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四川渠县渠江镇第一小学 《渠县汉阙》校本教程课件 第十二课 阙乡风采介绍
- 格式:pdf
- 大小:2.14 MB
- 文档页数:21
五年级校本课程≈≈≈≈≈≈≈≈≈≈≈≈≈≈≈≈≈≈可爱的大通目录第一课:老爷山 (2)第二课:桥头公园 (5)第三课:宝库峡 (7)第四课:察汗河 (9)第五课:娘娘山 (11)第六课:鹞子沟 (14)第七课:北川河 (16)第八课:广惠寺 (17)第九课:明长城 (19)第十课:会宁寺 (20)第十一课:大通名吃(一) (22)第十二课:大通名吃(二) (23)第十三课:大通名吃(三) (24)第一课:老爷山老爷山系马鞍山一山峰,位于大通县桥头镇东侧的北川河畔,是大通中部的一座主要山峰,面积约2.5平方公里。
因山顶原有太元宫(即关帝庙),俗称"老爷山",又称"元朔山"、"北武当"。
其山势呈西北--东南走向,高差悬殊,主峰海拔2928米,相对高度达486.5米。
整个景区山体母岩为中震旦纪石灰岩,岩层由下而上分块状白色或灰色矽质灰岩、条带状遂石灰岩及黑灰色角砾状灰岩等,层厚1000余米,与震旦纪地层呈断层接触。
景区内土壤分山地棕褐土、黑钙土和栗钙土。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历经苍海桑田的巨变、风化和水蚀,构成了奇特怪诞、险峻挺秀的岩洞、峡谷地貌。
老爷山山水之美,来自天造地设、鬼斧神工的自然力量,来自跨越空间的斑驳年轮。
风景区地处中纬度,海拔高,受海洋影响微弱,属大陆性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凉爽不热,年平均气温2.8℃,气温较高的7月份平均气温13.9℃。
年平均降雨量508毫米。
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6%。
在自然植被为草原化草甸类型的景区内,林木繁茂,空气清新,动植物种类繁多,其中木本植物57种,草木植物170多种,形成桦树、云杉、山杨等为上层乔木,枸杞、沙棘、小蘖、黄刺、托叶樱桃为中层灌木,野药、山菊、兰花等为地被的植物群体系,自然林区占地2850多亩。
另外山中花灌木丛中还有沙鸡、野雉、雪鸡、蓝马鸡、岩鸽和野猫、赤狐、狼、松鼠、旱獭、黄鼠狼等20多种鸟禽和动物。
“了解汉阙传承历史”实践报告渠县岩峰镇第一中心小学糜山杨梅徐丽一、前言1、调查的时间2017年9月1日——2017年9月18日2、调查的目的:“阙”在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中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它的出现与我国早期社会的思想、文化观念有关。
汉代是“阙”建筑文化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汉代立体阙及其画像阙是古代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宗教文化的综合产物,蕴含着人类早期的民俗信仰与风俗习惯。
汉阙作为文化生活与艺术创造的表现符号,具有独特的艺术与审美的价值。
渠县,川东北的一座小城。
在全国保存了汉代石阙 30 余处,“中国汉阙之乡”渠县即有 6 处7 座汉阙,数量居全国之首,为保存汉阙最多、数量最集中、保存状况最良好的县。
这些汉阙在考古学、历史学、建筑史和艺术史研究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价值。
于是,我校将“了解汉阙传承历史”作为全校师生共建文明校园的目的。
通过这次调查,可以让学生们了解我县的汉阙历史及其蕴含的传统孝道文化,通过去参观中国汉阙文化博物馆的实际体验中,使学生明白了“汉阙文化”的重要性,从而达到了解汉阙,传承历史,保护历史,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永远流传下去。
并且借助这次机会,对全校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教育他们热爱生活、关爱父母。
3、调查的对象此次调查的对象为中国汉阙文化博物馆及沈府君阙、冯焕阙。
4、调查的方法参观博物馆,实地观察,翻阅图书馆,网上查询。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一)汉阙的由来阙的出现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那时人们为了防备野兽侵袭,也为了防御部落入侵,在部落聚居地的周围,挖有壕沟,并建有围栏。
为方便进出,在围栏上开出缺口,后在围栏缺口修造了供瞭望和守卫的木楼。
这种木楼应是阙的雏形。
国家出现以后,出现了城市,在城墙的缺口处,依照部落聚居地围墙缺口旁的建筑,修建了城阙。
随后又在宫城入口处修建了宫阙。
甲骨文中的“、”字,可能就是城阙的形象。
《诗经·郑风》:“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说明西周时城门前已建有阙。
四、阙的建筑汉阙是汉代建筑的实物例证。
在我国五千年的文化史上,保存完整的而又最为悠久的地面建筑物现在只剩下汉阙了。
如此稀世珍品,对于研究古代建筑结构和复原一些汉代建筑提供了难得的依据。
对于研究历史科学和艺术发展史具有很高的价值。
渠县六处汉阙都是石质仿木结构建筑,皆为双体,东阙、西阙对称。
除沈府君阙双体尚存外,其余5处仅存一尊主阙(东阙)。
所谓主阙(母阙)是针对副阙(子阙或耳阙)而言。
在主阙的楼部以下,曾有与之相接的副阙,迄今还能见到一些痕迹。
副阙的设置既增强了整体阙的稳固性,又给人以造型上的美观。
可惜,近两千年的风雨剥蚀和人为损坏,副阙统统不复存在。
从外形看,渠县六处汉阙的建筑结构基本相同,皆由阙基、阙身、楼部(枋子层、介石、斗拱层)和屋顶四个部分组成。
阙基为一块厚重的长方形石板铺成,平稳而坚实,其上矗立着用整块青砂长石做成的阙身,呈下侈上收的侧脚式,有力地增强了整个阙体的稳定性。
这里要说明的是,蒲家湾无铭阙的阙身与其它阙不一样,是用两块石头叠就而成的,稳固程度相对差一些。
阙身上面是楼部,属骨架结构,由三块大石叠就。
第一层为枋于层,雕刻着纵横交错的方柱,有表示两柱间起连接作用的横木,下面刻有栌斗,下接阙身立柱,上承枋头,四侧刻有角神(沈府君阙为力士),高浮雕或圆雕;第二层为介石,四面平直,布满浅浮雕方胜图案,第三层为斗拱,两侧为曲拱。
沈府君阙、冯使君阙的斗拱设在阙顶底部的檐下,与我国房屋建筑的挑梁一样,王家坪、赵家坪无铭阙的斗拱不在檐下,而在檐下的薄石房、斗形厚石层之下,沈府君阙和蒲家湾无铭阙刻有鸳鸯交手拱,赵家村西无铭阙刻“∽”形斗拱,真是千姿百态,五花八门,极具装饰性。
整个楼部建筑轮廓有曲有直,对称协调、朴实美观。
阙顶乃重檐庑殿式(蒲家湾无铭阙为单檐),刻有草叶纹的瓦当(筒瓦的瓦头),这是仿木结构最明显的例证。
汉阙是汉代建筑的记录和再现,形象地反映了汉代的生产水平和文化精神,是文明进程的实物标志之一。
渠县六处七尊汉晋⽯阙,约占全国的四分之⼀,“是全国最多的地⽅”,(《中国名胜辞典》)堪称“中国汉阙之乡”诸阙的分布⽐较集中,⽽且保存也⽐较完整,是古⼈留给我们及⼦孙后代的⼀笔宝贵财富。
渠县汉阙(含晋阙,下同)与长城⼋达岭、孔府、武侯祠等古建筑⼀样,同属国家⼀级重点⽂物保护单位,已列⼈省级风景名胜的“特级景点”,具有世界⽂化遗产意义。
从⼟溪⾄岩峰的⼀尊尊汉阙隔三岔五地耸⽴在10余公⾥的官道旁,在⼀些⼈的眸⼦⾥仅仅是被风化了的⽯柱,对阙的建筑艺术、雕塑艺术、书法艺术却知之甚微,甚⾄⾮常陌⽣。
因此,渠县汉阙的⽂化解读,对正在着眼于建设渠县汉阙长廊的今天,便成了⼀件极为有意义的事了。
⼀、阙谓何物 “阙”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我国第⼀部诗歌总集《诗经·郑风·⼦衿》篇⾥。
诗⽈:“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不见,如三⽉兮。
”这⾥的“城阙”与唐代王勃笔下“城阙辅三秦”的“城阙”⼀样,都是指的“城楼”。
《周礼》、《左传》、《⾕梁》、《史记》、《尔雅》、《说⽂解字》、《风俗通义》等书,都对“阙”有过记述。
随着历史的推移,建阙的动因、⽤料、置地、状貌及作⽤也不尽⼀致。
商周阙⽤泥⼟构筑,以悬天⼦之号令;春秋阙多⽴于宫门、王宅及庙宇前,以悬政令;这时,每门所树的两观显得别致,塑有奇禽怪兽之图案,以昭⽰万民,饰门在于别尊卑也;汉阙⽤⽯凿叠就于墓前居多,亦有树于庙前的,如河南登丰太⽯阙、少室阙、启母阙均是汉代庙前⽯阙。
渠县六处汉阙与李⽩在《忆秦娥》中提及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都是汉代墓前⽯阙,以记官爵、功绩或作装饰之⽤。
古代,宫殿、庙宇、陵墓门前⽴双柱,左右各⼀,建成⾼台,上圆下⽅,登其上,可远观,故谓之“观”,因悬其法,故谓之“象魏”。
两柱之间是空缺,古时“缺”与“阙”相通,其阙之意明也。
门阙(双柱)代称宫门,故引申为京阙和宫阙。
确切地说,“古代宫庙及墓门⽴双柱者谓之阙”(《辞源》)。
⼆、碑阙有别 阙是阙,碑是碑,不能混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