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授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69.50 KB
- 文档页数:5
中职会计专业《财务会计》课程教案教学引入:(提问引入)1.试述商业汇票的含义及分类2.我们前面讲过的票据有几种?其中即付票据(即能直接成为货币资金)有几种?教学过程:一.应收票据的含义、种类及其计价(一)应收票据的含义:即指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而收到的商业汇票;(二)应收票据的种类:1.按承兑人不同分类:商业承兑汇票——由付款人承兑银行承兑汇票——由付款人的开户银行承兑2.按是否计息分类:带息商业汇票——票据上载明利率不带息商业汇票(三)应收票据的计价:1.企业收到票据时应按票据的面值计价入账(带息和不带息票据都如此)2.会计期末带息商业票据应按其面值和票面利率计提利息,计提未付的利息应增加应收票据的账面价值。
二.应收票据的一般帐务处理(一)应设置的核算账户——“应收票据”借记:企业收到的商业汇票贷记:①票据到期收回票款②未到期背书转让给第三者的票据③未到期向银行贴现的票据其余额一般在借方为便于管理和分析各种票据的具体情况,企业还应设置“应收票据登记簿”(属于备查账)(二)不带息票据的核算(三)带息商业汇票的核算1.票据利息的计算:票据的应计利息 = 票据面值×票面利率×票据期限票据期限的计算方法:(1)按日计算(“算头不算尾”或“算尾不算头”)【例】若票据的签发日为1月4日,5月8日到期,票据期限为多长?票据期限 = 28 + 28 + 31 + 30 + 7 = 124(天)(算头不算尾)= 27 + 28 + 31 + 30 + 8 = 124(天)(算尾不算头)(2)按月计算(应以到期月份中与出票日相同的那一天为到期日)如:4月1日签发,3个月到期,则到期日应为7月1日(3)计算时应注意:票面利率与票据期限计算的口径一致,一般票据期限为月或日,而票面利率一般为年利率,所以,计算时应换算成计算口径一致。
2.带息票据核算的账务处理(收到、计息、到期收款或购方无力付款的账务处理)三.应收票据的贴现(一)票据贴现期、贴现利息、贴现金额的计算贴现利息 = 票据到期值×贴现利率×贴现期(计算时应注意:贴现利率和贴现期计算口径的一致性)贴现金额 = 票据到期值–贴现利息贴现期—是指从贴现日到票据到期日的时间间隔(二)应收票据贴现核算的账务处理1.贴现时2.已贴现票据到期付款方无力付款时:贴现银行将已贴现票据退回,贴现企业应按票据到期值返还银行贴现款,同时将购方欠款转入“应收账款”账户。
初中化学第三章讲解教案
主题:物质的化学组成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化学元素的概念和性质。
2.掌握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3.了解化合物的概念和结构。
4.能够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物的成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难点:掌握元素符号和化学式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1.引入
通过展示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组成及其特点。
2.讲解
(1)化学元素:介绍元素的概念和性质,以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方法。
(2)元素周期表:简要介绍元素周期表的组织结构和分类原则。
(3)化合物:介绍化合物的概念和结构,以及化学式的表示方法。
3.实践
让学生完成一些化学式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拓展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
5.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化学实验,加深对化学概念的理解。
四、作业
完成相关练习题,并思考一个化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子。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物质的化学组成,通过讲解和实践引导学生掌握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课时授课计划(20 —20 学年度第二学期)课程名称:药事管理任课教师:苏老师课时授课计划(副页)a)并指导按照国家批准的生产工艺试制新产品。
5)通过临床研究,确定新产品质量、有效期、药品不良反应等。
6)研究确定新药的原料、辅料以及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容器。
7)根据新药管理要求获得新产品的批准,并确保新产品正式生产的质量。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药师的职责a)执行国家医药政策和药事管理的法律法规。
b)监督管理药品的研制、生产、经营、使用以及监督管理等领域中的药学技术人员、药事组织和药品的质量,确保公众的健康利益,保障药学事业正常、有序的发展。
(三)第三节执业药师资格制度1、执业药师的概念及条件1)必须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取得《执业药师资格证书》;2)必须注册,取得《执业药师注册证书》;3)必须在药品的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执业。
其他工作领域的药学技术人员,即使考取《执业药师资格证书》也不能注册,不能依法执业。
2、执业药师资格制度的性质国家实行执业药师资格制度,纳入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执业资格制度统一规划的范围。
3、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管理执业药师资格实行全国统一大纲、统一命题、统一组织的考试制度。
采用笔试、闭卷考试形式。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属于职业资格准入性考试,一般每年举行一次。
3申请参加考试的条件:a专业:具有药学、中药学或相关专业中专以上(含中专)学历,相关专业指化学专业、医学专业、生物学专业。
b工作年限:•中专学历的人员要求从事药学或中药学专业工作满七年;•大专学历的人员要求从事药学或中药学专业工作满五年;•本科学历的人员要求从事药学或中药学专业工作满三年;c专业技术人员考试科目《药事管理与法规》专业知识(一)专业知识(二)《综合知识与技能》联系实际、分析讲授总结。
高中数学必修4 第3章 三角恒等变换 3.1.1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一、教学目标掌握用向量方法建立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通过简单使用,使学生初步理解公式的结构及其功能,为建立其它和(差)公式打好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探索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2. 教学难点:探索过程的组织和适当引导,这里不但有学习积极性的问题,还有探索过程必用的基础知识是否已经具备的问题,使用已学知识和方法的水平问题,等等. 三、教学设想: (一)导入:问题1: 我们在初中时就知道 2cos 452=,3cos302=,由此我们能否得到()cos15cos 4530?=-=大家能够猜测,是不是等于cos 45cos30-呢?根据我们在第一章所学的知识可知我们的猜测是错误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探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cos ?αβ-= (二)探讨过程:在第一章三角函数的学习当中我们知道,在设角α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1P ,cos α等于角α与单位圆交点的横坐标,也能够用角α的余弦线来表示。
思考?.1角函数线来探求公式怎样联系单位圆上的三(1) 怎样构造角β和角αβ-?(注意:要与它们的正弦线、余弦线联系起来.)?)2(的余弦线和余弦线的正弦线怎样作出角βαβα-,、、思考2:怎样联系向量的数量积探求公式?(1)结合图形,明确应该选择哪几个向量,它们是怎样表示的?(2)怎样利用向量的数量积的概念的计算公式得到探索结果? 两角差的余弦公式: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cos(⋅+⋅=-(三)例题讲解例1、利用和、差角余弦公式求cos 75、cos15的值. 解:分析:把75、15构造成两个特殊角的和、差.()231cos75cos 4530cos 45cos30sin 45sin 30222=+=-=⨯=()231cos15cos 4530cos 45cos30sin 45sin 302222=-=+=⨯=点评:把一个具体角构造成两个角的和、差形式,有很多种构造方法,例如:()cos15cos 6045=-,要学会灵活使用.例2、已知4sin 5α=,5,,cos ,213παπββ⎛⎫∈=- ⎪⎝⎭是第三象限角,求()cos αβ-的值.解:因为,2παπ⎛⎫∈ ⎪⎝⎭,4sin 5α=由此得3cos 5α===-又因为5cos ,13ββ=-是第三象限角,所以12sin 13β===-所以3541233cos()cos cos sin sin 51351365αβαβαβ⎛⎫⎛⎫⎛⎫-=+=-⨯-+⨯-=- ⎪ ⎪ ⎪⎝⎭⎝⎭⎝⎭点评:注意角α、β的象限,也就是符号问题.思考:此题中没有),2ππα⎝⎛∈,呢? (四)练习:不查表计算以下各式的值:︒︒+︒︒20sin 80sin 20cos 80cos 1)(︒+︒15sin 2315cos 212)(解: ︒︒+︒︒20sin 80sin 20cos 80cos 1)( 2160cos )2080cos(=︒=︒-︒= (五)小结: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首先要理解公式结构的特征,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熟知由此衍变的两角和的余弦公式.在解题过程中注意角α、β的象限,也就是符号问题,学会灵活使用.(1)牢记公式.S S C C C ⋅+⋅=-)(βα(2)在“给值求值”题型中灵活处理已、未知关系. (六)作业3.1.2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一、教材分析本节的主要内容是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为了引起学生学习本章的兴趣,理解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为基础,推导两角和、差正弦和正切公式的方法,体会三角恒等变换特点的过程,理解推导过程,掌握其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对本章内容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授课章节: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授课日期:课题:教学目标知识:了解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根据方程解的概念,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一个方程的解.能力: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列出该问题的方程,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鼓励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发展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会根据已知条件,设未知数,列出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并会估计方程的解.教学难点:找出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以及估计方程的解。
教学过程:问题 1.一辆客车和一辆卡车同时从A地出发,沿同一公路同向行驶,客车的行驶速度是70km/h,卡车的行驶速度是60km/h,客车比卡车早一小时经过B地,A,B两地间的路程是多少?(1)你会用算术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列式试试.(2)如果设A,B两地相距xkm,你能分别列式表示客车与卡车从A地到B地的行驶时间吗?客车时间,货车时间.(3)如何用式子表示两车行驶时间之间的关系?.问题2:对于上述问题,你还能列出其他的方程吗?问题3:比较列算式和列方程解决这个问题个有什么特点?2、探讨新知问题4:你能归纳出方程的概念么?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三、典型例题例1.按照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并列方程.(1)用一根长24cm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2)一台计算机已使用了1700h,预计每月再用150h,经过多少月这台计算机的使用时间达到规定的检修时间2450h?(3)某校女生占部分学生数的52%,比男生多80人,这个黉舍有多少学生?小结:列方程时,要先设未知数,然后按照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写出方程.问题5:窥察上面的例题,列出的三个方程有什么特点?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而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次),等号双方都是整式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练下列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1)2x1;(2)(3)(4)x22x6;(5)3x 1.83y;2m153;3x55x4;(6)3a915;(7)15(8)2x311;x 3问题6:能满足方程4x=24的未知数的值是多少?可以发现,当x=6时,4x的值是24,这时方程等号左右两边相等,x=6叫做方程4x=24的解.练:x=1000和x=2000中哪一个是方程()x=80的解?课堂练依据下列问题,设未知数,列出方程.(1)环形跑道一周长400m,沿跑道跑多少周,能够跑3000m?(2)甲铅笔每支元,乙铅笔每支元,用9元钱买了两种铅笔共220支,两种铅笔各买了多少支?(3)一个梯形的下底比上底多2cm,高是5cm,面积是40cm2,求上底.(4)用买10个大水杯的钱,可以买15个小水杯,大水杯比小水杯单价多5元,两种水杯的单价各是多少?四、小结:(1)本节课学了哪些首要内容?(2)一元一次方程的三个特征各指什么?(3)从实际问题中列出方程的关键是什么?课后反思:授课章节: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授课日期:课题:教学目标:知识:通过窥察、阐发,将有理数的运算推广到字母运算,掌握用字母表示等式的两条性质.能力:培养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归纳能力和创新能力.会用等式的两条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情感、态度、价值观:鼓励学生对事物进行观察和思考,发展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等式的性质的推导和应用.讲授难点:对等式性质的理解.讲授过程:问题1:等式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呢?我们不妨做一个实验,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然后用“>、<、=”填空:5=5 5+6 5+6;-7=-7 -7-5 -7-5;a=ba+5 b+5a=ba-2 b-2;x=y x+my+ma=ba+(m+n)b+(m+n)问题2:我们再看一个实验,请同学们认真窥察后然后用“>、<、=”填空:6=6 6×56×5;-3=-3 -3×(-2)-3×(-2);a=b 6a6b18=8 8÷28÷2;-10=-10 -10÷(-5)-10÷(-5);m=nm81n8归纳:m n n m,x2x3x,33152,3x15y这样的式子叫等式.问题3:通过以上窥察,你能说说等式有什么性质么?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的数,结果仍相等;如果a b,那么a ca如果a b,那么ac;如果a b,c那么。
教案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授课教员
授课单位
教学对象
审批人
审批时间
教案提纲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内容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和历史经验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目的
通过教学,了解和把握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深刻认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了解和把握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制度和主要矛盾。
正确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重点把握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时间4课时
地点西2-201
教学保障多媒体教室;连通校园网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官学院教案纸
第9 页(共9 页)。
高中化学第三章第2节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组成。
2. 掌握原子结构的实验研究历程。
3. 能够描述原子的基本结构模型。
4. 理解原子的质子、中子、电子的性质及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1. 原子的基本概念和结构组成。
2. 原子结构的实验研究历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讲解原子是化学世界中最基本的颗粒,通过观察实验,我们逐渐认识到原子的基本结构和组成。
2. 学习内容(25分钟)a. 原子的实验研究历程• 道尔顿的原子模型• 汤姆逊的电子云模型•朗缪尔的铂金模型• 玻尔的量子理论模型b. 原子结构模型• 原子核(质子和中子)• 电子云• 原子序数与元素周期表3. 实验演示(15分钟)展示光谱分析仪的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观察原子的光谱特性,了解原子结构的研究方法。
4. 锻炼与讨论(15分钟)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阐述各自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5. 总结(5分钟)总结本节内容,强调学生掌握原子结构知识的重要性,并为下节课内容进行铺垫。
四、作业布置:1. 阅读相关教材,复习本节课内容。
2. 完成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准备下节课的实验报告。
五、板书设计:原子结构- 道尔顿、汤姆逊、朗缪尔、玻尔的原子模型- 原子核(质子、中子)及电子云- 光谱分析实验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的实验研究历程和基本模型。
通过小组讨论,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同时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下节课将继续深入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的化学思维和知识面。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授课对象:一年级本科生教学时间:8学时教学目的:要求学生全面理解掌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把握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
要求学生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弄清阶级斗争、革命和改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向学生讲清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而非少数“英雄人物”,让学生掌握历史人物的作用和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重点难点:本章的教学重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难点在于讲课过程中贯彻唯物史观的整体性原则和历史与逻辑一致的原则以及分析说明历史和现实中的重大事件,史论结合,把基本原理讲活。
课外阅读文献:1.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课外讨论: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就“自私是不是人的本质?”进行讨论,并做好课堂交流的发言准备。
分课时教学安排:第1-2课时:讲解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第3-4课时:讲解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第5-6课时:讲解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第7-8课时:课堂讨论交流教学内容设计(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实施方案):本章的教学内容可围绕以下三个核心问题展开: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有没有规律?其依据和特点是什么?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什么?最后课堂讨论交流“自私是不是人的本质?”将上述问题作一个理论上的整体总结。
在讲授“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有没有规律?其依据和特点是什么?”时,可以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引导性问题,师生之间围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相互问答,教师再根据学生在问答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讲授,通过这种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使学生主动人类历史的规律进行思考。
高中化学集体备课?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第三节盐类的水解教案苏教版选修〔一〕授课班级课时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理解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的水解2、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3、能运用盐类水解的规律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会书写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水平,使学生会透过现象看本质.2、通过比拟、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出盐类水解的规律,再揭示盐类水解的本质3、由实验中各种盐溶液的pH的不同分析其原因,进而找出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及应用.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重点盐类水解的概念和规律难点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第三节盐类的水解一、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强碱弱酸盐的水溶液,呈碱性强酸弱碱盐的水溶液,呈酸性强酸强碱盐的水溶液,呈中性二、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1、盐类水解(hydrolysis of salts):在溶液中,由于盐的离子与水电离出来的H+或011-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过程中.2、盐类水解的实质:是酸碱中和反响的逆反响酸+碱盐 +水3、盐类水解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促进了水的电离4、盐类水解的类型及规律:(1)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越弱越水解,都弱都水解;谁强显谁性,同强显中性.(2)组成盐的酸越弱,水解程度越大(3)同浓度的正盐与其酸式盐相比,正盐的水解程度比酸式盐的水解程度大.中和水解(4)弱酸酸式盐的酸碱性要看酸式酸根电离和水解的相对强弱.II C03-,HS-,HP042-在溶液中以水解为主,其溶液显碱性;IIS03- ,H2P04-在溶液中以电离为主,其溶液显酸性5、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1)写法:谁弱写谁,都弱都写;阳离子水解生成H+,阴离子水解生成0H-;阴阳离子都水解,生成弱酸和弱碱.(2)注意的问题:1水和弱电解质应写成分子式,不能写成相应的离子.2水解反响是可逆过程,因此要用可逆符号,并不标、符号.(A12S3、A12(S04)3例外)3多元酸盐的水解是分步进行的.多元碱的盐也是分步水解的,由于中间过程复杂,可写成一步,⑶双水解方程式的书写:弱酸弱碱盐中阴、阳离子相互促进水解,我们称之为双水解.教学过程教学步骤、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师生活动科学探究1、选择适宜的方法测试下表所列盐溶液(可酌情替换、增加)的酸碱性2、根据形成该盐的酸和碱的强弱,将下表中盐按强酸强碱盐、强酸弱酸盐、强碱弱酸盐分类盐溶液NaCl Na2C03 NaIIC03 NH4C1酸碱性中性碱性碱性酸性盐类型强酸强碱盐强碱弱酸盐强碱弱酸盐强酸弱碱盐盐溶液Na2s04 CH3C()0Na (NH4)2S04酸碱性中性碱性酸性盐类型强酸强碱盐强碱弱酸盐强酸弱碱盐3、分析上述实验结果,归纳其与盐的类型间的关系,并从电离平衡的角度寻找原因盐的类型强酸强碱盐强酸弱碱盐强碱弱酸盐溶液的酸碱性中性酸性碱性引入我们知道盐溶液中的H+和OH-都来源于水的电离,而水本身是中性的,为什么加入某些盐就会显酸性或碱性,而参加另一些盐仍呈中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第三节盐类的水解一、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问由上述实验结果分析,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生成该盐的酸和碱的强弱间有什么关系?板书强碱弱酸盐的水溶液,呈碱性强酸弱碱盐的水溶液, 呈酸性强酸强碱盐的水溶液,呈中性过渡下面我们分别研究不同类型的盐溶液酸碱性不同的原因.思考与交流根据下表,对三类不同盐溶液中存在的各种粒子 (不要忘记水及电离)及粒子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比拟、分析,从中找出不同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N aCl溶液NH4C1 溶液C113C00Na 溶液C ( H )和C ( 0H )相对大小C(II ) C ( OH ) C ( II ) C ( OH ) C ( 11 ) C ( 011 ) 溶液中的粒子Na+、Cl-、H+、01卜、H20 NH4+、Cl-、11+、NH3 H20、Oil-. 1120 C113C001I-. Na+、H+、OH-、 1120. CII3C00II有无弱电解质生成无有有相关化学方程式1120 H+ OH- NaCl Na+ + Cl- 1120 H+ OH- NH4++ 011- NH3 1120 1120 H+ on- CII3C00- + 11+ CH3C001I 讲请同学们讨论一下第一个问题,为什么CH3C00Na水溶液呈碱性呢?醋酸钠、氯化钠都是盐,是强电解质,他们溶于水完全电离成离子,电离出的离子中既没有氢离子,也没有氢氧根离子,而纯水中H+=OH-,显中性.而实际上醋酸钠显碱性,即H+OH-板书二、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讲CH3C00Na溶于水之后,完全电离.(由于CH3C()0Na是强电解质.)投影CH3C00Na CII3C00- + Na+问把CH3C00Na溶于水之后,溶液中存在哪些电离平衡?投影1120 H+ + 0H-讲我们知道,CH3C00H是一种弱酸, 在溶液中局部电离,溶液中既然存在CH3C00-和II+,根据,可逆反响,反响物和生成物同时共存,那么就一定有C113C00IIo投影CH3C00- + H+ CI13C001I讲把式联立,可得到投影水解方程式:CH3C00Na + 1120 CH3C00II + NaOH 讲这说明 CH3C00Na 溶于水后,反响有NaOH生成,所以溶液显碱性.把上述化学方程式改写成离子方程式.投影 CH3C00- + 1120 CII3C00II + 0H-讲随着 CII3C00Na 的参加,对水的电离有什么影响呢?促进了水的电离,可以看作是使水分解了.醋酸钠与水反响的实质是:醋酸钠电离出的醋酸根离子和水电离出的氢离子结合生成弱电解质醋酸的过程.投影1、弱酸强碱盐,水解显碱性CH3C00Na = CH3C00 + Na+ + 1120 H+ + OH C1I3C00H CII3C00Na + 1120 CH3C00H + NaOlI CU3C00 + 1120 CII3C00II + OH思考与交流NH4C1溶液中存在那些电离和电离平衡?溶液中那些离子间相互作用使溶液呈酸性?投影2、强酸弱碱盐水解 NH4C1 = NH4+ + C1 + 1120 OH + H+ NH3 1120 NH4C1 + 1120 NH3 1120 + 1IC1 NH4+ + 1120 NH3 1120 + H+ 讲大家要注意一个,就是我们以前就学过的,可逆反响是不能进行彻底的.由上可知,强碱弱酸盐水解使溶液显碱性,强酸弱碱盐水解使溶液显酸性.但强酸强碱盐会发生水解吗?不会!讲说得好!是不会.由于强酸强碱盐所电离出来的离子都不会和水电离出来的H+或0H-发生反响,比方NaCl,电离出来的Na+和C1-都不会与水电离出来的H+或0H-反响.那么,弱酸弱碱盐又是什么情况呢?投影3、强酸强碱盐:不水解弱酸弱碱盐:双水解,水解程度增大.讲根据刚刚我们一起分析的各种盐在水溶液在的情况,大家思考:什么是盐的水解?盐的水解有什么规律?盐的水解与酸碱中和反响有和联系?板书1、盐类水解(hydrolysis of salts):在溶液中,由于盐的离子与水电离出来的H+或0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过程中.讲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所电离出来的H+或0H- 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响,叫做盐类的水解.在溶液中由盐电离出的弱酸的阴离子或弱碱的阳离子跟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弱电解质弱酸或弱碱,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使其平衡向右移动,引起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浓度的变化.板书2、盐类水解的实质:是酸碱中和反响的逆反响酸+碱盐+水讲通常盐类水解程度是很小的,且反响前后均有弱电解质存在,所以是可逆反响,不过有些盐能够彻底水解,不存在平衡问题,因此不是可逆反响,这是我们以后会详细介绍的双水解.问盐类水解过程中,水的电离程度有何变化?增大讲可见盐类水解的实质是破坏水的电离平衡,使水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的过程.板书3、盐类水解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促进了水的电离讲盐的水解可看作酸碱中和反响的逆反响,为吸热过程.讲ClI3C00Na可以看作是弱酸C1I3C001I和强碱NaOll生成的盐,这种盐叫做强碱弱酸盐.板书4、盐类水解的类型及规律讲由强碱和弱酸反响生成的盐, 称为强碱弱酸盐,含有以下(CH3C00Na) C032-,P043-,S2- ,S032-,C10-,F-,弱酸根的盐,常会发生水解.N H4C1可以看作是强酸IIC1和弱碱MI31I20反响生成的盐,我们把这种盐叫做强酸弱碱盐.类似这样的盐还有A12(S04)3、 FeCl3、CuS04等.由于NaCl电离出的Na+和C1-都不能与水电离出来的H+或0H-结合生成弱电解中和水解质,所以强碱强酸盐不能水解,不会破坏水的电离平衡,因此其溶液显中性. 强酸强碱盐、难溶于水的盐不水解.对于弱酸弱碱盐(NH4Ac),由于一水合氨和醋酸的电离度相近,因此铁离子、醋酸跟离子水解程度相近,从二溶液显中性.板书(1)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越弱越水解,都弱都水解;谁强显谁性,同强显中性.讲强碱弱酸盐水解显碱性,强酸弱碱盐水解显酸性,强酸强碱盐不水解显中性.弱酸弱碱盐水解后溶液的酸碱性由水解所生成的酸、碱相对强弱决定.板书(2)组成盐的酸越弱,水解程度越大讲例如,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两种盐溶液,NaA和NaB,其溶液的pH前者大于后者,那么酸HA和HB的相对强弱为1IB11A,这条规律可用于利用盐的pH值判断酸性的强弱.投影酸的强弱顺序:II3P04H2S03HFCII3C001I1I2C03H2SHC10A1 (0H) 3 板书⑶同浓度的正盐与其酸式盐相比,正盐的水解程度比酸式盐的水解程度大.(4)弱酸酸式盐的酸碱性要看酸式酸根电离和水解的相对强弱.II C()3-, HS-, HP042-在溶液中以水解为主,其溶液显碱性;I1S03- J2P04-在溶液中以电离为主,其溶液显酸性问请大家根据我们刚刚书写水解方程式的方法,说说书写时,要注意哪些问题?板书5、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讲一般盐类水解程度小,水解产物很少,通常不生成沉淀和气体,也不发生水解,因此盐类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中不标"〞和,也不把生成物写成其分解产物的形式.讲盐类水解是可逆反响,是中和反响的可逆反响,而中和反应是趋于完成的反响,所以盐的水解是微弱的,盐类水解不写二,而用“ 〞板书⑴写法:谁弱写谁,都弱都写;阳离子水解生成H ,阴离子水解生成0H ;阴阳离子都水解,生成弱酸和弱碱.讲多元弱酸的酸根离子水解是分步进行的,以第一步水解为主;而多元弱碱的阳离子水解的离子方程式较复杂,中学阶段只要求一步写到底即可.值得注意的是,其最终生成的弱碱不打,因其水解的量极少,不会生成沉淀,但可形成胶体,投影以a,,C032为例,的水解的离子方程式:C032 +1120 1IC03 +0H (主要)1IC03 +1120 112C03 +011 (次要)A13水解的离子方程式:A13 +31120 Al(0H)3 +3H 板书(2)注意的问题:1水和弱电解质应写成分子式,不能写成相应的离子.2水解反响是可逆过程,因此要用可逆符号,并不标、符号.(A12S3、A12(S04)3例外)3多元酸盐的水解是分步进行的.如:C032+ 1120 HC03 +0H HC03 +1120 II2C03 + 0H 多元碱的盐也是分步水解的,由于中间过程复杂,可写成一步,如:Cu2++2H20 Cu(011)2 +2H+ A13+ +3H20 Al (011)3 +3H+ 讲多元弱酸的酸根离子既有水解倾向,又有电离倾向,以水解为主,溶液显碱性,以电离为主的,溶液显酸性.讲些盐溶液在混合时,一种盐的阳离子和另一种盐的阴离子在一起都发生水解,相互促进对方的水解,使两种离子的水解趋于完全.例如,将A12(S04)3溶液和NaIIC03溶液混合,立即产生白色沉淀和大量气体.这是由于混合前A12(S04)3溶液显酸性,A13 +3II20 Al(011)3 +311 , NaHC03 溶液显酸性:IIC03 +H20 I12C03 +0H ,混合后由于 II +011 == 1120 ,使两个水解反响互相促进,使其水解反响互相促进,使其各自水解趋于完全,所以产生白色沉淀和C02气体,A13 +3HC03 ==Al〔0H〕3 +3C02 板书〔3〕双水解方程式的书写:弱酸弱碱盐中阴、阳离子相互促进水解,我们称之为双水解.讲在书写双水解方程式时,我们也要注意总结一些规律.投影1能相互促进水解的两离子,如果其一含有氢元素,写离子方程式时在反响物端不写H20 ,如果促进水解的两离子都不含氢元素,写离子方程式时反响物端必须写1120 ,有“二二〞和和2书写能相互促进水解的两离子的离子方程式时,根据电荷比拟简单.常见的能发生相互促进水解的离子有:A13 与 S2、US、C032、IIC03、A102 ; Fe3 与 A102、C032、IIC03 ; NH4 与 A102、Si032一等.小结各类盐水解的比拟.盐类实例能否水解引起水解的离子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溶液的酸碱性强碱弱酸盐ClI3C00Na能弱酸阴离子促进水电离碱性强酸弱碱盐NI44C1能弱碱阳离子促进水电离酸性强碱强酸盐NaCl不能无无中性随堂练习1、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以下溶液中,符合按PH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是〔C 〕A、Na2C03、NaIIC03、NaCl、NH4C1B、Na2C03、NaFICO3、NH4C1、 NaClC、 (NH4)2S04、NH4C1、 NaNO3、Na2SD、NH4CL (NH4) 2S04、Na2S、NaNO3规律小结水解造成的酸性没有弱酸的酸性强,水解造成的碱性不如弱碱的碱性强;盐所对应的酸越弱水解造成的碱性越强;盐所对应的碱越弱,水解生成的酸的酸性越强2、以下反响不属于水解反响生成或水解方程式不正确的选项是(D )1IIC1+H20 1130+ +C12 ZnC12 +H20 Zn (011)2 +2I1C13Na2C03+H20 H2C03 +2NaOH4 A12(S04)3 +6H202A1 (Oil) 3+31I2C03A、12B、34C、124D、全部教学回忆:教案课题:第三节盐类的水解(二授课班级课时教学知识与技能1、了解盐类水解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应用目的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水平2、培养学生归纳思维水平和逻辑推理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盐类水解规律的总结,体会自然万物变化的丰富多彩重点盐类水解的影响因素难点盐类水解的应用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三、盐类水解的影响因素1、内因:盐本身的性质2、外因:〔1〕温度:升温促进水解〔2〕浓度:稀释促进水解〔3〕外加酸碱3、不考虑水解的情况四、盐类水解的应用1、分析判断盐溶液酸碱性〔或P11范围〕要考虑水解2、比拟盐溶液离子浓度大小或离子数时要考虑水解.3、配制易水解的盐溶液时,需考虑抑制盐的水解4、制备某些无水盐时要考虑盐的水解5、判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时要考虑盐的水解.6、化肥的合理施用,有时也要考虑盐类的水解7、某些试剂的实验室贮存要考虑盐的水解8、用盐作净水剂时需考虑盐类水解9、Mg、Zn等较活泼金属溶于强酸弱碱盐〔如NH4C1、 A1C13、FeC13等〕溶液中产生11210、某些盐的别离除杂要考虑盐类水解11、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常利用盐的水解知识12、加热蒸干盐溶液析出固体13、判断盐对应酸的相对强弱14、制备纳米材料教学过程教学步骤、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师生活动回忆盐类水解属于离子反响,其实质是: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与水所电离出来的II或0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响,叫做盐类的水解.水解平衡就是一种化学平衡, 盐类水解的程度大小与物质的本性相关.因此,反响中形成的弱酸或弱碱电离程度越小,那么盐的水解程度越大.盐类水解也是酸碱中和反响的逆过程.中和反响是放热反响,因此水解反响是吸热反响.科学探究探究目的:通过实验探究促进或抑制FeC13水解的条件,了解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因素.实验过程:1、从反响物性质考虑,FeC13是否容易发生水解?水解生成物是什么?写出其水解反响的化学方程式2、应用平衡移动原理,从反响条件考虑,影响FeC13水解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参照下表设计、写出实验步骤序号可能影响因素实验操作现象解释或结论1盐的浓度2溶液的酸碱性33、归纳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与同学交流投影小结1、因FeC13属于强酸弱碱盐,生成的Fe(OH)3是一种弱碱,并且难溶,所以FeC13易水解.其水解反响的化学方程式:Fe3 +3H20 Fe (011)3 +3112、影响FeC13水解的因素有:(1)参加少量FeC13晶体,增大C(Fe3 ); (2)加水稀释;(3)参加少量盐酸,增大C(H ); (4)参加少量NaF晶体,降低C(Fe3 ); (5)参加少量NaIIC03,降低C(H );(6)升高温度判断上述水解平衡移动的方向依据有多种,一是平衡原理,二是可以通过溶液颜色深浅变化作判断(如加热时,溶液颜色明显变深,说明平衡是向水解方向移动);三是通过溶液酸度变化(如参加少量FeC13晶体前后,测溶液PII的变化);四是观察有无红褐色沉淀析出(如参加少量NaHC03后,使 Fe3的水解程度趋向完全)小.外加酸碱能促进或抑制盐的水解,例如,水解酸性的盐溶液,假设参加碱,就会中和溶液中的II ,使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动而促进水解,假设加酸那么抑制水解.过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不需要考虑水解呢?板书3、不考虑水解的情况讲不水解的两种可溶性强酸强碱盐溶液相混合,按复分解进行分析,如BaC12 Na2S04 BaS042NaCl o 水解反响不能相互促进的、可溶性强酸强碱盐相混合,一般按复分解进行,如BaC12 Na2C03 BaC032NaCl o假设是具有氧化性的盐和具有复原性的盐溶液反响时,一般可发生氧化复原反响: 2FeC13 Na2S2FeC122NaCl S过那么盐类水解有什么应用呢?板书四、盐类水解的应用讲盐类水解的程度一般很微弱,通常不考虑它的影响,但遇到以下情况时,必须考虑水解.板书1、分析判断盐溶液酸碱性(或PH范围)要考虑水解讲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氨水和盐酸混合后,由于完全反响生成强酸弱碱盐NH4C1,所以PII7,溶液显酸性随堂练习1、有学生做如下实验:将盛有滴加酚酬的NaIIC03溶液(0. Imol/L)的试管微热时,观察到该溶液的浅红色加深;假设冷却至室温时,那么又变回原来的浅红色.发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2、相同温度、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四种溶液:3, 4,,,按由大到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盐类水解规律的掌握和理解,硫酸氢钠和氯化钠都是强酸强碱盐,不水解.氯化钠溶液呈中性,硫酸氢钠溶液呈酸性.另外两盐均水解,水溶液都呈碱性,其水溶液碱性的相对强弱可依“越弱越水解〞的规律比拟,即组成盐的离子与水电离的或结合成的弱电解质,电离度越小,该盐水解程度就越大,乙酸钠和苯酚钠的水解产物分别是乙酸和苯酚,由于苯酚是比乙酸更弱的电解质,即苯酚钠的水解程度大,其水溶液的碱性较强,也较大,正确选项为.板书2、比拟盐溶液离子浓度大小或离子数时要考虑水解.讲例如在磷酸钠晶体中,n(Na ) =3n(P043 ),但在Na3P04 溶液中,由于P043的水解,有c(Na )3c(P043 ),又如,在0. lmol/L Na2c03溶液中,阴离子浓度的大小顺序为:c (C032 )c(01I ) c (UC03 )板书3、配制易水解的盐溶液时,需考虑抑制盐的水解讲配制强酸弱碱溶液时,需滴几滴相应的强酸,可使水解平衡向左移动, 抑制弱碱阳离子的水解,如配制FeCl3、SnC12溶液时,因其阳离子发生诸如Fe3 +31120 Fe(0II)3 +311的水解而呈浑浊状,假设先将FeC13溶于稀HC1 中,再用水稀释到所需浓度,可使溶液始终澄清.同样配制CuS04溶液,可先将Q1S04溶于稀H2s04中,然后加水稀释.讲配制强碱弱酸盐溶液时,需几滴相应的强碱,可使水解平衡向左移动,抑制弱酸根离子的水解.如配制Na2C03、Na2S溶液时滴几滴NaOH溶液.随堂练习实验室在配制硫酸铁溶液时,先把硫酸铁晶体溶解在稀硫酸中,再加水稀释至所需浓度,如此操作的目的是()A、预防硫酸铁分解B、抑制硫酸铁水解C、促进硫酸铁溶解D、提升溶液的PII板书4、制备某些无水盐时要考虑盐的水解讲例如将挥发性酸对应的盐(A1C13、 FeBr2、Fe(N03)3等)的溶液加热蒸干,得不到盐本身.以蒸干 A1C13 溶液来说,A1C13 溶液中 A1C13+3H20 Al (0H) 3 +3HC1,蒸干过程中,HC1挥发,水解平衡向右移,生成 Al(0II)3 , Al (011) 3 加热分解:2A1(OH)3==A1203+3H20,故最终加热到质量不再变化时,固体产物是A1203o又如,有些盐(如 Al2s3)会发生双水解(能进行几乎彻底的水解),无法在溶液中制取,只能由单质直接反响制取.随堂练习把A1C13溶液蒸干后再灼烧,最后得到的主要固体产物是,其理由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并配以必要的文字说明)板书5、判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时要考虑盐的水解.讲弱碱阳离子与弱酸根离子在溶液中假设能发生双水解,那么不能大量共存,能发生双水解反响的离子有:A13 与 C032、11C03、S2、US、A102 等;Fe3 与 C032、IIC03、A102 等;NH4 与 SiO32、A102 等.这里还需要我们注意的是Fe3与S2、 HS也不能共存,但不是由于发生双水解,而是由于发生氧化复原反响板书6、化肥的合理施用,有时也要考虑盐类的水解讲锭态氮肥与草木灰不能混合施用.因草木灰的成分是K2C03水解呈碱性;C032 +H2011C03 +0H ,铁态氮肥中NH4遇0H逸出NH3, 使氮元素损失,造成氮肥肥效降低;讲过磷酸钙不能与草木灰混合施用,因Ca(H2P04)2水溶液显酸性,K2c03溶液显碱性,两者混合时生成了难溶于水的CaCO3、Ca3(P04)2或CaIIP04 ,不能被作物吸收.讲长期施用(NH4)2S04的土壤因NH4的水解而使土壤的酸性增强:NH4 +H20 NH3 1120 II随堂练习为了同时对某农作物施用分别含有N、P、K三种元素的化肥,对于给定的化肥:K2C03 KC1 Ca(H2P04)2 (NH4)2S04 氨水,最适合的组合是 () A、B、C、D、板书7、某些试剂的实验室贮存要考虑盐的水解讲例如Na2C03、NaIIC03溶液因C032、1IC03水解,使溶液呈碱性,011 与玻璃中的Si02反响生成硅酸盐,使试剂瓶颈与瓶塞粘结,因而不能用带玻璃塞的试剂瓶贮存,必须用带橡皮塞的试剂瓶保存.板书8、用盐作净水剂时需考虑盐类水解讲例如,明矶KAl(S04)212H20 净水原理:A13 +3H20 Al(01I)3 (胶体)+311 , Al (011) 3 胶体外表积大,吸附水平强,能吸附水中悬浮杂质生成沉淀而起到净水作用.板书9、Mg、Zn等较活泼金属溶于强酸弱碱盐(如NH4C1、 A1C13、FeC13等)溶液中产生112讲将Mg条投入NH4cl溶液中,有H讲水垢的主要成分是CaC03和Mg(011)2,根本上不会生成MgC03 ,是由于MgC03微溶于水,受热时水解生成更难溶的 Mg(011)2讲小苏打片可治疗胃酸过多讲磨口试剂瓶中不能盛放 Na2Si03、Na2C03等试剂.板书12、加热蒸干盐溶液析出固体讲不水解、不分解的盐的溶液加热蒸干时,析出盐的晶体,如NaCl;但能水解,生成的酸不挥发,也能析出该盐的晶体,如A12(S04)3 ;能水解,但水解后生成的酸有挥发性,那么析出金属氢氧化物,假设蒸干后继续加热,那么可分解为金属氧化物,如A1C13;假设盐在较低温度下受热能水解,那么加热蒸干其溶液时,盐已分解,如Ca(HC03)2o板书13、判断盐对应酸的相对强弱讲例如,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两种盐溶液,NaA和NaB,其溶液的pH前者大于后者, 那么酸HA和HB的相对强弱为HBHA随堂练习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三种盐,,的溶液,其II 依次为8, 9, 10,那么,,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板书14、制备纳米材料讲例如,用TiC14制备Ti02 :TiC14+(x+2)1120 (过量)TiO2 xII20 +4IIC1 o制备时参加大量的水,同时加热,促进水解趋于完全,所得Ti02 X1120经焙烧得Ti02o类似的方法也可用来制备SnO、SnO2、Sn203 等.小结盐类水解的知识不仅在以上我们提到的配制某溶液或分离提纯某些物质方面用得到,它还有更广泛的应用,如在农业生产中化肥能否混合施用的问题,日常生活中用到的泡沫灭火器的原理等等,都与盐类水解有关.同学们如果有兴趣的话,可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查阅一些相关资料,来进一步了解盐类水解的应用.教学回忆:教案课题:第三节盐类的水解〔三〕专题:电解质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的判断授课班级课时教学目知识与技能1、学会运用盐类水解的知识和守恒的观点解决离子浓度的问题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运用比照法和依据客观事实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水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1、引导学生树立“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点,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科学态度重点溶液中微粒浓度的大小比拟难点双水解问题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一、电离平衡理论和水解平衡理论1、电离理论:2、水解理论:二、电解质溶液中的守恒关系1、电荷守恒:电解质溶液中的阴离子的负电荷总数等于阳离子的正电荷总数,2、物料守恒:就电解质溶液而言,物料守恒是指电解质发生变化〔反响或电离〕前某元素的原子〔或离子〕的物质的量等于电解质变化后溶液中所有含该元素的原子〔或离子〕的物质的量之和.3、质子守恒:无论溶液中结合氢离子还是失去氢离子,但氢原子总数始终为定值,也就是说结合的氢离子的量和失去氢离子的量相等.二、典型题溶质单一型1、弱酸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判断弱酸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一般关系是:C〔显性离子〕C〔一级电离离子〕C〔二级电离离子〕C〔水电离出的另一离子〕2、弱碱溶液。
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三章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压力的概念,掌握压力的计算方法。
2. 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计算方法。
3. 让学生能够区分压力和重力,并能够运用压力和重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压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2. 重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3. 压力和重力的区分及应用。
教学难点:1. 压力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2. 重力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压力计。
3. 重力计。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展示压力和重力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压力和重力。
2. 提问:压力和重力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二、讲解(20分钟)1. 讲解压力的概念:压力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其计算公式为P=F/A,其中P表示压力,F表示力,A表示面积。
2. 讲解重力的概念:重力是地球对物体施加的吸引力,其计算公式为G=mg,其中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
3. 讲解压力和重力的区分:压力是作用在物体表面的力,重力是作用在物体内部的力。
压力与物体接触面的形状和大小有关,重力与物体的质量和重力加速度有关。
三、实验(15分钟)1. 使用压力计测量不同压力下的数值,让学生亲自体验压力的作用。
2. 使用重力计测量不同重力下的数值,让学生亲自体验重力的作用。
四、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运用压力和重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一个物体在特定面积上的压力,计算一个物体的重力。
2. 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五、总结(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压力和重力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区分。
2. 强调压力和重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醒学生关注身边的压力和重力现象。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和练习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压力和重力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区分。
在实验环节,学生亲自体验了压力和重力的作用,增强了直观感受。
在练习环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了所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2024新教材第三章代数式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理解代数式的概念,能准确识别代数式。
比如说,看到一个式子像3x+2 呀,马上就知道这是个代数式。
- 学会用代数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就好比,知道苹果每个3 块钱,买了x 个苹果,能写出总价是3x 块钱。
-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让他们在学习代数式的过程中,学会用不同的方法去思考问题。
比如,同一个问题,可以用多种代数式来表示。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代数式的概念和用代数式表示数量关系。
这可是基础中的基础,得让学生牢牢掌握。
像2a、b-5 这些简单的代数式,学生得一眼就认出来,还能说出它表示的意思。
- 难点:理解代数式的实际意义和灵活运用代数式解决问题。
有时候一个实际问题,得让学生想出合适的代数式来表示,这可有点难呢。
三、教学方法- 游戏教学法:准备一些卡片,上面写着各种式子,有代数式也有不是代数式的。
让学生分组比赛,看哪个组能又快又准地找出代数式。
这样既好玩又能让学生记住代数式的特点。
- 小组竞赛法: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各小组用代数式表示出来,看哪个小组想得又快又好。
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习积极性。
- 实例讲解法:通过生活中的例子,比如买文具、算路程啥的,让学生明白代数式在实际生活中的用处。
四、教学过程(一)精彩导入同学们,咱今天上课前,老师先给你们讲个好玩的故事哈。
有一天,小明去超市买苹果,苹果一个5 块钱,他买了3 个。
那他得花多少钱呢?咱都知道是5×3 = 15 块钱对吧。
那这个式子5×3 就是个简单的代数式。
啥是代数式呢?咱今天就来好好研究研究。
(二)生动知识讲解咱先说说啥是代数式哈。
就比如说,咱去买铅笔,一支铅笔2 块钱,咱买了x 支,那一共花多少钱呢?就是2x 块钱呗。
这个2x 就是个代数式。
那代数式到底是啥呢?简单来说呢,就是由数和字母用运算符号连接起来的式子。
初中化学第三章第三节教案
1. 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其影响
2. 掌握化学反应中的热量计算方法
3. 掌握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图解表达
教学重点:
1.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 热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1. 化学反应中热量变化的理解
2. 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教学准备:
1. 课件及相关教学资料
2. 实验器材及化学试剂
3. 学生讲台及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利用平时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是怎样的?
2. 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其影响。
二、理论学习(15分钟)
1. 讲解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包括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2. 讲解热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1. 进行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观察反应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2. 让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实验中的热量变化。
四、梳理总结(10分钟)
1. 总结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规律。
2. 强调热化学方程式的重要性及应用。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 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的学习理解。
2. 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的知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中相关概念及应用,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进一步完善实验设计,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案班级:思政13民本课程:学科教学论教案名称: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三章授课教案小组成员:赵志刚何福鹏曹美琳尹哲苏国斌王玉平杨秀兰唐雪琴樊丽燕一、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深刻认识到革命统一战线的战略地位及其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的重要性;明确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了解毛泽东的人民军队建设思想、人民战争思想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明确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从而深刻理解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对中国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授课时间:6课时三、授课方式: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经过;毛泽东思想的内容。
四、主要内容:1.统一战线2.武装斗争3.党的建设五、教学重点:1.中国无产阶级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及其政策、策略思想;2.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的必要性及人民军队建设思想;3.特殊环境下进行党的建设思想。
六、教学难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经过;毛泽东思想的内容。
七、教学过程:(播放幻灯片)各位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1939年10月,毛泽东为党内刊物《共产党人》写了一篇很有名的发刊词。
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回顾了党走过的18年革命历程,提出了一个关于中国革命致胜法宝的著名论断,他说:“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三个主要法宝。
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绩,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成绩。
”三大法宝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章我们分三个部分集中学习新民主主义的三大法宝。
首先我们学习下关于统一战线的理念。
一、统一战线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中国无产阶级应该懂得他们自己虽然是一个最有觉悟性和最有组织性的阶级,但是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
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
第三章场效应管放大电路〖本章主要内容〗本章重点讲述场效应管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由场效应管构成的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
〖学时分配〗本章有6讲,每讲两个学时。
第十讲场效应管一、主要内容1、效应管及其类型效应管FET是一种利用电场效应来控制其电流大小的半导体器件。
根据结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结型场效应管(JFET)和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管(MOSFET简称MOS管)。
每一类又有N沟道和P沟道两种类型。
其中MOS管又可分为增强型和耗尽型两种。
2、N沟道增强型MOS管结构N沟道增强型MOSFET基本上是一种左右对称的拓扑结构,它是在P型半导体上生成一层SiO2薄膜绝缘层,然后用光刻工艺扩散两个高掺杂的N型区,从N型区引出两个电极,漏极D,和源极S。
在源极和漏极之间的绝缘层上镀一层金属铝作为栅极G。
P型半导体称为衬底,用符号B表示。
因为这种MOS管在V GS=0V时I D=0;只有当U GS>U GS(th) 后才会出现漏极电流,所以称为增强型MOS管。
如P42图1.44所示。
3、N沟道增强型MOS管的工作原理1)夹断区工作条件U GS=0时,D与S之间是两个PN结反向串联,没有导电沟道,无论D与S之间加什么极性的电压,漏极电流均接近于零;当0﹤U GS﹤U GS(th时,由柵极指向衬底方向的电场使空穴向下移动,电子向上移动,在P型硅衬底的上表面形成耗尽层,仍然没有漏极电流。
工作条件U GS> U GS(th) 时,栅极下P型半导体表面形成N型导电沟道(反型层),若D、S间加上正向电压后可产生漏极电流I D。
若u DS<u GS- U GS(th),则沟道没夹断,对应不同的u GS,ds间等效成不同阻值的电阻,此时,FET相当于压控电阻。
3)恒流区(或饱和区)工作条件当u DS=u GS- U GS(th) 时,沟道预夹断;若u DS>u GS- U GS(th),则沟道已夹断,i D仅仅决定于u GS,而与u DS无关。
此时,i D近似看成u GS控制的电流源,FET相当于压控流源。
可见,对于N沟道增强型MOS管,栅源电压V GS对导电沟道有控制作用,即U GS> U GS(th)时,才能形成导电沟道将漏极和源极沟通。
如果此时加有漏源电压,就可以形成漏极电流I D。
当场效应管工作在恒流区时,利用栅-源之间外加电压u GS所产生的电场来改变导电沟道的宽窄,从而控制多子漂移运动所产生的漏极电流I D。
此时,可将I D看成电压u GS控制的电流源。
4、N沟道耗尽型MOSFETN沟道耗尽型MOSFET是在栅极下方的S i O2绝缘层中掺入了大量的金属正离子,所以当U GS=0时,这些正离子已经感应出反型层,形成了沟道。
如P45图1.48所示。
于是,只要有漏源电压,就有漏极电流存在。
当U GS>0时,将使I D进一步增加。
U GS<0时,随着U GS 的减小漏极电流逐渐减小,直至I D=0。
对应I D=0的U GS称为夹断电压,用符号U GS(off)表示,5、P沟道增强型和耗尽型MOSFETP沟道MOSFET的工作原理与N沟道MOSFET完全相同,只不过导电的载流子不同,供电电压极性不同而已。
这如同双极型三极管有NPN型和PNP型一样。
6、场效应管的伏安特性场效应三极管的特性曲线类型比较多,根据导电沟道的不同以及是增强型还是耗尽型可有四种转移特性曲线和输出特性曲线,其电压和电流方向也有所不同。
以增强型N沟MOSFET为例,输出特性:i D=f (u DS)︱U GS =常数反映U GS>U GS(th) 且固定为某一值时,U DS对I D的影响;转移特性:i D=f (u GS)︱U DS =常数反映U GS对漏极电流的控制关系;输出特性和转移特性反映了场效应管工作的同一物理过程,因此,转移特性可以从输出特性上用作图法一一对应地求出。
场效应管的输出特性可分为四个区:夹断区、可变阻区、饱和区(或恒流区)和击穿区。
在放大电路中,场效应管工作在饱和区。
7、场效应管的主要参数:1)直流参数(1)开启电压U GS(th):开启电压是MOS增强型管的参数,栅源电压小于开启电压的绝对值,场效应管不能导通。
(2)夹断电压U GS(off):夹断电压是耗尽型FET的参数,当U GS=U GS(off) 时,漏极电流为零。
(3)饱和漏极电流I DSS:I DSS是耗尽型FET的参数,当U GS=0时所对应的漏极电流。
(4)直流输入电阻R GS(DC):FET的栅源输入电阻。
对于JFET,反偏时R GS约大于107Ω;对于MOSFET,R GS约是109~1015Ω。
交流参数(1)低频跨导g m:低频跨导反映了栅压对漏极电流的控制作用,这一点与电子管的控制作用十分相像。
g m可以在转移特性曲线上求取,单位是mS(毫西门子)。
(2)级间电容:FET的三个电极间均存在极间电容。
通常C gs和C gd约为1~3pF,而C ds 约为0.1~1pF。
在高频电路中,应考虑极间电容的影响。
极限参数(1)最大漏极电流I DM:是FET正常工作时漏极电流的上限值。
(2)漏--源击穿电压U(BR)DS:FET进入恒流区后,使i D骤然增大的u DS值称为漏—源击穿电压,u DS超过此值会使管子烧坏。
(3)最大耗散功率P DM:可由P DM= V DS I D决定,与双极型三极管的P CM相当。
8、场效应管FET与晶体管BJT的比较1)FET是另一种半导体器件,在FET中只是多子参与导电,故称为单极型三极管;而普通三极管参与导电的既有多数载流子,也有少数载流子,故称为双极型三极管(BJT)。
由于少数载流子的浓度易受温度影响,因此,在温度稳定性、低噪声等方面FET优于BJT。
2)BJT是电流控制器件,通过控制基极电流达到控制输出电流的目的。
因此,基极总有一定的电流,故BJT的输入电阻较低;FET是电压控制器件,其输出电流取决于栅源间的电压,栅极几乎不取用电流,因此,FET的输入电阻很高,可以达到109~1014Ω。
高输入电阻是FET的突出优点。
3)FET的漏极和源极可以互换使用,耗尽型MOS管的栅极电压可正可负,因而FET放大电路的构成比BJT放大电路灵活。
4)FET 和BJT都可以用于放大或作可控开关。
但FET还可以作为压控电阻使用,可以在微电流、低电压条件下工作,且便于集成。
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中应用极为广泛。
二、本讲重点1、MOS管结构原理;2、MOS管的伏安特性及其在三个工作区的工作条件;三、本讲难点:1、MOS管各工作区的工作条件;四、教学组织过程本讲以教师讲授为主。
用多媒体演示FET的结构原理、输出与转移特性等,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FET的工作区、管型的判断方法可以启发讨论。
五、课后习题见相应章节的“习题指导”。
第十一讲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一、主要内容1、直接耦合放大电路的零点漂移直接耦合放大电路的零点漂移主要是晶体管的温漂造成的。
在基本差动放大电路中,利用参数的对称性进行补偿来抑制温漂。
在长尾电路和具有恒流源的差动放大电路中,还利用共模负反馈或恒流源抑制每只放大管的温漂。
2、差动放大电路组成及特点1)电路组成差分放大器是由对称的两个基本放大电路通过射极公共电阻耦合构成的。
“对称”的含义是两个三极管的特性一致,电路参数对应相等,即R c1=R c2,R b1=R b2,β1=β2,V BE1=V BE2,r be1= r be2, I CBO1=I CBO2。
2)电路特性(1)差动放大电路对零漂在内的共模信号有抑制作用;(2)差动放大电路对差模信号有放大作用;(3)共模负反馈电阻Re 的作用:①稳定静态工作点。
②对差模信号无影响。
③对共模信号有负反馈作用:Re 越大对共模信号的抑制作用越强;也可能使电路的放大能力变差。
3、差动放大电路的输入和输出方式1)差动放大电路可以有两个输入端:同相输入端和反相输入端。
根据规定的正方向,在某输入端加上一定极性的信号,如果输出信号的极性与其相同,则该输入端称为同相输入端。
反之,如果输出信号的极性与其相反,则该输入端称为反相输入端。
2)信号的输入方式:若信号同时加到同相输入端和反相输入端,称为双端输入;若信号仅从一个输入端加入,称为单端输入。
3)信号的输出方式:差动放大电路可以有两个输出端:集电极C 1和C 2。
从C 1和C 2输出称为双端输出;仅从集电极C 1或C 2对地输出称为单端输出。
按照信号的输入、输出方式,或输入端与输出端接地情况的不同,差动放大电路有四种接法:双端输入/双端输出;双端输入/单端输出;单端输入/双端输出;单端输入/单端输出;4、差模信号和共模信号1)差模信号:幅度相等、极性相反的一对输入信号。
通常为有用信号。
2)共模信号:幅度相等、极性相同的一对输入信号。
通常为温漂和干扰信号。
3)比较输入:1i u 和2u u 可以分解为一对差模信号id u ±和一对共模信号ic u 的叠加作用。
差模信号为:21i i id u u u -=;共模信号为:221i i ic u u u += 1i u 和2u u 均接地,故信号的输入方式无关,可分两种情况进行:双端输出和单端输出。
1)双端输出双端输出21CQ CQ u u =,所以,与电路有无接负载无关。
1列输入回路电压方程,并根据放大区CQ BQ EQ I I I ≈+=)1(β即可求得BQ I 和CQ I ;2列输出回路电压方程可求得CEQ U ;2)单端输出21BQ BQ I I =;在放大区有21CQ CQ I I =;但是,21CQ CQ U U ≠,21CEQ CEQ U U ≠。
所以,应该采用戴维南等效定理将原电路的1CQ U 和2CQ U 或1CEQ U 和2CEQ U6、差动放大电路的动态性能指标(1)差模电压放大倍数Ad :描述电路放大差模信号的能力;(2)差模输入电阻Rid :差模信号作用下的输入电阻。
(3)差模输出电阻Rod :差模信号作用下的输出电阻。
(4)共模电压放大倍数Ac :描述电路抑制共模信号的能力;(5)共模抑制比cd CMR A A K;理想情况下,共模放大倍数为0,共模抑制比为∞。
7、差动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求解动态参数的关键是针对差模参数和共模参数,应分别画出微变等效电路进行计算。
差模和共模微变等效电路的主要区别是对R e 的处理不同:在差模等效电路中,双端输入时R e 视为短路;单端输入时R e 视为开路。
在共模信号作用下对单边电路而言,发射极等效电阻为2Re 。
虽然差动放大电路有四种接法,且有三种不同的输入信号。
由于单端输入可以转换为双端输入;比较输入可以看成是差模输入和共模输入的叠加。
实际分析计算时,只须考虑两种情况:差模信号作用下的双入—双出、双入—单出;共模信号作用下的双入—双出、双入—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