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地区雾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637.84 KB
- 文档页数:8
环渤海大雾形成的观测和模拟分析及影响机制研究环渤海大雾形成的观测和模拟分析及影响机制研究一、引言环渤海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经济和交通中心之一,然而,该地区却经常受到大雾的侵袭,给人们的生活和交通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因此,研究环渤海大雾的形成机制,并通过观测和模拟分析来准确预测大雾天气的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环渤海大雾的观测和模拟分析1.观测方法通过使用卫星遥感、探空观测、地面气象站观测等手段,可以全面观测环渤海地区大雾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
例如,利用卫星遥感可以获取大范围的云雾情况,通过探空观测可以获取不同高度的大气参数,地面气象站观测可以获取地面的温湿度、能见度等信息。
2.模拟分析方法通过利用数值模式对环渤海大雾的形成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大雾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数值模式能够模拟大气运动、湿度变化等过程,预测大雾发生的时间和范围。
同时,模拟结果可以与观测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并对未来的大雾发生进行预测。
三、环渤海大雾的影响机制1.气象条件大雾的形成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
在环渤海地区,大雾通常出现在冬季和春季,主要是因为此时地面温度较低,湿度较大,与冷空气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不利于散热的温度逆转层,同时存在较强的地面风场变化和湿度输送等。
2.地理地形环渤海地区的地理地形特征也对大雾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这里地势平坦,且海陆相互交错,地表湿度较高,加上陆海风场的相互作用,容易形成大雾天气。
例如,海面上升的湿空气通过海岸线和河道进入内陆地区,与内陆较冷的地面空气相遇形成雾气。
3.人为因素环渤海地区的人类活动也对大雾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
工业排放物、交通尾气等排放的污染物会加剧大雾的发生和发展。
此外,城市化的加快使得大气中颗粒物浓度增加,也有利于大雾的形成。
四、结论与建议通过对环渤海大雾的观测和模拟分析以及影响机制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大雾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进一步改进大雾预测模型,能够准确预测大雾的发生时间和范围,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减轻大雾对经济和交通的不利影响。
渤海水域的航行环境关键词:气温风降水湿度(1) 气温该海区气温除具有纬度差异外,又具有海陆之间的温差,变化比较和缓,由南向北和由西向东递减,每年平均气温8-10 度1月份平均气温为零下6-8度, 7月份平均为22-24 度,夏季整个海区海水温度均在28 0C以下,海面上的气温不高,只有海面上较长时间吹来陆风时,沿岸海面的气温才会升高到30-5 度。
冬季则由于强劲的冷空气的侵袭,气温可降到零下10-5 0度(2)风况渤海海区具有明显的季风特征,冬季风自10月盛行到来年3月,盛行期约6个月,主要是偏北风,其中又以西北风为主,风向稳定,风力较强;夏季风的盛行期为_5}-8月,7, 8月为夏季风的极盛时期。
风向偏南,以东南风为主,风向不很稳定,风力较弱,由于地理条件的原因,东南季风的特征不甚明显。
冬、夏季风期之间各有一个过渡期,由冬到夏的过渡期稍长,由夏到冬的转变则比较快。
渤海海区的风力是北部海域大于南部海域,远海大于沿岸,这是由气压梯度和海陆摩擦力的差异造成的。
从季节分布看,冬季风力最大,尤以1月为甚,月平均风力达_5 级,春季次之,夏季最小,秋季又逐渐增大。
从地理位置分布看,渤海海峡风力较大,而西部沿岸较小。
辽东湾平均风力全年以春季最大,但全年最大值出现在11月,月平均风力为4}-_5级;夏季较小,8月平均风力为3级。
渤海西岸平均风力以春季最大,尤以4月为甚,一般为3 }-4级,冬季次之,夏季8月最小,平均风力为3级。
长兴岛、渤海海峡平均风力以秋末和冬季最大,月平均风力一般为4}-_5级,春季次之,夏季最小,平均风力为2}-3级。
大风是该海区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
8级以上大风口数年平均可达60天左右,6级风以上大风口数平均在100天左右。
从季节上看,四季都有出现,而以冬季强度最大,春季次数最多。
北向和南向大风较多,偏东大风有时出现。
冬季大风多而稳定,持续时间也长。
春季偏南和偏北大风相互交替出现,周期性明显,一般为6}8级,持续时间不长。
初一地理环渤海海雾知识点总结
初一地理环渤海海雾知识点总结
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海雾分布及其特征:
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海雾分布不均匀,出现的季节也不完全一样。
渤海的海雾只出现在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沿海水域;黄海全海区基本上都有雾;东海的雾多出现于中国沿岸,日本西南海域和琉球群岛几乎不出现海雾;南海的雾只局限于中国沿岸水域。
山东半岛东岸、朝鲜半岛西岸和舟山群岛为3个多雾中心。
海雾的时间变化,南海始于1月中旬,终于4月中旬,雾期为3个月;台湾海峡始于2月中旬,终于6月中旬,雾期为 4个月;东海始于3月,终于7月中旬,雾期为4~5个月;黄海始于3月中旬,终于8月中旬,雾期为5个月。
可见在空间分布上,雾区随纬度的增高而扩大;在时间变化上,雾期也随纬度的增高而延长。
至于在近海水域,则岛屿雾恒多于岸滨雾。
通过对海雾的`观测和调查,了解它的属性和分布变化的规律,进一步应用天气学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可以进行海雾的预报。
总结:此外已提出一些动力学模式,试作海雾的数值预报;通过模拟实验,可研究海雾的生消过程和作用机制。
同学们会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哦。
渤海湾北部沿岸大雾天气特征章晗【期刊名称】《气象科技》【年(卷),期】2017(045)004【摘要】对近30年渤海湾北部葫芦岛站出现大雾天气时的气压场进行模糊聚类分析,采用4个客观指标确定了最优分类数,并对各聚类的气压场分布、各聚类大雾频数逐月变化、大雾发生期间风向风速和能见度日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葫芦岛站点出现大雾时气压场可分为4类:冷锋前部型、高压前部型、高压后部型、鞍型场型,冷锋前部型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夏季,高压前部型和鞍型场型主要发生在冬季和春季,高压后部型全年均可发生,4类中只有鞍型场类年频数趋势系数通过了95%信度检验.在低压冷锋锋面前部型和高压后部型中风速以西南风为主,而高压前部型中受海陆风效应影响,北风风向百分比多于西南风向,鞍型场中西南风百分比多于北风风向.%The pressure fields for the heavy fog events occurred at Huludao weather station around the Northern Bohai Bay for nearly 30 years a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Fuzzy C-Means (FCM) Clustering Algorithm,and the optimal cluster number is decided based on four scalar validity measures,and then the pressure pattern and monthly frequency for each cluster,wind direction and magnitude,relative humidity,diurnal variation of visibility at the weather station are also studi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ssure patterns for heavy fog weather at the Huludao st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ahead of a cold front,ahead of a high pressure system,rear of a high pressure system,and col pressure field.The patternahead of a cold front occurs mainly in spring and summer,while patterns ahead of a high pressure system and col pressure field happen mostly in winter and spring,and that in the rear of a high pressure system can arise all the year,within which the annual frequency of heavy fogs for only col pressure pattern passed the 95 % significant test.For patterns ahead of a cold front and rear of a high pressure system,the prevailing wind during a heavy fog is southwesterly,because of the effect of land and sea breeze in the rear of high pressure,the percentage of northerly is higher than that of southerly,but the percentage of southwest wind is higher in the col pressure field.【总页数】4页(P725-728)【作者】章晗【作者单位】解放军92493部队气象台,葫芦岛12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467【相关文献】1.环北部湾沿岸珍珠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环北部湾沿岸珍珠文化系列研究论文之三 [J], 廖国一2.渤海湾西部沿岸地区气温特征的观测研究 [J], 朱莱茵;许映军;崔维佳;顾卫;黄树青3.渤海湾西北部沿岸主要入海河流表层沉积物中无机碳形态研究 [J], 张永;高学鲁;王允周4.渤海湾沿岸电厂高温水排放分布特征研究 [J], 余治5.渤海湾南部沿岸海区1992~1995年结冰特征与分析 [J], 于永海;王仁树;陈伟斌;严德成;金洪太;许翀;李金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沿海海雾、气旋、台风、冬防和通航环境的分析、特点、对策一、中国沿海海雾的分析、特点、对策因中国沿海海雾带来的能见度不良造成船舶碰撞,搁浅,触礁的海损和海难事故时有发生,作为航海人员能了解海雾的形成和影响,熟练掌握并遵守能见度不良时的避碰规则,特别重视雾航的注意事项并落实相应雾航措施,对确保雾中沿海航行安全关系重大。
(一)概要介绍我国沿海雾的分布情况。
我国的黄海中部和南部,长江口及舟山群岛,北部湾是三个相对多雾的海域,海南岛以南,台湾以东海面受暖流影响,常年水温较高,很少有雾;而海雾出现最频繁的是成山头和石岛一带海面;渤海海峡附近也是多雾地带,而渤海的雾情相对少一些,冬季常有蒸气雾出现。
从范围看,舟山群岛一带的雾区宽约二百海里,而六月的黄海几乎全部被海雾占领。
从时间看,沿海的雾情出现最早的,一月份开始在南海北部沿岸,东海和黄海的雾情都出现在三月,其中浙江沿海和长江口的雾情最盛期是四到六月份,而黄海的雾情最盛期为六到七月份,八月份以后,沿海的雾情就逐渐减少。
可以看出:沿海的雾情在时间上从春至夏,冬季也有,在地理上由南向北,这与沿海的近海海流系统的分布和暖湿气流的活动有关。
由于我国东部沿海偏东到偏南风最有利于海雾的形成,因而只要偏东或偏南气流的天气能在沿海维持一定的时间,海雾就会形成。
(二)特别应注意的我国沿海几个雾航复杂水域的通航情况。
老铁山水道是进出渤海的重要通道,供商船航行的航道宽度仅有六海里,进出渤海各港口的船舶从各个方向到这里集结并辐散,通航密度相当大,由于船多航向变换多,航向交叉机会就多,尽管大连交管中心管理这个海区,但在航道及其附近除航船外渔船也不少,使通航环境更趋复杂,是雾航事故多发区域。
成山头海域是北方沿海的南北海上交通枢纽,由于这里渔业资源丰富,捕鱼船舶云集于此,而一些地方航运公司的船舶不主动和交管中心配合,对分道通航制的有关规定遵守不严,据统计,在该水域发生的多起雾航碰撞事故均为违章航行造成。
黄渤海一次持续性大雾过程特征和成因分析曹祥村;邵利民;李晓东【摘要】利用日本MTSAT-1R卫星数据、常规地面和高空观测数据、NCEP FNL 客观再分析资料和NEAR-GOOS(North-East Asian Regional Global Ocean Observing System)的海表温度(SST)数据,分析了2010年5月31日至6月5日发生在黄渤海及周边地区的一次持续性海雾天气的形成、维持、消散特征及其物理机制.结果表明:大雾形成前低层水汽非常充沛,人海变性冷高压的稳定维持为这次持续性海雾过程提供了有利的背景条件,海雾在夜间辐射冷却作用下形成;大雾期间黄渤海位于人海高压后部,海面气温略高于SST,975 hPa以下有下沉逆温存在,弱冷平流的发展也有利于低层空气的冷却,对海雾的发展和维持有重要作用;气温回升和低层水汽的流失使相对湿度逐渐下降,是海雾缓慢消散的原因.%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orming, maintaining and dissipating mechanisms of a sustained sea heavy fog occurred over the Yellow Sea, Bohai Sea, and adjoining areas from 31 May to 5 June 2010 is analyzed by means of various data, including MTSAT-1R satellite data, conventional surface and upper air observation data, FNL (objectively reanalyzed Final Analysis) data issued by NCEP and daily averag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from NEAR-GOOS (North-East Asian Regional Global Ocean Observing System). The results indicate: the moisture in the low-level air was very abundant before the fog, and a transformed cold high pressure sustained stably over the Yellow Sea and Bohai Sea and provided a good background condition for the sustained sea fog, and then sea fog formed mainly in nighttime because of radiation cooling. During the fog, air temperature was just alittle higher than SST, and subsidence inversion existed in the low-level air below 975 hPa. The development of cold temperature advection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cooling of moist air in the low-level air, which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sustaining of the sea fog. As air temperature rose again and the moisture dropped, relative humidity descended gradually and led the fog to disappear slowly.【期刊名称】《气象科技》【年(卷),期】2012(040)001【总页数】8页(P92-99)【关键词】持续性雾;遥感检测;气海温差;下沉逆温;水汽条件【作者】曹祥村;邵利民;李晓东【作者单位】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军事海洋系,大连116018;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军事海洋系,大连116018;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军事海洋系,大连116018【正文语种】中文海雾是指发生在海上、岸滨和岛屿上空低层大气中,由于水汽凝结而产生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得水平能见度小于1000m的危险性天气现象[1]。
1渤海西部沿海雾的气候特征王淑云周连科白春艳熊险平(河北省沧州市气象局 061001)摘要:利用近十年的沿海气象观测资料,对沧州市沿海即渤海西部海岸的大雾天气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渤海西岸大雾天气既与我国其它海域沿海大雾天气具有不同的发生规律,又与沧州内陆不同。
从季节分布统计,其它沿海海域大雾天气主要发生在春夏季节,而渤海西岸大雾主要发生在秋冬季节,与内陆发生季节相似,但是,从发生次数上又远远少于内陆。
初步分析表明:渤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及其深入内陆的地形特点是与其它海域大雾天气季节上有所差异的原因,而海陆热力差异是与内陆大雾天气形成差异的原因,其它因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沿海大雾天气 气候特征 统计分析1 引言近年来渤海西部沿海经济发展迅速,现已拥有海洋渔业捕捞、养殖、盐业、港口运输、海洋化工、旅游等综合性海洋产业。
为了适应环渤海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气象服务不断增加的需求,提高气象监测和预警能力以及提供快速合适的服务,开展对沿海灾害性天气之一的雾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近些年来,国内外对于陆地雾已经开展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但是对于沿海及海上雾研究较少。
并且渤海具有其独特的地形和地貌特征。
渤海象一只虎头深入内陆,西部沿海又象虎鼻子一样直插陆地,再由于陆海差异,其雾的出现规律和陆地及其它沿海具有不同的特点。
由于观测资料的缺乏,对于渤海西部沿海及海上雾缺乏研究。
因此,研究渤海西部沿海雾的气候特征以及雾的预报方法是十分迫切的任务。
2 渤海西部沿海雾的气候特征所用资料:1979年-1987年李家堡海洋气象台地面常规观测资料,1988年-2002年长芦盐场气象台地面常规观测资料,沧州气象台1979-2002年的地面常规观测资料。
2.1年季分布特征:我国沿海海区自北向南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根据文献资料[1][2][3],渤海西部沿海海区的雾天气研究还是空白,其它海域沿海雾有所研究。
黄海是中国近海海雾发生最频繁的海区,每年的4-7月是黄海海雾多发季节,平均每月雾日9天左右;东海出现海雾的时间一般集中在3-6月,年平均雾日16天左右;南海区的海雾主要出现在1~5月,其中4月为雾的旺季,年平均雾日20天。
渤海区域冬季一次大雾天气过程分析
王鑫;卜清军;郭鸿鸣
【期刊名称】《天津航海》
【年(卷),期】2011(000)001
【摘要】文章分析了2010年1月16-19日华北、黄淮和长江下游地区和渤海区域的大雾天气产生的天气背景及其形成的温湿条件和大气层结特征.结果表明:这次大雾天气属于典型的平流雾.最后总结探讨19日发生在渤海的是一次典型的大雾天气模型,在18日预报19日大雾的可预报性是比较高的,为今后的类似大雾天气提供预报参考.
【总页数】4页(P56-59)
【作者】王鑫;卜清军;郭鸿鸣
【作者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气象局,天津,300457;天津市滨海新区气象局,天津,300457;秦皇岛气象台,河北,秦皇岛,066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冬季PM
2.5中含碳气溶胶的污染特征——长江三角洲地区一次区域重污染过程分析 [J], 沙丹丹;王红磊;朱彬;林旭;郭婷;施双双;蒋琳;李月娥
2.2004年冬季一次大雾天气过程分析 [J], 段桂兰;王秀成;陶建玲
3.长水机场一次雨季大雾天气过程分析 [J], 白冰洋; 杨雄
4.大连机场冬季冷性低云降雪伴大雾天气过程分析 [J], 崔翠;姜晗春
5.2020年11月南宁机场一次连续性大雾天气过程分析 [J], 肖称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