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学制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1
(一)壬寅学制1902①张百熙《钦定学堂章程》②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法定学校系统③纵向:初等,中等。
高等,形成三段七级——主④横向:实业学堂、师范学堂——辅⑤未实行,但是是癸卯学制的雏形(二)癸卯学制1904①张百熙,张之洞,荣庆《奏定学堂章程》②第一个比较完整、正式公布并在全国实施的学制③纵向初等、中等、高等、三段。
共分七级④横向普通、师范、实业三足鼎立的整体格局框架⑤意义:是近代学习西方教育的系统性成果,标志性意义⑥打击了旧的教育制度,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⑦但是依旧是“中体西用”,浓厚的封建性⑧在课程设置中,传统的中国经学内容比重大⑨硬套日本的学制,不合实际,学制冗长(三)壬子癸丑学制(壬子)1913①1912~1913,陆续公布了一系列学制,叫壬子癸丑学制。
②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中学校——4年、大学预科——3年、本科——3~4年、小学以下——蒙学院、大学以上——大学院③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三种)④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学制⑤批判了清政府的“忠君尊孔”,废除读经讲经⑥缩短了受教育年限⑦提倡男女平等⑧缺点:虽然整齐划一,但是灵活性不够⑨修业年限又太短,偏重于普通教育。
对职业技能的训练不够壬子癸丑学制对应的课程标准:①废除了“癸卯”中的读经讲经课②突出了近代科学和资本主义文化的地位③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批判的继承④提高了唱歌、图画、手工、农业等课程的地位⑤关注美感和情感教育,注重课程的“应用性。
平民化、手脑协调发展”(四)壬戌学制(1922新学制)①“六三三”分段标准。
——六三三制②中国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学制“新学制”的标准①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②发扬平民教育精神③谋个性之发展④注重中国民经济力⑤注重生活教育⑥使教育易于普及⑦多留个地伸缩余地“新学制”体制:小学六年——初小4年,高小2年中学六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学——4~6年横向,与中学平行的——师范学校、职业学校。
癸卯学制及蒙养院制度名词解释【实用版4篇】篇1 目录1.癸卯学制2.蒙养院制度3.名词解释篇1正文1.癸卯学制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即1904年(清朝光绪二十九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因制定这个学制的年份是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
该学制体系主要由中央和地方两级教育机构组成,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师范教育等。
其中,初等教育包括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中等教育包括中学堂和高等学堂,高等教育包括大学堂和专门学堂。
此外,该学制还规定了教育行政组织和管理制度,包括教育行政机构、教育经费、教育人员编制和考核等方面。
2.蒙养院制度蒙养院制度是癸卯学制中针对儿童教育而设立的一种制度。
蒙养院是一种非正式的教育机构,旨在为儿童提供早期教育、启蒙和培养。
蒙养院制度规定,儿童在6岁前可以进入蒙养院接受教育,包括游戏、唱歌、舞蹈、绘画、手工等课程。
蒙养院的教育内容以儿童为中心,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此外,蒙养院还为儿童提供生活照顾和营养膳食,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
3.名词解释癸卯学制和蒙养院制度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重要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机构,前者为中国的现代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后者则为儿童的早期教育和培养提供了保障。
篇2 目录1.介绍:本文介绍了癸卯学制及蒙养院制度,即1904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了蒙养院制度。
2.蒙养院制度:蒙养院制度是癸卯学制的一部分,旨在为儿童提供早期教育。
蒙养院制度规定,儿童在6岁前必须接受教育,包括家庭教育、保姆教育、幼儿园教育等。
3.蒙养院:蒙养院是蒙养院制度的实施机构,由政府或私人组织设立,为儿童提供早期教育。
蒙养院的任务是帮助儿童发展语言、认知、社交和情感技能,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篇2正文1.癸卯学制及蒙养院制度的背景中国传统的教育体系注重儒家经典的学习,而忽视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因此,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进行教育改革,以适应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发展。
癸卯学制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推行的系统学制。
1904年(光绪三十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
因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为癸卯年,故又称“癸卯学制”。
该学制包括《初等小学堂章程》、《高等小学堂章程》、《中学堂章程》、《高等学堂章程》、《大学堂章程》、(附《通儒院章程》)、《蒙养院及家庭教育法》、《初级师范学堂章程》、《优级师范学堂章程》、《初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附《实业补习普通学堂章程》及《艺徒学堂章程》)、《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实业教员讲习所章程》、《译学馆章程》、《进士馆章程》,还有《学务纲要》、《各学堂管理通则》、《各学堂奖励章程》和《各学堂考试章程》等。
该学制规定学堂的立学宗旨是“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文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
还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相互衔接和关系。
学制主系列划分为三段七级,共25~26年。
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养院4年、初等小学堂5年和高等小学堂4年。
蒙养院是幼儿教育机构,招收3~7岁幼儿,将其纳入学制系统标志我国学前幼儿教育已进入到国家规划发展的新阶段。
初等小学堂规划为强迫教育阶段5年,属普及教育性质,宗旨是“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
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等。
视地方情形,可增加手工、图画1科或2科。
贫瘠地区可设简易科,课程酌减。
高等小学堂4年,宗旨是“培养国民之善性,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壮国民之气体”,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中国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等。
视地方情形可增设手工、农业、商业等科。
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中学堂5年。
属普通教育性质,兼有升学和就业两重任务。
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东语、英语或德语、法语、俄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操。
癸卯学制以及中国近代学制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以政府法令公布实施的学制。
1903年(光绪28年)清政府命大臣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依日本学制拟订《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它规定的立学宗旨是“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
俾学生之术亦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其知识,练其技能,务其他日成才,各适实用”。
我国近代学制的诞生1902年,清朝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完备的现代学制。
但壬寅学制未实施,次年又颁布了一个新学制-《奏定学堂章程》,也叫“癸卯学制”。
“癸卯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经正式颁布后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行的学制。
该学制分为三段七级。
该学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修业年限特别长,从进蒙养院到读完通儒院,需要整整30年。
辛亥革命后,"癸卯学制"被废止。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制定了“壬子学制”。
该学制依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主体结构分为三类三段七级。
三类指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三种类型。
其特点是:缩短了初中等教育年限;确立了女子受教育的权利;相对提高了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地位。
1922年,北京政府颁布“壬戌学制”。
该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依旧按三类三段七级设学。
其特点是:(1) 初等教育年限缩短一年,中等教育则延长两年;(2)中学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3)小学修业6年,初中3年,高中3年,故称“六三三制”。
“壬戌学制”后来几经修改,但基本框架未动,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
我国近代学制有三个明显的特点:第一,注重向发达国家学习,不是临摹日本,就是抄袭美国。
第二,学校直系和旁系比较完备,各等各级之间相互衔接,构成升迁系列。
第三,修业年限逐渐缩短,分段分级更符合普及教育的需要,也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教育的平民化打下了基础。
近代学制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年学制和,,,,年学制)壬寅学制是清政府的管学大臣张百熙于,,,,年主持拟定的,名曰《钦定学堂章程》。
癸卯学制的名词解释
【原创版】
目录
1.癸卯学制的定义与背景
2.癸卯学制的主要内容
3.癸卯学制的地位与影响
4.癸卯学制的评价
正文
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由国家颁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推行的
系统学制。
1904 年 (清光绪三十年)1 月 13 日清政府颁布,因制定颁
布于旧历癸卯年,故又称"癸卯学制"。
癸卯学制的主要内容是将整个学程分为三段七级。
第一段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养院四年、初等小学五年、高等小学四年,共 12 年。
第二段为中等教育,设中学堂 4 年。
第三段为高等教育,分为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大学堂、大学院。
此外,癸卯学制还包括简易实业学堂、中等实业学堂等。
癸卯学制的地位与影响在于,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颁布并实施的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开始。
癸卯学制的颁布实施,对于推动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癸卯学制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教育水平偏低、教育内容过于刻板等,这些问题也为后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反思和借鉴。
第1页共1页。
问答题我国近代学制演变过程中的基本问题有哪些主要表现为三大基本问题:
(1)单轨与双轨
①20世纪中国学制的发展历程,大多时期实行的都是倾向于单轨制的中间型学制。
②民国学制有过三次大的变动,最终依然坚持了中间制。
③建国后,学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整体趋势是“Y”制得到进一步加强。
(2)长与短
①清末民初学制关于修业年限的总体趋势是由长变短,至1922年“六三三”学制基本定型。
②新中国成立后学制的长短变化主要围绕小学五年一贯制进行。
(3)统一性与灵活性
①清末民初学制的共同倾向是强调统一性。
②革命根据地学制的基本走向,是由高度灵活逐步趋于统一。
③新中国的学制,是在统一性之理想与灵活性之现实的张力中发展起来的。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
中国近代教育制度起源于清朝末年,经历了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改革。
以下是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主要特点和发展历程:
1. 开放西方教育: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受西方教育,传入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如普通小学、中学、大学等学制,以及科学研究、实验教学等新的教学方式。
2. 学堂制度:清朝末年开始推行学堂制度,设立官办学堂和私立学堂。
官办学堂包括州县学和府学,培养官员和士子。
私立学堂则更加灵活,包括了许多教育机构和学派,为社会各个层面的人提供教育。
3. 科举制度的改革:清朝末年开始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废除了科举考试中的诗赋题,加强了对科学、数学等实用科目的考核。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废除了科举制度,推行了以
知识水平和学位为主要评价的考试制度。
4. 学制改革:1932年,中华民国政府颁布了《学制》,建立
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该制度规定了义务教育的内容、学制和学费等,推动了普及基础教育的发展。
5. 高等教育改革:20世纪初,中国开始兴办高等教育机构,
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行了高等教育的全面国有化和社会主义化,建立了以综合大学为主体的高等教育体系。
总体来说,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经历了从传统封建制度到现代科学教育体系的转变。
从最早的学堂制度到现今的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体系,中国的教育制度逐渐完善,且在各个时期的改革中不断调整和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需求。
中国近代颁布的四个学制中国近代颁布的四个学制,即壬寅、癸卯、壬子癸丑、壬戌学制。
1.壬寅学制颁布时间:1902年主持者:(清政府)张百熙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文件名称:《钦定学堂章程》因颁布于农历壬寅年,亦称“壬寅学制”。
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法律规定的学校系统。
主要特点:①注重实业教育和国民教育;②由于当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依旧存在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③保留着科举制度的痕迹。
地位:我国教育史上正式颁布但未实行的第一个学制。
2.癸卯学制施行时间:1904—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主持者:(清政府)张之洞、荣庆、张百熙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文件名称:《奏定学堂章程》因颁布于农历癸卯年,故又称“癸卯学制”。
主要特点:①体现了洋务运动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尊孔、忠君封建思想浓厚;②最大特点是修业年限长,教育体系划分为三段七级;③划分了师范教育,单独建立了师范教育体系;④标志着近代体育课程登上历史舞台。
3.壬子癸丑学制施行时间:1912、1913—1922年主持者:(南京临时政府)蔡元培任教育总长以日本学制为蓝本主要特点:①第一次规定男女可以同校,并将学堂改为学校(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②教育体系划分成三段四级;③废除尊孔读经,在教学内容上充实了自然学科。
地位: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壬戌学制施行时间:1922—1951年主持者:(北洋政府) 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别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或“一九二二学制”主要特点是:①受美国实用主义思潮影响,课程和教材内容侧重实用;②规定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也被称为“六三三学制”或“新学制”);③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这是我国首个兼顾升学和就业的学制。
地位:中国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我国现代学制史上第一次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依据的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
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是教育学中常考考点,考查形式主要以客观题居多,主要以单选的形式考查学制名称、颁布时间、特点及地位的识记,要求考生做到一一对应。
一、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颁布时间:1902年颁布政府:清政府特点:注重国民教育和注重实业教育: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依旧存在,保留着科举制度的痕迹。
地位: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只颁布而没有实行;以日本学制为蓝本,第一部颁布的关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制;标志着我国师范教育的开始。
二、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颁布时间:1904年颁布政府:清政府特点: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劝学篇》)的思想。
规定男女不许同校,轻视女子教育。
标志着近代体育课程登上历史舞台。
班级授课制在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后,才在全国广泛推广。
地位: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或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三、壬子癸丑学制颁布时间:1912-1913年颁布政府:南京临时政府特点:学制分为三段四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系统。
设补习克、专修科、讲习所。
它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并将学堂改为学校。
地位: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四、壬戌学制(六三三学制)颁布时间:1922年颁布政府:民国政府特点: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规定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兼顾升学和就业双重准备。
地位:近代沿用时间最长的一个学制。
五、《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颁布时间:1951年颁布政府:政务院地位:产生了新中国第一个学制六、《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时间:1993年颁布政府:中共中央国务院特点:在结构上确立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四种类型。
以上是我国学制发展历程的基本内容,关于前四个学制还有一个口诀帮助大家识记:人(壬)颁布,鬼(癸)实施,资本主义丑男女(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学,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美长戌(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中国近代学制中国近代学制指的是从清朝末期到中华民国时期的学校教育制度。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多次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教育制度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壬寅学制1902年,清政府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拟订了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统称为《钦定学堂章程》,也被称为“壬寅学制”。
这个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法律规定的学校系统,主要特点包括注重实业教育和国民教育、存在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以及是我国最早规定义务教育的学制。
然而,“壬寅学制”并没有正式颁布,也没有得到实施。
2.癸卯学制1903年7月,清政府重新拟订了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称为“癸卯学制”。
这个学制是我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主要体现了洋务运动中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思想。
这个学制的最显著特点就是修业年限长,修业年限长达26年,并且划分了师范教育,单独建立了师范教育体系。
此外,还规定了班级授课制,这标志着班级授课制在我国的普遍适用,并首次以法令形式将班级授课制推广至全国实施。
然而,这个学制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规定男女不许同校,轻视女子教育等。
3.壬子葵丑学制在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学制改革方案,称为“壬子葵丑学制”。
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4.壬戌学制1922年,全国教育联合会颁布了“壬戌学制”,也被称为“新学制”。
这个学制规定了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因此也被称为“六三三”学制。
这个学制的制定和实施,是在学习和借鉴西方教育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对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学制的建立和改革,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
这些学制的制定和实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需求和价值观念,也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试论述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及其特点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当时中国社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西方文化和科技开始涌入中国,推动了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在此背景下,从清朝末期至今,中国学制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体系和特点。
清朝末期至民国时期,中国学制一直以科举制度为主,这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一种传承。
科举制度要求学生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但是这种制度在19世纪末期开始显露出问题,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开始出现了一些改革的思潮。
20世纪初,中国开始学习西方学制,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开始实行了新的教育体制,取消了科举制度,实行“学堂教育”和“私立学校”并存的制度。
其中,最重要的改革是实行了“五四运动”后的教育改革,这一重大改革使得中国教育体制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第三,20世纪中期,中国开始实行“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国家开始实行全面的统一教育制度,取消了私立学校和宗教学校。
虽然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有很多缺陷,但是它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第四,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中国开始实行教育改革,以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主要包括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以及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等方面的发展。
同时,中国也开始推行“义务教育”制度,以保证每个孩子都能够接受基本的教育。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一个历经艰辛的过程,但是这一过程也使得中国的教育体制逐渐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特点。
这些特点包括:中国教育体制的“中央集权”特点,即教育的管理和掌控一直由中央政府来实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教育的质量和稳定性。
中国教育体制的“应试教育”特点,即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不是实际应用能力,这一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教育的发展。
第三,中国教育体制的“工具性”特点,即教育被视为一种工具或手段,用来提高学生的社会地位和就业能力,而不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
中国近代学制的比较课程:中国教育史指导老师:***班级:07级教本二班*****学号:************一、对我国近现代学制的历史回顾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
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的衔接和转换等等,关系到教育方针的贯彻、教育目的和任务的实现。
在比较分析我国现阶段义务教育学制之前,有必要回顾一下我国近、现代学制的变迁历程。
“壬寅学制”。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为适应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需要,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逐渐酝酿形成。
1901年1月29日,西太后下达“变法上谕”,要求内外大臣及各省督抚提出教育改革方案。
1902年8月,由张百熙奏进的《京师大学堂章程》、《大学堂考选入学章程》、《高等学堂章程》及《各学堂系统图》得以批准颁布,总称《钦定学堂章程》。
因这年为阴历壬寅年,故史称“壬寅学制”。
《钦定学堂章程》的制定和颁布意味着中国实行近代教育制度的开始。
“癸卯学制”。
张百熙所制订并正式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加上这个章程本身的不完备性,故除了《京师大学堂章程》外,其它的几个章程几乎都未能实施。
结果在其颁布的一年半后,即1904年1月,又颁布了由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三人共同制订的《奏定学堂章程》。
《奏定学堂章程》颁布的年份,为阴历癸卯年,故史称“癸卯学制”。
《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标志着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体现出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正规化、体系化。
“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制。
“癸卯学制”是中国社会从封建制度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
其办学的主要目的仍为培养官吏,与科举无异。
如高小毕业为廪,中等学校毕业为贡生,可任州判、府经、主簿或教授、教谕等职;高等学堂毕业为举人,可授内阁中书、各部司务、知州、知县等官职;分科大学毕业为进士,可授编修、主事等官职。
它把女子排除在学校之外。
这个学制的修业年限很长,规定七岁读小学,二十岁中学毕业,三十二岁才读完通儒院。
癸卯学制及蒙养院制度名词解释(实用版3篇)目录(篇1)1.癸卯学制2.蒙养院制度3.名词解释正文(篇1)1.癸卯学制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其全名为“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
该学制以日本1877年的学制为蓝本,于1904年正式实施,取代了之前实施的“壬寅学制”。
癸卯学制包括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阶段,其中初等教育分为小学和中学两个阶段,中学教育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
该学制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蒙养院制度蒙养院制度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儿童教育制度。
该制度规定,在儿童年龄满3周岁后,应进入蒙养院接受教育。
蒙养院的任务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对儿童进行全面、启蒙的教育,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在蒙养院中,儿童接受游戏、音乐、故事、玩具等多种教育形式。
蒙养院制度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3.名词解释癸卯学制: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
目录(篇2)1.癸卯学制2.蒙养院制度3.名词解释正文(篇2)1.癸卯学制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其全名为“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
该学制以日本1877年的学制为蓝本,于1904年正式实施,取代了之前封建时代的私塾和书院教育。
该学制的主要内容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留学教育等。
其中,初等教育包括小学和中学,中等教育包括师范学校和实业学校,高等教育包括大学和专门学校,留学教育则包括留学生和公费留学生。
2.蒙养院制度蒙养院制度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儿童教育机构体系。
该制度主要面向儿童教育,由蒙养院、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组成。
其中,蒙养院主要负责幼儿教育,包括幼稚园和幼儿园;幼儿园主要负责幼儿早期启蒙教育;小学主要负责义务教育,包括小学和初中;中学则主要负责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
该制度注重儿童早期教育和启蒙教育,强调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培养。
壬寅学制中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制定的系统的学校制度,是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的《钦定学堂章程》,1902年为壬寅年,故这个学制亦称“壬寅学制”。
“壬寅学制”以日本的学制为蓝本,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虽然正式公布,但并未实行。
癸卯学制中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1月颁布执行,又称“癸卯学制”。
该学制分为三段五级:第一段初等教育,分初等小学堂(5年)和高等小学堂(4年)两级;第二段中等教育,中学堂5年;第三段高等教育,分为高等学堂(大学预科3年)和大学堂(3~4年)。
7岁入学,到28岁毕业,年限很长。
“癸卯学制”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该学制明文规定教育目的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另外,还规定不许男女同校,轻视女子教育,体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点。
壬子-癸丑学制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对旧学制进行修订,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
该学制明显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明令废除在受教育权方面的性别和职业限制,在法律上体现了教育机会均等。
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
该学制还缩短了3年普通教育。
壬戌学制中国近代使用时间最长的学制
1922年,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
由于是采用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因此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壬戌学制”明确以学龄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学校教育阶段的依据,这在我国现代学制史上是第一次。
此后,国民党政府于1928年就学制作了些修改,但基本上继承了“壬戌学制”,并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