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瘤多学科诊治(MDT)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8
脊髓胶质瘤诊疗中国专家共识脊髓胶质瘤是一组起源于脊髓胶质细胞的肿瘤,其起病隐匿,患者早期可有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和括约肌功能障碍,疾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可导致瘫痪和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脊髓承担着神经传导通路的作用,同时也是躯体与内脏活动的低级中枢和初级神经反射中枢,损伤后自我修复能力有限,肿瘤及治疗所致的脊髓损伤可能是永久性的,可造成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为了进一步规范脊髓胶质瘤的诊疗方案,专家组根据国内外脊髓胶质瘤的诊疗现状制订了《脊髓胶质瘤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本共识对脊髓胶质瘤的流行病学、自然病程与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随访和预后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制订17条推荐意见,旨在为医务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脊髓;胶质瘤;诊断;治疗;手术;辅助治疗脊髓胶质瘤是指起源于脊髓胶质细胞的肿瘤,是脊髓髓内最常见的肿瘤,年发病率为(0.22~0.25)/10万人,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室管膜肿瘤和星形细胞肿瘤。
脊髓胶质瘤多见于中青年,通常进展缓慢,可引起感觉、运动和二便功能障碍。
脊髓胶质瘤具有不同的影像学和病理特点,手术治疗是脊髓胶质瘤的首选治疗方式,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对高级别脊髓胶质瘤的疗效仍不理想。
由于国内各医疗单位对其分子遗传学特性、诊断和治疗等缺乏统一的认识,为此,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脊髓脊柱肿瘤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脊髓脊柱专业组、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组织神经外科、病理科、放射诊断科、放射治疗科、康复科等相关专家,通过系统查询和评价现有相关的研究证据,参考国内外脑胶质瘤相关共识和指南内容,结合国情和国内需求,对脊髓胶质瘤诊断和治疗的相关内容和技术进行梳理,经国内不同学科多位专家反复讨论后定稿,提出了脊髓胶质瘤诊疗的共识性意见,供广大医务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参考应用。
一、制订过程及推荐意见分级1. 制订过程:2023年6月共识制订工作启动,由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脊髓脊柱肿瘤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脊髓脊柱专业组、世界华人神经外科协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牵头,邀请国内脊髓胶质瘤领域多学科专家,历经9个月、4轮讨论后达成本共识。
胶质瘤放疗中国专家共识(2017 )(上)一、WHO 川、W级胶质瘤1新诊断WHO川、W级胶质瘤术后放疗时机专家共识鉴于高级别胶质瘤尤其是胶质母细胞瘤的恶性程度高,增殖速度快,推荐术后应尽早(V6周)进行放疗(川级证据)。
2新诊断WHO川、W级胶质瘤术后放疗的剂量分割方案专家共识:54〜6 0 Gy,18〜2.0 Gy /次仍然是目前治疗高级别胶质瘤的标准剂量方案。
低分割或超分割放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是否获益仍缺乏随机对照研究证据。
3新诊断WHO 川、W级胶质瘤术后放疗的靶区勾画专家共识:建议在手术后7 2 h 内复查MRI,靶区勾画应参考肿瘤水肿体积的大小及肿瘤的部位,也应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特征,如KPS、年龄、手术切除范围、组织病理学特征等。
RTOG 或者EORTC 勾画原则均可使用。
KPS评分高,神经功能较好且预后相对较好的患者更适合大靶区,反之则推荐小靶区。
但丘脑、脑干、视交叉等重要功能区的HGG,可适当缩小GTV的外扩或降低照射总量。
RTOG勾画原贝第一阶段照射46 Gy, 2Gy /次。
GTV1的照射范围包括术后MRI T1增强区、术腔和MRI T2 / FLAIR 相的异常信号区。
CTV1为GTV1外扩 2 cm,如果周围没有水肿区域,则外扩2 .5 cm。
对于颅骨、脑室、大脑镰等天然屏障区域外扩0 . 5 cm。
PTV1 根据各中心的规定,外放0.3〜0 . 5 cm。
第二阶段照射14 G y,2 Gy /次。
GTV2的照射范围包括术后MRI T1 增强区和术腔。
CTV2为GTV2外扩2 c m,同时尽量保护视神经、海马等正常器官。
天然屏障区域及PTV2 外放同第一阶段(I级证据)。
EORTC 勾画原则为:1个靶区照射60 Gy, 2 Gy /次。
GTV包括MRI T1增强区和术腔,不包括瘤周水肿区。
CTV为GTV外扩2 cm,对于颅骨、脑室、大脑镰、小脑幕、视器、脑干等一些天然屏障区域外扩0 〜0 .5 cm。
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免疫和靶向治疗专家共识(最全版)脑胶质瘤是指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之一。
其中胶质母细胞瘤(GBM)的发病率最高,占全部胶质瘤的46.1%,年发病率约为3.20/10万。
包括最大程度手术切除、术后辅助同步放化疗和化疗(替莫唑胺:TMZ)在内的现代综合治疗,仅能延缓胶质母细胞瘤的进程,肿瘤不可避免地复发。
中位的进展时间6.9个月,总生存期14.6个月,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急需开拓新的治疗策略。
靶向治疗主要是针对已经明确的肿瘤细胞致癌位点,从基因到蛋白分子水平,从而诱发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死亡。
靶向治疗后的细胞反应可以引起或不引起相应的机体抗肿瘤免疫反应。
肿瘤免疫治疗是应用免疫学原理和方法,提高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和对效应细胞杀伤的敏感性,激发和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并应用免疫细胞和效应分子输注宿主体内,协同机体免疫系统杀伤肿瘤、抑制肿瘤生长。
最近研究证实,中枢神经系统(CNS)存在淋巴管和活跃且被严密调控的免疫系统[1],打破了中枢神经系统是"免疫豁免(immune privileged)"区的传统认识,同时GBM的生长可以破坏血脑屏障的紧密性,有利于淋巴细胞进出脑组织[2];即便是血脑屏障完整,淋巴细胞在趋化因子的作用下也可穿过血脑屏障[3]。
这些为脑GBM的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随着对CNS免疫系统的重新认识、以及免疫治疗在其他实体肿瘤领域取得重大成果,脑胶质瘤免疫治疗已经成为一种极具潜力的治疗方式。
并且,从整个肿瘤的领域来看,随着肿瘤免疫学机制的逐渐阐明,在未来的几十年内,肿瘤的治疗策略将从以肿瘤为中心转向以患者(包括免疫系统)为中心。
为规范和提高胶质瘤的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委会和上海抗癌协会神经肿瘤分会牵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经反复讨论和修改,首次制订了《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免疫及靶向治疗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供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参考和应用,希望能有助规范和推动我国胶质瘤的治疗,最终造福于广大患者及其家属。
2024《卵巢恶性肿瘤多学科团队协作诊治的专家共识》要点解读(全文)全面阐释卵巢恶性肿瘤患者多学科诊疗(MDT)实施方法。
目前,在全球卵巢癌致死率居妇科恶性肿瘤第二位,仅次于宫颈癌。
2020年,卵巢癌造成全球约有20万女性死亡,1990年至2019年的流行病学趋势研究表明,高度发达地区的负荷和死亡率最高[1]。
因其发病隐匿性高,缺少有效筛查手段,70%的患者来医院就诊时已是晚期[2]。
同时卵巢癌患者易复发,尽管标准地经过R0手术和6个疗程以上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约70%的患者仍会在2年左右复发[2]。
这些都给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正是由于卵巢恶性肿瘤治疗的复杂性、长期性,传统的“一医一患”,或者“专科医师治疗专科病”的模式越来越难以提供全面优质的诊治方案,因而患者无法获得满意的治疗结局。
多学科团队(MDT)协作诊治模式,通常由肿瘤外科、肿瘤内科、影像科、病理科、放疗科、心理治疗科、营养科等多个学科共同诊断、共同制定诊治计划,从而保证高质量的诊治方案,避免误诊、误治,使患者生存受益。
2021年12月,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妇科肿瘤学组专门编撰发布《卵巢恶性肿瘤多学科团队协作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3],以期为临床实践中MDT诊疗理念实施提供最新指导,本章将对该专家共识核心内容进行解读。
卵巢恶性肿瘤MDT协作诊治的目的和意义首先,MDT模式提供了全流程的诊治决策和管理方案,其最终目标定位于改善患者生存和提高生命质量。
第二,避免单一专科治疗的局限性,节省多个学科分次诊治的时间,从而降低医疗费用,提高诊治效率。
其三,促进各学科专业人员的交流与协作。
其四,有助于医院、区域甚至全国范围内卵巢恶性肿瘤诊治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
最后,有利于卵巢恶性肿瘤诊治领域高水平临床试验的开展和实施,并促进卵巢恶性肿瘤诊治相关基础研究的开展和研究成果的转化。
卵巢恶性肿瘤MDT协作诊治的执行与实施(一)MDT会议的标准流程●病历汇报及信息汇总:由提请讨论病例的主管医师详细汇报准确的临床病历信息。
关于肿瘤多学科协作诊疗有关规定的通知各部门、各科室:根据国卫办医发〔2016〕7号《关于加强肿瘤规范化诊疗管理工作的通知》及〔2021〕513号《关于印发肿瘤诊疗质量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精神,进一步规范我院肿瘤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诊疗,积极推行“单病种、多学科”的诊疗理念,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病人痛苦和经济负担,经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研究,决定成立肿瘤多学科协作(MDT)诊疗小组,现就有关事项规定如下。
一、肿瘤多学科协作(MDT)诊疗小组成员组长:副组长:秘书:成员:二、肿瘤MDT病历范畴1、肿瘤初诊患者治疗方法未明确。
2、多种治疗方法可供患者选择,且效果相当。
3、可进行多种治疗手段综合治疗,未能明确各种治疗序贯。
4、病情较复杂,治疗后效果不明显或已有进展。
三、肿瘤MDT团队工作职责1、在院长、业务院长领导下,负责对全院需多学科协作诊疗的肿瘤患者的诊断、治疗方案的制定工作。
2、参加讨论的多学科协作诊疗专家必须仔细阅读相关材料,了解本次讨论内容,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进行多学科联合诊疗、提出科学的、最佳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
3、负责对诊疗小组通过的治疗方案的执行进行追踪,确保肿瘤患者得到科学、有效、规范化的治疗。
4、定期由组长召开工作会议,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提高工作效率。
5、秘书负责肿瘤协作诊疗小组相关记录和档案的保存。
四、工作流程1、门诊医师发现的肿瘤患者,首诊医师对患者病情进行初步评估,如病情较复杂可邀请相关科室会诊确定后续治疗及收住科室。
2、住院过程中发现的肿瘤患者,入院完成各项常规检查及针对性检查之后,如患者治疗指征明确(如早期首选手术,晚期首选化疗、放疗等),则先安排相应科室治疗;涉及可进行多种治疗手段综合治疗的(如肝癌、宫颈癌、消化道肿瘤肝转移等),应提交至医务科申请肿瘤多学科协作诊疗,对患者病情进行综合评估,以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3、外科手术后的肿瘤患者,待病理结果回报后,应即刻邀请肿瘤科会诊,如需术后辅助化疗的则转入肿瘤科治疗。
《胶质瘤多学科诊治(MDT)中国专家共识》要点我国胶质瘤年发病率为(3—6.4)/10万,年死亡人数达3万。
恶性胶质瘤的发病率为5.8/10万,5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
在原发性恶性中枢神经系统(CNS)肿瘤中,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WHO IV级)的发病率最高,占46.6%,约为3.20/10万;其次是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发病率为0.51/10万。
目前,胶质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
但胶质瘤预后仍较差,间变性胶质瘤和GBM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9.7%和5.5%。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努力改善胶质瘤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其中运用多学科综合治疗是当前已被证实的能进一步提高疗效和患者生命质量的有效方法。
目前,国外指南一致推荐采用MDT模式治疗脑胶质瘤。
概述一、胶质瘤MDT的概念胶质瘤MDT是根据不同胶质瘤患者的疾病状况和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由多个相关学科专业人员共同讨论做出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再由各学科医生按照治疗方案给予相应的治疗,以期取得最佳疗效的一种诊疗模式。
MDT模式综合不同学科的意见制定诊治计划,并定期进行疗效评估,再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诊疗方案,旨在为胶质瘤患者提供个体化、综合性的诊疗服务,以提高治疗效果。
单一分科治疗体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为胶质瘤患者提供全面而及时的诊疗。
二、MDT的作用及目的MDT模式的开展可为患者带来诸多益处。
(1) 在方便患者就医的同时提高了患者对既定诊治方案的依从性。
(2)MDT的实施可提高患者进入临床试验的可能性。
(3)实施MDT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4)此外,MDT有助于临床试验和科研的开展。
除了胶质瘤患者,MDT同时也为医疗团队带来诸多益处。
(1)提高了医疗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增加了团队成员的学习和受教育机会。
(2)MDT团队成员共享决策,更易获得最佳实践和循证医学的建议,决策制定和治疗实施责任由成员们共同承担,可降低团队成员的工作压力,减少医疗纠纷。
多学科联合会诊(MDT)是肿瘤治疗的“最佳途径”多学科联合会诊(MDT)是肿瘤治疗的“最佳途径”春雨医生2016-05-16 20:00:22阅读(602)评论(0)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举报01MDT是肿瘤治疗的“最佳途径”多学科联合会诊(MDT)是肿瘤治疗的“最佳途径”,这个是结论,不是伪科学,也不是一家之言——而是2015年12月25日在海口召开的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医院(研究所)管理专业委员会二届五次会议暨肿瘤医院院长论坛上得出的结论——更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近20年的肿瘤治疗实践经验总结。
医学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快的惊人,关于肿瘤的疗法也是越来越多,通过单一的治疗手段并不一定都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有时选择的单一疗法可能加重了患者的痛苦,甚至加速了患者死亡。
另一方面,医学的进步带来的副作用是医生分科越来越细,只专注于某一点,对于肿瘤这样复杂、难治、涉及多个学科的疾病,单科诊疗已经不再适宜,只有通过多学科合作,共同为病人诊断、制定方案,才能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手段,避免过度治疗,以致加重患者的精神痛苦和经济损失。
这,也是多学科诊疗制度的初衷。
02什么是MDT?多学科联合会诊(MDT),不是一种药,也不是某种治疗手段或医疗设备,而是一种组织医生诊治病情的形式,这种形式利用现有治疗手段为病人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起着明诊断、定方向、细方案的重要作用。
肿瘤的MDT,即由来自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放射科、病理科等科室专家加上护理人员组成工作组,针对某一肿瘤类型,通过定期会议形式,提出适合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继而由相关学科单独或多学科联合执行该治疗方案。
通过MDT,可以有效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减少患者等候和治疗时间,降低费用,改善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
现在,很多常见肿瘤治愈率的提高,多数是通过多学科诊疗实现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乳腺癌、大肠癌、胃癌、肺癌、卵巢癌、肾癌、淋巴瘤、骨及软组织肉瘤等。
胶质瘤多学科协作诊治(MDT)管理制度(试行)1.目的:胶质瘤MDT是根据不同胶质瘤患者的疾病状况和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由多个相关学科专业人员共同讨论,综合不同学科的专业意见,作出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定期进行疗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不断调整诊疗方案,以期取得最佳疗效的一种诊疗模式,旨在为胶质瘤患者提供个体化、综合性的诊疗服务。
脑胶质瘤MDT的目标是整合神经肿瘤相关多学科优势,以患者为中心,提供一站式医疗服务,实现最佳序贯治疗。
2.使用范围:本制度适用琼海市人民医院临床医技科室。
3.定义:是由多个相关学科的专家组成相对固定的专家组,针对某种疾病进行临床讨论,在综合各学科意见的基础上为病人制定出最佳治疗方案的临床治疗模式。
4.内容:4.1 胶质瘤MDT组织形式:MDT病例讨论会和MDT联合门诊等形式。
4.2 胶质瘤MDT由相关专科医师和专业人员组成。
根据疾病诊治的不同阶段,以关键临床问题为导向,组织脑胶质瘤MDT成员实施。
核心临床专业包括神经外科、放射影像科、病理科及神经内科。
其他专业包括感染科、肿瘤内科、中医科、血液科、内分泌科、康复科、护理部等。
4.3参与多学科协作诊治(MDT)讨论的各科专家的资质要求:4.3.1.应由科主任或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担任,特殊专业至少高年资主治以上相应资质人员担任,且有良好的神经肿瘤诊治基础并热心从事该事业,专家定期参与MDT讨论,并负责提供病例,准备资料等。
4.3.2 科主任因故不能参加的,可指派科室副主任、副高以上职称或高年资主治医生参与诊疗。
4.3.3 不允许住院医师参与。
4.4 胶质瘤MDT的组织机构包括:4.4.1 召集人(首席专家):由权威专家担任,对MDT项目全权负责;4.4.2 记录员:全程记录MDT,统计MDT病例的临床资料;4.4.3 秘书(协调员):协助召集人进行MDT的全程组织。
4.5 胶质瘤MDT要求:4.5.1 对初次诊治患者,MDT实施路径包括讨论诊断及鉴别诊断,拟诊脑胶质瘤后决策是否手术及手术方式。
mdt 多学科会诊指标体系
MDT(多学科会诊)是一种医疗模式,旨在通过多个学科专家的合作,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系统化的治疗方案。
MDT的目标是改善患者的临床结果,并提高医疗保健系统的效率。
在MDT中,学科专家由不同的领域组成,包括但不限于医生、护士、放射学技师、病理学家、药剂师等。
这些专家将共同讨论患者的病情、诊断结果、治疗方案和预后等问题,并通过合作决策制定最佳的治疗计划。
MDT的主要目标是提供跨学科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以便为患者提供全面而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多学科会诊指标体系是评估和衡量MDT效果的一种方法。
它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会诊质量:评估会诊过程中专家的参与程度、专业知识的运用、沟通交流的有效性等。
2. 患者满意度:通过患者反馈调查,评估他们对MDT服务的满意程度。
3. 临床效果:评估MDT对患者治疗结果的影响,包括生存率、生活质量改善等指标。
4. 医疗资源利用:评估MDT对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包括住院天数、手术次数、药物使用等指标。
5. 经济效益:评估MDT对医疗费用和成本的控制情况,包括治疗费用、医疗保险支付等指标。
多学科会诊指标体系的建立需要考虑到不同学科的特点和
需求,同时也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评估,可以为MDT的发展和改进提供科学依据,进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医疗服务质量。
中国老年胶质瘤患者术前评估专家共识(2019)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委会老年胶质瘤学组【摘要】胶质瘤是成年人中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其中以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恶性程度最高.目前针对胶质瘤患者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而GBM的治疗策略,特别是老年GBM患者的治疗策略,尤其是手术方式,常因其自身特点而产生差异.术前系统而全面的评估有助于总结老年GBM的临床特点及相应诊疗方案,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全面的患者信息,以更加准确判断老年患者对手术的耐受程度以及预测患者预后.本专家共识在对最新研究证据进行系统回顾的基础上,将目前已广泛应用的胶质瘤术前评估项目及评估工具进行总结,初步建立中国老年胶质瘤患者术前评估体系.【期刊名称】《协和医学杂志》【年(卷),期】2019(010)004【总页数】10页(P326-335)【关键词】胶质瘤;术前评估;老年【作者】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委会老年胶质瘤学组【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北京1007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41胶质瘤是成年人中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恶性肿瘤,而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则是其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
GBM发病率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65岁患者的发病率是年轻人群的2.63倍[1],且高龄GBM患者的预后较一般成人更差,因此,对该患者群体诊疗方案的确定显得尤为重要。
考虑到老年患者的基础情况较复杂,对手术耐受欠佳,因此在确定是否可行手术治疗时,应有针对性地进行一系列术前评估,以确保更好地对高龄患者实现精准治疗和个体化治疗。
目前国际上对于老年的定义尚不统一,世界卫生组织规定,60岁及以上人群即可归入老年人范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NCCN )指南则以65岁作为老年界限,而目前国内胶质瘤诊疗相关指南及规范则以70岁为界。
2020版: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免疫和靶向治疗专家共识(第二版)脑胶质瘤是指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目前治疗手段主要依靠手术和术后辅助放化疗,但是多数患者对传统治疗并不敏感,预后不良[1,2]。
免疫和靶向治疗作为新型的治疗手段可能有利于延缓肿瘤复发,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
由于第一版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免疫和靶向治疗专家共识[3]在国内引起较大的反响,而且过去两年多来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治疗领域Ⅱ/Ⅲ期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以及相关的联合治疗形式都有了新的实质性进展[4],本次牵头人依托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和上海抗癌协会神经肿瘤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经反复讨论和修改,依据表1中所示不同级别循证医学证据进行更新,形成第二版《中国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免疫和靶向治疗专家共识》(以下简称"第二版共识"),对不同治疗策略的应用范围进行评价和推荐,具体推荐级别标准见表2,供广大临床医务工作者参考和应用,希望能有助于该治疗方法的规范化,以推动我国胶质瘤的综合诊治,最终造福广大患者及其家属。
表1循证医学证据级别表2共识推荐级别一、胶质瘤靶向治疗重要进展(一)贝伐单抗(BEV)靶向治疗进展基于AVF3708g(BRAIN研究)和NCI 06-C-0064E两项Ⅱ期临床试验研究的结果,美国FDA于2009年首次批准BEV用于复发胶质母细胞瘤(rGBM)的治疗[1]。
此外,BEV联合其他化疗药物如洛莫司汀、伊立替康(CTP-11)、TMZ可部分延长rGBM的总生存期(OS)[5,6,7](Ⅱ级证据)。
2013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公布的一项标准一线放化疗联合BEV来治疗新诊断胶质母细胞瘤(nGBM)的Ⅲ期随机临床试验结果显示,BEV能够适当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但并不能改善OS(Ⅰ级证据)[8,9]。
AVAglio临床研究的数据发现低表达MMP9的nGBM应用BEV可延长OS,安慰剂组和BEV治疗组OS分别为13.6个月和18.8个月[10](Ⅰ级证据)。
脑干胶质瘤综合诊疗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脑干胶质瘤(brainstem gliomas, BSG)是一组起源于中脑、脑桥和延髓的胶质瘤总称。
20世纪80年代之前BSG曾被认为是一组均质性疾病,由于当时脑干仍然是手术禁区,无法进行手术,导致对BSG的病理学特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之肿瘤本身对放疗和化疗不敏感,所以BSG的整体预后极差[1]。
近30年来,随着神经影像技术、分子生物学、肿瘤基因组学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BSG是一组具有高度异质性的疾病。
首先,BSG作为一个整体,与大脑半球胶质瘤具有不同的分子遗传学特性;其次,在BSG中,不同年龄组和不同部位的肿瘤具有不同的发病机制、生长特点以及预后[2,3,4,5,6,7,8,9,10,11,12]。
从手术的角度考虑,尽管近30年来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技术、神经影像技术、神经导航技术和神经电生理技术的发展,BSG的手术安全性和切除程度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脑干仍然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手术风险最高的部位。
而且脑干内不同部位、不同生长方式的肿瘤在手术方案的选择、手术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护理方面具有各自的特点。
BSG本身的异质性、复杂性决定了它需要多学科参与进行综合治疗。
目前,国内各医疗单位尚无围绕BSG的多学科研究与治疗团队。
另外,医疗技术的地域差异导致了对BSG仍缺乏统一的认识。
所以,有必要制订BSG规范诊疗的专家共识,供广大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参考应用。
一、流行病学1.发病年龄和性别:BSG的发病高峰年龄呈双峰分布,儿童为5~10岁,成人为30~50岁;BSG约占儿童脑肿瘤的10%~20%,占成人脑肿瘤的2%~4%[13,14,15]。
男女两性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发病率:目前,国内缺乏BSG的大规模、系统性流行病学调查。
王忠诚院士曾统计1980至2001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手术治疗的311例BSG患者,占同期手术治疗脑干占位性病变的50.8%,占同期颅内胶质瘤的3.6%[16]。
《胶质瘤多学科诊治(MDT)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我国胶质瘤年发病率为(3—6.4)/10万,年死亡人数达3万。
恶性胶质瘤的发病率为5.8/10万,5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
在原发性恶性中枢神经系统(CNS)肿瘤中,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WHO IV级)的发病率最高,占46.6%,约为3.20/10万;其次是弥漫性星形细胞瘤,发病率为0.51/10万。
目前,胶质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结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
但胶质瘤预后仍较差,间变性胶质瘤和GBM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29.7%和5.5%。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努力改善胶质瘤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其中运用多学科综合治疗是当前已被证实的能进一步提高疗效和患者生命质量的有效方法。
目前,国外指南一致推荐采用MDT模式治疗脑胶质瘤。
概述
一、胶质瘤MDT的概念
胶质瘤MDT是根据不同胶质瘤患者的疾病状况和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由多个相关学科专业人员共同讨论做出诊断并制定治疗方案,再由各学科医生按照治疗方案给予相应的治疗,以期取得最佳疗效的一种诊疗模式。
MDT模式综合不同学科的意见制定诊治计划,并定期进行疗效评估,再根据评估结果调整诊疗方案,旨在为胶质瘤患者提供个体化、综合性的诊疗服务,以提高治疗效果。
单一分科治疗体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为胶质瘤患者提供全面而及时的诊疗。
二、MDT的作用及目的
MDT模式的开展可为患者带来诸多益处。
(1) 在方便患者就医的同时提高了患者对既定诊治方案的依从性。
(2)MDT的实施可提高患者进入临床试验的可能性。
(3)实施MDT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4)此外,MDT有助于临床试验和科研的开展。
除了胶质瘤患者,MDT同时也为医疗团队带来诸多益处。
(1)提高了医疗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增加了团队成员的学习和受教育机会。
(2)MDT团队成员共享决策,更易获得最佳实践和循证医学的建议,决策制定和治疗实施责任由成员们共同承担,可降低团队成员的工作压力,减少医疗纠纷。
(3)MDT还有利于科研工作的开展,提高医疗单位的学术水平。
胶质瘤MDT团队的建立与实施
一、MDT的建立方式
1.“联邦制”模式:将各种胶质瘤治疗手段集中于同一科室或同一中心,适用于肿瘤专科医院或具备相应条件及一定MDT基础的医院,建立以病种为主线的综合型胶质瘤治疗科室,同时配备神经外科、神经内科、肿瘤科、放疗科、影像科、病理科等专业的医生,或由多名经培训后同时具备外科、放疗或影像等上岗证的医生组成。
2.“邦联制”模式:是将胶质瘤的各个治疗方式归属于相应的不同学科,通过建立MDT制度,成立MDT的分散型结构。
适用于综合性医院或MDT模式组建初期的医院,一般由神经外科医生或胶质瘤首席专家担任召集人,同时邀请神经外科、神经内科、肿瘤科、影像科、病理科、放疗科等相关专业的专家组成相对稳定的MDT,定期召开MDT会诊及病例讨论,对各个学科所收集的较为复杂、疑难的病例进行集中分析讨论,形成初步的诊疗建议,然后由首诊医生负责联系相关科室,协调安排患者的后续治疗。
二、MDT的组织架构
1.召集人(首席专家):由参与的临床科室(如神经外科)权威专家担任。
2.各科专家:核心临床专业包括神经外科学、医学影像学、病理学、
放射肿瘤学、肿瘤学。
其他可选专业包括神经内科学、分子病理学、内分泌学、神经心理学、神经康复学、I临床护理学、生物样本库、病案库和临终关怀学等。
3.记录员:记录员主要负责以下几项。
(1)对MDT会诊全程记录,包括讨论专家的发言和最终建议。
(2)打印最终讨论意见并提交专家签名。
(3) 统计MDT病例的临床资料。
如本人不能参加,需委托一名相关人员代替。
4.秘书(协调员):秘书需负责以下几项。
5.MDT委员会:除了上述组织架构,建立MDT还可考虑成立MDT 委员会,主要的职责是制定MDT团队的制度,监督检查MDT的执行情况,同时保证患者的隐私及相关医疗记录不向外泄露。
三、MDT的场地及设施要求
1.会议室:
2.圆桌台椅:
3.实物投影仪:
4.电脑:
5.内网:
6.沟通形式:
四、MDT标准化程序(图1,联系邮箱为GliomasMDTchart@)
1.MDT会议前准备:
2.MDT会议中:
3.MDT会议后:
五、MDT模板
1.MDT病例申请表模板(表1,联系邮箱为GliomasMDTchart@);
2.MDT会议记录模板(表2,联系邮箱为GliomasMDTchart@)。
六、优化MDT的相关措施
1.医院管理层的支持:
2.开展院际MDT讨论:
3.诊疗费用:
4.平衡发展各个科室:
5.信息管理与共享:
胶质瘤MDT的实施路径及常见问题的解决建议
一、MDT的实施路径
建立相对统一的MDT实施路径图,既方便不同病情进展阶段的患者,同时也规范胶质瘤MDT。
本共识编写组专家经多次讨论后提出了胶质瘤MDT实施路径图(图2,联系邮箱为GliomasMDTchart@ )。
MDT可贯穿胶质瘤规范化诊疗的全过程。
对初次诊治的患者,MDT实施路径包括讨论诊断及鉴别诊断,拟诊胶质瘤后决策是否手术及手术方式。
对手术获取的组织标本,经过组织病理学诊断和分子检测最终获得准确的
整合病理报告,明确诊断为胶质瘤,则讨论下一步治疗方案。
如病理存疑,则讨论下一步措施(如转入其他相关科室治疗或观察)。
在治疗及随访过程中,如有需要可再次提请MDT讨论,调整治疗方案,对可疑复发的患者,需要讨论病灶的性质(如治疗反应、肿瘤进展)及下一步的医疗措施。
复发胶质瘤常规治疗无效且需要纳入各类新型药物临床试验的病例需进行MDT讨论。
二、MDT中常见问题的解决建议
胶质瘤MDT中常见争议性问题的解决建议经全体专家小组成员讨论后制定(表3,联系邮箱为GliomasMDTchart@),主要涵盖了胶质瘤的诊断(影像学诊断、临床诊断、病理学诊断)、治疗(新发胶质瘤、复发胶质瘤)、随访(治疗期间、观察期间)3个方面的16个关键性问题。
胶质瘤MDT的运行管理和临床评估
一、胶质瘤MDT的运行管理
1.医院管理部门的支持:
2.MDT的数据管理:
3.MDT的反馈制度:
二、胶质瘤MDT的临床评估
1.MDT规范化建立的评估:
2.MDT标准化程序实施的评估:
3.MDT会议制定诊疗方案的评估:
4.MDT治疗实践过程的评估:
5.MDT临床数据的评估:
6.MDT开展频率的评估:
结语
MDT模式已成为肿瘤治疗的国际趋势以及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MDT模式可为肿瘤患者提供最佳的个体化诊疗方案及高质量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