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186.87 KB
- 文档页数:4
作者简介:魏从光,本科学历,副主任医师。
作者单位:450000郑州,武警河南总队医院:1.院部,2.消化内科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研究进展魏从光1,魏晓艳2综述郝润春2审校【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中国图书分类号】R82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 )主要是指上消化道内的内容物反流到食管的一种疾病,可引起以反酸、烧心等为主要表现的消化道不适症状,也可出现咳嗽、哮喘、咽部异物感等消化道以外的症状。
GERD 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如果治疗不当或不及时,极易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1]。
文献[2,3]显示,GERD 在全球的发病率约为13.3%,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及经济水平的改变,GERD 的发病人数逐年呈上涨趋势,该病的相关研究也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本文就GERD 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
1病因及发病机制1.1食管括约肌功能异常食管括约肌包括食管上括约肌和食管下括约肌,两者在抗反流中发挥的作用程度不同。
相关研究表明,反流物的组成和体位会影响食管上括约肌的反应[4]。
另外,食管咽喉反流的患者食管上括约肌通常存在功能障碍,从而说明咽喉反流的发病机制中食管上括约肌的功能障碍也参与了其中[5]。
抗反流屏障最重要的结构为食管下括约肌,下括约肌的正常收缩可以避免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有相关研究显示,健康人的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明显比GERD 患者的高,Matthias P 等[6]研究表明,食管下括约肌的缩短以及静息压的降低可导致下括约肌受损,而且食管的酸暴露程度影响下括约肌的受损程度,两者呈正相关。
1.2酸袋的影响吴菁等[7]提出,酸反流与酸袋的位置和长度都有关,但跟酸袋的位置有更大的相关性,位置越高,越容易发生反流。
另外,有研究显示,有食管裂孔疝的患者更容易出现酸袋,而且疝孔越大,酸袋的位置就越高[8,9]。
老年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标签:老年人;胃食管反流;进展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一种酸相关性疾病,以食管下括约肌(LES)功能不全、食管廓清能力下降及胃排空延迟,胃内容物经贲门倒流入食管,导致食管的炎症、溃疡、狭窄,及食管外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
近年来,国外学者Fass[1]提出: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及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NERD)、Barrett食管,称之为GERD相关性疾病,其相互独立。
1 发病机制GERD的病因是多因素的,它包括反流屏障的缺陷、食管廓清的异常、食管黏膜抵抗力的改变以及胃排空延迟等。
其中,黏膜损害主要由胃内容物(胃酸、胃蛋白酶),甚至十二指肠液反流引起。
食管、胃的运动主要通过神经肌肉收缩来完成蠕动及传导。
生理状态下,胃内压力高于位于胸腔内的食管内压,食管下段括约肌(LES)在静息状态呈收缩状态,维持一定的压力,是抗反流的重要屏障,起着阻止胃肠内容物反流的作用。
随着年龄增长,食管平滑肌相应发生了结构的变化,LES 松弛、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LESP)降低,故容易发生胃食管反流现象;另一方面,食管体部的正常压力和顺行性是及时清除反流物的主要力量。
老年人食管体部运动功能障碍,食管体部廓清能力明显减弱,不能及时清除反流物,导致反流物与反流物接触的时间延长,加重了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损害。
老年人唾液等分泌物减少,导致酸清除能力减弱,加上食管上皮的增生及修复能力下降均导致GERD的发病率在老年人更高。
同时,老年人患有多种疾病,常口服多种药物,如茶碱、抗胆碱、抗抑郁药、镇静药、钙拮抗剂、前列腺素等药物,可以直接损害食管黏膜或者使LES压力减弱而导致酸的暴露增加,明显促进了胃食管反流。
近年来,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和反流性食管炎(RE)的关系研究是一大热点,但研究结果尚不一致。
·综述·胃食管反流病与消化道微生态关系的研究进展李培彩 唐艳萍 【摘要】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研究发现GERD与消化道微生态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GERD患者的食管菌群存在明显改变,GERD与小肠细菌过度增长(SIBO)、肠道微生态也有密切联系。
消化道微生态改变可通过激活免疫炎性反应通路,影响食管及胃肠动力,提高内脏敏感度等多种机制,参与GERD的病理生理过程。
该文就GERD与消化道微生态的关系作一综述。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食管微生态;肠道微生态;相关性;精神心理DOI:10.3969/j.issn.1673 534X.2020.03.0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573737) 作者单位:300100 天津市南开医院消化内科 通信作者:唐艳萍,Email:cb1699@sina.com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口腔(包括喉部)或肺所致的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1],临床上GERD可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反流性食管炎(RE)、Barrett食管(BE)。
GERD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但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涉及物理、化学、精神和神经等多方面因素[3]。
近年来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和宏基因组研究以及生物信息学的发展,人们对消化道微生物组学的研究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消化道微生态对维持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而消化道微生态紊乱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并影响疾病的治疗[4]。
随着对消化道微生态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GERD与消化道微生态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本文就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犌犈犚犇与食管微生态正常食管黏膜有常驻的菌群,且与消化道其他部位的菌群在定性和定量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Dong等[5]对27名健康人的食管上、中、下段标本进行分析,发现食管菌群高度多样化,共有594属29门,厚壁菌门、变形杆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梭菌门、TM7较为丰富,链球菌属、奈瑟菌属、普氏菌属、放线杆菌属和韦荣球菌属较多。
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西医治疗进展(一)【关键词】GERD抑酸Hp根治胃失和降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GERD)是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一组临床症状和食管的组织损害。
主要表现为烧心、反流、胸骨后疼痛三大症状。
酸(碱)反流导致的食管黏膜破损称为反流性食管炎(refluxesophagitis,RE)1]。
通过内镜观察食管黏膜是否有破损,可分为内镜阳性GERD(即RE)和内镜阴性GERD,后者又称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refluxdiseaseNERD)。
内镜检查可以对RE进行确诊,并评价食管炎的程度、以及是否存在Barrett’s食管(BE)。
在新加坡举行的亚太地区消化疾病学术周讨论并通过的关于GERD的亚太共识中,认为胃镜是诊断NERD的金标准。
1/3的GERD病人有食管黏膜破损,可以通过常规内镜检出2]。
GERD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
近年来,随着医学界对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的深入,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西医药治疗抑酸治疗是该病的主导措施,一般分为初始治疗和维持治疗。
在初始治疗中,抑酸剂以质子泵抑制剂(PPI)为首选药物,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及埃索美拉唑是最常用的质子泵抑制剂,既可迅速缓解症状,又可减轻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损伤,尤其适用于伴有糜烂性食管炎的患者,维持治疗是巩固疗效、预防复发的长期策略,也是达到长期控制症状、预防并发症及临床治愈的现实途径。
因为GERD是一种时发时愈的慢性疾病,一般初始治疗缓解,但停药半年后复发率可达80%左右,故通常均需要采取维持治疗。
可根据患者的病情,个性化的分割应用PPI 原剂量或减量进行间歇性或按需治疗3]。
如反酸、反食特别严重甚至呕吐者,应用促动力药物可迅速抑制症状,此类药物主要有甲氧氯普胺,为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可以使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升高,促进胃排空,但其可进入血脑屏障引起椎体外系反应。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 )是一种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相关症状和(或)并发症的疾病[1]。
该病可以出现多种症状,包括典型和非典型症状,典型症状主要为反流和烧心,非典型症状包括慢性咳嗽、哮喘、声音嘶哑、慢性喉炎、胸痛、消化不良和恶心等[2-3]。
大多数GERD 患者食管没有糜烂等明显异常,被称为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 ,NERD )[4],过去也被称为胃镜阴性的GERD ,少数GERD 患者食管有不同程度的糜烂,被称为糜烂性食管炎(erosive esophagitis ,EE ),即通常所说的反流性食管炎。
根据目前文献报道,GERD 全球患病率为2.5%~51.2%[5],并有升高趋势。
GERD 不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而且增加患者食管炎、食管狭窄、巴雷特(Barrett )食管和食管腺癌的发病风险[6],因此,应重视GERD 的诊断与治疗。
胃食管反流病诊治进展展玉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消化科(北京100730)【摘要】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 )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它不仅影响患者健康生活质量,而且增加患者食管炎、食管狭窄、Barrett 食管和食管腺癌的发病风险,因此,GERD 诊治非常重要。
GERD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其准确诊断常需要结合症状及相关检查的客观结果。
GERD 患者病情不同,其治疗措施各异。
本文着重介绍GERD 诊断手段及治疗方法的相关研究进展。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非糜烂性反流病;糜烂性食管炎;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R573.7文献标志码ADOI :10.3969/j.issn.2096-3351.2022.02.003Progress in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ZHAN Yutao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Beijing Tongren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730【Abstract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 )is a common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GERD can influence patients'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nd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esophagitis ,esophageal strictures ,Barrett esophagus ,andesophageal adenocarcinoma.Therefor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GERD is very important.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GERD are diverse.The accurate diagnosis of GERD often needs to be combined with the symptoms of GERD and the objective results of relat⁃ed examinations.Different patients with GERD need diverse treatmen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diagnosis andtreatment of GERD.【Key words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 ;Erosive esophagitis ;Diagnosis ;Treatment专家简介:展玉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后,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胃食管反流病新进展作者: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科蔡晨蕾张军第11届世界食管疾病大会近日在意大利科莫召开,各国学者在会上交流了胃食管反流病(GERD)反流机制、诊断、治疗的最新研究,本文将这些最新研究中的部分报告进行归纳总结,与您共享。
1、抗反流机制新进展(1)EGJ结构或压力改变美国坦普尔大学的魏斯曼(Weissman)等研究了胃食管结合部(EGJ)黏膜运动与GERD的关系。
他们利用横贯腹部超声研究健康志愿者和GERD患者在吞咽5 ml水期间的EGJ黏膜运动。
结果显示,健康志愿者在吞咽活动启动后,黏膜运动的距离和速度均大于固有肌层,说明黏膜层的最初加速运动是完全独立于固有肌层的;随着吞咽运动的进行,EGJ黏膜被推向食管远端,从而形成黏膜屏障,来阻止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内。
上述机制在GERD 人群中是有缺陷的,造成了反流的发生。
有学者研究了远端EGJ高压带(GEJHPZ)在胃扩张时不同组成结构的松弛情况。
超高分辨率测压装置发现,GEJHPZ的近端食管下端环形肌括约肌(LEC),中端膈肌脚(CD),以及远端的胃扣/吊索肌纤维复合元件(C/S)在GERD的发病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
研究者向胃内注入空气使胃部扩张,记录每一组成部分压力变化,结果显示,在注入空气期间,测压装置显示LEC压力最早开始下降,即LEC是最早开始松弛的部分,依次是CD、C/S。
在松弛结束后的收缩时,压力最先回升的却是C/S,其次是CD,最后是LEC。
以上说明在胃扩张时,3个组成部分的松弛是相互独立、依次进行的,在松弛后的恢复收缩时也是依次进行,这对保证结合部的抗反流作用非常重要。
(2)药物的影响麦克马洪(Mcmahon)等坦普尔大学研究者研究了咪达唑仑、芬太尼等镇定剂在内镜检查时对GEJHPZ压力的影响。
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镇定剂组的GEJHPZ压力明显升高,说明在使用镇静剂后,GEJHPZ在胃扩张时的压力可显著升高,从而减少GERD的发生。
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吕宾・专家笔谈・作者单位:310006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科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GERD)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1]。
迄今GER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有多种因素参与其中,本文就GERD发病机制的研究现状和进展作一介绍。
一、胃食管连接部(gastro-esophagealjunction,GEJ)异常防御机制削弱是攻击因子损伤食管上皮的前提。
抗反流屏障削弱包括下食管括约肌(LES)压力降低、一过性LES松弛(transientLESrelaxations,TLESRs)和解剖结构缺陷。
GEJ由LES、膈脚和胃悬吊(gastricsling)所构成。
LES静息压降低以及LES长度缩短可致反流增加,LES压力可受一些生理因素影响,如呼吸、胃运动、体位、药物、激素以及某些食物等。
以往,LES静息压力降低一直被认为是GERD发病的最重要因素。
通过食管测压证实GERD患者LES静息压明显低于正常人,对伴有组织学损害的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LES静息压力降低更加明显。
但对某一具体患者,特别是较轻型的GERD患者LES静息压力常常是正常的。
近年来,随着袖套式导管长时间LES压力监测的广泛开展,人们对GERD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深的认识。
研究发现,TLESRs是引起胃食管反流的最主要因素[2],TLESRs是指非吞咽情况下LES发生自发性松弛,其松弛时间明显长于吞咽时LES松弛,可持续8~10S,并常伴有胃食管反流。
TLESRs是正常人生理性胃食管反流的主要原因,也是GERD患者的主要发病机制。
TLESRs相关的反流各报道结果不一,有的可高达93%,有的则低至9%~15%[3,4]。
日本的研究显示,TLESRs是食管炎和健康人胃食管反流的主要机制,食管炎患者TLESRs时酸反流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健康人,但比西方国家报道低[5]。
OuatuLascar等[6]的研究显示,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组的反流主要表现为与TLESRs相关的直立位反流,而RE组LES压力低下,且低LES压相关的卧位反流与直立位反流相当。
尽管许多研究显示GERD患者TLESRs的频率并不比健康者高,但GERD者发生TLESRs时伴有更多的酸反流[3],说明反流的质量(如反流的程度和反流物的容量)比TLESRs的频率更能决定是否出现烧心症状。
新近的研究显示,TLESRs总是先于GEJ的开放,证明TLESRs不是对GEJ被动的机械变化的反应,而是神经介导的迷走-迷走反射,由胃的牵张受体激活所触发[7,8]。
胃悬吊纤维呈V形,形成胃与膈肌脚之间的压力屏障,GERD患者较健康者悬吊纤维压显著降低,提示胃悬吊纤维缺陷是GERD的原因之一[9]。
静息状态下,GERD患者的膈脚张力明显低于健康人,说明其膈脚的抗反流作用明显减弱[10]。
食管裂孔疝也是GERD的重要病理生理因素,滑动性裂孔疝破坏了正常抗反流机制的解剖和生理,降低LES压力及缩短LES长度,并削弱了膈肌的作用,且与食管蠕动减弱有关。
食管裂孔疝与胃食管反流的症状有关,增加了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及食管腺癌的发生和严重程度。
GERD患者中,伴有食管裂孔疝者较没有食管裂孔疝者GEJ短而易扩张,并且对扩张诱terol2005;40:629-635.57StolteyJ,ReebaH,UllahN,etal.DoesBarrett′soesophagusdevel-opovertimeinpatientswithchronicgastro-oesophagealrefluxdisease?AlimentPharmacolTher2007;25:83-91.58McDougallNI,JohnstonBT,KeeF,etal.Naturalhistoryofrefluxoesophagitis:a10yearfollowupofitseffectonpatientsymptoma-tologyandqualityoflife.Gut1996;38:481-486.59李兆申,徐晓蓉,邹多武,等.胃食管反流病食管外表现的临床研究.中华内科杂志2006;45:13-16.(收稿日期:2008-01-23)(本文编辑:龚伟)导的TLESRs的阈值降低[11,12]。
二、食管清除能力降低反流物进入食管后,防御食管损伤主要依靠尽快地清除有害物,通过食管的蠕动可以清除大约90%的反流量,通过唾液分泌的碳酸氢盐可以中和胃酸起到化学性清除作用。
与RE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的是食管酸暴露时间(反映食管清除功能),而不是反流频率,表明食管清除力下降是RE发病的重要机制。
有效的食管蠕动是食管清除反流物的决定性因素,而蠕动功能障碍则导致清除能力减弱,结果延长了食管黏膜的酸暴露时间,从而加重食管黏膜的损害。
孙晓红等[10]报道GERD患者的食管远端蠕动波幅和有效收缩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且与酸反流程度呈负相关,表明食管远端酸清除障碍在反流中起重要作用;而刘会敏等[13]观察到RE组食管蠕动波幅降低、速度减慢、时限延长,但LES压力与健康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进一步支持RE中食管清除力下降的存在及其在GER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Wong等[14]的研究认为中国的GERD患者食管原发蠕动明显缺乏。
GERD患者中无效食管运动(IEM)发生率高,IEM通过影响食管排空和唾液转运,延长食管酸清除,其对直立时酸反流的食管清除影响很小。
近来的研究显示,酸清除的削弱仅发生在卧位反流时[15]。
然而,尚不清楚食管蠕动减慢是反复酸损伤的原因抑或结果。
睡眠时酸反流频率较清醒时少,但反流持续时间显著延长[16],是由于继发性食管蠕动减少而削弱了食管酸清除能力[17]。
与立位反流持续时间短、清除快不同的是,卧位反流往往持续长、清除慢。
夜间酸反流者食管炎的程度更重,并与GERD患者食管外症状相关,咽喉炎、哮喘、吸入性肺炎等食管外表现更多见于有夜间酸反流的GERD患者。
三、食管黏膜屏障功能受损食管黏膜屏障包括上皮前屏障、上皮屏障和上皮后屏障。
上皮前屏障包括表面黏液层、静水层和上皮细胞表面的HCO3-,可防止H+与食管鳞状上皮细胞直接接触,但由于黏液和碳酸氢盐分泌腺体较少,其作用甚微。
唾液和食管分泌的前列腺素E、表皮生长因子、黏液素等保护因子减少可能与GERD的发生发展有关,但该方面的研究结果还有不少争议。
上皮屏障可防止H+进入细胞内,并缓冲或清除透过的H+。
表面的细胞角质层和细胞间的紧密连接构成其结构基础,能防止H+的逆弥散,并阻挡腔内有毒物质弥散到细胞和细胞间隙;细胞内的蛋白质、磷酸盐及HCO3-对上皮细胞酸暴露具有缓冲作用。
许多研究表明GERD患者在生理水平酸反流有可能导致烧心[18],黏膜抵抗损伤和修复损伤可能是主要原因。
进一步研究表明,GERD患者虽然没有食管炎,但电镜下可见食管黏膜细胞间隙增大。
Solcia等[19]在光镜和电镜下均观察到GERD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细胞间隙增宽,其中光镜显示90%RE患者、68%NERD患者有细胞间隙增宽,正常对照组仅18%有细胞间隙增宽,而细胞间隙增宽与细胞间糖粘连蛋白的缺失与重构关系密切。
Caviglia等[20]在电镜下观察到所有NERD患者(包括酸暴露正常者和非正常者)的平均细胞间隙直径是正常对照组的3倍以上。
上皮后屏障主要包括毛细血管,给细胞间质提供HCO3-以缓冲H+,并可排除上皮细胞的毒性代谢产物。
四、内脏敏感性增高部分GERD患者有反流症状,但酸反流在生理范围;无食管炎的GERD患者较食管炎患者对酸灌注试验更为敏感[21],提示存在食管高敏感。
食管高敏感的确切原因不清,可能与黏膜防御削弱、内脏神经通路功能失常及持续的食管收缩有关。
酸灌注导致的食管高敏感是由于脊髓感觉神经元兴奋性增加的结果[22],采用食管气囊扩张和酸灌注记录皮层诱发电位,发现烧心患者的皮层诱发电位显著高于健康人,提示内脏神经通路异常和/或皮层变化与食管高敏感有关[23]。
最近的研究[24]显示烧心症状积分与食管下段活检标本中肥大细胞数量相关,肥大细胞激活了食管伤害性受体,从而导致食管内炎性介质释放。
近来一项动物基因表达的研究提示,腺苷选择性激活食管内的迷走食管伤害性受体,与烧心的感知有关[25]。
五、胃排空功能异常10%~33%的GERD患者存在胃排空延缓,胃排空延缓会导致胃容量增加,并引起近端胃扩张,从而诱发TLESRs。
然而,其是否与GERD的发病相关还存争议,尚没有证实胃排空的持续时间与食管酸暴露间的密切相关性。
一些研究显示,随着胃排空的时间延长,食管酸暴露减少[26,27]。
Emerenziani等[28]采用同时监测胃排空和食管pH(阻抗法)发现,胃排空越慢,食管内反流物的酸度越低。
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duodenogastroesophagealreflux,DGER)被认为是GERD发生的一种重要因素,食管炎的严重程度与食管酸和胆汁共同暴露有关,RE患者比NERD患者发生DGER的频率高、持续时间长;Vaezi等[29]发现在50例GERD患者中,76%病理性酸反流合并DGER,8%存在单一的病理性酸反流,4%存在单一的DGER。
Tack等[30]研究发现,在服用质子泵抑制剂期间仍反流症状持续存在的患者中,65%的患者反流物中含有胆汁,但只有37%的患者存在病理性酸反流。
DGER与病理性酸反流同时存在比单纯病理性酸反流对黏膜危害更大,食管黏膜肠化生发生的危险性增高。
六、其他Lee等[31]研究显示,食管pH与心率变异有一定关系;虽然在RE与NERD之间,症状严重程度没有差异,但自主神经功能的方式却有不同[32],提示GERD与自主神经系统紊乱有关。
Jacobson等[33]的调查显示,BMI与反流症状相关,正常体重者,即使适度体重增加也会加重反流症状。
肥胖者易出现食管裂孔疝,可增加胃内压力和胃食管压力梯度,BMI和腰围越大,胃内压和胃食管压力梯度越大。
尽管在GERD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许多进展,但还有不少问题有待澄清,唾液和食管分泌物的成分对GERD的影响尚需进一步研究;胃排空是否在GERD的发病中起作用尚不清楚;对GERD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将对更合理的治疗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1VakilN,vanZantenSV,KahrilasP,eta1.TheMontrealdefinitionandclassificationof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aglobalevi-dence-basedconsensus.AmJGastroenterol2006;101:1900-1920.2SchoemanMN,TippettMD,AkkermansLM,etal.Mechanismsofgastroesophagealrefluxinambulanthealthyhumansubjects.Gas-troenterology1995;108:83-91.3MittalRK,HollowayRH,PenaginiR,etal.Transientloweresophagealsphincterrelaxation.Gastroenterology1995;109:601-610.4KahrilasPJ,GuptaRR.Mechanismsofacidrefluxassociatedwithcigarettesmoking.Gut1990;31:4-10.5HayashiY,IwakiriK,KotoyoriM,etal.MechanismsofAcidgas-troesophagealrefluxintheJapanesepopulation.DigDisSci2008;53:1-6.6Ouatu-LascarR,LinOS,FitzgeraldRC,etal.Uprightversussupinerefluxin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JGastroenterolHepatol2001;16:1184-1190.7CastellDO,MurrayJA,TutuianR,etal.Reviewarticle:thepatho-physiologyofgastro-oesophagealrefluxdisease-oesophagealmanifestations.AlimentPharmacolTher2004;20(Suppl9):14-25.8PenaginiR,CarmagnolaS,CantùP,etal.Mechanoreceptorsoftheproximalstomach:Roleintriggeringtransientloweresophagealsphincterrelaxation.Gastroenterology2004;126:49-56.9McKennaT,KorimilliA,VegesnaAK,etal.Thegastricslingfiber/claspfiberpressureprofileissignificantlydecreasedinpatientswithGERD.Gastroenterology2006;4(Suppl2):M1998.10孙晓红,柯美云,王智凤,等.膈脚屏障及食管体部清除功能在胃食管反流中的作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2;24:289-293.11KahrilasPJ,ShiG,MankaM,etal.Increasedfrequencyoftransientloweresophagealsphincterrelaxationinducedbygastricdistentioninrefluxpatientswithhiatalhernia.Gastroenterology2000;118:688-695.12PandolfinoJE,ShiG,CurryJ,etal.Esophagogastricjunctiondis-tensibility:afactorcontributingtosphincterincompetence.AmJPhysiolGastrointestLiverPhysiol2002;282:G1052-1058.13刘会敏,柯美云,王智凤,等.非重度反流性食管炎消化间期和消化期食管运动功能探讨.中华消化杂志1997;17(增刊):34-37.14WongWM,LaiKC,HuiWM,eta1.Pathophysiologyof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sinChinese--roleoftransientloweresophagealsphincterrelaxationandesophagealmotordysfunction.AmJGastroenterol2004;99:2088-2093.15SimrénM,SilnyJ,HollowayR,etal.Relevanceofineffectiveoe-sophagealmotilityduringesophagealacidclearance.Gut2003;52:784-790.16SchoemanMN,HollowayRH.Integrityandcharacteristicsofsec-ondaryoesophagealperistalsisinpatientswithgastro-oesophagealrefluxdisease.Gut1995;36:499-504.17OrrWC,ElsenbruchS,HarnishMJ,etal.Proximalmigrationofesophagealacidperfusionsduringwakingandsleep.AmJGas-troenterol2000;95:37-42.18FassR,FennertyM,VakilN.Nonerosiverefluxdisease--currentconceptsanddilemmas.AmJGastroenterol2001;96:303-314.19SolciaE,VillaniL,LuinettiO,etal.Alteredintercellularglycocon-jugatesanddilatedintercellularspacesofesophagealepitheliuminrefluxdisease.VirchowsArch2000;436:207-216.20CavigliaR,RibolsiM,MaggianoN,etal.Dilatedintercellularspacesofesophagealepitheliuminnonerosiverefluxdiseasepa-tientswithphysiologicalesophagealacidexposure.AmJGastroen-terol2005;100:543-548.21WuJ,CheungC,WongV,etal.Distinctclinicalcharacteristicsofpatientswithnon-erosiveefluxdisease(NERD)andrefluxesophagitis(RE).Gastroenterology2006;4(Suppl2):888.22YangM,LiZS,XuXR,etal.Characterizationofcorticalpotentialsevokedbyoesophagealballoondistentionandacidperfusioninpa-tientswithfunctionalheartburn.NeurogastroenterolMotil2006,18:292-299.23BucklesDC,SarosiekI,McMillinC,etal.Delayedgastricemptyingin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reassessmentwithnewmethodsandsymptomaticcorrelations.AmJMedSci2004;327:1-4.24DickmanR,PastrichaPJ,WinstonJ,etal.Patientswithnon-erosiverefluxdisease(NERD)demonstrateupregulationofTRPV1recep-torsinthedistalesophagusascomparedtotheotherGERDgroups.Gastroenterology2006;4(Suppl2):M2002.25YuS,BethardsDM,MyersAC,etal.Theroleofesophagealmastcellsinpatientswithsymptomsofheartburn.Gastroenterology近年来随着对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GERD)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研究的深入,其定义、症状谱及临床分类发生了较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