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2011年)
- 格式:pdf
- 大小:913.34 KB
- 文档页数:97
14 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药物经济学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近二三十年间,由于用药经济性问题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内容,这一学科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在新药研制开发、药品生产经营决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和临床药学等各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本章主要介绍药物经济学的几种基本分析方法,以及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的步骤和评价标准。
14.1 药物经济学概述14.1.1 药物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药物经济学起源于美国。
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的医疗药品消耗急剧上升,政府卫生保健经费投入增长而卫生保健状况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这一状况引起经济学家、卫生决策者及临床医药工作者的关注。
为合理分配有限的医药卫生资源,研究者们开始探讨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成本—效益分析(CBA)方法在医疗保健领域中的应用。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在卫生经济学者们的探索和研究中,CBA和CEA方法开始深入到医药卫生事业中的各个领域里。
20世纪70年代以后,CBA和CEA方法逐渐涉入药物治疗领域。
1978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Minnesota)的McGhan,Rowland,Bootman等人在美国医院药学杂志上首次介绍了成本-效益和成本-效果分析的概念,并在1979年发表了一篇用成本-效益分析评价个体化氨基苷治疗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病人结果的早期药学研究文章。
1986年,Townsend在其一篇名为“上市后药品的研究与发展”的报告中,首次提出“药物经济学”(Pharmacoeconomics)这一概念,并指出在这一新兴领域进行研究活动的必要性。
1989年,Van Eimerren 和Horrisberger 主编了《药物治疗的社会经济评价》(Socioeconomic Evaluation of Drug Therapy)一书,在书中收集了一系列欧美各国药物评价的历史发展、现状以及方法学文章,并应用国际范例阐明了如何应用经济学手段,从社会和科学两个角度评价药物治疗的效益效果。
*.,--0+EqOibXTg]Up\FZ_tB2><53=94A7v *+.z x 3+|},+.}1~/0y *z 0-z{/}{/./-+{w 4z ,3z 2+/.1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 China Guidelines for Pharmacoeconomic Evaluations(2011版)《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课题组联系邮件地址:*******************二O一一年四月九日II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 China Guidelines for Pharmacoeconomic EvaluationsIII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China Guidelines for Pharmacoeconomic Evaluations《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课题组总 顾 问: 桑国卫 院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中国药学会理事长组 长: 刘国恩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药学会药物经济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副 组 长: 胡善联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中国药学会药物经济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久鸿 解放军306医院药学部主任,中国药学会药物经济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工作成员: 吴 晶 天津大学杨 莉 北京大学李洪超 中国药科大学董朝晖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李明晖 中国药科大学常精华 北京大学,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史 宁 解放军306医院IV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 China Guidelines for Pharmacoeconomic EvaluationsV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China Guidelines for Pharmacoeconomic Evaluations专家组(按姓氏笔画排序)马爱霞 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教授王爱国 中国药学会学术部主任卢凤霞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药品价格评审中心主任史录文 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教授白慧良 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会长关志强 中国药学会药物经济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孙利华 沈阳药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朱世俊 解放军301医院教授许嘉齐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政策法规司巡视员余功斌 国家财政部社会保障司副司长吴 镭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医学科学七处处长宋瑞霖 中国药学会医药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命良 美国强生公司全球卫生经济与定价总监张宗久 国家卫生部医疗服务监管司司长张振忠 国家卫生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大魁 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少丽 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幼平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李玉珍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药剂科主任李树泉 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教授陈 文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陈 兵 中国药学会副秘书长陈 怡 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卫生经济事务总监 陈 洁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陈盛新 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教授武志昂 沈阳药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罗 南 新加坡国立大学助理教授罗景虹 中国药物经济学杂志社社长郑 宏 国家卫生部药物政策与基本药物制度司司长VI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 China Guidelines for Pharmacoeconomic Evaluations姚 宏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医疗保险司司长郭剑英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政策法规处处长顾 海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公共卫生与医疗保障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曾 渝 海南医学院副校长程晓明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董恒进 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谢 锋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助理教授熊先军 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副会长谭延辉 台湾药师公会联合会药事照护发展中心执行长I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China Guidelines for Pharmacoeconomic Evaluations目 录引言(Introduction) (I)使用说明(Instructions) (1)执行摘要(Executive Summary) (5)指南1:研究问题(Study Question) (11)1.1 研究背景(Background) (13)1.2 研究目的与假设(Objectives and Hypothesis) (13)1.3 研究角度(Perspective) (13)1.4 目标人群(Target Population) (14)1.5 干预措施及对照选择(Interventions and Comparators) (15)指南2:研究设计(Study Design) (17)2.1 研究类型(Types of Study) (18)2.2 研究假定(Assumptions) (20)2.3 样本大小(Sample Size) (20)2.4 研究时限(Time Horizon) (21)指南3:成本(Cost) (23)3.1 成本的确认(Cost Identification) (25)3.2 成本的测量(Cost Measurement) (27)3.3 贴现(Discounting) (28)指南4:健康产出(Health Outcomes) (31)4.1 效果(Effectiveness) (33)4.2 效用(Utility) (34)4.3 效益(Benefit) (36)指南5:评价方法(Evaluation Techniques) (39)5.1 评价类型(Types of Evaluations) (41)5.2 增量分析(Incremental Analysis) (42)II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 China Guidelines for Pharmacoeconomic Evaluations 指南6:模型分析(Modelling Analysis) (45)6.1 决策树模型(Decision Tree Models) (47)6.2 计量经济模型(Econometric Models) (49)指南7:差异性和不确定性(Variability and Uncertainty) (51)7.1 差异性分析(Variability Analysis) (53)7.2 不确定性分析(Uncertainty Analysis) (53)指南8:公平性(Equity) (57)指南9:外推性(Generalizability) (61)指南10:预算影响分析(Budget Impact Analysis) (65)10.1 基本作用(Role) (66)10.2 操作细则(Operations) (67)参考文献(References) (71)附录1:标准报告格式(Standard Reporting Format) (78)附录2:术语表(Terminology ) (83)I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China Guidelines for Pharmacoeconomic Evaluations引言(Introduction)医药技术是人类维护健康的重要手段。
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是一份指导药物经济学评价的重要文件,它为医疗保健决策者提供了有关药物治疗成本效益的信息。
该指南旨在帮助医疗保健决策者在制定有关药品的政策和计划时,更好地了解药品的成本效益,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最佳决策。
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研究设计:该部分主要介绍了药物经济学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研究目标、研究类型、人群选择、数据采集和分析等。
2. 费用评估:该部分主要介绍了如何对医疗资源使用进行费用估算,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等。
3. 效果评估:该部分主要介绍了如何对药物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包括生命质量调整年数(QALYs)和残余寿命等。
4. 敏感性分析:该部分主要介绍了如何进行敏感性分析,以检验模型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5. 报告撰写:该部分主要介绍了如何撰写一份完整的药物经济学评价报告,包括报告结构、数据呈现和结果解释等。
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的发布,标志着我国药物治疗成本效益评价体系已初步建立。
在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一体系,以更好地服务于医疗保健决策者和患者。
同时,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数据质量:药物经济学评价依赖于可靠的数据支持,因此在进行评估时需要确保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
2. 研究设计:药物经济学评价的研究设计应该符合科学原则,并且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3. 费用估算:在进行费用估算时,需要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医院和不同患者群体之间的差异,并且需要对多种费用进行综合考虑。
4. 效果评估:在进行效果评估时,需要选择适当的指标,并且要注意到不同疾病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
5. 报告撰写:药物经济学评价报告应该清晰明了、简洁易懂,并且需要对结果进行充分解释和讨论。
总之,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的发布,为我国的药物治疗成本效益评价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在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一体系,并且注重实际应用中的细节问题,以更好地服务于医疗保健决策者和患者。
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一、本文概述《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旨在提供一套全面、系统、科学的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和体系,以促进我国药物经济学的发展和应用。
药物经济学作为卫生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评估药物治疗的成本与效果,为药物研发、生产、定价、采购、使用等各个环节提供决策依据。
本指南的编写,旨在规范我国药物经济学评价的实践,提高评价质量和可信度,为政策制定者、医疗机构、药品生产企业以及广大患者提供科学、合理、可行的参考。
本指南结合我国国情和药物经济学实践现状,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和规范,明确了药物经济学评价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技术要求。
针对不同类型的药物和疾病,提出了具体的评价步骤和评价指标,为实际评价工作提供了操作指南。
本指南还强调了药物经济学评价在药物政策制定和实施中的重要性,为推动我国药物经济学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的发布,标志着我国药物经济学评价工作进入了规范化、标准化的新阶段,将对我国药物经济学的发展和应用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药物经济学评价的基本原则药物经济学评价作为一种科学决策工具,其应用过程中需要遵循一系列基本原则,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合理性和可靠性。
以下是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时需要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证据为基础:药物经济学评价应以科学、客观的证据为基础,确保所使用的数据和信息来源可靠、准确。
这要求评价者广泛收集并严格筛选相关的临床试验、流行病学研究、成本数据等,以提供坚实的证据支持。
透明性和可重复性:评价过程应公开透明,确保评价方法和数据的可获取性,以便其他研究人员能够重复验证评价结果。
同时,评价报告应详细阐述评价过程、方法、数据来源和分析结果,以提高评价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全面性:药物经济学评价应综合考虑药物的疗效、安全性、成本等多个方面,以全面评估药物的经济价值。
这要求评价者不仅关注药物的直接成本,还要考虑其对社会、医疗系统和患者的间接影响。
比较性分析:药物经济学评价通常涉及不同药物或治疗方案的比较。
对我国药物经济学应用的思考徐国成*杜继文*关键词:药物经济学应用思考摘要:药物经济学是一项为决策者提供实证分析的评价技术。
国际上许多国家都用药物经济学来制定药品价格和医疗保险报销价格及新药研发,但我国却起步晚、发展慢,原因是制度、体制、研究方法及人员短缺等因素制约,因此,建议我国政府,提高政策引领、完善制度保障、健全药物评审评价机制、规范技术支撑和培养研究型人才,使药物经济学在医药领域里发挥应有的作用。
药物经济学是用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药物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效率,并以有限的药物资源实现人类健康状况最大限度改善的科学。
是一项为决策者提供实证分析的新兴学科。
药物经济学评价是其主要研究的内容,其的主要评价方法有:成本最小化分析法(CMA)、成本效果分析法(CEA)、成本效用分析法(CUA)和成本效益分析法(CBA)。
我国药物经济学的研究与应用才刚刚起步,大多数研究尚处于学术研讨阶段,其根本原因是政策引导乏力、制度保障缺位、体制机制环境缺失、研究方法、评价标准不够完善及研究人员短缺等因素,如此障碍使药物经济学处于发展的瓶颈。
1.我国药物经济学存在的问题1.1政策引导乏力*徐国成,长春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药物经济学长春 130117*杜继文,长春中医药大学社会发展与管理药学硕士研究生长春 130117药物经济学已被众多国家运用于控制药品费用控制的工具与手段。
世界经合组织(OECD)中约三分之一的国家都已利用药物经济学评价来制定药品价格和医疗保险报销价格①,如澳大利亚就强制规定药品注册申请时提交药物经济学评价数据, 加拿大将药物经济学评价作为医疗保险赔付的依据, 日本的药物经济学评价不仅用于企业申报新药和药品定价,还用于新药研发方案的设计和制定营销策略②。
但在我国, 药物经济学评价在宏观药品政策中的应用甚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对新药和专利药品逐步实行定价前药物经济性评价制度”。
聚异丁烯骨通贴膏用于中国成人骨关节炎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Δ经天宇*,刘朝一,刘海娇,钟港棚,黄晓青,徐伟 #(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南京 211198)中图分类号 R 956;R 68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08(2023)12-1478-05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2.13摘要 目的 评估聚异丁烯(PIB )型骨通贴膏(简称“PIB 骨通贴膏”)对比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用于中国骨关节炎成人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方法 基于一项真实世界研究数据,采用倾向评分匹配后,评估PIB 骨通贴膏对比3种NSAIDs (塞来昔布、双氯芬酸钠、布洛芬)的疼痛视觉模拟(V AS )评分的下降值、健康效用增加值、疼痛消失时间、关节活动度复常时间以及总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采用成本-效用分析法,从全社会角度计算患者使用PIB 骨通贴膏相对3种NSAIDs 的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 ),并进行敏感性分析。
结果 有效性方面,PIB 骨通贴膏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复常时间显著长于塞来昔布组,V AS 评分下降值显著大于布洛芬但显著小于双氯芬酸钠,疼痛消失时间显著长于双氯芬酸钠组与布洛芬组,健康效用增加值显著低于双氯芬酸钠组(P <0.05)。
安全性方面,PIB 骨通贴膏患者的总不良事件发生率及不良事件严重程度与3种NSAIDs 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经济性方面,与塞来昔布、双氯芬酸钠比较,PIB 骨通贴膏为绝对劣势方案;与布洛芬比较,ICER 值为178 611.58元/QALY ,即现有价格下,若以3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阈值,PIB 骨通贴膏方案具有经济性。
敏感性分析结果与基础分析结果一致。
结论 PIB 骨通贴膏用于我国骨关节炎患者短期治疗的疗效优于布洛芬,与塞来昔布相当,但不及双氯芬酸钠,安全性与3种NSAIDs 一致,其经济性还有待提高。
中国药物经济学评判指南(2011版)药物经济学评判是一项重要的探究领域,旨在为决策者提供有关药物疗效和成本效益的信息,以指导药物的使用和支付策略。
是中国卫生部和全国药品经济学探究中心联合制定的一个重要参考文件,目标是规范和增进药物经济学评判的探究和应用。
该指南起首介绍了药物经济学评判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医疗费用的不息增加和药品种类的扩展,药物经济学评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评判药物的疗效和成本效益可以援助决策者选择最具价值的药物,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指南接着详尽介绍了药物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评判指标。
通过诸如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用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等方法,可以综合思量药物治疗的效果、患者的生命质量和医疗资源的使用成本。
同时,指南还对评判的透亮度、可靠性和一致性进行了要求,以确保评判结果的科学性和可比性。
该指南的核心部分是药物经济学评判的探究方法和步骤。
起首,探究者需要明确探究的目标和对象,确定评判的视角和时间范围。
其次,数据采集是评判的基础,探究者需要收集相关的药物使用数据、临床效果数据和费用数据。
然后,探究者可以选择适合的评判方法,并进行适当的数据分析和结果诠释。
最后,探究者应该对评判的结果进行谈论,评估评判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此外,指南还介绍了药物经济学评判在我国的现状和挑战。
虽然药物经济学评判在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着数据质量、方法学水平宁应用推广等方面的问题。
指南提出了若干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包括加强数据收集和管理、提高探究人员的培训和能力、完善药物经济学评判的政策环境等。
在文章的结尾,指南强调了药物经济学评判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通过合理的评判和利用药物经济学评判结果,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依据,增进药物的合理使用和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
同时,指南呼吁各相关方加强合作,推动药物经济学评判在中国的进步和应用。
综上所述,在药物评判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该指南的推广和应用,将有助于提高我国药物经济学评判的水平宁质量,为决策者提供更好的药物政策支持,增进我国药物经济的可持续进步综上所述,对于药物评判的方法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020年版和2011年版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比较分析【摘要】通过比较2020年版和2011年版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分析两版指南的差异,并对更新内容进行解读,为药物经济学评价报告提供最新依据。
比较两本指南,对更新要点进行总结和分析。
2020年版药物经济学指南与2011年版药物经济学指南比较,有较多更新。
详细说明了干预措施和对照选择;将成本测量和成本估值分开进行阐述;贴现分析单独列为一个部分;健康产出、模型分析和预算影响分析这方面更新较多;推荐使用成本-效用分析;并融合国际最新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结合中国现实问题进行分析。
通过对2020版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更新的部分进行解读,建议广泛参考并使用2020版指南,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药物经济学研究报告质量提供参考。
从近年的全球资源配置来看,卫生总费用平均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约6.3%,大多数发达国家平均占比大于10%(WHO,2018),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报道,2018年中国占比为6.4%。
更为突出的是,中国的药品费用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远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2]。
为了充分利用有限医疗卫生资源,药物经济学研究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3]。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提出,将“建立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4]。
2011年4月,中国大陆发布了《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2011年版)》,但指南实施效果差强人意[5]。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健康中国2030”的发展规划,并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以应用为导向的成果评价和技术评估机制。
与此同时,《“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中也再次强调将药物经济学评价作为药品价格谈判的重要内容,在基本药物遴选调整中纳入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6]。
2020年8月,我国发布了《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2020版)》。
与2011年版指南比较,新版指南在部分内容上做了补充和更新。
·药物经济学·2018-2022年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文献质量评估Δ樊智鑫 1, 2*,刘君阳 1, 2,张立炜 1, 2,司絮 1, 2,何晴 1, 2,孙强 1, 2 #,阴佳 1, 2[1.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中心,济南 250012;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经济与政策研究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济南 250012]中图分类号 R 95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08(2023)21-2613-07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21.08摘要 目的 分析我国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提高药物经济学评价研究的规范性与科学性,从而为政府决策提供更高质量的证据。
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 、Web of Science 等数据库2018-2022年收录的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文献,利用Excel 2016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关键信息提取,通过卫生经济学研究质量评价(QHES )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
结果 共纳入113篇文献,其中中文文献85篇、英文文献28篇。
文献整体质量的平均得分为65.7分,其中中文文献平均得分62.0分,英文文献平均得分76.9分。
2018、2019、2020、2021、2022年文献质量评分的中位数分别为62.0、70.5、59.3、71.0、73.0分。
65篇文献明确报告了研究角度,36篇文献未明确说明贴现率,25篇文献未对阈值的定义明确说明,53篇文献同时使用了2种敏感性分析方法。
在QHES 量表不同条目下,条目2(研究角度)、条目8(时间范围及贴现)、条目14(潜在偏倚)、条目16(资金来源)的得分占比较低。
结论 2018-2022年我国学者发表药物经济学评价的文章在质量方面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但仍存在一定的进步空间。
,U6PI>:NC;TB-@FWp`ljcakgboe r{|*v t /|xy}|*y -z +,u{v ,~vw +yw +*+~|w s 0v}/v .|+*-X \Z [[^Y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 China Guidelines for Pharmacoeconomic Evaluations(2011版)《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课题组联系邮件地址:China.PEG@二O一一年四月九日II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 China Guidelines for Pharmacoeconomic EvaluationsIII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China Guidelines for Pharmacoeconomic Evaluations《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课题组总 顾 问: 桑国卫 院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中国药学会理事长组 长: 刘国恩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药学会药物经济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副 组 长: 胡善联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中国药学会药物经济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久鸿 解放军306医院药学部主任,中国药学会药物经济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工作成员: 吴 晶 天津大学杨 莉 北京大学李洪超 中国药科大学董朝晖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李明晖 中国药科大学常精华 北京大学,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史 宁 解放军306医院IV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 China Guidelines for Pharmacoeconomic EvaluationsV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China Guidelines for Pharmacoeconomic Evaluations专家组(按姓氏笔画排序)马爱霞 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教授卢凤霞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药品价格评审中心主任史录文 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院教授白慧良 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会长关志强 中国药学会药物经济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孙利华 沈阳药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朱士俊 解放军301医院教授许嘉齐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政策法规司巡视员余功斌 国家财政部社会保障司副司长吴 镭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医学科学部医学科学七处处长宋瑞霖 中国药学会医药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命良 美国强生公司全球卫生经济与定价总监张宗久 国家卫生部医疗服务监管司司长张振忠 国家卫生部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大魁 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少丽 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幼平 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李玉珍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药剂科主任李树泉 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教授陈 文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陈 怡 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卫生经济事务总监 陈 洁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陈盛新 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教授武志昂 沈阳药科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罗 南 新加坡国立大学助理教授罗景虹 中国药物经济学杂志社社长郑 宏 国家卫生部药物政策与基本药物制度司司长姚 宏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医疗保险司司长郭剑英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价格司政策法规处处长VI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 China Guidelines for Pharmacoeconomic Evaluations顾 海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公共卫生与医疗保障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曾 渝 海南医学院副校长程晓明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董恒进 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谢 锋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助理教授熊先军 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副会长谭延辉 台湾药师公会联合会药事照护发展中心执行长I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China Guidelines for Pharmacoeconomic Evaluations目 录引言(Introduction) (I)使用说明(Instructions) (1)执行摘要(Executive Summary) (5)指南1:研究问题(Study Question) (11)1.1 研究背景(Background) (13)1.2 研究目的与假设(Objectives and Hypothesis) (13)1.3 研究角度(Perspective) (13)1.4 目标人群(Target Population) (14)1.5 干预措施及对照选择(Interventions and Comparators) (15)指南2:研究设计(Study Design) (17)2.1 研究类型(Types of Study) (18)2.2 研究假定(Assumptions) (20)2.3 样本大小(Sample Size) (20)2.4 研究时限(Time Horizon) (21)指南3:成本(Cost) (23)3.1 成本的确认(Cost Identification) (25)3.2 成本的测量(Cost Measurement) (27)3.3 贴现(Discounting) (28)指南4:健康产出(Health Outcomes) (31)4.1 效果(Effectiveness) (33)4.2 效用(Utility) (34)4.3 效益(Benefit) (36)指南5:评价方法(Evaluation Techniques) (39)5.1 评价类型(Types of Evaluations) (41)5.2 增量分析(Incremental Analysis) (42)II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 China Guidelines for Pharmacoeconomic Evaluations 指南6:模型分析(Modelling Analysis) (45)6.1 决策树模型(Decision Tree Models) (47)6.2 计量经济模型(Econometric Models) (49)指南7:差异性和不确定性(Variability and Uncertainty) (51)7.1 差异性分析(Variability Analysis) (53)7.2 不确定性分析(Uncertainty Analysis) (53)指南8:公平性(Equity) (57)指南9:外推性(Generalizability) (61)指南10:预算影响分析(Budget Impact Analysis) (65)10.1 基本作用(Role) (66)10.2 操作细则(Operations) (67)参考文献(References) (71)附录1:标准报告格式(Standard Reporting Format) (78)附录2:术语表(Terminology ) (83)I中国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China Guidelines for Pharmacoeconomic Evaluations引言(Introduction)医药技术是人类维护健康的重要手段。
研究表明,伴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消费结构中用于医疗服务的支出增长速度最快。
从全球资源配置来看,卫生总费用(Total Health Expenditure)占GDP比重平均在9.7%左右(WHO, 2010),中国目前约为5.1%(国家卫生部,2010)。
而且,中国的药品费用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远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
可以预期,中国未来的医药卫生必将越来越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主导项目,因此,如何科学评估并有效配置医药资源将是中国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议题。
药物经济学(Pharmacoeconomics)是人类为应对医药资源配置问题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
药物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系统、科学地比较分析医药技术的经济成本和综合收益,进而形成决策所需的优选方案,旨在提高医药资源使用的总体效率。
鉴于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在应用和实践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其科学性和规范性将影响最终评价结果的适用价值。
根据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验,如果没有系统的研究和评估规范,不同药物经济学的研究将可能因为研究设计和报告范式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其研究结果的标准和质量各异,从而影响药物经济学评价的可比性、科学性以及对医药卫生决策的参考意义。
为此,目前已经有32个国家和地区的相关部门制定出了适合本地区的34个药物经济学评价指南(Guideline),用于指导和规范药物经济学研究(ISPOR,2011)。
在人类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迈入了历史发展的新阶段,选择了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原则,这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十二五”规划发展纲要中再次得以深化和彰显。
在此背景下,中国于2006年启动了前所未有的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科学发展观自然成为了指导新医改的基本原则,医药卫生的制度安排和决策机制都亟待加强其科学论据基础,提高资源配置的综合效率。
由于药物治疗在当前中国医疗实践中的重要位置,药物政策问题成了中国新医改的焦点议题,也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在新医改政策中的高度重视,并特别明确了药物经济学的评价研究在未来的基本药物、药品定价和医保等政策中的重要作用。
2009年4月6日,国家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将“建立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对新药和专利药品逐步实行定价前药物经济性评价制度”。
《意见》明确指出了将应用药物经济学China Guidelines for Pharmacoeconomic Evaluations来指导药品定价及其它相关政策的制定。
在国家发改委2010年新修订的《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2010年6月1日)中提出,“可替代药品治疗费用差异较大的,可以以对照药品价格为基础,参考药物经济性评价结果进行调整”。
《2009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中,也明确指出在药品的调入和调出时,需考虑按照药物经济学原则进行疗效价格比较的结果。
2009年新出台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暂行)》中,也提出在基本药物专家库中需要包括药物经济学专家,“咨询专家组根据循证医学、药物经济学对纳入遴选范围的药品进行技术评价”。
中国的药物经济学研究开展较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系统性地应用于中国医药卫生的决策过程。
近年来,中国的研究者们每年发表的药物经济学文献数量大约在350-400篇之间,研究队伍和能力不断得以壮大和发展(刘国恩等,2009)。
与此同时,中国药物经济学研究质量参差不齐,规范性差,亟待提高和完善(陈文等,2004;李明晖等,2008;李海涛等,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