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5万吨生物复合肥项目商业计划书
- 格式:docx
- 大小:50.40 KB
- 文档页数:42
年产5 万吨高浓度复合肥工艺设计(项目建议书)班级:姓名:学号:日期:年产5 万吨高浓度复合肥工艺设计(项目建议书)1.建设项目的目的和意义本项目是为了投资建设一个年产5万吨的高浓度复合肥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人多地少。
如何提高粮食产量,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已经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
化肥在粮食增产中起着巨大作用,在各项增产措施中,肥料增产作用大约占40%--65%。
我国化肥使用发展很快,1980年化肥施用量为1269万吨(养分),1998年达到4085万吨,增长2.2倍,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而这些年来,无论国际海事国内都开始大面积使用复合肥, 因为复合肥养分齐全,副成分少。
不仅复合肥的总养分含量较高,而且营养元素的种类也比较多,一般来说,复合肥含有二三种以上营养元素,这些营养元素都是农作物必需的营养成分。
复合肥中含氮、磷、钙、镁、硫、铁、锰、铜、锌、硼、钼、氯等农作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可满足作物对各种养分的需求。
同时,由于复合肥副成分少,一般不含任何无用的副成分,对作物土壤无毒害作用,可减少甚至消除副成分带来的不良影响。
土壤是农业的基础,肥料是作物的“粮食”。
化肥是当前粮食生产增长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物质支持。
复合肥具有养分含量高、副成分少且物理性状好等优点,对于平衡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促进作物的高产稳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根据全国化肥试验网的测试结果:合理的氮磷钾配合,可使水稻增产40.8%,玉米增产46.1%,小麦增产56.6%,棉花增产48.6%,油菜籽增产64.4%,大豆增产17.9%。
因此发展高浓度复合肥势在必行。
而目前国内复合肥生产技术离国际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而国内复合肥也满足不了需求,需要大量进口,因此,投资此项目的前景还是比较乐观,有很好的投资潜力。
2.市场预测及分析复合肥料作为化肥品种之一,由于其养分利用率高、平衡吸收、节省劳力等优点,已被人们广泛接受。
有机复合肥料项目合作计划书目录前言 (4)一、工艺先进性 (4)(一)、有机复合肥料项目建设期的原辅材料保障 (4)(二)、有机复合肥料项目运营期的原辅材料采购与管理 (5)(三)、技术管理的独特特色 (6)(四)、有机复合肥料项目工艺技术设计方案 (8)(五)、设备选型的智能化方案 (9)二、风险应对评估 (10)(一)、政策风险分析 (10)(二)、社会风险分析 (10)(三)、市场风险分析 (10)(四)、资金风险分析 (11)(五)、技术风险分析 (11)(六)、财务风险分析 (11)(七)、管理风险分析 (11)(八)、其它风险分析 (12)三、背景和必要性研究 (12)(一)、有机复合肥料项目承办单位背景分析 (12)(二)、有机复合肥料项目背景分析 (13)四、工程设计说明 (14)(一)、建筑工程设计原则 (14)(二)、有机复合肥料项目工程建设标准规范 (14)(三)、有机复合肥料项目总平面设计要求 (14)(四)、建筑设计规范和标准 (15)(五)、土建工程设计年限及安全等级 (15)(六)、建筑工程设计总体要求 (15)五、危机管理与应急响应 (15)(一)、危机管理计划制定 (15)(二)、应急响应流程 (16)(三)、危机公关与舆情管理 (17)(四)、事故调查与报告 (18)六、有机复合肥料项目收尾与总结 (19)(一)、有机复合肥料项目总结与经验分享 (19)(二)、有机复合肥料项目报告与归档 (22)(三)、有机复合肥料项目收尾与结算 (24)(四)、团队人员调整与反馈 (25)七、人员培训与发展 (26)(一)、培训需求分析 (26)(二)、培训计划制定 (27)(三)、培训执行与评估 (28)(四)、员工职业发展规划 (30)八、质量管理与监督 (31)(一)、质量管理原则 (31)(二)、质量控制措施 (33)(三)、监督与评估机制 (34)(四)、持续改进与反馈 (36)九、成本控制与效益提升 (39)(一)、成本核算与预算管理 (39)(二)、资源利用效率评估 (41)(三)、降本增效的具体措施 (43)(四)、成本与效益的平衡策略 (45)十、供应链管理 (46)(一)、供应链战略规划 (46)(二)、供应商选择与评估 (47)(三)、物流与库存管理 (48)(四)、供应链风险管理 (49)前言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项目合作是激发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共赢战略的关键手段。
一、项目背景和目标1.1项目背景:介绍年产微生物复合肥5万吨项目的背景信息,包括市场需求、政策支持等方面的情况说明。
1.2项目目标:明确项目的目标,包括年产5万吨微生物复合肥的生产能力、市场占有率等方面的具体目标。
二、可行性研究内容和方法2.1可行性分析内容:分析项目的市场可行性、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行性等方面的内容。
2.2可行性分析方法:介绍可行性研究所采用的方法论,包括市场调研、技术评估、成本分析等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三、市场可行性分析3.1市场规模和需求:分析微生物复合肥市场的规模和需求情况,包括国内外市场规模、发展趋势等方面的信息。
3.2市场竞争格局:分析微生物复合肥行业的竞争格局,包括主要竞争对手、市场份额等方面的情况。
3.3市场前景和机会:分析微生物复合肥市场的前景和机会,包括政策倾斜、技术创新、市场增长等方面的因素。
四、技术可行性分析4.1生产工艺和设备:介绍微生物复合肥的生产工艺和设备情况,包括原材料处理、发酵过程、产品制备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4.2技术优势和创新:分析项目在技术方面的优势和创新点,包括产品研发、生产工艺改进等方面的特点。
4.3技术可行性评估:对项目的技术可行性进行评估,包括技术难点、生产效率等方面的指标评估。
五、经济可行性分析5.2收益预测和风险评估:预测项目的年产值、销售收入和投资回报率等经济指标,并对项目的风险进行评估。
5.3成本分析:对项目的生产成本、管理费用等进行详细分析,包括原材料成本、人工费用等方面的情况。
六、社会可行性分析6.1环境影响评估:对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包括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方面的情况。
6.2社会效益评估:分析项目对社会的带动效益,包括就业岗位增加、税收贡献等方面的情况评估。
七、项目实施计划7.1项目进度安排:制定项目的详细时间安排表,包括前期准备、建设周期、试运行等各个阶段的时间节点。
7.2资源需求和保障:说明项目所需的人力、物料、设备等资源的需求和保障计划。
年产5万吨生物复合肥项目商业计划书目录第一部分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21.项目提出的背景 (2)2.项目投资环境 (4)2.1所处区位 (4)2.2社会环境 (6)2.3政策环境 (7)3.项目规划 (10)3.1项目建设规划 (10)3.2项目建设条件 (10)3.3项目实施及产品方案 (10)3.4环境保护 (12)第二部分项目建设的商业性分析.. 131.行业分析 (13)1.1市场现状与预测 (14)1.2竞争分析 (16)2.市场营销 (18)2.1当前化肥营销中的问题及对策 (18)2.2本公司的营销策略 (21)3.风险分析 (26)3.1政策风险 (26)3.2管理风险 (26)3.3成本控制风险 (27)3.4财务风险 (27)3.5投资风险 (28)3.6市场风险 (28)第三部分项目建设的经济性分析.. 291.项目资金筹措与运用计划 (29)2.财务评价基本数据说明 (29)3.财务评价 (30)4.不确定性分析 (30)附件.. 32第一部分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分析1.项目提出的背景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的承诺,2006年12月11日中国对外资开放化肥批发零售市场。
化肥流通体制改革也即将出台,加速了化肥行业完全市场化进程进入八十年代后,我国大部分土壤主要施用化学肥料,造成土壤退化、土地板结、有机质和有益微生物减少、农田生态失衡、产品品质下降的严重后果,这种状况急需改变。
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不断增加,耕地逐渐减少,农业作为我国基础产业的地位更显重要,因此发展科技含量高的新型肥料,以保障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据FAO(世界粮农组织)肥料年鉴的有关报道,世界肥料的发展方向是向多成分、多功能、高浓度、高效、无污染的方向发展。
走有机、无机、生物结合之路。
发达国家施用的肥料70%以上是复混肥料及专用肥。
我国自八十年代开始施用复混肥和专用肥,至今产量仅占化肥市场的7.69%,而且肥效普遍不高。
复合肥项目投资计划书
包括:
项目概况、市场分析、技术方案、商业分析、资金要求、财务分析、
附录等内容。
一、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背景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发展,农业生产体系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复合肥作为新兴的农业技术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农作物的生长期,复合肥可以提供综合的营养,改善土壤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从而节
约农作物的使用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土地的利用率。
2、本项目简介
本项目是一个以投资复合肥制造工厂为主的项目。
本项目旨在为经营
者带来实际财富,不仅要改进现有的农业技术,而且还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并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二、市场分析
1、市场需求
复合肥的市场需求变得越来越大,在农作物的日常生长和发育过程中,复合肥的应用越来越频繁,因此市场需求也会越来越大。
根据市场调查显示,复合肥市场正在不断增长,逐渐形成巨大的购买力,投资者有望获得
较大的经济收益。
2、竞争分析。
生物有机肥开发项目商业计划书观念、推进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举措。
2、保护环境:生物有机肥料是一种绿色环保肥料,可以有效地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防止农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
3、提高农产品品质:生物有机肥料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满足人们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
二、可行性:1、市场需求: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增加,有机农产品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生物有机肥料作为有机农产品的基础,市场前景广阔。
2、资源优势:下花园区拥有丰富的畜禽养殖资源和农作物秸秆资源,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生物有机肥料的生产。
3、技术支持:生物有机肥料生产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可以得到专业技术人员的支持和指导。
第四章项目选址本项目选址在下花园区,主要是考虑到该地区拥有丰富的畜禽养殖资源和农作物秸秆资源,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生物有机肥料的生产。
此外,该地区交通便利,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完善,也为项目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第五章项目市场分析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增加,有机农产品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生物有机肥料作为有机农产品的基础,市场前景广阔。
目前,国内生物有机肥料市场规模已经达到数百亿元,而且市场需求仍在不断增加。
本项目建设的生物有机肥料生产线,可以满足当地农业生产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向周边地区提供有机肥料,开拓更广阔的市场。
第六章项目建设规模及规划区域本项目建设年产1——3万吨的生物有机肥生产线,选址在下花园区。
生产线主要包括有机废弃物的收集、处理、发酵、加工等环节。
规划区域包括生产车间、原料库、成品库、办公区、员工宿舍等。
第七章项目建设技术方案本项目采用专用设备和技术,将各种有机废弃物加工成生物有机肥料。
具体技术方案包括:有机废弃物的分类、收集、运输;发酵过程的控制;加工过程的控制等。
第八章项目投资估算本项目总投资为346万元人民币,其中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金投资等。
具体投资估算详见投资估算表。
年产50000吨高浓度复合肥项目建议书目录1.项目建设目的和意义1.1项目提出的背景和依据1.2投资的必要性及经济意义2.市场初步预测分析2.1产品前景分析2.2产品需求预测3.产品方案和生产规模4.工艺技术初步方案4.1原料线路4.2生产方法4.3技术来源4.4工艺流程图5.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的供应5.1可用原材料5.2原材料选择6.建厂条件和厂址初步方案6.1地理位置6.2厂址自然条件6.3场内基础设施条件6.4原材料供应7.公用工程和辅助设施初步方案8.环境保护9.工厂组织和劳动定员估算9.1工厂组织9.2劳动定员估算10.项目实施初步规划11.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案12.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初步评价(达产100%后,每年)13结论与建议年产50000吨高浓度复合肥项目建议书1.项目建设目的和意义1.1项目提出的背景和依据随着氮磷钾高浓度复合肥市场竞争的愈发激烈,建设氮磷钾高浓度复合肥生产项目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我国复合肥中等养分配比(15—15—15)的通用型产品仍是主流,其市场占有率达到54%,而专用型复合肥约占46%,但是大型企业仍以生产养分含量大于40%的高浓度产品为主。
目前高浓度复合肥的发展现状已与实际需求不符,土壤养分大量累积、肥料价格高昂等新形势需要精确的综合管理养分。
我国NPK三元复合(混)肥发展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采用团粒法生产混配肥料。
初始主要采用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尿素-钙镁磷肥-氯化钾、氯化铵-过磷酸钙-氯化钾、硫铵-过磷酸钙-氯化钾等系列生产低浓度(二元养分≥20%,三元养分≥25%)和中浓度(养分≥30%)混配肥料。
近年来,则采用尿素-磷铵-氯化钾、硝酸磷肥-氯化钾、氯化铵-磷铵-氯化钾、硝铵-磷铵-氯化钾以及硫铵-磷铵-氯化钾系列生产高浓度(养分≥40%)的混配肥料。
根据全国化肥试验网的测试结果:合理的氮磷钾配合,可使水稻增产40.8%,玉米增产46.1%,大豆增产17.9%。
一、项目概况1、项目建设地点2、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二、建设项目的目的和意义1、农业方面:2、工业方面:三、复合肥市场预测1、我国复合肥生产现状2、复肥市场预测和前景展望3、复合肥价格分析四、产品方案与生产规模1、产品方案2、产品质量3、建设规模五、工艺技术初步方案,采用原料路线,生产方法1、生产工艺方案的比较选择2、工艺流程描述六、原料,燃料及动力供应七、节水、节能1、概述2、设计依据3、节能措施4、节水措施八、环境保护1、设计采用的环境保护标准2、拟建项目的主要污染源及污染物3、环境保护综合利用论述九、经济效益分析1、成本费用估算2、盈利能力分析3、不确定性分析十、结论及建议一、项目概况1、项目建设地点S省H市Y县化工集中区2、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1)政策优惠H市丫县规划成立化工项目聚集区,该区内建设项目享受丫县各种优惠政策,本项目拟在化工项目聚集区内建设。
(2)土地方面项目拟建在Y县规划化工项目聚集区内,该区拥有化工项目建设预留地,提供充足的土地储备。
(3)交通运输方面H市境内公路四通八达,多条省道和国道交叉其中,更有许多铁路、高速公路途径H市,并在其设站。
(4)电力供应方面H市电力发展迅速,35千伏变电站M座,110千伏变电站N座,220千伏变电站1 座,供电能力坚强科学有序。
(5)水资源方面项目建设地点近邻H河,年均引水4.3亿立方米。
H市淡水资源充足,地下浅层淡水总储量x 亿立方米。
(6)原料供应方面本项目的主要原料是煤,H市(尤其是丫县)及周边地区煤矿储量丰富,原料充足。
二建设项目的目的和意义1、农业方面:客观而言,复合肥即将并且在某些地区已经成为一种主要的肥料产品,随着农业的迅速发展,在我国及国际际肥料市场中的地位日愈重要。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是世界上肥料使用量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总需求量的20%以上。
因此,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尤其是肥料市场是长期稳定的。
S省是一个农业大省,盛产小麦、玉米、红薯、棉花、烟草、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施肥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对肥料尤其是复合肥的需求量很大,市场操作空间非常开阔。
年产5万吨生物复合肥项目商业计划书目录第一部分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21.项目提出的背景 (2)2.项目投资环境 (4)2.1所处区位 (4)2.2社会环境 (6)2.3政策环境 (7)3.项目规划 (10)3.1项目建设规划 (10)3.2项目建设条件 (10)3.3项目实施及产品方案 (10)3.4环境保护 (12)第二部分项目建设的商业性分析.. 131.行业分析 (13)1.1市场现状与预测 (14)1.2竞争分析 (16)2.市场营销 (18)2.1当前化肥营销中的问题及对策 (18)2.2本公司的营销策略 (21)3.风险分析 (26)3.1政策风险 (26)3.2管理风险 (26)3.3成本控制风险 (27)3.4财务风险 (27)3.5投资风险 (28)3.6市场风险 (28)第三部分项目建设的经济性分析.. 291.项目资金筹措与运用计划 (29)2.财务评价基本数据说明 (29)3.财务评价 (30)4.不确定性分析 (30)附件.. 32第一部分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分析1.项目提出的背景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的承诺,2006年12月11日中国对外资开放化肥批发零售市场。
化肥流通体制改革也即将出台,加速了化肥行业完全市场化进程进入八十年代后,我国大部分土壤主要施用化学肥料,造成土壤退化、土地板结、有机质和有益微生物减少、农田生态失衡、产品品质下降的严重后果,这种状况急需改变。
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不断增加,耕地逐渐减少,农业作为我国基础产业的地位更显重要,因此发展科技含量高的新型肥料,以保障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据FAO(世界粮农组织)肥料年鉴的有关报道,世界肥料的发展方向是向多成分、多功能、高浓度、高效、无污染的方向发展。
走有机、无机、生物结合之路。
发达国家施用的肥料70%以上是复混肥料及专用肥。
我国自八十年代开始施用复混肥和专用肥,至今产量仅占化肥市场的7.69%,而且肥效普遍不高。
针对我国国情,我们研制了生化复合肥,这种肥料是根据植物生长营养学、“养分归还”、“最小养分定律”及平衡施肥的原则等学说以及土壤的理化性、生物特性、农业生态学的原理,采用了生物工程技术、连续发酵技术、稀土元素应用技术、增效技术、改性调理技术、测土配方技术、土壤调理技术、植物调节技术、强度辅料、常温烘干、一次成型等多种技术,经独特的工艺制造而成的。
这种肥料集解磷、解钾和固氮功能于一体,既具有生物肥的长效作用、又具有微肥的增效作用,还有有机肥的稳效作用。
它含有农作物必需的多种营养元素,符合肥料多成分、多功能、高效的发展方向,起到了平衡施肥作用。
经全国南北方数百万亩农田施用证明:具有肥效显著(增产幅度5%-20%)、省时、省力、肥力强、肥期长、改良土壤、增加地力、不板结土地、使作物抗旱、抗寒、抗倒伏、防病虫害、早熟和提高果实品质等特点。
该肥适用于龙眼、荔枝、香蕉、甘橘、芒果、黄瓜、豆角、辣椒、番茄、西瓜、白菜、油菜、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花生、甜菜、甘蔗、烤烟等各种蔬菜、果树、粮食作物及部分野生植物(如草本咖啡豆等)。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无污染、无毒、无公害、高质量绿色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加。
能够满足生产绿色食品作物需要的则是生化复合肥、生物肥。
无机肥肥效快,在土地肥力充分的情况下合理施用,增产效果显著,但对土壤土质损害较大。
有机肥肥效缓慢,却有利于土壤结构的良性循环,但传统的有机肥费工、费时农民不愿施用。
根据各类肥料的不同特点,我们研制出一种以有机为主、无机为辅、同时含有有益微生物的多功能有机肥料。
该肥具有肥效速缓结合,能满足不同农作物,不同生长时期对各种养分的需求,使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得到平衡补充。
生物复合肥具有如下特点:1.该肥含有大量有机物质,还含有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氮、磷、钾元素及多种中、微量元素,养分全,是一种完全肥料。
2.肥效稳、肥期长,施入土壤后,其所含的有机态养分,经微生物分解转化可释放出各种矿质养分供作物吸收利用,并不断地释放出二氧化碳,促进作物的光合作用。
3.含有大量有机质和腐殖质,经微生物分解转化后,有一部分腐殖质具有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增强土壤保水性、保肥性,并可改善土壤可耕性,提高土壤温度,从而提高了土壤调节水、肥、气、热的功能,土壤肥力也随之上升。
4.该肥含有的多种营养元素是土壤微生物取得能量和养分的主要来源,可使土壤中有益,微生物大量繁殖,活动显著增强,这样可以抑制多种病源菌的生长,增强作物的抗病力和抗逆性。
5.肥料在分解转化过程中形成的胡敏酸、维生素等多种酶物质能够改善作物营养、加强作物新陈代谢、刺激作物生长、提高作物对养分的利用、改善作物品质、减少污染源、促进农田生态循环的良性发展。
6.可规模化处理猪、牛、羊、鸡粪便技术,采用高科技连续发酵技术、有机无机结合配制及造粒粘结剂技术等各种处理技术。
7.利用微生物技术,加速有机物腐熟、催化剂技术。
例:猪、牛、羊、鸡粪便、秸秆等。
我国是农业大国,有两千多个县,农作物耕种面积约20多亿亩、年需化肥一亿五千多万吨。
而我国现有年产化肥能力不足三分之二,尤其是优质化肥,更依赖进口。
由于使用化肥逐年增加,单质化肥养分单一,加之农民施肥欠科学,造成施肥浪费、不合理,造成投入与收益比例失调。
生物复合肥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可以减少施肥次数,满足不同土壤作物养分的需要,具有省时、省力、节约资金和能源的优点。
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将单质化肥制造成复混肥施用。
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施用复肥占化肥的70%以上,美国规定平均每50公里直径的土地上就建一个复肥厂。
我国复肥年平均用量仅占全年化肥用量的7.69%,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多为通用性复肥,专用肥很少,品种单一,质量不高,难以满足农作物、生态、市场需求。
高效生物复合肥是在由过去的矫正施肥,转入多种营养成分配合的“平衡施肥”基础上应运而生,根据土壤的不同类型、农作物的生长需求,结合当地气候条件,采用测土配肥、灵活配方,适用于分散办厂(一般以县或几个乡镇为单位)。
足一种优于化肥和普通复肥,极具潜力和广阔市场前景的肥料。
2.项目投资环境2.1所处区位地理环境兰州是甘肃省的省会,处在东经102°30"-104°30"、北纬35°5"-38°之间,位于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在大西北处于“座中四连”的独特位置。
市区南北群山对峙,东西黄河穿城而过,蜿蜒百余里。
城市依山傍水而建,层峦叠嶂,既体现了大西北的浑壮雄阔,又展现了江南的清奇秀丽。
兰州现辖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红古五区和永登、榆中、皋兰三县,全市总面积1.31万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631.6平方公里。
兰州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市区海拔平均高度1520米,年均气温11.2℃,年均降水量327mm,全年日照时数平均2446小时,无霜期180天以上,是比较理想的居住和投资创业之地。
全市总人口314万人,其中城市人口207万人,居住着汉、回、藏、东乡、裕固、撒拉等38个民族。
兰州西汉时设立县治,取“金城汤池”之意而称金城。
隋初改置兰州总管府,清康熙时隶属甘肃行省,省会由陇西迁至兰州。
1941年正式设市,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
200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04.3亿元,比上年增长11.4%,增幅创1995年以来的最好水平。
三种产业比例调整为4:54:42,社会固定生产投资完成231.9亿元,增长10.1%。
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前六年实现小康社会,兰州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确立的“创业实干打硬仗,建设创业型城市”的指导思想,在全市掀起一个“全民创业、全市创业、全方位创业”的高潮。
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速产业升级换代,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把兰州建成黄河上游重要的经济中心,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重要支撑点和辐射源。
兰州是黄河上游最大的工业城市和西部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重点布点建设的老工业基地之一,经过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与发展,工业化水平迅速提高,初步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电子、医药、轻纺、建材为主体,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成为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和机械装备工业基地。
全市有工业行业40多个,产品品种2万余种,工业精品5000多种。
近年来随着工业经济结构调整,高分子合成材料、生物制药、精细化工、新型建材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很快,已逐渐成为兰州新的经济增长点商业贸易兰州自古就是“丝绸之路”上的商埠重镇和著名的“茶马互市”,现已发展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
多层次、规范化的市场体系建设日益完善,流通服务功能明显增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相对活跃,大商贸、大流通、大市场格局初步形成,辐射面达西部8省区,近400万平方公里和3亿多人口。
商贸流通业整体水平得到提升,超市和连锁经营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2004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28亿元,同比增长12%。
2.2社会环境以三版城市总体规划为龙头,实施“东扩西进、南伸北拓”战略,积极探索环境立市、特色建市的新路子,不断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重点抓好路桥工程、城市给排水管网、燃气热力管网、电信电力管网建设。
近几年实施了多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小西湖、银滩等6座黄河大桥建成使用,南、北滨河路等道路拓建完成。
城市自来水生产能力130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19.1万吨/日。
城区大气污染综合整治工程积极推进,清洁能源改造力度加大,天然气用户发展到近30万户,大气环境质量有了新的改善。
兰州是我国重要的科研基地,拥有以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为主体的各类科研和开发机构近1200多家,以兰州重离子加速器为代表的国家重点实验室9个,国家级、省部级工程技术中心和试验基地28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25万人。
有相当数量的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和学科带头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2名。
每年取得科研成果近500多项,人才密度名列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创建于1909年的兰州大学是中国著名的综合性重点大学和首批博士学位授权点之一。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是西北地区师资和少数民族教育培训中心该项目建立在具有良好的投资软硬环境的地方,无疑会在政策、基础设施、社会环境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发展潜力。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该项目顺利实施的有利保障。
2.3政策环境1992年国家批准兰州为内陆开放城市以来,兰州的投资软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对外交流不断加强,先后与日本国秋田市、土库曼斯坦阿什哈巴德市、美国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杨市、俄罗斯奔萨州奔萨市、英国乔利市、毛里塔尼亚努瓦克肖特市等7个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与美国兰辛市、埃及法尤姆省、斯洛伐克兹沃伦市、日本青森县八户市、大分县、静岗县庵原郡、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市、美国佐治亚洲亚特兰大市、菲律宾阿尔贝省、南斯拉夫莱斯科瓦茨市、葡萄牙大波尔图区迈亚市和匈牙利绍莫吉州科波什瓦尔市等12个城市缔结为友好合作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