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太阳能聚光镜的优化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625.50 KB
- 文档页数:4
菲涅尔太阳能聚光镜的设计朴聪;张国玉【期刊名称】《应用光学》【年(卷),期】2011(32)1【摘要】讨论并设计了一种超薄的菲涅尔聚光镜,根据费玛原理设计出以非球面为截面的中心折射区域和TIR(内部全反射)棱镜为锯齿部分的折反区域,用ZEMAX软件优化得到最佳聚光态,并利用ZEMAX软件模拟出菲涅尔聚光镜聚光性及其能量分布,最终得到总厚度仅为30 mm的折反复合型菲涅尔聚光镜.实验结果表明:折反复合型菲涅尔聚光镜不仅能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同时也使会聚到光电池表面上的能量分布更均匀,复合式菲涅尔聚光镜的性能优于传统的菲涅尔聚光镜.%An ultra-thin Fresnel condenser lens was discussed and designed. According to Fema principle, an aspheric surface was designed as central refraction area, and a 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 (TIR) prism was designed as a catadioptric area in saw-teeth part. The optimal condense performance was achieved with ZEMAX. ZEMAX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concentr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Fresnel condenser, and a Fresnel condenser with thickness of 30 mm was designed. The compounded Fresnel lens improves the utilization of solar energy and provides a better uniformity of energy distribution. The design method generates a better compound condenser than conventional Fresnel condenser.【总页数】4页(P23-26)【作者】朴聪;张国玉【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光学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022;长春理工大学,光学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435【相关文献】1.基于DSP的线性菲涅尔太阳能集热系统设计与实现 [J], 王浩林;张津;王魏2.微弧线性菲涅尔太阳能集热器的设计 [J], 欧阳海玉;牛玉刚;王浩林;闫柏玲3.线性菲涅尔反射式太阳能集热系统的设计与试验研究 [J], 朱艳青;李育坚;王雷雷;邓育军;史继富;徐刚4.基于射线追踪法的线性菲涅尔聚光镜场阴影与遮挡分析 [J], 马军;夏荣斌5.滑移式线性菲涅尔太阳能集热器的设计及实验研究 [J], 卢梓健;黄金;胡艳鑫;王海;陈友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太阳能聚焦系统的光学设计与效能提升研究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利用太阳能发电的过程中,太阳能聚焦系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太阳能聚焦系统的光学设计与效能提升的研究。
1. 引言太阳能聚焦系统通过利用反射镜或透镜将太阳光线聚焦在聚光点上,以提高太阳能的能量密度。
然而,由于光学元件的制作和组装误差,以及光学材料的散射和吸收等因素,太阳能聚焦系统的光学效能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
2. 光学设计优化在太阳能聚焦系统的光学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光线的入射角、反射率以及透过率等因素。
通过对反射镜或透镜的曲率和材料选择进行优化,可以减小光线的散射和吸收,提高系统的光学效能。
一种常用的优化方法是使用非球面镜片。
非球面镜片与传统的球面镜片相比,具有更好的焦距和光线聚焦能力。
通过合理设计非球面镜片的曲率和厚度分布,可以实现更好的光学聚焦效果。
此外,通过多次反射或折射,太阳光线可以在太阳能聚焦系统中进行多次聚焦,从而进一步提高光学效能。
例如,采用二次反射或折射系统可以将光线聚焦到更小的面积上,增加太阳能的能量密度。
3. 效能提升的工程应用除了光学设计的优化,太阳能聚焦系统的效能提升还可以通过其他工程应用来实现。
例如,可以采用自动跟踪系统来确保太阳能聚焦系统始终正对太阳,最大程度地接收阳光。
同时,还可以通过调整系统的焦距和聚光点位置,以适应不同的太阳高度和云量变化,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另一种方法是在太阳能聚焦系统中添加光学增强层。
该层能够通过增加光线的反射和透射效果,提高系统的光学效能。
常见的光学增强层材料包括二氧化硅、氧化锌和银等,它们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能和稳定性。
此外,可以通过热量回收来提高太阳能聚焦系统的效能。
太阳能聚焦系统在聚焦太阳光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热量。
通过利用该热量进行热水供应、热食水加热或发电等应用,可以实现能量的多重转化,提高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4. 实验研究与案例分析为了验证光学设计与效能提升的研究成果,进行实验研究以及案例分析是必不可少的。
太阳能聚光器的设计与优化太阳能是一种无限可再生的能源,被世界各国广泛研究和应用。
其中,太阳能聚光器是一种常见的太阳能利用装置,可以将太阳的能量通过反射和聚光的方式集中起来,提高能源转化效率。
然而,太阳能聚光器的设计和优化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包括材料、反射率、光学聚焦率等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太阳能聚光器的设计与优化方法。
一、太阳能聚光器的类型太阳能聚光器的种类很多,根据聚光方式可以分为平板型、抛物面型、菲涅耳透镜型三种。
其中,抛物面型太阳能聚光器最为常见,其原理是通过抛物面镜面反射,将太阳的光线聚焦到一个点上,达到提高光能转换效率的目的。
二、太阳能聚光器的设计与优化1. 材料选择太阳能聚光器的材料主要有光学玻璃、聚碳酸酯等。
其中,光学玻璃具有高透光率、较低的散射率和吸收率,是一种很好的太阳能聚光器材料。
而聚碳酸酯则具有较高的耐冲击性、变形性和耐化学腐蚀性,适合用于反射面板材料。
2. 反射率设计太阳能聚光器的反射率是影响聚光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反射率越高,聚光能力越强。
因此,在太阳能聚光器的设计中需要选择高反射率的材料,并将反射面板表面加工成光滑的镜面,以获得更高的反射率。
3. 光学聚焦率太阳能聚光器的光学聚焦率指的是太阳光线经过聚光器反射后会聚的能量和原始太阳光线之比。
在聚光器设计中,需要调整反射面的形状和角度,以调整光学聚焦率,获得更高的聚光效率。
4. 热损失控制太阳能聚光器将太阳光线聚焦到一个点上,产生高温,而聚光器本身也会吸收部分能量,产生热损失。
为了控制热损失,需要选择具有较好传导性能的反射材料,并在反射面板和焦点处设置散热装置,将产生的热量快速散发出来。
三、太阳能聚光器的应用太阳能聚光器的应用范围很广,例如太阳能发电、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热处理等。
其中,太阳能发电是太阳能聚光器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
通过太阳能聚光器将太阳光线聚焦到光伏电池上,产生热量并驱动液态盐循环,从而发电。
槽式太阳能聚光镜设计及聚焦性能模拟王磊磊建筑工程学院摘要:为使焦面光斑尺寸最小,理论计算了槽式太阳能聚光镜的母线方程。
根据蒙特卡洛光线跟踪法及镜面反射定律,对一开口宽度为5.77m,长度为0.4m的槽式太阳能聚光镜的聚焦性能进行了仿真计算。
从焦面上的接收能量角度而言,理论分析与仿真结果之间的误差为2.6%。
这将对槽式聚光系统的设计及优化提供了可靠依据。
关键词:槽式太阳能聚光镜,聚焦性能,仿真1前言槽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是目前最为成熟的太阳能热发电技术,是最早实现大规模应用的太阳能热发电系统,也是目前三种太阳能聚焦热发电系统中唯一实现商业化运行的热发电方式[1]。
槽式系统采用抛物线型槽式反射镜面将太阳光聚焦到位于焦线的集热管上(图1),将管内的传热工质(油或水)加热至一定温度,然后经热交换器产生蒸汽驱动汽轮发电机组发电。
在开口宽度一定时,为保证焦面光斑尺寸最小,设计合理的槽式太阳能反射镜面,对整个槽式系统的高效运行至关重要。
因此,本文在分析太阳能聚焦理论的基础上,对一开口宽度为5.77m,长度为0.4m的槽式太阳能聚光镜的聚焦性能进行了仿真计算。
以对槽式聚光系统的设计及优化提供了可靠依据。
图1 槽式太阳能热发电聚光示意图2 太阳能聚焦分析理论[2-4]太阳光线存在32分张角,在太阳能聚焦分析中,假定:1)在太阳张角内,入射太阳光被认为是各方向辐射照度相同;2)反射方式只考虑抛物面的镜面反射;3)当地日照常数取1000W/m 2[5]。
太阳光经抛物反射面反射后在XOY 平面上形成光路如图2所示。
图中o 为坐标原点,F 为抛物面焦点,A 和B 分别为抛物面在XOY 平面上投影的端点。
图2 聚焦器误差示意图 3 槽式太阳能聚光镜设计算例及结果分析3.1设计要求1)采用槽式太阳能聚光镜,槽式聚光镜开口宽度5.77m ;2)焦面光斑尺寸最小;3)确定槽式太阳能聚光镜母线方程。
3.2 母线方程计算过程焦面光斑尺寸CD :φθφφθφφθφθ2sin 2tan 4cos sin 2tan 2)cos 1(cos 2tan4cos 2tan2CD ⋅=⋅⋅=+⋅=⋅=AE AE f AF ,所以φ=45度时,CD 最小为0.054m 。
OMEGA型空间太阳能电站聚光镜与光电转换系统设计OMEGA型空间太阳能电站聚光镜与光电转换系统设计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传统能源资源的日益枯竭,太阳能作为一种无污染、可再生的清洁能源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而太空中的太阳辐射强度更高,且不受大气层等因素的限制,因此开发利用太空太阳能具有巨大的潜力。
本文主要介绍了一种OMEGA型空间太阳能电站聚光镜与光电转换系统的设计。
二、OMEGA型空间太阳能电站聚光镜设计OMEGA型空间太阳能电站聚光镜具有多个反射面,能够将太阳辐射聚光到太空太阳能电池的表面,提高光电转换效率。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聚光镜的形状和尺寸。
为了提高聚光效果,采用了抛物面反射器的设计。
通过光学设计软件进行模拟和优化,确定了合理的抛物面曲率和直径,使聚光镜的反射能力最大化。
接下来是选择材料,由于太空环境的恶劣条件,聚光镜需要具备耐高温、耐辐射和耐腐蚀等特性。
常用的材料有石英玻璃、铝薄膜和耐高温塑料等。
根据实际需求,我们选择了石英玻璃作为聚光镜的材料。
然后,对石英玻璃进行表面处理,增加其反射能力和耐腐蚀性能。
在聚光镜的安装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太空环境的真空和温度等因素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确保聚光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同时,为了减小材料的重量和尺寸,减轻卫星的负载,可选用薄膜聚光镜,将其叠层在硬质基底上。
三、OMEGA型空间太阳能电站光电转换系统设计光电转换系统是将聚光镜聚集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关键部分。
此处,我们采用了高效率太阳能电池作为光电转换组件。
为了提高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采用了多级串联的方式。
首先,通过多级串联的结构,可以提高整体的电压输出,进一步提高电池的工作效率。
其次,每个电池模块之间采用并联的方式,以保证整个系统的工作稳定性,降低单个电池模块失效的影响。
此外,为了保证光电转换效率,需要选择合适的太阳能电池材料。
近年来,多结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如硅基多结太阳能电池、高效率砷化镓太阳能电池等。
聚光太阳能集热器的设计及优化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聚光太阳能集热器作为太阳能利用的一种形式,以其高效收集太阳能的能力,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聚光太阳能集热器的设计原理、优化方法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聚光太阳能集热器的设计原理主要基于光学原理。
通过采用透镜、反射镜等光学元件,将太阳光线聚焦到集热器的焦点上,以实现更高效的能量收集。
其中,常见的聚光太阳能集热器包括平面聚光太阳能集热器和抛物面聚光太阳能集热器。
平面聚光太阳能集热器的设计相对简单,主要由透明玻璃罩、反射镜和吸热管组成。
透明玻璃罩用于收集太阳光,反射镜将太阳光线反射到吸热管上。
吸热管内部充满工作介质,依靠光热转换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
平面聚光太阳能集热器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等优点,但在能量收集效率上相对较低。
抛物面聚光太阳能集热器则采用抛物面反射镜的设计原理,借助抛物面的特性将太阳光线汇聚到焦点上。
抛物面聚光太阳能集热器的优点在于能量收集效率高,但造成了结构复杂、制造成本较高等问题。
在抛物面聚光太阳能集热器的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反射镜曲率的控制、镜面反射率的提高等因素,以实现更高的能量利用效率。
为了优化聚光太阳能集热器的性能,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改进。
首先,在光学设计层面上,可以采用更高效的光学元件,如非球面透镜、光纤聚光器等,以提高光能的聚焦效果。
此外,可以采用多级集热的方式,将聚焦后的光线进一步聚焦到集热器的吸热管上,进一步提高能量收集效率。
其次,在材料选择上,应选用具有较高光热转换效率和耐高温性能的材料。
常见的吸热管材料有铜、铝等,而对其表面涂层的选择也对能量收集效率有着重要影响。
研究表明,选择具有高吸光率和低放射率的涂层材料,可以有效提高集热器的热转换效率。
此外,对于聚光太阳能集热器的工程应用来说,还需要考虑实际运行环境的因素。
如何减少聚光太阳能集热器在不同日照角度下的能量损失,如何有效降低因背面散热导致的损失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Fresnel聚光器的优化设计及其在聚光光伏中的应用研究为提高聚光光伏技术的竞争力,急需进一步提高聚光光伏产品的性能,降低发电成本。
目前,国内GaIn P/Ga In As/Ge多结聚光太阳电池的产业化效率已达到40%以上,然而聚光光伏模组的效率却远低于聚光电池的效率。
分析各种非理想因素的影响,发现聚光器件是效率损失的主要来源之一。
传统平板型Fresnel聚光器主要基于成像原理和单波长设计,聚光效果并不理想,主要体现在:(1)宽光谱内的色散导致了严重的截断损失,从而降低了聚光器的聚光效率;(2)存在聚焦光斑空间和光谱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导致Ga In P/Ga InAs/Ge多结电池短路电流、填充因子以及光电转换效率的降低。
为充分利用Ga InP/Ga In As/Ge多结电池的高效率,需要配备性能优异的聚光器,从而提高聚光光伏模组的产业化效率。
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在国家863项目“兆瓦级高倍聚光化合物太阳电池产业化关键技术(2011AA050507)”的支持下,采用理论分析、仿真计算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新型Fresnel聚光器的设计研发工作,同时展开新型Fresnel聚光器在聚光光伏中的应用研究,促进了聚光光伏模组光电转换效率的提升。
具体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了Fresnel聚光器性能表征参数的理论计算模型。
引入截断损失的概念,定量分析了Fresnel聚光器的光学损失,对影响聚光效率的因素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基于光线追迹法,建立了聚焦光斑均匀性的理论计算模型。
2.优化设计了一种适用于Ga In P/Ga In As/Ge多结太阳电池的高效均匀聚光Fresnel透镜。
综合考虑AM1.5D太阳光谱、各子电池的光谱响应特性及透镜材料的折射率色散曲线,采用多波长与多焦点相结合的设计方法,对Fresnel透镜进行优化设计。
基于光线追迹法,对该新型透镜的聚光性能进行评估,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透镜在300~1800 nm宽光谱范围内以及各子电池光谱响应波段内的聚光分布均匀度都高于75%,聚光效率均大于80%;3.对高倍聚光光伏单元进行了电性能仿真分析及实验研究。
线性菲涅尔式太阳能聚光系统的优化设计及性能研究线性菲涅尔式太阳能聚光系统的优化设计及性能研究摘要:随着能源紧缺问题的愈发突出,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源源不断地成为研究的焦点。
本文以线性菲涅尔式太阳能聚光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系统结构和光学性能的优化设计,探究了其在太阳能利用中的应用潜力和提升空间。
通过模拟与实验,结果表明,优化设计后的线性菲涅尔式太阳能聚光系统具有较高的光学效率和集光能力,可有效提高太阳能利用效率,为实际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引言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然而,由于太阳能光照强度低,需要进行集光才能够达到高效利用的目的。
而菲涅尔透镜作为一种常用的太阳能聚光材料,能够将太阳的光线聚焦到一点或一线上,从而提高太阳能利用效率。
线性菲涅尔式太阳能聚光系统是目前较常用的一种聚光系统,其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等优点,对于太阳能发电和热能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线性菲涅尔式太阳能聚光系统的结构与工作原理线性菲涅尔式太阳能聚光系统由透镜、反光镜、支架和光电转换器等部分组成。
透镜的主要作用是将太阳光线迅速折射、聚焦,通过反光镜将光线集中到光电转换器上,从而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或热能。
三、优化设计方法1. 透镜曲面的优化设计透镜的曲面设计是线性菲涅尔式太阳能聚光系统中的关键部分。
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和光线追踪方法,可以确定透镜曲面的形状和参数,以期获得较高的光学效率和集光能力。
2. 反光镜的优化设计在线性菲涅尔式太阳能聚光系统中,反光镜起到了反射和聚光作用。
通过对反光镜形状的优化设计和金属涂层的选择,可以提高反射效率和光束质量,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
3. 光电转换器的选择和设计光电转换器是将集光后的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或热能的关键元件。
根据具体需求,合理选择光电转换器的类型和参数,能够有效提高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
四、性能研究与分析通过对优化设计后的线性菲涅尔式太阳能聚光系统的性能测试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线性菲涅尔式太阳能聚光系统具有较高的光学效率和集光能力,集光效果明显优于非聚光系统。
定日镜场的优化设计的模型优化与评价以定日镜场的优化设计的模型优化与评价为标题随着科技的发展,太阳能发电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
在太阳能发电过程中,太阳能电池板的效率和稳定性是关键因素之一。
定日镜场作为一种常见的太阳能电池板优化设计方案,可以通过聚焦太阳光线提高电池板的发电效率。
本文将探讨定日镜场的优化设计模型以及如何对其进行优化与评价。
在定日镜场的优化设计中,一个重要的指标是聚光倍率。
聚光倍率是指定日镜场将太阳光线聚焦到太阳能电池板上的程度。
聚光倍率越高,太阳能电池板的发电效率就越高。
因此,我们的目标是找到一种最佳的定日镜场设计,使其聚光倍率达到最大化。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使用数学模型来优化定日镜场的设计。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一个合适的优化目标函数。
在定日镜场的优化设计中,我们可以将聚光倍率作为优化目标函数。
然后,我们可以使用数值优化算法来寻找使聚光倍率最大化的最佳设计参数。
在模型优化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多个因素。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定日镜场的形状和尺寸。
不同形状和尺寸的定日镜场会对聚光倍率产生不同的影响。
其次,我们还需要考虑定日镜场与太阳能电池板之间的距离和角度。
这些因素也会对聚光倍率产生影响。
为了评价定日镜场的优化设计,我们可以使用多种方法。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使用光学模拟软件。
通过在光学模拟软件中建立定日镜场的模型,并设置不同的设计参数,我们可以预测不同设计参数下的聚光倍率。
然后,我们可以选择具有最大聚光倍率的设计参数作为最佳设计。
除了光学模拟软件,我们还可以使用实验方法来评价定日镜场的优化设计。
通过在实验室中制作不同设计参数的定日镜场样品,并测量其聚光倍率,我们可以验证光学模拟结果的准确性。
通过比较实验结果和模拟结果,我们可以评估定日镜场的优化设计的有效性。
在优化定日镜场的设计时,我们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成本和可行性。
虽然聚光倍率是优化的主要目标,但我们还需要确保设计方案的成本可控,并且能够在实际应用中实现。
太阳能聚光系统的优化设计1. 太阳能是一种非常清洁且可再生的能源,因此在当前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的背景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太阳能聚光系统作为太阳能利用的一种重要方式,具有较高的能源转换效率和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2. 太阳能聚光系统利用透镜或反射器件将太阳光线聚焦到一个小区域,从而提高光热转换效率。
然而,由于光学系统本身的设计和材料的限制,导致系统的热损失较大、生产效率不高等问题,因此如何优化太阳能聚光系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 针对太阳能聚光系统的优化设计,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光学部件的选择和设计。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太阳能聚光系统主要分为透镜和反射器两种类型,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4. 透镜类型的太阳能聚光系统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的优点,适合小规模应用和移动设备,但其光学误差较大、易受污染和折射率不一致等问题限制了其在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中的发展。
5. 相比之下,反射器类型的太阳能聚光系统由于具有较高的光学精度和稳定性,适合应用于大规模集中式发电系统,但其制造和安装成本相对较高,且在光学面积较大时存在光热损失较大的问题。
6.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混合透镜反射器类型的太阳能聚光系统,通过合理设计和优化光学部件的组合方式,既可以提高系统的光学精度和稳定性,又可以降低制造成本和光热损失,进一步提高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
7. 此外,在太阳能聚光系统的优化设计中,还需要考虑系统的热管理问题。
由于系统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不能有效地散热和热量转化,将会影响光热转换效率和系统的稳定性。
8. 为了优化系统的热管理,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结合被动和主动散热方式的方案,通过设计散热结构和增加散热介质等措施,有效提高系统的散热效率,并且可以根据系统的工作状态和外界环境调整散热方式,实现更好的热管理效果。
9. 此外,在太阳能聚光系统的优化设计中,还需要考虑系统的跟踪和控制问题。
太阳能光热发电系统中的聚光器设计与优化随着环境保护和可再生能源的重视,太阳能光热发电系统作为一种高效且环保的能源利用方式受到了广泛关注。
而在太阳能光热发电系统中,聚光器的设计与优化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太阳能光热发电系统中聚光器的设计原理、种类、优化方法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首先,聚光器在太阳能光热发电系统中的设计原理主要是利用透镜或反射镜的特性将太阳光线聚集到一个焦点上,从而实现高温的发电。
聚光器的设计原理可以归结为两种主要类型:透镜和反射器。
透镜聚光器通过对光线的折射实现聚集,而反射器聚光器则将光线反射到一个共同的焦点上。
这两种类型的聚光器在太阳能光热发电系统中都具有独特的应用和优势。
在选择聚光器类型时,需要考虑聚光效果和对光线的处理方式。
透镜聚光器由于利用了光的折射效应,其聚光效果相对较好,可以实现更高的热能转化效率。
反射器聚光器则通过采用不同的反射镜设计和排列方式来实现聚光效果,其优点是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会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聚光器类型。
聚光器的优化方法主要包括对聚光器结构、材料以及形状参数的优化。
在聚光器结构方面,可以通过设计改变光的路径来提高光线的聚光效果。
例如,采用非球面透镜和反射器可以有效消除光线的球差和像差,提高光的聚光效果。
聚光器的材料也是一个关键因素,选择高透明度和高反射率的材料可提高聚光效率。
同时,优化聚光器的形状参数也能改善光线的传输和聚光效果。
除了结构和材料的优化,还需要考虑聚光器与光伏电池板的匹配。
光伏电池板的转换效率通常在特定光照条件下达到最佳值,而聚光器会改变入射光的光照强度和角度,因此需要与光伏电池板的工作点匹配,以实现最大的能量输出。
根据聚光器的设计和性能,可以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来分析光伏电池板在聚光系统下的工作情况,并优化聚光器的参数,以实现最佳的能量转换效率。
在未来的发展中,太阳能光热发电系统聚光器将继续进行改进和优化。
一方面,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将能够提供更好的光学性能和耐受性,从而提高聚光器的效率和寿命。
太阳光电池调频微透镜阵列耦合系统设计优化太阳光电池调频微透镜阵列耦合系统是一种新型的光伏发电技术,它通过将太阳光聚焦在光电池上,提高光电转换效率,实现高效能电能的转换。
在太阳能资源日益减少的情况下,太阳光电池调频微透镜阵列耦合系统的设计优化对于提高太阳能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太阳光电池调频微透镜阵列耦合系统由太阳光电池和微透镜阵列两部分组成。
太阳光电池是光伏发电的核心部件,其主要功能是将光能转化为电能。
而微透镜阵列则负责将太阳光聚焦在太阳光电池上,提高光的入射强度和光电转换效率。
在太阳光电池调频微透镜阵列耦合系统的设计优化中,首先需要考虑的是透镜的材料和形状。
透镜的材料应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透光率高、反射率低,并能够抵御太阳辐射的腐蚀。
常见的透镜材料有玻璃、塑料等,不同材料对于光的折射、散射和吸收等性能也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材料。
其次,在太阳光电池调频微透镜阵列耦合系统的设计中,透镜的形状也是关键因素之一。
透镜可以采用凸透镜或者平凹透镜的形式,凸透镜可以聚焦光线在太阳光电池的小面积上,提高光的入射强度,而平凹透镜则可以将光线散开,增加光的入射面积,提高光电转换效率。
在具体设计中,可以通过光学计算软件模拟不同形状的透镜对光能转换效率的影响,并确定最优设计方案。
此外,太阳光电池调频微透镜阵列耦合系统还需要考虑光伏阵列的布局和调节机制。
光伏阵列应根据太阳光照的变化调整其方向和位置,以获得最大的太阳辐射能量。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采用光电控制系统来监测太阳光照的强度和角度,并通过电机或液压系统实现光伏阵列的自动调节。
此外,在太阳光电池调频微透镜阵列耦合系统的设计优化中,还可以考虑其他辅助装置来提高系统的性能。
例如,可以设置反射镜或反射板来提高入射光线的利用率,减少能量损失。
并且可以通过温度传感器和冷却装置来控制太阳光电池的工作温度,避免过热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综上所述,太阳光电池调频微透镜阵列耦合系统的设计优化是提高太阳能利用效率的关键。
太阳光电池调频微透镜阵列耦合系统设计优化概述:太阳能是一种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因其无公害、无噪音、丰富的资源等特点,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太阳能电池是将太阳光转化为电能的重要设备,但是由于太阳能电池对光的吸收效率和发电效率低,以及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对其进行优化设计是提高太阳能利用效率的关键。
目标:本文旨在探索一种新颖的太阳光电池调频微透镜阵列耦合系统设计优化方法,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光吸收效率和发电效率。
方法:1. 调频微透镜阵列设计传统的太阳能电池只能吸收某个特定波长的太阳光,其他波长的光线则无法利用。
为了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吸收效率,本方法采用调频微透镜阵列设计,通过调整微透镜的焦距和位置,使其能够同时对多个波长的太阳光进行聚焦,从而提高吸收效果。
2. 高效耦合系统设计本方法还设计了一种高效耦合系统,将太阳能电池与微透镜阵列相结合,实现光的聚焦和转导。
通过精确控制微透镜阵列的位置和角度,将太阳光准确地聚焦到太阳能电池表面,并最大限度地提高光的转化效率。
3. 处理环境干扰因素在太阳能电池的实际应用过程中,环境因素如尘埃、湿度等都会对光的传输和太阳能电池的性能产生影响。
为了降低这些干扰因素对太阳能电池的影响,本方法设计了一种有效的保护措施,如使用防尘罩、加装防潮设备等,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结果与讨论:通过对太阳光电池调频微透镜阵列耦合系统的设计优化,本方法能够明显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光吸收效率和发电效率。
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太阳能电池相比,该系统的光电转化效率提高了15%以上。
这证明了调频微透镜阵列在太阳光电池系统中的应用潜力。
结论:通过对太阳光电池调频微透镜阵列耦合系统的设计优化,可以有效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光吸收效率和发电效率。
这不仅有利于太阳能的高效利用,还有望推动太阳能电池在工业和民用领域的广泛应用。
未来,还可以进一步研究和改进该系统,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和可靠性。
总结:太阳光电池调频微透镜阵列耦合系统的设计优化是提高太阳能电池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
塔式太阳能热发电定日镜的优化设计特别推荐:《2010中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年鉴》(王成伟/文)随着新能源被重视和全球性的太阳能投资热潮涌动,太阳能聚光热发电CSP慢慢的浮出水面。
槽式线聚焦系统,碟式点聚焦系统,菲涅尔线聚焦系统和塔式固定目标聚焦系统都展示了各自的优点。
国际上塔式系统在美国Solar Two之后又出现了西班牙的PS10和PS20,2008年美国又一个新建项目esolar开始建设。
但是现阶段的塔式热发电技术仍然还没有成熟,每一个系统都在不断的改变设计,采用新的设计方案。
还没有一个被公认的最佳方案。
我们早在2005年就将目标制定在塔式热发电研究上,2007年在北京注册公司,并在2008年8月建造塔式测试系统,到现在运行一年。
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十几种反射镜方案的测试,传感器跟踪的历史性突破,定日镜结构优化的多种方案设计。
经重复论证和长期测试,进一步的优化设计。
放弃了追求大型化高塔设计,简化定日镜结构设计。
使定日镜成本降低的同时简化了施工建设流程。
对后期系统运行和运行维护的成本降低有更完善的思考。
在与国际同行的交流过程中,采用GPS定位跟踪和PLC控制数据库管理优化跟踪是主流。
都认为传感器跟踪是不可行的。
各家公司也在传感器跟踪上都作了大量实验,都以失败告终。
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采用传感器跟踪的成本最低。
我们坚持不懈的研究解决传感器跟踪的技术关键,一次又一次的突破技术瓶颈。
长达五年的研发和无数次的测试。
最终解决了传感器跟踪的技术难题。
跟踪精度高于GPS跟踪,更重要的是跟踪稳定性和可靠性有了保证。
设计思想一.聚光式太阳能热发电首先要解决反射效率低的问题。
提高反射效率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反射镜跟踪精度,一个是跟踪丢失率(即跟踪可靠性)。
反射镜92% (玻璃银镜的最高反射率)光散射3% (镜面与焦点距离越远,散射越多。
3%---8%之间)根据上表,由反射镜(定日镜)反射到目标焦点上的聚光率只有 82.1% 。
小型太阳能聚光镜的优化设计张晓晨张勇秦思康剑南赵明阳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指导教师:谈和平一、课题研究目的本课题基于ZEMAX光学软件对太阳能聚光镜面型进行了优化设计,搭建聚光实验平台以验证数值仿真的可信度。
通过优化镜面参数,以聚光比、光斑热流均匀度及入射光敏性等参数为目标函数,获得了超环面和菲涅尔反射面是较理想的面型选择。
优化结果表明,超环面和菲涅尔反射面在保证一定聚光比的前提下,可以大大降低聚光镜对光线入射角的敏感度,这不仅简化了复杂的太阳实时跟踪系统,缩减了应用成本,还为太阳能的规模化低成本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二、课题背景太阳能既是一次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其资源丰富,既可免费使用,又无需运输,对环境无任何污染。
小型太阳能聚光镜的优点在于便于拆装、运输,适合于小功率太阳能利用场合,尤其用于我国西北或西南太阳能丰富而矿产资源和电力供应较贫乏的地区,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正响应了国家的环保节能举措。
但是太阳能的收集和利用具有如下两个缺点:一是能流密度低;二是其强度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难以维持常量。
这两大缺点大大限制了太阳能的有效利用。
目前国内外有关太阳能聚光镜的研究已有很大进展。
中国科技大学陈天应教授发明的“陈氏曲面镜”,其镜面是高次曲面。
这种曲面镜采用了同时聚光和跟踪的设计思路,能够有效地消除太阳光斑的像差,而且比传统几何镜面(球面或抛物面等)的聚光倍数大幅度提高,但这种镜面的加工技术和成本较高。
又如中科院太阳能研究所与皇明太阳能公司等单位合作,研究出的超轻型结构的反射面,解决了使用平面玻璃制作曲面镜的问题,但这种定日镜自身难以逾越的缺点是反射率较低、结构复杂。
而采用传统玻璃反射镜的优点是其重量轻,抗变型能力强,反射率高,易清洁等。
三、课题研究主要内容目前碟型抛物面聚光镜存在反射镜曲面对光线入射角度过于敏感的缺点,造成聚光光斑各项参数指标随入射角度变化过大,影响整个聚光系统的效率。
ZEMAX是用于光学系统设计分析和优化处理的光学专业软件,本课题主要利用该软件设计和分析太阳能聚光镜面,通过参数选择、仿真验证、优化设计等方法对若干种曲面反射镜的太阳能聚光过程进行仿真分析。
本实验项目在露天环境下的抛物镜聚光实验基础上利用ZEMAX软件特有功能设计出三种新型聚光曲面,超环面、双圆锥系数曲面和菲涅尔反射面。
在不同入射光线的投射下对上述三种面型进行太阳能聚集过程仿真,得到各曲面的聚光光斑参数并绘制出聚光性能图。
其中超环面和菲涅尔反射面在聚光镜中的应用是本领域内的一次创新尝试,其对光线入射角度的低敏感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简化复杂而昂贵的太阳实时跟踪系统,大大削减了太阳能聚光装置的开发成本,为太阳能的规模化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四、结论本课题应用专业光学软件ZEMAX对太阳光线的聚集过程进行模拟仿真。
通过对十万束太阳光线的追迹计算,以露天环境下的抛物面聚光镜实验为依托设计仿真出三种新式镜面的聚光过程,并对部分设计参数进行了优化。
课题主要工作与结论如下:1. 深入学习ZEMAX软件并熟悉对反射镜面聚光过程进行仿真的方法。
本课题用到ZEMAX诸多功能,如光线追迹、公差分析、优化参数、NSC模式仿真、用户自定义面型设计和结果报告等。
通过对多种面型在不同光线追迹模式中的构造与仿真,获得可用于光学镜面设计制作的重要参数。
2.本小组在哈工大航空航天热物理研究所的帮助下搭建抛物面聚光镜实验台并进行了仿真,其结果在光斑尺寸和聚光温度方面与真实聚光数据相吻合,达到了仿真的目的并验证了作者运用ZEMAX软件实现聚光过程仿真的能力。
3. 本课题以抛物镜面参数为参考设计了三种新式反射聚光镜面。
光源口径1200mm,光源入射能量210W,光线追迹总数100000,分别对超环面、双圆锥系数曲面和菲涅尔反射表面的聚光过程进行了仿真,得到一系列不同入射角度情况下的光斑数据,可用于创新面型的设计和制作:(1)入射角度在0°~15°时,超环面的聚光光斑尺寸最小,而光斑直径变化最小的是菲涅尔反射表面,双圆锥系数表面的聚光性能处于两者之间。
当入射角度大于15°时,双圆锥系数表面聚光光斑直径骤然增大,超环面和菲涅尔表面的光斑尺寸变化不大,超环面光斑直径具有随入射角度增大而减小的趋势;(2)三种新式表面的聚光能量均随光线入射角度的增加而减小。
入射角在0°~15°范围内时,超环面聚光光斑具有较高能量,菲涅尔表面的光斑能量最低。
当入射角度增加至15°以上时,超环面光斑能量骤然下降,双圆锥系数表面光斑能量在0°~15°范围内基本呈线性缓慢下降。
相比之下,菲涅尔聚光表面的光斑能量要比以上两种曲面低5%左右;(3)超环面和菲涅尔表面在聚光光斑的峰值能量强度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其光斑的峰值能量强度波动范围不大。
超环面光斑峰值能量强度最高,表明其光斑分布较不均匀,会造成能量接收器的局部烧坏现象,而菲涅尔表面无论是在波动趋势及能量强度方面均表现出良好的性能;5. 新型聚光曲面的不足之处聚光比低可以通过继续修改面型以求优化。
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日照情况对新式面型进行参数修改,以达到最优化设计的目的,如在超环面方程中加入部分系数项可继续按需改进面型。
因此以上三种新式太阳能聚光镜曲面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聚光实验原理图及部分光斑照片新式镜面仿模型及其聚光特性比较图五、问题、体会与收获本项目已经实施并进行了十个月,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课题组成员经过不断探索、不懈努力获得了一点小小的科研成果,大家感慨颇深。
我们体验了一种从零开始学习从未涉及过学科的宝贵经历。
从对项目完全的陌生到熟练应用软件进行建模分析、参数选择、优化设计的整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课题中遇到许多困难,如低年级同学不会搜集资料,校内上外文资源网查阅不便,专业软件无正式中文版教材,科研进度缓慢不前等等,曾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我们本科生科研的信心和积极性。
但彼此之间真诚的鼓励让我们克服了种种困难,让我们的项目走到了今天。
团队合作的精神与组员们彼此间的互相帮助也是我们不小的收获。
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一个科研项目的进展必须依靠许多同事共同努力才能有所造诣。
来自指导老师和各位师兄的谆谆教导使我们对科研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
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航空航天热物理所的帅永师兄在这段时间里对我的指导和帮助。
初期学习光学软件的过程中,谈老师为我们提供了计算机及其他项目所需设施,加速了项目的进程,让我们有一个非常良好的科研环境。
搭建实验台的过程让我们体会到制作实验装置需要完全的投入和绝对的耐心,在数据统计和实验记录方面来不得半点马虎,甚至连镜面粘贴工作都必须一丝不苟的完成,否则会在实验中出现巨大误差,造成实验失败的严重后果。
从这一方面来讲,本课题历练了我们科研应具备的性格和素质,为日后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ZEMAX软件的学习与使用是本课题的基础,也是项目进行过程中为期最长,最耗精力的过程。
持续半年的软件学习经历让我对国外优秀光学软件有了深刻的了解,其简单易懂的设计原理与友好的界面更增加了我学习的兴趣,尤其是其内嵌的强大优化功能,使我更加惊叹于软件设计者惊人的创新思维与编程能力。
在此,希望国产专业软件也能尽快达到如此设计水准,增强我们国家自己的工业设计能力。
六、结束语与致谢在即将完成本课题之际,首先感谢我们的导师谈和平教授,感谢谈老师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我的帮助。
谈老师严于律己、宽厚待人的品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谈老师渊博的知识、独到的见解、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都使我获益匪浅。
感谢航空航天热物理研究所的帅永师兄在专业知识,科研材料以及实验台搭建方面给予我们的耐心指点和热心帮助。
特别是在项目中期,帅永师兄给予我们的帮助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项目的顺利进行和项目负责人撰写的创新性论文的发表。
七、参考文献1 周庆凡,朱又红. 从世界能源统计数据看中国能源现状. 中国能源.2005,27(11):40-422 陈劲松. 人类理想的能源. 太阳能.百科知识,2004,(228)3 张文进,孙利国,刘晓辉,徐宁,王军.太阳能发电技术现状与前景.太阳能, 2006(4)4 帅永,张晓峰,谈和平.抛物面式太阳能聚能系统聚光特性模拟.工程热物理学报.2006, 27(3)5 Xiudong Wei, Zhenwu Lu, Zi Lin, Hongxin Zhang, Zhengguo Ni. Optimization Procedure forDesign of Heliostat Field Layout of a 1MWe Solar Tower Thermal Power Plant. Proc. of SPIE, 2007, 6841(19)6 rbi. A New Design of a (3D) Fresnel Collector With Fixed Mirrors and Tracking Absorber. Journal ofSolar Energy Engineering ASME, 2000, 122(2); 63-687 rbi, M.Godin, J.Lucas. Analysis of Two Models of (3D) Fresnel Collectors Operating in TheFixed-Aperture Mode with a Tracking Absorber. Solar Energy, 2000, 69(1):1-148 C.Quincy, Murphree. A Point Focusing Double Parabolic Trough Concentrator. Solar Energy, 2001,70(2):85-949 刘惠国. 贝壳形太阳能聚光面的设计.太阳能学报.1999,20(3);347-35110 王成良,李湘宁,贺莉清.应用ZEMAX软件构造特殊面型.光学仪器,2001,23(3)11 Thomas L. R. Davenport. Optimizing Concentrating Solar Collection Systems Considering IntegratedPerformance Over Time Band and Location. Proc. of SPIE, 2007(66520D) :1-912 李晓彤,岑兆丰.几何光学⋅相差⋅光学设计.第1版.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3-613 S. Vive`s, E. Prieto, G. Moretto, M. Saisse. Modeling a Slicer Mirror Using ZEMAX User-defined Surface.New Astronomy Reviews, 2006, 50: 271-27414 Vinson B. Huegele. Optical Design of SHASM: Segmented Hexagon Array Solar Mirror. Proc. of SPIE,2000, 4093:333-33915 Y.T.Chen, K.K.Chong, C.S.Lim, B.H.Lim, K.K.Tam, Omar Aliman, T.P.Bligh, B.K.Tan, Ghazally Ismail.Report of the First Prototype of Non-imaging Focusing Heliosta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High Temperature Solar Furnace. Solar Energy, 2002, 72(6):531-54416 Pierre Garcia, Alain Ferriere, Jean-Jacques Bezian. Codes for Solar Flux Calculation Dedicated to CentralReceiver System Applications: A Comparative Review. Solar Energy, 2008, 82:189-19717 陈梅,郑世旺. 无球差的光学曲面. 河南科学. 2005.23(3):331-33318 ZEMAX Optical Design Program User’s Guide. ZEMAX Development Corporation.2003: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