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观念 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对话黄淮学院党委书记张力奎
- 格式:pdf
- 大小:167.50 KB
- 文档页数:2
《以学生为中心:当代本科教育改革之道》阅读笔记目录一、内容概要 (3)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2. 文献综述 (5)3. 研究内容与方法 (6)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7)1. 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 (8)2. 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 (9)3.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模式 (10)三、当代本科教育改革的方向 (11)1. 教育目标的重塑 (12)1.1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13)1.2 注重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15)1.3 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 (16)2. 教学内容的更新 (18)2.1 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19)2.2 融入跨学科知识体系 (20)2.3 强化信息技术应用 (21)3. 教学方法的改进 (22)3.1 倡导互动式教学 (23)3.2 推广案例教学 (25)3.3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25)4. 评价方式的变革 (27)4.1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28)4.2 注重过程性评价 (29)4.3 提升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30)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实践探索 (31)1. 学生参与式教学 (32)2. 小班化教学 (34)3. 项目式学习 (36)4. 导师制 (37)5. 学生自主学习环境的营造 (39)五、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39)1.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 (41)2. 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42)3. 学生个性差异的应对 (43)4. 教育质量的监控与评估 (44)六、结论与展望 (46)1. 研究总结 (47)2. 对未来本科教育的建议 (4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49)一、内容概要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本科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以学生为中心:当代本科教育改革之道》一书深入探讨了如何将学生置于教育的核心位置,并提出了相应的改革策略。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应贯穿于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评估反馈等各个环节。
当前本科教育普遍存在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问题。
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作者:张雷张涛来源:《新西部》2024年第03期乡村振兴是一项重大系统工程,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建构。
乡村振兴与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
”乡村振兴作为当前战略性任务之一,关系到生态振兴、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等方面;而高校“大思政课”建设也恰好需要在这几方面提出新思考、探索新路径,从而在实践上达成二者的耦合机理与创新视角,一切从实践出发探索高校“大思政课”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
乡村振兴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关切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积累日益丰盈,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关键阶段,我们既要富起来更要能够强起来,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前进的道路上既有机遇,也有风险和挑战。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新发展阶段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必须建设农业强国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我们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新发展阶段上要基本实现现代化任务十分艰巨,风险和挑战前所未有,必须与“大思政课”建设有机联系起来,“大思政课”建设是凝聚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科学构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思政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高校课程群的重要构成部分,在全国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大思政课”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的重要论述,为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新的根本遵循,为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胸怀“国之大者”、紧扣“两个大局”注入了新的动能。
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能力作者:李金成陈梦迁来源:《人民论坛》2021年第36期【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高校治理【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那么,在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推进高水平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
”这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提高办学水平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指明了努力方向。
人才培养能力是解决人才培养问题所具备的素质,表现在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教育资源聚集与高效利用、培养人才的硬能力与软能力三个层面。
应用型本科高校要以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坚持思想政治育人、加强专业建设、强化质量管理、统筹资源利用为抓手,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高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建设的制度保障。
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就是坚持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按照高校章程完善相关制度,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制度基础和保障。
一是紧密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特色,合理確定培养目标,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创新实践能力较强、潜心服务基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并把其写进高校的章程之中,使之具有广泛的约束力与指导力。
二是紧紧围绕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层次定位、专业方向定位与质量规格定位,深入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完善和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三是修订导向类、建设类、职责类、运行类、监控类、绩效类等制度,完善与建立课程治理、学科治理、教学治理、人才质量治理等体系,促进办学资源聚集与有效利用。
四是按照“一群最有能力和知识的制度供给主体在适当的决策层面上按照科学的程序能够制定出合适的现代大学制度”的治理逻辑,完善高校的董事会、学术委员会、校务委员会、教学委员会、教师委员会以及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制度,充分发挥专家在管理、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等事务中的决策作用,促进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能力走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黄淮学院主持召开应用技术大学“地方院校转型发展工程项目组”项目研讨会2013-08-21 编辑:黄淮学院来源:黄淮学院浏览:523 次字号: 大中小内容导读:8月17日,由黄淮学院担任组长的应用技术大学“地方院校转型发展工程项目组”研讨会在黑龙江工程学院召开,校长介晓磊主持了本次会议,副校长谭贞汇报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工程研究报告》、《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工程实施方案》。
中国民教网讯8月17日,由黄淮学院担任组长的应用技术大学“地方院校转型发展工程项目组”研讨会在黑龙江工程学院召开,校长介晓磊主持了本次会议,副校长谭贞汇报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工程研究报告》、《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工程实施方案》。
教育部规划司规划处刘志敏同志、黑龙江省教育厅高教处处长丁哲学,以及来自黑龙江工程学院、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重庆三峡学院、安徽科技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哈尔滨华德学院、黑龙江东方学院等全国9所高校的领导、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
会议听取了副校长谭贞关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工程研究报告》、《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工程实施方案》等方面的工作汇报。
《研究报告》分为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两大部分。
研究进展包括收集资料、议定研究提纲、调研访谈、撰写研究报告等。
研究成果涵盖了转型发展的理论基础及其战略意义、现状及主要困难、国内外高校成功经验及启示、转型发展路径、转型发展目标与任务、对策及建议等方面。
《实施方案》主要包括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实施范围、重点任务、资金筹措、组织实施等六个方面的内容。
与会专家对研究报告和实施方案给予了充分肯定,并结合本校的办学实践就应用技术大学定位与标准、分类指导、招生制度改革、集团化办学制度、办学自主权、师资建设、课程体系等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介晓磊在主持会议时指出,以《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为主要标志,中国高等教育开始了深刻的变革,总的目标和导向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一方面,在国家层面,要完善高等教育体系、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另一方面,各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要准确定位,特色发展,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竞争力。
2019年4月,黄河科技学院大学生创业孵化园被认定为“第四批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这是河南省高校创业孵化基地中第一个获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认定的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这也是黄河科技学院成为河南省首批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以来取得的诸多成果之一。
2015年,《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指导意见》颁布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尤其是部分地方普通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获得高度关注。
作为我国民办高校的领跑者,黄河科技学院是教育部首批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单位、河南省首批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在应用型大学建设过程中打造了创新创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学校“名片”,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应用型高校是高等学校的一种类型,而不是一个层次。
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
”在今年“两会”期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黄河科技学院院长杨雪梅曾建议,要引导应用型高校争创一流。
争创世界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也是黄河科技学院一直努力的方向。
为了进一步了解黄河科技学院在应用型大学建设中的新探索,本刊记者采访了杨雪梅校长。
敢为天下先,坚定走应用科技大学发展道路——专访黄河科技学院校长杨雪梅文/本刊记者 马孝民最大的优势是“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河南教育》(高教):杨校长,您好!黄河科技学院是我国民办高校的一面旗帜,也是应用性技术类型本科院校建设的佼佼者。
作为这样一所大学的校长,您如何看待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杨雪梅: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是必然的。
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后,高校趋同发展导致高等教育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
高校为更好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实现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等职能,同时促进高校本身的发展,就要转型。
中国民办教育博物馆64终关注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职业发展的意义,为学生走入社会、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打好、打牢基础。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与应用型本科院(系)建设路径——以黄淮学
院经济管理系为例
韩占兵
【期刊名称】《现代企业》
【年(卷),期】2015(0)7
【摘要】一、问题的提出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需要大量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
在此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界提出了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转型发展的历史任务。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涉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全局的重大改革,将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持续和深远影响。
【总页数】2页(P62-63)
【作者】韩占兵
【作者单位】黄淮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专业建设的难点与路径选择——以黄淮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 [J], 赵健
2.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研究——以黄淮学院音乐表演系为例 [J], 张艺迪
3.地方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以黄淮学院图书馆转型发展为例 [J], 田燕
4.高校院(系)学生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以黄淮学院社会管理系为例[J], 王朝庆
5.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干部队伍管理创新探索——以黄淮学院经济管理系为例 [J], 刘凯;汤积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龙源期刊网 黄淮学院转型发展实践作者:周晶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4年第17期黄淮学院于2004年在原驻马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原职业技术学院基础上合并组建而成。
十年来,学校紧紧围绕高质量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这一核心任务,转观念、抓改革、强建设、调结构、搭平台、破难题,强力推进学校转型发展,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办学道路。
顶层设计,规划转型发展路径。
在准确把握国家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
围绕办学目标,学校确立了“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提出了推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两大突破”,实现从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从以师范教育为主向以应用技术教育为主、从封闭式办学向开放式办学“三个转型”,强力实施“人才强校、质量立校、专业集群、项目带动、开放合作”五大发展战略。
清晰明确的战略转型行动计划加速了学校的转型提升。
更新观念,引领学校转型发展。
一是深入行业、企事业单位进行调研、分析论证,催生应用型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
二是围绕“怎样办好应用型大学、怎样培养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等核心问题,以“政策引路、专家指路、行业铺路、学校探路”为方法持续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引导师生观念更新。
三是邀请境内外知名专家来校作专题指导,派出人员到国外应用型大学进行考察培训,建立专题网站、设立课题等方式,启发师生转变观念。
通过思想观念的转变,进一步提升全校师生对创办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理论自信和行动自觉。
多措并举,推动学校转型发展。
一是构建校企合作发展联盟,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科技产业园等校内综合实训基地及校外实训基地,打造多主体合作、多团队协作、多模式运作的教育、科研、服务一体化协同创新平台。
二是按照“突出应用、集群发展、培育特色、提高质量”的思路,改造老专业,增设新专业,建设专业集群,实现学校专业链与地方行业产业链的集群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