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日料理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8
浅谈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1、引言饮食在人们生活中是不可欠缺的一部分,我国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日本亦有“衣服一代、家居二代、饮食三代”这样的俗语,可见饮食文化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都是非常重要的。
饮食文化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的饮食文化与日本的饮食文化中也存在许多相同点和不同点。
2、自古以来中国与日本之间就进行着饮食文化的交流2.1 中日两国的大米情缘大米自古以来就作为中国人和日本人的主食,殊不知,它也是重要的能源之一。
在古中国的长江和黄河等河的沿岸种植了适合当地气候生长的水稻,距今2000至3000年之前这种种植技术传到了日本,成为了日本大米的起源。
2.2 中日间的茶道渊源众所周知,茶道虽起源于中国,却在日本开枝散叶,开花结果,如今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代表。
而且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接待宾客以及用餐前后,饮茶无疑成为了一种习惯。
中国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树的国家,是茶的祖国。
茶传到日本后,在京都孕育了茶文化。
日本高僧最澄于唐贞元二十年来到中国,回国时携浙东茶籽回国传播,这标志了日本茶文化的开始。
虽然地域不同,但中日两国所追求的都是相同的茶道境界——清静的环境、舒畅豁达的心境、精神上的升华。
3、中国菜和日本料理3.1 不同的风土人情形成了不同菜式中国菜往往油量大、味道浓郁;日本则通常直接食用不加工的生鲜食物。
风俗文化大概就是造成这巨大差别的主要原因。
日本四面环海,由4,000多个岛屿组成。
气候温暖,四季分明,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这样食物就比较容易保存。
吃生鲜食物就这样发展起来。
此外,日本平原较少,饲养家畜比较困难,所以人们很少能吃到牛肉和羊肉。
更没有中国吃鹿肉、兔肉、驴肉这样的习惯。
这就是为何日本能够制造出不用加工就能食用的日本料理的原因。
3.2 加热食物和脂肪中国菜大多需要通过加热才食用。
其实中国人喜欢把菜加热了再吃也与中国的水土有关。
食材在干燥的地方保存过后就要浸泡在水中来保证其新鲜,要使其味道不流失,就需要用油烹饪。
中⽇饮⾷⽂化差异对⽐思考2019-09-14⼀、饮⾷观念不同中国饮⾷⾮常注重⾊、⾹、味、形、器,但特别讲究“味”,讲究“调和”。
中国的烹饪注重的是⾊、⾹、味、形,其中尤其注重味。
对于菜肴的成败其决定性因素的就是味,⼈们吃的艺术也可以理解为味的艺术,味道就是中国烹饪的关键点。
历史上的⼀些名厨都是善于调味的⼈,⽐如由厨⼊相的名⼈伊尹,之所以流传说汤以⾄味,就是由于他是⼀位调味圣⼿。
现在的名厨,也都是调味的⾼⼿.中国⼈认为烹饪当以味为先。
⽽⽇本的饮⾷较重视“形”“、器”,讲究“好看”。
如果提到⽇本菜肴,第⼀时间浮现在⼈们脑海当中的⼗分有代表性的就是⽣鱼⽚,它的特点就在于⼑⼯,切得整齐好看,然后码起来后就是⼀道菜肴。
⽣鱼⽚如果不蘸⼀些佐料⾷⽤的话,完全是没有味道,更谈不上美味了。
⽇本菜尽管吃不出味,然⽽却很注重“形态”。
⽐起中餐来讲,做的成分⽐较少,时间都是花在了摆放上,因此也可以说⽇⽊的料理就是眼睛的料理。
⼆、⾷材⽅⾯不同在主⾷⽅⾯,就现在的情况来说,中⽇主要都是以⾕物为主,⽽不是不像西⽅国家那样依靠⾁类⾷品以及乳制⾷品,中国的南⽅主要产出⼤⽶,中国的北⽅相⽐有更多的选择,⽐如⼩麦以及⾖类还有⼩⽶等。
中国⼤陆的⽔域⾮常宽⼴,所以中国⼈所吃的鱼主要来源就是淡⽔鱼。
根据有关的资料显⽰,中国⼈每个⼈每⼀年平均所吃掉的鱼类⼤约有⼗⼏公⽄中,然⽽这个数字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南北⽅差异还是⾮常⼤。
⽇本菜当中最鲜明特点就是⽣鲜海⾷。
在吃鱼的层⾯,中⽇之间的差异也很⼤,⽇本整个国家四⾯环海,主要吃的鱼类就是海鱼,⽽在料理的时候原材料⼤部分是动植物,也有少数江海湖泊中的鱼类。
⽇本的⾷材和中国有着⾮常⼤的差异,⽇本是⼀个⽐较典型的千岛之国,耕地⾮常少,畜牧业也不发达,主要以⽔稻为主⾷。
⽇本有着⾮常长的海岸线,是⼀个⽐较典型的围海⽽⽣的国家,渔业资源⽅⾯⼗分丰富,特别是北海道地区,有很多优质的鱼类出产,如鲜鱼、蛙鱼、鳗鱼等。
分析日本与中华料理差异的原因众所周知,日本料理以生、冷、淡、精、美观、量少为特点,强调原味、养生,并且在日本料理中海产品居多。
然而,中华料理则融合众多派系,口味多种多样,与日本料理有着天壤之别。
这要从多方面来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
从地理因素上来看,日本地处沿海地区,国土面积较为狭小,对于日本人来说,海产品资源较为丰富,这就使日本料理形成了以海产品居多的特色。
相反,中国则幅员辽阔,由南到北,由东到西,所处的地理环境都大不相同,南方人以甜食、清淡为主,而北方人则喜辣、以口味重为特色。
地域的不同造成了中华料理口味众多的特点。
从烹饪方法上来看,中国人讲究“色、香、味”,在烹饪菜肴时讲究美味,而日本人则讲究“新、奇、鲜”,在烹饪菜肴时则讲究营养。
制作中国菜时,特别讲究火候,做工精细,种类繁多;而日本人喜爱清淡的口味,生食或者把食物放入水肿煮食为多,并且日本人很注意用盐量,常用适量的醋、芥末、辣椒和香辛料等调料代替盐,这样不仅能够使菜的味道加浓,而且还能突出食材本身的味道,摄盐量也不会过高,这就造成了日本料理生、冷、淡、原味的特点。
从待客方式及观念上来看,中国人喜欢“宁剩勿少”,这与中国人的好面子有关,而日本则主张恰到好处。
中国人在准备饭菜时,往往会在量上很注重,宁可剩下来,宁可剩下来,也不能够让客人不够吃,好像餐桌上的饭菜剩的越多,越能显示出主人的盛情;日本人则在准备饭菜时,则会注重量的恰到好处,即能够让客人吃得饱,又不会剩下饭菜,日本人有着很好的节约思想,不会铺张浪费,也不会显得主人的怠慢。
然而,日本人往往会根据料理的不同搭配不同的器皿,在制作料理时讲究与器皿的完美融合,使料理看上去异常精美,犹如艺术品一般。
因此,这就造成了日本料理量少、精的特点。
从思想观念上来看,日本人有着强烈的养生观念,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日本人对与饮食等诸多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在饮食上注重健康养生、饮食均衡。
日本的饮食精细,均是鱼、肉、蔬菜、豆类、水果和米面,都用小蝶、小碗盛装,花样繁多。
中日餐饮文化《中日餐饮文化》篇一中日餐饮文化,那可真是个超级有趣的话题啊!在我心中,日本餐饮就像一个精致的小盒子,每一样食物都规规矩矩地待在自己的小格子里,充满了仪式感。
就说寿司吧,那一个个小巧的寿司,躺在盘子里,就像是等待检阅的小士兵。
米饭被捏得紧紧的,上面的生鱼片像是给小士兵披上了华丽的披风。
我第一次吃寿司的时候,那小心翼翼的感觉啊,就好像在对待一件稀世珍宝。
我学着别人的样子,用筷子轻轻夹起一个,蘸了一点点芥末酱油,然后慢慢地放进嘴里。
哇塞,那一口下去,生鱼片的鲜嫩、米饭的软糯还有芥末那股冲劲儿一下子就在嘴里炸开了,就像一场小小的味觉派对。
日本的拉面也很有特色。
那浓郁的汤头,感觉就像是把大海的鲜味和陆地的醇厚都浓缩在一碗里了。
面条筋道得很,每一根都像是在跟牙齿拔河似的。
而且啊,吃拉面的时候,还会有各种配菜,像叉烧、海苔、豆芽之类的,就像一群小伙伴陪着面条一起玩耍。
再看看咱们中国餐饮,那就像是一幅巨大的、色彩斑斓的画卷,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招牌菜。
就拿川菜来说吧,那简直就是舌尖上的“麻辣风暴”。
麻婆豆腐,红红的辣椒油包裹着豆腐,每一块豆腐都像是在辣椒的海洋里泡澡。
吃一口,嘴巴就像着了火一样,呼呼地直喘气。
也许有人会说,这么辣怎么吃得下啊?哼,这就是川菜的魅力,辣得过瘾,辣得让人欲罢不能。
还有粤菜呢,那可精致得很。
就像那些高级的点心,虾饺啊,肠粉啊,做得就像艺术品。
虾饺的皮晶莹剔透的,里面的虾肉就像是被藏在水晶球里的宝藏。
肠粉滑溜溜的,感觉还没怎么嚼就已经滑进肚子里了。
我有时候就想啊,日本餐饮这么注重仪式感,是不是有点太拘束了呢?可是再想想,也许这就是人家的文化传统,就像茶道一样,每一个动作都有深意。
咱们中国餐饮虽然种类繁多、风格各异,但会不会也因为太丰富了,有些菜品的特色就被掩盖了呢?哎,这也只是我偶尔瞎琢磨的。
不管怎么说,中日餐饮文化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浅议中日食文化的差异r——以中日两国日常料理为例
王会玲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16(000)031
【摘要】本文对中日两国的日常料理进行对比和分析,阐述了中日两国对日常料理的不同认知和理解,研究中日两国在料理方面存在的文化差异.旨在让我们从料理这个角度更进一步了解中日之间的文化渊源,在中日两国之间的交流和我们今后的工作、学习中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尊重两国之间的文化背景和差异.
【总页数】2页(P154-155)
【作者】王会玲
【作者单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江苏·南通 226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971
【相关文献】
1.浅谈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 [J], 王乾峰
2.浅谈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 [J], 王乾峰;
3.中日两国饮食文化比较研究 [J], 马辉
4.从垃圾分类处理探究中日两国环保管理制度的差异中日两国垃圾分类处理制度比较--以北京和东京为例 [J], 张晓天;刘思敏;魏伦
5.从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谈日语教学——以日常生活交际为例 [J], 申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学院毕业设计(论文)浅析中日特色饮食专业:年级: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时间:二O 年六月目录摘要 (3)前言 (4)1 日本寿司的简介 (5)1.1 寿司的起源与发展 (5)1.2 寿司对中国饮食的影响 (6)2 中日特色饮食 (6)2.1 中日特色饮食之食材 (7)2.2 中日特色饮食之烹饪技法 (8)2.3 中日特色饮食之食器 (8)3 结论 (9)4 参考文献 (10)朴素,自然的味道与洗炼的文化的结合——这就是日本料理的真髓。
其中著名的有:怀石料理、卓袱料理、茶会料理和本膳料理,它们大都受茶道,佛道的影响,是清淡类和素食的典型代表,此外,日本除有刺身、寿司等常见食物外还有特色火锅、锄烧、铁板烧、天妇罗虾等特色菜,得到了世人的一致好评。
中国的饮食文化在表如万花筒般层出不穷,在里则如浩瀚大海般博大深邃。
形成著名的八大菜系,即鲁、川、粤、闽、苏、浙、湘、徽等菜系,其中万般滋味,千秋典故,身为中国人,也只能感受其博大,难言其精妙。
“进入21世纪,各国文化在世界大舞台上同台竞技,历史积淀是优势,创造革新也是优势,中、日饮食文化各有所长各具千秋,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加强与世界各民族的交流,繁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日本寿司中国饮食烹饪在人们印象中,寿司与生鱼片一样,是代表日本饮食文化的基本符号。
但事实上,寿司并不是日本民族的专利,而是源自中国的一种古老食品。
在日语中,“寿司”只是音读,意思是醋饭(sumeshi),而相应的汉字,除了“寿司”,还有“鮨”(yì)或“鮓”(zhǎ)的写法。
经考证,这两个源自中国典籍的汉字,隋唐时代随留学僧东传日本。
按照字面意思:“鮨”,原是一种腌制的鱼肉,在冷藏技术尚未发明的古代,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人们通过用盐腌制鱼类食品防止腐坏、变味。
此种保存食物的智慧,最早见于公元前三四世纪的辞书《尔雅》中。
浅谈中日面食文化差异——以中式拉面和日式拉面为例发表时间:2019-08-23T16:17:52.103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0月38期作者:郭宇航[导读]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全球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日本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其产业蕴含着日本独特的文化。
近些年来,日本的饮食文化紧随动漫之后,在世界各地推广日本的美食,主要是寿司和拉面。
日本拉面源自中国,但是在日本得以长远发展,具体表现在日本形成了特有的拉面经济与拉面文化,(福州大学至诚学院,福建福州市 350001)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全球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日本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其产业蕴含着日本独特的文化。
近些年来,日本的饮食文化紧随动漫之后,在世界各地推广日本的美食,主要是寿司和拉面。
日本拉面源自中国,但是在日本得以长远发展,具体表现在日本形成了特有的拉面经济与拉面文化,从简单的一碗清汤面逐渐发展成为了各式各样的面条,并且得到了日本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了日本广大人民群众日常饭桌上一种常见的食物。
并进一步以此为例探讨日本是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同样在中国,不同的地区对面食的制作及食用有着自己的见解,以西北的拉面这种极具地方性特色与族群性特色的食物为例,中式拉面在特殊的生态自然环境与宗教人文环境中自然生成,并成为深受中国人喜爱的面食之一。
本文尝试通过列举出中式拉面与日式拉面的差异来对中日面食文化进行比较。
面食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面食文化层面的比较,可以看出不同国家在文化内涵层面的差异。
中国与日本都属于亚洲国家。
从整体上来看,两国的面食文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是,由于主客观等方面的原因,其面食文化的具体体现细节方面还存在着诸多差异。
本文通过对中日面食文化进行比较,在一定层面上有助于促进两国在饮食文化等诸多领域进行更加高效的互动。
关键词:中日面食文化;中式拉面;日式拉面第一章中日拉面在起源与发展上的差异1.1起源上的差异在中国人的认知里,提起拉面首先就会想到西北的兰州拉面,中式拉面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我国明清时期就已经开始有了文献记载,兰州拉面开始于清朝嘉庆年间,甘肃人马六七传入兰州后经马保子等人统一了拉面的标准。
中日两国饮食文化比较研究引言:中日两国是亚洲两个重要的国家,饮食文化是两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针对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以深入了解两国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
一、餐桌礼仪餐桌礼仪是两国饮食文化中的重要方面。
在中华文化中,餐桌礼仪非常重视,餐桌上的行为举止要谦虚有礼,尊重长辈,注重分寸,面碗要对准嘴巴等等。
而在日本,餐桌礼仪也十分注重,包括使用筷子,鞠躬行礼,按照规定的顺序用餐等等。
不同之处在于,日本人更注重用膳时的安静和专注,而中国人更强调餐桌上的热闹气氛。
二、食材的选择中日两国在食材的选择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的饮食文化以谷物为主,米饭、面食、豆制品等是主食,而日本的主食是米饭以及各种面食。
此外,鱼类在日本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日本人喜欢生鱼片、寿司等生鱼食品。
而中国人则更喜欢煎、炒、烩等烹调方式来烹饪鱼类。
两国在食材的选择上也受到了地理环境和气候的影响,中国南方气候较炎热,因此喜好清淡、凉菜为主,而日本气候相对较凉,因此喜好热食。
三、烹饪方式中日两国的烹饪方式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中国的烹饪方法非常多样化,包括炒、煮、烧、蒸、炖等等,每一种烹饪技法都能将食材烹煮出独特的味道。
而日本的烹饪方式更注重原汁原味,追求食材本身的鲜美。
日本料理的特点之一是烹饪时间短、调味少,希望通过简单的烹饪方式保持原材料的原味,使食物更加清新和原汁原味。
四、餐饮习惯中日两国的餐饮习惯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中国,餐饮习惯较为丰富,有早餐、午餐和晚餐,各个餐段都有特定的食物搭配和套餐。
日本人则非常讲究餐饮的节奏感,他们强调三餐均衡,早餐一般会吃米饭、鱼或者豆腐等富含营养的食物。
结论:通过对中日两国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中日两国在餐桌礼仪、食材选择、烹饪方式、餐饮习惯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中国饮食文化非常注重热热闹闹的餐桌氛围,喜欢使用多种烹饪方式展现食材的味道。
而日本饮食文化更注重用膳的安静和专注,强调食材本身的原味。
中日料理的差异日本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日本的文化就深受中国的影响。
因此,日本的饮食与中国有着许多相同之处。
比如,日本人和中国人饮食餐具基本相同,都是使用筷子、碗、盘子等。
虽说现在许多人钟情于西餐,但传统的“日本料理”吃起来还必须使用筷予。
其次,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待客都非常热情。
古人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一个中国家庭,一旦来了佳宾高朋,采购、烹饪、陪客,忙煞主人。
备料丰盛,做工精细I,烹调讲究“色、香、味”,待客力尽地主之宜。
日本人接待客人也是充满诚意的, “不亦乐乎”与中国人不分上下,往往为了一顿饭,提前好多天向饭店预约,甚至开车带着客人跑到老远去用餐。
然而中日两国饮食文化又存在很大差异,文章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双方的待客方式及观念大相径庭中国人待客,喜欢“宁剩勿少”,好像桌上饭菜剩得越多,越能显示出主人的盛情与美意。
即使饭后桌上一大堆残羹剩饭,主人也还会再三表示歉意:“没有什么可吃的,真过意不去。
”而日本人待客,“料理”(菜肴)的数量会恰到好处,既让客人吃饱,又不剩饭剩菜,否则会认为太浪费了。
“料理”所用的材料讲究“新、奇、鲜”,并非全是“鱼肉荤腥”,而是荤素搭配,哪怕是自家长的一把不起眼的青菜,主人也会很自豪地向客人宣称“这是自家产的啊”;“ 这个菜很好吃呀”,以此表明待客之盛情。
并且,日本人使用的餐具也有一番讲究,往往根据菜的种类选用不同的器皿,而且会在菜上放些花草增加自然感。
此为差异之一二、烹调方法有很大差异中国菜讲究“色、香、味”,属美昧型菜肴;日本料理注重“新、奇、鲜”,为营养型菜肴。
中国菜分为多种菜系,并有“烧、炒、爆、煮、炸、蒸”等二十多种烹制方法,这是日本料理所望尘莫及的。
日本人喜爱清淡的口味,或把食物放入水中煮食为多,所以日本料理被称为“煮文化”。
这种做法也许与日本水源充足、木材丰富有关。
除此之外,日本料理的烹制方法还有烧、烤.炸等有限的几种。
中日饮食文化差异感悟体会中日文化源远流长,两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已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
在世界的大舞台上,中日两国都以独特的文化风貌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和爱好者。
其中,饮食文化也不例外,中日饮食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性,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两个国家民众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承的不同之处。
第一次吃日本料理时,我深感惊异。
盛在小碟子里的寿司,天妇罗,鱼生和烤章鱼,摆放的美轮美奂且备选齐全。
每份菜品都有专门的调料,千岛酱和芥末酱等酱料摆在被纸巾包好的小盒子里。
旁边还有生姜切成的小条,它还被用来中和口味和调整味道以及增加口感。
与此同时,饮料区里也有喜茶等各种饮料。
餐巾纸也被折成了一只天鹅的形状。
这些细节中显露出日本餐厅对用餐氛围和细节的重视程度。
相比之下,中餐的餐桌布置相对简单,菜品也没有那么花哨。
中餐通常是以家庭为主,菜品简单易于做。
大多数情况下,一到餐桌上,就有一道热腾腾的汤作为开胃菜。
不同的主食有米饭或面条,肉类或蔬菜的搭配也很经典。
而在酱料方面,大部分是咸味的,例如豆瓣酱和辣椒酱等。
此外,中餐还普遍会有一个爆米花机,供客人们自取。
总的来说,中餐的氛围和细节比日本餐厅场合更为轻松和随和。
从中日饮食文化的比较中,我感受到了两个国家的人们对于生活、美食的不同态度。
中餐在做菜的时候倾向于注重食物的味道和营养,而不太关注美食的外表和布置。
而日本料理在制作过程中,不仅关注菜品美观和布置,还注重调味和酱料的搭配。
而中餐的氛围则更为开放和轻松,与家人或朋友共聚用餐,而日本餐厅则注重用餐的氛围、细节桌布的摆放,酱料和调料的搭配,提供一个更为高雅和正式的用餐体验。
两种文化中的饮食文化还体现了人们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中对于食物根深蒂固的态度。
总之,中日饮食文化虽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但是这并不妨碍人们欣赏、品味和了解它们。
尝试着去领略不同的文化优势和精髓所在,这一定会让我们的眼界和视野更加开阔,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与文化、文化与生活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有何不同?
在东亚的大国中,中国和日本是两个拥有悠久饮食文化的国度。
不同
地理和历史背景使得两国的饮食文化有着诸多差异,下面就让我们详
细了解一下。
一、食材的选用
中日两国尽管都热爱海鲜和米饭,但是在食材方面还是有很多不同点。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豆腐、麻辣火锅、大闸蟹等菜肴深受人们的喜爱。
而在日本,寿司、天妇罗、乌冬面等菜式更加流行。
日本特别注
重面食和鱼类的料理,同时也有很多特殊的食材,如紫菜、罗勒、泡
菜等。
二、菜肴口味的差异
不同的食材也带来了不同的菜肴口味。
中日两国的饮食口味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辣味和麻辣味是很常见的。
如川菜、湖南菜,重口味也非常
盛行。
而在日本,淡口味和清口味的饮食习惯更普遍。
比如寿司、生
鱼片等菜肴,是以原味呈现出来的。
三、餐桌礼仪的差异
在餐桌礼仪方面,中日两国也有很多不同点。
在中国,人们通常会几个人一起共享一道菜,取菜方式也比较随意。
在日本,则有很多细节要注意,比如要用筷子将鱼骨清理干净,不要
在餐桌上发出打嗝等声音。
总之,中日两国在饮食文化方面都有独特的地方,不同的策略也造就
了不同的生活文化。
希望大家能够更加了解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差异,也在品尝美食的同时感受文化的多样性。
浅谈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作者:马莹妮苗得厚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10期摘要:中国的饮食文化对周边世界乃至全世界,都有着特殊的影响。
众所周知,中日文化有着很深厚的渊源,但由于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宗教思想的不同,两国在饮食文化方面有很大的区别。
本文对中日两国烹饪时选用的食材、方法、用餐工具和饮食礼仪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中日饮食文化差异前言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除了基本的物质上的满足,我们对于基本的饮食更追求精益求精。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可见饮食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中处于何等重要的地位。
日本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日本的文化就深受中国的影响,即便日本早期的饮食习惯来自于中国,但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都有了一定的变化。
一、食材选择的差异中国以陆地居多,而日本是一个典型围海而生的国家,中国的海岸线虽然很长,在近海地区也会有大量的海洋类菜式,但烹调上也与日本有着根本的差异。
处于亚洲的人们,基本上都能很轻易的分清何种食物属于中方、何种属于日方,而且能随口就说出日本的一些传统食物,如寿司、拉面等。
中国的主食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米饭为主,都是以谷物,不像西方国家那样依靠肉类和乳制食品。
中国人的菜肴原材料多为陆生的动植物,也有江海湖泊的鱼类,在吃鱼这一方面中日还是存在差异。
在日本,由于围海而生的地理特征,菜肴的原材料多为大米、鱼介、海藻类,日本每人每年平均可以吃掉70公斤左右的鱼类;中国每人每年平均食用鱼类约十几公斤,这个数字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差异很大。
1.烹调的方法有讲究(1)烹调观念:烹饪中国菜时,烹调食物尤其讲究火候,他们认为食物经过烹煮才能消灭细菌和微生物,加以佐料带出食物原本的营养物质,也能对身体进行温补,使之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其做工精细,在食物上雕琢的样态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种类繁多。
而日本,除了注重食物的样貌还注重健康性,按照他们的观念,新鲜的东西是营养价值最高的,任何生物的最佳食用期是它的新鲜期,即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候。
中日饮食文化对比中日两国是亚洲重要的国家,在饮食文化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本文将从菜肴、饮品、用餐方式和礼仪方面对比中日饮食文化。
菜肴方面,中日两国都有很多特色菜肴,但是具体的烹饪技巧、口味和用料却有很大的差异。
例如,中国菜的烹饪方式多样,口味较重,用料也比较多,常用的佐料包括葱姜蒜等,还有豆鼓、豆腐等。
而日本菜则更注重原汁原味,口味清淡,以保留食材的原味为主,并有精致的切割和摆盘技巧。
饮品方面,中日两国都有很多传统茶文化,以及一些特色的饮品。
中国喜欢喝茶,不仅在正式场合喝茶,生活中也能看到人们在公园林荫道上泡茶谈天。
日本则更注重绿茶,除了有繁复的茶道,还有新鲜的绿茶、咖啡、酒等饮品。
日本的传统饮品还有日本清酒,是以米为原料,经过多道酿造过程,刚性度较高,酒精浓度在15-20%之间。
中国的传统饮品则有米酒、黄酒等,多以米为原料,口感甘醇。
用餐方式方面,中日两国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中式用餐方式中,一般是一桌人一起吃,中心摆放各种菜肴,都可以尝到一些,比较热闹。
而日式用餐方式则非常注重个人食用的体验和净度。
通常一套餐是由数小碟组成,每道菜品都一次性上齐,便于食客一次性享用完成。
并且在日本,吃饭前要先用温水洗手,饭菜要用独立的筷子,也不会随意谈论食物的口感和点赞,日本人保证用餐时安静、低调。
礼仪方面,中日餐桌礼仪也有相应的差异。
在中国,吃饭时不用先用温水洗手,而是将手拿起,表示尊敬,做到慷慨、大方,对长辈尤其要口称“先辈”,并且还存在喝酒的习惯,酒杯空了必须满上。
而日本则不喜欢让筷子直插碗底,被认为是错误行为,也不会过度强调在餐桌上的社交行为。
日本人认为,吃饭时应该只聚焦于食物,并且在吃饭时要保持安静,以免干扰其他用餐的人。
总之,中日两国在饮食文化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深入,两国的饮食文化也会相互借鉴,相互影响,这无疑将有利于两国的文化交流和民间友谊的增进。
【关键字】精品浅谈中日两国饮食习惯的差异胡江(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贵州贵阳550025)摘要: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同文同种”的邻邦,两国之间有着地缘和文化上割舍不掉、挥之不去的天然联系。
在饮食习惯上,两国也存在着诸多共同点。
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日两国民族也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
因此,本论文以中日两国饮食习惯的差异作为考察对象。
从“中日两国料理”、“用餐时的问候语”、中日两国的一日三餐”、“被人邀请用餐时的礼仪”这几个方面对两国饮食习惯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中华料理日本料理用餐差异【中图分类号】I10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09)-20-0058-1大体说来,日本的饮食可分为三类,日本固有的“日本料理”、从中国传过去的“中国料理”和从欧洲传过去的“西洋料理”。
日本料理起源于日本列岛,并逐渐发展成为独具日本特色的菜肴。
日本料理的特点是清淡。
很多菜都保持着新鲜鱼虾的原味,并多与米饭和日本酒相结合,在选料和烹调的技法上重视季节感,同时餐具的颜色和形状以及材质上种类繁多,十分讲究搭配。
也即日本料理不仅讲究味觉,更重视视觉享受。
在日本,由华人经营的餐厅饭馆随处可见。
特别是在横滨、崎,因有成排的中华餐馆而被称为“中华街”食、锅贴、包子等。
这样,,,此外,“用餐时的问候语”、“仪”也存在着不同。
,。
中华料理注重烹调的技法,讲究菜的色、香、味俱全。
特别是在菜的味道上更是下了一番工夫。
例如,想方法祛除鸡鸭鱼肉等的腥味,烹调时尽量保持蔬菜瓜果等的新鲜感,烹调时加上一些调料使菜更具有香味。
此外,由于中国南北差异较大,如南方人喜欢甜味、北方人喜欢咸味、四川及湖南人喜欢辣味、山西人喜欢酸味,因此在烹调时还考虑了人们不同的喜好和各个地区的差异。
最后,中华料理用油比较多,大部分菜都是用油煎后再进行加工。
这在日本人的眼里可能有些油腻。
日本料理自古以来就被称为是“五味、五色、五法的料理”。
日本料理的饮食礼节◎适宜的待客之道:为了筹备主客尽欢的宴席,最好在宴客前,即对客人的饮食喜好有所了解。
◎上菜的顺序:原则上,最好把刚做好的菜用一道道的方式端上,不要一下子就全部上菜,否则会破坏本来食物的美味。
而在日本料理中有其上菜的合理顺序,必须依照顺序一道道地上菜,把吃完的空盘拿下去,使桌上经常保持两道菜,估量将吃完一道菜后,才上另一道菜。
◎料理的罢法:现在的日本料理可分为宴席式或怀石(茶料理)式,餐厅和旅馆等大部份是使用宴席式。
在餐桌上每道料理都有其固定的位置。
家庭的普通餐桌若按照规则盛放,亦便於食用。
用餐时,不要翻鱼--这是一种迷信。
翻鱼象征着翻船,预示着会给家庭和生意带来灾难和厄运。
不要把吃剩的骨头放到碗里,应把它们放到旁边的碟子上。
中国就餐礼节如果有人以筷子或匙子盛食物给你时,不要以筷子去接,应该以碗或碟子去盛载。
不要把吃剩的骨头放到碗里,应把它们放到旁边的碟子上。
如果有人以筷子或匙子盛食物给你时,不要以筷子去接,应该以碗或碟子去盛载。
吃饭时,不要用自己用过的以筷子来夹桌子上的食物,应小心用分菜匙把那一小块取出。
当两人同时夹桌子上的食物时,避免双方筷子互撞或跨越别人的筷子,那会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举动,俗称"飞象过河"--一种在中国象棋中不允许的走法!有人倒茶时,以三根指头轻拍桌面以示感谢日本人和中国人的不同饮食习惯一个日本母亲,如果家里有中学生的话,起床后第一个任务就是做盒饭。
在小学里一般校方提供午饭,但一上中学后,随着各自的饮食习惯的多样化,学生一般从家里带盒饭上学。
北京的日本人学校基本上亦如此。
听到日本中学生要带盒饭上学,中国人百分之百地肯定会说,啊,那学校里一定有热饭服务吧。
我回答说,没有啊,微波炉、蒸笼什么的都没有,就这么吃。
这回,中国妈妈就不得了了。
他们吓得要命,一方面指着肚子说会伤胃的!一方面非常体贴地责怪我,为什么学校里不供应午饭呢,为什么家里人不送热饭去呢?吃冷饭、冷菜,对一个中国人来说好像是不敢相信的事。
浅谈中日料理一、日本料理的简单介绍日本料理即“和食”,起源于日本列岛,并逐渐发展成为独具日本特色的菜肴。
主食以米饭、面条为主,副食多为新鲜鱼虾等海产,常配以日本酒。
和食以清淡著称,烹调时尽量保持材料本身的原味。
在日本料理的制作上,要求材料新鲜,切割讲究,摆放艺术化,注重“色、香、味、器”四者的和谐统一,尤其是不仅重视味觉,而且很重视视觉享受。
和食要求色自然、味鲜美、形多样、器精良。
而且,材料和调理法重视季节感。
和食种类繁多,各地都有自己的地方风味。
和食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刺身、寿司、饭团、天妇罗、火锅、石烧、烧鸟等。
其中四大料理为:.怀石料理,卓袱料理,茶会料理,.本膳料理。
现在,日本料理中主要是鱼类,肉类和蔬菜。
日本生产的大米,营养丰富,质量上乘,煮出的饭形似珍珠,芳香四溢。
日本的荞麦面物美价廉,因此深受日本人的喜爱。
日本人在饮食生活方面,自古以来就有简朴节约的观念。
此外,为了预防收成不佳而作为储备和保存的食物有:酱菜、腌制的鱼和肉类、风干的食品等。
吃饭时一般使用木质的筷子,日本的筷子比中国的短,男的22公分,女的21公分。
日本社会运行的节奏很快。
日本的早餐很简单,午餐也比较随便,而晚餐最为丰盛。
日本最大众化的饮料是绿茶。
咖啡也深受现代日本人的喜爱,红茶和乌龙茶也相当普及。
现在,日本人用餐已逐步多样化,美式快餐、汉堡包意大利面条,已部分替代了饭团。
二、从料理看性格日本菜的特点是追求“纯正味道”,不同味道的菜被放在不同的盘子里,即使放在同一个盘子里时,也要按照味道的不同把菜分开盛放,尽量不让不同味道的菜“混味”。
日式便当更明显反映出这个特征,日式便当盒中划分出很多小格子,米饭、炒菜、生菜、咸菜,分别放在不同的格子中,防止它们之间“窜味”。
日本料理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客人品尝到各种不同菜肴的纯正味道。
相比之下,中国料理就比较喜欢追求“混杂味道”。
饺子、包子等纯中国的料理就是来自混杂出来的美味,中国式便当更是直接把菜浇到饭上,酸甜苦辣一大碗。
把目光放大一些,不难察觉日本料理反映出日本人追求“纯粹性、单一性”的信仰或价值观,日本人认为“纯粹”的就是最好的。
中国料理的“混杂”性反映出中国人性格中喜欢“混杂”的倾向。
到了中国,或者到了外国的中国城、唐人街,一上街就会感到四处飘散“混杂乱哄哄”的气氛,这和日本街景的井然有序的感觉完全不同。
从日本人的饮食文化中我们不难发现,日本人追求自然的味道与色彩,重视季节感,有独特的审美意识,另外外国料理的引进体现了日本人的包容性。
三、中国料理和日本料理的比较中国饮食与日本饮食,同属东方文明的产物,具有含蓄,优雅的特点。
日本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就深受中国的影响。
然而,大和民族是一个富有创造思维的民族,特定的地缘环境,有限的自然资源,促使他们不断创新,进而独树一帜,这都源于大和民族对人与自然的独特领悟。
本文就从饮食观念、食材、烹饪方式、食器这几个方面作一番比较,从而更好的了解两国文化观念,传统意识在饮食方面的体现。
一、两国的饮食观念大相径庭中国几千年来都秉承“民以食为天”的饮食文化,将饮食文化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相比来说,日本人不太重视饮食文化,在日本的传统思想中,谈及饮食是低下、污秽的,在日本的神话中,有关饮食的部分很多都与身体部位有关,几千年前更产生了“女体盛”这一典型男尊女卑的餐宴形式,至今依然在京都、东京、大阪等大城市的高级会所出现,所以日本人从深植于根的文化中认为过多的关注饮食是不洁的。
加之在中国思想传入日本时,也接受了孟子关于“君子远庖厨”的思想,使得饮食中男女性别差异的味道更加浓郁。
二、两国的食材选择各有特色中国已陆地居多,主食是谷物,北方为面条、馒头,而南方为米饭。
菜肴的原材料也多为陆生的动植物,也有江海湖泊的鱼类。
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每人每年平均食用鱼类约十几公斤,这个数字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南北差异很大。
而日本的食材与中国有着很大的区别,日本是一个典型的千岛之国,耕地较少,畜牧业欠发达,以水稻为主食。
日本有着绵长的海岸线,是一个典型的围海而生的国家,渔业资源异常丰富,尤其是北海道地区,出产很多优质的鱼类,如鲱鱼、鲑鱼、鳟鱼、鳗鱼等。
因此日本菜肴的原材料多为大米、鱼介、海藻类,与中国的差异非常大,日本国民也养成了吃鱼的良好习惯,日本人每人每年平均可以吃掉70公斤左右的鱼类。
而且最近的科学发现,鱼类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可以抗癌。
日本人在世界上以长寿著名,大概都是食鱼的贡献吧!典型的日本菜如:刺身、寿司拉面等。
日本人在食材的选择上也渗透了对季节的感觉,日本人很喜欢品尝“季节”。
比如,春天到了,就喜欢品尝一种山菜天妇罗,喜欢让五脏六腑都弥漫着春天的气息。
另外,把季节的花儿点缀在盆子边上,日本人也津津乐道于这些细节。
中国人讲究饮食适时,适温而食,实质上与日本人的季节观有着一曲同工之妙。
日本人还注重把外国食材中好的部分积极引进,根据自己的味觉重新改进。
日本人对各种各样的食物的好奇心很强,只要觉得好吃,即使是外国的东西也加以吸收并改良。
他们往往以缜密的心思,精细的做工和与众不同的思维出奇制胜。
例如,从美国进口的苹果,经过品种改良以后制成了日本的新品种“富士”,获得了世界的好评。
三、两国的烹饪方式截然不同日本料理尊重的是发挥材料本身的味道,根据情况生吃就是最好的选择,也就是说,日本以生、冷、清淡的饮食品味为主。
这与中国强调的食物必须煮熟才能吃的根深蒂固的观念有着深深的冲突。
因此,对于烹调的方式中日也是有所不同的,为了保持食物的原味,日本人喜欢就地取材,在获得新鲜的鱼介之后尽量不加工,仅蘸佐料直接食用,对于一些必须以火烹煮的食物才采用热食的方式,比如说拉面。
中国的饮食文化之中就较少有生食的习惯。
因为传统的中国思想认为生食不容易消化,且含有寄生虫等。
而日本饮食文化则认为生食是最亲近大自然的一种方式,而且生食也有利于展现出食物中原有的味道,故喜欢生食鱼类。
中国菜的制作往往要经煎煮炒炸卤炖烤烧烩等多道工序的制作方能起锅、装盘、上桌,在不同火候的烹调下,原料被定型,原味得以提升,口感也更丰富,形成了著名的八大菜系。
而日本菜的做法一般比较单一,以煮、蒸为主,很少有炒、炸等烹饪方式。
日本人喜欢较清淡的饮食方式,不喜欢吃油腻的食物,例如,刺身就是由新鲜的海鱼所做,固无腥味。
味噌汤也是一个典型的淡汤。
而中国人则喜欢在饭菜中多放油。
除上述差异外,刀工的不同也是中、日饮食文化的差异所在。
中国菜讲究的是火功,而日本菜则讲究的是刀工。
一方面由于刀工的好坏严重的影响着食物的外形、口感。
另一方面日本菜系中各种生食的食物必须经过合理的切割才能散发出更好的滋味,这一点对于生牛肉和生鱼等食物就非常重要了。
可以说中国菜是博大精深、千滋万味,而日本菜是玲珑剔透、韵味无穷,日本的刀工文化是值得称赞的。
四、两国的食器各具千秋如果说中国重视的是食物本身,那么日本重视的就是盛载食物的器具,对味觉和视觉的不同追求,造就了中日不同的饮食文化。
中国人虽然注意到放置食物的器皿对食欲有影响,但还是把重点放在了食物本身上。
而日本则不同,对餐具的选择会因季节、节日、菜色等等的不同而各有特色。
日本人吃东西不仅用嘴,还用眼睛。
同样是晶莹剔透的陶器,瓷器,中国人更愿意拿在手中把玩,对于食器缺乏考究。
在日本,有句话这样说道:“菜肴是盆子的装饰,美丽的盆子里盛放的菜肴就是那样被提炼出了美味。
”所谓品尝,的确是需要视觉和味觉的协调合作。
而眼睛所见的,决不仅仅是菜肴本身,还有盛放它的食器。
中国菜讲究“色、香、味”俱全,认为一道菜必须在这三方面都能满足食客的欲望,其中尤以“味”最为重要。
这也可以很好的解释中国菜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制作方式以及为何会有各种各样的作料了。
相比之下日本料理则十分注重“色、形、味”,一个与众不同的“形”字,就将日本饮食文化的特征体现的淋漓尽致。
虽说日本菜肴的口味相对单一,但是日本菜不光是你用舌头就能体会出的,真正的日本料理非常讲究保持食物的原味,不提倡加入过多调料,以清淡为主。
对菜肴的色面尤其有着很高的要求,不但使用各式各样非常精致的食器来装食物,对食物的形状、排列、颜色搭配也都有很细腻的考虑。
每一道菜都是厨师怀着一颗对大自然感恩的心做出来的。
就像有人形容的那样,中国菜是“色、香、味”俱全,食之一次,余味三日不绝。
而日本菜则是一道风景画,食之不舍,弃之又饿,吃后的那份感动真是没齿难忘。
朴素,自然的味道与洗炼的文化的结合——这就是日本料理的真髓。
其中著名的有:怀石料理、卓袱料理、茶会料理和本膳料理,它们大都受茶道,佛道的影响,是清淡类和素食的典型代表,此外,日本除有刺身、寿司等常见食物外还有特色火锅、锄烧、铁板烧、天妇罗等特色菜,得到了世人的一致好评。
中国的饮食文化在表如万花筒般层出不穷,在里则如浩瀚大海般博大深邃。
形成著名的八大菜系,即鲁、川、粤、闽、苏、浙、湘、徽等菜系,其中万般滋味,千秋典故,身为中国人,也只能感受其博大,难言其精妙。
“进入21世纪,各国文化在世界大舞台上同台竞技,历史积淀是优势,创造革新也是优势,中、日饮食文化各有所长各具千秋,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加强与世界各民族的交流,繁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参考文献:【从日本料理看日本人的性格】林思云【中日饮食文化比较研究】贾蕙萱【日本饮食文化(历史与现实)】复旦日本研究丛书程婷婷201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