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课(学生)北京化工大学
- 格式:doc
- 大小:82.00 KB
- 文档页数:2
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申报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其它附件材料北京化工大学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其它附件材料目录实验教学改革成果及获奖部分:1.张常群教授2003年获国家教学名师奖2.杨祖荣教授2006年获国家教学名师奖3. 实验中心主任杨屹2007年获国家教学名师奖4.《物理化学》课程2003年获国家级首批精品课程5.《化工原理》课程2003年获国家级首批精品课程6.《大学化学实验》课程2005年获国家级精品课程7.《计算化学》课程2007年获国家级精品课程8. 《分析化学》课程2007年获国家级首批双语示范课程9.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2004年获国家级优秀基地10.工科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2007年获国家级教学团队11.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07年第二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2.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2007年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单位 13.“面向21世纪工科(化工类)化学系列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01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多校合作)14.“化工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改革的研究与实施”2005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5.“深化教学改革,建设一流化学教学基地”,2001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6.“依托学科优势,建设化学系列精品课程”,2005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7.“高等学校教学基层组织形式及其管理的改革与实践”,2005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8. “发扬特色,锐意创新,构建先进教学平台,全面提高化工原理教学质量”2005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9. “化工原理实验技术与系列装置和测控软件的开发”成果通过教育部鉴定20. “仿真与化工原理实验改革”1989年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1. “发扬特色,锐意创新,构建先进教学平台,全面提高化工原理教学质量”2005年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2. “面向21世纪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2001年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3.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01年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4. 实验中心张泽廷教授等“深化教学改革,建设国内一流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获2004年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8. 化工原理实验教学获得多项北京市教学成果奖29. 化工原理实验室多次评为全国高校实验系统先进单位出版实验教材及教材获奖部分:1.《大学化学实验》,2004获北京市精品教材,2007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项目2. 《化工原理实验》2007年获得第八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教材二等奖2.《化工原理》2006年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授予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3. 《化工原理》2007年获得第八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教材二等奖4.《基础化学》2004获北京市精品教材,2007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项目5.《有机化学》2004获北京市精品教材,2007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项目6.《复杂物质剖析》2006获北京市精品教材,2007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项目7.《仪器分析》2007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项目,第二届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教材二等奖8.《计算化学》2007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项目9. 《新一代反应与分离技术》2002年获得第七届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科技图书奖一等奖10.《化工过程优化》2007年获第八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教材二等奖11.《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2005年被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授予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2张常群等,《物理化学多媒体课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3.物理化学教研室,《物理化学例题与习题》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14.《分析化学计算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5.《基础化学学习指导》,科学出版社,200416. 杨祖荣.《化工原理实验》.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17. 姚飞等.《合成氨》北京化工大学. 200018. 李建伟季生福任钟旗包雨云刘晓琳.《创新型化工实验教学讲义》.北京化工大学. 200519. 化学工程教研室.《化学工程专业实验讲义》.北京化工大学. 200020. 杜俊琪等.《中水教学实践课程讲义》.北京化工大学. 2005实验示范中心开发的设备及仪器部分推广情况:1.推广情况一览表2.部分装置照片学生获奖部分:1. 何伟等同学2006年获国际跨学科综合建模竞赛获奖2. 何平等同学2006年获第五届“挑战杯”飞利浦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3. 陈桂子等同学2005年获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北京赛区甲组二等奖4. 马伊等同学2004年获第三届“挑战杯”首都高校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二等奖5. 姚远等同学2006年获北京化工大学第四届数学建模竞赛三等奖6.孙雅丽同学2005年获北京化工大学第四届大学化学竞赛二等奖7. 陈桂子同学2005年获北京化工大学第三届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8. 胡阳旭等同学2005年获高教杯全国大学建模竞赛北京赛区甲组二等奖实验教学改革发表论文部分:1.张常群等,多原子分子振动的统计热力学CAI课件[J].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02,(19)2.张常群等,开展交叉学科教学实践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J].化工高等教育,2002,(72)3.张常群等,《计算化学》新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3)4.杨屹等,理科实验班“无机化学”教学中的一些思考[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28)5.杨屹等,多层次、多角度加强应用化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25)6.李蕾,“Using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 Strategies in the PhysicalChemistry Classroom”. The China Papers-Tertiary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Teaching for the 21st Century,20037.李蕾等,悉尼大学本科化学专业课程设置及其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2003,(5)8.李蕾等,如何在大学化学的大班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J].大学化学,2004,(19)9.李蕾等,综合化学实验教学的开设与实践[J].宁夏大学学报,2007,(28)10.李蕾等, “物理化学的双语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与实践”,全国高等学校双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2007,5,1011.白守礼等. “ 发展创新改革”.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8月12.白守礼等, “创新教学管理迎接WTO挑战”.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年6月13.白守礼等,关于多校区办学管理模式的探讨[J]. 中国大学教学, 2004,(3)14.白守礼等,以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为主线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 中国大学教学, 2002.(1)15.白守礼等,以教学改革为契机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 中国现代教育研究杂志(香港). 2004,(12)16.白守礼等, “分类·构建·创新”.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年11月17.王桂花、张常群、杜洪光. 开放式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实践与思考[J]. 化工高等教育,2003.(2)18.杨祖荣等.谈谈化工原理实验室的改造与创新[J]. 化工高等教育,2003,(2)19.陈旭东等.计算机在线数据采集氧解吸实验装置的开发[J]. 化工高等教育,2003,(1)20.杨祖荣等. “面向21世纪化工原理实验室的改造与创新”.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21.刘丽英等.在《化工原理》教学中注重工程观点的培养[J]. 化工高等教育,2001,(1)22.苏海佳等.传热与吸收的类比分析[J]. 化工高等教育,2001,(4)23.王宇等. 现代教育技术在化工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5,(12)24.陈旭东等. 计算机在线控制沸腾干燥试验装置的开发研究[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9)25.王宇等. 化工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11)26.王宇等. 流体输送综合实验平台的开发与应用[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8)27.陈旭东等. 教学研究型化工试验装置的开发与应用探讨[J]. 化工高等教育,2006,(4)28.李春喜. 黄大铿.圆形直管内湍动流体的摩擦因数计算[J].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0, 27(4): 19-2129.李春喜等.用SRK状态方程计算二氧化碳在N-甲基二乙醇胺水溶液中的溶解度[J].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0,14(4):373-37730.石冰洁等.以制度建设为起点创新教学运行机制 [J]. 中国高等教育,2002,18:17-1831.石冰洁等.创新教学运行机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J].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2:52-5532.齐再前、石冰洁.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推动我校教学成果的产生. 面向21世纪高等工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2000,12:101-10233.郑秀英、石冰洁.对高校形象问题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1,34.马至成、黄大铿.多媒体教学软件在化工专业教学中应用探讨[J]. 化工高等教育,2004,(1)35.张卫东、张泽廷等,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编写面向21世纪教材《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年增刊,49-5436.张泽廷、张卫东等,多媒体技术在“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教学中的应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年增刊,77-7937.张卫东等,加强启发式教学,建设研究型大学. 大学化学化工基础课报告论坛论文集,2006,1238.张卫东等,以“四个不断线”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建设研究型的化学工程专业的新路. 大学化学化工基础课报告论坛论文集,2006,1239.杨祖荣等,化工原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化学化工基础课报告论坛论文集,2006,12实验教学中心的科研成果部分:1.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应用化学新型实验基地“新型结构层状及层柱型无机功能材料”2001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 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传质分离工程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高粘度、易自聚等特殊物系精馏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200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 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流体混合与反应器工程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大型高效搅拌槽反应器的研究开发及工业应用”2005年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 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催化反应工程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异丙醇清洁生产成套技术的研发及工业应用”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超重力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纳米粉体材料超重力法工业性制备新技术”2003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6. 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催化反应工程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化工过程强化技术基础研究”2007年获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7.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应用化学新型实验基地“层状表面相锆基固体酸酯化催化剂”,2000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8.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应用化学新型实验基地“阴离子层状结构选择性红外吸收材料”, 2000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9.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应用化学新型实验基地“层状及层柱结构无机功能材料的超分子插层组装”, 2001获高校科技发明二等奖10. 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流体混合与反应器工程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年产12万吨大型磷酸成套装置”2005年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1. 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流体混合与反应器工程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大型高效搅拌槽反应器的研究开发及工业应用”2004年获得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2. 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流体混合与反应器工程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年产20万吨聚酯四釜流程工艺和装备研发暨国产化聚酯装置系列化项目”2005年获得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一等奖13. 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流体混合与反应器工程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丁二烯溶液聚合反应器新型搅拌系统”2004年获得燕山石化公司科研成果一等奖14. 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超重力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无机纳米颗粒增韧改性塑料制品工业化技术”2004年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颁发的技术发明一等奖15.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超重力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纳米碳酸钙粉体材料超重力法工业性制备新技术”2001年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6.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超重力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超重力反应沉淀法制备纳米粉体材料及其应用”2001年获得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励17.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超重力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无机、有机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品产业化技术”2006年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18.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化工原理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小型化工单元实验研究装置及测控系统的研发”2006年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奖19.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催化反应工程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易自聚物料精馏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2003年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0. 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催化反应工程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苯和丙稀液相烷基化催化剂YSBH-1的研究与工业应用”2005年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1. 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催化反应工程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化学反应器强制动态操作特性的研究”2001年获中国高校科技奖励二等奖22.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传质分离工程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导向筛板塔在PV A生产中应用的开发研究”2000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3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传质分离工程化工创新型实验基地“高效导向筛板塔在化工生产中的开发研究与工业应用”2001年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4. 实验教学中心下属的化工创新型中水实习基地“生产工艺过程节水减污技术及设备研究”2001年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大学化学习题课1. 指出下列各酸的共轭碱:H 2O 、H 3O +、H 2CO 3、-3HCO 、+4NH 、+3NH CH 2COO -、H 2S 、HS -。
酸 H 2O H 3O + H 2CO 3-3HCO +4NH+3NH CH 2COO - H 2S HS - 共轭碱 OH -H 2O-3HCO -23CO NH 3NH 2CH 2COO -HS -S 2-2. 指出下列各碱的共轭酸:H 2O 、NH 3、-24HPO 、-2NH 、[Al(H 2O)5OH]2+、-23CO 、+3NH CH 2COO -。
碱 H 2O NH 3 -24HPO -2NH [Al(H 2O)5OH]2+ -23CO +3NH CH 2COO - 共轭酸 H 3O ++4NH -42PO H NH 3[Al(H 2O)6]3+-3HCO +3NH CH 2COOH3. 说明(1)H 3PO 4溶液中存在着哪几种离子?请按各种离子浓度的大小排出顺序。
其中H 3O +浓度是否为-34PO 浓度的3倍?(2)NaHCO 3和NaH 2PO 4均为两性物质,但前者的水溶液呈弱碱性而后者的水溶液呈弱酸性,为什么?答 (1) 在H 3PO 4溶液中存在下列质子转移平衡: H 3PO 4 (aq) + H 2-42PO H (aq) + H 3O +(aq)-42PO H (aq) + H 2O(l)-24HPO (aq) + H 3O +(aq) -24HPO (aq) + H 2O(l)-34PO (aq) + H 3O +(aq)H 2O(l) + H 2H 3O +(aq) + OH -(aq)[-24HPO ]=K a2 K a3=[PO 43−][H +][HPO 42−]=[PO 43−][H +]K a2[PO 43−]=K a2K a3[H +]=6.1×10−8×4.8×10−13[H +]=2.928×10−20[H +][OH -]=KW[H +]=1.00×10−14[H +]由于K a1>>K a2>>K a3,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为:[H 3O +]≈[-42PO H ]>[-24HPO ]>[OH -]> [-34PO ]。
《超分子插层组装化学》复习题1.超分子化学的定义及其研究范畴Supramolecular Chemistry is the chemistry of the intermolecular bond, covering the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of the entities formed by associasion of two or more chemical species。
超分子化学是关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和分子聚集体的化学。
研究范畴:超分子化学作为化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已经得到普遍认同;它是一个交叉学科,涉及无机与配位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由于能够模仿自然界已存在物质的许多特殊功能,形成分子器件,因此它也构成了纳米技术、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超分子科学体系研究范畴:以分子识别为基础、分子自组装为手段、组装体功能为目标。
2.分子识别分子识别(molecular recognition)是由于不同分子间的一种特殊的、专一的相互作用,它既满足相互结合的分子间的空间要求,也满足分子间各种次级键力的匹配,体现锁(lock)和钥匙(key)原理,即能量特征和几何特征的互补。
3.简述三位超分子化学奠基者对超分子化学的发展所做的贡献1.C.J.Pederson (彼得森)1967年在本想合成非环聚醚(多元醚)的实验中,第一次发现了冠醚。
大环聚醚——冠醚合成;选择性络合碱金属;揭示了分子和分子聚集体的形态对化学反应选择性起着重要的作用;人工合成中的第一个自组装作用。
2. D. J. Cram(克拉姆)以Pederson工作为入口,进行了系列的主客体化学的研究。
基于大环配体与金属或有机分子的络合化学方面的研究;创立和提出了以配体(受体)为主体、以络合物(底物)为客体的主-客体化学(host-guest chemistry)理论;3.J. M. Lehn(莱恩)1969年合成第一个大双环穴状配体,研究了其结构和性能,并进一步进行了分子器件的设计。
化工原理(下) 教学日历任课教师:余立新yulixin@ 6278-9238(H), 62788777(O)第1周1. 气液平衡数据的获取:请给出任意一个二元体系的汽液平衡数据,给出出处及获取该数据的途径, 并分析用精馏方法分离该体系时可能具有的特点。
2. 分析简单蒸馏过程:分析是否可以用简单蒸馏的方法从7%(质量分数)的乙醇发酵液制得75%(质量分数)的医用酒精?如果可以, 最多可以得到多少?3. 某两组分混合液100kmol,其中易挥发组分的摩尔分数为0.4, 在101.33kPa下进行平衡蒸馏,最终所得液相产物中易挥发组分的摩尔分数为0.3,试求所得汽相产物的量和组成。
假设该体系为理想体系,相对挥发度为3.0。
定性分析如果将操作压力降低(即改为真空操作),那么两相产物的量和组成会如何变化?第2周1. 用逐板计算法,图解法和简捷法计算如下精馏任务所需的理论板数和进料位置。
请设计一分离苯-甲苯溶液的连续精馏塔,料液含苯0.5,要求馏出液中含苯0.97,残液中含苯低于0.04 (均为摩尔分数),泡点加料时温度为多少,回流比取为最小回流比的1.5倍,最小回流比与塔釜浓度要求有关吗?苯与甲苯的相对挥发度平均可以取2.5,可以用恒摩尔流假设。
* 思考: 计算过程中如果板数出现小数, 该怎样理解和处理?第3周1.某常压连续精馏塔, 共有15块塔板(不包括再沸器), 用于精馏甲醇水溶液。
进料中含有甲醇40%(质量百分数,下同),要求馏出液中含甲醇98%,釜残液中含甲醇2%。
假定实际操作为泡点进料,回流液为饱和液体,回流比为最小回流比的1.5倍。
试确定(1) 画出精馏系统的流程图;(2) 进料温度;(3) 试求该塔的全塔板效率;(4) 若进料甲醇的组成下降为30%,为达到相同的分离任务,应该采用何种措施(要求尽量定量说明)。
2. An equimolar mixture of benzene and tolune is to be separated in a sieve plate tower at the rateof 100kmol/h at 1 atm atmosphere. The overhead product must contain at least 98 mole percentage benzene. The feed is saturated liquid. A tower is available containing 24 plates.Feed may be introduced either on the 11th or the 17th plate from the top. The maximum vaporization capacity of the reboiler is 120 kmol/h. The plates are about 50% efficient. How many moles per hour of overhead product can be obtained from this tower?第4周预习讨论题:一精馏塔直径已经确定,有40块实际板,正常操作时全塔效率在50%左右。
一、判断
1、一种酸的酸性越强,其pK θa 越大。
2、Ag 2S 难溶于水,其饱和水溶液的导电性差,因此可判定Ag 2S 是弱电解质。
3、所有难溶金属氢氧化物沉淀完全时的pH 值必定都大于7。
4、中和等体积、同浓度的一元酸所需的碱量是相等的,所以同浓度的一元酸溶液中的H +
浓度
基本上也是相等的。
5、某理想气体A 的压力为100kPa,300K 时体积为2.0dm 3。
理想气体B 的压力为200kPa,300K
时体积为1.0 dm 3。
将两者充入1.0 dm 3真空容器中,保持T 不变,A 、B 不反应,则混合气体的总压力为400kPa 。
6、某一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大,则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也越大。
二、单选
1、将浓度均为0.1mol·L -1的下述溶液稀释一倍,其pH 基本不变的是 A .(NH 4)2SO 4 B .NaF C .NH 4Cl D .NH 4Ac
2、某温度下,可逆反应PCl 5(g)PCl 3(g)+Cl 2(g),若在密闭容器中2.0molPCl 5分解达到平衡,其分解率为a %。
在相同条件下,将1.0molPCl 5分解达到平衡后,再加入1.0molPCl 5,则总分解率α
A .>a %
B .<0.5a %
C .=a %
D .=0.5a % 3、在盐酸溶液中通H 2S 至饱和,关系式正确的是 A .S H a c K H 21][θ
=
+
B .12θθa a 22+2
[H S][S ][H ]
K K -
=
C .+2-
[H ]=2[S ]
D .2
2θ
a [S ]K -= 4、一元弱酸HA (K θa = 10-5)在pH =5.0的水溶液中,A -形式所占的百分比是
A .10%
B .25%
C .50%
D .80%
5、一定温度下,反应H 2(g)+I 2(g) 2HI(g)的θ
K = 9.0,该温度下,在2.00L 的平衡混合物中含有0.60molHI 和0.40mol H 2, 则平衡混合物中有多少mol I 2 蒸气?
A .0.050
B .0.40
C .0.10
D .0.17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两难溶电解质作比较时,K θsp 小的,溶解度一定小
B .欲使溶液中某离子沉淀完全,加入的沉淀剂应该是越多越好
C .所谓沉淀完全就是用沉淀剂将溶液中某一离子除净
D .只考虑酸效应时,CaF 2在 pH=5溶液中的溶解度小于在pH=3溶液中的溶解度
三、填充题
1、已知K ( MnS),H 2S 溶液的K θa1,K θa2,则反应MnS(s) + 2H + (aq)= Mn 2+ (aq) + H 2S (aq) 的
平衡常数K 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K ( MnS),H 2S 的K θa1,K θa2表示)。
2、下列物质HCO 3-,NH 4+
,Ac -中,属于质子酸的是______________,其共轭碱是
________________。
属于质子碱的是________________,其共轭酸是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表达式:
(1)2H 2S(g)+3O 2(g)2H 2O(g)+2SO 2(g),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NH 3(g)+3CuO(s)3H 2O(g)+N 2(g)+3Cu(s),K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有效数字运算规则,正确表示下列各式的计算结果:
(1)2.187⨯0.754 + 9.6⨯10-2 - 0.0326⨯0.00814=_______________;
(2)
⨯-⨯⨯0.01012(25.4410.21)26.962
1.00451000
=_______________;
(3)pH=4.03, [H +]= _______________。
5、用某基准物A 标定0.1mol·L -1B 溶液,已知M (A )= 120,采用小份称量,应称取基准物A
的质量范围是 克。
(假定反应2A +B =C +D ) 6、424PO H NH 的质子条件式为。
7、测某铵盐中的氮的质量分数(%)为: 5.15, 5.32, 5.22, 5.25。
计算此结果的平均值为 ,
标准偏差为 ,变异系数为 。
8、0.10mol/L 的NaAc 溶液的pH 为 。
四、简答
1、反应 I 2(g)2I(g) (吸热反应)气体混合处于平衡时: (1) 升温时,平衡常数如何变化?
(2) 温度不变,压缩气体时,I 2(g)的解离度如何变化?
(3) 温度不变,恒容充入N 2气时,I 2(g)的解离度如何变化? (4) 温度不变,恒压充入N 2气时,I 2(g)的解离度如何变化? 2、指出NaH 2PO 4、Na 2HPO 4、NH 4F 溶液的酸碱性,并说明之。
3、试分析弱电解质的解离度和解离平衡常数的异同点,并以一元弱酸为例推导二者间的关系。
五、计算
1、标定NaOH 溶液时,得下列数据(mo1⋅L -1
):0.1014,0.1012,0.1011,0.1013,0.1021。
①求置信度为90%时平均值的置信区间。
②若NaOH 浓度的标准值是0.1013,置信度为90%时,请计算说明上述实验方法是否可靠?
2、450℃时HgO 的分解反应为:2HgO (s) 2Hg (g) + O
2 (g),若将0.05mol HgO 固体放在1L 密闭容器中加热到450℃,平衡时测得总压力为108.0KPa,求该反应在450℃时的平衡常数K θ 和HgO 的转化率。
3、教材P113第20题
4、称取混合碱试样0.4491g 溶于水,加酚酞指示剂,用0.2896 mol ⋅L -1HCl 溶液滴定至终点,计耗去酸溶液15.72mL 。
再加甲基橙指示剂,滴定至终点,又耗去12.05mL 盐酸。
求试样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
原子量按 Na 23; C 12; O: 16; H: 1 计算。
5、在1L 0.1 mol ·l -1H 2C 2O 4溶液中加入600ml 0.30 mol ·l -1
NaOH 溶液后,求算此溶液的pH 值。
6、教材P181第11题
7、教材P181第13题
8、教材P182第22题(改为酸度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