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晋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26.31 KB
- 文档页数:9
关于山西晋城的建筑环境分析1.建筑外环境我的家乡在山西省晋城市,晋城市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大陆性季风影响,年平均气温5-10摄氏度,年平均降水550-750毫米,这里气候温和,冬季与夏季比山西西北部温度稍有上升,与河南新乡接近,早午晚温差变化稍有缩小。
区内地形地貌复杂,各地区小气候差异大。
全市可分为:温寒作物区,温凉作物区,温和作物区,温暖作物区。
为“长日照地区”,年日照时数在2393~2630小时之间,平均为2563小时。
无霜期一般在185天左右。
年降水量在626-674亳米之间。
从经济地理角度来看,晋城也不失为中国古代重要的经济地区之一,晋城市素以丰富的自然资源而著称。
地上地下,宝藏遍布。
在东西长160公里,南北宽100公里的地下,蕴藏着煤、煤层气、铁矿石、铝土矿、铜、锰、锌、金、银、大理石、水晶石、白云石等数十种矿产资源,尤以煤铁为著,有"煤铁之乡"的盛誉。
地上资源也极具优势,山川相映,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被茂盛,这里不仅是猕猴、大鲵等珍稀动物的栖息地,也是拥有数百种珍贵植物的植物园。
遍览晋城,物华天宝,为人类开发大自然展示了广阔的天地。
晋城市素以丰富的自然资源而著称。
煤炭资源极具优势。
晋城地处“沁水煤田”南端,全市含煤面积535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56.4%,总储量808亿吨,其中已探明储量271亿吨,占全国无烟煤的1/4多,占山西省的1/2多。
年产原煤达4000万吨。
晋城块炭晶莹光亮,手摸时不沾不涂,燃烧时无烟无味,工用民燃均为佳品,历史上曾被英国皇室选为壁炉专用煤。
它不仅可以代替焦炭直接用于冶金,而且是理想的化工原料。
水资源相对丰富。
晋城为太行、太岳和中条诸山环抱,沁河、丹河两大河流绿水环绕,降水、河川径流和地下水都比较丰富,是中国华北地区相对的富水区。
水资源总量为21.49亿立方米。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872立方米,高于全省和周围各省区平均水平。
晋城调研报告范文晋城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为了解晋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情况,提供决策参考,我对晋城市进行了调研。
二、调研方法和过程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共有100名调查对象参与了问卷调查。
我首先分析了晋城市的社会经济状况,然后制定了调研问卷和调研路线图,对市区的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和公共设施等进行了实地考察,并与当地居民、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进行了座谈。
三、调研结果分析1.经济发展:晋城市的经济主要依赖于煤炭产业,但煤炭行业面临严重的环保压力和资源枯竭问题。
市场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旅游业和服务业发展空间较小。
2.城市建设:晋城市在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市区交通拥堵问题突出,公共交通不便利,市区道路和建筑物的维护不及时。
3.环境保护:晋城市在环境保护工作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空气质量较差,水污染严重,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对于煤炭行业的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还需加大力度。
四、调研结果的启示和建议1.经济转型:由于煤炭资源枯竭和环保压力,晋城市应加快经济转型,发展新兴产业,提高产业链的附加值,培育和支持新兴高技术产业。
2.城市交通:应加大对市区交通拥堵问题的解决力度,优化公共交通体系,提高交通运输效率。
3.环境保护:加大对煤炭行业的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加强水资源保护,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五、总结通过本次调研,我对晋城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晋城市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但也有一些积极的变化和成就。
建议晋城市在经济转型、城市交通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加大力度,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晋城市水资源概况晋城市位于山西东南部,全市总面积 3 !3" 45#,年 平 均 降 雨 量 67" 55。
晋 城 市 水 资 源 总 量 为 #28 !3 亿 5$ 9 含过境水 78 7: 亿 5$ ; ,其中河川径流量为 238 6 亿 5$,地下水资源量为 38 63 亿 5$,重复水资 源量为 <8 : 亿 5$。
全市人均水资源量 <#" 5$,每公顷 平均水资源量为 : 26" 5$,分别为全国人均、每公顷平 均水资源占有量的 $$8 ! = ,#:8 : = ,属于资源性缺水 区域。
据有关资料显示,晋城市乃至全省的水资源总 量还在逐渐减少,而用水量却在不断增加,这充分说 明晋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日益加剧。
晋城市水资源分布有以下特点。
一是地域分布不均。
全市水资源地域分布总体概念是“富在沁河,贫在丹河;富在山区,贫在平川”。
沁河区水资源量为 2$8 << 亿 5$,人均水资源量为 2 #"" 5$,每公顷平均 3 3"" 5$;丹河区水资源量为 $8 !! 亿 5$,人均仅为 !"" 5$,每公顷平均仅 ! !:7 5$。
其它区 9 包括入汾、洋 河等区 ; 为 #8 $3 亿 5$。
水资源分布与工农业及城市发 展极不协调,工农业产值占全市 #7 = 的沁河流域拥 有 全 市 6! = 的 水 资 源 量 , 而 工 农 业 产 值 占 全 市 66 = 的丹河流域水资源量仅占全市的 26 = 。
二是降 水年内、年际丰枯悬殊。
全市降雨量主要集中在 6 月 至 3 月份,约占全年降雨量的 <" = 以上,汛期河川径 流量占年径流量 6" = ,而冬春季大部分河流断流;同 时丰、枯水年河川径流量差异亦很大,达数倍乃至数 十倍。
三是流域内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开发难度 大。
⼭西省晋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分析报告⼭西省晋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分析报告说明:2005年9⽉,受⼭西省晋城市经济委员会委托,卫虎林教授主持承担了《⼭西省晋城市“⼗⼀五”⼯业发展规划研究》课题,课题包括⼀个主报告和⼋个分报告(分别是煤炭、电⼒、冶铸、建材、丝⿇、煤化⼯、农产品加⼯、⾼新科技等⾏业的分析报告)。
经过⼀年的研究,2006年9⽉完成课题。
2006年底,主报告《⼭西省晋城市“⼗⼀五”⼯业发展规划》经晋城市政府有关会议研究通过。
⼀、晋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分析(⼀)晋城市⽔资源承载⼒分析根据晋城市第⼆次⽔资源评价结果,全市⽔资源总量为13.05亿m3,(不含过境⽔3.92亿m3),其中地表⽔资源量为11.3亿m3(不含过境⽔3.92亿m3),河川径流量为19.6亿m3,地下⽔资源量8.48亿m3,重复⽔资源量为6.73亿m3。
地表⽔资源量11.3亿m3中,沁河流域占58.5%,丹河流域占23.6%。
全市⼈均⽔资源量为572 m3,低于全国平均⽔平,属于资源型缺⽔区域。
但在华北地区,特别是与其他煤炭主产地相⽐,属相对富⽔区。
表1 晋城市⽔资源情况表(单位:km2、m3)⽬前晋城全市⽔资源可利⽤量为7.76亿⽅(见表1),2004年,晋城全市总取⽔量为2.04亿⽅。
由于晋城市地形复杂,加之缺乏⼤型地表⽔控制⼯程,地表⽔的开发利⽤较少,2002年12⽉经国务院批准⽴项在沁河上游规划⼀座⼤型⽔库——张峰⽔库,⽔库设计总容量为3.89亿⽅,可供⽔量约为2.1亿⽅,与之配套的有晋城城市引⽔⼯程,供⽔管线从张峰⽔库到晋城地区。
如果坚持节⽔战略,⽬前的⽔资源可以⽀持晋城市2010年GDP实现1000亿的⽬标。
晋城市2004年总取⽔量为2.04亿⽴⽅⽶,其中城镇⽣活取⽔0.28亿⽴⽅⽶,⼯业取⽔1.03亿⽴⽅⽶,农业取⽔0.73亿⽴⽅⽶(包括农村⼈蓄吃⽔0.24亿⽴⽅⽶)。
按⽤⽔⽔源分类:河川径流为0.48亿⽴⽅⽶,其中沁河流域取⽔0.27亿⽴⽅⽶,占56.25%,丹河流域取⽔量0.18亿⽴⽅⽶,占37.5%,其它区取⽔0.03亿⽴⽅⽶,占6.25%;地下⽔取⽔量1.56亿⽴⽅⽶,(含深层岩溶⽔0.82亿⽴⽅⽶以及阳电提取岩溶泉⽔0.38亿⽴⽅⽶,郭壁提取岩溶泉⽔0.024亿⽴⽅⽶),其中沁河流域0.72亿⽴⽅⽶,占46.2%,丹河0.837亿⽴⽅⽶,占53.6%,其它区0.003亿⽴⽅⽶,占0.2%。
山西省晋城市自然条件分析分析报告晋城市地处北纬35°08'-37°13',东经111°07'-113°53'之间,总面积为9,960平方公里。
市境内地势相对平坦,海拔高度较低,平均海拔为800米左右。
市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起伏较大。
晋城市位于黄河向南进入中原腹地的黄河河谷中,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市内有杏花水库、乌沙水库、南黄峪水库等水库,以及晋城市、灵石县、阳城县等县区内的河流,为当地的农田灌溉、城市供水提供了保障。
晋城市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域,四季分明。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年平均气温约为11.3℃,年降水量为500mm-900mm之间。
由于地势上的差异,市区内的气温和降水分布有所不同。
市区气温较高,夏季最高气温可达38-40℃,冬季最低气温可低至-20℃。
而山区气温较低,冬季最低气温可低于-30℃,夏季最高气温相对较低。
晋城市夏季多雷雨,降水频繁,冬季较干燥,少雨但偶有雪。
晋城市的土壤主要分布为黄土和壤土,黄土较为广泛。
黄土质地肥沃,适合农业发展。
市区内有大面积的水田和耕地,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马铃薯、果树等。
此外,晋城市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铁矿、石膏、石灰石等。
煤炭资源储量丰富,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晋城市自然条件优越,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为农业和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然而,由于地势和气候的差异,市区内的温度和降水分布不均匀,这对于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在未来的发展中,晋城市需要合理利用水资源,加强土壤保护和农业科技创新,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对于矿产资源的践行也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总之,晋城市的自然条件在山西省属于较好的地区,具有丰富的水和矿产资源。
但需要注意的是,气候和地势差异的存在,需要科学规划和管理,以促进当地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晋城地形沙盘模型分析报告一、引言地形是一个地区的自然地貌特征,对于城市规划和进步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晋城市的地形特征,我们制作了一份沙盘模型,并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二、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处太行山脉南麓,地势东高西低。
从沙盘模型上可以看出,晋城市东部是高山峻岭,西部是平原和丘陵地带。
这种地形特征使得晋城市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并且地势逐渐平缓,适合农业进步。
三、水系分布晋城市河流浩繁,主要水系有晋河、潞河和黑龙河等。
这些河流纵横交叉,形成了发达的水系网络。
通过沙盘模型的观察,我们发现晋城市的河流分布较为密集,有利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交通的进步。
四、交通布局晋城市交通便利,交通网络发达。
主要公路和铁路纵横交叉,毗连了城市的各个部分。
通过沙盘模型的观察,我们可以明晰地看到晋城市交通枢纽的分布,以及主要道路和铁路的走向。
这种交通布局有助于提升晋城市的交通运输效率,增进经济的进步。
五、城市规划通过沙盘模型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晋城市的城市规划布局。
城市中心区位于河流交汇处,四周是商业区、居民区和工业区等。
城市规划合理,功能区划明确,有利于城市的进步和管理。
六、景观资源晋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如黄花山、怀仁岩画和华严寺等。
这些景点分布在晋城市的不同地区,通过沙盘模型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景点的位置和周边环境。
这些景观资源对于晋城市的旅游业和文化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七、环境保卫晋城市重视环境保卫工作,通过沙盘模型的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城市绿地的分布和面积。
晋城市绿化率较高,城市环境良好,有利于居民的身心健康和可持续进步。
八、结论通过对晋城地形沙盘模型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晋城市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发达的交通网络。
城市规划合理,景观资源丰富,环境保卫工作得到重视。
这些特点为晋城市的进步和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
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如城市规划需要更加重视生态环境,加强水资源的保卫等。
期望晋城市能够在将来的进步中进一步完善城市规划,保卫好珍贵的自然资源,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
新街矿区详查成果报告一、引言新街矿区是中国山西省晋城市的一个行政区划,位于市中心区南部。
该地区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是煤炭产业的主要基地,但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和能源转型的重视,该地区的煤炭产量逐渐减少,同时也面临着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自然资源、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二、自然资源分析1. 地理位置新街矿区位于山西省中南部,东经112°15′至112°34′,北纬35°59′至36°16′之间。
总面积为226.5平方公里。
2. 气候条件新街矿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夏多风雨、秋冬多晴天。
年平均气温11.1℃,降水量为550毫米左右。
3. 地质构造新街矿区位于晋城坳陷南缘隆起带上。
地质构造复杂,主要由上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构成,其中煤炭资源丰富。
4. 生态环境新街矿区的自然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主要表现在水、土壤和大气污染等方面。
同时也存在着植被退化、野生动物减少等问题。
三、经济发展分析1. 历史沿革新街矿区原为晋城市南部的一个煤炭开采区,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设。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环保和能源转型的重视,该地区的煤炭产量逐渐减少,但其他行业也在逐步崛起。
2. 产业结构新街矿区目前以化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行业为主导,同时也发展了旅游业、物流业等服务性行业。
3. 经济指标根据2019年统计数据显示,新街矿区地区生产总值为30.1亿元,人均GDP为5.3万元左右。
其中工业增加值占比最大,达到了55%。
四、社会事务分析1. 教育事务新街矿区拥有完善的教育体系,共有小学、初中、高中等各类学校27所,其中普通高中5所。
2. 医疗保健新街矿区的医疗保健水平较高,拥有多家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
3. 社会治安新街矿区社会治安较好,公安机关开展了多项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
五、环境质量分析1. 大气环境新街矿区大气污染主要来自于工业排放和交通尾气等。
晋城地形沙盘模型分析报告
近日,我们针对晋城地区进行了地形沙盘模型分析,以探究该地的地貌特征和自然环境的空间格局。
通过对模型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晋城地区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形起伏较为明显。
整个地势由山地、丘陵和平原组成,横贯在晋城市中心的分水岭将地区划分为南北两部分。
南部地势相对较高,是晋城地势起伏最大的区域,山脉层次分明,错落有致。
北部地势相对平坦,是农田和平原区域。
在模型分析过程中,我们注意到晋城地区的河流网络十分发达。
主要河流有晋城河、沙河和汾河,它们贯穿整个地区,形成了复杂的水系。
河流的存在不仅丰富了地区的景观,也为当地的农业和工业发展提供了优势条件。
此外,晋城地区还有一些特殊的地貌景观值得关注。
其中之一是黄土高原,这是中国北方地区独特的地貌类型。
黄土高原地貌主要由黄土丘陵、沟壑和小山组成,土质贫瘠,且容易受到水土流失的影响。
在沙盘模型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黄土高原的特点,这对于合理开展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最后,我们也对晋城地区的城市规划做出了一些初步的分析。
通过模型观察,我们发现晋城市中心地区的建筑密集度较高,各
种市政设施相对集中,这表明市区发展步伐较快,城市功能完善。
然而,城市边缘地区的建筑密度相对较低,发展相对滞后。
这提示晋城可以进一步优化城市布局,加强城市边缘地区的发展,提升整体城市形象。
综上所述,通过对晋城地形沙盘模型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对该地的地貌特征、水系情况和城市规划有了初步的了解。
这将为晋城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帮助晋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目标。
晋城可行性报告一、引言晋城,这座位于山西省东南部的城市,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晋城面临着众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评估晋城在各个领域的发展潜力和可行性,我们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和分析。
二、晋城的基本情况晋城地处太行山脉南端,是山西省通往中原地区的重要门户。
全市总面积 9490 平方千米,下辖 1 个市辖区、4 个县,代管 1 个县级市。
截至_____年,常住人口约为_____万人。
晋城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 10℃至 12℃之间。
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煤炭资源,储量大、品质优,是全国重要的无烟煤生产基地。
三、经济发展现状近年来,晋城的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态势。
_____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_____亿元,同比增长_____%。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_____亿元,增长_____%;第二产业增加值_____亿元,增长_____%;第三产业增加值_____亿元,增长_____%。
工业是晋城经济的支柱产业,主要包括煤炭、电力、化工、机械制造等。
煤炭产业在工业中占据主导地位,但也面临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晋城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如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
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特别是旅游业。
晋城拥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和自然风光,如皇城相府、王莽岭、珏山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_____年,全市接待游客_____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_____亿元。
四、基础设施建设晋城的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公路方面,形成了以二广高速、晋焦高速、晋阳高速等为骨架的公路网络,实现了县县通高速。
铁路方面,太焦铁路、侯月铁路贯穿全境,正在建设的郑太高铁将进一步提升晋城的交通便利性。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供水、供电、供气、供热等设施不断完善,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断提高。
同时,晋城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晋城2020调研报告
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中部,是山西省重要的工业城市之一。
在2020年对晋城市进行了调研,以下是调研报告的主要内容。
首先,晋城市的经济发展持续稳定增长。
调研数据显示,晋城市GDP在2020年达到了50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
这一数字表明,晋城市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尤其是晋城市的工业经济表现突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以上,工业产值超过300亿元。
其次,晋城市的城市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城市交通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晋城市已建成了一座现代化的高速公路网,与周边城市和省内其他城市的交通联系更加便捷。
同时,晋城市也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在城市绿化、水资源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再次,晋城市的教育事业发展较为稳定。
晋城市拥有一批高水平的中小学和高等教育机构,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据统计,2020年晋城市的教育经费投入超过10亿元,师资力量也在逐年增加。
最后,晋城市社会事业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调研数据显示,晋城市在医疗保健、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投入较多,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相对较高。
同时,晋城市加大了对文化体育事业的扶持力度,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和体育比赛,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
综上所述,晋城市在2020年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就。
在经济、城市建设、教育和社会事业等方面都显示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然而,晋城市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环境污染和人口流失等。
因此,晋城市需要进一步加强各方面的工作,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山西省晋城市自然条件分析报告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班级:地信1201班规划1201班成员:李萱、李俊兴、陈丽雅、林佳亮指导老师:何晓蓉时间:2015/4/201自然生态环境特征1.1地理位置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山东与山西交界处,西与运城、临汾衔接、北与长治交界,东、南与河南省的新乡、济源、焦作接壤,地理坐标为北纬35度12′-35度42′,东经112度31′-113度14′,南北长约58.85公里,东西宽约62.75公里,面积约为9490平方里。
晋城市区位图1.2地貌环境晋城市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
山地和丘陵面积占总面积87.1%,其中山地占58.6%,丘陵占28.5%。
东部、西部和南部,群山连绵,山崇岭峻,北部和中部丘陵起伏,盆地相间。
盆地及山间宽谷占总面积的12.9%。
晋城市地处晋豫交界的泽州盆地中央,平面轮廓略呈卵形,境内丘陵、平原纵横交错,整个地区的地势呈北高,中、南部低的簸箕状。
其中丘陵面积577.9平方公里,平原面积116.7平方公里。
盆地及宽谷平原占总面积的12.9%。
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600-700米。
最高的中条山舜王坪,海拔2358米,最低处是丹河、沁河下游河谷地,海拔接近300米,抗震设防烈度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05g。
基本风压0.45kN/m2。
1.3地质环境晋城地层以古生界和新生界地层为主。
东部和西南部在陵川横水、大河口和迈河一带及阳城县羊圈底庙一带零星分布有太古界,阳城县羊圈底庙以南一带分布有元古界。
陵川大河口主要为片麻岩系地层;阳城县羊圈底庙一带以变质岩和片岩为主;陵川县和阳城县一带,由石英砂岩、石英岩状的砂岩、页岩、含海绿隶石石英砂岩夹页岩及含灰岩、泥灰质白云岩组成。
市区东部和南部分布有古生界寒武系,陵川、晋城、阳城和沁水呈弧形带状分布,奥陶系分布较广,石炭系主要分布于陵川、阳城、沁水,二叠系主要分布于沁水拗陷中,从高平、陵川经晋城到阳城、沁水弧形出路。
晋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概况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中南部,是山西省重要的制造业和煤炭生产基地。
随着开放的进程,晋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一、经济发展晋城市的经济以工业为主导,特别是以煤炭、化工、机械制造和食品加工为主要产业。
煤炭是晋城市的支柱产业,存在丰富的煤矿资源。
晋城市煤炭产量占全省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晋城市具有先进的煤炭加工技术,煤矸石综合利用率居全国前列。
化工产业也是晋城市的重要产业,涉及到石油化工、化肥、塑料、纺织等领域。
晋城市的食品加工业也比较发达,主要涉及到粮食、肉制品和饮料等领域。
此外,晋城市还有一些机械制造企业,主要生产建筑机械和农业机械。
晋城市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2000年以来,晋城市的GDP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居省内城市前列。
2024年,晋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36亿元,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增长。
城市工业总产值稳步上升,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工业增加值从2000年的43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284亿元。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二、社会发展晋城市的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教育是晋城市的重点发展领域之一,教育设施得到了大力改善,双语教育和职业教育得到了推广,高等教育机构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医疗卫生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医疗机构和医疗设备得到了改善,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文化事业也受到了重视,晋城市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和艺术展览,文化事业的发展得到了提升。
三、城市建设晋城市的城市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力改善。
交通网络不断完善,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交通设施得到了改善,方便了人们出行。
城市环境和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水质和空气质量得到了提升。
城市规划也得到了更新,新的商业区和居住区建设起来。
同时,晋城市注重保护文化遗产,历史文化街区得到了修缮和保护,旅游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四、民生改善晋城市加强了对民生的保障和改善。
山西省晋城市自然条件分析分析报告首先,晋城市气候宜人,属于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温度变化较大。
冬季寒冷而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年平均气温为11.5℃,最冷月份为一月,平均气温为-4.6℃,最热月份为七月,平均气温为25.9℃。
降水集中在夏季,年平均降水量为445.8毫米。
由于城市地处太行山脉脚下,受山势的影响,晋城市地势起伏较大,气温、降水等气候因素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
其次,晋城市地质资源丰富,特别是煤炭资源储量丰富。
晋城市位于世界著名的华北煤炭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煤炭作为传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晋城市的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除了煤炭外,晋城市还拥有一定的金属矿产资源,如铁、铜、锌等。
这些资源的存在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再次,晋城市的水资源较为丰富。
市境内有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交汇处,形成了丰富的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
晋城市境内有蓄水量较大的晋城水库和汾河等水域,为城市的农业灌溉和生产生活用水提供了保障。
同时,晋城市还积极开展水资源综合治理,注重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最后,晋城市的土地资源较为优越。
晋城市土地面积约为1.2万平方公里,拥有较大的农田面积。
城市周边的农田肥沃,适宜农作物的生长。
晋城市的农业以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为主,同时还种植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
农业的发展为城市的经济增长提供了稳定的农产品供给。
综上所述,晋城市拥有宜人的气候、丰富的煤炭和金属矿产资源、充足的水资源以及肥沃的土地资源。
这些自然条件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然而,城市在利用这些资源的过程中也要注意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避免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
只有合理利用和保护好这些优势资源,晋城市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人们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山西省晋城市自然条件分析报告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班级:地信1201班规划1201班成员:李萱、李俊兴、陈丽雅、林佳亮指导老师:***时间:2015/4/201 自然生态环境特征1.1 地理位置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山东与山西交界处,西与运城、临汾衔接、北与长治交界,东、南与河南省的新乡、济源、焦作接壤,地理坐标为北纬35度12′-35度42′,东经112度31′-113度14′,南北长约58.85公里,东西宽约62.75公里,面积约为9490平方里。
晋城市区位图1.2 地貌环境晋城市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
山地和丘陵面积占总面积87.1%,其中山地占58.6%,丘陵占28.5%。
东部、西部和南部,群山连绵,山崇岭峻,北部和中部丘陵起伏,盆地相间。
盆地及山间宽谷占总面积的12.9%。
晋城市地处晋豫交界的泽州盆地中央,平面轮廓略呈卵形,境内丘陵、平原纵横交错,整个地区的地势呈北高,中、南部低的簸箕状。
其中丘陵面积577.9平方公里,平原面积 116.7平方公里。
盆地及宽谷平原占总面积的12.9%。
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600-700米。
最高的中条山舜王坪,海拔2358米,最低处是丹河、沁河下游河谷地,海拔接近300米,抗震设防烈度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05g。
基本风压0.45kN/m2。
1.3 地质环境晋城地层以古生界和新生界地层为主。
东部和西南部在陵川横水、大河口和迈河一带及阳城县羊圈底庙一带零星分布有太古界,阳城县羊圈底庙以南一带分布有元古界。
陵川大河口主要为片麻岩系地层;阳城县羊圈底庙一带以变质岩和片岩为主;陵川县和阳城县一带,由石英砂岩、石英岩状的砂岩、页岩、含海绿隶石石英砂岩夹页岩及含灰岩、泥灰质白云岩组成。
市区东部和南部分布有古生界寒武系,陵川、晋城、阳城和沁水呈弧形带状分布,奥陶系分布较广,石炭系主要分布于陵川、阳城、沁水,二叠系主要分布于沁水拗陷中,从高平、陵川经晋城到阳城、沁水弧形出路。
近十年家乡晋城市变化调查报告[精选五篇]第一篇:近十年家乡晋城市变化调查报告近十年家乡晋城市变化调查报告前言:虽然仅隔半年,但每次回家,家乡都在一点一点地改变,或是在人们的住宅区多建了一片绿地,或是沿路的几个村庄已经拆除,又或是新的道路又畅通了,方便了一方人民。
十年时间,家乡发生的改变,近在眼前,无比熟悉,却又无比陌生。
正文:教育:十年前,我还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时我的小学还是平房,环境艰苦,教室里没有暖气,冬天取暖还是靠火炉。
那时每个年3级只有一个班,全校不到100个学生。
现在晋城市义务教育普遍率已达100%,高中毛入学率已达95%,比十年前分别增长10%和120%。
经济:2014年晋城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035.8亿元,相比2004年的244.51亿元增长3.23倍,年均速递增11.2%。
分产业来看,三产业比重为4.2:58.8:37.0,较2004年的5.7:63.5:30.8,第三产业(服务业)的比重同比提高6.2个百分点,服务业对全市的经济拉动作用逐渐增强。
农业方面,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干旱),播种面积减少二成,单产减少二成,粮食产量下滑,2014年粮食产量为73.0万吨,较2004年的80.03万吨有所减少。
工业方面,产业转型持续进行中,非煤炭行业对工业增长贡献持续增加,2014年达到62.8%。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稳定,农民收入快于城镇,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24907元,较2004年的8097元提高2.07倍,年均增速7.5%,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0087元,较2004年的3278元提高2.07倍,年均增速7.5%。
生活:随着经济的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较十年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是住房的变化,城镇化持续进行中,越来越多的居民搬进了小区,住进了楼房。
居住环境也有很大提高,绿化面积持续增长,“破墙透绿”工程进行中,共拆除无规划、占道路等影响市容的房屋1250间,拆除围墙3500米,拆除总面积达3万余平方米,新增绿地面积2.7万平方米,新建开放型通透式护栏1.2万米,充分展示了晋城的开放度和透明度,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形象。
山西省晋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报告说明:2005年9月,受山西省晋城市经济委员会委托,卫虎林教授主持承担了《山西省晋城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研究》课题,课题包括一个主报告和八个分报告(分别是煤炭、电力、冶铸、建材、丝麻、煤化工、农产品加工、高新科技等行业的分析报告)。
经过一年的研究,2006年9月完成课题。
2006年底,主报告《山西省晋城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经晋城市政府有关会议研究通过。
一、晋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一)晋城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根据晋城市第二次水资源评价结果,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3.05亿m3,(不含过境水3.92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1.3亿m3(不含过境水3.92亿m3),河川径流量为19.6亿m3,地下水资源量8.48亿m3,重复水资源量为6.73亿m3。
地表水资源量11.3亿m3中,沁河流域占58.5%,丹河流域占23.6%。
全市人均水资源量为572 m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于资源型缺水区域。
但在华北地区,特别是与其他煤炭主产地相比,属相对富水区。
表1 晋城市水资源情况表(单位:km2、m3)目前晋城全市水资源可利用量为7.76亿方(见表1),2004年,晋城全市总取水量为2.04亿方。
由于晋城市地形复杂,加之缺乏大型地表水控制工程,地表水的开发利用较少,2002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立项在沁河上游规划一座大型水库——张峰水库,水库设计总容量为3.89亿方,可供水量约为2.1亿方,与之配套的有晋城城市引水工程,供水管线从张峰水库到晋城地区。
如果坚持节水战略,目前的水资源可以支持晋城市2010年GDP实现1000亿的目标。
晋城市2004年总取水量为2.04亿立方米,其中城镇生活取水0.28亿立方米,工业取水1.03亿立方米,农业取水0.73亿立方米(包括农村人蓄吃水0.24亿立方米)。
按用水水源分类:河川径流为0.48亿立方米,其中沁河流域取水0.27亿立方米,占56.25%,丹河流域取水量0.18亿立方米,占37.5%,其它区取水0.03亿立方米,占6.25%;地下水取水量1.56亿立方米,(含深层岩溶水0.82亿立方米以及阳电提取岩溶泉水0.38亿立方米,郭壁提取岩溶泉水0.024亿立方米),其中沁河流域0.72亿立方米,占46.2%,丹河0.837亿立方米,占53.6%,其它区0.003亿立方米,占0.2%。
从万元GDP用水量来看,2004年晋城市万元GDP用水量为83.4立方米/万元,工业用水定额97.4立方米/万元,高于我国2001年万元工业产值取水量90立方米左右的平均水平,说明晋城市工业耗能水平比较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从人均水资源来看,按联合国规定的人均水资源丰水线(3000立方米/人)、警戒线(1700立方米/人)、和下限值(1000立方米/人),晋城市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为:最佳人口规模43.5万人,警戒人口规模76.8万人,最大人口规模130.5万人。
晋城市2004年人口总数达到212.2万人,超过水资源最大承载人口数,说明晋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较低,发展新上项目必须首先考虑水资源承载力。
(二)晋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目前晋城市土地现状为,土地总面积为949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07%。
其中平川1221.6平方公里,丘陵2704平方公里,山地5564.4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12.9%、28.5%、58.6%。
在总面积中,耕地282.6万亩,占19.85%;林地518.44万亩,占36.41%;草地65.41万亩,占4.6%;园地22.92万亩,占1.61%;水域18.45万亩,占1.3%;未利用地391.59万亩,占27.51%;城乡居民用地40.07万亩,占2.84%;工矿用地8.27万亩,占0.58%;交通用地12.1万亩,占0.85%;其他63.25万亩,占4.45%。
见表2。
表2 晋城市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其中,林地和草地主要分布在晋城市外围山地丘陵区。
园地主要分布在中部丘陵沟坝地区。
水域主要分布在沁水、陵川、高平、阳城和郊区的外围山地。
2005年晋城市人口密度为224人/平方公里,人均耕地1.29亩,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
根据“十一五”期间晋城工业行业拟建的重点项目测算,“十一五”期间,晋城市拟建工矿用地37528亩,其中煤炭行业用地需求6992亩,电力行业用地需求6863亩,化工行业用地19500亩,冶炼铸造行业用地需求909亩,建材行业用地896亩,纺织服装行业用地480亩,食品饮料行业用地407亩,医药行业用地93亩,其它行业用地1118亩。
“十一五”期间,晋城市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目标是通过土地复垦每年不低于8000亩,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不少于5000亩,来确保全市耕地193793.31公顷面积不减少,基本农田181720公顷稳中有升。
同时严格控制城镇建设用地年均不得突破1500亩,乡村建设用地不得突破2000亩。
优先安排煤炭、化工、电力、交通、水利等工业用地,确保国家、省、市重点工程用地37528亩,基本满足工业用地需要。
晋城市“十一五”土地规划可以满足上述用地需求。
(三)晋城市矿产资源承载力分析目前晋城市矿产资源主要包括:煤炭资源探明储量273.48亿吨,铁矿资源探明储量6245.8万吨,硫铁矿资源探明储量4084.6万吨,锰铁矿资源探明储量473万吨,铝土矿资源487.8万吨,石灰岩资源8624.万吨,硅石资源419.3万吨,粘土资源1918.4万吨,铁矾土资源229.8万吨。
沁水煤田煤层气资源丰富,煤气层含量平均15-25 m3/T,探明储量为5.35万m3。
就矿产资源承载能力而言,目前矿石资源年开发利用总量得到有效调控。
2005年矿石年总产量预计为6000万吨,矿业总产值100亿元,比2000年分别提高22%和226%,2010年矿石预计产量6500万吨。
2005年煤炭年生产总量控制和稳定在1亿吨左右,2010年预计在15000万吨,现有的煤炭资源储量可以支撑今后长远的经济发展,“十一五”期间煤炭资源承载力最强。
2005 年铁矿年产量稳定在400万吨(生铁年产量300万吨),“十一五”期间通过提高选矿水平和综合回收率,铁矿资源也具有较强的承载力。
2005年石灰岩矿产预测产量480万吨,其中水泥灰岩200万吨,电石灰岩30万吨,熔剂灰岩100万吨,石料灰岩150万吨,之后产量逐年递增,到2010年预测石灰岩矿产产量680万吨。
总的来看,“十一五”期间石灰岩矿产具有较强的承载力。
另外,粘土矿产2005年预测产量40万吨,2010年预测产量50万吨;白云岩2005年预测产量60万吨,2010年预测产量100万吨,现有的矿产资源总量完全可以支撑今后五年的经济发展需要。
花岗岩、大理石、硅石、重晶石等矿产资源按照市场需求生产,资源储量可以保证晋城市“十一五”期间工业发展需要。
(四)晋城市环境承载力分析工业污染源是晋城市水污染的最主要方面。
2004年晋城市工矿企业共排放废水5006万立方米,这些废水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直接造成地表水污染,在河道渗透地段造成地下水污染。
另外固体废弃物、废弃尾矿、工业废气等都会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
农业污染源主要是化肥、农药,这些成分大部分都残留在土壤和水分中造成污染。
2004年晋城市城镇生活污水排放1551万立方米,主要集中在城区及各县县城,生活污水基本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河流,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
2004年晋城市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点共设5个,点位分别是:自来水厂、气门公司、市环保局、技术学院、白马寺,监测项目包括PM10(可吸入颗粒物)、SO2、NO2。
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242天,占66.1%;首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118天,占32.2%。
空气质量优于Ⅱ级的为192天(含Ⅰ级6天),占52.4%;Ⅲ级为161天,占44.1%;Ⅲ级以上13天,占3.5%。
相比2003年优于Ⅱ级天数增加20天。
由于晋城市的能源结构以燃煤为主,这种高耗能经济结构对大气质量造成了较大的压力,SO2年排放量1.97万吨,TSP年排放量2.60万吨。
2000~2004年,市区空气中SO2和总悬浮颗粒物TSP等污染物浓度均不同程度超标,给环境造成了较大的负荷和压力。
从污染物角度分析,2004年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0.170mg/m3,超二级标准0.7倍;SO2日均值0.171 mg/m3,超二级标准1.85倍,全年逐月平均浓度呈两头高、中间低的态势;NO2年日均0.039 mg/m3,比2003年下降15.2%,而且2004年月平均浓度和日均值均低于一级标准。
二、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主要资源和环境问题(一)水资源利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1、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均,与晋城市工业布局不协调晋城市水资源总体情况是“富在沁河、贫在丹河;富在山区、贫在盆地;富在下游、贫在上游”。
沁河水资源总量7.07亿立方米,占全市水资源总量的54.2%;丹河水资源总量3.37亿立方米,占全市水资源总量的25.8%;其它区域2.61亿立方米,占20%。
根据近年来的统计数据分析,丹河流域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市的66%,沁河流域的工农业总产值仅占全市的25%。
根据《晋城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报告》,到2010年丹河流域需水量为1.29亿立方米,但可供量仅为0.75亿立方米,缺水0.54亿立方米,丹河流域为相对缺水区。
因此,“十一五”期间,晋城市工业规划应优先向沁河流域进一步集中;丹河流域已有的企业,要强化节约用水和资源的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
2、地面水开发利用程度低,地下水超采严重2004年晋城市取水总量2.04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取水总量1.56亿立方米,占晋城市取水总量的75%以上,占地下水资源量8.48亿立方米的18.4%;地表水取水总量0.48亿立方米,占地表水资源量11.3亿立方米(不含过境水量3.92亿立方米)的4.2%,对比可知晋城市地表水资源利用率非常低,而地下水资源存在资源超量开采的现象。
特别是丹河流域由于城市建设和工农业发展,高平市区、巴公、北石店及市区四个地下水集中开采区岩溶地下水位累计下降达69米、64米、53米、42米,地下水资源严重超采。
3、水资源污染加重,地下水和地表水水质下降晋城市的污染源按性质划分主要是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等类型。
其中从河流来看,晋城市的河流不同程度地均受到污染,尤其在设有入河排污口的河段,污染更为严重。
沁河67.3%河段水质良好,为Ⅱ类水质,但是在端氏——润城和西神头——延河泉河段水质为Ⅲ类,在润城——西神头段水质污染严重,为劣Ⅴ类水质。
丹河的整体水质比沁河更差,寺庄——任庄河段和高都——河东河段都为劣五类水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