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玉米除草剂药害诊断与防治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玉米药害的种类与缓解措施玉米在整个生育过程中遭受各种环境胁迫、病虫害、药害、肥害、缺素症等,都会导致一定的形态变化,这些形态变化症状极易混淆,所以具体诊断时,必须全面了解各种因素,详细分析其内因,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从目前我国玉米田应用农药的实际情况来看,杀虫剂和杀菌剂造成的药害并不常见,只有三唑类杀菌剂的药害时有发生。
而除草剂对玉米造成的药害却屡见不鲜,这与当前农民应用除草剂技术水平较低密切相关。
不同化学类型的农药造成药害的症状是不同的。
为了便于诊断,下面将玉米常见的几大类农药药害症状与缓解措施简介如下:一、玉米药害的种类与症状(一)三唑类杀菌剂该类杀菌剂中三唑酮(商品名称有粉锈宁等)经常被用来处理玉米种子,用以防治玉米丝黑穗病。
当用药量超过推荐剂量时,极易导致玉米药害。
土壤低温有利于药害产生。
药害症状常表现为玉米出苗延迟,一般较正常玉米晚出苗2~3d,玉米出苗后,植株矮化,叶片变小变厚,叶色深绿,根短小,根毛稀少。
药害轻者可逐渐恢复正常,药害重者不能拔节,严重减产或绝产。
(二)苯氧羧酸类除草剂玉米田常用的2,4-D丁酯和二甲四氯钠盐属于这一类。
它们是激素型选择性除草剂,具有较强的内吸传导性。
低浓度时对植物有刺激生长作用,高剂量时将抑制植物生长。
主要用于苗前土壤处理或苗后茎叶处理,防除玉米田阔叶杂草,苗后茎叶处理适宜施药时期为玉米4~6叶期。
当施用过量或玉米6叶后施用,常会引起药害。
症状为叶片扭曲,形成葱状叶,下部茎叶丛生在一起,气生根畸形上卷不与土壤接触,雄穗很难抽出,茎脆易折,叶色浓绿,严重时叶片变黄、干枯,无雌穗。
(三)苯甲酸类除草剂该类除草剂具有生长素或干扰内源生长素的作用。
土壤处理时通常与阿特拉津或甲草胺等混用。
玉米苗前施用过量时,初生根系增多,生长受抑制,向上生长减弱,叶形变窄。
玉米苗期施用过量,主根扁化,叶片长成葱状叶,茎脆弱。
(四)酰胺类除草剂甲草胺、乙草胺和异丙草胺常被用于玉米田,苗前土壤处理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某些阔叶杂草,如果施用过量,会使玉米植株矮化,有的不能出土,生长受到抑制,叶片变形,心叶卷曲不能伸展。
浅议玉米除草剂药害症状及预防、缓解措施玉米的整个生长过程中,杂草严重影响玉米正常的生长发育。
人们对杂草的防治除利用相应的农业栽培管理措施外,大多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在化防过程中操作者对所用药剂的性能、特点了解不够,用药品种、时间、方式、方法不当,剂量偏大偏小或操作失误等,都将对玉米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1.玉米除草剂药害的症状1.1苯氧羧酸类除草剂药害玉米田常用的2,4-D丁酯和2甲4氯钠盐为激素类选择性除草剂,具较强的内吸传导性。
低浓度(小于100微克/毫升)施用时对植株有剌激生长作用,当施用剂量大于100微克/毫升时即抑制植株生长。
2,4-D丁酯和2甲4氯钠盐主要用于防除玉米田的阔叶类杂草。
适宜用药时期为玉米的4-6叶期。
两种除草剂用量分别为亩用有效成分21-36克和50-60克。
早春低温、使用时期过晚或过量、或用于某些敏感品种,常会形成药害。
早春低温使玉米对2,4-D丁酯的耐药性减弱。
春玉米4叶期低浓度(30-35克/亩)药剂处理,用药几星期后即可使玉米产生畸形;5-6叶期玉米耐药性增强,但浓度过大(120克以上/亩)更易引起植株器官变态。
苯氧羧酸类除草剂药害病状主要表现为叶片扭曲,心部叶片形成葱叶状卷曲,并呈现不正常的拉长,非人工剥离雄穗不能抽出。
叶色浓绿,严重时叶片变黄,干枯;果位上不能形成果穗,故常在植株下部节位上长出果穗;下部节间脆弱易断,根系不发达,根短量少,侧根生长不规则。
1.2苯甲酸类除草剂药害该类除草剂具有显著的植株生长调节剂的特性,是内吸传导性除草剂,能干扰植物内源生长素的平衡,在形态上严重抑制植物的顶端生长和叶片形成;百草敌在玉米播后、苗前土壤处理或茎叶处理(杂草3-4叶前)可有效防除玉米田一年生和多年生阔叶杂草。
土壤处理时常与阿特拉津或甲草胺等混用,每亩用有效成份90-100克。
玉米苗前使用过量时,初生根增多,生长受抑制,向上生长减弱;苗期使用过量则主根扁化,叶片变窄且部分皱缩,心叶呈葱状叶,茎秆脆弱,易倒伏折断;施用过晚,地上部产生短而粗的畸形支持根,主根短,生长受抑制,易于倒伏。
河南农业年第6期N NNONGY 农药与植保玉米田除草剂施用技术及药害补救措施近年来,随着畜牧业、食品加工和酿酒业的发展,对玉米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而大批劳动力的对外输出,使农村劳动力不足,广大农民在如何科学使用除草剂,有效防除田间杂草,节省劳动力,确保玉米丰产丰收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一、玉米田主要杂草种类及特点黄淮海夏播玉米的面积是我国最大的地区,栽培方式多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玉米田主要杂草有禾本科杂草:狗尾草、马唐、牛筋草、稗草等;阔叶类杂草有:天旋花、龙葵、苋菜、苘麻、铁苋菜、马齿苋、藜、反枝苋等;莎草科杂草:香附子等。
因杂草长期与玉米伴生,其发生危害有其自身的特点:玉米田杂草生命力极其旺盛。
一般杂草成熟早、不整齐、易落粒、出苗也是分段出,不利于防治。
很多杂草能"死而复生",如:马齿苋除草后三天遇雨仍恢复生长。
具有惊人的繁殖能力。
因此,近年杂草的发生越来越严重,危害也越来越大,一般年份减产1~2成,严重时可减产3~5成,防除和控制杂草成了当前玉米生产上的一件大事。
而玉米田杂草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如遇灌溉水或降雨,可加快杂草的发生,易形成草荒,玉米苗期受杂草的危害最重,中后期玉米可形成高大密闭的群体,杂草的发生与生长受到抑制,对玉米产量影响不大。
所以,玉米田杂草防除应抓住播后苗前和苗后早期两个关键时期。
二、除草技术玉米田的除草技术因其种植模式和玉米生长时期不同而异。
(一)套种玉米田:为了提高玉米产量,有效利用时间和空间,一般提倡小麦收获前一周左右套种玉米,即5月25日左右在小麦行间背垄上点播玉米,此时大部分杂草还未出土,而麦收后玉米出苗时杂草均已出土,因此应采取以下除草方式:一是点播完玉米后,立即选用40%异丙草莠悬浮剂50~60ml/667m 2,对水喷洒小行。
二是待小麦收获后,再对大行进行喷药,可选用40%异丙草莠悬浮剂100~120ml/667m 2,兑水30㎏喷雾。
Z h o n g f e i n o n g y a o近年来,随着玉米除草剂的普遍使用,玉米除草剂药害的发生也大面积增加,甚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玉米除草剂药害能够造成玉米大面积减产乃至绝收,也可造成附近地块的其它作物产生药害而影响生长和产量。
特别是目前农民大量使用玉米苗后除草剂,品种多、复配剂多,遇到特殊气候条件,玉米除草剂药害发生更为严重。
笔者在试验和调查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玉米除草剂造成的药害症状表现进行了总结归纳,并提出预防和补救措施。
一、玉米除草剂药害的症状表现1、苯氧羧酸类除草剂药害玉米田常用的苯氧羧酸类除草剂有2,4-D 丁酯和2甲4氯钠盐两种,该类除草剂为激素类选择性除草剂,较强的内吸性和传导性。
在玉米田中使用主要用阔叶类杂草,用药期为玉米的4-6叶期。
低温、施药时期过晚或者用药量过大时常出现药害。
温度过低会造成玉米对2,4-D 丁酯的耐药性能变弱。
春玉米4叶期以下使用低浓度(30-35g/亩)药剂喷雾,用药几周后即可使玉米茎叶产生畸形;5-6叶期虽然玉米耐药性有所增强,但大剂量(大于120g/亩)使用更容易造成玉米生长畸形。
苯氧羧酸类除草剂玉米药害一般叶片呈扭曲状、心叶呈卷曲鞭杆子状,不经过人工剥离割除叶片和雄穗不能伸展抽出;由于在正常位置难以形成雌穗,常在植株的下部节位长出雌穗;植株下部的节间较脆弱、易折断,根系生长受限,侧根生长不良。
2、苯甲酸类除草剂药害该类除草剂在玉米上应用较多的主要是百草敌。
该类除草剂有植株生长调节剂的功能,内吸传导性能好。
百草敌一般用于玉米播后苗前土壤处理及苗后杂草三叶前茎叶喷雾,能够防除玉米田阔叶杂草。
苗前用于土壤处理时常与莠去津、甲草胺等药剂复配混用,正常用量为有效成分90-100g/亩。
玉米苗前使用药量过大时,初生根明显变多,植株生长受抑制,向上生长能力变弱;苗期使用药量过大,造成主根扁化,叶片变窄且出现皱缩现象,心叶为葱状,茎秆脆弱易折;施药过晚时,会产生短而粗的畸形气生根,植株生长受到明显抑制,极易造成植株倒伏。
玉米除草剂药害的症状识别及防治方法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种植过程中喷洒除草剂是常见的方法,但是有时候会出现药害的情况,给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带来损失。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玉米除草剂药害的症状识别及防治方法。
1. 叶片变黄玉米叶片变黄是玉米除草剂药害的最常见症状之一,通常出现在叶片的末梢或边缘,也可以在叶片的中部,叶片状况好的玉米可能是部分叶片或整个玉米叶片都变黄。
叶片变黄的同时还会出现叶片卷曲的情况。
2. 叶片倒伏除草剂药害会导致玉米的叶片变得虚弱,不能承受风雨天气,从而出现叶片倒伏的情况。
叶片倒伏不仅影响了玉米的外观,还会影响玉米的发育,育穗期出现的叶片倒伏会影响玉米的产量。
3. 植株生长异常玉米除草剂药害会影响植株的形态,使得玉米植株生长异常。
玉米可能出现植株矮化、叶片变小、根系发育不良等情况,甚至可能导致玉米的死亡。
1. 注意药剂浓度在使用除草剂时,要注意药剂的浓度,遵循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
过高的药剂浓度易导致玉米药害,并且浪费成本。
2. 注意施药时间玉米生长不同阶段的适宜施药时间不同,在玉米生长初期,适宜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除草剂,这个时候玉米的叶片较小,较为脆弱需要特别注意。
在玉米生长后期,由于植株高度增加,药剂难以完整覆盖植株,容易造成部分植株的药害。
3. 细心观察在施药后,需要仔细观察玉米植株的生长情况,一旦出现药害症状需要及时调整药剂浓度和施药时间,同时也需要借助农药防治专家的意见。
同时,建议在药剂使用时要做好防护措施,特别是在搅拌和喷洒药剂时要适当佩戴口罩和防护服。
总之,玉米除草剂药害的症状和防治方法需要农民们在日常的生产中加以重视,对于因施药不当导致的玉米药害情况,需要制定合理的药剂使用计划,细心观察实际情况,并及时进行调整。
玉米田除草剂药害产生原因与挽救方法随着化学除草技术在玉米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和推广,同时也因人为及天气等因素,除草剂药害发生次数及面积也随着增加。
其症状包括:畸形、褪绿、坏死、落叶、矮化、生育期延迟、产量降低等。
一、药害产生的主要原因1、除草剂品种和类型选用不当。
未选用玉米田专用除草剂或选用的剂型不当。
如在玉米苗期错误地使用了土壤处理除草剂型,造成玉米全田受害。
只有选择了合适的药剂,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除草剂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除草作用和保证对作物的安全;反之则会对作物产生药害。
2、使用时期不当。
玉米不同生育时期对农药的敏感程度不同。
玉米苗后除草,一般在玉米3~5叶期较为安全,6叶期后用药,玉米心叶对药剂敏感,容易产生药害。
3、使用剂量不当。
目前由于田间遗留的根茬、大龄草较多以及干旱等因素影响,造成除草效果较差,农民往往刻意加大用药量,以求提高除草效果,致使用药量过大造成药害。
4、喷药方法不当。
田间喷药不均匀,重复用药,致使局部药量过大产生药害;炎热的中午用药,高温易产生药害;酰胺类除草剂在低温、阴雨天、湿度大时用药,易产生药害。
5、与其他农药混用不当或间隔时间短。
如烟嘧磺隆不能与有机磷农药混用,使用过有机磷杀虫剂的地块,使用前后7天内不能使用除草剂。
6、药滴飘移的影响。
如2,4一D丁酯的飘移对周围的豆类、蔬菜田易造成危害;玉米苗后使用百草枯、草甘膦等灭生性除草剂,高温时用药由于药液蒸发也容易产生药害。
宋秀娟李亚芝7、过量单一使用同一药剂时间过长。
如前茬豆田使用氟磺胺草醚药量过大,后茬种植玉米,在低温高湿的情况下易产生残留药害。
玉米田常用除草剂阿特拉津,其土壤残留量较大,长期单一使用易对下茬作物产生药害。
8、不注意环境变化及苗龄情况,盲目用药.造成药害。
如2争.D丁酯在高温条件下,药效发挥好,药害也重。
同时在3~5叶期较安全,过晚也易产生药害。
9、喷施假冒伪劣产品更容易产生药害。
因为除草剂是利用作物和杂草之间的选择性杀死杂草而不伤害作物,如果选用假劣产品,很难保证除草剂具有选择性。
玉米除草剂药害的症状识别及防治方法玉米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生长过程中,常常需要进行除草处理以保证作物的健康生长和高产。
然而,不适当的使用除草剂也可能会对玉米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采取正确的除草剂使用方法和防治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1. 叶片变色:除草剂使用后,玉米的叶片会变为黄色、褪绿、变黑等颜色,叶片上也可能会出现水渍状斑点,叶片变得死亡焦枯。
2. 生长迟缓:玉米受到除草剂药害后,生长速度变缓,严重时会停止生长,影响玉米的产量。
3. 叶子歪曲:除草剂药害还可能导致玉米叶片出现异常歪曲变形,有些叶绿素含量低的叶片则会出现向下弯曲的情况。
4. 萎缩死亡:玉米苗遭受除草剂药害后会出现萎缩现象,并有根系损伤的迹象,严重时会死亡。
1. 合理选择除草剂:在使用除草剂时,应选择适合当前玉米生长阶段和杂草种类的产品,并按照说明书的使用方法进行施药,不要超过建议的用量或频率。
2. 精确作业:施药时应精确施药,不要喷洒过多的药剂,以免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
3. 根据天气条件施药:应该注意天气条件,避免在高温、高湿或强风的情况下施药。
4. 加强肥水管理:除草剂药害的玉米需要合理浇水、施肥和喷洒植物激素等方法增强营养,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
5. 坚持病害监测:周期性的检查玉米状态和生长状况,注意观察叶片和根部是否有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病害防治方法。
综上所述,使用除草剂取决于玉米生长阶段和草害情况的严重程度。
如果需要使用除草剂,务必评估好使用除草剂的必要性,合理选择产品,并严格按照说明书的使用方法进行施药。
需要特别留意的是,如果发生除草剂药害的情况,应该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防止影响玉米正常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玉米除草剂药害的症状识别及防治方法玉米除草剂药害是指在玉米生长过程中,使用除草剂后,由于使用不当或者药剂残留导致的玉米植株受害的现象。
玉米除草剂药害会给玉米的生长和产量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及时识别和防治玉米除草剂药害是农民朋友们必须要掌握的知识。
1. 叶片颜色异常:玉米植株叶片会呈现黄化、变白、烧灼等异常颜色。
2. 叶片畸形:受害玉米植株的叶片形态会畸形,出现卷曲、变形、倒卷等现象。
3. 生长迟缓:受害玉米植株的生长速度明显慢于正常植株,形态也较矮小。
4. 叶片干枯:受害玉米植株的叶片会逐渐变干,发黄、枯萎、干枯并最终脱落。
5. 穗粒数量减少:玉米受害植株的穗粒数量较正常植株明显减少,产量受到影响。
1. 合理使用除草剂:按照药剂的使用说明和建议剂量进行使用,避免过量使用或不当施药。
2. 喷药技术掌握:在喷药时要掌握好喷药的技术,尽量避免喷药时风大和气温过高的天气。
喷药时要注意均匀喷洒,避免局部过量或遗漏喷药。
3. 药剂选择:选择对玉米生长无害的除草剂品种,并根据不同生长时期选择不同的药剂,避免对玉米造成药害。
4. 冲洗处理:如果发现玉米受到了除草剂药害,及时用流动的清水冲洗受害植株,将残留的药剂冲洗掉,帮助受害植株恢复。
5. 土壤调理:恢复后的受害玉米植株需要得到适宜的生长环境,因此需要进行土壤调理。
根据土壤检测结果进行合理施肥,保持土壤湿润,确保玉米植株的正常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
6. 选种抗性品种: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农田的实际情况,选择抗性强、适应性好的玉米品种,降低受到除草剂药害的风险。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玉米除草剂药害是一个常见且影响较大的问题。
了解玉米除草剂药害的症状和防治方法,可以帮助农民朋友们更好地保护玉米作物,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在使用除草剂时要注意按照要求正确使用,减少对玉米的不良影响。
主要玉米除草剂药害诊断与防治
摘要:近年来,在玉米生产上农户盲目加大除草剂用量,造成除草剂药害越来越重,轻则植物营养运输受阻,影响玉米正常生长,重则致使玉米减产严重。
关键词:玉米除草剂;原因;诊断;补救措施
中图分类号:s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069-1
1 玉米除草剂药害原因
1.1 施药时药物随风飘移,造成漂移药害
玉米使用除草剂时,由于风力影响,或多或少都可能漂移到别的作物上,特别是挥发性较强的农药品种。
此外,药滴沾染与雨点溅染也可造成局部药害。
1.2 上季作物土壤残留产生药害
玉米田应用长残效除草剂时,如三氮苯类、磺酰脲类除草剂时,这些农药中会在土壤里残留时间过长,种植下茬不同科作物时,往往对后茬敏感作物造成危害。
1.3 外界气候、土壤因数不良造成药害
在选用有机性除草剂时,该类除草剂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如施用该类除草剂后,如果遇到气候变化异常,极度低温或则高温、土壤通透性不好等条件,就会加重对使用作物的危害程度。
如一些易受温度、湿度影响的除草剂,如果应用于低洼冷凉或土壤过湿的地块,在使用后遇到低温、多雨、寡照、高温、干旱、大风等不良气
候条件,常常引起作物的幼芽、幼苗遭受不同程度的抑制与危害。
1.4 农药施用方法不当
农药使用时期不当。
大多数选择性玉米除草剂,对玉米会有一定的安全使用期限,若应用时期提前或延后时,很容易引起作物药害;农药用药量过大。
我们应用的玉米选择性除草剂,都有一定的安全用药量幅度。
尤其是苯氧羧酸类、苯甲羧酸类等激素型和二苯醚类等触杀型除草剂,用药量较低的除草剂品种或者除草剂中的一些安全性稍差的品种,若施用过量很易造成药害;选用除草剂种类或混用不当,或间隔期过短,易产生药害;作业不标准。
施药时喷雾不均匀,喷幅连接处重叠,造成喷液量过多,使作物受害,往往表现地头药害严重。
2 几种主要玉米除草剂药害诊断
2.1 苯氧羧酸类除草剂药害诊断
玉米田在苗期受害主要症状是,受害玉米根、茎、叶均表现出明显的畸形,如正常植株矮化,玉米叶片褶皱,叶片或玉米嫩茎会扭曲变形,玉米根缩短、变粗,根毛减少、茎基、胚轴变粗或肿大等症状。
药害持续时间长,受害重者于生育前期就死亡。
此类药剂在做土壤处理时出现药害表现为,地下的初生根、次生根及侧根变短、变粗呈毛刷状,地上的支持根常会变成扇板状而不入土,植株矮缩。
在受害严重时,造成玉米雄穗很难从心叶中抽出。
2.2 酰胺类除草剂药害诊断
酰胺类除草剂为内吸传导型土壤处理剂,以乙草胺为例,它的主
要作用机理是抑制植物萌芽种子的淀粉酶及蛋白酶的活性,从而阻碍营养物质的运输,干扰长链脂肪及蛋白质的合成,使幼苗生长停滞或枯死。
在酰胺类除草剂中,氯代乙草胺的药害,基本产生于玉米的萌芽期和幼苗期。
幼芽受害,表现胚芽稍微变粗,芽鞘紧包生长点,胚根变短而弯曲,生长点变褐,有的在出土前或刚出土时便死去;幼苗受害,表现畸形、萎缩、变硬变脆,外叶皱缩、茎叶扭曲,叶色变浓绿。
造成药害的原因往往是由于地势低洼冷凉、土壤过湿及遇到低温多雨等不良天气的影响,或选用的浓度、用药时间不当造成作物受害。
乙草胺在玉米田做土壤处理受害,表现茎叶扭卷,弯曲,植株矮缩。
受害时芽鞘紧包生长点,或外叶蜷缩并紧裹心叶。
2.3 三氮苯类除草剂药害诊断
三氮苯类除草剂如莠去津主要是根吸型的土壤处理除草剂,有较强的选择性。
三氮苯类除草剂不影响植物发芽与出苗,等出苗后才受其害。
通常表现先从下位叶片的叶缘、叶尖开始失绿变黄,而后向叶片中部扩展,但叶脉仍残留淡绿色。
叶缘、叶尖在变黄之后,常发展为枯焦的灼烧状。
根部则表现不出异常症状。
该类除草剂用作土壤处理后,被根吸收后,迅速、大量向上传导而起作用。
若用作茎叶处理后,被植物叶片吸收后,则向其他部位传导甚少。
而是通过一定的渗透、接触,造成触杀型枯斑。
用其做茎叶处理受害后,表现的心叶、嫩叶显出触杀型症状,即叶缘、叶尖变黄、变褐、枯干;也有的心叶、嫩叶显出内吸型症状,即叶肉褪绿转黄。
3 除草剂药害的补救措施
3.1 水洗
对于茎叶处理除草剂发生药害,如果发现较早,发现后要立即用大量清水喷洒受害作物的叶面,反复用清水冲洗2~3次,尽量把植株表面上的药剂洗涮掉。
清水冲洗时可以在清水中适量加0.2%
的面碱或0.5%~1%的石灰效果更好,冲洗后要及时增施磷肥、钾肥等,促进根系发育,以增强作物恢复能力。
3.2 加强田间管理
采取土壤处理方式使用除草剂发生药害后,可以进行中耕松土,破坏土壤表层药膜封闭层,从而稀释了表层土壤的除草剂浓度,减轻除草剂在土壤中的残留活性,以减轻药害。
3.3 追肥及喷植物生长调节剂
在玉米田发生药害时,可以迅速追施尿素等速效肥料,增强农作物生长活力,促进早发快生,增强作物恢复能力,对于受害较轻的种芽、幼苗,效果比较明显。
光合作用抑制剂类除草剂造成药害后,就应及时喷洒叶面速效性肥料。
甲草胺、乙草胺等酰胺类除草剂造成的药害,以及其他除草剂引起的使农作物生长抑制的药害,可喷施10~40毫史/升浓度赤霉素及叶面肥,以促进作物迅速恢复生长。
3.4 除草剂解毒剂的应用
除草剂的解毒剂,可以减轻或抵消除草剂对作物的毒害。
生产生可以应用萘酐进行拌种,被种子吸收后,在根和叶内抑制除草剂对作物的伤害,此类药剂能有效预防玉米免受乙草胺、丁草胺、都尔
等除草剂的伤害。
作者简介:金守信(1969-),男,吉林磐石人,本科学历,吉林省磐石市宝山乡农业技术推广站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