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学制的确立与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118.50 KB
- 文档页数:52
民国前期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随之而来的便是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
在此之前,中国只有神庙、太学、私塾等传统学校,缺乏现代教育
和科研机构,无法适应现代化的发展需求。
因此,建立现代大学制
度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之一。
民国前期,中国建立了诸多现代大学,包括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清华大学等,这些大学在学科设置、教育体制、师资培养等方面都具有现代大学的特征。
首先,在学科设置上,民国前期的现代大学涉及的学科范围非
常广泛,除了传统的文学、史学、哲学等学科外,还设立了新学科
如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
此外,还推出了各种专业如工程、
医学、农学等。
这种多元化的学科设置,为中国企业、政府和社会
各界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奠定了现代化基础。
其次,在教育体制上,民国前期的现代大学采用了西方先进的
教育模式,取消了科举制度,设立了教育部门,管理大学教学。
同时,实行了普遍的高等教育、学分制和等级制,为学生提供了公正、高效的教育环境。
第三,在师资培养上,民国前期的现代大学注重培养优秀的师
资力量。
无论是为引进外国专家,还是采取国内教育培训,都着手
培养高素质教师,如陈宝琛、严复等著名学者,多层次、广泛地拓
展了师资队伍,进一步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民国前期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是中国现代化发
展历程中极其重要的一步,它以其学科多样性、教育体制改革和师
资培养等方面推动中国的现代化。
这些大学为中国现实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一、旧中国的学制1.1902年颁布的“壬寅学制”是我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实行。
2.1903年颁布的“癸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该学制明文规定教育目的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3.1912年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自然科学的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
4.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二、新中国的学制沿革1.195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学制新学制的主要特点:a.体现民族平等、男女平等的原则。
b.体现学校面向工农的原则。
c.体现了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原则。
d.体现了重视在职干部再教育的原则。
e.体现了方针、任务的统一性与方法方式的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2.1958年的学制改革1958年9月,我国颁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提出学制改革的“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具体办学原则。
“三个结合”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普及和提高相结合;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六个并举”是: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社办学并举;普及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并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业余学校并举;学校教育与自学(包括函授学校、广播学校)并举;免费教育与收费教育并举。
3.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a.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这次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b.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所谓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具有明显的强制性。
c.中等教育改革d.高等教育改革e.加强领导,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4.《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关于教育制度的内容a.确立了20世纪末教育发展的总目标 b.调整职业教育结构c.改革办学体制d.改革高校招生及毕业生分配制度e.改革和完善教育投资体制5.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a.努力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2010年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打好基础;b.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推进“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
教师招聘备考指导教育学知识点-我国现代学制的确立与发展一、壬寅学制别称:《钦定学堂章程》制定者:张百熙内容:首次将义务教育写进学制中;首次在制度上设计了研究生教育机构。
最早规定小学7年为义务教育阶段,但未使用“义务教育”一词且仅限于当时的条件,这些规定都是一纸空文。
地位: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只颁布而没有实行。
二、癸卯学制别称:《奏定学堂章程》制定者:张百熙、荣庆、张之洞内容:首次以法令形式将班级授课制推广至全国实施;首次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强迫教育”词汇,规定“初等小学堂”为实施义务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首次确立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规定男女不许同校,轻视女子教育。
首次将学前教育列入学制系统,标志着我国学前教育已经进入到国家规划发展的新阶段;首次以法令形式将班级授课制推广至全国实施;修业长达26年,这是我国修业年限最长的学制。
地位: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或实行新学制的开端;标志着我国国民教育制度的开始,是我国从封建教育向现代教育迈出的第一步。
三、壬子癸丑学制制定者:蔡元培指导思想(方针):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创造精神内容:它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并将学堂改为学校(1912年5月将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
规定“初等小学四年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政府法令中第一次明确规定“实施”义务教育。
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增设补习学校,设补习科、专修科、讲习所。
地位: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四、壬戌学制别称:新学制、六三三学制、1922年学制、《学校系统改革案》制定者:蔡元培指导思想(方针):发扬平民教育精神,谋求个性发展,注重生活教育。
内容: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规定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中学阶段最早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
沿用时间较长的学制类型。
首次提出以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作为依据划分教育阶段;首次将“幼稚园”纳入了学制体系,确立了学前教育在学制中的独立和基础地位;以“职业教育”代替“实业教育”,中学阶段最早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标志着职业教育体系正式确立。
我国现代学制的确立与发展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1902张百熙特点小学修业年限,蒙学堂四年,寻常小学堂三年,高等小学堂三年,最早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制女子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标志示范教育的开始(高等教育设置)地位:中国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没有实施。
借鉴日本学制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 张之洞特点借鉴日本学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男女不同校,轻视女子教育修业年限长(最长21年)标志近代体育课程登上历史舞台首次规定职业教育体系技术正式确立师范教育体系(小中大学都有)最早将小学教育纳入义务教育,首次提出义务教育概念第一次以立法形式确立班级授课制并推广首次把学前教育纳入学制地位:中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学制,近代学习的发展走上制度化,法制化阶段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蔡元培特点学制分为三段四级分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设补习科,专修科,讲习所男女同校,增加了自然科学。
将学堂改为学校学前教育叫“蒙养园”地位: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壬戌学制(别称1922年学制,新学制六三三学制)1922年北洋政府。
特点美国学制为蓝本,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三段五级)兼备升学和就业双重准备,普通高中有职业科第一次明确以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教育阶段的依据,小学年限7年缩短到6年。
中学年限4年增长到6年(3+3年)首次确立学前教育在学制中的基础地位。
改名为幼稚园地位:我国近代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结构与类型结构各级学校:纵向等级划分学校范围: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各类学校:横向划分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类型: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使用时间最长,一直到建国初期影响最大义务教育:小学六年,初中三年;基础教育:幼儿园+小学六年+初中三年。
《论述我国近现代幼儿教育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幼儿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我国近现代幼儿教育制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初步确立到不断发展完善的艰难历程。
本文将深入探讨我国近现代幼儿教育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揭示其中的关键节点、特点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
一、近代幼儿教育制度的萌芽我国近代幼儿教育制度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近代化进程的开启,一些具有先进思想的人士开始关注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1840 年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逐渐传入我国。
一些教会学校开始兴办幼儿教育机构,如上海的徐汇公学附属幼稚园等。
这些教会幼儿园在一定程度上引入了西方的幼儿教育模式,包括游戏教学、个别化教育等方法,对当时我国的幼儿教育观念产生了冲击。
一些国内有识之士也开始倡导幼儿教育。
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主张通过兴办幼儿教育来培养国民的素质,开启民智。
他们提出了一些幼儿教育的理念和主张,为近代幼儿教育制度的萌芽奠定了思想基础。
然而,在近代初期,由于社会动荡、经济落后等因素的制约,幼儿教育的发展非常缓慢,仅限于少数城市的教会学校和个别有识之士的努力,幼儿教育制度尚未真正形成。
二、民国时期幼儿教育制度的初步确立民国时期是我国幼儿教育制度逐步确立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民国政府成立后,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幼儿教育。
1912 年,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其中明确规定了幼儿教育的地位和目标。
该学制规定了幼儿园的设置、课程设置、师资培养等方面的内容,为幼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初步的制度保障。
在这一时期,一批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教育家积极投身于幼儿教育事业。
陈鹤琴先生倡导“活教育”理论,强调以幼儿为中心,注重实际生活经验的获取和发展幼儿的创造力。
他创办了南京鼓楼幼稚园等实验幼儿园,进行了一系列幼儿教育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为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我国学制的历史演变:1902年,清政府颁布“壬寅学制”,这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学制,但未实施。
1904年,颁布“癸卯学制”,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它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922年,由留美派主持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的学制为蓝图,于1922年颁布“壬戌学制”,即通常所说的“六三三”学制。
将全部学校教育分为三段五级:初等教育段6年,分初小(4年)、高小(2年),中等教育6年,分初中3年、高中3年,高等教育段4-6年,不分段。
整个国民党统治时期,虽有修改,但基本没有变动,影响深远。
a.1951年的学制改革——《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b.1958年的学制改革——《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两个必须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学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的学制改革:a.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b.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未来教育发展的总目标:两基、两全、两重我国要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建设好一批重点高等学校和一些重点学科。
”简称“两基”、“两全”、“两重”。
c.1999年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4.我国当前的学制从类别上看,我国现行学校教育系统大致可以分为基础教育体系、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高等教育体系、成人继续教育体系和师教育体系五个类别。
a.基础教育体系。
基础教育是我国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是我国教育发展中的“重中之重”,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
它包括学前教育和普通中小学教育。
b.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
它包括技工学校、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和专业技术学院。
c.高等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科学文化发展水平。
2024年江苏省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典型题汇编及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25题)1.我国现代学制确立和发展中所沿用的基本类型是()。
A.单轨学制B.双轨学制C.分支学制D.多轨学制2.第一次提出普及义务教育的社会是()A.奴隶社会B.资本主义社会C.封建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3.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方法是指A.教师教的方法B.学生学的方法C.教师指导下学生学的方法D.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4.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5.某人认为自己有什么样的言行与需要,别人也一定有什么样的言行与需要。
这种现象所体现的是()。
A.刻板印象B.首因效应C.晕轮效应D.投射倾向6.系统脱敏疗法的理论基础是()A.人本主义理论B.精神分析理论C.行为主义理论D.理性情绪理论7.重大成功时的狂喜、惨遭失败后的绝望等情绪状态属于A.心境B.应激C.激情D.热情8.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之间的矛盾B.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之间的矛盾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D.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9.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是()A.计划性、自愿性、实践性B.组织性、灵活性、自愿性C.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D.目的性、灵活性、实践性10.具有鲜明的直观性并以表象的形式储存的记忆是()。
A.形象记忆B.语义记忆C.动作记忆D.情绪记忆1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A.学生个体和集体两个方面B.学生品德和学习两个方面C.学生校内和校外表现两个方面D.学生家庭环境和社会关系两个方面12.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三维”课程目标是()。
A.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B.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理想信念与价值观C.知识与技能、创新与实践、情感态度与科学观D.知识与技能、理解与运用、人生观与价值观13.因势利导,“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是德育原则中的()A.从学生实际出发原则B.知行统一原则C.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D.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14.反映对立统一规律的德育原则是()A.知行统一的原则B.现实性与方向性原则C.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15.运用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的关键在于()A.晓之以理B.动之以情C.选好示范的榜样D.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16.知觉产生的基础是A.察觉B.直觉C.感觉D.联觉17.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备课B.上课C.课外作业D.成绩评定18.王强在工作和生活中总是公而忘私,尊老爱幼,乐于助人。
我国学制的发展历史进程壬寅学制1902年癸卯学制1904年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壬戌学制1922年名称:《钦定学堂章程》地位:第一个颁布① 体育课程首次登上历史舞台② 首次规定职业教育体系 【实业教育】③ 首次确立师范教育体系 ④ 首次把小学纳入义务教育⑤ 首次以法定形式确立班级授课制并在全国推广⑥ 首次把学前教育纳入学制体系 ⑥ 修业年限最长【三段七级】壬寅学制1902年癸卯学制1904年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壬戌学制1922年名称:《奏定学堂章程》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特点:六一、最长地位:第一个实施壬寅学制1902年癸卯学制1904年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壬戌学制1922年人物:蔡元培指导思想: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创造精神内容: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将学堂改为学校;设补习科,增设补习学校地位:第一个资本主义性质壬寅学制1902年癸卯学制1904年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壬戌学制1922年指导思想:发扬平民教育精神,谋求个性发展,注重生活教育借鉴:美国内容:首次以身心发展规律作为划分教育阶段的依据以职业代替事业,标志着教育体系正式确立蒙养院改为幼稚园,首次将幼稚园纳入学制体系地位:延用时间最长易错点-对比点别称《钦定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最长修业年限最长延用时间最长地位中国近代第一个颁布的现代学制中国近代第一个实施的现代学制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第一个学制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壬戌学制别称时间借鉴学制系统修业年限特点女子义务学前师范职业其他地位。
我国现在学制的确立与发展我国现在学制的确立与发展这部分知识属于教育学当中的中观教育层次的内容,与中国教育史联系密切。
由于建国前的学制名字由我国传统纪年法天干地支命名,所以识记起来相对困难。
该知识点出现频率较高,在教师资格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当中出现的时候容易混淆,需要结合口诀重点记忆。
这部分的知识点的考查形式主要以单选题为主。
在学习这部分知识点的时候,需要把每一个学制的名字、地位、主要内容以及颁布政府匹配准确。
接下来对几个常考的我国学制进行阐述。
1.《壬寅学制》《壬寅学制》,也叫做《钦定学堂章程》。
历史背景是:由于“戊戌变法”产生了我国关于大学堂的第一个章程,慈禧太后害怕维新变法思想影响大学堂,因此,她钦定张百熙重订一个新章程来加以取代。
1902年管学大臣张百熙拟定了学制,因当年为壬寅年,所以叫《壬寅学制》,因是慈禧钦定也称为《钦定学堂章程》。
这个学制由清颁布政府,虽然是我们国家的第一个学制,但是并没有实施。
2.《癸卯学制》《癸卯学制》,也叫做《奏定学堂章程》。
历史背景:由于第一个学制《壬寅学制》没有实施,而主持《壬寅学制》的张百熙也遭到谤议,认为他维护新学。
与此同时,湖广总督张之洞还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建议。
在这种情况下,管学大臣张百熙、荣庆奏请派张之洞参与制定新的学制。
在1903年7月清政府命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重新拟订学堂章程,该章程于1904年1月颁布并实施,当时正处农历癸卯年1903年的腊月,故名《癸卯学制》,因是上奏派请张之洞参与制定也称《奏定学堂章程》。
《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史上,是我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也是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癸卯学制》学习日本学制,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因由清政府颁布,带有明显封建性质,强调忠君尊孔,规定男女不许同校,轻视女子教育。
3.《壬子癸丑学制》历史背景: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对教育开始了一系列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改革。
我国现代的学制
我国现代的学制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的发展和改革,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
1.学校制度的确立(1902-1911年)
在这一时期,我国开始废除旧有的科举制度,引进西方的学校教育体系。
1902年,清政府正式确立了"小学、中学、大学"的现代学校制度。
1905年,又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明确规定了学校的教育目标、课程设置、学制年限等。
2.学制改革(1912-1949年)
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继续沿用清代学制,并于1922年进行了第一次学制改革。
1932年,又进行了第二次改革,将小学学制由6年改为5年,中学由7年改为6年。
3.全面推行新学制(1949-1966年)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
195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立了"学前教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新学制。
1958年,又提出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和"小学、职业中学、职业大学"两条教育渠道。
4.学制调整(1977年至今)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国教育事业重新步入正轨。
1986年,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确立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教育
制度。
此后,学制也进行了相应调整,形成了现行的"3+"(3年学前教育+年义务教育)的基础教育体系。
我国现代学制经历了由无到有、不断完善的过程,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背景与历程我国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源于清末时期面对外来侵略和国内变革的背景。
鸦片战争后,我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内资本主义势力兴起,封建教育制度已无法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在此背景下,清政府采取废科举、兴学校的措施,开启了中国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
1. 壬寅学制(1902年):这是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由管学大臣张百熙起草。
虽然正式公布,但未及实施。
2. 癸卯学制(1904年):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主要承袭了日本学制,并保留了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
该学制标志着我国现代学制开始正式确立。
3. 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这是辛亥革命后颁布的学制,规定全部学校教育年限为18年,分3段4级。
该学制为我国现代学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 壬戌学制(1922年):即六三三制,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强调适应社会进化的需要,发扬平民教育精神,谋求个性发展,注重生活教育。
在学校系统上,将全部学校教育分为三段五级。
5. 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这是我国学制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吸收了解放区的经验,发扬了我国单轨学制的传统,保证了劳动人民子女受教育的平等权利。
二、现代学校制度的特点1. 独立性:现代学校制度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受政治、经济等因素的过度干预,有利于学校自主办学。
2. 全面性:现代学校制度涵盖了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各个阶段,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
3. 公平性:现代学校制度注重保障所有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特别是劳动人民子女的受教育权利。
4. 开放性:现代学校制度积极吸收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不断改革和发展,以适应时代需求。
5. 科学性:现代学校制度注重教育科学研究,以科学的教育方法培养人才。
三、现代学校制度的发展趋势1.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
2. 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待遇。
我国学制沿革中国近代学制始于清末,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变革。
以下是中国学制沿革的主要阶段及其特点:(一)壬寅学制(1902年):这是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只颁布而没有实行。
该学制注重国民教育和实业教育,同时保留了科举制度的痕迹。
(二)癸卯学制(1904-1912年):这个学制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该学制规定男女不许同校,轻视女子教育。
同时重视读经,封建性明显。
癸卯学制标志着中国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三)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这个学制设置了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系统,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并将学堂改为学校。
这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并首次承认女子有受教育权。
(四)壬戌学制(1922年):这个学制规定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它兼顾升学和就业双重准备,因此也被称为“六三三”学制或“新学制”。
壬戌学制是新学制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新教育制度的确立,同时也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学制体系建设基本完成。
除了上述提到的学制沿革,中国学制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方面值得注意:(五)义务教育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9年义务教育制度,即小学6年,初中3年。
这个制度为提高中国教育水平奠定了基础。
(六)高等教育: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逐渐向大众化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同时,高等教育也注重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和合作。
(七)职业教育:中国职业教育在近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发展。
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八)远程教育: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远程教育为更多人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特别是对于那些无法到校学习的人来说。
(九)教育改革:近年来,中国政府致力于推进教育改革,包括课程改革、考试制度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等。
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在教师招聘考试中,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是重点考察的内容,主要是识记类客观题,常见题型为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填空题,少数地区可能出现简答题。
关于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这部分内容值得各位重视和重点的识记。
这里就带着大家梳理清楚这部分内容。
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常考内容为四个学制,即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壬戌学制。
接下来让我们来系统的学习每个学制中具体内容。
壬寅学制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清朝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正式颁布但未实行的第一个学制。
《钦定学堂章程》,由管学大臣张百熙拟订。
这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次法定学校系统。
这个学制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入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关系。
将教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全学程共二十年。
这个学制的特点:第一,注重国民教育。
第二,注重实业教育。
第三,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依旧存在。
第四,保留着科举制度的痕迹。
壬寅学制,因制订过于急促,及本身若干不足和局限,加上清廷内部的权力竞逐,未能付诸实行。
癸卯学制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推行的系统学制。
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管学大臣张百熙曾拟订《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未及实行。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7月清政府命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重新拟订学堂章程,于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1月公布,即《奏定学堂章程》,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
拟订这个学制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并且,大部分借鉴了日本教育体制的思想。
在课程设置上,特别注重读经,具有浓厚的封建性。
中小学均把修身列为课程之首,并特设读经讲经课。
但各类学堂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有所分化,突破了传统教育培养官僚精英的单一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癸卯学制没有女子教育的地位,不准设立女子学堂,规定男女不能同校,轻视女子教育。
我国近现代学制的发展
近现代学制的发展是我国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从封建社
会教育体制向现代教育体制的转变。
以下将从晚清时期、民国时期和新中
国成立后三个阶段详细探讨我国近现代学制的发展。
到了民国时期,教育进一步推进。
1912年,民国成立后,教育归民
主政府管理,推动了学制和教育机构的一系列。
民国教育学制的发展主要
取决于《临时学校章程》和《普通教育法》的实施。
《临时学校章程》规
定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划分和设置,从而确立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
《普通教育法》规定教育自由、优化教育资源分配,提出实施高中和大学“产业教育”和“文学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案。
此外,民国时期还出现
了一系列先进的教育倡导者,如蔡元培、陈独秀等,他们在教育制度、教
科书和教育思想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和方案,对中国教育体制的
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近现代学制的发展体现了中国教育体制的演变过程。
从清朝末年到民
国时期再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教育制度在吸纳西方教育理念的同时,也
始终以本土特色为基础进行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教育制度。
同时,近现代学制的发展也反映了时代背景下教育理念的变化,从封建教
育到现代化教育的转型,体现了中国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我国学制的发展历程是教育学中常考考点,考查形式主要以客观题居多,主要以单选的形式考查学制名称、颁布时间、特点及地位的识记,要求考生做到一一对应。
一、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颁布时间:1902年颁布政府:清政府特点:注重国民教育和注重实业教育: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依旧存在,保留着科举制度的痕迹。
地位: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只颁布而没有实行;以日本学制为蓝本,第一部颁布的关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制;标志着我国师范教育的开始。
二、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颁布时间:1904年颁布政府:清政府特点: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劝学篇》)的思想。
规定男女不许同校,轻视女子教育。
标志着近代体育课程登上历史舞台。
班级授课制在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后,才在全国广泛推广。
地位: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或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三、壬子癸丑学制颁布时间:1912-1913年颁布政府:南京临时政府特点:学制分为三段四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系统。
设补习克、专修科、讲习所。
它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并将学堂改为学校。
地位: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四、壬戌学制(六三三学制)颁布时间:1922年颁布政府:民国政府特点: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规定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兼顾升学和就业双重准备。
地位:近代沿用时间最长的一个学制。
五、《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颁布时间:1951年颁布政府:政务院地位:产生了新中国第一个学制六、《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时间:1993年颁布政府:中共中央国务院特点:在结构上确立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四种类型。
以上是我国学制发展历程的基本内容,关于前四个学制还有一个口诀帮助大家识记:人(壬)颁布,鬼(癸)实施,资本主义丑男女(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学,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美长戌(壬戌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
2024年度河南省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真题库汇编及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25题)1.我国现代学制确立和发展中所沿用的基本类型是()。
A.单轨学制B.双轨学制C.分支学制D.多轨学制2.某小学创造了“希望树”,让孩子把自己进步的希望以“果子”的形式贴到“希望树”上,一旦目标达到了,“果子”就成熟了,能够自己去摘下来,再策划下一个“希望”。
这种德育方法属于()。
A.榜样示范法B.实际锻炼法C.指导自我教育法D.品德评价法3.由出乎意料、猝不及防的紧张情境引起的情绪状态是()。
A.心境B.激情C.应激4.小雨过现察和思考,总结出飞机,轮船、汽车、火车等那维法确物资或乘客,他的这种心理活动属于A.抽象B.知觉C.联想D.想象5.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文献是A.《学记》B.《论语》C.《论演说家的教育》D.《理想国》6.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兴起了批判教育学理论,其代表作之一是()。
A.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B.阿普尔的《教育与权力》C.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D.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7.在群体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称为A.模仿B.从众C.暗示D.服从8.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A.道德的活动B.品德的活动C.政治素质的活动D.法纪观念的活动9.《论语》提出的“举一反三”的教学要求体现了教学的()A.直观性原则B.启发性原则C.理论联系实际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10.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不鼓励学生,也不反对学生。
学生的反应:无目标,道德和学习往往差。
这种师生关系类型是()A.漠视型B.专制型C.民主型D.放任型11.人的不同素质都有其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这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A.不均衡性B.顺序性和阶段性C.个别差异性D.稳定性和可变性12.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称为()。
我国现代学制的确立和发展(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我国现代学制的确立和发展我国现代学制的确立和发展是教师招聘考试中教育学重要的考点之一,多以客观题(单选、判断)的形式出现,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对各学制名称及其相关内容对应的识记及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