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pk皮下出血
- 格式:pptx
- 大小:8.54 MB
- 文档页数:13
注射低分子肝素致皮下出血的原因分析与护理进展注射低分子肝素导致患者皮下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不良反应,本文从注射前注射部位的不当、注射方法的不正确及注射后按压的方法和时间等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并针对相关的因素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改进措施,经过大量的研究者研究表明按照本文的措施能有效降低注射低分子肝素所致皮下出血的发生率。
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s,LMWH)是一种由普通肝素通过亚硝酸分解强化而成的新型有效的抗凝药物。
通过皮下注射增强抗凝血酶Ⅲ(ATⅢ)对凝血因子Xa和凝血酶(Ⅱa)的抑制起到抗凝效果。
与普通肝素相比具有生物利用度高、半衰期长、安全性高及给药方便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预防和治疗各种动静脉血栓和急性冠脉综合症等疾病[1]。
但在临床使用过程中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常出现注射部位有皮下出血、结节、疼痛,严重者可出现大面积瘀紫等不良反应,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身心痛苦[2]。
因此在注射过程中如何预防皮下出血,减轻患者的疼痛,成为了临床护理工作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为此,国内众多学者对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引起出血的原因及正确的护理方法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和研究,现综述如下。
1 注射低分子肝素引起皮下出血原因分析1.1 注射部位不当1.1.1 评估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前评估患者的注射部位是很重要的流程,贾雅琴等[3]研究发现患者腹部皮下脂肪的厚度是直接影响患者皮下出血的原因,皮下脂肪较薄者注射部位易出血,而皮下脂肪厚者不易出血。
教科书上也指出老年患者腹壁皮肤较松弛,皮下组织薄、血管脆性较大、皮下血管丛动脉较多而静脉较少,故选择不正确的部位及注射方法都会引起皮下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4]。
1.1.2 注射部位选择不当低分子肝素说明书中推荐使用皮下注射,禁止肌内注射,因肌内注射时疼痛感会更加明显。
皮下注射时,皮肤浅筋膜区分布较多的神经和血管,当注射过浅或针头斜着刺入皮肤时,针头斜面与组织面接触会变大,故会增加损伤毛细血管的风险,如针头过浅进入皮内,因皮肤神经、血管分布相对密集会刺激神经末梢导致患者的痛觉增加[5]。
注射低分子肝素致皮下出血的防治措施低分子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血药物,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然而,注射低分子肝素可能会引发一些不良反应,其中最为常见且严重的就是皮下出血。
本文将就注射低分子肝素致皮下出血的防治措施进行探讨。
一、防治措施1. 选择适当的注射部位在使用低分子肝素注射时,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非常重要。
常用的注射部位包括腹部、大腿外侧和臀部等处。
避免选择皮下瘢痕、淤血或有明显血管分布的部位注射,可降低皮下出血的风险。
2. 观察注射部位在注射完成后,及时观察注射部位是否出现异常情况。
如发现皮下出血、局部红肿、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处理并向医护人员求助。
3. 遵医嘱调整用药剂量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调整低分子肝素的用药剂量,避免药物过量使用导致皮下出血的发生。
严格按照医嘱进行用药,不可擅自更改剂量或频次。
4. 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在使用低分子肝素期间,定期进行凝血功能检测非常必要。
通过监测凝血指标的变化,及时发现和调整药物剂量,可以有效预防皮下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5. 使用局部冷敷或按摩若发生轻微的皮下出血,可采取局部冷敷或按摩的方法进行处理。
适当的冷敷可以缓解局部疼痛和肿胀,促进血液循环,加速局部出血的吸收。
6. 注意休息和保持情绪稳定在注射低分子肝素期间,注意调整好生活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心态。
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波动,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和促进伤口愈合。
二、结语通过以上防治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降低注射低分子肝素致皮下出血的风险,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在使用低分子肝素过程中,如有任何不适症状或疑问,应及时向医护人员咨询并进行处理。
希望本文能为广大患者及医护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注射低分子肝素时规律轮换注射部位对皮下出血的影响【摘要】低分子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血药物,但在注射时容易导致皮下出血。
本文旨在探讨注射低分子肝素时规律轮换注射部位对皮下出血的影响。
通过分析低分子肝素注射部位轮换的重要性、影响皮下出血的因素和皮下出血的危害,研究发现不同注射部位对皮下出血有一定影响,建议实践中应采取注射部位轮换的方法来降低皮下出血的风险。
结论显示规律轮换注射部位可以有效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同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本研究为提高低分子肝素注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了重要参考。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轮换注射部位、皮下出血、规律、影响、危害、实践方法、效果、建议、局限性、未来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低分子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血药物,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时被广泛应用。
低分子肝素的注射部位轮换对于减少皮下出血具有重要意义。
皮下出血是注射低分子肝素时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并发症。
规律轮换注射部位是非常必要的。
过去的研究表明,注射低分子肝素时频繁更换注射部位可以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率,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药物的吸收和降低组织刺激的风险。
如何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进行轮换,以及如何正确实施注射部位轮换,仍然是有待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因此, 本研究旨在探讨注射低分子肝素时规律轮换注射部位对皮下出血的影响,为临床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系统性的研究和总结,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减少患者在使用低分子肝素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1.2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注射低分子肝素时规律轮换注射部位对皮下出血的影响。
通过分析不同注射部位对皮下出血的影响,以及注射部位轮换的实践方法,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注射方法,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通过本研究的实验数据和结论,希望能够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并促进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
通过对规律轮换注射部位减少皮下出血效果进行评估,为未来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参考和依据。
改善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副作用管理方法
概述
低分子肝素(LMWH)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药物,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
然而,皮下注射LMWH可能引起一些副作用,如瘀血、局部疼痛和出血。
为了改善LMWH皮下注射的副作用管理,本文提出了一些方法和建议。
方法和建议
1. 使用合适的注射技术:使用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正确地选
择注射部位,并遵循正确的注射技术可以减少副作用的发生。
建议
使用细长的针头,选择皮下脂肪较厚的部位注射,以减少瘀血和局
部疼痛的风险。
2. 轮换注射部位:频繁使用同一注射部位可能导致皮下组织受损,增加副作用的发生。
建议在注射过程中轮换使用多个注射部位,以保持皮下组织的健康状态。
3. 控制注射速度:过快的注射速度可能会引起瘀血和出血。
建
议将LMWH缓慢注射,以减少此类副作用的发生。
4. 监测皮下注射部位:在注射后密切观察和监测注射部位,及时发现和处理任何异常情况,如肿胀、红肿和疼痛等。
5. 患者教育:向患者提供关于LMWH皮下注射的相关信息和指导,包括注射技术、副作用管理和不良反应的早期识别,以增强患者参与和自我管理能力。
结论
LMWH是一种有效的抗凝药物,但皮下注射可能引起一些副作用。
通过使用合适的注射技术、轮换注射部位、控制注射速度、监测注射部位和患者教育,可以改善LMWH皮下注射的副作用管理。
这些方法和建议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体验和疗效,同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引起出血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摘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造成皮下出血是常见的不良反应,本文旨在探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与注射部位、深度、角度,压迫时间、力度、按压物及注射点间距、针头大小、针头斜面是否带入药液、药物推注时间等因素的关系,并针对相关因素提出护理对策。
【关键词】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皮下出血;对策;原因;护理低分子肝素(LMWH)为有效的抑制血栓形成的新型药物,临床应用不需连续实验室监测,每天2次,每12小时皮下注射给药一次即可完全发挥抑制血栓、抗凝作用。
但在临床应用中皮下出血仍是较常见的不良反应。
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长期使用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易造成出血倾向;与患者本身是否合并肝功能障碍及凝血机制障碍有关,还与注射部位、深度、角度,压迫时间、力度、按压物及注射点间距、针头大小、针头斜面是否带入药液、药物推注时间有关,综述如下:1.出血的原因分析1.1注射部位:注射部位选择失当是造成皮下注射后出血的常见原因。
以往皮下注射常选上臂三角肌外缘,前臂、大腿外侧,这些注射部位可选范围较小,反复注射常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形成硬结,所以,需要反复进行皮下注射时,应选择而腹部进行,腹部脂肪丰富,在腰脐周有丰富的腹壁脉网,可有效避免皮注射后出血的发生。
1.2注射间距:LMWH抗凝血作用强于普通肝素,对毛细血管有明显的破坏性,长期同一部位重复注射后,导致药物在同一部分浓度急剧增高,引起出血。
1.3注射角度及深度:注射必须掌握失当的进针深度和角度,进针过深或过浅都会引起出血。
临床研究显示垂直进针可有效降低注射后出血的发生率,可能与垂直进针对组织的损伤面积较小有关。
1.4按压时间及力度:注射后必须以适当的力度按压针孔,并保持一定的时间,拔针后按压不当是造成皮下出血的重要原因。
按压时间过短易引起皮下出血。
也有报道按压时间越长,瘀斑直径越大。
1.5针头斜面带入药液:对比注射前排气和不排气的研究均显示不排气的状况下皮下瘀斑的发生显著少于排气。
注射低分子肝素时规律轮换注射部位对皮下出血的影响低分子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剂,用于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等疾病,但它也会引起皮下出血。
通过规律轮换注射部位可以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率,本文将探讨其影响因素及安全性。
一、规律轮换注射部位的意义低分子肝素通过皮下注射给药,加入体内后能够抑制凝血酶的活性,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
但低分子肝素本身也会影响凝血因子,使得凝血难以发生,容易出现皮下出血的现象。
因此,在注射低分子肝素时,规律轮换注射部位是非常必要的。
规律轮换注射部位的意义在于,通过不断更换注射部位,可避免皮下出血在同一部位反复发生。
皮下出血的主要原因在于注射区域的皮下血管受到损伤,血液从血管破口流出。
如果在同一部位不断注射低分子肝素,则会加剧破口的扩散,造成长时间的皮下出血。
规律轮换注射部位的最佳方式是根据身体的部位划分注射区域。
一般而言,可以将身体分为四个区域:腹部、臀部、大腿外侧和上臂外侧。
每次注射时,选择不同的部位进行注射。
例如,每周注射三次,可以将第一次注射在腹部左侧,第二次注射在右侧,第三次注射在大腿外侧。
下周再按照同样的顺序轮换注射部位,这样可以在不同部位反复注射,减少注射部位的压力,避免皮下出血的发生。
规律轮换注射部位的安全性非常高。
注射部位的选择应该是平滑无皮肤病变的区域,避免选择有血管的部位,以免造成出血。
由于低分子肝素的用量和注射频率是经过专业医生的建议确定的,所以在规律注射情况下,药物的剂量和频率不会改变,使得组织器官受到的影响很小。
只要按照医嘱进行规律注射,根据注射部位的不同,几乎没有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情况。
四、如何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除了规律轮换注射部位外,减少皮下出血还需要从其他方面入手。
首先,应该了解低分子肝素的使用方法和剂量,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
其次,在注射前需要做好皮肤清洁工作,避免在注射部位有污垢或者感染。
还需要在注射时,将药液注射至皮下组织,并保证原地不动3-5秒钟,以便药物均匀分布在组织内。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致皮下出血原因及预防我院心内科,每月收治患者300多人次,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患者占住院患者的四分之三以上。
低分子肝素抗凝效果好,使用方便,并发症发生率小。
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性心绞痛、心房颤动及介入治疗。
但是,应用低分子肝素时,注射过程和吸收过程均可破坏局部毛细血管管壁[1]。
由于其抗凝作用,患者凝血功能下降,以及皮下注射时刺破血管,血液渗入皮下组织,易形成皮下淤血,甚至皮下血肿。
两年前,我科室用低分子肝素的患者,几乎都有超过直径1cm的瘀血斑。
影响患者使用药物的依从性,也给护士再次选择注射部位造成困难。
分析低分子肝素致皮下出血原因,积极预防,成为我科护理工作的重要课题。
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随机选择2013年1月份,由责任组长从1月1日起,每日统计住院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针次。
至1月31日止。
数据如下:总针次967针,出血针次690针,(出血针次以淤血斑直径≥1cm为准)。
出血百分比71%。
其中年龄75—85周岁,注射针次290针,出血针次279针,出血百分比96%。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注射针次520针,出血针次492针,出血百分比94%。
1.2分析出血原因护士没有意识到皮下出血的严重性。
皮下注射方法不正确。
按压时间短。
按压方法不正确。
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术后联合应用其他抗凝药。
患者存在年龄和体质的个体差异。
患者和家属对低分子肝素认知差,配合不到位。
1.3预防方法1.3.1请心内科专家给护士讲课在月初第一个星期一的下午17:00全体护士业务学习,请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二级医生参加,指导培训护士掌握低分子肝素药理作用。
提高护士理论知识,重视皮下出血给患者心理和身体带来的危害。
新入职护士由带班老师认真带教,从基础理论到基本操作,从严管理。
二个月后由护士长考核合格后,才允许独自操作。
护士长在每天晨会早交班时,提问值班护士,加强记忆。
解答护士疑问。
注射低分子肝素时规律轮换注射部位对皮下出血的影响注射低分子肝素是治疗一些血液疾病和预防血栓形成的常用药物。
长期使用低分子肝素可能会导致皮下出血的副作用。
为了减少这一风险,医生常常建议患者在注射低分子肝素时轮换注射部位。
本文旨在探讨注射低分子肝素时规律轮换注射部位对皮下出血的影响。
我们来了解一下为什么长期使用低分子肝素会导致皮下出血。
低分子肝素是一种抗凝血药物,它可以抑制凝血酶的活性,从而延长凝血时间,预防血栓形成。
它也可能导致血管脆性增加,从而增加皮下出血的风险。
在使用低分子肝素的过程中,患者需要密切监测自己的注射部位,以及皮肤的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皮下出血。
注射低分子肝素时规律轮换注射部位对皮下出血有一定作用。
注射部位的轮换可以减少同一部位反复注射所造成的皮下组织损伤,减少血管脆性增加和皮下出血的风险。
一般情况下,医生建议患者每天选择不同的部位注射,比如左右腹部、左右大腿等,以减少同一部位反复注射所带来的风险。
除了注射部位的轮换,患者还可以采取其他措施来减少皮下出血的风险。
首先是注射技巧的注意。
在注射低分子肝素时,患者应该注意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和针头,保持手部清洁,注射时不要用力过度,避免损伤皮下组织和血管。
其次是密切观察皮肤的状态。
患者应该定期检查注射部位的皮肤,如果发现有红肿、疼痛、出血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除了患者个人的努力,医护人员也应该对皮下出血的预防给予重视。
在患者使用低分子肝素的过程中,医生和护士应该对患者进行系统的教育,告诉他们如何正确注射,如何观察皮肤的状态,以及在出现异常情况时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医生和护士还应该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用药方案,以减少皮下出血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