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第二节 动量定理_高三物理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5
《动量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动量的概念,掌握动量的计算公式。
2. 让学生了解动量定理的内容,理解动量定理的意义。
3. 培养学生运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动量的概念及计算公式2. 动量定理的内容及意义3. 动量定理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动量的概念及计算公式2. 动量定理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动量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动量定理的内容和意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动量定理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交通事故案例,引导学生关注动量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新课:讲解动量的概念、计算公式,动量定理的内容和意义。
3. 案例分析:分析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碰撞、爆炸等。
4. 讨论:让学生探讨动量定理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引导学生思考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局限性。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反馈。
六、教学活动设计1. 互动提问:在讲解动量定理之前,先向学生提问:“什么是力?力是如何作用于物体的?”引导学生回顾力的概念和作用。
3. 案例分析: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碰撞和爆炸案例,让学生运用动量定理进行分析,并提出问题:“在这些情况下,动量如何守恒?”、“如何计算碰撞前后的动量?”4. 问题解决: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要求他们运用动量定理进行解决。
例如:“一辆车以60 km/h的速度撞上了一棵树,乘客在车内受到多大的冲击力?”5. 互动提问:在讲解动量定理的应用时,向学生提问:“动量定理在工程和科学研究中有哪些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动量定理的实际意义。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问题解决环节的积极参与程度,评估他们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他们对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动量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掌握动量定理的含义及其应用。
3.能够应用动量定理解决物理问题。
二、教学重点1.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动量定理的含义及其应用。
三、教学难点1.如何应用动量定理解决物理问题。
四、教学内容1.引入:通过实验,引导学生了解动量的概念。
2.讲解:讲解动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动量定理的含义和应用,并通过例题进行演示。
3.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解题能力。
4.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要知识点,并留下必要的作业。
五、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引导学生了解动量的概念。
2.讲授法:通过讲授知识点,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3.演示法:通过例题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4.练习法: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解题能力。
六、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实验,引导学生了解动量的概念。
实验内容:用一个小球和一个大球相互碰撞,观察它们之间的运动情况。
实验过程:将小球和大球放在同一直线上,让它们相互靠近,然后将它们推向一起,观察它们之间的运动情况。
实验结果:在碰撞前,小球和大球分别具有一定的速度和质量;在碰撞时,它们发生相互作用,并且速度发生了改变;在碰撞后,两个球分别具有新的速度和质量。
2.讲解(1)动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动量是物体运动状态的量度。
当物体运动时,它具有一定的质量和速度,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就是动量。
公式为p=mv(p表示动量,m表示质量,v表示速度)。
(2)动量定理的含义及其应用动量定理指出,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也就是说,在一个系统内部发生相互作用时,物体之间交换的总动量始终保持不变。
公式为Σp=0(Σ表示总和,p表示动量)。
动量定理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交通事故中,我们可以通过计算车辆的动量来判断事故的严重程度;在物理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测量物体的速度和质量来计算它的动量等。
(3)例题演示例题1:一个质量为2kg的小球以10m/s的速度向右运动,在碰撞后反弹回来,速度变为-5m/s。
高中物理动量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动量的概念,掌握动量的计算公式。
2. 让学生掌握动量定理,了解动量定理的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动量的概念及计算公式2. 动量定理的内容及公式3. 动量定理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动量的概念,动量定理的公式及应用。
2. 难点: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动量定理的内容及应用。
2. 利用物理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动量变化。
3. 通过典型例题,分析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初中物理中关于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与物体动量的关系。
2. 新课:介绍动量的概念,讲解动量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理解动量的性质。
3. 动量定理:讲解动量定理的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动量定理的公式及应用。
4. 动量定理的应用:分析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碰撞、爆炸等现象。
5. 巩固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动量定理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动量概念和动量定理的理解程度。
2. 练习解答:检查学生作业中动量定理应用题目的解答情况。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动量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全面,难易程度是否适中。
2. 反思教学方法:评估问题驱动法和实验教学法的效果,探讨改进方法。
3.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八、拓展学习1. 动量守恒定律:介绍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应用。
2. 动量与动能的转换:讲解动量和动能之间的关系,分析转换过程。
3. 动量定理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举例说明动量定理在工程、体育等领域的应用。
九、课后作业1. 练习题:要求学生运用动量定理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
高中物理动量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动量的概念,掌握动量的计算公式。
2. 让学生理解动量定理,能够运用动量定理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2. 动量定理的内容及其应用3. 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动量的概念、计算公式,动量定理的内容及应用。
2. 难点: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动量定理的内涵。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利用互动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回顾初中物理中关于力的作用效果的知识,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动量定理。
2. 讲解动量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动量的计算公式。
3. 讲解动量定理的内容,让学生明白动量定理的意义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分析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学生对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6. 布置作业:挑选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动量定理进行解答,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动量概念和动量定理的理解程度。
2. 实例分析:让学生解答一些应用动量定理的问题,评估学生对动量定理的运用能力。
3. 作业反馈:评估学生作业中应用动量定理解决问题的正确率和思维过程。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反思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扎实掌握动量定理。
3. 反思教学进度: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合理调整教学进度,确保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八、拓展与延伸1. 动量守恒定律:介绍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动量定理与其他物理定律的联系:探讨动量定理与牛顿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物理定律之间的关系。
高中物理动量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动量的概念,掌握动量的计算公式。
2. 让学生理解动量定理,能够运用动量定理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2. 动量定理的表述3. 动量定理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2. 动量定理的理解与应用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动量定理。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动量定理的应用。
3. 利用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交通事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动量与力的关系。
2. 讲解:讲解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引导学生理解动量的性质。
3. 动量定理:介绍动量定理的表述,让学生理解动量定理的意义。
4. 应用:分析实例,让学生掌握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动量定理的应用。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练习和小测验,评估学生对动量概念和动量定理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分析学生的作业和课后练习,评估他们运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动量守恒定律,让学生了解动量在封闭系统中的守恒性质。
2. 探讨动量与动能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两种物理量的联系与区别。
八、教学资源1. 动量定理的教学PPT,包含清晰的动量概念和动量定理的讲解。
2. 交通事故案例视频或图片,用于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3. 练习题库,包含不同难度的题目,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合理,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反思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恰当,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反思课堂互动是否充分,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讨论和练习。
十、课后作业2. 选择两道动量定理的应用题,独立完成并写出解题过程。
《动量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动量的概念,掌握动量的计算公式。
2. 让学生了解动量定理的内容,理解动量定理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动量的概念及计算公式2. 动量定理的内容及表达式3. 动量定理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动量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的理解与应用2. 动量定理的理解与应用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动量的概念。
2. 采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动量定理。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动量的概念: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动量,动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什么关系。
2. 讲解动量的计算公式:给出动量的计算公式,解释公式中各符号的含义。
3. 讲解动量定理:解释动量定理的内容,给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4. 动量定理的应用实例: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动量定理的应用。
教案编辑专员《动量定理》教案教学目标:学生理解动量的概念,掌握动量的计算公式。
学生了解动量定理的内容,理解动量定理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动量的概念及计算公式2. 动量定理的内容及表达式3. 动量定理的应用实例教学重点与难点:1. 动量的概念及计算公式的理解与应用2. 动量定理的理解与应用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动量的概念。
2. 采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动量定理。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教学过程:引入动量的概念:通过提问,让学生思考什么是动量,动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什么关系。
讲解动量的计算公式:给出动量的计算公式,解释公式中各符号的含义。
讲解动量定理:解释动量定理的内容,给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动量定理的应用实例: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动量定理的应用。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掌握了动量的概念和计算公式?是否理解了动量定理的内容和应用?是否能够运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需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动量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 理解动量的概念和性质; - 掌握动量定理的表达形式和数学计算方法; - 运用动量定理解决与动量相关的物理问题。
二、教学内容1. 动量的概念•动量的定义:物体的动量等于其质量与速度的乘积,即p=mv。
•动量的矢量性质:动量具有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
•动量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动量单位为千克·米/秒。
2. 动量定理•动量定理的表达形式: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的动量变化,即 $I = \\Delta p$。
•动量定理的数学计算方法:根据动量定理,可以利用物体所受外力冲量的大小和方向,求解物体的动量变化。
3. 动量守恒•动量守恒的概念:在一个孤立系统中,如果没有外力作用,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动量守恒的数学表达:对于一个孤立系统,初始动量等于末尾动量,即 $\\sum m_1v_1 = \\sum m_2v_2$。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部分•引导学生回顾速度的概念和性质。
•引出动量的概念,并与速度进行比较和联系。
2. 新知讲解•向学生介绍动量的定义和计算公式p=mv。
•解释动量的矢量性质,即动量与速度方向一致。
•通过示例,帮助学生理解动量的概念。
3. 动手实践•给学生提供几个具体的物理问题,要求他们计算相关的动量和速度。
•引导学生根据动量定理,利用所受外力冲量的大小和方向计算物体的动量变化。
•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动量定理的数学计算方法。
4. 拓展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动量守恒的概念,并与动量定理进行对比。
•设置实际情境,让学生解决与动量守恒相关的问题。
•给予学生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四、教学资源•教材:物理教材《高中物理》或其他相关教材;•展示工具:黑板、投影仪等。
五、教学评估•课堂练习:设计动量相关的计算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口头提问:随堂提问学生动量定理的表达形式和动量守恒的概念。
•实际应用:观察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解决问题的能力。
动量定理教案《动量定理》教案(精选5篇)动量定理是动力学的普遍定理之一。
相信大家比较陌生的呢,它是一个科学定理。
动量定理教学设计,我们来看看。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下是美丽的小编帮大伙儿找到的《动量定理》教案(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二物理《动量定理》微课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对动量定理的探究过程,尝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通过对例题的分析和讲解,得到动量定理解题的方法和步骤。
3.能够应用动量定理处理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交流、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动量定理的推导以及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理解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如何正确应用动量定理分析打击和碰撞这类短时间作用的力学问题。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创设实验情景)【问题一】演示:在地板上放一块海面垫,尽可能把鸡蛋举的高高的,然后放开手,让鸡蛋落到海面垫上。
首先让学生猜想可能出现的现象。
实际操作:观察到鸡蛋并没有被打破。
引入:鸡蛋从一米多高的地方落到海面垫上,鸡蛋却没有打破,为什么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问题二】(情景暗示创设问题情境)我们在上节课知道,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新的物理量来研究运动物体对外界的作用效果:p=mv.某时刻物体有一个速度,对应有一个动量。
如果说物体速度发生了变化,那么动量也会发生变化:=p`-p=mv`-mv那么我们是不是要问了:一个运动的物体,它的动量为什么会变化呢?这个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动量动量定理教案简介这是一份关于动量和动量定理的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概念和公式。
通过本教案的研究,学生将能够清楚地理解动量的含义,并能运用动量定理解决与动量相关的问题。
教学目标- 了解动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理解动量定理的概念和公式- 能够应用动量定理解决与动量相关的问题教学内容1. 动量的定义- 动量是物体运动状态的一种量度,它的大小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速度。
动量的计算公式为:动量 = 质量 ×速度2. 动量定理- 动量定理是指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物体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物体的动量会发生改变。
动量定理的公式为:动量变化 = 外力 ×时间教学步骤1. 引入动量的概念- 通过实例或图片展示不同质量和速度的物体,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状态和动量的关系。
2. 讲解动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动量的定义,并给出计算动量的公式。
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计算不同物体的动量。
3. 讲解动量定理- 回顾动量的定义,并引入动量定理的概念。
解释动量定理的公式,并给出示例演示如何应用动量定理解决问题。
4. 练与巩固- 让学生进行一些练,通过计算动量和应用动量定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5. 总结与评价- 对动量和动量定理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和评价本次教学的内容和效果。
教学资源- 实例或图片展示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 纸张和笔用于学生的练扩展活动- 通过实验或模拟运动的方式,让学生观察和比较物体在不同速度和质量条件下的动量变化情况。
参考资料- 《物理教学参考书》(根据教材适量选择参考书籍)。
第七章第二节动量定理_高三物理教案第七章第二节动量定理教案WORD格式,请下载后打开。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振动中的偏振现象,了解什么是偏振现象,知道偏振是横波的特点.2、知道偏振光和自然光的区别,知道偏振光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目标通过光的偏振现象和机械波的偏振现象的实验对比,理解光波是横波的实质.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物理实验习惯,学会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验来验证理论.知道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做好实验的重要性.教学建议在复习前两节内容干涉、衍射的基础上进行小结,让学生了解:光的干涉和衍射说明光具有波动性;光的偏振说明光是横波.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波的偏振现象,然后演示光的偏振现象实验,最好由学生自己亲自动手观察偏振光.引导学生分析横波的偏振特性,区别纵波的无偏振特性,再让学生区别偏振光与自然光.并分析讲解偏振光的产生方式,这一部分知识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查找资料.最后进行总结。
关于演示实验的教学建议1、光的偏振可以用激光演示仪和偏振器进行演示.方法:使激光束的行进方向正对着学生的观察方向,使激光束通过偏振器.转动偏振器的某一个偏振片,用毛玻璃屏接收透过偏振器的光束,可以在屏上看到光的亮度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当两个偏振片平行时,透光最强;当两个偏振片垂直时,透光最弱.2、本实验也可以将偏振片分发到学生手中,要求学生用两个偏振片对着光线来观察光的偏振现象.教学设计示例光的偏振(-)引入新课问题: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表明光是一种波.我们知道波有横波和纵波,那么,光波是横波还是纵波呢?让学生思考、猜测.教师让学生观看机械波的偏振实验.(二)教学过程1、首先用机械波来说明横波和纵波的主要区别.我们已经知道绳波是横波,如果在它的传播方向上放上带有狭缝的木板,只要狭缝的方向跟绳的振动方向相同,绳上的横波就可以毫无阻碍地传过去;如果把狭缝的方向旋转90°,绳上的横波就不能通过了,这种现象叫偏振.横波的振动矢量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振动时,偏于某个特定方向的现象纵波只能沿着波的传播方向振动,所以不可能有偏振.光是否也会产生偏振呢?2、演示光的偏振现象:自然光:从普通光源直接发生的天然光是无数偏振光的无规则集合,所以直接观察时不能发现光强偏于一定方向.这种沿着各个方向振动的光波的强度都相同的光叫自然光;太阳、电灯等普通光源发出的光,包含着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面内沿一切方向振动的光,而且沿着各个方向振动的光波强度都相同,这种光都是自然光.让太阳光或灯光通过一块用晶体薄片作成的偏振片P1,在P1的另一侧观察,可以看到它是透明的.以入射光线为轴旋转偏振片P1,这时看到透射光的强度并不发生变化.再取一块同样的偏振片P2,放在偏振片P1的后面,通过它去观察从偏振片P1透射过来的光,就会发现,从偏振片P1透射过来的光的强度跟两偏振片P1、P2的相对方向有关.把晶片P1固定,以入射光线为轴旋转偏振片P2时,从P2透射过来的光的强度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当P1与P2的透振方向平行时,透射光的强度最大,当P1与P2的透振方向垂直时,透射光的强度最弱,几乎等于零.把上述的光现象跟机械波的偏振现象比较,表明光通过偏振片时产生偏振现象,由此确定光波是横波.要求学生总结上述现象,尝试类比机械波的偏振来解释上面的实验现象?自然光通过第一个偏振片P1(叫起偏器)后,相当于被一个“狭缝”卡了一下,只有振动方向跟“狭缝”方向平行的光波才能通过.自然光通过偏振片Pl后虽然变成了偏振光,但由于自然光中沿各个方向振动的光波强度都相同,所以不论晶片转到什么方向,都会有相同强度的光透射过来.再通过第二个偏振片P2(叫检偏器)去观察就不同了;不论旋转哪个偏振片,两偏振片透振方向平行时,透射光最强,两偏振片的透振方向垂直时,透射光最弱.光的偏振现象并不是罕见的.我们通常看到的绝大部分光,除了从光源直接射过来的,基本上都不是自然光,只是我们的眼睛不能鉴别罢了.如果用偏振片去观察从玻璃或水面上反射的光,旋转偏振片发现透射光的强度也发生周期性的变化,从而知道反射光是偏振光.3、光的偏振的应用:光的偏振现象在技术中有很多应用.例如拍摄水下的景物或展览橱窗中的陈列品的照片时,由于水面或玻璃会反射出很强的反射光,使得水面下的景物和橱窗中的陈列品看不清楚,摄出的照片也不清楚.如果在照相机镜头上加一个偏振片,使偏振片的透振方向与反射光的偏振方向垂直,就可以把这些反射光滤掉,而摄得清晰的照片;此外,还有立体电影、消除车灯眩光等等.探究活动1、利用偏振镜观察光的偏振现象.2、考察光的偏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媒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2、知道光的直线传播的一些典型事例(如小孔成像、日月蚀等).3、记住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不要求知道光速的测量方法.能力目标1、能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找出本影和半影,能解决日月蚀问题.2、会使用光的直线传播性质解释有关光现象如:影子的形成.情感目标1、通过光的直线传播的学习,让学生正确的认识日月蚀现象,破除传统的迷信思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2、用科学家对光速进行测定的不懈努力的事实,教育学生面对困难要树立信心,勇于探索.3、利用几何知识解决光学问题,学会知识的迁移和变通.教学建议本节内容是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和拓宽.重点掌握以下几部分知识点:1、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讲解时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有:小孔成像,本影和半影等都能证明光沿直线传播.2、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是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光能的装置.3、光线:光线只代表光的传播方向,它不是客现实际存在的东西,光线是光束的抽象.是在研究光的行为时用来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有向直线.4、光束:有一定关系的一些光线的集合称为光束5、介质(媒质)、光在其中传播的物质、但要注意:光传播时并不需要介质.6、影:光线被挡住所形成的暗区.影可分为本影和半影,在本影区域内完全看不到光源的光照射,在半影区域内只能看到部分光源发出的光.如果是点光源,只能形成本影,如果不是点光源,一般会形成本影与半影.光的直线传播可以通过本影和半影的实验来证实如图所示一个点光源,在不透明的物体后面能形成一块阴暗的区域.如图所示两个或几个光源,在不透明的物体后面能造成本影和半影区域.7、日食:发生日食时,太阳、月球、地球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在中间,在地球上月球本影里的人看不到太阳的整个发光表面,这就是日全食,如a区.在月球半影里的人看不到太阳某一侧的发光表面,这就是日偏食如b区,在月球本影延长的空间里的人看不到太阳发光表面的中部,能看到太阳周围的发光环形面,这就是日环食,如c区.8、月食:发生月食时,太阳、月球、地球同在一条直线上,地球在中间,如图所示,当月球全部进入地球本影区域时形成月全食,如图a区;当月球有一部分进人地球本影区域时形成月偏食,如图b区;但要注意,当月球整体在c区时并不发生月偏食.9、光速:通常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C=3.00×108m/s.注意:光在介质中的传播的速度都将小于该值.教学设计示例光的直线传播、光速(-)引入新课现在我们学习光学知识,在初中我们学习过,请同学们思考如下问题:1、什么叫光源,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光源?2、光线如何表示?3、小孔成像说明了什么?在学生思考后请同学提问,教师就学生的回答进行解释和说明.由此引入新课.(二)教学过程教师带动学生重点分析以下知识点:1、光源:(l)光源:(自身)发光的物体、如:太阳、蜡烛的光焰等.注意:月亮不是光源,因为月亮本身不发光,而是反射的太阳光.点光源:可忽略自身尺寸的光源,象质点、点电荷、理想气体一样,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当光源的尺寸远小于它到观提点的距离时就可看作点光源.(2)光能:光具有的能量,包含在光束中.光源发光的过程是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光能的过程,光照到物体上,光能又可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光束射入人眼才能引起人的视觉.2、光的直线传播(1)介质:光能够在其中传播的物质、如:空气、水、玻璃等.注意:光能在真空中传播,说明光的传播并不依靠介质.(2)光直线传播的条件:同一种均匀介质中.光直线传播产生的光现象有:小孔成像、形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3、影:(l)点光源的影点光源发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物体向光的表面被照明,在背光面的后方形成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2)较大发光面的本影和半影.完全不会受到光的照射的范围是本影,本影周围还有一个能受到光源发出的一部分光照射的区域,是半影,比较以上两图,光源的发光面积极大,本影区越小,无影灯就是根据此原理设计的.注意强调: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发出的光可用光线表示,但光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光在同一种约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正因如此,才能在障碍物的背面留下影子.关于光的直线传播的问题,除了一些现象解释以外,还会出现一部分相关的计算和证明,大多数都是利用光的直线传播理论和几何知识来解决的.例题1:一人自街上路灯的正下方经过,看到自己头部的影子正好在自己的脚下,如果人以不变的速度朝前走,试证明他头部的影子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分析证明:先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和几何知识,确定某时刻人头影的位置,再应用运动学知识推导出其位移或速度的表达式即可得证.设灯高为H,人高为h,如图所示、人以速度V经一段时间;到达位置A处.由光的直线传播可知:人头的影应在图示B处,由三角形相似得:即:人头的影的速度因为H、h、V都确定,故V也是确定的,即人头的影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例2 某夏天中午晴天,若发生了日偏食,在树荫下,可看见地面有一个个亮斑,这些亮斑是太阳光透过浓密的树叶之间的缝隙照射到地面上形成的,这些亮斑的形状是:A、不规则的图形B、规则的图形C、规则的月牙形D、以上都有可能分析解答:亮斑是由小孔成像所致,小孔成像是因光的直线传播产生的,其所成像相对物而言是倒立的与物形状相似的实像,其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故选(C).通过以上实例的分析,请同学注意在以后处理有关光的直线传播的问题时,一定要充分利用数学几何知识,结合正确的光路图来求解.探究活动1、动手制作一个小孔成像观测器.2、查阅资料,了解历史上对光的传播速度的测定方法.3、注意观测发生日食和月食时的现象以及规律.第八章第一节功教案WORD格式,请下载后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