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3
高中历史《发达的古代农业》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发达的古代农业》,选择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
接下来我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
本课是高中必修二经济史的第一课,在经济史的学习中起基础性作用。
本课主要包含三个部分的内容,分别是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生产力的发展是这些内容产生、发展和演变的根本因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历史唯物史观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上好一堂课不仅要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同时还要对学情有足够的把握。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
这一阶段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部分本课相关的知识,但初中阶段知识较分散,学生缺乏知识归纳与专题分析能力。
三、教学目标新课标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
根据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结合学情,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并通过了解农业工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理解工具的变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从精耕细作和男耕女织两个角度来掌握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表格归纳法和图示法掌握古代农业在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等方面的发展和演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我国是世界农业的发源地之一,古代农业发展在世界上占领先地位。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根本原因,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四、教法与学法本课主要采用讲解法和图示法,让学生通过自主性学习和合作探究式学习掌握本课相关知识点。
五、教学过程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教学目标,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新课导入、自主预习、知识精讲、小组讨论、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
1.新课导入:我采取的是复习导入法,课件展示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图片,引导学生结合初中知识回答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农业种植情况。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
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
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
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
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导入新课】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目前,我们还经常提及三农问题。
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讲授新课】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阅读教材第一部分, 思考:A.中国古代农业是怎样完成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的?B.推动整个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中国原始农业(1)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耕作方式: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第一章:古代农业的发展背景1.1 古代农业的定义与特点定义:古代农业是指人类在古代时期,以耕作和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社会经济形态。
特点: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生产力水平较低,农业技术简单,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
1.2 古代农业的发展条件气候条件:温和湿润的气候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土地资源:肥沃的土地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开展。
劳动力:奴隶和农民是古代农业生产的主体。
第二章: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技术2.1 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犁:古代犁的形制有木犁、石犁等,逐渐从手工操作发展到畜力牵引。
肥料:古代农民使用肥料,如动物粪便、绿肥等,以提高土地肥力。
水利设施:古代农业注重水利建设,如灌溉渠道、水车等,以应对干旱和水灾。
2.2 古代农业技术耕作制度:轮作和连作是古代农业常见的耕作制度,有利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农作物种植:古代农民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地条件,种植适宜的农作物,如水稻、小麦、粟等。
农业技术革新:古代农业技术不断发展,如耕作工具的改进、水稻育秧技术的出现等。
第三章:古代农业生产组织与管理3.1 古代农业生产组织家庭农业:古代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男性为主要劳动力。
农村社会组织:农村中存在一定的组织形式,如村庄、乡里等,农民之间有互助合作的关系。
3.2 古代农业管理与经营土地制度:古代农业中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土地买卖和租赁现象出现。
农业生产计划:古代农民根据气候变化和农事安排,制定合理的农业生产计划。
农业市场:古代农业市场中,农产品交换和贸易逐渐发展,形成了初级市场。
第四章:古代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影响4.1 古代农业对人口的影响农业生产提供了基本生活资料,支持了人口的增长。
农业劳动分工: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形成了特定的社会阶层。
4.2 古代农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农业是古代经济的基础,提供了粮食和其他农产品,支撑了其他产业的发展。
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促进了社会财富的增加。
4.3 古代农业对文化和社会结构的影响农业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影响了古代社会的文化形态。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篇一:示范教案(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设计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且在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经以其辉煌灿烂的文明,令世人瞩目与向往。
古代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本单元探讨的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人们为发展社会经济所作出的努力。
本单元由四课组成,即发达的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的经济政策。
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有利于弄清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的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标准。
中国传统农业发展水平长期处于世界最前列,是中国古代社会繁荣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古代手工业的成就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古代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制度,是生产关系范畴的表现。
本单元的重点是掌握古代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特点,难点是分析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整体设计本课概述古代农业孕育了我国古代文明,它的艰难成长历程,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艰辛和智慧。
精耕细作和自给自足,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本课内容分三目,对我国古代农业的成长历程和基本特征进行了充分的诠释。
第一目“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介绍了我国古代农业主要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的过程,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水平在不断提高。
第二目“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则从耕作方法、耕作制度等方面,详细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农业的辉煌成就,充分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
第三目“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则重点描述我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除此之外,本课还配有大量的插图和辅导资料,对以上三目内容进行了补充和解释,它有助于学生对农业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说教材(一)、教材地位本课是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第1课。
农业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生产部门,而中国又是世界上四大农业古国之一,自古以来,就有以农立国的历史传统。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它为人们提供生活必需的粮食和副食品,为手工业部门提供原料。
因此,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有利于我们对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形成整体认识。
(二)、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认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2)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
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
(2)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3)学会自学探究,用历史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问题探究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勤劳双手和无穷智慧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采用学生自学探究、历史比较法等完成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表格来突破重点)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通过《夫妻双双把家还》片段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二、说教法学法(一)学情分析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是施教的出发点。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堂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2)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木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兎作用与於响•2.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
(2)鼓励7生人胆地回答问题.捉示7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门我捉供机会和平台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从中国农业发展的历程中.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於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通过本节课教学.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利用勒劳双手和无穷智栽为中国古代文明创造了巨大财富.是历史的创造者.但圧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重点难点M点:农业生产的发展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教学方法问題探究法.分析比较法、讨论法、归纳总结法课型新课课时一课时(45分钟)教具参媒体教学过程【导入新课】(2分钟)利用多媒体播放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的那段戏曲.让学生欣法,并思考问題一:歆词中所向往的生活足什么样的?问题二:这段歌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在学生冋答的基础上老师概括,指出这段歌词不能休现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全貌.要想仔细了解我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详悄,还需要大家一起学习《发达的古代农业》这节课。
一. 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3分钟》阅读教材第一部分,思考:①中国古代农业址怎样完成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的?②推动整个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出什么?(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中国农业的起源:(1)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2)表现:①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参见教材“引育”)一一民间传说②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发现稻谷一考古发现(3)地位:中国是世界上鼓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参见教材匕“历史纵横”提及的世界三个农业起源中心)2、原始农业:(1)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补充资料】了解原始农业的耕作方法荆、扬南有桂林之饶.内有江、湖之利.左陵阳之金,右蜀.汉之材.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轉.地广而饶财。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精选3篇)《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篇1【重点讲解】简要分析中国古代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形成和进展中国古代文明是在长江、黄河、辽河等适合进展农业的大河流域进展起来的。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成为推动精耕细作技术进展的主要动力。
而精耕细作技术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但是到了近代,小农经济却渐渐成为中国社会生产力进展的桎梏。
它的坚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进展缓慢和长期连续的重要缘由。
接下来我就对这个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化进展期。
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进展的基础。
铁犁牛耕技术消失于春秋战国,在汉代得到改进和推广。
隋唐时期,随着江东犁的消失,得到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
还采纳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
为了提高土地生产率,人们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发挥土地潜力,在北方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形成耕耙耖技术。
转变农业环境,提高土地生产率。
中国古代重视农田浇灌,从古至今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改善了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
总之,我国古代农业孕育了我国古代文明,它的困难成长历程,既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艰辛和才智,也包含了历代统治者所实行的农业政策。
精耕细作和自给自足,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难点分析】全面熟悉小农经济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生产部门。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在其自身的农业保持长盛不衰,其社会历史和文化才能持续进展。
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说课稿高台一中高二文综组赵伟吉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发达的古代农业》。
本课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中的第1课。
农业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生产部门,而中国又是世界上四大农业古国之一,自古以来,就有以农立国的历史传统。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它为人们提供生活必需的粮食和副食品,为手工业部门提供原料。
因此,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有利于我们对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形成整体认识。
高一学生经过政治卷的学习,已经懂得了历史学习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思维,开始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和独立思考意识,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但学习方法和习惯还待养成。
因此,我认为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根据本课课标、教材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我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1、学生通过情景再现和角色扮演,能够梳理出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从中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学生通过解读史料和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分析史料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意识,能够理解并分析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理解封建政权下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和影响,认识到古代人民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历史,但在阶级社会里,广大人民的生活却相当困难。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重点定为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难点为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接下来说我的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主要以下四个环节:新课导入、新课讲授、巩固练习和点拨升华。
导入新课:我会在黑板上写出“农夫”二字,让同学们说说能联想到什么意思,然后我强调农夫有很多意思,比如“农夫三泉”“乐队农夫”这里讲的“农夫”是指“务农的人”,他们散播种子,种植食物,发明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等,促进了古代农业的发展。
那么古代的农夫又经历着怎样的一种生活呢?于是导入新课进入新课学习。
讲授新课:假设有一个从原始社会生活到封建社会末期的农夫,经历了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生活,也经历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活,然后我会给出同学们一张表,让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课外所学从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农作物和水利灌溉等方面归纳各个时期的不同表现。
《发达的古代农业》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南宁九中李湘玲一、说教材及教学目标(一)、教材地位:《发达的古代农业》是人教版必修二的开篇之章,主要讲述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状况。
作为开篇之章,也是第一单元介绍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的切入点,从内容上说,古代农业的发达为古代中国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整个中国历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推动了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对于学生而言,开篇之章处理得好对普通中学学生今后是否有兴趣、是否掌握学习必修二经济史的方法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分析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
培养自主学习、理性思维、合作探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问题设置、实物体验法等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会学生主动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和体验,认识古代中国的繁荣发展与勤劳的劳动人民是分不开的,培养学生在民族复兴道路上的爱国精神和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依据】既是课标要求,又能够促使学生在归纳古代农业发展概况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总结能力。
教学难点:古代中国农业繁荣的原因【依据】现代学生的感恩意识、主人翁心态淡薄,德育教育是当今历史课堂上的必修课。
二、说教法与学法(一)学情分析:作为普通中学学生,九中高中生性格活泼开朗,乐于参与课堂活动和表达观点,具备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但是他们基础较弱,知识面窄,表达能力有限,思维分散,记忆力不佳。
(二)教法与学法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就必须让历史有“趣味”,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来提升学习的兴趣。
俗语说得好: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说课稿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历史教研组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说教材地位
本课是第1单元第1课,本单元主要讲述的内容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而本课内容分为三个子目对我国古代农业的成长历程和基本特征进行了充分的诠释,在教材中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
根据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自然经济、精耕细作、井田制等概念;理解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产生原因、小农经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体验我国农业文明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等方法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我国古代发达的农业,不仅为手工业和商业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为中华文明的萌发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说教材重、难点
【重点】:农业生产的发展。
【难点】: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四、说学情和教法分析
高一的学生思维活跃,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但是历史知识的储备并不充分,针对这种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为探究式教法,包括:提问法、讨论法、材料引导法、多媒体演示法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
那么这些教学方法这么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呢,那就来看我的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本课导入采用PPT图片导入法,首先展示十二生肖图,再提问哪些动物与农业有关,由此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
(1)第一子目是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首先用对神话传说的分析,引发学生兴趣;再以考古发现加以证实,进而探究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起源早。
再采用比较法、讨论法等从生产工具、生产资料、生产技术等方面,解决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农业发展的概况。
(2)第二子目: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采用分类讨论和演示从铁犁牛耕的发展、耕作技术的发展、水利灌溉三方面,逐一加以介绍,让学生全面地了解我国农业技术发展的概况及其影响。
(3)第三子目: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是本节课的难点,主要讲了土地国有制发展到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
在讲小农经济时,运用问题探究法和史料分析法,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了解小农经济的概况,二是了解与之相适应的土地制度,三是了解小农经济的影响,进而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本课内容
六、课堂小结
通过板书结构引导学生一起来总结本堂课的学习的总结。
七、作业布置
布置课后复习和课前预习的巩固和提高作业。
八、教学反思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