诽谤罪的量刑标准
- 格式:docx
- 大小:90.65 KB
- 文档页数:14
诽谤罪立案标准
我是AI语言模型,我将从法律角度为您简单介绍诽谤罪立案标准。
1. 什么是诽谤罪?
诽谤罪是指对他人不实的事实或虚构的事实进行散布,以侵害他人的荣誉和名誉,造成严重危害和不良后果,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2. 诽谤罪的立案标准是什么?
诽谤罪是属于刑事犯罪的范畴,要求有相应的证据才能进行立案。
具体标准如下:
(1)散布虚假的事实或者不能提供实质性证据证明的事实,严重侵害他人的名誉或者荣誉;
(2)散布的言论或消息具有相当的社会危害性,或者使被诽谤人受到了较大的精神压力、伤害或重大经济损失;
(3)散布的言论或消息故意造成一定的后果,或者是经过多次公开发表,构成连续性的诽谤行为。
3. 举例说明
(1)A在公开场合指称B为贪污犯,但没有任何证据。
后来经检察院调查,B完全没有贪污的事实。
这种行为构成了诽谤罪。
(2)A在社交网络上发布一条带有侮辱性质的言论,使得B的名誉受到较大的影响,并招致他人的攻击和谩骂。
这种行为构成了诽谤罪。
(3)A连续多次在媒体上发表言论,指称B有严重的权力腐败问题,并影响到B的工作和生活。
这种行为也构成了诽谤罪。
4. 总结
诽谤罪是一项严重的犯罪行为,其对他人的名誉、荣誉和合法权益的侵害
可以产生重大的不良后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养成谨慎和客观公正的态度,以免做出不当言行。
如果被诽谤,应及时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同时,如果自己进行了诽谤行为,应及时认识到错误,采取相应的法律措施,以免扩大其不良后果。
散布谣言罪定罪标准随着网络的普及,谣言的传播也越来越快捷。
谣言不仅会误导公众,干扰社会秩序,还会对个人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对散布谣言的行为进行惩罚,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公正的必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散布谣言罪的定罪标准。
一、散布谣言的概念散布谣言是指有意制造、传播虚假信息,引起公众恐慌和不良影响的行为。
谣言可能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如假新闻、虚假医疗信息、恶意攻击等。
二、散布谣言罪的构成要件我国《刑法》第246条规定:“散布谣言,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根据该条规定,散布谣言罪构成要件包括:1.有散布谣言的行为。
这里的散布包括发布、传播、传阅等行为。
2.谣言具有虚假性。
谣言必须是虚假的信息,如果是真实的信息,即使可能会引起公众恐慌,也不构成散布谣言罪。
3.谣言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或者造成严重后果。
这是散布谣言罪的重点。
要求谣言的后果是公共秩序的严重混乱,或者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如果只是造成了一些影响,而没有达到上述要求,就不构成散布谣言罪。
三、散布谣言罪的量刑标准对于散布谣言罪的量刑标准,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一般来说,应考虑以下因素:1.谣言的严重程度。
如果谣言造成了重大的社会影响,影响范围广泛,那么应该加重惩罚。
2.散布谣言的方式和手段。
如果散布谣言的手段比较恶劣,如利用网络、微信等广泛传播,那么应该加重惩罚。
3.散布谣言的动机。
如果散布谣言是出于个人恶意或者其他不良动机,那么应该加重惩罚。
4.散布谣言的后果。
如果散布谣言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如引起公众恐慌、社会秩序严重混乱,那么应该加重惩罚。
总之,散布谣言罪的量刑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不能简单地以散布谣言的行为作为唯一的标准。
四、如何防范散布谣言防范散布谣言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广大公众应该自觉抵制谣言,不轻信、不传播。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谣言的监管和打击,及时发布真实信息,减少谣言的传播空间。
造谣传谣相关法律规定
造谣传谣是指散布虚假信息、编造虚假事实、恶意抹黑他人等行为。
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相关法律规定制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
我国《刑法》第246条规定:“故意编造、散布虚假信息,扰
乱公共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此外,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十五条规定:“传播虚假信息,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除非构成犯罪,一般处以拘留或者三千元以下罚款。
”
这些法律规定明确了对于造谣传谣行为的刑事和行政处罚措施。
根据实际情况,对于散布虚假信息的处罚可以是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拘留或罚款等。
同时,我国还有其他相关法律法规来应对造谣传谣行为。
例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要求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要加强对用户发布信息的审核,避免传播虚假信息;《网络安全法》对于违法行为进行了规范,包括散布谣言、虚假信息、非法收集个人信息等。
传播造谣、虚假信息除了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外,也涉及到侵害他人的名誉权、隐私权等民事权益。
当被造谣人受到损害时,可以依法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经济损失、精神损害赔偿等。
同时,相关法律也规定了网络服务提供商对于侵权信息的迅速删除和赔偿责任。
总之,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了对于造谣传谣行为的处罚,包括刑事和行政处罚。
同时,也加强了对于互联网信息发布的监管和追责机制。
遵守法律,不信谣、不传谣,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侮辱诽谤的治安处罚量刑标准侮辱、诽谤是指对他⼈⼈格、名誉权进⾏侵害的⼀种⾏为,如果侮辱、诽谤情节严重的会构成犯罪,如果不构成犯罪的,可以由⾏政机关进⾏处罚,那么侮辱诽谤的治安处罚量刑标准是怎样的?下⾯由店铺⼩编为读者进⾏相关知识的解答。
侮辱诽谤的治安处罚量刑标准⼀、侮辱诽谤的治安处罚标准是怎样的侮辱、诽谤⾏为的治安处罚标准是进⾏五⽇以下⾏政拘留或者处罚款。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条有下列⾏为之⼀的,处五⽇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以上⼗⽇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法威胁他⼈⼈⾝安全的;(⼆)公然侮辱他⼈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的;(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企图使他⼈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四)对证⼈及其近亲属进⾏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扰他⼈正常⽣活的;(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隐私的。
⼆、侮辱、诽谤罪⽴案标准侮辱罪⽴案标准:根据刑法第246条的规定,涉嫌以暴⼒或者其他⽅法公然侮辱他⼈,情节严重的,应予⽴案。
侮辱罪是情节犯,⾏为⼈公然侮辱他⼈的⾏为,必须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才构成犯罪,予以⽴案追究。
侮辱罪,是指使⽤暴⼒或者以其他⽅法,公然贬损他⼈⼈格,破坏他⼈名誉,情节严重的⾏为。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的⼈格尊严和名誉权。
⼈格尊严权和名誉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本罪的犯罪对象,只能是⾃然⼈,⽽⾮单位。
侮辱法⼈以及其他团体、组织,不构成侮辱罪。
在公众场合以焚烧、毁损、涂划、玷污、践踏等⽅式侮辱中华⼈民共和国国旗、国徽的,依照《中华⼈民共和国国旗法》和本法第299条之规定,应以侮辱国旗、国徽罪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客观⽅⾯表现以暴⼒或其他⽅法公然贬损他⼈⼈格、破坏他⼈名誉,情节严重的⾏为。
要划清正当的舆论监督与⽂字侮辱的界限;划清正当的⽂字创作与贬损⼈格、破坏名誉的界限;划清当事⼈所在单位依职权对个⼈的政绩、品德等所作的考核、评价、审查⾏为与侮辱的⾏为界限;划清通过正当、合法的渠道向有关部门反映、举报、揭发不道德⾏为、违法⾏为直到犯罪⾏为与侮辱⾏为的界限;划清出于善意的批评,包括对国家⼯作⼈员和各级领导批评⾏为,同恶意的侮辱⾏为的界限等。
第1篇在日常生活中,言语冲突是难以避免的。
有时候,一句无心之语就可能引发争吵,甚至演变成恶意谩骂。
然而,人们往往忽视了骂人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尤其是法律后果。
本文将深入探讨骂人造成的法律问题,以警示大家尊重他人,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一、骂人的法律性质骂人,即恶意侮辱他人,属于言语攻击行为。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侮辱他人可能构成名誉侵权、诽谤罪、侮辱罪等。
1. 名誉侵权名誉侵权是指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一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
如果骂人行为对他人名誉造成了严重损害,行为人需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2. 诽谤罪诽谤罪是指捏造并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捏造并散布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3. 侮辱罪侮辱罪是指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情节严重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七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二、骂人的法律后果1. 民事责任如果骂人行为构成名誉侵权,行为人需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包括:(1)停止侵害:行为人应立即停止侮辱、诽谤等侵权行为。
(2)消除影响:行为人应采取适当措施消除对他人名誉造成的损害。
(3)赔偿损失:行为人应赔偿因侵权行为给他人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精神损害。
2. 刑事责任如果骂人行为构成诽谤罪或侮辱罪,行为人将面临刑事责任:(1)被追究刑事责任:根据犯罪情节,行为人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
(2)罚金:根据犯罪情节,行为人可能被并处罚金。
三、案例分析以下是一个骂人造成的法律后果的案例:案例:甲和乙因琐事发生争吵,甲对乙进行恶意谩骂,称乙是“狗屎”。
乙感到极度愤怒,将甲诉至法院,要求甲承担名誉侵权责任。
第1篇一、引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谣言、诽谤行为层出不穷,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以某市一起“网络谣言”事件为例,从法律角度对诽谤行为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打击诽谤行为提供参考。
二、案例背景某市某小区居民李某,因与邻居王某发生纠纷,心生怨恨。
李某通过微信朋友圈散布虚假信息,声称王某涉及贪污、受贿等违法犯罪行为。
该信息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引起大量网民关注。
不久,王某因涉嫌贪污、受贿被有关部门调查,后证实其清白。
王某遂将李某告上法庭,要求其承担侵权责任。
三、案件焦点1.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诽谤?2.李某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四、法律分析1.李某的行为构成诽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捏造事实、歪曲事实、侮辱他人人格,损害他人名誉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本案中,李某明知自己散布的信息虚假,却故意在微信朋友圈散布,严重侵害了王某的名誉权。
因此,李某的行为构成诽谤。
2.李某应承担的法律责任(1)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侵权行为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本案中,李某作为侵权行为人,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王某可要求李某停止侵权行为、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赔偿因其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失。
(2)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本案中,李某散布虚假信息,情节严重,已构成诽谤罪。
如法院认定李某的行为构成犯罪,则应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3)行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散布谣言,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本案中,李某散布虚假信息,扰乱公共秩序,可被处以行政拘留或罚款。
五、结论本案中,李某因个人恩怨散布虚假信息,严重侵害了王某的名誉权,其行为构成诽谤。
网络谣言转发超500次可构成诽谤罪昨天,最高人民法院、最高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释(下称《解释》)公布。
该司法解释通过厘清信息网络发表言论的法律边界,为惩治利用网络实施诽谤等犯罪提供明确的法律标尺。
《解释》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
该司法解释今天起实施。
◎要点速读☆诽谤信息被转发超500次可判刑☆行为人不明知而发布转发的不构成诽谤罪☆在网络辱骂恐吓他人属于寻衅滋事罪☆有偿删帖可被追究刑责☆举报部分内容失实但非故意不属诽谤罪☆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犯罪,为其提供资金、场所、技术支持等帮助的,以共同犯罪论处◎重点释疑转发量系实证研究确定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孙军工介绍,近年来,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日渐增多,特别是利用互联网等信息网络进行造谣诽谤等违法犯罪现象比较突出。
出台司法解释目的是结合新型犯罪方式的特点,对刑法相关条文的法律适用依法进行解释,为在司法实践中准确惩治相关犯罪提供明确的司法解释依据。
鉴于此,两高进行了一年多的深入调研,对存在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并借鉴其他国家通行的法律规制原则,经反复研究论证,制定了这部司法解释。
孙军工表示,设置转发量,是考虑到转发信息会造成多人浏览该转发信息的后果,对于数字的确定,是经过实证研究和专业论证而确定的。
司法解释对利用网络“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及实施诽谤行为“情节严重”的认定,利用网络实施诽谤犯罪适用公诉程序的条件,利用信息网络实施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犯罪的认定,严厉打击信息网络共同犯罪等问题进行了明确规定。
该司法解释通过厘清信息网络发表言论的法律边界,为惩治利用网络实施诽谤等犯罪提供明确的法律标尺。
侮辱诽谤罪立案标准侮辱诽谤罪是我国刑法中的一种犯罪行为,严重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和人格权,给被害人造成了严重的精神和心理伤害。
对于侮辱诽谤行为,我国刑法有着明确的规定,并规定了立案标准。
下面将就侮辱诽谤罪的立案标准做一详细的解析。
首先,侮辱诽谤罪是指以文字、口头或者其他方式,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致使他人名誉受损的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只有在以下情况下,才能构成侮辱诽谤罪:1. 公然侮辱他人,造成严重后果;2. 捏造事实诽谤他人,造成严重后果。
在这里,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是“造成严重后果”这一条件。
侮辱诽谤行为如果没有给被害人造成严重的名誉损害,是不构成犯罪的。
因此,在立案时,需要充分考虑被害人名誉受损的程度,是否达到了严重后果的标准。
其次,对于侮辱诽谤罪的立案标准,还需要考虑行为人的主观故意。
也就是说,行为人在实施侮辱诽谤行为时,必须是明知或者应知其行为会造成对方名誉受损,具有故意性。
如果行为人是出于无心之失或者其他非故意的原因导致他人名誉受损,是不构成犯罪的。
此外,侮辱诽谤罪的立案标准还需要考虑行为的客观性和社会危害性。
也就是说,侮辱诽谤行为必须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才能构成犯罪。
如果仅仅是个别言论或者行为,并没有对社会造成实质性的危害,是不构成犯罪的。
总的来说,侮辱诽谤罪的立案标准是比较严格的,需要充分考虑行为的客观性、主观故意和社会危害性。
只有在行为符合这些条件的情况下,才能构成侮辱诽谤罪,才能立案追究刑事责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自觉遵守法律,不做出侮辱诽谤他人的行为。
同时,对于侮辱诽谤行为,也应该及时采取法律手段进行维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够增强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公正的社会环境。
诽谤罪立案标准只要满足一条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诽谤罪是一种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行为,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正常秩序。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46条的规定,对于构成诽谤罪的行为,有一定的立案标准。
只要满足其中的一条,就可以构成诽谤罪,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46条的规定,构成诽谤罪的行为,必须是公开的,而且是对公民的名誉进行了公然的侮辱。
也就是说,这种行为必须是公开的,而且是对特定个人的名誉进行了公然的侮辱。
这里的“公开”是指在公共场合或通过公共媒体进行传播,而“公然的侮辱”则是指对他人进行了恶意的攻击和诋毁,给其名誉造成了实质性的损害。
其次,构成诽谤罪的行为,必须是有损于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
也就是说,这种行为必须是对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造成了实质性的损害。
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名誉权是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而且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因此,任何侵犯他人名誉权的行为,都是违法的,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
最后,构成诽谤罪的行为,必须是具有明显的恶意。
也就是说,这种行为必须是出于对他人的敌对情绪或者不满情绪,而进行的恶意攻击和诋毁。
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对于构成诽谤罪的行为,是有一定的主观故意要求的,也就是说,必须是出于明显的恶意,才能构成诽谤罪。
综上所述,构成诽谤罪的立案标准只要满足其中的一条,就可以构成诽谤罪。
无论是公开的侮辱行为,还是对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造成了实质性的损害,还是具有明显的恶意,都可以构成诽谤罪。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牢记法律的底线,不要随意侵犯他人的名誉权,更不要进行恶意攻击和诋毁。
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保护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
什么是诽谤,如何怎么处罚
在⽇常⽣活与⼯作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如什么是诽谤,如何怎么处罚,相信许多⼈可能只是对其有⼀定的了解,但是对其具体是怎样的,可能还不太清楚,接下来就由店铺⼩编为⼤家带来关于什么是诽谤,如何怎么处罚的解答,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什么是诽谤,如何怎么处罚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条的规定,捏造事实诽谤他⼈的,处五⽇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以上⼗⽇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诽谤是捏造事实并进⾏散播,损害他⼈⼈格和名誉的⾏为,其主要特征:⼀是,⾏为⼈主观上是故意的,⽬的是为了损害他⼈的⼈格和名誉。
⼆是,⾏为⼈捏造事实,诽谤他⼈。
如果不是捏造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则不能认定为诽谤。
三是,⾏为⼈必须将捏造的事实进⾏散布,⾜以贬损他⼈的⼈格和名誉。
如果只是私下⾥谈论不实事实,没有造成散布的结果,则不属于诽谤。
散布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使⽤⾔语⽂字,通过⼤字报、图画、报刊、图书、书信、⽹络等⽅法散布等。
四是,诽谤⾏为是针对特定的⼈进⾏的,但不⼀定要指名道姓,只要从诽谤的内容上知道是谁或者可以推断出或者明显地影射特定的⼈,就可以构成诽谤。
如果⾏为⼈散布的事实没有特定的对象,不可能贬损特定⼈的⼈格、名誉,就不能认定为诽谤。
通过以上⼩编的介绍,相信您⼀定对什么是诽谤,如何怎么处罚有了⼀定的了解,如果您情况⽐较复杂或者特殊,以上没有完全解答您的问题,如果您还需要法律⽅⾯的帮助,欢迎到店铺进⾏法律咨询,有律师为您提供更加专业的答复。
网上诽谤寻衅滋事判刑标准是什么?网上诽谤寻衅滋事判刑标准是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实施网络诽谤,是一种损害公民人身权力的恶意犯罪,它给被害人造成的伤害后果是严重的,其所带来的社会危害也是较大的。
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情节严重就构成犯罪。
一、网上诽谤寻衅滋事判刑标准是什么?《刑法》二百四十六条明确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由此可见,对网络诽谤犯罪予以制裁的法律规定是明确而又具体的。
对于网络诽谤行为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国家法律规定有着严格的规定。
《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条规定:“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以要求赔偿损失”。
从中可以看出,行为人要承担四种民事责任:1、停止侵害。
不仅需要行为人自身停止继续实施侵害的行为,也需要发布诽谤信息的网络平台,采取措施停止侵害行为。
2、恢复名誉。
由于诽谤信息制造者及网络信息平台,已经发布或传播了虚假信息,给被害人名誉造成损害,为被害人恢复名誉的唯一做法,就是在原有信息平台上,发布为被害人恢复名誉的公开声明,以正视听。
3、消除影响。
即通过删除信息、屏蔽信息、剔除信息痕迹等方式,消除或避免诽谤信息内容的继续传播,防止对被害人负面影响的进一步扩大。
4、赔礼道歉。
即捏造、发布及传播诽谤信息的责任主体,要在原发布或传播诽谤信息的网络平台上,通过发布文章等方式,向被害人公开赔礼道歉,弥补社会评价裂痕,赢得被害人的谅解。
二、网络诽谤的认定标准有什么?1、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1)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2)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2、一年内多次实施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行为未经处理,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转发次数累计计算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定罪处罚。
第1篇导语:在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舆论的发酵,污蔑他人成为一种常见现象。
然而,污蔑他人并非儿戏,一旦走法律程序,后果将不堪设想。
本文将从法律、道德、社会影响等方面阐述污蔑他人走法律程序的可能后果。
一、法律后果1. 责任追究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污蔑他人属于名誉侵权行为,侵权人应当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如果情节严重,侵权人还可能面临刑事责任。
2. 民事赔偿在名誉侵权案件中,受害方有权要求侵权方赔偿因其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失。
赔偿范围包括但不限于精神损害赔偿、经济损失、律师费等。
3. 刑事责任如果污蔑他人造成严重后果,如受害者自杀、精神崩溃等,侵权人可能面临刑事责任。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故意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构成诽谤罪,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道德后果1. 信誉受损污蔑他人会严重损害侵权人的道德形象,使其在亲朋好友、同事、同行中信誉受损,甚至可能影响到其个人生活。
2. 人际关系破裂污蔑他人可能导致受害者与侵权人之间的矛盾激化,使原本和谐的人际关系破裂,甚至引发家庭矛盾、职场纠纷等。
3. 道德谴责在道德层面,污蔑他人被视为不道德行为,社会舆论将对侵权人进行谴责,使侵权人在道德上受到极大压力。
三、社会影响1. 社会风气恶化污蔑他人行为的发生,会加剧社会风气恶化,使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降低,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2. 社会资源浪费名誉侵权案件的处理需要消耗大量社会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不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3. 法律尊严受损名誉侵权案件的处理需要依靠法律手段,如果侵权人逍遥法外,将损害法律尊严,降低人民群众对法律的信任。
四、案例分析某地发生一起名誉侵权案件,甲因嫉妒乙,在网络上散布乙的虚假信息,导致乙名誉受损。
乙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甲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经审理,法院判决甲承担侵权责任,赔偿乙精神损害赔偿金、律师费等共计10万元。
刑法罪名之诽谤罪简析概念诽谤罪,是指捏造并散布某种事实,足以败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一量刑与处罚犯本罪,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二刑法条文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以其他方法公然侮辱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三构成要件——犯罪构成3.1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民的人格和名誉。
3.2 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行为。
3.3 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已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3.4 本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
即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会发生损害他人名誉的危害后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
四罪与非罪以及相近罪的区别4.1 罪与非罪的区别4.1.1 构成本罪是否要求捏造行为与散布行为齐备,尚有值得研究之处。
但一般认为捏造与散布是两个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要素。
没有捏造行为致使出于直接故意单纯散布虚假事实造成严重后果时是否构成诽谤,仍值得研究。
此外,本罪是否要求公然实施,存在两者观点,一是认为需要,另一观点认为不需要。
但诽谤必须存在捏造并散布的行为,因而必然要求公然方式进行,即必须被他人感知,如此才可造成对被害人名誉的损害。
4.1.2 诽谤死者的行为,目前只能按照民事或行政方式处理。
4.1.3 文学创作中的诽谤罪是否成立应注重考查:4.1.3.1 能否依据文学创作的作品推知诽谤的对象;4.1.3.2 作品捏造的情节是否严重背离事实,给特定人造成人格、名誉损害。
4.2 相近罪的区别4.2.1 与侮辱罪的界限4.2.1.1 行为构成不同。
本罪要求具备散布并捏造事实的行为。
诽谤罪立案标准及判刑诽谤罪是我国刑法中规定的一种侵犯他人名誉权的犯罪行为。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对于诽谤罪的定罪标准和刑罚幅度都有明确的规定。
下面将就诽谤罪的立案标准及判刑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根据我国刑法第246条的规定,对于构成诽谤罪的行为,需要具备以下两个基本要件,一是要有传播的方式,即以口头、书面、图画、影像等方式对他人进行诽谤;二是要有明显的虚假事实,即对他人的名誉进行了损害,而这种损害是基于虚假的事实而产生的。
只有当这两个要件同时具备时,才能构成诽谤罪的犯罪行为。
其次,对于诽谤罪的立案标准,公安机关在接到诽谤案件的报警后,会进行立案调查。
在立案调查中,需要对涉嫌诽谤的行为进行证据搜集和调查取证,以确定是否构成犯罪行为。
如果证据确凿,符合构成诽谤罪的要件,公安机关将依法对犯罪嫌疑人立案侦查,并移交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最后,根据我国刑法第246条的规定,对于构成诽谤罪的犯罪行为,最高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具体的刑罚幅度将根据犯罪的具体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进行量刑裁定。
如果诽谤行为严重,造成严重后果,犯罪嫌疑人将面临更严厉的刑罚。
总的来说,诽谤罪的立案标准是基于传播方式和虚假事实两个要件,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要件,才能构成犯罪行为。
在实际立案调查中,公安机关将对涉嫌诽谤的行为进行认真调查,依法侦查并移交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而对于诽谤罪的刑罚幅度,将根据犯罪的具体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进行量刑裁定,以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和保护公民的名誉权益。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传播和散布虚假信息,不进行诽谤他人的行为,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公正的社会环境。
同时,对于遭受诽谤的人,也应该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名誉权益。
只有通过法律手段,才能有效地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
随着社会的进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上信息实现自由传播,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社会的政治民主、经济进步、文化繁荣,但同时也导致各种不良信息的肆虐,出现了严重的网络诽谤问题,通过网络来报仇泄愤、诋毁他人的现象频频发生,这不仅损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甚至有的还严重损害国家形象与社会稳定。
网络诽谤类案件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打击网络诽谤犯罪的相关立法也逐步得以完善。
网络诽谤犯罪的概念及其特点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网络诽谤就是通过网络对他人实施诽谤的行为。
客体方面: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名誉权。
犯罪侵犯的对象是自然人,法人、团体、组织不能成为诽谤罪的犯罪对象。
客观方面:本罪在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1)须有捏造某种事实的行为。
捏造事实,是指无中生有,凭空捏造虚假事实的行为。
(2)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
所谓散布,就是在社会公开的扩散。
(3)“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网络诽谤犯罪的特点及适用文/陶遵臣 柳林辉名誉”,是指捏造并散布的虚假事实,完全可能贬损他人的人格、名誉,或者事实上已经给被害人的人格、名誉造成了实际损害。
(4)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必须属于情节严重的才能构成本罪。
主体方面: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单位不能构成犯罪主体。
主观方面:本罪主观上必须是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他人名誉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
即行为人的目的在于败坏他人名誉。
适用的相关法律规定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其中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犯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诽谤罪立案标准是什么,怎么处罚诽谤罪1.满足下列条件的即构成诽谤罪:须有捏造某种事实的行为、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诽谤行为必须是针对特定的人进行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必须属于情节严重的才能构成本罪。
3.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犯本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我国《刑法》中规定的罪名多达450个,而其中针对不同的犯罪,不仅在构成要件与量刑标准上存在不同,在立案上面也是有差异的。
诽谤罪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犯罪,要求诽谤他人的行为达到了一定标准之后才能以此罪定罪处罚,而这里的标准就是诽谤罪立案标准。
到底诽谤罪立案标准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在下文中进行了解。
▲一、诽谤罪立案标准是怎样的我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满足下列条件的即构成诽谤罪:1、须有捏造某种事实的行为。
2、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
3、诽谤行为必须是针对特定的人进行的。
4、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必须属于情节严重的才能构成本罪。
也就是说:1、根据刑法第246条的规定,涉嫌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情节严重的,应予立案。
2、侮辱罪是情节犯,行为人公然侮辱他人的行为,必须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才构成犯罪,予以立案追究。
▲二、诽谤罪的量刑标准1、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2、犯本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这里所谓“告诉的才处理”,是指犯诽谤罪,被害人告发的,法院才受理,否则不受理。
“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例如,因诽谤引起被害人死亡的;引起当地群众公愤的;诽谤外国人影响国际关系的,等等,如果受害人不告诉或不能告诉,人民检察院应提起公诉。
▲三、诽谤与名誉侵权的区别1、诽谤罪散布的必须是捏造的虚假的事实。
第1篇一、辱骂他人罪的定义辱骂他人罪,是指以言语或者其他方式对他人进行侮辱、诽谤,情节严重,侵害他人名誉权的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辱骂他人罪属于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的一种。
二、辱骂他人罪的构成要件1. 主体:辱骂他人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年满十六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2. 客观方面:辱骂他人罪表现为以言语或者其他方式对他人进行侮辱、诽谤,情节严重。
侮辱行为包括公然贬低他人人格、名誉,如使用侮辱性语言、暴力等手段;诽谤行为包括捏造事实,对他人进行诬陷、诽谤,损害他人名誉。
3. 主观方面:辱骂他人罪的主观方面为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侵犯他人名誉权,仍然故意为之。
4. 侵害对象:辱骂他人罪的侵害对象为他人,即被侮辱、诽谤的公民。
三、辱骂他人罪的法律后果1. 刑事责任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的规定,辱骂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侮辱、诽谤罪情节严重的情形包括:(1)侮辱、诽谤他人,造成他人精神损害的;(2)侮辱、诽谤他人,情节恶劣,引起他人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的;(3)侮辱、诽谤他人,造成他人重大经济损失的;(4)侮辱、诽谤他人,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2. 民事责任(1)赔礼道歉: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的规定,侵权人应当承担赔礼道歉的民事责任。
对于辱骂他人罪,侵权人应当向被侵权人赔礼道歉。
(2)赔偿损失:侵权人因侮辱、诽谤他人而给被侵权人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
(3)消除影响、恢复名誉:侵权人应当采取必要措施,消除对被侵权人名誉的侵害,恢复被侵权人的名誉。
3. 行政责任对于辱骂他人行为,如果情节轻微,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治安管理处罚包括:(1)警告;(2)罚款;(3)行政拘留;(4)吊销许可证。
四、总结辱骂他人罪是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对于辱骂他人罪,我国法律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包括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
遇到刑事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诽谤罪的量刑标准诽谤就是指故意捏造他人的事实并且进行到处散播,导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一种行为。
我国将这种行为规定为刑事犯罪,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保护被诽谤人的个人合法利益。
那么,你知道刑法中规定的诽谤罪的量刑标准是怎样的吗?请阅读下文了解详情。
诽谤罪量刑标准是怎样的?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犯本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这里所谓“告诉的才处理”,是指犯诽谤罪,被害人告发的,法院才受理,否则不受理。
“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例如,因诽谤引起被害人死亡的;引起当地群众公愤的;诽谤外国人影响国际关系的,等等,如果受害人不告诉或不能告诉,人民检察院应提起公诉。
相关阅读:诽谤罪的认定1.本罪与治安违法行为、民事侵权行为的界限构成诽谤罪的诽谤行为,必须是情节严重的,而违反治安行政法规的诽谤行为,必须局限于尚不够刑事处罚的。
民事性质的名誉侵权行为,不仅在违法程度上轻于诽谤犯罪行为以及违反治安行政法规的诽谤行为,而且还具有以下不同:(1)诽谤罪散布的必须是捏造的虚假的事实。
如果散布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但不构成诽谤罪。
而名誉侵权行为,即使所述的内容是真实的,诽谤罪但只要是法律禁止公开宣扬的,公开了将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也可以构成名誉侵权。
甚至叙述的事实愈真实,愈会加重侵权的程度。
比如,为毁损他人名誉而揭人隐私,越揭得逼真,其侵权性质越为恶劣。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0条规定,泄露并宣扬他人隐私,给他人名誉造成不良影响的,是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不构成诽谤罪。
(2)法人、团体、组织不能成为诽谤罪的犯罪对象。
而在名誉侵权行为中,法人、团体、组织可以成为受害者。
如:散布虚假消息,诬说某工厂的产品质量如何低劣等,目的是以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搞垮对方。
这种行为即使造成了严重后果,只能构成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而不构成诽谤罪。
(3)主观过错要求不同。
诽谤犯罪行为的主观方面必须是直接故意;而名誉侵权的主观过错包括过失行为。
此外,即使善意的检举、揭发、批评中有不实成分的,也不应以诽谤罪论处。
2.本罪与侮辱罪的界限这两种犯罪所侵犯的客体,都是他人的人格和名誉。
不同之处主要在于:(1)侮辱不是用捏造的方式进行,而诽谤则必须是捏造事实。
(2)侮辱含暴力侮辱行为,而诽谤则不使用暴力手段(3)侮辱往往是当着被害人的面进行的,诽谤则是当众或者向第三者散布的。
3.本罪与诬告陷害罪的界限二者都是针对特定对象,采用捏造事实的手段实施的。
不同之处在于:(1)所捏造的事实内容不同。
诬告陷害捏造的是犯罪的事实,诽谤罪捏造的是足以损害他人人格、名誉的事实。
(2)行为方式不同。
诬告陷害是向政府机关和有关部门告发,诽谤则是当众或者向第三者散布。
(3)主观方面不同。
诬告陷害的意图是使他人受刑事处分,诽谤则是意图损害他人的人格、名誉。
4、诽谤是否构成诽谤罪的界限区分诽谤罪与非罪的界限,要注意:诽谤罪与治安违法行为、民事侵权行为的界限。
构成诽谤罪的诽谤行为,必须是情节严重的,而违反治安行政法规的诽谤行为,必须局限于尚不够刑事处罚的。
民事性质的名誉侵权行为,不仅在违法程度上轻于诽谤犯罪行为以及违反治安行政法规的诽谤行为,而且还具有以下不同:(1)诽谤罪散布的必须是捏造的虚假的事实。
如果散布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但不构成诽谤罪。
而名誉侵权行为,即使所述的内容是真实的,但只要是法律禁止公开宣扬的,公开了将有损于他人人格、名誉,也可以构成名誉侵权。
甚至叙述的事实愈真实,愈会加重侵权的程度。
比如,为毁损他人名誉而揭人隐私,越揭露得逼真,其侵权性质越为恶劣。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0条规定,泄露并宣扬他人隐私,给他人名誉造成不良影响的,是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不构成诽谤罪。
(2)法人、团体、组织不能成为诽谤罪的犯罪对象。
而在名誉侵权行为中,法人、团体、组织可以成为受害者。
如:散布虚假消息,诬说某工厂的产品质量如何低劣等,目的是以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搞垮对方。
这种行为即使造成了严重后果,只能构成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而不构成诽谤罪。
(3)主观过错要求不同。
诽谤犯罪行为的主观方面必须是直接故意;而名誉侵权的主观过错包括过失行为。
此外,即使善意的检举、揭发、批评中有不实成分的,也不应以诽谤罪论处。
一般诽谤罪属于告诉才处理的案件,但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刑法》中规定的对诽谤他人的犯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赢了网为你整理本篇文章,希望能为您带来的一些启发,更多相关知识,你可以到赢了网网站进行具体了解。
来源:(诽谤罪的量刑标准/cr/171045.html)刑事辩护.相关法律知识∙有期徒刑的适用对象 /cr/831259.html ∙嫖娼没有现场抓住算吗/cr/831258.html∙没收财产的方式 /cr/831257.html∙分裂国家罪与背叛国家罪的区别主要有/cr/831256.html∙有期徒刑 /cr/831255.html∙职务侵占罪的司法解释/cr/831254.html∙非法行医罪最低判几年/cr/831253.html∙聚众哄抢集体土地怎么处罚/cr/831252.html∙个人与单位之间可以构成单位犯罪的共犯吗/cr/831251.html∙正当防卫致人轻伤会被判刑吗/cr/831250.html∙罚金数额的确定 /cr/831249.html∙无期徒刑犯监外杀人取保怎么办/cr/831248.html∙渎职犯罪的侦办单位 /cr/831247.html ∙非法拘禁没有打人怎么判/cr/831246.html∙关于剥夺政治权利的司法解释/cr/831245.html∙受贿罪没收财产范围 /cr/831244.html ∙发生交通事故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吗/cr/831243.html∙缓刑期间又犯新罪应怎么处理/cr/831242.html∙故意毁坏财物罪司法解释立案量刑标准(2018年) /cr/831241.html∙追缴和责令退赔的区别/cr/831240.html∙拘役缓刑怎么执行 /cr/831239.html∙伪证罪和妨害作证罪的区别是什么/cr/831238.html∙刑事侦査期限是多久 /cr/831237.html ∙应该废除死刑的八大理由/cr/831236.html∙交不起罚金影响减刑吗/cr/831235.html∙轮奸案件一人中止犯罪如何认定/cr/831234.html∙团伙盗窃罪从犯怎么判刑/cr/831233.html∙两高一部集资诈骗罪司法解释是如何规定(2018)的/cr/831232.html∙管制是由公安机关执行吗/cr/831231.html∙渎职罪与滥用职权罪的认定标准(2018年)分别是什么/cr/831230.html∙什么叫诈骗罪,构成诈骗罪的必要条件是什么/cr/831229.html∙网络诽谤罪的管辖地在哪里/cr/831228.html∙拘役能否适用社区矫正/cr/831227.html∙军人犯法如何惩罚 /cr/831226.html∙职务侵占罪中‘非法占有的手段’的认定/cr/831225.html∙公司诈骗员工没分赃员工有罪吗/cr/831224.html∙绑架罪的结果加重犯是怎样规定(2018)的/cr/831223.html∙盗窃自首情节有几种,如何认定/cr/831222.html∙非法行医罪最新司法解释/cr/831221.html∙在缓刑期间内被发现‘漏罪’怎么处理/cr/831220.html∙刑事裁定书(核准死刑缓期执行用)/cr/831219.html∙判刑后怎样减刑最快,有心改过的人要努力争取/cr/831218.html∙敲诈2000元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cr/831217.html∙什么是防卫过当量刑情节/cr/831216.html∙死刑的适用对象 /cr/831215.html∙罚金和没收财产的区别/cr/831214.html∙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罚金/cr/831213.html∙简述牵连犯的定义以及牵连关系的判断/cr/831212.html∙单位犯罪法定代表人的责任是如何承担的/cr/831211.html∙网络诽谤罪最高刑是什么/cr/831210.html∙赃款赃物处理办法是什么/cr/831209.html∙首次探监需要什么手续/cr/831208.html∙拘役应该由谁执行,在哪里执行/cr/831207.html∙经济犯罪的追诉时效 /cr/831206.html ∙虚假诉讼立案标准(2018年)是什么/cr/831205.html∙间谍罪和参加恐怖组织罪能不能构成累犯/cr/831204.html∙遣送出境是什么意思 /cr/831203.html ∙被判处罚金的罪犯,如何执行/cr/831202.html∙未成年犯罪是前科能否作为后罪的从重处罚情节/cr/831201.html∙假名字借钱诈骗50万怎么处罚/cr/831200.html∙驱逐出境的法律规定是怎样的/cr/831199.html∙法官徇私枉法罪 /cr/831198.html∙追缴赃款如何执行 /cr/831197.html∙集资诈骗罪的民事追偿该怎么进行/cr/831196.html∙挪用公款罪怎么界定 /cr/831195.html ∙罚金的优点缺点有哪些/cr/831194.html∙公司诈骗罪员工怎么判刑/cr/831193.html∙银行职员以欺诈手段侵吞资金的行为定性为职务侵占罪还是金融诈骗罪 /cr/831192.html∙醉驾拘役一个月怎么算/cr/831191.html∙发生安全事故为避责任隐瞒不报怎么判刑/cr/831190.html∙拘役和判刑缓期执行的区别/cr/831189.html∙收留他人吸毒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cr/831188.html∙看守所可以关押的人有哪些/cr/831187.html∙管制由谁执行 /cr/831186.html∙台湾16岁少年割喉杀母,未成年杀人会判死刑吗/cr/831185.html∙危险驾驶罪最低判几年/cr/831184.html∙感情诈骗罪判几年 /cr/831183.html∙有期徒刑执行的内容 /cr/831182.html ∙法院罚金可以分期吗 /cr/831181.html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钱能要回来吗/cr/831180.html∙团伙盗窃10万判刑几年/cr/831179.html∙挪用特定款物罪的对象有国家款物吗/cr/831178.html∙没收财产的范围有哪些/cr/831177.html∙挪用项目款是什么罪 /cr/831176.html ∙派出所可以收缴赌资吗/cr/831175.html∙国企法定代表人职务犯罪的情况有哪些/cr/831174.html∙多次盗窃能判缓刑吗 /cr/831173.html ∙死刑的概念和死刑的适用对象/cr/831172.html∙公司逃税偷税怎么处罚,个人偷逃税怎么处罚/cr/831171.html∙盗窃文物罪的最高刑是多少年/cr/831170.html∙利用派出所电话诈骗怎么处罚/cr/831169.html∙判缓刑一定要交罚金吗/cr/831168.html∙现在二次吸毒判多少年/cr/831167.html∙数罪并罚又发现漏罪新罪怎么处理/cr/831166.html∙哪些罪犯不能适用缓刑以及缓刑的适用条件/cr/831165.html∙缓刑人员怎么去外地工作生活/cr/831164.html∙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是什么意思/cr/831163.html∙什么是注射死刑 /cr/831162.html∙撞伤人后赔偿标准(2018年)表/cr/831161.html∙强制猥亵罪可以申请取保候审吗/cr/831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