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反刍兽疫快速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82.02 KB
- 文档页数:2
小反刍兽疫竞争间接和阻断ELISA 免疫抗体检测方法的对比和应用【摘要】本文针对小反刍兽疫进行了竞争间接和阻断ELISA免疫抗体检测方法的对比和应用研究。
在介绍了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分别详细介绍了两种ELISA检测方法,并进行了对比分析,探讨了它们的应用前景以及优缺点。
最后在总结了小反刍兽疫竞争间接和阻断ELISA的应用推广,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
该研究对于小反刍兽疫的早期检测和防控具有重要意义,为疫情的监测和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小反刍兽疫、竞争间接ELISA、竞争阻断ELISA、免疫抗体检测方法、对比分析、应用前景、优缺点分析、应用推广、未来发展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小反刍兽疫是一种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影响反刍动物,如牛、羊、鹿等。
它会导致动物出现发热、呼吸困难、粘膜出血等症状,严重影响畜牧业的发展。
传统的诊断方法主要是通过症状观察和病理学检测,但这些方法存在诊断时间长、误诊率高等问题。
急需一种快速、准确的检测方法来帮助及时诊断小反刍兽疫。
1.2 研究意义小反刍兽疫是一种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动物传染病,对羊群的健康和养殖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
在疫情监测和控制过程中,准确快速地检测小反刍兽疫病毒的免疫抗体非常重要。
传统的检测方法存在操作复杂、耗时长、准确率低等问题,而ELISA免疫抗体检测方法因其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简便易行的特点,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旨在比较小反刍兽疫竞争间接和阻断ELISA两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并探讨其在疫情监测和控制中的应用前景。
通过深入研究这两种方法,可以为小反刍兽疫的早期预警和准确诊断提供技术支持,有助于提高小反刍兽疫病毒的检测速度和准确性,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保护家畜的健康和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2. 正文2.1 小反刍兽疫竞争间接ELISA检测方法小反刍兽疫竞争间接ELISA检测方法是一种常用的免疫抗体检测技术,其原理是利用酶标记抗体与待检样品中的抗原结合后,经过一系列反应步骤最终生成可定量检测的信号。
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防控措施摘要:小反刍兽疫是一种多见于小型反刍兽的传染病,也被称之为“羊瘟”,该传染病具有传播快、死亡率高、发病急等特征,这种传染病对于养羊业的发展来有很严重的危害,已经被列入常见羊传染疾病行列。
一旦爆发小反刍兽疫,不仅会给威胁羊群健康,甚至还会给养殖人员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做好小反刍兽疫的防治是十分有必要的。
本篇文章围绕小反刍兽疫的诊断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小反刍兽疫;诊断;防治措施小反刍兽疫,是一种由小反刍兽疫病毒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最容易感染这一疾病的是绵羊和山羊,而且所引起的后果十分的严重。
该病与牛瘟的临床症状较为相似,所以也有人称之为伪牛瘟,该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死亡性,其中排泄物、分泌物、饲料等都可以成为传染源,对于养羊业的发展有十分严重的危害。
所以为了避免出现小反刍兽疫,就需要结合该疾病的发病以及流行特点等,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来预防这一疾病的发生,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减少动物死亡率。
1、小反刍兽疫的概况小反刍兽疫是一种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临床上的主要症状就是发炎、高热、肺炎、腹泻、脓性角膜炎等,其中绵羊和山羊是最容易感染的,小反刍兽疫给羊的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我国已经正式将其纳入一类动物疾病中。
我国最早出现小反刍兽疫是在2007年,随后国内也偶尔会出现。
按照国内外的经验,在小反刍兽疫的防治中,需要以预防为主,同时辅以合理的防治手段,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1]。
2、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小反刍兽疫的主要感染对象就是小型反刍动物,比如说山羊、绵羊、羚羊、野生盘羊、野生鹿等,其中山羊感染后的症状是最严重的。
通常来说,这种疾病的潜伏期最高为4-5天,其中也有个别潜伏期更长的,可以达到21天,而且具有常年发生的特点。
小反刍兽疫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健康羊接触到病羊,就会直接被感染,病羊的口腔、鼻腔甚至眼睛等分泌物中都有小反刍兽疫病毒的存在,一旦出现一只患病羊,就会给其它的健康羊群带来威胁;在感染这一疾病的后期,病羊的粪便中也会存在大量的病毒,会直接污染养殖环境,加速疾病的传播,从而威胁整个养羊场的发展。
20218237文献综述肉羊时,需对肉羊注射部位及相关器具进行消毒处理,同时还要对注射器具例行检查,保证针筒可以顺畅抽取药物、注射药剂;保证针筒的密闭性,使药液顺利从针尖流入肉羊血液中[5]。
加强器具消毒处理可保证气管注射的安全性,使药液纯净无杂质,有效避免肉羊出现感染。
肉羊肺部极易受寄生虫侵入或因气管问题引发呼吸不畅,运用气管注射给药可使肉羊快速恢复健康。
对患病肉羊开展注射时,可选择在肉羊喉咙处偏下方位置,将肉羊侧躺于地面,头部高于臀部,这样利于注射顺畅。
注射前,注射者需找准肉羊气管软骨环并予以固定,将指定药物注入气管中,转动针头,减少气管内的空气,保证药液顺利注射注入。
同时还要对针筒中的溶液质量进行检查,确保溶剂浓度及纯净度,避免药液中出现浑浊物,一旦出现沉淀物质需换新药剂,以免肉羊出现中毒或病情加重。
注射过程中若发现注射器内有气泡,需缓慢注射,保持气泡在针筒上方,确保药液注射能对肉羊有一个缓冲作用。
配置药液需由熟练掌握相关业务的人员进行,谨记药液搭配适宜及禁忌,进一步提高药剂效果与实用价值。
为保证药液能对肺部疾病有更好的治疗效果,需要在注射的第2天在肉羊颈部另一侧再次注射1次,操作步骤同前1天。
注射者要掌握各种注射手法的操作要领,确保患病肉羊有效吸收药物,保证治疗效果。
注射药剂后也要进行消毒,避免因皮肤表面处理不当出现伤风感染[6]。
参考文献:[1] 樊亮.肉羊疾病治疗的常用注射方式简析[J].中国动物保健,2021,23(2):34,40.[2] 孙培功,任炳祥.夏季肉羊疾病类型及综合防治[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1(9):74-75.[3] 阚玉盟,刘松,朱炳海.夏季肉羊疾病及预防措施[J].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1(7):149-150.[4] 姚开梅.探究肉羊疾病治疗的常用注射方法[J].中国畜禽种业,2019,15(7):163.[5] 吴坤.肉羊疾病治疗常用注射方法[J].农家致富,2019(5):42-43.[6] 阿不都热满·库力万江,再拉古丽·木合塔尔别克,杨振.舍饲肉羊疾病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J].中国畜禽种业,2021,17(6):129-130.小反刍兽疫诊断方法研究进展肖 敏1,张 梅1#(甘肃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兰州730046)摘要:小反刍兽疫是山羊、绵羊以及野生小反刍兽感染小反刍兽疫病毒后引起的一种以高热稽留、眼鼻分泌物增多、口腔糜烂、肺炎和腹泻为特征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
2023年第11期小反刍兽疫是一种典型的接触性传染病,传播速度较快,其主要病原是小反刍兽疫病毒,发病率高达80%~90%,病死率为50%~80%,甚至可达100%。
易感动物大多是山羊,而绵羊则鲜有出现。
小反刍兽疫的发生有很强的季节性特征,其高发期通常是在干燥寒冷或潮湿阴冷的季节,特别是在气温大幅度下降时,应激反应会导致体质下降而发生小反刍兽疫。
当健康羊与隐性感染羊、病羊接触或与被病毒污染的饮水、饲料接触也易发生小反刍兽疫。
小反刍兽疫的传播途径较广,胎盘、消化道、呼吸道、精液等均有可能会感染。
其临床症状主要是腹泻、流鼻涕、溃疡、发热,且会流大量的眼泪。
小反刍兽疫目前已被联合国确定为必须通报的疫病,我国将其暂时作为一类动物疫病,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的防控措施。
小反刍兽疫首次出现是在1942年的非洲象牙海岸,而后又慢慢地传播到了其它地区。
与我国陆地接壤的蒙古、印度、塔吉克斯坦、尼泊尔等国也先后出现了小反刍兽疫,且最近几年呈现迅速蔓延的趋势。
据统计,2008年以来,小反刍兽疫已经在全世界34个国家及地区出现过,我国第一次暴发小反刍兽疫是在西藏阿里地区(2007年),而后在多个省份也陆续出现了小反刍兽疫,给广大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由于小反刍兽疫在国内属于新发传染病,无论是防治方法,还是诊断方法均较少。
1临床症状小反刍兽疫的潜伏期通常为3~10d,长的可达21d。
基于小反刍兽疫的发病症状及病程,可将其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急性型3大类。
该型的潜伏期通常为2d,若病羊为幼龄羊,其发病率会更高。
病羊大多出现高烧,体温达41~43℃,且食欲不振、精神不佳,病羊的嘴角处及眼角处有较多的粘性分泌物。
发病中期,病羊有明显的腹泻现象,排出的粪便呈水样状,若腹泻持续5~6d,病羊可能会死亡。
此型是最为常见的类型,其潜伏期为4~6d,病羊的体温大幅度升高,眼睛明显肿大。
发病初期,病羊的舌头若干个丘疹(呈红色),病羊的鼻腔有粘性鼻液流出,病羊的眼睛会流出大量的眼泪。
探讨小反刍兽疫诊断技术摘要:小反刍兽疫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接触性传染疾病,其发病较急,死亡率较高,多发生在羊身上,当爆发小反刍兽疫后,会造成羊的大量死亡,给养殖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故而在养殖过程中,有必要做好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和预防。
本文在阐述小反刍兽疫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症状的基础上,就该疾病的诊断和预防技术要点展开分析,期望能有效防控小反刍兽疫疾病,减少该疾病的危害性,继而推动养殖业的有序发展。
关键词:小反刍兽疫;诊断技术;预防措施小反刍兽疫是小反刍动物中交易发生的一种疾病,其发病不仅具有急性、发热的特征,而且整体的传染性较强。
据统计,小反刍兽疫的发病率约90%左右,在所有发病群体中,死亡率高达80%,这不仅给养殖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而且阻碍了我国养殖产业的发展[1]。
新时期,有必要做好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和预防,为养殖业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一、流行病学小反刍兽疫本身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研究表明,绵羊和山羊是该疾病的主要感染源,当羊感染小反刍兽疫,并且症状表现超过7d后,通过对动物粪便、体液实施检测,便可发现较多的病毒,这些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染性。
从疾病传播过程来看,小反刍兽疫是通过直接接触传染的,在此过程中,呼吸系统是最主要的感染途径,另外除精液、胚胎外,小反刍兽疫还可通过哺乳进行传播。
家畜养殖过程中,山羊和绵羊是主要的易感动物,而牛、猪则属于亚临床感染,并且牛、猪所患的小反刍兽疫不具备传染性。
二、临床症状要准确识别小反刍兽疫,还需要熟知该疾病的临床症状。
生活中,人们习惯性地将小反刍兽疫称为伪牛瘟,这是因为该疾病的症状与牛瘟较为相似。
一般小反刍兽疫具有3~5d潜伏期,潜伏时间最长不超过21d;当突然发病时,动物的体温会急剧上升,并且在连续5d内,动物的体温会上升并维持在41℃;伴随着体温的上升,动物的食欲会下降,进食量明显减少,有的患病动物会因此停止进食。
同时当感染小反刍兽疫后,动物的被毛较乱,口鼻较为干燥,当口鼻有分泌物时,这些分泌物会逐渐从流水样转为黏液物质,导致动物难以呼吸,并且感染动物呼吸气体有恶臭感。
2022年第03期现阶段规模化养殖中,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发的小反刍兽疫是一种“三高(高传染、高发病、高死亡)”的R N A 病毒性传染病,在损害养殖户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不利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鉴于此,本文主要系统化剖析了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并就诊断技术展开了深入探讨,以便于保证小反刍兽疫预防和消灭工作的高效化开展。
1流行病学小反刍兽疫的致病原为小反刍兽疫病毒,与其它病毒相比在形状上,小反刍兽疫病毒多为粗糙的圆形或椭圆形,在pH 5.75~9.6结构相对稳定,若周边环境pH 值低于4或高于11,则会失活。
作为一种急性、烈性以及接触性R N A 病毒性传染病,小反刍兽疫的致死率极高,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规定的A 类动物疫病类型。
2临床症状小反刍兽疫的潜伏期通常为1周左右,发病后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体温升高(高于41℃)、精神萎靡、眼角处有大量分泌物(浆液性逐渐变成脓性)、毛发凌乱、食欲不佳、口鼻干燥、口腔粘膜干酪样病变、舌面和咽部溃疡、舌背面糜烂、齿龈出现糜烂、口腔黏膜充血、流出大量流涎、乳头坏死、血水样腹泻、孕动物出现流产。
经剖析可知,患病的牲畜内部变化也极为明显,具体表现为硬颚至网胃和瘤胃交界处出现溃疡、盲肠和结肠结合处出现斑马样条纹、肺出血、淋巴结肿大以及脾坏死。
3诊断技术3.1.1A G I D在实验室诊断中,与其它诊断技术相小反刍兽疫诊断技术刘天梅(青海省尖扎县畜牧兽医站,青海尖扎811200)关键词:小反刍兽疫;流行病学;诊断技术D O I :10.3969/J .I SSN.1671-6027.2022.03.051作者简介:刘天梅(1988~),女,青海同仁人,助理兽医师。
草食动物成不必要的时间和金钱浪费。
同时,加强检疫力度是为更好解决问题,及时发现种猪的常见问题,有助于更快找到解决的方法,避免经济方面的损失,尽可能保证种猪的健康质量。
在防疫的强度方面,工作人员需更用心,认真了解情况,并针对性做好防疫的工作。
羊小反刍兽疫诊断与防控摘要:羊小反刍兽疫又被称之为肺肠炎、羊瘟热等,其主要原因在于感染小反刍兽疫病毒所引起,并且这种病毒存在较强的病毒性、发病急等特征,通常会对小反刍兽造成感染,感染后的临床症状为出现腹泻、体温上升、肺炎以及口炎等,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其是多雨季节或者是低温干旱季节,一旦患病不但会对当地羊养殖产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不良影响,还会为羊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基于此,本文从羊小反刍兽疫的流行病学为切入点,分析该病的临床症状以及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羊;小反刍兽疫;临床症状;防治措施随着人们对羊肉需求量的日益增加,羊与其制品调运、贩卖日益频繁,导致羊小反刍兽疫的发生率逐渐呈现高发的趋势。
羊小反刍兽疫是一种极其常见的动物疫病,主要发生于多雨季节和低温干旱季节,绵羊和山羊的感染率、死亡率相对较高,并且一旦爆发将会对羊养殖业带来的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此,广大养殖户应提高对该病的重视程度,详细调查该病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并根据相关要求加强对该病的防治管理,避免出现该病大面积扩散的现象。
1流行病学小反刍兽疫病毒主要会对山羊和绵羊造成感染,对野生动物造成感染的几率相对较小,尤其是针对于山羊而言,其感染该病毒的几率要高于其他品种的羊,并且山羊在感染该病之后会表现出更加严重的临床症状,且不同品种、年龄的羊在感染该病毒之后也会产生具有差异性的临床症状。
羊小反刍兽疫的发生通常会呈现出区域性流行的趋势,主要发生于多雨季节或者是寒冷干旱的季节,普遍以零散的形式出现,但是若没有及时采取防控措施将会呈现出大面积流行的状态[1]。
本病主要通过间接或直接接触病原菌而引起的传染,在病羊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中都会有大量病毒的产生,在羊与羊间进行接触后也会传染该病毒,并且健康羊间接接触患病羊使用过的用具、饲料、饮水以及牧草后也会引发感染。
除此以外,该疾病偶尔会呈现出爆发性流行的趋势,但是在发病之后的5~6年内会逐步缓和,一旦在羊群内爆发,病死率将会达到70~80%左右。
羊小反刍兽疫诊断与综合防治836202摘要:随着我国畜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羊小反刍兽疫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该疫病在羊群中的暴发,会使受感染羊出现高烧、肺炎、肠胃炎等临床症状,其分为亚急性或急性疫病,常发病在山羊和小羊群体中。
小羊反刍兽疫的暴发及传染对我国畜牧业发展带来极大影响,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因此,养殖户需要充分了解该兽疫的流行学特点、诊断、综合防治,以此来保障在疫病防治中能够做到有理有据,降低养殖风险和经济损失。
关键词:羊小反刍兽疫;诊断;特征;综合防治羊小反刍兽疫作为一种跨界病毒,其在全70多个国家传染、扩散。
羊小反刍兽疫具有感染范围广、传染性强、传播迅速等田野点,主要发生在反刍动物中,但骆驼、牛等感染概率不高,多发生于羊养殖行业中。
目前,羊小反刍兽疫并没有效的治疗方式,但在发病早期和进行诊断救治,以达到提高免疫、控制疫病的目标。
所以,为了保障羊群健康、提高养殖效益,羊养殖户需要不断提升科学养羊技术,促进羊养殖向着标准化、科学化方向发展,以此来降低羊小反刍兽疫传染概率,保障经济收。
1羊小反刍兽疫概述羊小反刍兽疫(PPR),一种病毒性传染疾病,其通常是由潜伏在羊畜生活环境中的小反刍兽疫病毒感染健康羊而引发的羊疫病[1]。
如果在羊群生活空间中有大量的病毒存在,就极易造成羊小反刍兽疫的感染和传播,羊小反刍兽疫在羊群中的感染具有非常明显的季节性特征,通常易发生于养殖场气温骤变或寒冷干燥的季节,感染方式为直接传播。
一旦养殖场中有羊被感染羊小反刍兽疫,染病羊所接触的所有环境及物品(饲料、饮用水等)均会受到污染,如果健康羊接触,就会出现羊小反刍兽疫在羊群中大范围传染的情况。
在我国,羊小反刍兽疫于2007年首次在西藏地区被发现,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羊小反刍兽疫已经逐渐成为威胁我国羊养殖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疫病,其主要是通过羊的呼吸道、胎盘、消化道等形式传播,具有极高的传染性,羊群中一旦有被传染病羊,极易造成疫病扩散,并具有发病快、死亡率高等特点,所以羊小反刍兽疫被列入我国一类动物疫病中,需要各地羊养殖户在日常防治中提高重视度,避免出现羊小反刍兽疫感染的情况,降低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169藏羊小反刍兽疫诊断及防控措施袁克炳(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西沟乡畜牧兽医站,青海民和 810806)摘 要:藏羊养殖是我国青海地区畜牧产业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当地牧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由于青海藏羊养殖主要采用放养模式,在生产中容易感染小反刍病,其具有一定的传染性,会对羊群健康和养殖效益带来巨大影响,需要牧民提升重视程度,采取科学措施综合防控。
关键词:藏羊;小反刍兽疫;诊断;防控措施藏羊是一种高原羊种,其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而随着市场对藏羊产品需求量的持续增加,也带动了青海地区藏羊养殖的发展。
在养殖生产中,小反刍病是较为常见的疫病,其也称之为羊口炎或者羊瘟,小反刍病毒是主要致病因,其具有危害性大、传染性强等特点,在羊群感染病毒后,会出现腹泻、高烧以及肺炎等症状,为养殖户带来巨大损失。
因此,想要有效预防该病,则要采取科学措施落实防控工作。
1 流行特点基于青海地区的环境特点,小反刍病没有明显的发生规律,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是在冬季和夏季的发生率较高,任何日龄、种类的藏羊都是易感群体,当藏羊患病后,慢性型症状并不明显,容易为牧民带来误导。
小反刍病主要通过呼吸道、空气等方式传播,病羊的分泌物和粪便污染饮水或者饲料后,病毒会在健康羊群中传播。
小反刍病潜伏期通常为3~4d,根据藏羊体质存在差异,个别病牛的潜伏期在10d 左右。
同时,小反刍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容易导致整个羊群发病,为综合治疗和防控带来较大难度。
2 临床症状2.1 慢性型慢性型小反刍病多是由急性型转变而来,患病藏羊的下颌部位和口腔部位会出现大小不一的结节,病程在14d 左右。
2.2 急性型急性型发病时间在4d 之内,临床症状较为明显,具体包括:日渐消瘦、脱水严重、腹泻、喜欢饮水、食欲下降、口腔存在坏死灶,呈现粉红色,鼻腔经常分泌粘稠状分泌物。
如果妊娠期母羊患病,容易继发感染阴道炎,并且容易出现死胎或者流产情况。
急性型病例死亡率较高,如果治疗防控不到位,体质较弱的病羊会在短时间内死亡。
第34卷 第1期 湖 北 畜 牧 兽 医 Vol.34 No.012013年 01月 Hubei Journal of Animal and Veterinary Sciences January 2013收稿日期:2012-12-20作者简介:郭凤花(1975-),女,畜牧师,(电子信箱)zhuweijuan521。
小反刍兽疫研究进展郭凤花(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畜牧水产管理办公室, 山东 菏泽 274000)摘 要:小反刍兽疫(Peste des pefits nuninants,PPR)是OIE 规定的A 类烈性传染病,我国规定为一类动物疫病,是一种严重的烈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小反刍兽,特别是山羊高度易感,别的野生动物也可发生。
近年来该病呈蔓延的趋势,2007年7月25日西藏自治区日土县暴发了我国首例小反刍兽疫疫情,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确诊了这一疫病。
该病作为一种重大的跨国动物疫病,严重的威胁我国的动物卫生安全,对该病开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就该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预防及控制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小反刍兽疫;小反刍兽疫病毒;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预防;控制中图分类号:S8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1-0074-04小反刍兽疫又称小反刍兽假性牛瘟、肺肠炎、口炎肺肠炎综合征等,是由副粘病毒科(Paramyxoviridae)麻疹病毒属(Morbolivirus )的小反刍兽疫病毒(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irus, PPRV)引起的,主要感染小反刍兽,特别是山羊和绵羊高度易感,野生动物也偶然发生,是一种严重的烈性、接触性传染病,目前无感染人的报道。
该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高达100%和50%,世界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规定小反刍兽疫为A类传染病,我国规定为Ⅰ类动物疫病[1]。
羊小反刍兽疫的病因羊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防控措施-养羊技术小反刍兽疫实为一种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其主要感染群体多为山羊、绵羊等小反刍动物。
羊小反刍兽疫通常又被养殖户称作羊瘟,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可利用空气、呼吸道作为传播途径,扩大其感染范围。
羊被感染后迅速发病,出现体温升高、腹泻、肺炎等症状。
掌握羊小反刍兽疫的发作症状及深入探究预防措施,对地方养殖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羊在受到小反刍兽疫病毒感染后,若未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不仅会致使其受疾病影响而生长发育迟缓,甚至病情还有可能出现恶化,严重威胁生命。
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羊小反刍兽疫的病因羊小反刍兽疫的诊断及防控措施。
1、病原羊小反刍兽疫的病原体为小反刍兽疫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副黏病毒亚科、麻疹病毒属,该病毒是有脂质包膜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粒子具有多形性,多数呈球状,具有囊膜。
在自然环境下,该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弱,如在50℃温度下作用th就可被灭活,且在pH值小于4的强酸和大于11的强碱条件下也能够失活‘1]。
病毒在冷冻状态下或处于冷藏组织内可长期存活。
小反刍兽疫病毒对多种消毒剂都较为敏感,如乙醚、碘化物以及酚化物和碱类等消毒剂都能够将其彻底杀灭。
2、流行特点小反刍兽疫的流行和发生具有季节性特点,多发生在阴雨潮湿和寒冷干燥的季节,特别是温度发生突变引起羊发生应激,可引起该病的暴发。
健康羊可通过直接接触患病羊或隐性感染羊而被感染,也可通过接触被其污染的饲料、饮水、器具以及场地等发生间接感染。
感染途径以呼吸道的飞沫传染为主,也可通过消化道传播。
某些条件下,也可经由哺乳、精液、胚胎等传染。
3、临床症状根据病程长短可将该病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慢性型三种类型。
该病的潜伏期在3~10天,最长可达21天。
最急性型。
该型潜伏期较短,大约2天,以幼羊为主要侵害对象,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可至41~43℃,病羊精神萎靡,食欲下降甚至废绝,眼角和口腔有黏液性分泌物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