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箱中60例新生儿腹股沟与腋窝体温测试对比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00.91 KB
- 文档页数:1
新生儿体温测量部位和时间的临床研究马春波,刘建芬,田雪莲【摘要】目的探索简便易行、准确可靠的测试新生儿体温的部位和时间。
方法对20例正常新生儿进行观察,同时测试其颈温和腋温。
结果新生儿颈温和腋温数值差异无显著性(P>);颈温测试7min和10min差异无显著性(P>)。
结论测试新生儿颈温7min即可反映机体的真实温度,且颈温测试安全、方便,可以在产科病房和新生儿室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体温;测量部位;测量时间体温是机体内在活动的客观反映。
护理人员只有采取正确的方法,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才能获取准确的体温数值,为治疗和护理提供必不可少的依据。
测量体温最常用的方法是腋下测量,但在产科病房,测量新生儿腋温时存在不利之处。
因为新生儿出生后需要保暖,新生儿包裹较多,每次测试腋温的时候都需要解开衣服,易使新生儿受凉;并且新生儿手臂不易固定,夹试体温计时需要护理人员扶托。
为寻找一个简便易行、准确可靠的测温部位及方法,笔者对20例新生儿进行腋温、颈温的对比观察,并尝试将体温计夹试7min来测量颈温,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05年3~4月我院住院新生儿20例,出生天数1~7天,男12例,女8例,体重2800~4600g,早产儿1例(36周),过期产儿1例(43周)。
方法仪器采用上海医用仪表厂生产的CR、W11水银体温计,测试前将所用体温计水银柱甩至35℃以下,于同一时间放入38℃温水中,3min取出检视,体温表误差<℃[1]即可使用。
方法测量时室温在22℃~26℃之间。
新生儿安静时测量,哭闹、沐浴或喂奶应30min后再测。
将新生儿取仰卧位或侧卧,擦干汗液,同时夹体温计于腋下和颈部,两侧均可。
测量方法如下:(1)腋下测量法:将体温计水银柱端放于腋窝深处,紧贴皮肤,屈臂过胸,协助扶托。
(2)颈部测量法:将体温计水银端放于颈部颈总动脉搏动处,紧贴皮肤,新生儿的头稍偏向放体温计侧,夹紧体温计。
每例连续测量5天,每天分别在10am、2pm测量2次。
新生儿护理技术在血气分析中的方法研究【摘要】目的:比较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采血方法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血肿发生率、操作所需时间和安全性。
方法:将120例需动脉采血的患儿按随机原则分为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组。
结果:两组采血方法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
均由在新生儿科工作2年以上、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士进行操作。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股动脉穿刺方法进行采血。
在股三角内股动脉表浅,腹股沟韧带中点稍下方可触及其搏动,与其平行的股静脉在其内侧0.15cm,即为穿刺点。
患儿取仰卧位,双腿分开呈蛙状,暴露并垫高穿刺侧腹股沟区,左手固定压迫采血侧下肢防止活动,右手持一次性注射器垂直刺入,然后逐渐向上提针,并同时抽吸,见有回血时停止提针,抽取所需血量,拔针后用棉球压迫穿刺部位止血。
观察组:采用桡动脉穿刺采血。
操作者将患儿手腕部伸直呈水平,掌心向上,穿刺点位于掌横纹上方1~2 cm的动脉搏动处。
用已消毒的手指触桡动脉搏动的准确位置,使动脉恰在手指的下方,在示指边的动脉搏动处进针;或者将患儿的前臂垂直平均分成4份,在桡侧外1/4处掌横纹上方1~2 cm处进针,进针方向为逆血流方向并与皮肤呈45°~60°角,进针幅度不宜过大,以免刺破对侧动脉壁。
针头进入动脉后,血液可以靠动脉压自动流入注射器内;当观察动脉血液在注射针柄内的乳头处波动时,即可拉针栓抽血。
取血后拔出穿刺针,局部压迫止血5~10 min,对有出血倾向、凝血机制不良的患儿,压迫时间应延长。
迅速将针头插入胶塞内防止血液与气体接触。
将注射器在两手间搓动4~5次使肝素与血液混匀。
两组均使用规定的一次性采血器,同时由同组护士进行操作。
1.3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均数的比较用t检验,构成比和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股动脉采血组60例患儿中,一次穿刺成功32例,采到静脉血7例,发生溶血15例,发生血肿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