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分院压裂酸化中心-碳酸盐岩酸压技术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1.49 MB
- 文档页数:114
碳酸盐岩裂缝性油藏复合酸压技术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碳酸盐岩裂缝性油藏复合酸压技术研究一、研究背景碳酸盐岩裂缝性油藏是一种难以开采的油气资源类型,其储层分布区域广泛,但是储量密度较低,且岩性较为复杂。
由于该类型储层的特殊性质,其中的油气主要存在于裂缝中,常规的钻井和采油技术往往难以有效地开采其中的油气资源。
因此,研究开发此类油气资源的新技术和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酸化处理是一种常见的处理方法,可用于增加储层通透性,改变岩石物性,从而提高油气开采率。
然而,碳酸盐岩裂缝性油藏的特殊性质,使得传统的酸化处理方法效果有限。
因此,研究开发碳酸盐岩裂缝性油藏复合酸压技术有助于提高油气开采率,降低开采成本,增加油气资源的可采性。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究碳酸盐岩裂缝性油藏复合酸压技术的可行性和技术途径,提高该类型储层的油气开采率,降低采油成本,推动碳酸盐岩裂缝性油藏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三、研究内容1. 碳酸盐岩裂缝性油藏酸化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与问题分析;2. 复合酸压技术的工作原理和优势;3. 碳酸盐岩裂缝性油藏复合酸压技术的实验室研究;4. 碳酸盐岩裂缝性油藏复合酸压技术的现场试验实施和结果分析;5. 碳酸盐岩裂缝性油藏复合酸压技术的应用前景和潜在风险分析。
四、研究方法和步骤1.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了解碳酸盐岩裂缝性油藏的特点,分析酸处理技术在开采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2. 理论分析法:根据文献研究的结果,采用流体力学的理论模型,分析碳酸盐岩裂缝性油藏复合酸压技术的工作原理、流体行为和优势等;3. 实验研究法:结合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的结果,设计和实施碳酸盐岩裂缝性油藏复合酸压技术的实验,获取实验数据;4. 现场试验法: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实施碳酸盐岩裂缝性油藏复合酸压技术的现场试验,获取现场数据;5. 综合分析法:通过对实验和试验数据的综合分析,得出碳酸盐岩裂缝性油藏复合酸压技术的应用效果和潜在风险评估。
碳酸盐岩酸压工艺技术碳酸盐岩酸压工艺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岩石酸化技术,主要用于油井的酸压作业。
它通过将溶解在酸液中的碳酸盐岩溶解掉,从而改善油井的产能。
碳酸盐岩通常由碳酸盐矿物组成,如方解石、白云石等。
这些矿物具有较高的酸溶解度,因此可以通过酸压工艺来溶解。
酸压过程主要分为酸洗和酸冲两个阶段。
首先是酸洗阶段。
在这个阶段,需要选取合适的酸浓度和酸液体积,以及适当的温度和压力。
酸洗的目的是溶解碳酸盐岩地层中的碳酸盐矿物,打通岩石孔隙,提高储层的渗透性。
酸冲是酸压的第二个阶段。
在酸冲过程中,需要选择具有高渗透性的酸液,通过高速注入井筒中,进一步冲击和清除岩石表面的碳酸盐残留物。
酸冲还可以进一步扩大裂缝和孔隙,提高岩石中油的渗透性。
酸压工艺技术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油井的产能。
它可以通过溶解碳酸盐岩地层来清除阻塞物,增加油井的渗透性,从而提高油井的产油能力和采油效益。
酸压还可以扩大井筒与地层的接触面积,改善岩石骨架的孔隙结构,增加储层容易流动的通透性。
在酸压工艺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选择合适的酸液体积和浓度,以及适当的温度和压力,以最大限度地达到溶解碳酸盐矿物的效果。
其次,应注重注酸的速度和施工压力,以防止产生过高的压力,导致地层破裂和井筒漏失。
此外,酸液的选择和处理也需要注意,在选择酸液时应考虑到其腐蚀性和环境友好性。
总结而言,碳酸盐岩酸压工艺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改善油井产能的方法。
通过选择合适的酸液和施工参数,可以溶解碳酸盐岩地层中的碳酸盐矿物,提高储层的渗透性,增加采油效益。
然而,在应用过程中,仍需要根据具体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合理选择施工参数,并密切监测施工效果,以确保酸压工艺的安全和有效性。
碳酸盐岩酸压工艺技术是一种在石油工业中被广泛应用的方法,它可以有效地改善油井的产能,提高采油效益。
碳酸盐岩是一种常见的沉积岩,由碳酸盐矿物组成,如方解石、白云石等。
这些矿物具有较高的酸溶解度,意味着它们可以通过酸压工艺被溶解掉,从而改善油井的渗透性和产能。
碳酸盐岩气藏的酸化压裂技术 编译:张 芳 赵 炜(中原油田分公司采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审校:李发荣(大庆油田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 K hu ff碳酸盐岩气藏由于其固有的非均质特性,使其成为实施酸化压裂的理想储层。
采用一些类型的酸液对这种致密白云岩气藏进行了酸化压裂增产处理,建立起了一个70余口气井酸化压裂处理的大型数据库,用于研究酸液/岩石的相互作用关系,继而确定岩性与酸液类型之间的关系。
本文论述了增产处理的目标、目前在用的酸液、对返排试样的分析、根据返排试样对储层中白云岩与方解石的测试、施工作业的有关数据资料、对酸化压裂增产处理的分析和测井岩相与酸液的关系等研究成果。
主题词 碳酸盐岩气藏 酸化压裂 岩相 酸液类型一、引言K huff储层是一种深层的天然气气藏,主要由白云岩与石灰岩层段组成,下伏于沙特阿拉伯东部G hawar大油田的下面。
K huff气藏含有一些由页岩、硬石膏层或非渗透性小层组成的薄夹层,这些夹层可能会起到非渗流层或裂缝遮挡层的作用。
尽管K hu ff气藏的储层温度在280~300υ之间,但它仍不失为实施酸化压裂增产处理的理想候选气藏。
对K huff气藏实施的酸化压裂增产处理使得气井达到了高的天然气产量,从而要求在Hawiyah和Haradh油田修建2个新的天然气处理厂。
在实施增产处理的开始阶段,酸化压裂的施工程序为:先泵送一个高黏性前置液段塞(耐高温硼酸盐凝胶前置液),接着泵注质量分数达0128的层内凝胶酸液,然后在低于闭合压力的条件下泵送质量分数为0128的盐酸(HCl),完成闭合裂缝施工阶段的酸化处理。
在典型的施工作业中,泵注酸液的体积为1500~2000gal/ft,酸化压裂的结果是良好的,但由于得不到油井的长期生产数据资料,故对早期酸化压裂处理进行优化改进是困难的。
乳化酸、层内凝胶酸、甲酸/HCl和黏弹性酸此后都曾被采用,取得了各种不同的增产效果。
这些酸液配方曾使得处理气井获得了高的初始产量,但一些气井在经过了6个月的生产之后,气井产量递减到原始投产产量的60%以下。
迫使碳酸盐岩油气藏裂缝向下延伸的酸压技术周福建;汪道兵;伊向艺;刘雄飞;张福祥;石阳【摘要】碳酸盐岩油气藏非均质性强,受钻井工艺和地质条件的限制,井眼距下部储集体较远时,常规酸压工艺难以沟通下方的储集体.从人工隔层控制裂缝延伸方向机理出发,提出上浮转向剂形成人工高阻隔层迫使酸压裂缝在纵向上向下延伸的思路,研发了一种超低密度耐高温高承压的特殊上浮转向剂 TBA,其密度为0.37 g/cm3,承压140 MPa,260℃高温下稳定,并对上浮转向剂 TBA 进行了上浮规律研究,使用数模的方法对上浮转向剂 TBA 的上浮时间、用量进行优化,获取了有效迫使裂缝向下定向酸压控制参数,使裂缝尽可能向下延伸沟通储集体.该技术已在塔里木盆地碳酸盐岩油气藏进行了4口井酸压试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期刊名称】《石油钻采工艺》【年(卷),期】2012(000)006【总页数】4页(P65-68)【关键词】碳酸盐岩油气藏;上浮剂;迫使裂缝向下延伸;酸压【作者】周福建;汪道兵;伊向艺;刘雄飞;张福祥;石阳【作者单位】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河北廊坊 065007;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 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 610059;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河北廊坊 065007;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新疆库尔勒 841000;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河北廊坊 065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57国内碳酸盐岩油气藏分布广,资源量大,储层非均质性强,埋藏深(4 000~7 400 m)[1-2]。
酸压技术是碳酸盐岩储层油气井增产的有效方法之一,碳酸盐岩储层酸压成败主要取决于高导流能力的酸蚀裂缝能否沟通储集体[3]。
由于钻井工艺和地质条件的限制,钻井井眼(如一些侧钻井)经常在储集体上方,且与储集体距离较远(一般50~70 m),常规酸压技术压开的裂缝高度一般在50~60 m,裂缝向下延伸也只有20~30 m,无法沟通井眼下方远距离的储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