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课堂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9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优秀8篇】八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案篇一【方案一】教学角度:指导学法,引导自主发现,习得表达技巧,提高语言能力。
主要教学步骤:1.学法简介,导入课文。
2.自由读全文,力求从内容、结构、写法、语言等角度说说自己的发现。
3.点读、齐读,出示“研究”题:本文表现桥之美的多种写法。
4.教师示范,引导深入“发现”(用“我发现了”的句式发言。
)5.研讨发言内容并探究规律,教师归纳:①专业解说——用绘画术语阐释桥之美;②细笔描摹——用生动语言描绘桥之美;③对比突现——在与背景或事物的对比中突出桥之美;④虚实互衬——实景与想像结合表现桥之美;⑤直抒胸臆——直接赞美桥之美;⑥概括点示——用提炼式语言评价桥之美。
6.回扣学法,进行学法小结:“发现”是有效的读书法。
读,要有自己的发现,并能提炼、概括、归纳、总结出规律。
7.拓展实践:这篇小品文语言很有个性,可“发现”的内容很多,如转折句的妙用、专业术语的运用、语句的情味美……,要求写一则读书笔记:说说自己的新发现。
【方案二】教学角度:比读——求同析异,拓展思维,体会不同的说明风格。
主要教学步骤: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展开想象,初步体会个性化语言。
2.默读,逐段概括信息要点,归纳组合,整体把握文意。
3.引导比较《中国石拱桥》,粗略感知两文内容、语言风格的差异:①用条理化语言介绍两文有关桥的知识;②各用一句话表达读后感受。
4.分组活动,深入比较:①两文说明对象的异同;②两文说明角度的不同;③两文总说与分说的体现;④两文引用的妙用;⑤两文说明方法的异同;⑥两文描述性语言的特色;⑦两文例证说明的特点。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从说明对象、说明角度、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征等方面设计表格,对比归纳整理。
6.课外收集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体会独特的说明风格。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二学习目标: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八年级语文第一课教案(优秀5篇)八年级语文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重点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教学难点课文2、3两段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课时安排:2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导入新课,介绍相关文学常识。
2、检查预习情况,初步感知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课前准备〗在上课前,在大屏幕里放事先用FLASH做好的《父亲》这首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师】(激发情感,创设氛围)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几首歌词:“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
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
〖板书课题〗二、解题1、《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
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2、作者简介(看投影片)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
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三、朗读训练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奔(bēn)丧(sāng) 差(chāi)使(shi) 狼(láng)藉(jí) 簌(sù)簌(sù) 妥(tuǒ)贴(tiē) 踌(chóu)躇(chú) 迂(yū) 蹒(pán)跚(shān) 箸(zhù) 拭(shì) 琐(suǒ)屑(xiè) 晶(jīng)莹(yíng)3、朗读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精选5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要点,提高语言概括力。
2、理清*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语言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能力。
4、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要点,提高语言概括力。
理清*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2、学习*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方法:合作讨论法、点拨法、品味法课型:讲读课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时:1课时教学设想:因为前一个单元已经进行了说明文的学习,学生对说明文的特点,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
但本单元说明文是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所遵循的是逻辑顺序,因此,在教学*时应引导理清段落间的逻辑顺序。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语言生动形象,是之前没有接触过的,所以也要让学生体会*的语言特点。
全文用一个课时进行教学。
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以进一步掌握*的说明顺序和语言特点。
这是一节说明文阅读课,采用主问题教学方法,设计了四个主问题:一、默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提示:在文中圈点勾画)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二、理清顺序:1、分析*的说明顺序2、研读第6--10段这几个段落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三、体会语言:1、*为什么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2、朗读1—2自然段,对*生动的语言细细咀嚼,认真品读。
四、拓读运用。
教学线索清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出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图片,教师导入:微风轻抚,燕子呢喃着春的消息;烈日炎炎,盛开的荷花告诉我们夏天已来临;田野金黄,落叶送来了秋的请柬;大地苍茫,飘飞的雪花讲述着冬天的故事。
八年级语文课的教学教案5篇,希望大家喜欢。
八年级语文课的教学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能力:⑴ 朗读课文,归纳要点,把握文章,训练学生概括理解能力。
⑵ 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⑴ 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讨论、归纳。
⑵ 体会本文生动描写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的珍爱动物的情感,激发学生保护野生动物,倾心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与自然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1、理解说明对象和特点;2、理解作者的情怀;【教学难点】对文中一些表意含蓄的句子的理解感悟。
【教学方法】1、读、悟、赏教学法。
2、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图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大雁是春天的使者,当第一群大雁来到我们面前,就宣告春天到了,它们欢呼着旅行,喧闹着聚会,寂寞了一冬的沼泽地因此增添了许多情趣和生机。
美国论理学家利奥彼德对大雁情有独衷,他把大雁看作与自己平等的生命,看作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作宇宙之美的展示者,他怀着对大雁喜爱、欣赏的心情,观察大雁的种钟活动情景。
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笔触走进大雁的世界。
二、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文章大意:1、教师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听读,感受文章主旨。
明确:文章描写了三月大雁的归来,觅食前后的鸣叫,孤雁四月间群居沼泽时的鸣叫,即归来、觅食、集会。
2、领悟文章的主旨:明确:作者从大雁身上感受到了善性、友情、亲情、联合的观念,找到了大自然的诗意。
三、品读课文,感悟理解探究思考:1、作者笔下的大雁有那些特点2、找出文中作者对大雁的观察和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3、朗读下面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⑴ 一只燕子的来临说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到了。
⑵ 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学生讨论、交流、最后明确:1、⑴ 来的季节是三月天⑵ 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⑶ 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鸣叫⑷ 十一月份的大雁一声不吭⑸ 爱觅食玉米粒⑹ 常六只列队飞2、作者使用了打比方、拟人等说明方法,使文章充满生动性、趣味性。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6篇)教案是教师上课的总体设计和思路。
备课是讲课的前提,是讲好课的基础,教案则是备课的具体表现形式。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作者整理分享了6篇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独特美。
【教学难点】体味文章意境。
【辅助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名学者余秋雨说过这么一件事,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他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较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
”同学们猜是哪个地方?(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请看:(播放三峡风光片)看来,三峡的确魅力无穷。
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
2、请同学配乐朗读课文。
(多媒体课件)3、请大家齐读课文。
(多媒体课件)4、同学们自读课文,理解句意,自由欣赏三峡风光。
(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刚才我们初步领略了三峡风光,你能说说你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三、赏读课文,理解文意。
第二课时四、拓展延伸:过渡:三峡自古就有“山水画廊”之称,三峡的山,千年屹立,三峡的水,从古流到今,今天的三峡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观呢?三峡现在正在进行一项规模空前巨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那就是--三峡大坝工程。
大家有查到关于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师生共同交流,多媒体展示三峡大坝工程的资料: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20xx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较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
20xx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
教科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册)第一单元:人的成长第一课:成长之路教学目标:- 了解人的成长过程和特点- 了解研究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性- 掌握阅读文章的基本技巧教学内容:1. 人的成长过程和特点- 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了解人的成长过程,并探讨特点。
- 分小组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
2. 研究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研究对人的成长的作用,并进行教师引导下的班级讨论。
3. 阅读文章的基本技巧- 教授学生阅读文章的基本技巧,如标题预测、提前了解背景等。
- 给学生分发一篇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技巧进行阅读。
教学步骤:1. 导入- 引入话题,让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对成长的理解。
2. 研究成长过程和特点- 分组讨论,每组呈现一种成长情况,并总结人的成长特点。
3. 研究研究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性- 教师引导下,进行班级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
4. 研究阅读文章的基本技巧- 教授学生阅读文章的基本技巧,并进行示范。
- 给学生分发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技巧进行阅读。
5. 总结- 概括本课的教学内容和研究收获。
教学资源:1. 学生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2. 学生练册《语文八年级上册练册》3. 短文《成长的道路》板书设计:- 成长的道路- 成长的特点- 研究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性- 阅读文章的基本技巧评价与反思:- 进行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时,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互动性。
- 给学生充分时间进行阅读短文,并及时解答他们的问题。
- 总结时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二单元:平凡的伟大(继续编写以下内容)。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精选篇1【学习目的】1、简要了解微型小说和科幻小说的有关文学常识以及本文作者的基本情况。
2、结合人们处理垃圾的现实情况,理解文章的主题,探讨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相统一的方法。
3、养成联想和想象的习惯,培养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4、了解环境科学的基本常识,树立环保意识,做环保小卫士。
【学习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本文现实与想象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2、难点:⑴ 想象奇特的艺术美。
⑵ 文章中两处照应题目的“喂──出来”的作用。
【学习方法】复述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预习作业】1、收集有关微型小说、科幻小说的文学常识和著名作品名称,以及有关环境科学的基本常识。
2、简要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并试给各部分拟个小标题。
3、字词积累与运用:⑴ 辨析下面的形近字注音、组词:A、婪、焚B、棘、刺C、狐、弧、孤D、博、搏、缚E、肮、炕、吭F、哂、晒、洒、栖G、栅、珊、姗、跚⑵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并选用其中三个(或以上)的词语写一段话:A、哂笑B、贪婪C、纳闷D、棘手E、众目睽睽F、心安理得G、莫衷一是H、逍遥法外I、深不可测J、不容质疑K、胸有成竹L、一视同仁M、任劳任怨N、慷慨大方【教学过程】一、研读全文分学习小组研读全文,共同解决问题:1、教师的问题:⑴ 这个故事真实吗?这样的洞真的存在吗?明确:是虚构──幻想。
(追问:这个故事有没有一定的真实性?明确:有。
)⑵ 这篇小说围绕什么话题来写?有何意义?(明确:环保话题。
意义略,言之有理即可。
)⑶ 这个洞真的是无底的吗?明确:表面无底,其实未必。
(师补充:正如我们的地球,表面上无边无际,实际上是有限的。
地球已经不堪重负了。
)⑷ 小说为什么以“喂──出来”为题?明确:表明“无底洞”已经溢满,地球已经十分拥挤。
希望引起人们的警觉和重视。
⑸ 小说中的.“洞”比喻什么?明确:人类生存的地球。
⑹ 小说中两处写“喂──出来”,分别有什么作用?明确:第一处照应文题,同时为下文铺垫,引发下文的`情节。
2024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诗词、散文欣赏诗歌:《登高》、《钱塘湖春行》散文:《背影》、《荷塘月色》2. 第二单元:说明文阅读与写作说明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3. 第三单元:古诗文阅读与欣赏诗词:《静夜思》、《夜雨寄北》古文:《三峡》、《醉翁亭记》4. 第四单元:现代文阅读与写作小说:《社戏》、《孔乙己》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二、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诗词、散文、说明文、古诗文、现代文等不同文学体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技巧,提高语文素养。
3. 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古诗文阅读与欣赏、现代文阅读与写作。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学体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提高写作技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登高》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描述一次自己登山的经历,从而引出诗人的情感。
2. 新课内容讲解:(1)诗词、散文欣赏: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理解作者的情感。
(2)说明文阅读与写作:学习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分析说明文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3)古诗文阅读与欣赏:解析古诗文中的难点字词,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4)现代文阅读与写作: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学习如何进行人物描写和情感表达。
3. 例题讲解:针对不同文学体裁,设计典型例题,进行详细讲解。
4. 随堂练习:针对新课内容,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如下所示:1. 第一单元诗歌:《登高》、《钱塘湖春行》散文:《背影》、《荷塘月色》2. 第二单元说明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3. 第三单元诗词:《静夜思》、《夜雨寄北》古文:《三峡》、《醉翁亭记》4. 第四单元小说:《社戏》、《孔乙己》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本节课所学,选择一首诗词进行仿写。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人教版必修一《关于散文》课时一:散文的特点与分类•教学目标:–了解散文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散文的分类及其特点–能够阅读和理解不同类型的散文•教学重点:–散文的特点和分类•教学难点:–区分散文和其他文体的特点–初步分析和体验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对散文的认知:什么是散文?你是如何理解散文的?2.概念解释与讲解(15分钟)•向学生介绍散文的定义和基本特点,例如纯文学性、材料真实性、篇幅短小等。
•分别介绍散文的三大类别: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并解释其特点与区别。
3.案例分析与讨论(20分钟)•给学生发放各类散文的案例材料,并要求他们根据关键词进行分类。
•学生展示各自的分类结果,并对比讨论各类散文的共性和特点。
4.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散文的特点和分类。
•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课后阅读并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散文类型的读后感。
课时二:散文的阅读与鉴赏•教学目标:–训练学生的阅读技巧和鉴赏能力–掌握散文分析的方法与步骤–能够理解和评价一篇散文的魅力之处•教学重点:–散文的阅读和鉴赏方法•教学难点:–分析散文的意境和内涵–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观看一段有关散文的视频或演讲,引发学生对散文阅读和鉴赏的兴趣。
2.方法指导(10分钟)•分享常用的散文阅读方法和鉴赏步骤,如通读理解、逐段分析、把握主题等。
•向学生介绍如何欣赏散文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描写。
3.散文阅读(15分钟)•在教材中选择一篇精美的散文,让学生用指导的方法进行阅读。
•引导学生分析散文的情感表达、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等。
4.学生鉴赏演讲(20分钟)•随机选择几名学生将自己阅读过的散文进行鉴赏演讲。
•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讨论,分享对散文的不同理解和感受。
5.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散文阅读和鉴赏的重要性。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优秀8篇)八年级的上册语文教案篇一《三峡》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文言文,选自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篇经典传世之作,不仅详细介绍了三峡的地貌特征,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特征并感受文章之美。
在教学时,我向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
2、反复朗诵中感悟三峡的优美风光,品味语言的精妙。
3、掌握学习方法,轻松背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读”贯穿始终,让学生通过对课文多遍不同形式的读,如:默读、轻读、朗读等,在读中完成学习目标。
整个课堂都是学生在读,在说,在品,在记,老师只起着引导的作用。
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程度的发挥。
语文课“语文味”的特点得到充分体现。
在学生对《三峡》一文精度细品的基础上,我积极引导学生掌握背诵的方法,分清层次,理解文章,掌握重点字词,众所周知,没有提问的课堂,是不完整的课堂,而有章法的朗读,再配以美妙的音乐,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轻松地收获。
整个语文课堂变成了欣赏美、感悟美、收获美的场所。
本节课学生很好地掌握了相关的朗读技巧,提升了学生“读中品”、“读中悟”的能力。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二教学目标:一、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通过练习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解题能力。
二、通过中考链接,深入体会大自然中的树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练习的过程及讲解练习的过程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也是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的一个途径,更是检测学生对于学习方法掌握程度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每一次的练习都会有不同的方法让学生来学习、来训练。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通过课内的习题,举一反三,引导学生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难点:对于各题目中的要求,正确理解文本的含义,特别是中考链接,要一边复习所学的方法,一边掌握新学的方法。
练习很好讲,但是要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方法,那就不简单了,学生往往对于这道题会解了,也掌握了解题的方法,说起来是头头是道,但是同样的问题,却望而却步了,关键在于不会举一反三,每次的练习讲解并不能马上解决问题,但是会让学生离成功更进一步的。
八年级语文课堂教案
语文教师提前制定好相关的课堂教案能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下面就随一起去阅读八年级语文课堂教案,相信能带给大家帮助。
八年级语文课堂教案一1、知识与能力:
学习用截取法,构建文章,明确文章的线索,体会父子情深,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从而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和从写作中精选材料、谋篇布局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这是一篇叙事纪实散文。
学习,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内容探究上,以学生自学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写作练习上,学习运用截取法来叙事抒情的训练。
引导学生用“整体感知、重点研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模式来掌握内容,领悟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文中血浓于水的浓浓亲情,从感情的聚焦点──背影中发掘深深的父爱,陶冶学生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的高尚情感。
1、重点:
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感悟作者由感情的聚焦点──背影抒发的真挚亲情。
学习叙事中的选材方法──截取法。
2、难点:
明确“背影”是课文的明线,“父子深情”是课文的暗线,二者和谐统一,结构文章的特点;体会文章余音袅袅、情思绵绵的意蕴。
收集相关的资料如:歌曲《父亲》、白帆的散文《父亲的泥脚》等。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如果说母爱如涓涓溪流滋润着我们的心田,那么父爱便是一首永远不老的歌,时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有一首歌名字叫《父亲》,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共同沐浴这份深深父爱。
2、生活中“父亲就是那登天的梯,父亲就是那拉车的牛”!父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无私、深沉的爱!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便是一篇体现父子之情的典范作品。
请同学们把课文朗读一遍。
二、指导学生谈读课文后的体会和感受,合作探究
1、文中共有几次写到“背影”!给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次!文章为何以“背影”为题!
⑴四次写到“背影”:点题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分别时的背影、想念中的背影。
⑵感触最深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
⑶“背影”贯串全文始终。
2、有感情的朗读买橘子的背影分析作者是怎样细致刻画这一“背影”的!你认为用得最生动的动词有哪些!
⑴感情基调:舒缓、深沉。
⑵买橘子时的背影的刻画: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⑶几个生动的词语运用:蹒跚、探、攀、缩、倾。
小结:父亲年纪大了。
但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橘子,不顾掉下月台的危险,艰难的“攀”着、“缩”着,“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份浓浓的爱子之情,又怎能不令人感动得泪流满面呢!
3、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本段,熟读成诵。
再次体会父亲的爱子深情。
三、品味语言,感悟主旨
1、文中父亲的话语不多,请找出最让你动情的父亲的话语,谈谈你的体会。
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体会:担心儿子过分悲痛,宽慰儿子。
⑵“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体会: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⑶“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体会:担心儿子旅程口渴,眷眷深情溢于言中。
⑷“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体会:l临别嘱咐,惦念儿子旅途的平安。
⑸“进去吧,里面没人!”体会:担心儿子,细心关照。
小结:这些简短的话,含义丰富。
有离别的愁苦,有对儿子不谙世情险恶的担心,有对未来的忧虑,也有经济拮据的难言之隐。
我们似乎听到了那位父亲拳拳的爱子之音,多好的父亲啊!
2、文中有几处,作者的泪在无声的流,请找出来细心品味:
⑴第一次流泪:家境惨淡,悲哀的泪。
⑵第二次流泪:望父买橘,感动的泪。
⑶第三次流!目:“背影”消逝,惜别的泪。
⑷第四次流泪:思念父亲,伤心的泪。
小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的四次流泪,情思绵绵,强烈地撞击着我们的心扉,在朦胧的泪光中,那份永恒的父子深情在无尽地蔓延……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积累语言
1、设置情境,导人新课:情是一个永远不老的话题,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通过抒情的笔调写出了浓浓亲情,你积累的有关父爱深情的优美句子有哪些!我们一起交流赏析一
下吧!
⑴“父爱像一把大伞,总在有雨的日子里擎着!”
⑵“父爱是一座大山,挺拔伟岸;父爱是一片汪洋的海,浓郁深远!”
⑶“父亲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明灯,在我迷路的时候,照亮我的行程!”
2、有选择的投影学生积累的优美句子,交流背诵。
小结:同学们摘记的句子中都融入着浓浓的情意,希望同学们多积累背诵,你的语言也会靓起来。
二、合作探究,明确文章的线索
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领略到了名篇的风范。
像其他散文一样,《背影》也有它明确的线索,试试看,能发现吗!
1、“背影”在文中共出现了四次:文章开头,点出背影;父亲买橘子,刻画背影;父子分手,分别背影;文章结尾,照应背影。
结论:文章的明线一背影。
2、文章开始引出回忆;而后渲染浓重的悲凉氛围;接下来的送别,更是直接表现父子情深;结尾思念,催人泪下。
结论:文章的暗线──父子深情。
小结:文章通过“背影”将各部分材料巧妙地组织起来,并成功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照应了标题,使文章贯穿一气,浑然一体,所以说“背影”是文章的明线;同时文章
处处涌动着挚热的情感,所以说父子深是文章的暗线。
两条线索一条主外,一条主里,和谐统一,结构文章。
三、语言训练,探究“选材构思法一截取法”的片段写作练习
1、现在我们来学习摄取闪光瞬间的选材构思法──截取法。
《背影》之所以成为广为传诵的佳作,还缘于作者精巧的选材构思。
作者以新颖独到的视角,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
请同学再读课文,深人体会这一特色。
2、现在请大家口头表达,写作交流:
⑴我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下,能截取最让你感动的瞬间,说说你的父亲吗!
⑵请同学们将父亲最精彩的瞬间融人你的情感,写下来。
⑶交流写作心得。
本课小结:
《背影》是一篇优美的叙事纪实散文。
作者截取了生活中最鲜明的片段──父亲的背影,通过特写;抒发了浓浓的父子深情。
文章语言朴实,饱含深挚的情感,只有细心玩昧才能真正有所领悟。
文章精巧的选材构思法──截取法,也是值得我们好好借鉴学习的!
八年级语文课堂教案二知识技能
1.认读生字,正确解释关键词语或句子,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大意,反复朗读课文。
2.在反复阅读中,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达到情景交融的方法。
3.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三峡壮美的景色。
1.在反复朗读中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2.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和文化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1.教学重点:在反复阅读中,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达到情景交融的方法。
2.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和文化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丰富其文学素养和古代文化的修养。
诵读法,拓展法,讨论点拨结合法
一、导入
想和大家聊个天,喜欢旅游吗!十月一就要到了,你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个我们国内旅游的好地方!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进行免费的旅游。
放早在1700多年前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就像我们展示了三峡的美景。
二、走进作者
三、整体感知,通过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美
1.检查预习情况出示幻灯片,检查字的读音。
2.轻读课文,初步感知三峡的美景
3.指导朗读,体会三峡的美
这篇课文虽然短小,但生字比较多,而且又是文言,大家能不能克服困难,把它读得自然流畅!读课文,注意不读错字、漏字,把握好节奏。
我相信随着大家对课文理解程度的加深,逐步感悟到三峡之美时,朗读得会更好。
四、合作交流,质疑解答
1.小组为单位,找出你不太理解得的问题,大家一起解决
2.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在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景色!
师总结峡的特点:两山夹水的地方就是峡。
3.那我们就先去看看三峡的山。
有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读一下写山的语句!其他同学请注意听,看看三峡的山有怎样的特点!
二、三、四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山峡的不同景象。
总结特点:根据课文内容,想象三峡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1.选一个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三峡的奇景
4.站在美学的角度,同学们来总结一下三峡具有怎样的美!
老师总结:
三峡的山:延绵,高峻壮美
夏水:迅疾奔放美
春冬:清荣峻茂秀美
秋:凄凉凄美
5.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对三峡进行赞美,并说出理由。
6.找同学分析文章最后一句引用渔者歌,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在三峡这篇课文中,作者抓住了事物的特征来描写事物,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在写作中我们能借鉴什么!
五、拓展延伸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正式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