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复习上课详解
- 格式:pdf
- 大小:3.23 MB
- 文档页数:18
《齐桓晋文之事》教材深度解读重点赏析赏析句子1.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明确:这句话是齐宣王向孟子询问“霸道”时,孟子的回答。
“霸道”不符合儒家思想,而孟子想要向齐宣王宣传的是“王道”。
孟子的这句回答非常巧妙,体现了孟子的论辩技巧:前一句话避开了齐宣王的问题而不回答。
第二句话转移话题:孟子巧妙地把话题转移到自己想谈的“王道”上去,婉转地说“无以,则王乎?”使齐宣王难以拒绝。
2.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钓,而不足以举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则王许之乎?”明确:孟子的这句话使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下文说到的齐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同样是力能做到而不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重点解读1.在孟子发出了“推恩”然后可以王天下的议论后,齐宣王并没有明确地表示要去实行,孟子又是怎样使齐宣王最终说出“我虽不敏,请尝试之”的?明确:孟子用“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一激,使齐宣王说出了心中的想法,再解释齐宣王“大欲”之意,故意提出“肥甘”“轻暖”“采色”“声音”“便嬖”五项,旁敲侧击,逼出齐宣王的“大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然后又用“缘木求鱼”的比喻点出图霸天下根本不可能实现,让齐宣王死了这条心,再以“邹与楚战”作喻,点明强弱、胜负之理。
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他看到欲王天下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发政施仁”。
这一部分主要从反面论述了不施仁政的严重危害。
最终让齐宣王认识到:必须行王道。
阅读方法小贴士反面论证就是从论点的对立面入手,通过证明它的错误来体现论点的正确。
反面论证更能加大论证力度,加深读者印象,发人深省。
2.孟子采用迂回曲折的方式劝说齐宣王实行“王道”,具体是怎样做的?明确:第一步,齐宣王向孟子询问齐桓晋文之事,说明他有称霸诸侯的野心。
孟子一贯反对诸侯之间的武力征伐,主张实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故以“无道”“无传”转移话题,转而讨论王道,把话题纳入自己的轨道。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梳理一、古今异义1.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古义:吝啬;今义:喜欢)2.刑于寡妻,至于..兄弟(古义:推广到;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事或另一情况)3.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4.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古义:表原因的虚词。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5.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义:用来推广到;今义:连词,相当于“和”)6.否,吾何快于是..(古义:如此;今义:连词,紧接上事之后并由于上事而出现某种结果)7.吾惛,不能进于是..矣(古义:到这里;今义:连词,紧接上事之后并由于上事而出现某种结果)8.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古义:指中原一带;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9.然后从而..刑之(古义:接着就;今义:连词,因此,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二、通假字1.无以,则王乎(以通“已”,止)2.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3.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刑通“型”,作榜样)4.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
反通“返”,回到)5.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6.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通“矣”,确定语气)7.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8.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愬通“诉”,申诉,控诉、控告)9.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斑白,花白)10.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11.王说(说,通“悦”,高兴)12.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三、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活用作动词(1)无以,则王.乎(本文有多处,名词作动词,行王道,统一天下)(2)刑.于寡妻(通“型”,名词作动词,做榜样)(3)权.,然后知轻重(名词作动词,称一称)(4)然后从而刑.之(名词作动词,处罚)(5)是罔.民也(通“网”,名词作动词,用网捕捉,引申为陷害)(6)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作动词,穿)(7)树.之以桑(名词作动词,种)2.名词作状语(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向西;向东。
齐桓晋文之事知识点归纳整理咱们来聊聊《齐桓晋文之事》这篇文章,它可是古代文学里的一颗璀璨明珠呢!这文章里的重点字词,那可得好好说道说道。
像“保民而王”的“保”,意思是“安”“安抚”,这要是理解错了,整篇文章的意思可就差之千里啦!还有“吾惛,不能进于是矣”中的“惛”,是“糊涂”的意思,齐宣王说自己糊涂,咱可不能跟着糊涂哟!再说说文中的特殊句式。
“莫之能御也”,这可是个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该是“莫能御之也”。
是不是有点像我们平时说话把重要的东西放前面,强调一下?“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这是个主谓倒装句,“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这样一调整,语气和强调的重点就不一样啦!文中的论证方法也是一绝。
孟子用“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作类比,来说明齐宣王不是不能行王道,而是不愿意去做。
这就好比你能轻松拿起一本书,却不愿意去翻开它一样。
多形象,多生动!还有“缘木求鱼”的比喻,说齐宣王想用武力称霸天下,就像爬上树去找鱼,简直是异想天开嘛!还有那些思想观点,更是值得我们深思。
孟子主张“保民而王”,要关注百姓的疾苦,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国家才能强大。
这不就跟我们现在说的要以人为本一个道理吗?要是只想着自己的权力和利益,不顾百姓死活,那国家能好吗?咱们学习这篇文章,可不能只是死记硬背那些知识点,得去体会孟子的智慧和勇气。
他面对齐宣王,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一心为了天下苍生。
这得有多大的胸怀和担当啊!想想我们自己,在生活中是不是也应该多为别人着想,多做一些对大家有益的事情呢?别总是只盯着自己的那点小利益,眼光放长远点,格局放大点,说不定能有更大的收获呢!总之,《齐桓晋文之事》这篇文章,知识点丰富,思想深刻,值得我们反复琢磨,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咱们可不能把它当成负担,而要当成宝贝,好好珍藏,好好领悟!。
《齐桓晋文之事》复习教案教师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并理解《齐桓晋文之事》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齐桓晋文之事》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齐桓晋文之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学会如何运用文本中的理论和观点进行论证和表述。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尊重;(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背诵并理解《齐桓晋文之事》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3)了解《齐桓晋文之事》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1)文中某些句子和词汇的理解;(2)如何运用文本中的理论和观点进行论证和表述。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齐桓晋文之事》的历史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要求学生查找并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心得;(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2)分析课文内容,揭示文章主旨。
5. 练习与拓展:(1)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引导学生运用文本中的理论和观点进行论证和表述。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齐桓晋文之事》;2. 完成相关练习题;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心得体会: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的学习收获和思考。
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