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病有哪些类型
- 格式:docx
- 大小:5.00 KB
- 文档页数:2
高原病名词解释
1、高原病名词解释:高原病是指人体从平原进入海拔2500m以上的高原,或由高海拔地区进入海拔更高地区时,由于对低氧环境
的适应能力不全或失调而引起的一种特发病,又称高山病。
2、高原病按照高原缺氧暴露时间长短,可分为急性
高原病和慢性高原病。
急性高原病包括急性轻症高原病、高原脑水肿和高原肺水肿。
平时说的高原反应就是
急性轻症高原病,属于可逆反应,预后较好,主要症状是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疲劳等。
3、到高原地区后,要及时补充葡萄糖,每日饮水3到4升,增加维生素摄入量,尤其是维C摄入,不要饮酒,尽量少食多餐,晚餐不宜过饱,及时吸氧。
高原五种常见病的防治策略[摘要]高原常见病主要包括日光性皮炎、指甲凹陷、脱发、高尿酸血症等常见病,严重威胁着常驻高原人员的身体健康,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上述 5 种高原常见病的防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中国是世界上高原面积最大、海拔3000m以上的高原占我国国土面积的1/4,全国共有8000万人口长期居住在海拔2500m以上地区[1]。
近年来,从平原移居高原的人数越来越多,如2010年的青海玉树地震后,数以万计的援建者从平原移居高原,参与青海玉树灾区的重建。
高原低氧一方面引起高原特发病:如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心脏病等高原特发病;另一方面平原的一些常见病在高原也拥有了特有的特征,例如日光性皮炎、指甲凹陷、高尿酸血症等,这些高原常见病严重威胁着常驻高原人员的身体健康,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高原常见病的防治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雪盲雪盲是雪地作业或行军中发生的一种急性光源性眼病,主要因强烈的阳光通过雪地反射,经过人眼晶体的聚焦到达视网膜黄斑部,造成组织的热灼伤而致视力下降。
临床表现为双眼刺痛、灼痛、眼睑痉挛、结膜充血、水肿、畏光、流泪、视物变形等;严重者角膜出现弥漫性上皮脱落,造成暂时性失明,其危害较大。
某军校学员325人在高原(海拔3100m)高寒山地雪地,开展负重行军的训练科目,行程13k m,人均负重30k g,训练时间6h。
未戴墨镜246人,发病人数144例;佩戴墨镜61 人,发病3例。
总发病人数147例,其中轻度76例,中度43 例,重度28例[2]。
雪盲的主要治疗措施是止痛和防止感染,在高原地区户外活动戴有色眼镜是预防雪盲的有效方法。
2 慢性唇炎慢性唇炎是发生在唇部的炎症性疾病,病程较长,病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病因较复杂,可能与物理、化学、腺体异位、个体素质等因素有关。
在寒冷、干燥季节,风吹日晒,常使唇部干裂发炎,咬唇者更易患此病。
吉治宏等人通过对高原某地的126例慢性唇炎病例进行分析,发现男76例,女50例,年龄26 ~63岁,平均年龄38.5岁,生长于高原本地的38例,进驻高原15年以上50例,15年以下38例,汉族87例,回族27例,藏族12例。
青藏高原常见传染病及
预防措施
青藏高原是高原地区,气候环境特殊,同时也是动植物资
源丰富的区域,常见的传染病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高原反应:青藏高原海拔较高,氧气稀薄,人体对高原
环境不适应时容易出现高原反应,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失眠等症状。
预防措施包括慢慢适应高原环境、饮食清淡、多喝水、避免过度劳累。
2. 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在高原环境下,由于氧气稀薄,人体组织供氧不足,容易引起肺水肿和脑水肿。
预防
措施包括慢慢适应高原环境、避免剧烈运动、避免饮酒和
吸烟。
3. 高山病:青藏高原属于高山区域,气候寒冷,人体易受
寒冷冻伤。
预防措施包括穿保暖衣物、做好保暖措施,避
免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
4. 疟疾:青藏高原部分地区有蚊虫传播的疟疾,预防措施
包括使用蚊帐、涂抹防蚊液、穿长袖长裤等。
5. 水源性疾病:因为高原地区水源的特殊性,一些水源易
受到污染,容易引发水源性疾病,如急性胃肠炎、肝炎等。
预防措施包括饮用煮沸后的水、避免食用生冷食物、注意
个人卫生等。
此外,青藏高原地区还有一些特有的传染病,如囊虫病、
钩端螺旋体病等,对于这些传染病的预防和防控,请咨询
当地的卫生健康部门或医院。
混合型慢性高原病概述混合型慢性高原病是一种高原缺氧引发的慢性病,主要表现为高原性心肺疾病和高原性脑病的混合症状。
该病常见于长时间在海拔较高地区生活、工作的人群,病情较为复杂,治疗难度较大。
病因混合型慢性高原病的病因主要是长期暴露在高原缺氧环境下,导致机体不能充分适应高原环境的氧气稀缺情况。
高原地区氧气稀薄,气压较低,氧气分压降低,导致机体氧气供应不足。
长期缺氧会引起心脏、肺部以及脑部等脏器受损,进而出现混合型慢性高原病的症状。
症状混合型慢性高原病的症状多样,主要包括:•呼吸困难•胸闷•心悸•头晕•头痛•失眠•疲劳•情绪不稳定不同患者症状表现可能有所不同,严重者可能出现高原性肺水肿、高原性脑病等并发症。
治疗混合型慢性高原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辅助疗法两种方式:药物治疗•氧疗:给予患者输氧,增加氧气供应,缓解缺氧症状。
•利尿剂:对于出现肺水肿的患者可适当应用利尿剂。
•降压药:对于高原性高血压患者可选用降压药进行治疗。
辅助疗法•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多休息。
•补充维生素:可以适量补充维生素C、E等抗氧化维生素。
•合理饮食:增加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食物摄入,有助于增加体力。
预防预防混合型慢性高原病的关键在于逐渐适应高原环境、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高原适应性训练:逐步升高海拔,让机体适应高原缺氧环境。
•合理饮食:增加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食物摄入,有助于增加体力。
•保持良好作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充足休息。
结语混合型慢性高原病是一种常见的高原性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较大影响。
通过药物治疗和辅助疗法结合的方式可以有效缓解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预防是关键,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对于降低患病风险至关重要。
希望患者们能够早日康复,健康快乐地生活在高原地区。
高原病初步诊断和分型诊断高原病应具备的条件:1、进入高原,或由低海拔地区进入更高地区后发病;2、急性高原病症状随海拔的增高而加重,进入海拔较低的地区而缓解,氧疗有效。
3、慢性高原病移地治疗大多有效。
4、除外有类似症状的其他疾病。
鉴别诊断:1、晕车在进入高原前即也晕车史,无缺氧症状。
由高原返回低海拔区症状并不减轻,停止乘车后症状好转。
2、左心衰竭肺水肿无高原反应的前驱症状。
有心脏史、体征以及心力衰竭的诱因,氧疗效果差。
3、其他有昏迷的疾病体检发现偏瘫时应高度脑血管意外;有头部受伤者考虑颅脑外伤;发热者考虑感染性疾患。
病前有毒物接触史者考虑中毒。
既往有肺、肝、肾糖尿病、高血压、癫痫病史者考虑有关疾病。
4、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常有脾大和白细胞、血小板增多。
5、其他器质性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老年病人突然发生左心衰竭,心电图和血清心肌酶测定有特殊变化。
风湿性心脏病:有二尖瓣狭窄征。
肺原性心脏病:出现右心衰竭,也慢性支气管合并阻塞性肺气肿病史。
急性高原反应症状分度与评分(头痛和呕吐为主)头痛:1. 头痛不明显,无痛苦表情,不影响日常活动 +1分2. 头痛较轻,有痛苦表情,服一般止痛药后明显好转,不影响日常活动 +2分3. 头痛较重,有痛苦表情,服一般止痛药后有所缓解,影响日常活动 ++4分4. 头痛较重,不能忍受,卧床不起,服一般止痛药无效 +++7分呕吐:1. 每日呕吐1~2次,呕吐物以食物为主,服一般止吐药后明显好转,不影响日常活动 +2分2. 每日呕吐3~4次,最后呕吐物为胃液,服一般止吐药后有所缓解,影响日常活动 ++4分3. 每日呕吐5次以上,卧床不起,服一般止吐药无效 +++7分其它症状:头昏、恶心、心慌、气短、胸闷、眼花、失眠、嗜睡、食欲减退、腹胀、腹泻、便秘 +1分口唇发绀、手足发麻急性高原反应分度标准正常反应(+) 总计分1-4分轻度反应(+) 头痛(+) 或呕吐(+),或总计分5-10分中度反应(++) 头痛(++) 或呕吐(++),或总计分11-15分重度反应(+++) 头痛(+++) 或呕吐(+++),或总计分16分以上。
高原病临床特征概念:高原大气压力低,空气稀薄,氧分压低,加上寒冷干燥,人体对高原缺氧环境不能适应时,即引起机体生理与病理上一系列变化,统称为高原病。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分型对高原病的分型问题,国内外有不少争议。
目前提出将高原病分为七种类型。
高原反应: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1、急性高原反应:久居平原的人进入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机体对高原的自然环境未适应前所发生的一种反应。
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昏、心慌、气促、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疲乏无力、失眠、眼花、失水、鼻衄、手足麻木等。
在高原停留24~48小时后症状缓解,数天后症状消失。
少数人可发展成高原肺水肿和/或高原脑水肿。
2、慢性高原反应:部分移居民其急性高原反应的症状持续三个月以上仍不消退,称为慢性高原反应。
临床上往往突出表现某个系统异常。
根据临床特征,又可进一步区分为精神神经型、胃肠型和肾病型。
精神神经型:表现为失眠、头痛、头昏、记忆力减退等。
胃肠型:表现为慢性腹泻、胃肠道出血、食欲减退。
肾病型:表现为浮肿、蛋白尿、血尿等。
高原昏迷:急速进入高原或久居高原的移居者,在过劳、上呼吸道感染等诱发因素的影响下,脑部急性缺氧而引起的意识障碍。
多发生在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
于进入高原数小时或2—3天内发病。
病理改变为广泛性脑水肿,点状出血,甚至脑软化。
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剧烈头痛、频繁呕吐、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视力障碍、嗜睡以致昏迷、大小便失禁。
高原肺水肿:可分为急性和慢性1、急性高原肺水肿:此病多发生于初次迅速进入高原而对缺氧耐受性差的人。
世居高原居民在旅居平原一段时间后重返高原,或由高原到更高地也可发病。
发病时间多在进入高原1---7天内。
临床表现头痛、头昏、心慌、极度呼吸困难、胸闷胸痛、极度疲劳、唇舌发绀、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咳嗽频繁、夜间加重,不能入睡。
2、慢性高原肺水肿:少数高原移居者,其肺底部(一侧或两侧)长期存在湿性罗音,而能除外支气管扩张或迁延性肺炎等病因,当返回平原后肺部罗音即消失。
高原病(高原反应)知识简短摘要高原病(高原反应)是由于人体暴露在低氧环境下(通常在海拔超过2500米的高海拔地区)所引发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反应。
本篇文档全面介绍了高原病的临床表现、病因、发病机制、类型、并发症、诊断标准、鉴别诊断方法,以及治疗和预防措施。
文档适合医学生及普通患者阅读,并附有详细案例以便于理解。
文档结构1.高原病的概念及分类2.高原病的临床表现及特征3.常用术语解释4.高原病的病理全过程5.高原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6.高原病的类型及其概念7.高原病的并发症及其概念8.高原病的诊断方法及确诊标准9.高原病的鉴别诊断10.高原病的治疗及预防11.结语与总结1. 高原病的概念及分类高原病,又称高原反应,是指由于快速暴露于高海拔低氧环境下,人体各系统对缺氧的适应不充分,进而引发的一系列生理反应。
高原病根据严重程度可分为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MS)、**高原脑水肿(High-Altitude Cerebral Edema, HACE)和高原肺水肿(High-Altitude Pulmonary Edema, HAPE)**三类。
AMS是高原病最常见且最轻微的形式,而HACE和HAPE 则是更为严重的病情,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致命后果。
2. 高原病的临床表现及特征高原病的临床表现因人而异,且与海拔高度、适应速度以及个体体质等因素有关。
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头痛:多见于前额部,常为持续性或搏动性头痛。
•恶心、呕吐:与头痛并存,程度不一。
•乏力:感觉身体沉重,精力不足,表现为易疲劳。
•食欲减退:通常对食物失去兴趣。
•睡眠障碍:包括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等。
•呼吸困难:随着海拔升高,低氧导致呼吸急促、深度增加。
•意识障碍:在严重病例中,尤其是高原脑水肿患者,可能出现意识模糊、定向障碍,甚至昏迷。
案例:一名36岁的男性,首次登上海拔4000米的高原地区,出现了明显的头痛、恶心和失眠症状。
防治措施青藏高原常见传染病及防治措施1. 引言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地势险峻,气候寒冷,特殊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为传染病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由于高原地区的特殊环境,一些传染病在这里更加普遍。
本文将介绍青藏高原常见的传染病,并提供相应的防治措施。
2. 高山病高山病是高原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疾病。
在登山或长时间高原地区停留后,人体会受到高原缺氧的影响,出现一系列症状,如头痛、乏力、恶心等。
为了预防高山病,应采取以下措施:•适当休息:在前往高原地区之前,适当休息,以充分恢复体力;•缓慢升高:尽量减少升高的速度,给身体充分适应的时间;•合理饮食:高原地区食物相对稀缺,应摄入高能量食物,并适当增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补充水分:在高原地区,由于气候干燥,应多饮水,保持体液平衡;•注意劳逸结合:在高原地区进行运动或工作时,应注意适度,避免过度劳累。
3. 疟疾疟疾是一种由感染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青藏高原地区也存在疟疾的传播。
为了预防疟疾,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使用蚊帐:在睡眠时使用蚊帐,有效避免蚊虫叮咬;•避开蚊虫活动时间:蚊虫活动主要发生在黄昏和清晨,应尽量避免在这些时间外出;•使用防蚊虫药物:可以使用防蚊虫药物来避免被蚊虫叮咬;•打疫苗:在前往高原地区之前,可以接种疟疾疫苗,增强免疫力。
4. 急性高原病急性高原病是在登山或高原地区长时间停留后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病症。
为了预防急性高原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缓慢升高:提前计划攀登行程,逐步升高,给身体适应的时间;•补充液体:在高原地区要多喝水,保持体液平衡;•避免劳累:在高原地区要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劳逸结合;•使用药物:可以在登山前咨询医生,并根据医生的指导使用药物来预防急性高原病。
5. 吐鲁番病吐鲁番病是一种由吐鲁番蚊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主要在夏季和秋季发病。
为了预防吐鲁番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避开蚊虫活动时间:吐鲁番蚊主要在夜间咬人,因此应尽量减少在夜间外出;•使用防蚊虫药物:在夜间外出时,使用防蚊虫药物,有效驱避吐鲁番蚊;•减少暴露部位:避免裸露皮肤,尽量穿着长袖长裤;•销毁孳生源:清除周围的积水,减少蚊虫的孳生地。
什么是高原病高原病亦称高山病、高原适应不全,是指人体进入海拔3000米以上高原低氧环境下发生的一种特发性疾病。
返回平原后迅速恢复为其特点。
当人由平原进入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对机体产生明显生物效应的地区),或由低海拔地区进入海拔较高的地区时,由于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全或失调会发生一系列的症状或反应,即高山病。
高原低氧环境引起机体缺氧是其病因。
上呼吸道感染、疲劳、寒冷、精神紧张、饥饿、妊娠等为发病诱因。
该病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急性高原病指初入高原时出现的急性缺氧反应或疾病,依其严重程度分为轻型(或良性)和重型(或恶性)。
轻型即反应型或急性高原反应;重型又分为:脑型急性高原病(又称高原昏迷或高原脑水肿)、肺型急性高原病(又称高原肺水肿)、混合型(即肺型和脑型的综合表现)。
慢性高原病(又称蒙赫病)指抵达高原后半年以上方发病或原有急性高原病症状迁延不愈者,少数高原世居者也可发病。
中国将慢性高原病又分为:高原心脏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血压异常(包括高原高血压和高原低血压)、混合型慢性高原病(即心脏病与红细胞增多症同时存在)。
国外未作上述分型。
高原病共同的临床表现有头痛、头昏、心慌、气促、恶心、呕吐、乏力、失眠、眼花、嗜睡、手足麻木、唇指发绀、心率增快等,其他症状和体征则视类型不同而异。
【注意事项】大家在用药的时候,药物说明书里面有三种标识,一般要注意一下:1.第一种就是禁用,就是绝对禁止使用。
2.第二种就是慎用,就是药物可以使用,但是要密切关注患者口服药以后的情况,一旦有不良反应发生,需要马上停止使用。
3.第三种就是忌用,就是说明药物在此类人群中有明确的不良反应,应该是由医生根据病情给出用药建议。
如果一定需要这种药物,就可以联合其他的能减轻不良反应的药物一起服用。
大家以后在服用药物的时候,多留意说明书,留意注意事项,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文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高原病【概述】海拔在3000m以上的地区,称为高原地区,其特点为气压低,氧分压也相应降低,易导致人体缺氧。
高原建设者、边防战士、登山运动员等如未采取预防措施,可引起高原病(high altitude sickness)或高原适应不全症,又称高山病(mountain sickness)。
【分型说明】高原病多发生于初登山时,特别在最初几天内,称为急性反应。
凡高原反应持续3个月以上不消退者称为慢性反应。
国外学者划分高原病为五类综合征:急性高原病、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高原视网膜出血和慢性高原病。
我国学者划分高原病为急性高原病和慢性高原病两大类,现分述其临床表现和治疗:【发病机制】久居高原者,机体逐渐适应高原地区特殊的自然条件。
适应的原因是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机体的各种机能有相应的改变,尤其是呼吸和循环系统更为明显。
在高原地区,大气与肺泡中氧分压之差随着登高度的增加而缩小,直接影响肺泡气体交换、血液携氧和结合氧在组织中释放的速度,致使机体供氧不足,产生缺氧。
初登高原者,由于低氧而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主要为颈动脉体),间接刺激呼吸中枢引起早期通气增加,机体可吸入更多的氧气以进行代偿。
此过程即人体对高原低氧的适应过程,约需1~3个月可逐渐过渡到稳定适应,称为高原习服。
个体的适应差异极大,一般在海拔3000m以内能较快适应,4200~5330m 仅部分人,且需较长时间才能适应。
5330m左右为人的适应临界高度,易于发生缺氧反应。
海拔愈高,大气中氧分压愈低,则机体缺氧程度也相应加重。
登高速度与劳动强度也均能影响高原反应的程度。
此外,精神过度紧张、疲劳、感染、营养不良以及低温等因素对发病也有影响。
【临床表现】(一)急性高原病1.急性高原反应短时间内进入3000m以上高原,或高原地区居民在平原生活一段时间后重返高原时,均可产生反应,有头痛、头昏、心悸、气短。
重者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失眠、疲乏、腹胀和胸闷。
检查有口唇轻度发绀及面部浮肿等。
高原病概述海拔3000m以上的地区称为高原。
高原环境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气候寒冷和干燥,紫外线辐射强。
由平原移居到高原或短期在高原逗留的人,因对高原环境适应能力不足引起以缺氧为突出表现的一组疾病称为高原病(diseases of high altitude),或称高原适应不全症(high altitude maladjustment),又称高山病(mountain sickness)。
高原病也可发生于海拔3000m以下地区。
随着旅游业发展,高原病发病率与日俱增。
高原病是高原旅行者常见病死原因。
病因高原地区由于大气压和氧分压降低,进入高原地区后人体发生缺氧。
随着海拔升高,吸人气氧分压明显下降,氧供发生严重障碍。
低压性低氧血症是急性高原病的主要原因。
海拔2400~2700m时,动脉血氧饱和度仅轻度降低;海拔3500~4000m时,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到90%以下;海拔5000m时,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到75%;海拔5500m以上时,出现严重低氧血症和低碳酸血症,高原适应需要数周或数月或完全不能适应;海拔7000m时,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到60%;海拔上升到8000m高度时,大气压268mmHg(35.62kPa)约为海平面(760mmHg)的1/3,吸入气氧分压仅为56mmHg(7.46kPa)。
高原病发病快慢、严重程度和发病率与所攀登高原海拔高度、攀登速度、高原停留时间和个体易感性有关。
生理人从平原进入高原,为适应低氧环境,身体需要适应性改变,以维持毛细血管内血液与组织间必要的压力阶差。
每个人对高原缺氧的适应能力有一定限度,过度缺氧时易发生适应不全。
高原病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如下:(一)神经系统大脑皮质对缺氧的耐受性最低,是由于大脑代谢旺盛,耗氧量大。
急性缺氧时,最初发生脑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和颅内压升高,大脑皮质兴奋性增强,出现头痛、多言、失眠和步态不稳。
随着缺氧加重,脑细胞无氧代谢加强,ATP 生成减少,脑细胞膜钠泵功能障碍,细胞内钠、水潴留,发生高原脑水肿。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高原病有哪些类型
导语:高原病顾名思义就是人到了高原的地区容易出现的一些病症,有很多朋友由于对高原病不是很了解,所以往往容易出现问题,所以我们建议广大的读
高原病顾名思义就是人到了高原的地区容易出现的一些病症,有很多朋友由于对高原病不是很了解,所以往往容易出现问题,所以我们建议广大的读者朋友特别是那些喜欢旅游的朋友要多了解一些关于高原病的知识,这样才能避免高原病伤害到我们的身体,下文我们介绍一下高原病有哪些类型。
①轻型急性高原病。
又称急性高原反应。
多属机体对低氧环境的生理适应反应。
发病高峰期是在进入高原后24~48小时,通常1~2周自愈。
反应重者可间断吸氧和对症治疗。
②高原肺水肿。
急性高原病中恶性、严重的类型。
其特点是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多发于夜间睡眠时,不及时诊断和治疗者可危及生命。
主要表现呼吸困难,咯泡沫痰,烦躁或嗜睡,合并感染时体温升高,心率快,第二心音亢进或分裂,有的出现心功能不全,两肺听诊可有干、湿罗音,眼底检查可见视网膜静脉弯曲扩张,视神经乳头充血,有出血斑。
X线检查肺部可见散在性点片状或云雾状阴影。
根据进入高原史和典型临床表现可以诊断,但应注意与肺炎鉴别。
患过高原肺水肿的人易再发,故不宜再进入高原。
病人应卧床休息、吸氧,重者可进行高压氧治疗。
药物可用氨茶碱、α-受体阻断剂、速尿、胆碱能阻断剂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③高原昏迷。
又称高原脑水肿。
急性高原病的危重类型。
其特点是严重脑功能障碍和意识丧失,发病急,有时昏迷迁延较久则留有后遗症甚至死亡。
治疗原则是吸氧,转低地治疗,减轻脑水肿,采用中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