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腓骨骨折疗效评定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项目重点病种临床诊疗方案重庆市万州区中医院骨伤科胫腓骨干骨折胫腓骨干骨折(fracture of shaft of tibia and fibula)是指胫骨结节、腓骨小头以下至内、外踝以上的骨折。
其中以胫腓骨双骨折最多,单纯胫骨骨折次之,单纯腓骨骨折少见。
本病在全身长骨骨折中发生率较高,约占全身骨折的13.7%,各年龄组均可发生,以青壮年和10岁以下儿童多见。
一、诊断本病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骨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001.9—94)进行诊断。
(一)诊断依据1、病史:具有外伤史。
2、症状体征:局部肿胀,疼痛,压痛明显,畸形,局部可及骨擦感、异常活动,功能丧失。
上1/3骨折可引起血管、神经损伤。
3、影像学检查: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及骨折分类、移位情况。
(二)诊断分型我院采用AO(Muller 1990)骨折分类,将胫腓骨骨干骨折分为A、B、C、三型,其中每一种分型之下又包括三个亚型。
A型=简单骨折A1:简单骨折,螺旋形A2:简单骨折,斜形(>30°)A3:简单骨折,横断(<30°)B型=蝶型骨折B1:蝶形骨折,螺旋蝶形B2:蝶形骨折,弯曲蝶形B3:蝶形骨折,粉碎蝶形C型=复杂骨折C1:复杂骨折,螺旋形C2:复杂骨折,多段C3:复杂骨折,无规律(三)证候分类1、胫腓骨上段骨折:小腿上段肿胀,压痛明显,骨折线在胫腓骨上1/3处。
2、胫腓骨中段骨折:小腿中段肿胀,压痛明显,骨折线在胫腓骨中1/3处。
3、胫腓骨下段骨折:小腿下段肿胀,压痛明显,骨折线在胫腓骨下1/3处。
(四)分期根据病程可以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伤后1—2周内。
中期:伤后3—4周左右。
晚期:伤后4周以上。
二、治疗(一)治疗原则胫腓骨骨折的治疗,主要是恢复小腿长度、对线及负重功能。
因此,应重点处理胫骨骨折。
对骨折端的成角畸形和旋转移位,应予以完全纠正,避免影响膝、踝关节的负重功能和发生关节劳损。
胫腓骨骨折鉴定标准
胫腓骨骨折的鉴定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病史:有明显的外伤史,如跌倒、车祸等。
2.症状:伤后即出现疼痛、肿胀、畸形和活动受限等表现。
在按压时,骨折部位有明显的压痛,并且可以触及到异常活动以及骨擦音或骨擦感的出现。
3.影像学检查:拍片后可见胫腓骨连续性及完整性的破坏,即可诊断为胫腓骨骨折。
4.并发症:若出现骨折移位的情况,会引起胫腓骨的畸形,并且可能并发慢性骨髓炎、大块死骨形成,长期不愈或青少年四肢长骨骨骺粉碎性或者压缩性骨折等情形。
5.伤残鉴定:根据《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标准,结合伤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伤势、愈合情况等进行伤残鉴定。
一般来说,如果伤后出现踝关节活动受限超过1/2以上,或是双下肢长度相差2cm以上等情况,可能构成伤残。
具体伤残等级的评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标准仅是胫腓骨骨折鉴定的参考,具体鉴定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判断,最好咨询专业医生或法律顾问的意见。
应用外固定支架治疗严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临床疗效观察目的:观察为严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外固定支架治疗的实际效果。
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7月入住本院的严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
试验组应用外固定支架治疗,对照组行钢板螺钉内固定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效果。
结果:试验组创面愈合时间为(21.21±5.63)d,骨折愈合时间为(12.86±4.65)周,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率为6.0%,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生率为6.0%,创面感染率为34.0%,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4.0%,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0.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外固定支架治疗严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效果满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胫腓骨是长管状骨中最常发生骨折的部位,胫腓骨遭受暴力打击、压轧的机会较多,胫骨前内侧紧贴皮肤,因此,胫腓骨骨折以开放性骨折最为多见。
胫腓骨骨折发病率约占全身长骨骨折的5.1%[1]。
胫腓骨解剖特点独特,骨折后此处血液供应会受到严重影响,骨折愈合难度大,若临床医师治疗或处理不当,容易使患者继发感染、骨折成角等严重并发症。
胫腓骨骨折严重影响着机体的生活质量,给予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案具有积极的医学意义。
临床上治疗胫腓骨骨折的方法众多,但疗效各异。
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开放骨折,操作简便、创伤小,既便于医生观察、处理伤口,又能达到满意的固定要求,后期亦可进行适当调整,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本研究为2012年6月-2014年7月入住本院的50例严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应用外固定支架治疗,疗效颇佳,临床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12年6月-2014年7月入住本院的的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100例,骨折部位畸形、肿胀,有压痛感、活动异常,均经X线检查确诊。
骨折评级标准骨折是指骨骼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断裂,是一种常见的创伤性损伤。
骨折的评级标准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们根据骨折的类型、位置、严重程度等因素来进行评级,以便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骨折评级标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骨折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方案选择。
一、骨折类型。
1. 闭合性骨折,骨折发生后皮肤未受损,骨折断端未暴露在外。
2. 开放性骨折,骨折断端暴露在外,与外界环境相通,易感染。
3. 稳定性骨折,骨折断端相对稳定,不易移动。
4. 不稳定性骨折,骨折断端不稳定,易发生移位。
二、骨折位置。
1. 近端骨折,发生在骨干近端部位。
2. 中段骨折,发生在骨干中段部位。
3. 远端骨折,发生在骨干远端部位。
三、骨折严重程度。
1. 简单骨折,骨折断端未造成明显移位,周围软组织损伤轻微。
2. 复杂骨折,骨折断端造成明显移位,周围软组织损伤严重。
3. 开放性骨折,骨折断端暴露在外,易感染,治疗难度大。
四、骨折评级标准。
根据骨折的类型、位置和严重程度,医生们常常采用以下评级标准:1. 一级骨折,闭合性、稳定性、简单性骨折,治疗相对简单,预后良好。
2. 二级骨折,闭合性、稳定性、复杂性骨折,需注意复位和固定,预后一般。
3. 三级骨折,开放性、不稳定性、复杂性骨折,治疗难度大,预后较差。
根据骨折的评级,医生们可以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康复训练等。
同时,患者在了解自身骨折的评级后,也能更好地配合医生的治疗,促进康复进程。
总之,骨折的评级标准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通过了解骨折的类型、位置、严重程度等因素,医生们能够更准确地制定治疗方案,患者也能更好地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加快康复进程。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骨折评级标准,促进骨折治疗的科学进行。
骨科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骨科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是根据患者病情和治疗效果的一系列指标和标准,用于评估骨科疾病的治疗效果和临床疗效。
具体的评价标准包括:
1. 疼痛缓解程度:通过疼痛评分工具(如VAS评分)评估患者术前和术后疼痛程度的改变。
2. 功能恢复情况:通过功能评估工具(如Harris髋关节评分、HSS膝关节评分等)评估患者术前和术后关节功能的改善情况。
3. 活动能力改善程度:评估患者术前和术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能力等方面的改善。
4. 病情再发率:评估患者术后病情的再发率,即手术治疗的持久效果。
5. 并发症发生率:评估手术治疗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包括感染、出血、血栓形成等。
6. 满意度调查:通过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评估患者对手术治疗效果的满意程度。
7. 影像学检查:通过术后的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评估手术治疗的效果,如骨折愈合情况、关节复位情况等。
8. 生活质量改善程度:通过生活质量评估工具(如SF-36生活质量问卷)评估患者术前和术后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
这些评价标准综合考虑了病情的缓解程度、功能恢复情况、活动能力改善程度、并发症发生率、满意度、影像学结果和生活质量等多个方面,可以客观评价骨科治疗的效果和疗效。
骨折手术评分标准
简介
骨折手术评分标准是用于衡量骨折手术的成功程度和疗效的一种指标。
通过评分标准的应用,医生可以评估手术结果并作出相应的治疗决策。
评分标准内容
1. 骨折愈合程度:评估骨折是否成功愈合,并根据愈合程度进行评分。
2. 功能恢复:评估患者术后是否有功能恢复,并根据恢复程度进行评分。
3. 疼痛程度:评估术后疼痛程度的减轻情况,并进行相应的评分。
4. 并发症:评估手术过程是否出现并发症,并根据并发症的程度进行评分。
5. 满意度:评估患者的手术后满意度,并进行相应的评分。
应用范围
骨折手术评分标准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骨折手术,包括但不限于肢体骨折、骨盆骨折和骨折合并其他损伤的手术。
评估方法
骨折手术评分标准的评估方法可以包括临床观察、影像学检查和患者问卷调查等多种手段。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进行评分。
临床意义
骨折手术评分标准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评估手术效果,指导后续治疗方案,并提供参考依据和数据支持。
结论
骨折手术评分标准是一种评估骨折手术效果的重要工具,通过标准化评估和分析,可以为医生和患者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促进骨折手术治疗的质量和效果的提升。
胫腓骨下段骨折分型标准胫腓骨骨折AO分型是胫腓骨骨折后的分类方法,可分为A型、B型、C型三型。
骨折AO分型一般是指对骨折及周围软组织损伤的范围和严重程度进行分类的评价标准。
胫腓骨骨折可按照AO分型,如A型简单骨折且无关节面骨折,包括斜行骨折、横行骨折及螺旋骨折,B型楔形骨折,可有部分关节面骨折,包括螺旋楔形、弯曲楔形、粉碎楔形。
C型复杂骨折,可表现为关节面完全骨折,包括螺旋形、多段形、不规则形等。
胫腓骨骨折在全身骨折中最为常见,以胫骨干单骨折较多,常出现患侧下肢局部疼痛、肿胀、畸形呈成角和重叠移位等症状,容易造成骨骼、肌肉损伤,影响运动系统,甚至还可累及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
胫骨骨折在分型时比较简单,可以划分为骨干骨折与平台骨折两种。
胫骨干骨折没有明确分型,胫骨平台骨折分型比较明确,临床中常使用Schatzker分型,有6个分型,具体如下:1.Ⅰ型:主要是指在外侧发生的劈裂骨折。
这种类型在年轻人群中比较常见。
2.Ⅱ型:主要是指在外侧发生的平台劈裂与凹陷骨折之间的融合。
这种类型在老年群体中比较常见。
3.Ⅲ型:主要是指外侧平台发生中央压缩性骨折。
这种类型在骨质疏松人群中比较容易发生。
4.Ⅳ型:为内侧平台劈裂或压缩性骨折。
5.V型:指双内外侧平台同时发生骨折,在发生之后会使胫骨棘受到累及。
6.Ⅵ型:指伴有干骺断骨折的平台骨折。
骨折的分型根据皮肤黏膜的完整性、骨折的程度和形态、稳定程度,确定不同的骨折分型。
1.根据皮肤和黏膜的完整性可以分为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开放性骨折也就是骨折断端和外界相通,伴有皮肤软组织的严重损伤,有较高的感染率和骨折的不愈合率。
2.根据骨折的程度和形态分类,又可以分为不完全骨折和完全骨折,其中不完全性骨折又可以分为裂缝骨折和青枝骨折。
完全性骨折的分类较多,分别是横行斜形骨折、螺旋形、粉碎性骨折、压缩性骨折、凹陷性骨折、嵌插骨折、骨垢分离。
3.根据骨折断端的稳定程度,又可以分为稳定性骨折和不稳定性骨折。
胫腓骨骨折疗效评定标准
优:患肢等长,成角<5°,膝关节伸屈活动差15°以内,踝关节跖屈背伸各差1°~5°以内,X线片显示解剖复位或成角<5°者。
良:患肢缩短之1cm,成角之10°,膝关节伸屈各差16°~30°,踝关节跖屈背伸各差6°~10°,X线片显示侧移位之骨折面1/4,重迭<1cm,成角<10°者。
尚可:患肢缩短1~2cm,成角15°以内,膝关节活动差31°~45°,踝跖屈背伸差11°~15°,X线片显示侧移位之骨折面1/2,成角>15°,重迭<2cm者。
差:不能达到上述要求者。
三种固定治疗胫腓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胫腓骨中下段骨折三种固定的疗效。
方法分别给予胫骨加压钢板、交锁髓内钉、外固定支架固定,所有病例均同时应用1/3管形板固定腓骨。
结果支架固定组最佳,交锁钉组次之,加压钢板组最差。
优良率分别为:支架组100%、交锁钉组98.3%、加压钢板组82%。
结论外固定支架组治疗胫腓骨骨折优于交锁钉和加压钢板。
【关键词】胫腓骨骨折
胫腓骨中下段骨折临床上非常常见,治疗方法较多。
因骨骼位置表浅,多数学者认为处理方法简单明了,但其存在浅在风险,尤以内固定断裂、钢板外露、切口感染、皮肤坏死、骨折不愈合等发生率较高。
我们对我院2001年5月~2005年5月4年间收住的非开放性胫腓骨中下段双骨折病人220 例进行了回顾性总结,对所采取的三种固定方式及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并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220 例,男128 例、女92 例,年龄18~62 岁。
右侧115 例,左侧105 例。
受伤原因:车祸伤132 例、高处坠落伤36 例、压砸伤25 例、摔伤20 例、扭伤7 例。
1.2 骨折类型及术式所有病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其中126 例胫腓骨均呈粉碎性骨折。
胫骨骨折按、Oestern分类:C0 27 例,CⅠ113 例,CⅡ68 例,CⅢ12 例。
术式及术式选择:胫骨加压钢板+腓骨1/3管形板有41 例(C0 12 例、CⅠ20 例、CⅡ9 例),胫骨交锁钉+腓骨1/3管形板有116 例(C0 15 例,CⅠ77 例,CⅡ20 例,CⅢ 4 例),胫骨外固定架+腓骨1/3管形板有63 例(CⅠ16 例,C Ⅱ39 例,CⅢ8 例)。
对于软组织损伤严重者,优选支架和交锁钉固定。
1.3 治疗方法加压钢板组:胫前弧形切口,有6 例应用前外侧解剖型钢板其它病例钢板均置于内侧。
腓骨取外侧纵切口放置1/3
管形接骨板。
交锁钉组:9 例闭合穿钉,其余均行小切口暴露胫骨骨折,主钉插至距胫骨远端关节面1 cm处。
均行静力型固定。
腓骨骨折处理与上相同。
外固定架组:其中6 例胫骨闭合复位,其余均行小切口复位,术中结合有限螺钉固定44 例,腓骨骨折处理与上相同。
2 结果
2.1 三组病例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方面有显著区别见表1。
支架组优于其他两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
<0.01)。
钢板组与交锁钉组比较并做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
表1 住院期间治疗经过的比较略
2.2 术后并发症比较见表2
表2 术后并发症略
2.3 疗效评定所有病例均经4个月~3a的随访。
按照Johner Wruhs胫骨干骨折术后最终结果评定标准[1]:优:骨折愈合≤5个月,膝踝关节活动正常,无疼痛,步态正常,负重时间≤3个月。
良:骨折愈合≤8个月,膝关节活动良好,踝关节活动范围减少≤25°,旋转成角畸形≤10°,肢体短缩≤1 cm。
差:骨折不愈合,踝关节活动较差,旋转成角畸形>10°或肢体短缩>1 cm,见表3。
支架组63 例,优60 例,良3 例,优良率100%。
交锁钉组116 例,优106 例,良8 例,差2 例,优良率98.3%。
两组优良率经χ2检验,无显著差异(P>0.05)。
钢板组41 例,优30 例,良7 例,差4 例,优良率82%,与前两组比有显著差异(P<0.01)。
表3 三种固定疗效评定结果略
3 讨论
3.1 胫腓骨中下段骨折的特点胫骨属皮下骨,肌肉被挫伤的机会较多,皮肤虽未穿破,但如挫伤严重,血运不良,亦可发生皮肤坏死。
小腿中下段肌肉软组织相对少,骨折出血及软组织挫伤可出现明显的肿胀,并常伴有张力性水泡的发生,血性水泡多累及真皮层出现皮肤坏死。
肿胀严重可并发小腿筋膜室综合症,须紧急手术减压处理,此时干扰了骨折的进一步治疗。
该部位骨折因营养血管损伤,软组织覆盖少,血运较差,再加上手术对血运的破坏,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的发生率较高。
腓骨骨折多呈粉碎性,并且多出现短缩成角畸形,影响踝关节稳定,须同期解剖复位,手术固定。
3.2 加压钢板组胫骨均采用直线型,内侧解剖型,前外侧解剖型钢板固定,固定效果确切,骨折稳定性好。
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出血不多,术后可不予石膏固定。
但因其对胫骨血供影响较大,占据软组织空间较多,本组12 例经皮下髓道放置钢板。
本组4 例发生胫前皮肤切口坏死,其中1 例两侧切口皮肤均坏死伴两侧钢板外露,经转移皮瓣及游离植皮治愈。
其它3 例均行2~3个月创口换药治愈。
3.3 交锁髓内钉组9 例闭合复位病例,X线透视至少保证一面骨皮质呈延续性复位,以恢复胫骨长度。
其余均小切口解剖复位,静力型固定。
本组骨折处剥离相对较少,但扩髓所致出血量较多。
骨折固定后稳定性不如钢板组,特别是存在旋转不稳定。
其中1 例旋转不稳定明显,术后辅助石膏外固定。
1 例出现胫前切口皮肤间断发黑坏死,2个月后痂下愈合。
2 例发生主钉断裂,考虑为该种固定方式存在旋转不稳定有关。
膝踝关节功能恢复均较满意。
3.4 外固定支架组57 例胫骨均小切口暴露,对碎骨块尽可能用直径3.5 mm螺丝钉与主骨干固定,大部分病例经此处理后,胫骨已恢复连续性且有相对稳定。
在结合具有弹性固定原理的外固定支架,可使骨折断端间更加稳定。
本组术中出血最少,用时短,明显优于前两组(P<0.01),未出现切口皮肤坏死。
部分病人在早期功能锻炼中,踝关节的活动受到一定影响,可能与皮肤牵拉有关。
3.5 三种固定方法的比较目前,虽然胫腓骨折最佳治疗方案的选择存在争议[2]。
但大宗病例观察整体结果均满意。
三组病例中,支架组与交锁钉组其优良率明显好于钢板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
其中外固定支架组在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软组织损伤程度、并发症、切口美观程度等方面均存在明显优势。
它亦能对需要植骨的病人提供更大的植骨空间,你可以较早得安排手术而不必过分担心切口皮肤及肢体肿胀问题。
钢板固定的病人多须等待1~2w时间,以避免出现切口缝合困难,皮肤坏死,钢板外露的风险。
交锁髓内钉虽然固定可靠,但病人多因过早活动,活动量大,有存在主钉及锁钉断裂的危险。
Wallace等[3]曾研究证明:骨折端接受细微运动,其轴向位移为2 mm时可视为骨折愈合早期的最佳力学环境。
显然交锁随内钉及外固定支架的固定效果即符合这一原理。
刘去鹏[4]等研究认为对于复杂的胫骨骨折,断端间常不能完全接触,如单行支架固定将会遗留不稳定界面,将会造成骨痂反复的力学断裂,导致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故我们对斜形骨折或粉碎性骨折病人,均加用几枚螺钉固定,较好得解决了这一问题。
目前对于长管骨骨折病人多数学者推崇交锁髓内钉应用,特别是股骨干,胫骨骨折。
但在胫骨中下段骨折的处理中其优势欠缺。
我们经验是对于肢体肿胀严重,软组织挫伤明显,骨折线波及范围较长,肢体血运欠佳或女性病人优选外固定架治疗。
对于肥胖病人可优选交锁钉。
钢板固定仍不失为一种有效手段,但对于软组织挫伤重的病人应慎用。
【参考文献】
[1]刘志雄,主编.骨科常用诊断分类方法和功能结果廉评定标准[J].第1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296297.〖1〗
[2]Bono CM.Lovine RG,Rao JP,et al.Nonarticular proximal tibia fractures teatment options and decision making[J].J Am Acad Orthop Surg,2001,9:176186.〖1〗
[3]Wallace AL,Draper ERC,Serachen ID,et al.The Vascular response to Micromovement in experimental fracture[J].Micromovement in Orthopaedics.1 st edi.London:Vniversity of Oxford,1992:4044.〖1〗
[4]刘云鹏,姜俊杰,王海.单侧纵车动力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骨折致骨延迟愈合的生物力学研究与临床[J].中华骨科杂志,1999,19: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