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辐射源的基本理论
- 格式:pdf
- 大小:465.77 KB
- 文档页数:4
电磁辐射环境知识讲义一、电磁辐射的基本概念与特点1. 电磁辐射的定义电磁辐射是电场和磁场能量在空间传播的现象。
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时呈现电场和磁场交替变化的特点。
2. 电磁辐射的特点•电磁波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不同频段的电磁波对生物体的影响也不同;•电磁波在空间中传播速度固定,即光速;•电磁波是一种无需介质传播的波动。
二、电磁辐射的分类与来源1. 电磁辐射的主要分类根据波长或频率的不同,电磁辐射可分为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等。
2. 电磁辐射的主要来源•通信设备:手机、基站等;•家用电器:电视、微波炉等;•工业设备:电焊机、微波加热设备等;•医疗设备:X射线机、核磁共振仪等。
三、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1. 电磁辐射对人体的生物效应•热效应:高频电磁辐射会导致组织的局部升温;•非热效应:低频电磁辐射可能对细胞和基因产生影响。
2. 电磁辐射相关疾病•电磁辐射可能引发头痛、失眠、疲劳等不适感;•长期暴露于大剂量电磁辐射环境可能导致肿瘤等严重疾病。
四、电磁辐射防护常识1. 低频电磁辐射防护•减少微波炉使用时间;•远离电磁炉等辐射源。
2. 高频电磁辐射防护•使用耳机减少手机辐射对头部的直接影响;•减少长时间接触电脑、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
五、电磁辐射环境监测与规范1. 电磁辐射监测方法•电磁辐射仪器监测;•室内电磁辐射检测。
2. 电磁辐射防护标准•《电器工作环境电磁辐射卫生标准》等相关法规;•通过规范设备布局、保证合理使用等措施实现防护。
六、结语电磁辐射环境是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环境因素,了解电磁辐射的基本知识,学会科学防护和规避电磁辐射,以确保人体健康。
希望本讲义能为大家提供关于电磁辐射环境知识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应对方法,让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健康和安全。
电磁辐射和电磁辐射源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电磁辐射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人们对电磁辐射的担忧主要源于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
本文将探讨电磁辐射的概念、来源以及对人体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电磁辐射的概念。
电磁辐射是指电磁波在空间传播的过程中释放的能量。
电磁波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等。
这些电磁波都具有不同的频率和能量,因此对人体的影响也不同。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电磁辐射的主要来源。
电磁辐射源可以分为自然源和人工源两大类。
自然源包括太阳辐射、地球辐射和宇宙辐射等。
人工源则包括无线电通信设备、电视、手机、微波炉、电脑等电子设备。
这些设备在工作时会产生电磁辐射,而且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与电子设备的接触也越来越频繁。
然而,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议。
一方面,一些研究表明长期暴露在高水平的电磁辐射下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例如,有研究发现长时间使用手机会增加患脑瘤的风险。
此外,电磁辐射还可能对睡眠质量、生殖系统、免疫系统等产生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也有许多研究认为低水平的电磁辐射对人体影响微乎其微,无需过度担忧。
这些研究认为,人们每天接触的电磁辐射水平很低,不足以对健康产生明显的影响。
为了保护人们的健康,许多国家都制定了一系列的电磁辐射标准。
这些标准规定了电磁辐射的限制值,以确保人们暴露在电磁辐射下的安全。
然而,这些标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有些标准还存在争议。
因此,人们对电磁辐射的担忧并没有完全消除。
对于个人来说,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电磁辐射的暴露。
首先,我们可以尽量减少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尤其是手机和电脑。
其次,我们可以保持一定的距离,尽量远离电磁辐射源。
此外,使用防辐射材料的电磁辐射防护产品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总的来说,电磁辐射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应该保持警惕,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来减少电磁辐射的暴露。
电磁辐射的概念、危害及防护技术(图文)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污染源日益受到各界的关注,这就是被人们称为“隐形杀手”的电磁辐射。
今天,越来越多的电子、电气设备的投入使用使得各种频率的不同能量的电磁波充斥着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乃至更加广阔的宇宙空间。
对于人体这一良导体,电磁波不可避免地会构成一定程度的危害。
一.电磁辐射的若干基本概念1.常见的电磁辐射源一般来说,雷达系统、电视和广播发射系统、射频感应及介质加热设备、射频及微波医疗设备、各种电加工设备、通信发射台站、卫星地球通信站、大型电力发电站、输变电设备、高压及超高压输电线、地铁列车及电气火车以及大多数家用电器等都是可以产生各种形式、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电磁辐射源。
2.电磁辐射场区的划分电磁辐射场区一般分为远区场和近区场。
2.1近区场及特点以场源为中心,在一个波长范围内的区域,通常称为近区场,也可称为感应场。
近区场通常具有如下特点:近区场内,电场强度与磁场强度的大小没有确定的比例关系。
即:E¹377H。
一般情况下,对于电压高电流小的场源(如发射天线、馈线等),电场要比磁场强得多,对于电压低电流大的场源(如某些感应加热设备的模具),磁场要比电场大得多。
近区场的电磁场强度比远区场大得多。
从这个角度上说,电磁防护的重点应该在近区场。
近区场的电磁场强度随距离的变化比较快,在此空间内的不均匀度较大。
2.2远区场及特点在以场源为中心,半径为一个波长之外的空间范围称为远区场,也可称为辐射场。
远区场的主要特点如下:在远区场中,所有的电磁能量基本上均以电磁波形式辐射传播,这种场辐射强度的衰减要比感应场慢得多。
在远区场,电场强度与磁场强度有如下关系:在国际单位制中,E=377H,电场与磁场的运行方向互相垂直,并都垂直于电磁波的传播方向。
远区场为弱场,其电磁场强度均较小。
2.3近区场与远区场划分的意义通常,对于一个固定的可以产生一定强度的电磁辐射源来说,近区场辐射的电磁场强度较大,所以,我们应该格外注意对电磁辐射近区场的防护。
电磁的基本概念电磁场(electromagnetic field) 是物质的一种形式。
为了说明电磁的基本概念,现对一些常用名词、术语等做一简略介绍[1]。
一、交流电1.交流电(alternating current)交流电是交替地即周期性地改变流动方向和数值的电流。
如果我们将电源的两个极,即正极与负极迅速而有规律地变换位置,那么电子就会随着这种变换的节奏而改变自己的流动方向。
开始时电子向一个方向流动,以后又改向与开始流动方向相反的方向流动,如此交替地依次重复进行,这种电流就是交流电。
在交流电中,电子在导线内不断地振动,从电子开始向一个方向运动起,然后又回到原点的平行位置时,这一运动过程,称为电流的一次完全振动,发生一次完全振动所需要的时间称为一个周期。
半个振动所需要的时间,称为二分之一周期或半周期。
2.频率(frequency) 频率是电流在导体内每秒钟所振动的次数。
交流电频率的单位为赫(Hz)。
例如我国的民用电频率为50Hz,意思是说民用电这种交流电,在一秒钟内振动50次。
美国等一些国家为60Hz。
二、电场与磁场所有的物体都是由大量的和分立的微小粒子所组成,这些粒子有的带正电,有的带负电,也有的不带电。
所有的粒子都在不断地运动, 并被它们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电磁场所包围着, 所以带电粒子及其电磁场,不是别的,而是物质的一种特殊形态。
1.电场(electric field)我们知道,物体相互作用的力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体的.直接接触发生的力,叫接触力,例如碰撞力、摩擦力等均属于这一类。
另一类是不需要接触就可以发生的力,称为场力,例如电场力、磁场力、重力等。
电荷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物质叫做电场。
两个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不是电荷之间的直接作用,而是一个电荷的电场对另一个电荷所发生的作用,也就是说在电荷周围的空间里,总是有电场力在作用着。
因此,我们将有电场力作用存在的空间称为电场。
电场是物质的一种特殊形态。
电磁辐射的科普一、引言电磁辐射是人们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一种物理现象,它是指由电荷产生的电场和磁场在空间中传播所形成的波动现象。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应用的广泛,人们对于电磁辐射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本文将从电磁辐射的基本概念、分类、来源、影响等方面进行科普。
二、基本概念1. 电磁波电磁波是由振荡电荷所产生的一种波动现象,它包括了不同频率和波长的光线、无线电波等。
根据频率不同,电磁波可以分为不同种类,如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等。
2. 电场和磁场在空间中存在着由带电粒子所产生的电场和运动带来的变化而产生的磁场。
当这两个场相互作用时,就会形成一种能量传递方式——电磁辐射。
3. 辐射强度辐射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垂直于辐射方向的能量流量。
它的单位是瓦特每平方米(W/m²)。
三、分类1. 非电离辐射非电离辐射指的是能量不足以将原子或分子中的一个电子从原子中打出来的电磁波,如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等。
这种辐射对人体影响较小,但长期接触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 电离辐射电离辐射指的是能量足以将原子或分子中的一个或多个电子从原子中打出来的电磁波,如紫外线、X射线、伽马射线等。
这种辐射对人体影响比非电离辐射更大,能够引起细胞变异、癌症等严重后果。
四、来源1. 天然来源天然来源包括了太阳光、地球放射性物质等。
其中太阳光就是人们生活中最常接触到的一种天然辐射源,它包括了可见光、紫外线和X射线。
2. 人为来源人为来源主要包括了通信设备、医用设备等。
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医疗技术的发展,人们接触到的电磁辐射也越来越多。
五、影响1. 健康影响长期接触高强度电磁辐射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头痛、失眠、神经衰弱等。
同时,电离辐射还会引起细胞变异、癌症等严重后果。
2. 环境影响大量的电磁辐射也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对植物生长和动物行为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
六、防护措施为了减少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的危害,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防护措施。
电磁辐射的产生与检测方法介绍:电磁辐射在现代社会中随处可见,从手机、电视、电脑到微波炉、电力线等,几乎所有的电子设备都会产生电磁辐射。
然而,长期接触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了解电磁辐射的产生和检测方法对于我们保护自身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部分:电磁辐射的产生电磁辐射是指由电场和磁场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能量传播过程。
电磁辐射的产生主要有两种方式:天然辐射和人工辐射。
一、天然辐射:天然辐射是指地球及其周围空间中存在的辐射源所产生的辐射。
例如,太阳辐射是最常见的天然电磁辐射源。
太阳辐射包括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等。
此外,地球、空气、水等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电磁辐射。
二、人工辐射:人工辐射是指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电磁辐射。
现代社会中,无线通讯设备的广泛应用使得人工辐射成为了主要来源。
例如,手机、无线网络、电视、电脑等设备不断地向周围环境辐射电磁波。
此外,电力线和输电线路等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电磁辐射。
第二部分:电磁辐射的检测方法了解电磁辐射的产生后,如何准确地检测电磁辐射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
目前,常用的电磁辐射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电磁辐射仪器:电磁辐射仪器是一种专门用于测量电磁辐射强度的仪器。
常用的电磁辐射仪器包括电磁辐射计、频谱分析仪等。
电磁辐射计可以直接测量电磁辐射的强度,而频谱分析仪则可以进一步分析电磁辐射的频谱特征。
二、电磁辐射监测系统:电磁辐射监测系统是一种可以实时监测电磁辐射强度的系统。
该系统可以通过布置在各个监测点上的传感器,采集到不同位置的电磁辐射数据,并将数据传输到数据中心进行分析。
通过电磁辐射监测系统,可以了解到不同地点的电磁辐射强度分布情况。
三、个人电磁辐射监测设备:个人电磁辐射监测设备是一种可以佩戴在身上或放置在周围环境中的设备,用于监测个人接触到的电磁辐射。
该设备可以实时检测个人周围的电磁辐射情况,并提醒个人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个人电磁辐射监测设备对于保护个人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电磁辐射的原理及防护措施
电磁辐射是指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是一种高能辐射形式。
它由电磁场和磁场组成,是电磁波传播的形式之一、电磁辐射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电视、电脑、手机、微波炉等电器设备都会产生电磁辐射。
而对于电磁辐射的防护措施,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电磁辐射源的控制:对于家庭中的电器设备,可以选择低辐射的产品,尽量减少电磁辐射源的使用时间。
同时,避免与手机、电视等电器设备过于近距离接触。
2.电磁辐射屏蔽材料:可以使用一些电磁辐射屏蔽材料,如电磁辐射屏蔽窗帘、电磁辐射屏蔽服装等,来减少电磁辐射的穿透深度和强度。
3.建立电磁辐射防护区域:对于一些特殊环境,如医疗机构、实验室等,可以建立电磁辐射防护区域,采用金属屏蔽和隔离设施,限制和减少电磁辐射的传播。
4.使用科学防护设备:在一些高电磁辐射环境中,人们应佩戴适当的个人电磁辐射防护设备,如电磁辐射防护服、防护眼镜等。
5.增加身体的电磁辐射抵抗能力:可以通过正确的饮食、良好的作息习惯、增加体育锻炼等方式,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减少电磁辐射对身体的影响。
6.关注环境电磁辐射监测:定期进行电磁辐射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存在的电磁辐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电磁辐射虽然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但目前并没有足够的科学证据证明电磁辐射会对人体产生严重的损害。
同时,不同人群对电磁辐射的敏感性也有所不同,一些人可能会更容易受到电磁辐射影响。
因此,在采取相关防护措施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合理的判断。
32-+ 电磁辐射的原理及防护措施电子设备工作时,既不希望被外界电磁波干扰,又不希望自身辐射出电磁波干扰外界设备及危害人体健康,所以需要阻断电磁波的传播路径,这就是电磁屏蔽,反应机理如下图所示。
电磁波在空间传播时的衰减主要是基于电磁波的反射和吸收:(1)电磁波传播到屏蔽体表面时,由于空气与屏蔽体界面处波阻抗发生突变,电磁波产生了反射;(2)电磁波通过金属材料表面后,金属材料会由于感应电动势形成涡流,涡流磁场与原来磁场方向相反、相互抵消,从而实现屏蔽作用,也就是吸收损耗;(3)在屏蔽体内未衰减掉的电磁波,传播到屏蔽体另一表面时,遇到阻抗突变的金属-空气界面再次发生反射,重新返回屏蔽体内后产生多次反射。
电磁屏蔽效果可用屏蔽衰减来表示,屏蔽衰减代表干扰场强通过屏蔽体受到的衰减值。
屏蔽衰减(单位为dB )的定义为:式中,E1和H1为入射到屏蔽体前的电场强度和磁场强度;E2和H2为从屏蔽体透过后的电场强度和磁场强度。
电磁屏蔽的吸收损耗和反射损耗的计算公式如下:式中,A表示吸收损耗;R表示反射损耗;r表示屏蔽体与场源的距离;μ为相对磁导率;σ为相对电导率;f为电磁波频率。
从上述公式可以看出,随着电磁波频率的增加,吸收损耗所占的比例随之增加,而反射损耗所占的比例随之减少。
因此,对于高频电磁波,主要利用高电导率的金属材料产生涡流,用以对外来电磁波产生抵消作用。
对于低频电磁波,通常可以采用具有高磁导率的材料,使磁力线限制在屏蔽体内部,防止电磁波扩散。
影响材料电磁屏蔽效能的因素包括材料的电导率、磁导率及厚度等。
根据电磁屏蔽的机理,电磁屏蔽产品设计可以结合屏蔽的电磁波频段,采取高电导率或高磁导率的材料进行开发,根据不同的应用场合和工艺来制作不同形态的电磁屏蔽材料,见下表。
目前,电子信息产业广泛应用的电磁屏蔽材料包括导电浆料、导电胶、导电涂料、导电漆、导电橡胶、导电布、导电泡棉、金属丝网及透明导电膜等。
电磁辐射又称电子烟雾,是由空间共同移送的电能量和磁能量所组成,而该能量是由电荷移动所产生。
电磁辐射的主要来源先了解下什么是电磁辐射?电场是电荷及变化磁场周围空间里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
磁场是电流、运动电荷、磁体或变化电场周围空间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的物质。
电场和磁场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同时并存的。
由于交变电场的存在,就会在其周围产生交变的磁场;磁场的变化,又会在其周围产生新的电场。
它们的运动方向互相垂直,并与自己的运动方向垂直。
这种交变的电场和磁场的总和,就是我们所说的电磁场。
这种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交替地产生、由远及近,并以一定速度在空间传播的过程中不断向周围空间辐射能量,这种辐射的能量称为电磁波,这种能量以电磁波形式由源发射到空间的现象称为电磁辐射。
日常生活中存在哪些电磁辐射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电磁辐射的主要来源有:(1)天然电磁场:地球天然交变电磁场和太阳的活动密切相关,是太阳的电磁辐射和粒子流在地球周围空间所引起的电磁效应形成的。
天然电磁场的结构很复杂,它随时间和空间位置都是变化的,它包含有各种不同的频谱成分,并以不同的形态出现。
如光、雷电及地磁场等是自然的电磁现象;(2)工频电磁场:在电力或动力领域中,通常将50 Hz(或60 Hz)频率称之为“工业频率”(简称“工频”)。
在临近输电线路或电力设施的周围环境中,电场与磁场单独存在,并不类似高频电磁场那样以电磁波形式形成有效的电磁能量辐射或形成体内能量吸收。
工频电磁场为感应场,电压感应出电场,电流感应出磁场。
他们是可以被看作为两个独立的实体。
感应场的特点是随着距离的增大剧烈衰减。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电脑、洗碗机、电吹风、吸尘器、电灯等家用电器、高压输变电线路、变电站、电动机车等是工频电磁场发射源;(3)射频电磁场:无线电波按其频率和波长可以分为八大类。
其频率从3kHz至3000GHz,波长对应于100km至0.1mm。
射频电磁场通常是指100kHz以上的无线电波。
其中,广播及电视机发射塔、雷达、手机及通信基站、微波炉、电子防盗系统等是环境中常见的射频电磁场发射源。
电磁辐射的根本原理1. 引言电磁辐射是指电磁波在空间中传播的过程,它是电磁场发出的能量,无需通过媒质进行传播。
在现代科技的开展中,电磁辐射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了解电磁辐射的根本原理对于我们科学地应对电磁辐射的影响至关重要。
2. 电磁辐射的定义与分类电磁辐射是指由电磁场所激发产生的能量在空间中的传播。
根据频率的不同,电磁辐射可分为电磁波和辐射场两大类。
电磁波是指频率在10^4 Hz 到 10^23 Hz 范围内的辐射,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伽马射线。
辐射场是指频率大于10^23 Hz的辐射,包括电磁轮廓和宇宙背景辐射。
3. 电磁辐射的特性电磁辐射的传播速度是真空中光速,约为300,000公里/秒。
不同频率的电磁辐射在空气及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略有不同。
此外,电磁辐射在传播过程中会遵循折射、反射和绕射等现象。
4. 电磁辐射的产生机理电磁辐射的产生与变化的电磁场有关。
当电磁场发生变化时,就会产生电磁波辐射。
辐射的强度与电磁场的频率和振幅有关。
电磁辐射可以通过电磁感应、电磁辐射和共振等方式产生。
5. 电磁辐射的传播和衰减电磁辐射在传播过程中会遇到空气、固体、液体等不同媒质,其传播特性会有所不同。
在传播过程中,电磁辐射会受到衰减,并逐渐减少强度。
衰减的程度与辐射的频率、传播距离以及遇到的介质有关。
6. 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电磁辐射对人体有一定的影响。
在较低频率范围内,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来自电磁场的作用,如静电场和磁场。
而在较高频率范围内,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来自电磁波的能量吸收。
这种能量吸收可能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引起皮肤热量和组织损伤。
7. 电磁辐射的监测与保护为了科学地应对电磁辐射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监测和保护来有效减少电磁辐射的危害。
监测电磁辐射可通过使用电磁辐射测试仪器来评估辐射水平。
而保护措施可以包括对电磁辐射源的屏蔽和使用防护设备等,以减少人体对电磁辐射的接触。
电磁辐射科普知识一、电磁污染源有哪些?电磁污染源是指产生电磁波干扰和有害电磁辐射的环境和条件。
影响人类生活环境的电磁污染源,可分天然和人为两大类。
天然的电磁污染是某些自然现象引起的,最常见的是雷电,除了可能对电气设备、飞机、建筑物等直接造成危害外,还会在广大地区从几千赫到几百兆赫以上的极宽频率范围内产生严重的电磁干扰;火山喷发、地震和太阳黑子活动引起的磁暴等都会产生电磁干扰。
天然的电磁污染对短波通信的干扰尤为严重。
人为的电磁污染是由电子仪器和电气设备产生的,主要有脉冲放电、工频交变电磁场和射频电磁辐射。
脉冲放电:切断大电流时产生的火花放电。
由于电流强度的瞬时变化很大,产生很强的电磁干扰。
它在本质上与雷电相同,只是影响区域较小。
工频交变电磁场:大功率电机、变压器以及输电线等附近的电磁场。
它不以电磁波形式向外辐射,只在近场区产生严重的电磁干扰。
射频电磁辐射:无线电广播、电视、射频加热(焊接、淬火、焙烧)设备和介质干燥(塑料热合、木材纸张干燥)设备等产生的辐射。
射频电磁辐射频率范围宽(0.1MHz—3000MHz),影响区域大,对近场区工作人员有危害,是电磁污染环境的重要因素。
二、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的有关法律规定、标准主要有哪些?对于电磁辐射环境管理,国家有较系统的法规与标准,这是国家实施辐射环境管理的法律依据和评价伴有电磁辐射建设项目的科学标准。
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七十七号);《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十八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国家环境保护部令第2号);《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HJ/T24-1998。
三、国家规定的电磁辐射照射限值是多少?为保护环境、保障公众健康、促进伴有电磁辐射的正当实践的发展,国家环保局发布的《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对电磁辐射照射限值进行了详细规定,其中30-3000MHz 这一公众最敏感范围内的标准限值为0.4W/m2,广播调频、电视以及通信基站和部分雷达都是这个频率段。
首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电磁辐射的定义以及相关内容:
a.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由源发射到空间的现象。
b.能量以电磁波形式在空间传播。
电磁辐射是以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形态存在的物质。
从广义上来讲,电磁波包括各种光波和各种电磁振荡产生的电波,
电磁波不需要依靠介质的传播。
但是在电磁波频
率较低时,主要通过有形的导体才能传播;原因
是低频的电磁振荡中,电磁之间相互变化较慢,
其能量几乎全部返回原电路而没有辐射逸出;而
高频的电磁振荡可以在空间自由传播,因为磁电
互变很快,能量不可能全部返回原振荡回路,于是电能、磁能伴随着电、磁的交替变化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
电磁波的电、磁场以及行进的各种电磁波在真空中速率固定,速度均为光速,达3﹡108m/s 。
人类生存的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场,它表面的热辐射和雷电都可产生电磁辐射,太阳及其他星球也从外层空间原原不断地产生电磁辐射。
围绕在人类身边的天然磁场、太阳光、家用电器等都会发出强度不同的辐射。
电磁辐射(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的定义
C=λƒ
电磁辐射源 自然电磁辐射
主要来自地球大气层中的雷电、宇宙射线、天体放电、地球磁场辐射和地球热辐射等。
环境电磁辐射 主要来自发射台、高压线、雷达站、微波用具、
电视机、无线电等工业和
生活中所用的电子设备。
电磁辐射所衍生的能量,取决于频率的高低:频率愈高,能量愈大;电磁“频谱”包括形形色色的电磁辐射,从极低频的电磁辐射至极高频的电磁辐射。
两者之间还有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和紫外光等。
a. 按产生原因:自然界存在、人为电磁环境;
b. 按照强弱:弱电磁辐射源、强电磁辐射源;
c. 按电磁能的应用目的:一般用电设备、电磁能量应用设备和直接利用电磁辐射的设备。
①必须存在时变源,时变源可以是时变的电荷源、时变的电流源或时变的电磁场,另外时变源的频率应足够高,才有可能产生明显的辐射效应(即源电路尺寸与辐射波的波长相比拟)。
● 电磁辐射源的一般分类
● 电磁辐射产生的条件和机理
②波源电路必须开放,源电路的结构越开放,电磁辐射越强;封闭的电路结构,如谐振腔是很难产生电磁辐射的。
电磁辐射的基本公式:
(注:τ为线电荷密度,q1为单位长度上的电荷
量,a 为电荷运动的加速度)
由线电流定义式: Ι=τ*ν=q 1*ν
当电流随时间变化时可得: dI/dt= q 1*dv/dt= q 1*a
设导线的长度为L ,则有: L *dI/dt= L*q 1*dv/dt= Lq 1*a
• 没有电荷运动就不会有辐射
• 假如电荷在导线中作匀速运动,即导线内部流过的是恒定的电流,那么
a. 如果是无线长直导线,辐射不会发生;
b. 如果长直导线弯曲或是制成V 型,致使其终端或表面非连续的,都
将产生辐射;
• 假如电荷具有加速度,即便是无限长直导线也将产生辐射。
通常,大于300MHz 的电磁辐射一般采用平均功率密度mW/cm2来衡量;
而小于300MHz 可以采用V/m,或A/m 作为计量单位,例如电波暗室10M 辐射骚扰检测室采用的就是μV/m 。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电子设备不断的充斥并丰富着人们日常的生活,这样便会给我们的生活环境带来影响,如果没有相应的测试标准和规范来加以控制和约束,那将是一幅无法想象的画面。
近年来我国在电磁的诸多方面都出台了相应的国家标准:例如针对环境电磁波卫生的GB9175-88,人工作业场所的GB1043-89、GB16203系列,军用标准GJB2779-96,信息技术设备的无线
● 电磁辐射的单位
● 电磁辐射的测试标准
电骚扰限值的标准GB9254-2008(等同采用国际标准CISPR22:2006)等等,而GB9254-2008的辐射骚扰部分,正是10M半电波暗室测试产品在30MHz~1GHz频段辐射水平的一个判定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