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五章 教育目的课后思考题-推荐下载
- 格式:pdf
- 大小:224.46 KB
- 文档页数:5
第5章教育制度1.为什么终身教育会成为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方向?怎样才能使我国的教育制度朝着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答: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也是人所受的不同类型教育的综合。
前者从纵向上讲,说明终身教育不仅仅是青少年的教育,而且涵盖了人的一生;后者从横向上讲,说明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
(1)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制度发展方向的原因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最有影响的教育思潮引起世界各国的注意,成为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方向,其原因具体如下:①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飞速发展,仅局限于学校的教育,不能满足个人适应社会以及工作与职业的需要,因此,须扩展教育的范围,使其延续到人的一生。
②个人持续发展的需要。
除了人的工作和职业需要之外,终身教育还重视铸造人格、发展个性、使每个人的潜在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将其列入人的持续协调发展条件加以设计。
总之,社会的发展呼唤终身教育,同时为终身教育的蓬勃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机遇。
而终身教育是提高人的能力、提升人的价值的主要途径。
因此,终身教育逐渐成为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方向,引领各国教育的发展。
(2)使我国的教育制度朝着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的策略终身教育的发展目标是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发展要求的,我国的国情决定我国的教育制度也需要向着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具体策略如下:①更新教育观念是发展终身教育的前提。
要用终身教育思想取代传统教育观念,必须明确真正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教育已不再能参照生活的一个具体阶段,今后,人们整个一生都是学习的时间,一生所学的每一类知识都会影响和丰富其他知识。
②建立开放的教育体制是发展终身教育的基础。
要实现由封闭式办学体制向开放式办学体制转变,逐步建立高校与企业、部门双向互动、双向参与的开放型办学体制。
还要形成开放的入学制度,授课时间和授课形式灵活,放宽对学习者的年龄限制等。
③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保证。
第五章教育目的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A.教育方针B.教育政策C.教育目的D.教育目标2.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称之为()。
A.教育目的B.培养目标C.各育目标D.教学目标3.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是()的关系。
1A.具体与抽象B.普遍与特殊C.目的与途径D.个别与一般4.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变坏了”,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问题上的()。
1A.社会本位的思想B.个人本位的思想C.社会效率论思想D.教育无目的论的思想5.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主张造就有用的国家公民,这表明他在教育目的问题上持( )。
1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B.个人本位价值取向C.社会效率论D.调和折中论6.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如何表述的?( )A.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B.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C.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D.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7.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 )。
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B.个人本位价值取向C.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D.政治本位价值取向8.在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中,( )是灵魂。
A.智育B.德育C.体育D.美育9.()是五育中其他几育得以实施的基础。
A.智育B.德育C.体育D.美育10.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具有国际视野,指的是对普通中学生()。
1A.体育方面要求B.智育方面要求C.德育方面要求D.美育方面要求11.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属于对普通中学生()。
1A.体育方面要求B.智育方面要求C.德育方面要求D.美育方面要求二、多项选择题1.教育目的具有( )功能。
A.定向B.负向C.调控D.评价2.我国教育方针的主要内容由哪几部分构成?( ) 1A.教育的性质B.教育目的C.培养目标D.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是“五育”,五育之间的关系是?( ) A.相互孤立 B.相互独立 C.相互联系 D.相互冲突4.“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 ) 1A.人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B.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C.人自身的全面发展D.人的自由发展5.教育的“三个面向”是指()。
第五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不仅影响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个人,还影响到整个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发展。
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和地区,教育制度和政策的性质、教育的结构和布局、教育的内容和组织形式、教育和教育方法等都要受到教育目的的影响和制约。
教育工作者只有对教育目的有正确的理解,才能有效地组织教育活动,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级各类人才。
教育理论界对教育目的、教育目标等概念并未进行统一界定,其含义在不同的场合各不相同。
一、教育活动(一)教育活动的本质人类教育活动的本质特点就是有规律、有目的地创造教育价值,以满足人和社会的需要。
人类对于教育的利用是以创造为前提和手段的,人类所利用的教育,实际是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创造和在原有基础上创新了的教育。
教育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人才培养活动。
(二)教育目的的时代特征教育目的是最为常见、人们研究及使用最多的一个概念。
一般认为,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它是全部教育过程所要达到的总目标,是全部教育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通常,教育目的往往勾画出某种哲学观指导下的理想社会中的理想公民形象,以指明教育努力的方向。
如我国儒家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亚里士多德的“自由人”,赫尔巴特的“道德”的人,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与自由”的人,社会主义国家的“全面发展”的人等。
因而,教育目的具有一定程度的理想色彩,它的来源更多地不在教育本身,而在于社会、时代及由二者决定的哲学观点,是一种经过抽象与概括的“理念"的东西,不足以产生对教育过程的具体指导与调控作用。
但无疑,它对把握教育的总方向及表明教育的性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育目的的涵义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观念地存在着的教育活动过程结束时所要取得的结果。
它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或要求,说明办教育为的是什么,培养人要达到什么样的规格。
第五章课程一、单选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 B )。
A、课程B、教学大纲C、课程计划D、课程目标2.1988年颁布了( A )新的课程政策,要求加强教材的基础性、多样性和灵活性。
同时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课改实验,以建设符合中国国情、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能体现基础教育要求的教材体系。
A、“一纲多本”B“一纲一本”C、“多纲多本”D、“统一课程”3.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读写算为中心的基础教养的是( A )。
A、基础型课程B、发展型课程C、知识性课程D、工具性课程4.( B )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A、教学大纲B、课程计划C、课本D、教科书5.( B )是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A、教科书B、课程计划C、教学大纲D、教学内容6.教科书的主体部分是( D )。
A、目录B、习题C、附录D、课文7.学科的设置和安排是通过( A )体现出来的。
A、课程计划B、教学大纲C、教学内容D、教科书8.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基础性、发展性和( D )。
A、可行性B、衔接性C、实践性D、普及性9.标志着我国小学课程改革进入新时期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的颁布是在( B )。
A、1990年B、1992年C、1986年D、1995年10.教师教学和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材料是( C )。
A、课程计划B、教学大纲C、教科书D、教学指导书11.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C )。
A、内容改革B、方法改革C、课程改革D、途径改革12.学校教育的基础是( D )。
A、教师B、学生C、班级D、课程13.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教育家( B )。
A、洛克B、斯宾塞C、赫尔巴特D、杜威14.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指的是( A )。
教育学⾃测资料之第五章教育⽬的(含答案)第五章教育⽬的⼀、名词解释:1、教育⽬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到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2、⼈的全⾯发展:指劳动能⼒的全⾯发展;克服⼈发展的⼀切⽚⾯性,实现⼈的个性的真正全⾯和⾃由的发展.⼆、填空1、2008年新修订的教育⽅针:“坚持育⼈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教育现代化⽔平.培养德智体美全⾯发展的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办好⼈民满意的教育.”2、1999年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全⾯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贯彻党的教育⽅针,以提⾼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3、教育⽬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到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4、教育⽬的的功能主要有导向性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教育⽬的是整个教育⼯作的核⼼,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评价标准、出发点和归宿.5、教育⽬的可分为社会的教育⽬的和个⼈的教育⽬的两类,他们应当是相互联系的两个⽅⾯,共同组成完整的教育⽬的整体.6、德育是教育⼯作者组织适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不断建构、提升的教育活动.7、学校德育的功能可以概括的表述为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三个⽅⾯.8、⼩学德育内容的重中之重是其它各科教学.9、⼩学德育的⽅法主要有:说服教育法、情感熏陶法、榜样⽰范法、实际锻炼法、奖励与惩罚.10、⼩学德育的主要途径有:思想品德课、提升智慧⽔平、校会、班会和少先队活动.11、智育的主要任务和内容应当是传授知识、发展技能和培养⾃主性和创造性.12、⼩学智育的实施应当是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社会实践诸环节的统⼀.13、教育美育是说要使全部教育活动成为美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本⾝要做到审美化.14、社会本位的教育⽬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宗旨,教育⽬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个⼈本位论的教育⽬的论认为,应当根据⼈的本性和个⼈发展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教育⽆⽬的论并⾮主张真正的教育⽆⽬的,⽽是认为⽆教育过程之外的“外在”⽬的.15、⼈的全⾯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有:社会⽣产⼒极其决定的分⼯状况是⼈的全⾯发展的重要前提;社会关系是⼈的全⾯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是⼈的全⾯发展的重要途径.16、我国教育⽬的的基本特征有以下三点:我国教育⽬的以马克思主义⼈的全⾯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我国教育⽬的有鲜明的政治⽅向;坚持全⾯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三、选择题1、(C)是全部教育⼯作的核⼼,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A、教育制度B、教育规律C、教育⽬的D、教育系统2、(C)是进⾏全⾯发展教育的物质基础.A、德育B、智育C、体育D、美育3、从内容上看,德育主要指(A)A、道德、思想和政治⽅⾯的教育B、政治教育、法制教育C、⼼理教育、性教育、青春期教育4、在德育的社会功能中,(D)是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的中介.A、思想功能B、道德功能C、个体功能D⽂化功能5、德育个体功能的最⾼境界是(C)A、个体⽣存功能B、个体发展功能C、个体享⽤功能6、智⼒是⼈的(D)A、⾃然能⼒B、习得的认知能⼒C、⾃然能⼒D、⾃然能⼒和习得的认知能⼒7、(C)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A、教育⽬的B、教育⽅针C、教育⽬标8、教育⽆⽬的论主要是美国教育家(B)的观点.A、涂尔⼲B、杜威C、卢梭D、布鲁纳9、(A)是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教育⽬的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A、⼈的全⾯发展学说B、⽑泽东教育思想C、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D、邓⼩平的“中特理论”四、判断题1、马克思学说中“全⾯发展”的重要内核是“个性⾃由”,⽽“应试教育”最主要的弊端之⼀是对学⽣个性的抹煞.(√)2、全⾯发展不等于平均平⾯的发展,(√)3、初中是素质教育,⾼中是“应试教育”.(×)4、教育⽬的实际上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也就是⼀个国家教育⼯作总的要求.(×)5、20世纪末我国推⾏的素质教育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全⾯发展学说的具体实践.(√)五、简答题1、什么是教育⽬的?教育⽬的的主要功能是什么?2、为什么要五育并重,不可偏废?⑴区别:五育具有相对的独⽴性,他们属于不同的范畴,各有⾃⼰的任务,不可互相代替.⑵联系:五育都是我国教育的组成部分之⼀,它们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互相渗透是指每⼀育当中都渗透其它各育的因素;互相影响是指每⼀育任务的完成都影响着其它各育任务的完成.因此,我们不能只重视某⼀⽅⾯⽽忽视其它⽅⾯.正因为五育具有上述关系,所以要五育并重,不可偏废.3、新时期应特别注意培养⼈才的哪些素质?⑴创新精神;⑵实践能⼒;⑶开放思维;⑷崇⾼理想.。
第五章教育目的练习题一、单选题:⒈197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 )A.生产相结合B.劳动相结合C.生产劳动相结合D.工农业生产劳动相结合⒉当前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 )A.体育B.体育、美育C.体育、美育、劳动教育D.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⒊美育即()A.审美教育B.艺术教育C.社会美教育D.自然美教育⒋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有: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
A.监督作用B.评价功能C.教育功能D.全面发展功能⒌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教育思想B.教育制度C.教育目的D.教育方法⒍教育方针的有关规定表述了国家的()。
A.教育目的B.教育性质C.培养目标D.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⒎从教育法所规定的教育方针看,我国教育工作的性质和任务是()。
A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B.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教育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D.教育必须培养劳动者⒏我国教育目的的建立的理论基础是()。
A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学说B.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学说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D.教育必须培养劳动者学说⒐.教育的最高理想通过体现出来。
( )A.课程目标B.教育目的C.教育目标D.培养目标⒑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是指( )。
A.从各自理想出发,使各个价值得到充分发展B.人的精神、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的发展C.德、智、体、美相结合的全面发展D.自由天然性得到自由发展⒒( )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A.教学目标B.教育目的C.教育方针D.素质教育⒓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对象的特殊要求叫做()。
A.教育目的B.教学目标C.培养目标D.培养目的⒔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
A.陶冶学生的人格,注重培养有教养的人B.注重科学技术教育,培养具有创新思想和开拓精神的人C.适应时代精神,强调个性自由发展D.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⒕检验教育理论正确与否的标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