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 (2)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 主体是“人人”,即指学习数学课程的所有人, 而不是少数人,这是认识其意义的前提。
• 义务阶段的数学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 不是自然淘汰、适者生存的教育,而是人人受益、 人人成长的教育。
• 可持续发展的数学教育应该是生动的、蕴含丰富发展动因的 教育。
• 1.数学内部,如逻辑关系的引领、数学活动的支撑、数学问 题的激活、数学思想的启迪、数学方法的丰富、数学审美的 驱动等,
• 2.数学外部,如现实背景的趣味性与丰富性,应用环境的多 样性、问题解决的挑战性等,
• 3.学生学习的心理发展需求和学习行为方式的改变, • 4.教师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如激趣、设问、反思、质疑、探
而学生基于各自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生动的思考,在 数学的严格性面前总是趋于自我消亡。
这里提出这个命题,就是希望数学教育能最大限 度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求,最大限度的开启 每一个学生的智慧潜能,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多样 性的弹性发展空间,包括数学特长生。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已成为各国数学课程改革所追 求的目标。
• 它是制定和实施数学课程的指导思想,《标 准(2011年版)》中的每一部分内容都要贯 穿基本理念的思想和要求。
• 同时,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更应自觉地 以基本理念为指导树立正确的数学教育观念, 并用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
2.1.2.1培养目标
• 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 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 发展的需要,使得:
关注课程民主,反对教育中的绝对控制和支配。
提倡相互尊重、平等交流的对话式教育,为不同 学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创造更为民主的课 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