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还是“微搏”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4
微博的力量尊敬的老师,同学们,早上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微博的力量。
我相信在座的应该都很熟悉微博了。
微博,也就是微型博客的简称,是一个集用户分享、传播以及获取信息的平台。
美国的Twitter 是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而我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在2009年8月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自此,新浪网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而微博也正式进入中文网主流人群的视野。
既然今天的话题是微博的力量,那我们就先从微博下手,先来看看微博的有哪些特性和特点。
大家都知道,微博是一种互动及传播性极快的工具,传播速度甚至比媒体还要快。
或许是“语录体”的表达更适合当今快节奏的时代,每一个访问者在这样一个公开的平台上可以快速地对当时发生的事情进行了解追踪,短、平、快的打法不止适用于乒乓球,更适合现代社会的互动沟通。
这就造就了微博简捷迅速的特点。
早在中国微博产生的初期,互联网数据中心就预言2010年底中国互联网微博累计活跃注册账户数将突破6500万个,而事实的确如此。
据另一数据显示,作为中国微博龙头老大的新浪微博,至2012年底,其注册用户达5.03亿,这巨大的用户量是决定微博一切的一个基础。
在这庞大的用户群体中,各个阶层的人都有,名人明星、各路媒体、政府企业,当然最多还是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
如果说博客是名人秀,那么微博则将名人秀场变成了门槛更低的大众游乐场,微博更具具草根性。
在微博上,你可以振臂一呼八方响应,也可以歇斯底里做人格分裂状。
你的言论会通过影响粉丝之后再影响粉丝的粉丝,如果恰巧你是意见领袖,那么你的影响力将成倍增长,而这种裂变式的传播恰恰是微博在诞生之前就做好的定位。
“与其在别处仰望,不如在这里并肩”,这是腾讯微博的广告语。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微”是一种平等的力量。
不同于传统媒体环境中“传”者与“受”者的显著分野,微博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方式。
传统互联网时代,有这样一句名言:“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说的是互联网的匿名性。
新浪微博的发展历程
新浪微博是一家中国的社交媒体平台,提供微博、博客、相册、视频分享等功能,并允许用户互动交流。
以下是新浪微博的发展历程:
2009年,新浪微博正式推出,成为中国大陆最早的微博平台
之一。
当时,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或者网站发布文字、图片和链接等信息,并关注其他用户的动态。
2010年,新浪微博用户数量迅速增加,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
社交媒体平台之一。
相比于其他平台,新浪微博更加注重用户互动和实时性,用户可以即时回复、转发和评论他人的微博。
2011年,新浪微博上线了认证系统,允许公众人物和机构通
过官方认证获得认证标志,提高信息真实性和权威性。
这一举措进一步增加了用户对新浪微博的信任度。
2012年,新浪微博上线了个人账号积分系统,鼓励用户活跃
参与平台,并根据积分提供一些特殊功能。
同时,新浪微博开始与各界合作,举办线下活动、推出品牌合作等,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
2013年,新浪微博进行了全面的界面升级,使其更加简洁、
易用。
在这一年,微博用户数量达到了顶峰,成为中国最大的社交媒体平台。
2014年,新浪微博开始大力发展短视频功能,鼓励用户发布、
观看和分享短视频。
这一举措可以说是对新浪微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做出的回应,也使平台更加多元化。
2020年,新浪微博推出了更加智能和个性化的内容推荐系统,根据用户的兴趣和互动行为提供精准的内容推送。
同时,新浪微博继续加强与品牌、名人和媒体等的合作,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从成立至今,新浪微博积极创新,不断推出新功能和服务,吸引了大量的用户,成为中国社交媒体的重要一员。
新浪微博发展历程
2009年,新浪微博正式上线,开始为用户提供实时更新信息的社交平台。
刚开始的新浪微博功能较为简单,用户可以通过发布文本、图片以及视频等形式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交流。
随着用户数量的不断增加,新浪微博逐渐推出了更多的功能和改进,如添加私信功能、转发功能、评论功能等,极大地增强了用户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体验。
2011年,新浪微博开始推出“微博达人”计划,邀请一些有影响力的个人或组织加入,通过提供专业内容和服务来吸引更多用户使用新浪微博。
2012年,新浪微博持续创新,推出了标签、话题、微博秀等功能,进一步提升了用户对话题内容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2014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浪微博推出了移动客户端,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使用微博进行分享和互动。
2015年,新浪微博上线了直播功能,用户可以通过直播分享自己的生活或观看其他用户的直播内容,进一步丰富了平台的多样化内容。
2016年,新浪微博推出了“超级话题”,通过与热门事件相关的话题推送,吸引用户参与讨论和分享看法,提高了用户对微博的活跃度。
2018年,新浪微博开始注重内容监管,加强对虚假信息和不
良内容的管理,以提升用户体验和平台形象。
至今,新浪微博已经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拥有亿级用户数量,并且持续推出创新功能和服务,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需求。
一、微博得定义微博,即微博客,就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及时更新简短得话题,并以公开得方式进行发布。
微博就是web3、0新兴起得一类开放因特网社交服务,国际上最知名得微博网站就是推特,目前推特得独立访问用户已达3200万人,美国总统奥巴马、美国白宫、FBI、Google、HTC等很多国际知名个人与组织在Twitter上进行营销与用户交互。
国内著名得微博有:新浪微博、腾讯说说、网易微博、搜狐微博等。
二、微博得特点:微博虽然火热,但就是风格与Twitter完全不同。
国人不爱隐私爱热闹,微博与其说就是朋友圈,不如说就是粉丝厂。
正好又由于众所周知得原因,微博又变成网民集体娱乐广场与讨伐得战场,知识分子启蒙得公共课堂。
微博作为一种分享与交流平台,其更注重时效性与随意性。
微博客更能表达出每时每刻得思想与最新动态,而博客则更偏重于梳理自己在一段时间内得所见、所闻、所感。
1、便捷性。
微博有140个字符得长度限制,对于西文,以英文为例,一个英文单词加上空格平均也要五六个字符,而中文以双字词为主流,这样每条Twitter能够传达得信息量,就只有一条中文微博得1/3左右。
2、创新交互性。
与博客得交互方式不同,微博实际上就是可以一点对多点,也可以点对点,当您关注一个子集感兴趣得人时,两三天就会形成习惯地关注,移动终端提供得便利性与多媒体化,就是得微博用户体验得粘性越来越强。
3、原创性。
微博网站得即时通信功能非常强大,通过与MSN就可以直接发布,在没有网络得地方,只要有手机也可以及时更新微博得内容,哪怕您就在事发现场。
如一些大得突发事件或引起全球关注得大事,如果您当时在场,利用各种手段在微博上发布,其实时性,现场感以及快捷性,甚至超过所有媒体。
三、微博发展史最早也就是最著名得微博就是美国twitter。
2006年3月,博客技术先驱blogger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Evan Williams)创建得新兴公司Obvious推出了大微博服务。
我对微博的看法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2009年8月份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 2010年国内微博迎来来春天,微博像雨后春笋般崛起。
四大门户网站均开设微博.而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我国的微博用户已经达到了3亿之多了,微博开始慢慢的走进我们的生活,人们不仅能够通过微博以相对快速,便捷的途径了解外面的世界,更重要的是能够给人们带来主观世界的变化,影响人们对周围人情和人性的看法,进而使其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发生改变。
微博在我国出现的时间不长,但风靡一时,有愈演愈烈的态势,从人们的日常生活角度出发,究其原因有二:第一,微博可以更好的促进信息的交流和传博。
微博最大的特点同时也是其最大的好处在于其普遍性和透明化。
在这里你可以让粉丝不再是名人的专利,一个草根,也可以拥有大把大把的粉丝。
粉丝不在多,有品味则名;关注不在众,有高度则灵; 在这里你可以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记录下来。
随时用微博记录思想的小碎片与心路历程,和千千万万的博友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身边的新鲜事,与千千万万博友一起为不平之事而呼喊;在这里你可以通过信息的迅速传播,拆穿谎言,揭露真相,感受社会冷暖,品尝人生百味,体验人间善恶。
比如最近在揪出微笑“表哥”,“房叔”,虐童事件等等上,微博功不可没。
第二,微博可以让忙禄的人们在这里得到放松和升华,这里有广泛的资讯,有最新的新闻发布,有最流行的时尚潮流资讯,有最搞笑的图片,视频,有最新发布的产品等等,迅速增加了你的信息来源和信息量,拓宽了你的视野,让你在这里寻找到最有趣的东西 ,让你在这里得到内心深处最大的放松,让你在这里接受到各种教育和熏陶,让你在这里完成思想的蜕变,灵魂的洗涤。
微博在我们的生活中在引导社会舆论和提供娱乐的作用都是对社会有利的一面,然而,一件事物有其好的一面也必然有其不好的一面,微博盛行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第一,微博由于其透明性,所以大量“得言而忘意”的信息在网上疯传,在某些方面上误导了一些涉世未深或者不能够真确分辨是非的人们,进而给一些人或团体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此外,由于微博的内容微小且不受限加剧了人们的表达欲望,写作,发微博更为频繁,这有可能导致信息泛滥和信息浪费等,大量的有用信息无法在第一时间让更多的人了解,进而造成信息滞后。
微博基本类型概述微博是指微型博客,是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获取的平台,是个人化的社会媒体。
用户写微博的方式可以通过web,wap以及手机客户端,即时通讯等,发布的字数是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可即时地推送到粉丝那里。
微博起源于美国的Twitter,2007年,Twitter正式上线。
Twitter的发明者杰克·多尔西曾如此评价微博:“它的氛围感更强,你基本上像是在一堵墙上涂写,如果谁想看,就可以看到。
”微博自诞生以来,短短几年在我国快速发展。
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微博对传统传播模式产生了较大冲击,为用户带来了耳目一新的话语权传播体验。
对于微博的研究已得到传播学界和新闻业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传播“微革命”时代来临我国的微博发展始于2008年。
在经历了短暂的试水之后,门户网站和专业网站开始了影响深远的微博经营探索。
目前我国的微博网站有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网易微博、搜狐微博、9911、饭否等。
其中最有影响力和最受关注的当属新浪微博。
用google检索“新浪微博”,可以得到8500多万条相关结果。
过去的2010年被人称为“中国的微博年”,从2010年新年伊始的“红网岳阳论坛”劲刮“微博问政”新风,到2011年央视春晚“围脖”一词多次亮相,说明了微博这一新兴的大众传播媒体在一诞生就展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从传统的传播层次理念看,微博正凭借其特有的沟通体验急速地催生着新的媒体理念和新的传媒产品。
正如新浪网副总编辑、分管微博和博客的孟波先生在谈到微博对传统信息传播方式的冲击时认为:“既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也不同于网络媒体的网状传播,它是一种裂变传播。
这种传播形态的传播速度之迅捷、传播密度之深密,传播方式之便利,远非以往的媒介所能比拟。
”有学者大胆假设,由微博以及“微传播”、“微信息”、“微交流”等概念共同推动的信息传播和社会领域的变革将最终形成一场“微革命”。
不难预见,在未来的几年里,微博作为传媒界一个极其活跃且迅猛成长的“新生儿”,将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微博网站有哪些?∙导读:国内微博网站主要有:新浪微博、网易微博、腾讯微博、搜狐微博等,是目前国内最大最受欢迎的微博平台,无论是在用户量还是关注都度都在行业中名列前茅。
∙国内微博企业无一例外地把学习的榜样都锁定在了Twitter身上,由于是本土中文服务,与其他网站互通性更强,自然比Twitter更能吸引国内用户。
网易微博:界面简洁干净是网易微博的一大特点,其优势是有超过3亿的邮箱用户和1亿左右的博客用户,网易希望打造一个更开放的微博平台。
网易微博目前还没有“明星效应”出现,而且网易的微博字数最大限度为163个,网易方面表示,这是为了突出“网易163”的品牌特点。
搜狐微博:日前已经开放使用。
在其“使用帮助”中显示,搜狐微博没有设置字数限制,只是强调“一句话博客”。
搜狐微博的另一个特点,是与博客、视频、相册、圈子等整合,用户在微博页面可以直达这些产品。
此外,搜狐微博强调“围观”的概念,即用户在微博的点击操作次数。
腾讯微博:则将滔滔作为增加QQ用户黏性的一个产品,将其功能整合到QQ空间等产品中。
新浪微博:推出的微博成为了诸多用户口中的“新浪围脖”。
百度:推出的i贴吧也整合了微博因素。
医梦园:通过专业的医学微博和广大会员进行及时沟通,成为医学领域的专业微博。
嘀咕网:有一个插件叫做“嘀神”,可以在Twitter、校内网、叽歪、饭否、做啥、开心网、51网、FriendFeed、海内网、占座网等多家网站保持信息同步。
火兔网:嘀咕网升级期间曾使用过的一个替身。
同学网:是一个集即时通讯、在线音乐播放、照片存储与分享、网络电台联盟、休闲游戏等高效互动功能于一体的在线娱乐平台,于2006年5月诞生在哈佛大学,并在短短的半年内迅速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华人留学生社区。
2007年3月,同学网对大中华区(Greater China)用户开放服务,并且在同年11月正式推出以实名制为基础、融合东西方网络文化的同学网,力图网络全球华人。
微博还是“微搏”
作者:姚天香
来源:《学理论·中》2014年第04期
摘要:如今,微博已成为人们交流信息,发表评论和记录生活的重要渠道。
作为一种分享和交流平台,其更注重时效性和随意性。
因此,在满足了现代社会人们追求效率与信息化需要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后果,微博侵权现象时有发生。
就此类侵权行为提出一些法律思考如下:试行微博的内部实名制;合理采纳双方收集的证据。
关键词:微博侵权;新媒体;法律救济
中图分类号:D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1-0099-02
一、概述
微博,即微型博客(MicroBlog),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
2009年8月,新浪正式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微博自此进入了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2013年上半年,新浪微博注册用户达到5.36亿。
而腾讯微博注册用户在2012的第三季度就达到了5.07亿。
可见微博覆盖人数之广、发展速度之快。
微博成员可以在微博上晒心情,发照片,与朋友、陌生人甚至公共账户进行互动。
由于对微博缺少监管,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微博上涉嫌抄袭、侵权等的争议也愈炒愈烈。
因而,面对微博如此广大的用户群体,完善法律法规,引导微博发挥正面作用、减少侵权争议,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微博侵权案例回顾
从2010年开始,微博侵权现象逐渐凸显,2011年微博侵权事件愈演愈烈,影响较大的有国内微博侵权第一案“360董事长周鸿侵权,被判赔金山8万,同时又在新浪、搜狐、网易三大网站的微博首页连续7天刊发致歉声明。
”2011年7月9日下午,“童话大王”郑渊洁发布了一条微博:“我写围脖一年多,脖文几乎一字不改被带V的人拿走署上自己的名字发出,这是头一次。
”以针对微博用户名为“方雨007”在没有注明出处或者@原作者的情况下复制粘贴其微博。
这在微博上又引发了“140字是否有版权”的热议。
2012年8月,浙江首例微博侵权判决生效案被告赔万元网上道歉。
被告五金企业的经理沈某因业务纠纷而发表发表《税务部门是老赖和骗子的帮凶》,继而网友大量转发评论,导致了原告方工具公司的信誉遭到严重破坏,继而引发了这起网络侵权案件。
以上所谈及的微博侵权事件均是与公共人物相关。
此外,微博对普通人的名誉权、人格权,对企业名称权、商标专用权的侵害现象也是屡见不鲜。
如2013年4月23日,武汉中院终审判决发微博的男子刘某侵犯他人名誉权成立,需赔偿受害人精神损害抚慰金1万元。
这是武汉第一例因网络微博引发的名誉侵权案。
由此可见,国内微博侵权现象日益严重,微博俨然成了一个战场,不论是公众人物还是普通公民,在微博侵权中都开始学会
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但对于这类新媒体而言,微博还是“微搏”,这已成为一种社会问题。
三、微博侵权原因分析
(一)技术的发展与道德观念缺失
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让每个人开始有了发出自己声音的平台,但只有微博的出现才使得草根的意见不仅得到真正表达的机会,而且得到了广泛传播的可能。
一个人就是一个媒体,一种传播信息的源头。
这的确加深了人与整个社会的信息联系,满足了人们对于效率与信息化的追求,但由此全面肯定微博的现实意义,就有可能陷入技术决定论的泥沼。
技术的社会展现使人们不得不面对技术的价值与伦理道德问题。
微博的出现导致道德消隐,在微博这一虚拟平台下,对人们道德带来负面影响的不仅是依赖于自我中心主义的话语任性,还有身份隐匿产生的对网络镜像的虚拟感。
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并没有引导人们从技术观念上加以正视,反而使人们模糊了虚与实的边界,也在意识上模糊了网络违法与现实违法的边界,导致了非理性行为如侵权的大量发生。
(二)网络侵权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就目前来看,我国在处理网络侵权案件时一般适用《侵权责任法》、《民法》和《刑法》等相关的法律规定。
此外还包括《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关于审理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最高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等。
由此看出国内并没有针对微博侵权的专门法律法规。
这就不利于对受侵权方的全面保护,同时也是因为法律上的缺失,导致微博用户在使用微博时不自觉甚至不自知而对他人权益造成了侵害。
四、新媒体时代的维权
由于技术的发展,新兴媒体的出现,当人们还沉浸在这一新兴媒体带来快捷便利生活的同时,却没有意识到自身或者他人的权利也正在受到侵害。
微博问题是网络法律问题的缩影,网络法律问题是现实法律问题在网络世界的缩影。
由于微博用户法律意识不够强,对哪些行为构成侵权认识模糊,另外,人们普遍认为言论自由意味着虚拟网络的绝对自由,因为网络本身鱼龙混杂,可以为所欲为,因此,在目前看来,遭受侵权后,大部分受害者通常采取口诛笔伐的方式进行维权,只有较少一部分人采取法律途径进行维权,这就又助推了微博侵权的恶化。
另外,由以上事例又可以看出,我国法律规范对微博侵权采取的救济措施主要是从民事的角度出发,如进行损害赔偿,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恢复名誉等等。
这种救济往往都具有事后性。
所以,为了进一步净化网络环境,在维护正常网络秩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人们的各项权利,笔者就此问题提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首先,对个人而言,微博侵权属于网络侵权的一种新形式,也应该适用于《侵权行为法》第36条关于网络侵权的法律规定。
其第1款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
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在微博侵权中,微博用户蓄意诽谤、侮辱他人以谋求不正当利益或贬低他人的社会评价等行为都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
另外,作为参与新兴媒体的个人,也应该严于律己,培养自己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不能人云亦云。
新媒体时代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由于网络媒体的信息审查比报纸、电视等传统意义上的媒体限制较少,因此,微博注册用户所发布或转发内容的真实性需要靠自身去辨别。
如果行为人出于主观恶意或者未尽到合理的判断、注意义务,对他人的侵权行为大肆宣扬,在法律上也需要承担相应的补充责任。
其次,对于微博运营商而言,《侵权责任法》第36条第2款规定,“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被侵权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
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同时,第3款也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由此可见,微博运营商作为服务的提供者,其本身就应该规范其网络用户的行为,并且有一定的义务,如微博内容的审查,防止微博内容侵害他人合法权益事件发生的义务。
再次,法律是技术后果的最低底线,只有从立法上加强对侵权行为的规制才能真正维护网络秩序的未来发展。
就目前来看,尽管微博侵权时有发生,但国内并没有针对微博侵权的专门立法,对于此类微博侵权案件的处理适用于《侵权责任法》、《民法通则》等法律,但是由于现代技术的日新月异,现行法律难以涵盖微博侵权的方方面面,并且就法律的实践操作中也存在着问题。
因此,若对微博等新媒体进行专门立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第一,试行微博的内部实名制。
不需要外部ID显示用户的真实信息,而仅仅需要用户在注册时提供部分真实信息。
这样既可以在发生侵权行为时明确侵权主体,也可以保证在微博日常交流沟通中保护微博用户的隐私和自由。
当然,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实行微博内部实名制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如个人信息容易遭到外泄或被盗,这也是在衡量的一个问题。
第二,在微博诉讼中,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可变动性,因此侵权证据的收集和认定上较为困难。
因此,可以在专门立法中规定,在微博等新媒体侵权案件中,可以采纳双方通过拍照、截屏等方式收集的证据,但前提是必须是未经过二次复制及修改的原件。
这就加大了法院审理的难度,一方面要考量网络证据的真实性,另一方面也要就双方争议进行合法、合理的判断。
应该认识到,微博的发展确实加强了社会信息之间的流通,有助于公共领域的构建,但是这种意义仍然是有限的,毕竟,这种受众广泛的新媒体所带来了并非都是符合法律、道德的理性诉求,这种随时都能产生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对他人的权利有可能造成损害,所以,当人们在为一种新媒体的力量欢呼雀跃的时候,也必须时刻注意这种新媒体意义的复杂性。
在微博时代,我们需要公民、运营商以及国家三方的协作,营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张跣.微博与公共领域[J].文艺研究,2010(12).
[2]周斌.虚拟技术视域下道德消隐的深层原因[J].理论探索,2013(2).
[3]张新宝.侵权责任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