皮,形成了抵御不利储藏环境的保护组织,对粮食储藏是有利的。
而粮粒的胚部则含有较多的营养成分和水分,生命活动旺盛,最容易受到虫霉感染。
一般说来,胚越大,储粮稳定性越差,这是储粮不利的一面。
因此,各种粮食构造不同,是导致各种粮食储藏稳定性差异的原因之一。
粮食颗粒堆聚而成的群体叫做粮堆。
粮食储藏研究的对象是粮食群体, 而不是单一的粮食籽粒。
据测定500克稻谷约20000粒、小麦15000 粒、玉米1500—2000 粒、蚕豆400—600 粒、油菜籽170000—240000 粒。
通常粮仓装粮50—250万千克,形成数目相当大的粮粒组成的粮食群体——粮堆。
影响粮食储藏稳定性和粮食储藏质量的主要物理因素是粮食的散落性、自动分级、孔隙度,对于各种蒸气和气体的吸收、吸附和解吸能力以及粮食的热传导、湿热扩散与热容量等。
在粮堆这个特定的环境中,这些基本物理因素直接影响储粮稳定性。
二、粮食的流散特性粮食的流散特性主要包括散落性、自动分级、孔隙度等。
这是颗粒状粮食所固有的物理性质。
粮食具有流散特性的根本原因是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内聚力小,不足以在重力的作用下使粮粒保持垂直稳定,致使粮食在堆装、运输、干燥、加工等过程中表现出流散特性。
1、散落性粮食在自然形成粮堆时,向四面流动成为一个圆锥体的性质称为粮食的散落性。
粮食的颗粒大小、成熟度的差异、杂质数量的多少等都和散落性密切相关。
粮食散落性的好坏通常用静止角表示。
静止角是指粮食由高点落下,自然形成圆锥体的斜面与底面水平线之间的夹角。
《粮油储藏》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 lycc02课程名称:粮油储藏课程类型:专业课总学时:114 理论授课学时:60 实训学时:50 机动:4适用对象:三年中职工科类专业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粮油饲料加工与储检专业粮食与饲料加工专门化和油脂制取与加工专门化共用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
它的任务是:讲授粮油储藏的基本知识,训练学生从事粮油储藏工作的基本技能,为增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三、教学内容及要求模块一粮油储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1、教学内容:粮堆的物理性质和储粮生理的概念、影响因素、粮堆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其与储藏的关系;粮堆温度、湿度和气体成分的变化规律;粮堆结露和发热的概念、类型、结露的判断和处理方法。
2、教学基本要求:能够运用粮堆的物理性质、储粮生理、粮堆生态系统的组成等知识应用到储藏技术中;根据粮堆温度、湿度和气体成分的变化规律;判断粮堆结露和发热,实现安全储粮。
3、教学建议:重点是能够将粮堆的物理性质、储粮生理、粮堆生态系统的组成等知识应用到储藏技术中;根据粮堆温度、湿度和气体成分的变化规律;判断粮堆结露和发热,实现安全储粮。
模块二粮情检查以及粮情处理1、教学内容:常规储藏、机械通风、低温储藏、气调储藏以及粮情检测技术。
2、教学基本要求:能够进行常规储藏、机械通风时机的判断和机械通风的实施以及机械通风效率的评价;进行低温、气调储藏;能够进行粮情检查以及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处理。
3、教学建议:课堂教学应多采用实物和现代教育技术,组织学生到粮库认识实习,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注意机械通风、气调储藏、低温储藏、粮情检测技术的新发展,及时引进新的教学内容。
模块三粮油储藏应用技术1、教学内容:原粮、成品粮、油料和油脂的储藏。
2、教学基本要求:能够进行主要原粮、成品粮、油料油脂以及粮油加工副产品的储藏。
3、教学建议:结合各种粮油的储藏特性将粮油储藏的基本知识、粮情检查以及粮情处理的各项技术运用到储粮实际中,实现安全储粮。
一、实习背景随着我国粮食产业的不断发展,粮油储藏检验在粮食安全保障、提高粮食品质、保障消费者权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我于XX年XX月XX日至XX年XX月XX月在XX粮油储藏检验站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
二、实习目的1. 了解粮油储藏检验的基本流程和操作方法;2. 掌握粮油储藏检验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3. 提高粮油储藏检验技能,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4.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敬业精神。
三、实习内容1. 认识实习实习期间,我首先参观了粮油储藏检验站,了解了其组织结构、工作流程和设备设施。
通过参观,我对粮油储藏检验工作有了初步的认识。
2. 基础知识学习在实习期间,我学习了粮油储藏检验的相关理论知识,包括粮油储藏的基本原理、粮油品质标准、粮油储藏病害防治等。
通过学习,我掌握了粮油储藏检验的基本知识。
3. 实验操作(1)粮油样品采集:在实习老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如何正确采集粮油样品,包括样品的采集量、采集时间、采样方法等。
(2)粮油品质检验:我学习了粮油品质检验的方法,包括色泽、气味、水分、杂质、蛋白质含量、脂肪酸等指标的测定。
在实习过程中,我熟练掌握了粮油品质检验仪器的操作方法。
(3)粮油储藏病害检验:我学习了粮油储藏病害的识别和检验方法,包括虫害、霉变、发芽等病害的检测。
通过实际操作,我提高了对粮油储藏病害的鉴别能力。
4. 实习总结实习期间,我积极参与各项工作,认真完成实习任务。
通过实习,我取得了以下成果:(1)掌握了粮油储藏检验的基本流程和操作方法;(2)熟悉了粮油储藏检验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3)提高了粮油储藏检验技能,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4)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敬业精神。
四、实习体会1. 粮油储藏检验工作的重要性:粮油储藏检验是保障粮食安全、提高粮食品质、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习,我深刻认识到粮油储藏检验工作的重要性。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习过程中,我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粮食加工与储存作业指导书第1章粮食加工基本知识 (3)1.1 粮食的种类与特性 (3)1.1.1 稻谷 (3)1.1.2 小麦 (4)1.1.3 玉米 (4)1.1.4 大豆 (4)1.1.5 薯类 (4)1.2 粮食加工工艺流程 (5)1.2.1 清理 (5)1.2.2 精选 (5)1.2.3 破碎 (5)1.2.4 制粉 (5)1.2.5 配粉 (5)1.2.6 成品加工 (5)1.2.7 包装 (5)1.2.8 储存 (5)第2章粮食预处理 (5)2.1 粮食清选与分级 (5)2.1.1 清选 (6)2.1.2 分级 (6)2.2 粮食脱壳与去皮 (6)2.2.1 脱壳 (6)2.2.2 去皮 (6)2.3 粮食浸泡与活化 (6)2.3.1 浸泡 (6)2.3.2 活化 (6)第3章粮食制粉工艺 (7)3.1 粮食磨粉设备与操作 (7)3.1.1 设备选型 (7)3.1.2 设备操作 (7)3.2 粉碎粒度与品质控制 (7)3.2.1 粉碎粒度 (7)3.2.2 品质控制 (7)3.3 粉尘防爆与安全防护 (7)3.3.1 粉尘防爆 (7)3.3.2 安全防护 (8)第4章粮食混合与配比 (8)4.1 原料混合设备与工艺 (8)4.1.1 设备选型 (8)4.1.2 工艺流程 (8)4.2 配方设计与调整 (8)4.2.2 配方调整 (9)4.3 混合均匀度检测 (9)4.3.1 检测方法 (9)4.3.2 检测标准 (9)4.3.3 检测结果处理 (9)第5章粮食成型与熟化 (9)5.1 粮食成型工艺与设备 (9)5.1.1 成型工艺 (10)5.1.2 成型设备 (10)5.2 熟化工艺与设备 (10)5.2.1 熟化工艺 (10)5.2.2 熟化设备 (10)5.3 成型与熟化质量检测 (11)第6章粮食干燥与冷却 (11)6.1 干燥设备与工艺 (11)6.1.1 干燥设备选型 (11)6.1.2 干燥工艺流程 (11)6.1.3 干燥参数优化 (12)6.2 冷却设备与工艺 (12)6.2.1 冷却设备选型 (12)6.2.2 冷却工艺流程 (12)6.2.3 冷却参数优化 (12)6.3 干燥与冷却效果评价 (12)6.3.1 评价指标 (12)6.3.2 评价方法 (12)6.3.3 评价结果分析 (12)第7章粮食储存基本要求 (13)7.1 储存环境与设施 (13)7.1.1 储存环境要求 (13)7.1.2 储存设施要求 (13)7.2 粮食储存质量控制 (13)7.2.1 粮食质量检测 (13)7.2.2 储存条件控制 (13)7.2.3 储存期限管理 (13)7.3 粮食虫害与防治 (13)7.3.1 虫害监测 (13)7.3.2 虫害防治 (13)7.3.3 防虫措施 (14)第8章粮食包装与运输 (14)8.1 粮食包装材料与工艺 (14)8.1.1 包装材料选择 (14)8.1.2 包装工艺 (14)8.2 粮食包装设计 (14)8.2.2 包装标识设计 (14)8.3 粮食运输与搬运 (15)8.3.1 运输工具与方式 (15)8.3.2 运输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5)8.3.3 搬运操作规范 (15)第9章粮食加工设备维护与管理 (15)9.1 设备维护与保养 (15)9.1.1 日常检查与保养 (15)9.1.2 定期维护与检修 (15)9.2 设备故障排除与维修 (16)9.2.1 故障诊断 (16)9.2.2 故障排除与维修 (16)9.3 设备运行与安全管理 (16)9.3.1 设备操作规程 (16)9.3.2 设备安全管理 (16)第10章粮食加工与储存质量检测 (16)10.1 粮食质量检测方法 (17)10.1.1 物理检测方法 (17)10.1.2 化学检测方法 (17)10.1.3 微生物检测方法 (17)10.2 粮食加工过程控制 (17)10.2.1 加工前原料检测 (17)10.2.2 加工过程在线检测 (17)10.2.3 加工后产品质量检测 (17)10.3 粮食储存期质量监测 (17)10.3.1 储存期粮食质量变化规律 (17)10.3.2 定期检测 (17)10.3.3 异常情况处理 (17)10.4 检测仪器与设备的使用与维护 (18)10.4.1 仪器设备的选择 (18)10.4.2 仪器设备的操作 (18)10.4.3 仪器设备的维护与保养 (18)10.4.4 仪器设备的校准与检定 (18)第1章粮食加工基本知识1.1 粮食的种类与特性粮食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粮食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稻谷、小麦、玉米、大豆、薯类等。
第三章粮油贮藏技术粮油贮藏的任务就是采用合理的贮藏设备和先进科学的贮藏技术,人为地控制贮藏条件,将粮油质量的变化降低到最低程度,最有效地保持粮油产品的质量。
粮油种类繁多,形态、.生理各具特点,因此对于贮藏条件的要求也不一致。
第一节水稻和大米的贮藏一、水稻的贮藏1.贮藏特性(1)种子特点水稻贮藏一般都是种子贮藏。
水稻种子称为颖果,子实由内外稃包裹着,稃壳外表面被有茸毛。
水稻稃壳具有保护性.其内外稃坚硬且勾合紧密,对气候的变化及虫霉的危害起到保护作用。
内外稃裂开的水稻种子容易遭受虫害。
水稻种子因内外稃的保护而吸湿缓慢,水分相对比较稳定,但是当稃壳遭受机械损伤、虫蚀或气温高于种温且外界相对湿度又较高时,吸湿性则显著增加。
(2)贮藏特点由于水稻种子形态的特征,形成的种子堆一般较疏松,孔隙度与禾谷类的其他作物种子相比较大,约在50~65%。
因此,贮藏期间种子堆的通气性较其他种子好。
在贮藏期间进行通风换气或熏蒸消毒,较易取得良好效果。
稻谷耐热性不强,在干燥和贮藏过程中耐高温的特性比小麦差。
如用人工机械干燥或利用日光曝晒,都须勤加翻动,以防局部受温偏高,影响生活力。
另外,如对温度控制失当等,均能增加爆腰率,引起变色,损害发芽率,不但降低种用价值,同时也降低工艺和食用品质。
稻谷高温入库,处理不及时,种子堆的不同部位会发生显著温差,造成水分分层和表面结顶现象,甚至导致发热霉变。
2.水稻贮藏技术要点稻种有稃壳保护,比较耐贮藏,只要做好适时收获,及时干燥,控制种温和水分,注意防虫等工作,一般可达到安全贮藏的目的。
(1)适时收获,掌握干燥方法稻种收获时间很重要,过早收获的种子成熟度差,瘦瘪粒多且不耐贮藏。
过迟收获的种子。
在田间日晒夜露,呼吸作用消耗物质多,有时种子会在穗上发芽,这样的种子同样不耐贮藏。
所以,必须适时收获。
一般早晨收获的稻种,种子水分可达28%~30%,午后收获的稻种在25%左右。
种子脱粒后,应立即进行曝晒,只要在能使平均种温达到40℃以上的烈日下曝晒2~3天即可达到安全水分标准。
《农产品贮藏运销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7315238【英文名称】Experiment of Farm Product Storage-Transportation and Marketing【课程学时】16【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一、本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农产品贮藏运销学实验》是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实验,完成理论教学所涉及的农产品贮藏运输过程中生理活动及品质指标的实验室测定;掌握商品化处理技术、贮藏保鲜技术要点;最终达到能独立制定某一产品的贮藏保鲜方案。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掌握规范的操作方法和正确的数据处理方法。
本实验课程的基本要求(1)对实验内容的要求实验项目的确定以《农产品贮藏运销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为依据;综合性实验侧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情况并对学生进行基本操作训练;设计性实验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鼓励学生进行新产品开发。
(2)对学生的要求做好预习,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如实记录实验结果,认真完成实验报告。
二、本实验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需先修农产品贮藏运销学理论课、仪器分析、生物化学、食品化学等课程的理论及实验课。
三、实验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安排本实验课程不安排理论教学内容。
简单复习讲解实验方法原理、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教师示范关键操作步骤,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实验数据处理和实验报告。
四、实验内容安排1、实验项目的类型及性质序实验项目名称学类型性质验证综合设计演示必做自选1呼吸强度的测定4V V2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及蒸腾作用对2V V 农产品品质的影响3农产品的保脆处理4V V4农产品的催熟4V V5农产品的脱涩4V V6农产品涂膜保鲜剂的制备及应用20V V7经不同温度贮藏后油脂质量的变化4V V8不同贮藏方式对果蔬品质的影响4V V实验学时数合计461802081630实验项目数合计85012442、实验项目说明实验一、呼吸强度的测定【目的】测定农产品呼吸强度。
粮 油 储 藏(124 学时)(粮油储藏与检测专业) 三年制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粮油储藏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粮油储检技术与经营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
本课程主要讲授粮油储藏的基本理论、储粮方法及储粮新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储粮的生理特性及物理性质,熟悉储粮在储藏期间的 变化规律;了解粮堆生态系统的构成,明确维持粮堆生态系统平衡的现实意义;熟悉主要粮 仓类型、 储粮性能及主要储粮形态; 掌握粮油储藏的基本方法及保管措施; 学习储粮新技术。
二、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学时分配(一)储粮生理 16 学时1. 了解粮食呼吸、后熟、发芽、陈化的有关机理。
2. 理解与储粮生理相关的各种影响因素。
3. 掌握各储粮生理与粮油储藏的关系。
(二)粮堆及其物理性质 26 学时1. 明确粮堆生态系统的组成。
2. 掌握粮堆各种物理性质、影响因素及其与储藏的关系。
3. 掌握“三温”、“三湿”和粮堆气体成分的变化规律,以及粮堆结露的预防及处理方法。
(三)粮仓及储粮形态 8 学时了解各种粮仓类型、性能要求及主要储粮形态。
(四)常规储藏 6 学时掌握常规储藏技术的原理、方法和技术要点。
(五)低温储藏 18 学时1. 掌握自然低温储藏的原理、方法和技术要点。
2. 学会地下仓低温储藏的原理、方法和技术要点。
3. 了解机械制冷低温储藏的原理、方法和技术要点。
4. 了解空调机储藏技术的原理、方法和技术要点。
5. 了解谷物冷却机储藏技术的原理、方法和技术要点。
(六)气调储藏 10 学时掌握气调储藏技术的原理、密封方法和技术要点。
(七)综合储藏技术 6 学时掌握综合储藏技术的原理、方法和技术要点。
(八)主要粮油品种的储藏 14 学时1. 掌握原粮的储藏特性和储藏措施。
2. 掌握成品粮的储藏特性和储藏措施。
3. 学会油料和油脂储藏的储藏特性和储藏措施。
4. 了解主要粮油饲料及粮油制品的储藏特性和储藏措施。
三、课程的其他教学环节20学时实验一 种子发芽率及发芽势的测定1. 实验目的掌握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的测定和计算方法。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果蔬粮油的基本特性及营养价值。
2. 掌握果蔬粮油加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对食品加工的兴趣。
二、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内容:1. 果蔬的清洗与处理2. 粮油的检测与分析3. 粮油的加工与制作4. 果蔬的保鲜与储藏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果蔬:苹果、黄瓜、西红柿等- 粮油:花生油、菜籽油等- 保鲜剂:维生素C、柠檬酸等2. 实验仪器- 电子天平- 水浴锅- 精密仪器- 蒸馏装置- 冷藏柜- 洗洁精四、实验步骤1. 果蔬的清洗与处理(1)将果蔬放入水中浸泡,加入适量的洗洁精,搅拌均匀。
(2)用流水冲洗果蔬,去除表面残留的洗洁精。
(3)将果蔬切成小块,方便后续加工。
2. 粮油的检测与分析(1)取一定量的粮油,放入电子天平称重。
(2)根据实验要求,对粮油进行色、香、味等感官评价。
(3)检测粮油中的脂肪酸、蛋白质、糖类等成分。
3. 粮油的加工与制作(1)根据实验要求,将粮油进行炒制、油炸等加工。
(2)观察油品的色泽、香气、口感等变化。
(3)记录加工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分析原因。
4. 果蔬的保鲜与储藏(1)将处理好的果蔬放入保鲜剂中浸泡。
(2)将浸泡后的果蔬放入冷藏柜中储藏。
(3)定期检查果蔬的保鲜效果,记录数据。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果蔬的清洗与处理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清洗与处理,果蔬表面的污染物和残留农药得到有效去除,提高了果蔬的食用安全性。
2. 粮油的检测与分析实验结果显示,粮油中的脂肪酸、蛋白质、糖类等成分含量符合国家标准,表明粮油品质良好。
3. 粮油的加工与制作实验过程中,粮油经过炒制、油炸等加工,色泽、香气、口感等均达到预期效果。
4. 果蔬的保鲜与储藏实验结果表明,通过保鲜剂浸泡和冷藏柜储藏,果蔬的保鲜效果显著,延长了果蔬的保鲜期。
六、实验结论1. 果蔬清洗与处理可有效提高果蔬的食用安全性。
2. 粮油加工与制作过程中,需注意油品的色泽、香气、口感等变化。
粮油检验与储藏实验指导编者:翟爱华刘远洋魏春红食品学院二零一零年五月四日目录实验一小麦品质测定 (1)一、色泽、气味、口味鉴定 (1)二、类型及互混检验 (1)三、纯粮(质)率和杂质的测定 (3)四、容重的测定 (7)五、千粒重的测定 (8)实验二稻谷品质测定 (10)一、出糙率 (10)二、整精米率 (11)三、黄粒米 (11)四、糙米裂纹检验 (12)五、稻谷垩白粒率、垩白度及粒型长宽比的检验 (12)实验三小麦粉品质测定 (14)一、小麦粉加工精度检验 (14)二、粉类粗细度的测定 (15)三、粉类含砂量的测定 (16)四、粉类磁性金属物的测定 (17)五、面筋的测定 (18)实验四大米品质测定 (22)一、大米加工精度检验 (22)二、碎米检验 (23)三、糠粉检验 (25)实验五油脂物理检验 (27)一、透明度、色泽、气味、滋味鉴定 (27)二、磷脂的测定 (28)三、油脂酸败试验及过氧化值的测定 (31)实验六粮食储藏品质检验 (33)一、发芽率与发芽势的测定 (33)二、种子生活力的测定 (36)三、粮食新与陈的实验 (40)四、醛定性反应 (41)五、粮食黏度测定 (42)六、淀粉—碘—兰值测定法 (45)实验七食用淀粉物理检验 (47)一、斑点的测定 (47)二、细度的测定 (47)三、白度的测定 (48)四、粘度的测定 (48)实验八酶活力测定 (49)一、谷物和谷物产品 -淀粉酶活力的测定 (49)二、过氧化氢酶活力的测定 (52)三、脂肪酶活力的测定 (53)四、大豆制品中尿素酶活力的测定 (55)实验九小麦粉食用品质测定 (57)一、面团特性试验 (57)二、面团拉伸性能的测定(拉伸仪法) (63)三、降落值的测定 (66)四、沉降值的测定 (69)实验十稻米食用蒸煮品质测定 (71)一、稻米蒸煮试验 (71)二、稻米蒸煮特性试验 (73)三、稻米质地物理测定 (75)四、稻米糊化特性的测定 (76)五、稻米碱消度和胶稠度的测定 (77)附录 (82)一、小麦质量标准 (82)二、优质强筋小麦品质指标 (82)三、优质弱筋小麦品质指标 (83)四、粳稻谷质量指标 (83)五、优质水稻质量标准 (84)六、大米质量标准 (84)七、小麦粉加工精度标准 (85)实验一 小麦品质测定一、色泽、气味、口味鉴定色泽、气味、口味鉴定是借助检验者的感觉器官和实践经验对粮食、油料的色、香、味和形的优劣进行评定,是一种感官检验方法。
《粮油储藏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1120317课程名称:粮油储藏学课程英文名称: Grain and Oil Storage课程面向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课程类型:必修课先修课程:生物化学、微生物学、昆虫学学分:5.0总学时:78 (其中理论学时:78 实验学时:0)二、课程性质与目的本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粮油储藏方向的一门专业课程。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粮食的物理、生理、生化特性及储粮生态体系等储藏基本理论,能综合运用温控、干燥和气控等储藏技术措施,以增强储藏稳定性,减少损耗,延缓陈化。
同时,对国内外粮油储藏新技术有较全面了解,初步具备粮油储藏科技研究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绪论1、教学内容与要求内容:粮油储藏科学研究范围,粮油储藏的意义与任务,粮油储藏科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粮油储藏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要求:了解粮油储藏的意义和任务,了解本课程的学习内容,了解粮油储藏科学的现状与展望。
2、教学重点粮油储藏学的学习内容。
3、教学难点粮油储藏科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方向。
第一章粮食的物理性质1、教学内容与要求内容:粮粒及粮堆的构成,粮食的流散特性,粮食的热特性,粮食的吸附特性。
要求:掌握粮堆的各种物理性质,重点掌握粮堆水分、温度特性,以达到防止粮堆发生不良变化的目的。
2、教学重点粮食的导热性,粮食的吸湿性。
3、教学难点粮堆的湿热扩散。
第二章粮食的生理性质1、教学内容与要求内容:粮食及油料的呼吸作用,粮食和油料的休眠,粮食的后熟作用,种子活力。
要求:掌握粮食的生命活动规律,掌握储藏期间粮食生理特征的变化,为控制其生理过程并增强储藏稳定性提供理论依据。
2、教学重点粮食的呼吸作用,后熟作用,陈化作用。
3、教学难点种子活力。
第三章粮食及油料的化学成分及储藏期间的品质变化1、教学内容与要求内容:粮食及油料的化学组成,粮食及油料的品质,粮油储藏过程中品质的变化,储粮品质控制指标及其应用。
实验一 粮食呼吸强度的测定(一)实验目的呼吸作用是粮食在储藏期间的重要生理作用,处于不同生理状态的粮食,其呼吸强度与性质有很大的差异。
剧烈的呼吸作用不仅消耗储粮中的营养物质,而且是导致粮堆发热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研究粮食的呼吸作用,对于安全储粮,保持储粮品质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研究呼吸作用时常用的生理指标是“呼吸强度”,它表示粮食在储藏期间呼吸作用的强弱,通常以每100g 干物质在24h 内放出二氧化碳毫克数或吸收氧的毫克数来表示。
测定呼吸强度的方法很多,但常用的是以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为基准,可分为两大类,测定气体体积变化的检压法和测定二氧化碳释放量的滴定法、比色法等。
简易法属于测定二氧化碳释放量的滴定法。
本实验要求学会用简易法测定粮食的呼吸强度,为判断储粮稳定性提供依据。
(二)实验原理用纱布将一定量的待测样品包好,并且悬挂在带有金属钩的橡皮塞下面,把橡皮塞盖在盛有定量氢氧化钡溶液的广口瓶上,并且要塞紧。
橡皮塞上装有干燥管,干燥管内装有色钠石灰,其作用是吸附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使空气中的氧源源不断地进入广口瓶,以利于广口瓶内样品的呼吸作用正常进行。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装有色钠石灰的干燥管 2—橡皮塞 3—小钩4—盛有样品的纱布袋 5—广口瓶 6—0.05N 氢氧化钡溶液经24h 后,瓶内待测样品呼吸放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完全被氢氧化钡溶液吸收,生成碳酸钡和水,反应式如下:O H BaCO CO OH Ba 2322)(+→+拔去橡皮塞,滴入1~2滴酚酞指示剂,用标准草酸溶液滴定瓶中剩余的氢氧化钡,反应式如下:O H O BaC O C H OH Ba 2424222)(+→+此外,再做一个空白实验为对照,其内只加定量的氢氧化钡,不放样品,经24h 后用同样的方法滴定。
空白滴定与样品滴定所用草酸量之差,即代表样品放出的二氧化碳量(毫克)。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500mL 广口瓶4个,用橡皮塞塞紧,塞下悬挂金属勾;2.干燥管4支;3. 5OmL 酸式滴定管1支;4. 25mL 大肚吸量管1支,5mL 移液管1支;5. 洗耳球一个;6. 小漏斗一个;7. 0.05mol/L 氢氧化钡溶液;8. 标准草酸溶液(2.8636克/升);9. 有色钠石灰;10. 酚酞指示剂。
(四)实验步骤1.称取试样2份,每份30g ,放于纱布内。
2.向广口瓶中用吸量管准确加入25mL 的氢氧化钡溶液,并将纱布包悬挂于橡皮塞下的小钩上,立即塞上塞子,封严开始计时。
3.另作一个空白实验,其内只加定量的Ba(OH)2溶液。
为求实验结果准确,应如上再作一次重复。
4.实验进行的时间依材料不同而不同,在实验时间内常移动瓶子,防止形成BaCO 3薄膜而妨碍CO 2吸收,注意在移动时勿使碱液碰到纱布包内的样品上。
5.实验结束时打开塞子,取出纱布包,加1~2滴酚酞指示剂,用标准草酸溶液滴定至终点。
(五)实验结果若实验样品瓶中用去草酸为A 毫升,空白实验瓶中用去草酸B 毫升,则实验条件下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为(B -A )毫克,实验样品的呼吸强度为:实验时间(小时)试样重(干基,克)呼吸强度⨯⨯⨯=24100A)-(B呼吸强度的单位为:CO 2毫克/100克干物重/24小时。
(六)注意事项1.本实验教学时数为4学时。
2. 样品要用105℃衡质法测水分,换算成干重。
3. 标准草酸溶液的制备:为了缩短计算时间,可以制备这样浓度的草酸溶液,即1毫升草酸溶液,相当于1毫克的二氧化碳。
用分析天平称取草酸2.8636g ,置于1000mL 容量瓶内,先用少量蒸馏水溶解,再加蒸馏水将溶液稀释到刻度,密闭,摇匀。
测定呼吸强度时的反应如下:O H BaCO CO OH Ba 2322)(+→+O H O BaC O C H OH Ba 2424222)(+→+从上述反应方程可见,1mol 草酸相当于1mol 的二氧化碳。
通常,草酸晶粒含有2个水分子(H 2C 2O 4)·2H 2O ,因此1mol 质量等于:M=1×2+12×2+16×4+2(1×2+16)=126g1mol 二氧化碳质量等于:M=12+16×2=44g如果126mg 草酸相当于44mg 二氧化碳,则:X mg 草酸相当于1mg 二氧化碳mg 8636.244126X == 因此,欲使1ml 草酸溶液相当于1mgCO 2,其中应含草酸2.8636mg 。
4.0.05mol/L 氢氧化钡溶液制备:用粗天平称取Ba(OH)2约8g ,置于玻璃容器内,倒入刚刚煮沸并冷却到室温的蒸馏水1000mL ,摇晃溶液并静置一昼夜,待沉淀后,用虹吸管将透明液移入另一干净容器,并要防止与大气中的CO 2相作用。
Ba(OH)2溶液保存在与空气中的CO 2隔绝的容器内,每次实验之前必须用草酸溶液标定Ba(OH)2的浓度。
(七)分析与讨论1.分析本实验产生误差的原因。
2.影响粮食呼吸强度的因素有哪些?实验二 粮油种子生活力的测定(一)实验目的种子生活力是指种子发芽的潜在能力或种胚所具有的生命力,通常是指一批种子中具有生命力(即活的)种子数占种子总数的百分率。
处于休眠状态的种子是具有生命的,经过休眠期后,一旦遇到适宜的环境条件就能发芽生长,但在休眠期内的种子发芽率一般偏低,不能以发芽试验的方法来测定种子的发芽率,必须应用测定种子生活力的方法来判断种子发芽的潜在能力,作为评定种子品质的主要依据。
种子生活力测定一般有物理机械法、生物化学法、感官鉴定法等三种方法,本实验介绍生物化学方法测定种子生活力。
(二)实验原理红四唑又称红四氮唑,全称为2,3,5—三苯基四唑化氯,简写TTC,为粉状结晶,呈白色或黄白色,遇到直射光线,被还原成红色,红四唑药品应储存在棕色瓶中放于暗处。
红四唑溶于水,其水溶液是无色液体。
粮食种子在呼吸过程中,由于脱氢酶的作用释放出氢原子与红四唑分子发生反应,红四唑试剂接受氢原子后,被还原成三苯基甲呈现红色,故种胚有生活力时被染成红色,而种胚丧失生活力时就不着色,反应式如下:红四唑(无色)三苯基甲(红色)(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染色缸:用称量瓶代替,每人一只;2. 表面皿:每人一只;3. 单面刀片:每人一只;4. 镊子:每人一把;5. 250mL烧杯:每组一只;6.恒温箱;7.滤纸、放大镜、纱布2片;8.0.2%和1%红四唑溶液、蒸馏水。
1%浓度的红四唑溶液用于不切开胚的种子染色,而0.2%浓度的红四唑溶液可用于已经切开胚的种子染色。
将1g红四唑药粉溶解于100mL蒸馏水或自来水中,配制成1%浓度的溶液。
将1份1%的溶液与4份水混合即成0.2%浓度的溶液,也可以将1g红四唑药粉溶解于500mL水中。
配成后可将溶液的PH值调至6~8之间,如果配制溶液的PH值低于4或更低,这种高酸度的溶液不能使种子适当地染色。
(四)实验步骤从纯净试样中随机抽取样品两份,每份100粒,用纱布包住放在250毫升烧杯内,加入清水使其浸没样品,室温下浸6~18小时。
用单面刀片将种子纵向切开(有颖壳的种子应先剥去颖壳),使种子的胚部全部露出,取所切种子一半供测定用,立即将切好的种子移入染色缸中,倒入0.2%浓度的染色液,使染色液完全淹没种子为宜。
染色缸放入恒温箱内,用黑布盖好,经一定时间取出。
染色时间随温度而定,30℃时染色时间为40分钟;40℃时染色时间为20分钟。
染色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但温度不能超过45℃。
取出试样后将染液倒掉,并用清水冲洗2~3次,不要冲掉种子。
然后移到滤纸上,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凡胚根、胚芽、胚轴、子叶被染成红色的则为具有生命力的种子,胚部不着色的则是无生命力的种子。
(五)实验结果%100⨯=供实验种子粒数数胚部染成红色的种子粒生活力 (六)注意事项测定种子生活力时,两份试样检验结果间允许误差如下:种子生活力平均(%)两份试样间允许误差(%) 95以上±4.0 95~90±6.0 90~80±7.0 80~70±8.0 70~60±9.0 60~40 ±10如果两份试样检验结果的差数超过允许误差时,生活力需要重新测定。
若重新测定各试样间的误差在允许范围之内,按重复实验结果计算,否则按四份试样结果平均计算。
(七)分析与讨论为什么有生活力的种子其胚部会被染成红色?实验三 油脂醛定性反应(一)实验目的油脂在不良储藏条件下会发生酸败,酸败所产生的挥发性低级醛酮等,常具有特殊的臭气和发苦的滋味,严重影响油脂感官性质,甚至不适宜食用,因此可以通过测定醛、酮是否存在,来判断油脂品质的优劣。
(二)实验原理根据席夫氏反应可判断油脂中是否有醛、酮存在。
席夫氏试剂,即碱性品红亚硫酸试剂,它是无色液体,与醛作用时可反应而形成有醌型结构的紫色色素,使溶液显色,故可用于发现醛。
其反应式如下:(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分析天平、试管、试管架、1mL移液管、10mL移液管;2. 石油醚:分析纯(不含醛);3. 品红亚硫酸试剂:溶解0.1g碱性品红于60mL热蒸馏水中,冷却,加干燥亚硫酸钠的水溶液(1:10)10mL,浓盐酸1mL与适量的蒸馏水,使全量成为100mL,放置1h以上即成;4.储藏期长短不一的植物油样品若干。
(四)实验步骤1. 取油脂样品1mL,置于试管中,加入1mL石油醚混匀。
2. 加入品红亚硫酸试剂2mL,继续摇匀。
3. 静置于试管架上,使分成两液层。
(五)实验结果如油脂中有醛存在时,则下层液体于数分钟至1h后出现紫红色或蓝色。
(六)注意事项醛反应呈阳性的油脂,如尚无酸败的感官症状,此油脂亦不应继续储藏,必须轮换出库。
本反应相当灵敏,它远在败坏的感官指标显现以前,即能发现醛的存在。
(七)分析与讨论油脂在储藏过程中为什么会产生挥发性低级醛、酮?实验四粮堆中气体成分的分析(一)实验目的了解奥氏气体分析器的结构,掌握其吸收剂配制与测定方法。
了解各种小型手携式气体分析器的使用方法。
通过对粮堆气体成分分析,掌握粮堆内氧和二氧化碳的变化情况,为气调储藏、双低和三低储粮的管理提供具体的数据。
(二)实验原理奥氏气体分析器构造如图所示:量气筒6是用来度量被测气体样品的容器,容积为100mL,最小刻度为0.2mL,为避免温度急剧波动,被放置在装满清水的玻璃水套7中。
玻璃水套两端装有橡皮塞,下端由橡皮管与水准瓶8相连。
水准瓶装有200ml饱和食盐水,加入几滴硫酸和甲基红显色。
酸性溶液可以防止被测气体中二氧化碳溶入。
同时甲基橙遇碱呈黄色,因此在操作中如不慎将碱液吸入量气筒时可及时发现。
量筒上端由橡皮管与梳形玻璃管5连接。
梳形管中的两个支管由橡皮管与二氧化碳吸收瓶2及氧气吸收瓶1相连接,吸收瓶装有吸收剂,内放一束玻璃管,以增加气体与吸收剂接触面积,加快吸收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