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视域下大理“三月街”千年发展的实践逻辑
- 格式:pdf
- 大小:122.86 KB
- 文档页数:8
云南大理三月街的流变初探段继华 铁 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系 100024) 基于把人类文化看作人类适应自然、社会及人与自身心理、人与人关系的产物并受时空条件制约的动态发展观点,节日必然要有一个从生成到发展演变的过程。
一旦节日赖以产生的社会生活土壤及心理需求发生了变化,节日本身的形态,无论节日观念还是节日习俗,都会发生变异。
本文就是想通过三月街这一节日的流变过程,来管窥节日文化的发展趋势。
一、三月街的历史回顾“三月街”是云南大理白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滇西北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乡土风味的物资交流集市。
云南人称集市为“街”、“街子”,所以从其名称也可看出三月街的集贸节日的性质。
它于每年的农历3月15日在大理城西苍山最高的中和峰脚下举行。
三月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盛唐以大理为中心的南诏时代。
形成集市约在公元650年。
一般认为这种民间习俗最初的形成与宗教有关。
相传从前洱海有个罗刹魔王,每天煽着双翅飞到各个村寨,啄食小孩的眼睛。
善心的观音菩萨见百姓遭此大难,于3月15日下凡,用智法斗败罗刹,将它用铁链锁住,压在莲花峰下,使其永远不能出来害人。
从此,每到3月15日,大理坝子的白族人民就搭棚礼拜诵经、祭祀观音。
后来逐渐演变成街期(庙会)。
因而,三月街在当地又称“祭观音街”、“观音街”。
实际上这是白族人民从事佛事活动的日子,也就是庙会。
白族人信佛,洱海地区向来就有“妙香国”之称,所以会把民俗节日同佛门联系起来。
有关三月街,明、清时期多有记载。
成书于明代的《白国因由》记载:“善男信女朔望会集,于3月15日在榆城西搭棚礼拜方广经,……年年3月15日众皆聚集以蔬食祭之,名曰祭观音处,后人于此交易,传为祭观音,即今之三月街也。
”据明代李之阳《云南通志》所载:“3月3日至15日,在苍山脚下贸易各省之货,自唐永徽间至今,朝代累更,此市不变”。
明末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中曾记述:“15日,是日为街子之始,盖榆城(大理)有观音街子之聚,设于城西演武场中,其来甚久……13省物无不至,滇中诸彝物亦无不至”,并说:“俱结棚为市,环错纷纭。
浅议大理白族三月街赛马及现实意义作者:蒋文梅倪利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5年第05期【摘要】本文阐述了大理白族三月街赛马大会的历史沿革,概述了大理白族三月街赛马大会的发展现状。
探讨了三月街赛马大会的现实意义:有利于构建和谐大理,促进了大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继承和弘扬大理白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民族精神。
提出搞好三月街节庆的建议:要坚持走以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办好大理白族三月街节庆,促进赛马大会的发展。
【关键词】三月街;赛马大会;形成;现代意义一件事物只要它有意思或者说只要它能吸引人们的眼光,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它就会在社会上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这市场经济,文化开放、体育国际化的时代下;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体育在我们身边演绎着它们独特的精彩。
它们的存在使大众的文化价值取向也越来越多元化。
这些少数民族体育是一个社会现象,同时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去研究的事物。
一、大理白族三月街和赛马大会1、大理白族三月街的形成大理三月街旧称观音市,始创于唐朝永徽年(公元650—655年)现为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民族节。
既是滇西古老而繁荣的贸易集市,又是大理各民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盛大节日。
被评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首届节庆中最佳文化传承品牌,已成为闻名全国的节庆盛会。
它是由佛教的庙会发展而来的,唐南诏国时期大理成为印度密宗佛教、中原禅宗佛教和吐蕃藏传佛教三种佛教流派的汇合地,佛事昌盛。
2、三月街赛马的形成三月街赛马节的形成和古代战争、农事、交通运输、三月街马匹交易有着紧密联系。
大理乃《南诏国》公元(738—1253)在唐宋时期,曾建立过两个属于中原王朝的国都。
在大理统治五百余年。
增强了边疆与中原与内地联系,创造了灿烂的南诏,大理文化,遗留下了像三月街赛马等许多传统体育文化。
三月街市集是跟随大理南诏国历史发展而产生的。
同时赛马活动也是在三月街中慢慢的形成及传承。
(1)古代战争及交通需求。
马匹在古代战争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战争中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这在大理国也不例外。
MHK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仿真试卷二(40题,45分钟)二、阅读理解说明:41-80题,每段文字后都有几个问题,每个问题都有ABCD四个答案。
请你阅读后根据每题要求选择唯一恰当的答案,并在答卷相应字母上画一横道。
41【41】文中画线词拼音正确的一个是:A困难(kùnnàn)B相信(xiàngxìn)C只是(zhīshì)D正确(zhèngquè)42.花鼓灯广泛流传于淮河流域,是一种以舞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有歌有舞有戏剧,具有独特的民间艺术风格。
它的音乐源自民歌,题材广泛,结构多变,舞蹈动作刚健朴实。
欢快热烈,表演风格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兼有南北文化之长,深受全国人民喜爱。
【42】根据上文,我们可以知道:A花鼓灯流传于长江流域B花鼓灯采用固定的音乐C花鼓灯融歌舞表演于一体D北方观众多不喜欢花鼓灯43-45宣纸是专供我国传统书写绘画使用的一种优良的手工纸张,也是举世无双、中国特有的一种书画专用佳纸。
宣纸艺术始于唐代,产于安徽省径县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量的结晶,对人类历史文化艺术事业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是中国书面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
A创立B发行C开办D诞生【44】根据上文,我们知道宣纸:A历史极短B传自西域C不利于环保D是书画专用纸【45】根据上文,我们可以知道:A宣纸价格品贵B宣纸得名于产地C宣纸制作技术已失传D宣纸唐代以前就已出现46-47菜系,也称“帮菜”,是指在选料、切配、烹饪等技艺方面,经长期演我国的菜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于气候、地理、历史、物产及饮食风俗的不同,经过漫长历史演变而形成的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艺和风味,并被全国各地所承认的地方菜肴。
菜肴在烹任中有许多流派。
鲁、川、苏、粤于是形成了我国的“八大菜系”。
A英明B分明C鲜明D透明【47】根据文意,可以替换“出名”的词语是:A闻名B欣赏C显示D象征48-50个蒙古族青年叫苏和,她有一匹浑身雪白、美丽健壮的小白马。
大理三月街(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计划、党团报告、合同协议、策划方案、演讲致辞、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plan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大理三月街大理三月街是云南西部更为悠久的商贸市集,都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各民族老百姓文化艺术、经济发展沟通交流盛典,XX年大理白族三月街喜获“节庆日中华民族最好传统文化奖”。
三月街又名“观音市”,是白族盛大的节日和街期。
每年夏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点苍山脚下举行。
最初它带有宗教活动色彩,后来逐渐变为一个盛大的物资交流会。
明清时期,四川、西藏、江南各省都有商人到此贸易。
它不仅是个交换场所,还是表演各种舞蹈和赛马、竞技的园地。
相传南诏细奴罗时,观音于三月十五日到大理传经,因此每年届时,善男信女们便搭棚礼拜诵经并祭之。
三月街成了讲经说佛的庙会。
由于大理地处交通要道,古代云南信佛者甚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庙会逐渐演变成了滇西地方贸易集市和节日。
大理乾隆举人师范有诗:“乌绫帕子凤头鞋,结队相携赶月街。
观音石畔烧香去,元祖碑前买货来。
”这就是三月街的生动描写。
传统三月街是物资交易以骡马、山货、药材、茶叶为大宗。
白族要对歌跳舞,彝、白、回、藏各族还要赛马欢歌。
这种盛大的街期和传统集会,每年夏历三月十五日起,在大理城西点苍山中和麓举行,为期五至七天。
三月街的起源与宗教活动有关。
一说观音菩萨在三月十五治服了为害人民的罗刹,为此,白族人民年年相聚,举行拜祭活动,后演变为一年一度的街期,故此节又称“观音节”、“观音街”。
当时的三月街实为滇西的民族市场。
由于大理自古以来就是滇西的物资交流、集散中心,故而随着白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三月街由原来的佛事活动发展成为进行物资交流和群众性文娱活动的盛会。
每逢三月街时,街上人山人海,商贸云集,货物琳琅满目。
人们按照传统习惯,白天进行贸易,晚上在宿营地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三月街在政府的关怀下,更加繁盛,活动内容也更加丰富,白族人民,以及附近的汉、彝、纳西、藏、僳僳、回等族群众,纷纷身着节日盛装,赶着牲畜,手携肩挑着山货药材和农副产品,聚集在苍山脚下的广场上,除进行物资交流外,还举行对歌、跳舞、射箭、赛马、球类比赛等,还要演出白剧、花灯戏。
文章归云南好礼彩云山川栏目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大理三月街大理是我国云南省的一个著名的风景名胜城市,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
大理三月街作为大理古城的主要街道之一,更是浓缩了大理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大理三月街的风貌及其历史文化背景。
大理三月街位于大理古城北部,起自洋人街,止于海螺山。
全长约1200米,是大理古城中最繁华、最具特色的一条街道。
街道两旁是保存完好的明清风格建筑,古香古色的房屋融合了汉、白、回、满、苗、彝等多个民族的建筑风格,给人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感觉。
街道狭窄而曲折,两边的商铺各具特色,琳琅满目的商品琳琅满目,吸引了无数游客的目光。
三月街是大理地区最重要的商业街之一。
街上有很多古色古香的商店,出售着各种各样的特色商品。
这些商品大多与大理的民族文化相关,如彝族手工艺品、白族民间服饰、苗族绣品等。
品类繁多的商品满足了游客们的购物欲望,也为他们带来了了解大理民族文化的机会。
除了传统特色商品,三月街上也有很多现代化的商店和餐馆,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大理三月街不仅是一个商业街,也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地方。
在街道的一侧,有一些传统手工艺坊,展示和销售着大理独特的手工艺品。
在这里,游客们可以亲自体验制作手工艺品的过程,深入了解大理的手工艺传统。
此外,街上还经常举行一些传统的文化表演和活动,如古老的舞蹈、音乐会等,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游客和民众。
这些文化活动不仅展示了大理的优秀传统文化,也丰富了游客们的旅游体验。
大理三月街承载着大理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在古代,大理是南诏国的国都,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三月街自古以来就是大理城内的主要商业街道之一,见证了大理的繁华和变迁。
街道两旁的建筑风格和街巷布局都保留了当地的传统特色,使人感受到穿越时光的魅力。
即便是在现代,街道依然是大理城的核心地带,吸引着无数游客的到来。
除了商业和文化,大理三月街还给人一种宁静和放松的感觉。
街上没有繁忙的车辆和嘈杂的喧嚣,只有悠闲的步行者和几声商家的招揽声。
读·闻·观75摘要:白族三月街民族节流传于云南大理等地,是大理白族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民间物资交流和文化活动的盛会。
据记载,三月街民族节源于唐永徽年间,始于当地的祭祀活动。
通过马匹、药材、茶叶的贸易交往,形成了多元化的贸易集市,也为展现原汁原味的白族民族文化和多省乃至国外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互动平台。
笔者试图从白族三月街民族节的艺术价值、文化内涵、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等角度,探讨三月街民族节对文化发展交流的促进作用,为白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扎根与弘扬方面提供一点理论参考。
关键词:白族;三月街民族节;文化内涵;文化交流白族三月街民族节是一个以展示白族文化为主,同时包容和接纳多民族多元文化交流互鉴的一个综合性节日。
许多如本主崇拜、大本曲等无法名说或已不多见的传统白族文化,通过三月街的活动得以展示给商贾过客,使得白族文化在多样的世界文化中行稳致远。
一、本主文化本主文化或者说本主崇拜是过去诸多白族村落都会信奉膜拜的一种宗教文化。
“本主”,即白语的“武增”,意思是本村本境的保护神。
《新唐书•南诏传》记载,“载书四,一藏神祠石室,一沉西洱河,一置祖庙,一进天子。
”此应是那时本主文化的萌芽。
白族的本主文化是一种多神信仰的宗教文化。
无论是自然本主、英雄本主、历史本主、平民本主还是神祗本主,只要是真、善、美的代表,都会受到当地白族居民的尊重和信奉。
本主文化是一种融合了道教、佛教以及儒家等诸家文化的宗教文化。
白族本主文化与其他宗教文化显著之别在于其只祈求现世幸福圆满而非来生,如盼望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多子多福等。
本主庙的设置亦不同于其他一些宗教寺庙建造于静谧清幽的密林高山中,而是就近设置于相应村落,方便当地居民百姓祭祀祈福。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一些发展较为先进的地方,其传统本主文化在政府的引导支持下,由先前单纯的祭祀祈福之所转变为物资交流、百姓文娱的文化场所,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大理白族三月街赛马的现实意义大理白族三月街赛马的现实意义一件事物只要它有意思或者说只要它能吸引人们的眼光,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它就会在社会上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这市场经济,文化开放、体育国际化的时代下;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体育在我们身边演绎着它们独特的精彩。
它们的存在使大众的文化价值取向也越来越多元化。
这些少数民族体育是一个社会现象,同时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去研究的事物。
一、大理白族三月街和赛马大会1、大理白族三月街的形成大理三月街旧称观音市,始创于唐朝永徽年(公元650―655年)现为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民族节。
既是滇西古老而繁荣的贸易集市,又是大理各民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盛大节日。
被评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首届节庆中最佳文化传承品牌,已成为闻名全国的节庆盛会。
它是由佛教的庙会发展而来的,唐南诏国时期大理成为印度密宗佛教、中原禅宗佛教和吐蕃藏传佛教三种佛教流派的汇合地,佛事昌盛。
2、三月街赛马的形成三月街赛马节的形成和古代战争、农事、交通运输、三月街马匹交易有着紧密联系。
大理乃《南诏国》公元(738―1253)在唐宋时期,曾建立过两个属于中原王朝的国都。
在大理统治五百余年。
增强了边疆与中原与内地联系,创造了灿烂的`南诏,大理文化,遗留下了像三月街赛马等许多传统体育文化。
三月街市集是跟随大理南诏国历史发展而产生的。
同时赛马活动也是在三月街中慢慢的形成及传承。
(1)古代战争及交通需求。
马匹在古代战争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战争中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这在大理国也不例外。
特别是大理(南诏)自古就盛产好马,闻名四方。
北宋时期,大理国每年以成千上万匹马出售给宋朝;到了元朝,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对大理社会风貌这样记载:“……这省里养了许多马,送到印度去卖”。
在交易中,要看马跑的速度和走法来区别优劣,因而出现了赛马和马术,流传至今。
(2)农事交通的延续。
虽然我们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但是马匹在我们生活中仍扮演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文化传承视域下大理“三月街”千年发展的实践逻辑*姚磊【摘要】乡村集市长久地遍布于广大农村,是中国社会最常见的民俗之一,它服务于农民调剂余缺和社会交往的生活需要,并且演进成为地域民俗文化集散、展演的文化空间。
大理三月街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乡村集市,形成于唐朝永徽年间,历时1300余年,不仅发挥了经济性和社会性的重要功能,而且积淀成为承载大理文化的重要象征符号。
三月街文化空间的千年发展是大理文化传承千年的重要表征,其实践逻辑在于集市内源性因素的推动和地域文化禀赋的孵化。
【关键词】文化传承;三月街;实践逻辑【作者】姚磊,梧州学院副教授,博士。
广西梧州,543002【中图分类号】C91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16)06-0128-008传统社会①时期,中国社会的乡土味非常浓厚,其乡土性的重要表征便是遍及全国各地无以计数的村落以及将这些村落连接起来的不计其数的乡村集市。
鉴于传统社会自然经济的落后,不可能维持一个个农民家庭完全的自给自足,为了满足广大农民调剂余缺的生活需要,乡村集市应运而生,并一直充当着乡村社会货物交换的空间媒介。
所以说“乡村集市在中国农村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联系单个小农家庭的场所和有效方式,其滋生于自然经济之中”[1]。
又因为传统社会的村落单元之间彼此孤立与隔膜,农民的生活圈差不多仅限于村落之内,连接村落的乡村集市便成了广大乡民不可多得的社会交往公共空间。
就这样,在漫长的传统社会时期,乡村集市因为一直发挥着经济性和社会性的重要功能而成为农民生活世界必需的客观存在。
大理三月街起源于唐朝永徽年间(公元650-655年)的讲经庙会,自宋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以骡、马等大牲畜和药材交易为主要特色的联结中原内地和东南亚诸国的中国西南地区乡村集贸中心;民国以后,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三月街发生了巨大变迁,原有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逐渐衰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政府权力的建构,三月街转型成为以文艺展演、民族体育运动、文化旅游为核心内容的“民族节”。
在学术界,三月街一直受到学者们的热切关注,既往研究主要着眼于历史学、经济学、文化变迁的角度阐释三月街的发展历程、经济功能及现代转型。
本文从文化传承视角,就三月街文化空间获得千年发展的实践逻辑进行分析,为人们全面认知大理三月街提供一种补充性阐释。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壮族歌场文化传承性保护研究”(16BMZ072)。
①台湾学者文崇一认为,非制度化与制度化是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主要差异之一,非制度化社会主要依靠人治来维持社会秩序,它通过权威、道德和习惯来管理社会,传统的农业社会大多是非制度化型社会。
本文采用这一观点,将传统社会认定为非制度化的传统农业社会。
一、中国传统社会中乡村集市的重要表征在传统社会时期,中国乡村长期受制于落后的小农经济,“每一个农户差不多都是自给自足的,都是直接生产自己的大部分消费品,因而他们取得生活资料多半是靠与自然交换,而不是靠与社会交换。
”[2]693然而,诸如食盐等生活必需品和铁器等生产工具是农耕不能产出的,需要通过市场来换取。
于是,广大农民不得不省吃俭用,积攒下部分耕种采摘的土特产和农闲时间制作的手工艺品,拿到集市上交换,以维持家庭生计。
就这样,基于农民调剂余缺的生存需要,在一些交通要道或村落集中的地方,便出现了乡村小集市。
从时间上来看,乡村集市远古有之。
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者之间“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便出现了用于交换的集市,以补充自给自足的生活上的不同需要。
我国乡村集市的起源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关于“市”的传说,后来,《易经·系辞》①《世木作篇》②《古史考》③等史料中也有关于集市贸易的记载。
最初的集市只是定时集合交易,交易完了便散去,一般开市时间都在中午,以方便周边交换者往来。
如《风俗通义》记载:“市,买也。
当清旦而行,日中交易所有,夕时便罢无人也。
”当时的集市也非天天开市,而是有着一定时间间隔的集期安排,间隔时间为一日、三日、五日、十日、半月不等。
渐渐地,开市的时间也不限于日中,早晚也开市,如《周礼·地官下司市》记载:“大市,日昃而市,百族为主;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
”与此同时,市井也成为一种集市,因为水是人们生活所必需,每天都要到井里汲取,大家很容易集中于井边,便形成了小集市,《史韶·平准舍》④《春秋井田记》⑤等史籍中多有关于市井的解释和记载。
农村公社时期,有些地方还将集市称为“邑”或“央”,如《管子》记载:“方六里之日社,有邑焉,名之曰央,亦关市之赋。
”古代乡村集市多种多样,并随着社会发展发生了很大变异。
一是由围墙圈成的集市,即在市场周围筑墙,有门出入,以防止遭受掠夺,保护交易者的利益。
二是田野集市,即商人站在田间高处招揽生意,或在田间出售酒肉或农具,可以货币买卖,也可物物交换,也可以赊购,农具还能以旧换旧,《孟子》⑥《盐铁论》⑦中都对田野集市进行了详细记载。
三是汉代出现的会市和在县以下设立的“市、邑”,即在交通站所(当时称为凉亭)设立的集市,不仅数目繁多,而且涵盖了交易、饮食和娱乐。
四是汉代过后,乡村集市发展很快,出现了墟市(集市)⑧、草市⑨、镇市⑩等定期集市,以及其他季节性集市。
可见,乡村集市走过了从“低级的非常设集市”到“高级的固定镇市”的漫长发展历程,其间①《易经·系辞》载:“厄牺氏没,神衣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背,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②《世木作篇》载:“祝触作市。
”③《古史考》载:“神农作市,高阳氏衰,市官不修,祝融修市。
”④《史韶·平准舍》解释:“古未有市,若朝聚并汲,便将货物于井边售卖,故言市井。
”⑤《春秋井田记》载:“因井为市,交易而退,故言市井。
”⑥《孟子》载:“有丈夫焉,必求塑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网市利。
”⑦《盐铁论》载:“今背巷悬伯(格),阡伯(陌)屠沽,无故烹杀,相聚野外,负粟而往,掣肉而归。
”“农事急,輓运衍之阡陌间,民相与市买,得以财货五新币易货,或时直。
民不巢作业,置田器各得所欲。
”⑧墟市(集市),即乡村定期集市,按照集期规定,开市人满,散市则虚若无人,故而被称为虚市,多设在村落附近。
从两宋到清代,墟市得到了很大发展,遍布大江南北,各地称呼不一,有市、集、虚(墟)、亥、场等不同名称;前往市场,则有赶集、上市、趁墟、赶场等不同叫法。
按集期开市,间隔时间短,每逢集日,集市周边甚至更远乡村的农民聚集上市,非常热闹。
⑨草市,最早出现于东晋时期,因为城乡贸易的发展,城中集市不能满足城乡物资交流之需,市场逐渐向近郊或交通码头扩散。
当时,城中居民所需的燃料、饲料主要是近郊农民供应的柴草,而柴草占地广,不便在城中堆放,只能在附近交通便利的地方交易;农民卖了柴草后,需要顺便购买生活必需品回家,于是吸引了商贩来兜售,从而形成草市。
到了唐宋时期,草市遍及各地,有的发展到设尉管理,或经营江货。
⑩镇市,即在宋代由部分草市或村市发展而成,规模较草市增大不少。
镇市面向农村,是在农村手工业和经济作物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
明代中期以后,镇市得到了快速发展。
呈现出的各种不同集市形态都是因时、因地、因宜的结果。
“集市活动的初始阶段,经济活动幼稚简单,远不及社会活动的丰富和重要,集市社会性大于经济性。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密、交换的频繁,特别是由于货币的产生,使得集市的经济性日益突出。
”[3]73“中国的农村世界……从一个集到另一个集,从一个镇到另一个镇,商贩和匠人赶赴不息。
……据施坚雅估计,到20世纪初时,中国基层集市多达63000个,以货易货的交易是常见的。
”[4]“乡村集市以密集的分布网络将原本分散的农民交易活动组织起来,形成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农村基层商品流通体系”。
[5]乡村集市除了补给农村自然经济之不足外,在丰富乡民生活与促进乡村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方面,乡村集市在集期安排、集址选择、交易方式等方面都很灵活,极大地方便了乡民参与集市交易,满足了他们“以其所有,易其所无”的贸易需求,使农业和手工业紧密地联系起来,促进了社会分工,活跃了农村经济。
另一方面,乡村集市为乡民从事宗教、娱乐和其他社交活动提供了重要场所。
自春秋以来,集市上便相继出现了歌舞、斗鸡、踘蹴、迎神、赛会、负鼓盲翁说书唱曲、江湖艺人耍猴戏马等娱乐活动,既活跃了市场,又使赶集的乡民愉悦了身心,增长了见识。
因此,对于广大农民来说,乡村集市是不可缺少的,它“一旦达到了包容农民生活的程度,也就造就了后者的生活方式……它是小农的社会生活圈子”[6]45-50。
二、大理三月街千年发展的历史寻绎在中国西南地区,集市被称为“街”或“场”,赶集都被称为“赶街”或“赶场”;在云南,乡村集市都被称为“街子”,如《云南志略》记载:“市井谓之街子,午前聚集,抵暮而罢”。
三月街位于大理古城西边、苍山中和峰麓下的坡地上,因年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三日是其街期,故而得名“三月街”。
《蛮书》记载:“唐代南诏国时期,最重要的历史事件是南诏第六代王异牟寻于唐德宗贞十年(公元794年)与唐朝使臣崔佐时会盟于点苍山神祠,立铁卷一式四份,发誓与唐朝永远和睦相亲。
异牟寻晓谕万民,每逢三月十五在神祠前的广场聚会,来纪念这重如苍山的盟誓,从此有了三月街。
”这是关于三月街的最早史料记载。
明代李元阳在《云南通志》中记道:“三月十五日在苍山下贸易各省之货。
自唐永徽间至今,朝代累更,此市不变。
”再以其他史料佐证,可知大理三月街自唐朝永徽年间形成以来,已有1300多年的漫长历史。
唐、宋时期,地处云贵高原与横断山脉结合部的大理地区频发地震,不仅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给人们烙上了难以化解的心灵伤痛。
恰逢其时,佛教传入大理,它如同心灵疗伤的良药,逐渐受到了当地所有白族人的普遍信奉。
于是,中和寺(俗称“仙都”)、崇圣寺(俗称“佛都”)和大理三塔,都紧挨着三月街兴建起来,大理成了佛教活动的中心地区,常有大型的佛教庙会在此举办。
《白国因由》中有“观音口授方广经”的神话叙述:“观音令婆罗部十七人以白音口授之,不久皆熟。
自是转相传授,上村下营善男信女朔望会集,于三月十五日在榆城西搭篷,礼拜方广经。
是日,彩云密布,观音驾云而去,众皆举首遥望,攀留不及。
年年三月十五日,众皆聚集以蔬食祭之。
名曰:祭观音处。
后人于此交易,传为祭观音街,即今之三月街也。
”①可见,当时的三月街主要是讲经庙会,人们赶三月街而诚心向佛的目的是答谢观音大师对白国子民的庇护,并祈求观音庇佑人间风调雨顺、人寿年丰。
随后因为讲经庙会的发展,为了满足越来越多的赶街人的起居需要,才有了吃住交易的兴起。
《滇中琐记》载:“大理有观音市,设于点苍山下阅武场中,以三月十五集,廾日散,至期则各省商贾皆来贸易,如长安灯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