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105.50 KB
- 文档页数:4
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 了解电磁波的基本原理及其产生方式。
2. 掌握赫兹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 通过实验验证电磁波的存在及其传播特性。
二、实验原理电磁波是由振荡的电场和磁场组成的波动,其产生依赖于变化的电场和磁场。
赫兹通过实验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并研究了其传播特性。
实验中,利用振荡电路产生电磁波,通过接收电路检测电磁波的传播。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赫兹实验装置一套,包括振荡电路、发射线圈、接收线圈、感应线圈等。
2. 火花间隙、导线、开关等。
3. 实验台、绝缘支架等。
四、实验步骤1. 按照赫兹实验装置的组装图,将各个部件正确连接。
2. 检查电路连接是否正确,确保没有短路或断路现象。
3. 将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分别放置在实验台上,调整两者之间的距离。
4. 打开开关,观察火花间隙中的火花情况。
5. 逐渐调整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的距离,观察火花间隙中的火花情况。
6.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电磁波的传播特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当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距离较远时,火花间隙中的火花较弱,表明电磁波传播距离较远。
2. 随着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距离的减小,火花间隙中的火花逐渐增强,说明电磁波传播过程中能量逐渐减弱。
3. 当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距离较近时,火花间隙中的火花较强,表明电磁波传播距离较近。
实验结果表明,电磁波在空气中传播时,其传播距离与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的距离有关。
当两者距离较近时,电磁波传播距离较短,能量较强;当两者距离较远时,电磁波传播距离较长,能量较弱。
六、实验结论通过赫兹电磁实验,验证了电磁波的存在及其传播特性。
实验结果表明,电磁波在空气中传播时,其传播距离与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的距离有关。
这一实验结果对无线电通信、雷达等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七、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确保电路连接正确,避免短路或断路现象。
2. 实验时,注意观察火花间隙中的火花情况,以便调整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的距离。
电磁学综合实验报告引言电磁学作为物理学中的重要分支,研究了电荷和电流所产生的电场和磁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电磁学的基本原理和现象,验证电磁学理论,并加深对电磁学知识的理解。
本文将对实验过程、结果和结论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
实验一:电场的探测与测量实验一旨在通过测量电场强度,验证库仑定律。
实验中,我们首先使用电场传感器测量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场强度随距离的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电场强度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符合库仑定律的预期结果。
进一步,我们使用电场传感器测量带电导体周围的电场强度,结果表明电场强度与距离成反比,且与导体表面的电荷量成正比。
实验二:磁场的探测与测量实验二旨在通过测量磁场强度,验证安培环路定理。
实验中,我们使用霍尔效应传感器测量直流电流通过直导线产生的磁场强度。
实验结果表明,磁场强度与距离的关系符合安培环路定理的预期结果。
进一步,我们使用霍尔效应传感器测量螺线管产生的磁场强度,结果表明磁场强度与电流成正比,与理论相符。
实验三: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实验三旨在验证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即磁通量的变化会在导体中产生感应电动势。
实验中,我们将一个螺线管与一个磁铁相连,通过改变磁铁相对螺线管的位置和速度,测量感应电动势的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感应电动势与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验证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实验四:电磁感应定律和洛伦兹力实验四旨在验证电磁感应定律和洛伦兹力定律。
实验中,我们将一个导体杆与一个磁铁相连,通过改变导体杆的速度和磁铁的位置,测量感应电动势和洛伦兹力的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感应电动势与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洛伦兹力与导体杆的速度和磁场强度成正比,验证了电磁感应定律和洛伦兹力定律。
实验五:交流电路的研究实验五旨在研究交流电路的特性,包括交流电源、电感和电容的相位差以及交流电路中的阻抗。
实验中,我们通过测量电压和电流的相位差,计算电感和电容的阻抗,验证了交流电路的理论。
一、实验目的1. 理解电磁学基本定律,包括库仑定律、安培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2. 掌握电磁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数据处理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电磁学基本定律的正确性。
4.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方法。
二、实验仪器与材料1. 电磁学实验箱2. 电流表3. 电压表4. 钳形电流表5. 电阻箱6. 开关7. 电源8. 导线9. 计算器10. 实验报告纸三、实验原理1. 库仑定律:描述了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其公式为 F = k (q1 q2) / r^2,其中 F 为作用力,k 为库仑常数,q1 和 q2 为两个电荷的电量,r 为两电荷之间的距离。
2. 安培定律:描述了电流产生的磁场,其公式为 B = μ0 I / (2πr),其中 B 为磁场强度,μ0 为真空磁导率,I 为电流,r 为距离电流的距离。
3.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描述了变化的磁场在导体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其公式为ε = -dΦ/dt,其中ε 为感应电动势,Φ 为磁通量,t 为时间。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 库仑定律实验:- 将两个已知电量的点电荷放置在实验箱中,调整它们之间的距离。
- 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 计算理论值和实验值,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
2. 安培定律实验:- 将电流通过导线,调整导线与测量点之间的距离。
- 使用钳形电流表测量电流强度。
- 使用霍尔效应传感器测量磁场强度。
- 计算理论值和实验值,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
3.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实验:- 将导线放置在磁场中,调整导线与磁场的相对位置。
- 使用电流表测量感应电动势。
- 使用磁通计测量磁通量。
- 计算理论值和实验值,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
五、实验数据与结果1. 库仑定律实验:- 理论值:F = 9.0 × 10^-9 N- 实验值:F = 8.5 × 10^-9 N- 差异:5%2. 安培定律实验:- 理论值:B = 0.5 T- 实验值:B = 0.4 T- 差异:20%3.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实验:- 理论值:ε = 0.1 V- 实验值:ε = 0.08 V- 差异:20%六、实验分析与讨论1. 库仑定律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值与理论值之间的差异较小,说明库仑定律在实验条件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电磁波系列实验报告多篇报告.doc实验一:电磁场的研究实验目的:研究电磁场的特性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实验原理:电磁场是由电荷和电流产生的一种物理场。
电磁场可以分为静电场和磁场两种类型。
静电场是由静止电荷产生的,而磁场则是由电流产生的。
实验步骤:1. 在实验室中准备好测量电磁场的仪器,包括电场强度计、磁力计等。
2. 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别测量电场和磁场的强度,并记录下来。
3. 分析实验结果,观察电磁场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实验结果:电磁场的强度与电荷和电流的大小有关。
电场强度与电荷的大小成正比,磁场强度与电流的大小成正比。
在具体实验中,我们发现,电磁场的强度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比如说,强电磁场会对电子设备等物品产生影响,而强磁场则会对磁性材料产生影响。
实验原理:电磁波是由电场和磁场形成的一种波动现象。
电磁波有很多种类型,包括无线电波、微波、光波等。
2. 分别使用不同的仪器,对不同类型的电磁波进行测量。
实验结果:我们发现,不同类型的电磁波在通信领域有着各自的应用。
无线电波可以用来进行无线通信,比如说广播电台、移动通信等;微波可以用来进行烹饪、医疗等;光波则可以用来进行通信、激光切割等。
这些应用都是基于电磁波的某些特性而实现的,比如说传播距离、频率带宽等。
实验三:电磁场与磁性材料的相互作用实验原理:电磁场与磁性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通过磁感线来实现。
在磁性材料中,磁感线会呈现出一些特殊的形态,比如说磁极、磁通量等。
而电磁场则可以通过改变磁感线的形态来影响磁性材料的性质。
2. 将磁性材料置于电磁场中,并观察其对电磁场的响应。
3. 分析实验结果,观察电磁场与磁性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在科技领域的应用。
实验结果:我们发现,电磁场与磁性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科技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说电磁铁、电机、发电机等。
这些设备都是基于电磁场与磁性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可以用来进行能量转换、物体运动等。
综上所述,电磁波系列实验有着广泛的应用,涉及到通信、能源等多个领域,是我们了解电磁场和磁性材料的特性及其在科技领域的运用的重要途径。
电磁感应电流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和规律,深入理解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实验数据的测量和分析,验证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二、实验原理1、电磁感应现象当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回路中就会产生感应电动势,若回路闭合,则会产生感应电流。
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穿过回路的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即$E =n\frac{\Delta\Phi}{\Delta t}$,其中$E$为感应电动势,$n$为线圈匝数,$\Delta\Phi$为磁通量的变化量,$\Delta t$为变化所用的时间。
三、实验器材1、条形磁铁2、闭合线圈3、灵敏电流计4、导线若干5、开关6、滑动变阻器四、实验步骤1、连接电路将灵敏电流计、闭合线圈、开关、滑动变阻器用导线连接成一个闭合回路。
2、观察磁铁不动时的电流计指针保持条形磁铁静止,观察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发现指针不偏转,说明此时回路中没有感应电流产生。
3、观察磁铁插入线圈时的电流计指针将条形磁铁的 N 极迅速插入线圈,观察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发现指针发生偏转,表明回路中产生了感应电流。
且插入速度越快,指针偏转角度越大。
4、观察磁铁拔出线圈时的电流计指针将条形磁铁的 N 极迅速从线圈中拔出,观察灵敏电流计的指针,指针再次发生偏转,但偏转方向与插入时相反,说明此时产生的感应电流方向与插入时相反。
5、改变磁铁插入线圈的速度分别以不同的速度将条形磁铁的 N 极插入线圈,观察灵敏电流计指针的偏转角度。
发现插入速度越快,指针偏转角度越大,即感应电流越大。
6、改变线圈匝数使用不同匝数的线圈进行实验,保持磁铁插入和拔出的速度相同,观察灵敏电流计指针的偏转角度。
发现线圈匝数越多,指针偏转角度越大,即感应电流越大。
7、改变磁场强度使用磁性更强的磁铁进行实验,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观察灵敏电流计指针的偏转角度。
发现磁场强度越大,指针偏转角度越大,即感应电流越大。
电磁兼容报告范文电磁兼容(EMC)报告一、引言电磁兼容(EMC)是指设备或系统在特定的电磁环境中,能够正常工作,并且不对周围的其他设备或系统产生任何干扰。
在现代社会中,电子设备和系统的数量迅速增加,不同设备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因此,对电磁兼容性的要求也愈加严格。
本报告旨在对一种特定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进行评估和测试,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测试方法在本次测试中,我们选择了以下两种常用的测试方法对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进行评估:1.辐射发射测试:通过检测设备在工作状态下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判断其是否超出了允许范围。
测试时我们将设备放置在特定的聚焦室内,使用频谱分析仪等设备对辐射进行精确测量。
2.敏感度测试:通过模拟设备周围的电磁环境,测试设备对外界电磁干扰的敏感程度。
我们使用信号发生器等设备模拟各种干扰信号,并观察设备是否会出现异常现象。
三、测试结果经过一系列的测试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测试结果:1.辐射发射测试结果显示,设备在工作状态下所产生的电磁辐射基本在允许范围内,并未超出标准限制。
2.敏感度测试结果显示,设备对外界电磁干扰的敏感程度较低,大部分干扰信号对设备的正常工作没有明显影响。
四、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案尽管设备在测试中表现良好,但我们还是发现了一些潜在的问题:1.设备周围存在较强的电磁场干扰。
虽然设备对外界干扰的敏感度较低,但长期处于高强度干扰环境下可能会影响设备的稳定性和寿命。
建议对设备所处的电磁环境进行进一步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屏蔽措施。
2.设备在特定频段上的辐射发射略高于标准限制要求。
通过进一步优化设备的电路和布板设计,可以降低辐射发射水平,并满足标准要求。
五、结论与建议综合以上测试结果和问题分析,对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进行评估1.设备在正常工作状态下的电磁辐射基本在允许范围内,未超出标准限制。
2.设备对外界电磁干扰的敏感程度较低,大部分干扰信号对设备的正常工作没有明显影响。
3.设备周围存在较强的电磁场干扰,建议对设备所处的电磁环境进行进一步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屏蔽措施。
电磁环境报告格式1. 引言•背景•目的2. 研究方法•数据采集方式•数据分析方法3. 电磁辐射情况调查•调查范围•实地测量•辐射源分析4. 电磁辐射评估•收集数据•辐射水平评估•辐射源对环境影响评估5. 结果与讨论•电磁辐射情况总结•电磁环境评估结果•讨论与建议6. 结论•研究结论•研究限制•进一步研究建议7. 参考文献1. 引言背景电磁环境报告是对特定区域内的电磁辐射情况进行调查和评估的一种方式。
电磁辐射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环境造成的潜在影响备受关注,因此电磁环境报告有助于了解和评估电磁辐射水平,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 目的本报告的目的是对特定区域的电磁辐射情况进行调查和评估,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制定适当的电磁环境保护措施。
2. 研究方法数据采集方式本次研究采用了多种数据采集方式,包括实地测量、数据收集和文献归纳等方法。
通过实地测量获取了目标区域内的电磁辐射水平数据,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和文献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
数据分析方法对于实地测量得到的电磁辐射数据,采用了统计分析和图表绘制等方法。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比较,了解和评估了目标区域内的电磁辐射情况。
3. 电磁辐射情况调查调查范围本次调查的范围为特定区域,包括建筑物、电力设施、通信设施和无线电设备等电磁辐射源。
实地测量通过在目标区域内进行实地测量,使用专业的电磁辐射监测仪器,获取了电磁辐射的数据。
实地测量涵盖了不同位置和不同时间段,以获取更全面的电磁辐射情况。
辐射源分析对实地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确定了主要的电磁辐射源,通过对辐射源的分析和检验,了解了各个辐射源对电磁环境的影响。
4. 电磁辐射评估收集数据通过数据采集和文献调查,获取了与电磁辐射相关的评估指标和标准。
辐射水平评估通过对实地测量数据的分析和比较,将电磁辐射水平与评估指标进行对比,评估了目标区域内的电磁辐射水平。
辐射源对环境影响评估根据辐射源的特点和电磁辐射水平评估结果,评估了各个辐射源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并对其可能的风险提出了预防措施。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电磁场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掌握电磁场的基本测量方法。
3. 分析电磁场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4. 熟悉电磁场实验设备的操作。
二、实验原理电磁场是电场和磁场的总称,它们在空间中以波的形式传播。
本实验通过搭建电磁场实验平台,观察和分析电磁场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以及电磁场与电荷、电流的相互作用。
三、实验器材1. 电磁场实验平台2. 电磁场发生器3. 电磁场传感器4. 信号发生器5. 示波器6. 测量仪器(如:电流表、电压表、频率计等)7. 实验用线、连接器等四、实验内容1. 电磁场基本性质观察(1)搭建电磁场实验平台,观察电磁场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2)通过电磁场发生器产生电磁波,观察电磁波在空气、水、金属等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2. 电磁场测量(1)利用电磁场传感器测量电磁场强度。
(2)通过信号发生器产生已知频率和强度的电磁波,与传感器测量结果进行对比。
3. 电磁场与电荷、电流的相互作用(1)观察电磁场对电荷的作用,如电场力、洛伦兹力等。
(2)观察电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如安培力、法拉第电磁感应等。
4. 电磁场实验设备操作(1)学习电磁场实验平台各部分的功能和操作方法。
(2)掌握电磁场传感器、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等仪器的使用方法。
五、实验步骤1. 搭建电磁场实验平台,连接好各部分仪器。
2. 观察电磁场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记录实验数据。
3. 利用电磁场传感器测量电磁场强度,与信号发生器产生的电磁波强度进行对比。
4. 观察电磁场对电荷和电流的作用,记录实验数据。
5. 学习电磁场实验设备操作,熟悉各仪器使用方法。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电磁场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电磁波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水、金属等介质中传播速度较慢。
2. 电磁场强度测量:通过传感器测量得到的电磁场强度与信号发生器产生的电磁波强度基本一致。
3. 电磁场与电荷、电流的相互作用:电磁场对电荷的作用表现为电场力,对电流的作用表现为安培力。
电磁感应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 了解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2. 掌握利用电磁感应产生电流的方法;3. 观察电磁感应现象对电流大小的影响,并探究相关影响因素。
实验器材:1. 电池;2. 线圈;3. 磁铁;4. 电流表;5. 开关。
实验原理:在磁场中移动导体,或改变导体与磁场的相对位置,都会产生电流。
这一现象被称为电磁感应。
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当磁感线与导体垂直交叉时,导体两端会产生感应电动势,若导体形成闭合回路,则产生感应电流。
实验步骤:1. 将线圈固定在一块平整的木板上;2. 连接线圈两端与开关、电池和电流表,组成一个闭合电路;3. 将磁铁通过线圈的中央,并保持一定速度通过;4. 记录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当磁铁通过线圈时,电流表指针会产生偏转,并指示出通过线圈的感应电流。
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以下几个规律:1. 磁铁通过线圈的速度越快,电流的峰值越大。
这是因为磁场变化越快,感应电势和感应电流的变化也越大。
2. 线圈的匝数越多,电流的峰值越大。
这是因为线圈匝数增加会增加感应电势的大小。
3. 磁铁与线圈的相对运动越迅速,电流峰值越高。
当磁铁静止不动时,线圈内不会产生感应电流。
实验分析与讨论: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电磁感应的现象,并观察到其与速度、匝数以及相对运动有关。
理论上,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导线受到的磁力、导线的速度和导线长度的乘积成正比。
在实验中,可以通过改变磁铁速度、线圈匝数和磁铁与线圈的相对运动来影响感应电流的大小。
此外,根据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方向会使得产生它的磁通量的变化受到抵消。
换句话说,感应电流所形成的磁场会尽可能减小原始磁场的变化。
因此,在实验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当磁铁通过线圈时,线圈会产生一个与磁铁运动方向相反的磁场。
实验应用:电磁感应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变压器、感应炉、发电机等。
这些装置都是基于电磁感应的原理,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供应给各种电器设备。
电磁感应测量交变磁场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电磁感应原理测量交变磁场的相关参数,深入理解电磁感应现象,掌握测量交变磁场的方法和技术,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二、实验原理1、电磁感应定律当穿过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回路中会产生感应电动势。
其大小与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即$E = N\frac{d\Phi}{dt}$,其中$E$为感应电动势,$N$为线圈匝数,$\Phi$为磁通量。
2、交变磁场的产生通过交流电源给线圈通电,在线圈周围产生交变磁场。
3、测量原理将探测线圈放入交变磁场中,由于磁场的变化,会在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
通过测量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和相位,可以计算出交变磁场的磁感应强度、频率等参数。
三、实验仪器1、交变磁场实验仪包括交流电源、产生磁场的线圈、探测线圈等。
2、示波器用于观察和测量感应电动势的波形。
3、多量程电压表和电流表用于测量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
四、实验步骤1、连接实验仪器按照实验电路图,正确连接交变磁场实验仪、示波器、电压表和电流表等仪器。
2、调节交流电源的频率和电压使产生的交变磁场具有合适的参数。
3、测量探测线圈的感应电动势将探测线圈放入交变磁场中,通过示波器观察感应电动势的波形,并使用电压表测量其峰值和有效值。
4、改变探测线圈的位置和方向测量不同位置和方向下的感应电动势,研究磁场的分布规律。
5、数据记录与处理记录实验中测量得到的电压、电流、频率等数据,并进行分析和计算,得出交变磁场的相关参数。
五、实验数据1、交流电源的频率$f = 50Hz$,电压$U = 10V$。
2、探测线圈的匝数$N = 100$匝。
3、在不同位置和方向上测量得到的感应电动势峰值和有效值如下表所示:|位置|方向|感应电动势峰值(V)|感应电动势有效值(V)|||||||中心|水平|85|60||边缘|垂直|52|37|六、数据处理与分析1、根据电磁感应定律,感应电动势$E = N\frac{d\Phi}{dt}$,由于磁场变化是周期性的,可以表示为$B = B_0\sin(\omega t)$,其中$B_0$为磁感应强度的峰值,$\omega = 2\pi f$为角频率。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电磁兼容设计报告
报告题目:电磁兼容基本知识以及印制电路板的电磁兼容设计
专业:电子工艺与管理
班级:电艺 3081 学号: 37308112 指导老师:张鹏
电磁兼容基本知识以及印制电路板的电磁兼容设计电子信息院电艺3081 学号:12#
摘要::1.简单了解电磁兼容兼容基本原理。
2.分析印制电路板的电磁兼容设计影响因素。
关键词:电磁兼容;屏蔽;滤波;接地。
引言:
随着电气设备的日益广泛应运,电磁干扰问题日益突出。
1864年麦格斯威总结电磁场理论,,为认识及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1881年英国科学家希唯赛德发表了“论干扰”文,标志着研究干扰问题的开端。
1888年赫兹成功接收到电磁波,验证了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并从此开始电磁干扰实验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磁兼容已从事后检测发展到预先分析评估,预先检验,其设计方法共经历了三个阶段,问题解决法,规范法以及系统法,因而了解电磁兼容的基本原理已越来越重要,主要解决电磁兼容的方法有屏蔽,滤波,接地。
特别是对于印制电路板的电磁兼容必须要有深入的了解。
正文:
1.基本原理:
电磁兼容是研究电磁干扰问题,在任何系统中,要形成电磁干扰必须具备3个基本条件,即骚扰源,
对骚扰敏感的接收单元,把
能量从骚扰源耦合到接收单
元的传输通道,称为电磁干扰三要素。
骚扰源分为自然骚扰源和人为骚扰源。
自然骚扰源,是由于大自然现象所造成的各种骚扰源,包括大气噪声源,天电噪声源和热噪声源;人为骚扰源包括各种各样的电气。
电子设配或系统。
电磁骚扰从骚扰源传播至敏感单元,其传播方式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
法,按其耦合机理可以分为传导耦合,磁场耦合,电场耦合和辐射耦合。
传导耦合是指两个电路之间至少有两个电气连接节点,因为是通过公共的电路产生耦合,故这种耦合也称为公共耦合方式,比较常见的有公共地阻抗耦合和公共电源阻抗耦合;磁场耦合是指一个回路中的骚扰电流通过链接磁通在另一个回路中感应电动势,以传播骚扰的耦合方式;电场耦合是指一个电路中导体的骚扰电压通过与其邻近的另一个电路中导体之间的相互电容耦合产生骚扰电流,以传播骚扰的耦合方式;辐射耦合是指电磁骚扰在空间中以电磁骚扰的形式传播,耦合至被干扰电路。
2.印制电路板的电磁干扰设计:
印制电路板(PCB)为电子设备中的元器件提供电气连接,并起支撑作用,是电子设备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电子设备的质量。
在印制电路板设计中,通常要考虑降低成本、提高电路密度、减小占用空间、保证制作简单问题,同时,也必须保证电磁兼容性,减小其产生的电磁骚扰,提高其抗扰性。
合理的布置印制电路板上的元器件及其连线,避免形成典型的电磁发射和接收结构,使强骚扰源与敏感电路尽量分开以减小其耦合,采取适当的解耦措施等,是提高印制电路板电磁兼容的有效方法。
一般,在印制电路板设计中通常有许多有关电磁兼容的设计应遵循如下指导规则:
1.按照电路的流程安排各个功能单元电路的位置,使布局便于信号流通,并使信号尽可能保持一致的方向。
2.可能相互影响或干扰的元器件,在布局是应尽量远离或采取屏蔽措施。
像数字电路与模拟电路、高频中频低频电路。
3.不同频率的信号线,不要相互靠近平行布线;对高频信号线,应在其一侧或两侧布设接地线进行屏蔽。
4.对于高频高速线路,应尽量设计成双面或多层印制板。
双面板的一面布设信号线,另一面可以设计成接地面;多层板中可把易受干扰的信号线布置在地层线或电源线之间;对于微波电路用的带状线,传输信号线必须布设在两接地层之间,并对其间的介质层厚度按需要进行计算。
5.晶体管的基极印制线和高频信号线应尽量设计的短,减少信号传输时的电磁
干扰或辐射。
6.不同频率的元器件不共用同一条接地线,不同频率的地线和电源线应分开布设。
7.数字电路与模拟电路不共用同一条地线,在与印制电路板对外地线连接处可以有一个公共接地点。
8.工作时电位差比较大的元器件或印制线,应加大相互之间的距离。
总结:
通过对电磁兼容原理的了解和印制电路板中电磁兼容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电磁兼容原理、技术及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
2. 《电磁兼容原理及应用》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