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渠县民俗文化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2
三汇彩亭
“三汇彩亭会”是流传于四川省渠县三汇镇的一种传统民间文化活动,它以亭子造型和表演为主要特点,每年农历三月十六日至十八日,渠县三汇古镇的大街小巷和临江码头都会进行抬彩亭表演,这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清代初年,彩亭会开始在三汇形成,清代中后期至民国年间逐步趋于兴盛。
新中国成立后,为继承和发扬民间文艺优良传统,渠县“三汇彩亭会”焕发新的时代风采,不仅为传统戏文赋予新的含义,而且创作出《刘胡兰》《白毛女》《国魂》《深化改革》《幸福花朵》等昭示着一条历史轨迹的优秀作品。
改革开放以来,三汇镇镇委、镇政府重视文化事业,大力支持彩亭艺术的创新发展,不断改进彩亭装饰,重视整体美感效应,让彩亭更加出彩!
彩亭是彩亭会中最突出的表演形式,在约四平方米的平台上竖立一根底柱细长而分节、首尾相衔的杆子,杆上支架(铁环)横伸斜展,“饰幼孩为戏妆,缚于舆杆上,用机环转动舁游”,将戏文或生活中的人物、故事扮演出来,叠成三到五层,高八至十米,“四人舁之以行,游曳大街,游乐码头”。
表演过程中彩亭悠悠荡荡,似坠非坠,显示出“高、惊、险、奇、巧”的特色,令观众为之牵魂动魄,惊叹不已。
渠县“三汇彩亭会”于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同年,文化部命名渠县三汇镇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渠县“賨人”独特的历史与文化渠县是位于四川省乐山市东南部的一个县级市,这里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
渠县以其特有的“賨人”文化而闻名,这一文化包括了一系列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传统习俗、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
本文将介绍渠县“賨人”独特的历史和文化。
一、历史渊源渠县地处川、黔、渝三省交汇处,历史上是巴蜀古道的重要驿站,古称“湔中”,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有人类活动。
渠县地处高山峻岭之间,自然环境优越,水资源丰富,这里的人们依山傍水,以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世代耕耘,生活安定,渴望自由。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文化传统。
二、賨人的来源渠县的“賨人”是指渠县当地独特的居民,他们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
据考证,渠县的“賨人”有两种来源:一是居住在这里的土著原住民,他们生活在这里数百年,形成了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二是在古代战乱时期,有许多流亡的江南人迁入渠县,他们在这里安家落户,逐渐与当地原住民融合,形成了现今的“賨人”族群。
三、“賨人”文化传统1. 语言文字“賨人”使用的语言主要是当地的方言,属于官话川语的范畴,但在渠县境内却形成了很多独特的方言词汇和语音特色。
“賨人”还有一套独特的文字系统,称为“賨文”,这是一种古老的壮侗语系文字,至今仍在部分“賨人”中传承和使用。
2. 服饰传统“賨人”的传统服饰主要有民族服装和民族饰品两类。
民族服装主要包括上衣、裤子、头巾和围裙等,款式多样,色彩艳丽,体现了明朗活泼的民族特色。
而民族饰品则体现了“賨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习俗,主要有耳饰、项链、手镯等,采用银、铜、玉石等材料制作,工艺精湛,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
3. 宗教信仰“賨人”信仰多种多样,包括基督教、佛教、道教、传统宗教等,每一种宗教都对“賨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传统宗教在“賨人”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信仰土地神、山神、水神等自然神灵,同时崇尚自然、民族的宗教理念。
4. 节庆习俗“賨人”有着丰富多彩的节庆习俗,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渠县“賨人”独特的历史与文化渠县是中国四川省南部的一个县,境内有独特的文化和历史。
最特殊的就是渠县的“賨人”文化。
賨人是渠县土著民族,其历史和文化极为丰富。
本文将介绍渠县賨人的独特历史和文化。
一、賨人的历史賨人起源于四川盆地,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賨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
他们居住在青藏高原及四川盆地的交界地带,是古代巴蜀文化的一支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古代巴蜀文明的一部分,賨人也对当地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战国时期,賨人曾与秦、楚、兰等国家展开激烈的战争,同时也与邻近的羌、犍为、戎等民族有着长期的交流和交往。
这些战争和交流活动,使得賨人的历史逐渐丰富起来,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二、賨人的文化1. 语言賨人使用的语言是賨语,属于藏缅语系的藏语支。
賨语是一种古老的语言,至今仍保留着很多古代词汇和语法结构。
由于长期与其他民族的交流,賨语也吸收了一些外来词汇,形成了独特的语言体系。
2. 饮食賨人的饮食习惯与汉族有着一定的差异。
他们喜欢吃辣,尤其是以青椒、干辣椒为主要调料的菜肴。
賨人还有一种特色的食物叫做“石磨米”,这是一种以高山上特有的稻谷为原料,在石磨上磨制而成的米制品,口感独特,风味鲜美。
3. 服饰賨人的传统服饰以藏式服装为主,男子常穿长袍和宽腰带,头戴圆形帽子;女子则穿长袍搭配披肩,头戴色彩艳丽的头饰。
賨人还喜欢佩戴银饰,如银耳环、银镯等,这些银饰多为手工制作,造型古朴,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4. 艺术賨人的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有歌舞、民歌、织锦等。
最具代表性的是賨人的民歌和舞蹈。
賨人的民歌多是用賨语演唱,歌词富有生活情感,节奏欢快动听;而賨人的舞蹈多以手臂的动作为主,舞蹈动作简洁婉转,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5. 信仰賨人的信仰主要是藏传佛教,同时也有部分信奉土地神、山神等民间信仰。
藏传佛教在賨人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賨人会在节日、婚嫁、祭祀等重大仪式中进行信仰活动,以求得神灵的庇佑。
渠县“賨人”独特的历史与文化1. 引言1.1 概述渠县“賨人”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引人注目。
作为渠县的主要居民,賨人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保留着自己独特的语言、习俗、宗教信仰和艺术表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渠县“賨人”的起源,探寻他们的文化根源;了解他们的语言文化特点,探索这种民族独有的表达方式;揭示他们传承的习俗传统,描绘出其生活中的丰富多彩;探讨他们的宗教信仰体系,解读他们心灵上的寄托;品味他们的艺术表现,感受他们的审美情趣。
通过对渠县“賨人”文化的全面探讨,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这一群体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特色,还可以深刻认识到他们在地方社会中的重要性。
通过对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特色和价值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加珍视和尊重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渠县“賨人”文化将继续传承,为我们带来更多的文化盛宴和心灵启迪。
2. 正文2.1 渠县“賨人”的起源渠县“賨人”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古代。
据记载,賨人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其起源可以追溯至古代巴蜀地区。
传说賨人是一支迁徙的游牧民族,他们在古代巴蜀地区定居,并逐渐形成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资料显示,賨人的起源有不少种说法,有人认为他们是源自古代巴蜀地区的原住民族,有人认为他们是来自外族并在巴蜀地区定居。
无论是哪种说法,都说明了賨人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的民族。
在历史上,賨人曾与周围的其他民族有过往来和交流。
他们的文化和语言受到周围民族的影响,同时也传统保留了自己独特的特色。
资料显示,在古代的巴蜀地区,賨人曾经是一个独立而强大的部落,他们与其他部落有着复杂而纷繁的关系。
渠县“賨人”的起源是一个充满谜团和传说的话题。
通过对古代文献和考古资料的研究,我们可以逐渐揭开这个古老民族的神秘面纱,了解他们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2 渠县“賨人”的语言文化渠县“賨人”的语言文化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
作为贵州省的一个少数民族,賨人拥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即賨语。
渠县“賨人”独特的历史与文化渠县是位于四川省东北部的一个县,这里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这里的“賨人”文化。
賨人是渠县特有的地方民族,他们拥有着独特而悠久的历史文化,让人们颇为好奇和向往。
本文将从賨人的起源、习俗、宗教信仰、艺术表现等方面对渠县“賨人”独特的历史与文化进行深入探讨。
渠县是“賨人”的发祥地,他们过去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居住在青衣江畔的深山密林中。
据考古资料显示,賨人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他们用石器进行生产和生活,建造简陋的房屋,生活在原始社会的野外环境中。
随着历史的变迁,渠县的賨人逐渐向河谷迁移,过着以种植、渔猎为生的生活,形成了独特的賨人文化。
賨人有着丰富的民俗传统,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赛龙船。
每年端午节,賨人们都要举行盛大的龙舟比赛,这是一项富有传统的民俗活动,也是賨人群众喜闻乐见的节日。
赛龙船不仅是一项体育竞技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它融合了賨人的历史、信仰和生活方式,成为了当地人民的一大节日盛事。
賨人还有着自己的宗教信仰,他们崇拜自然界的神灵,尤其是崇拜山神和水神。
在賨人的信仰体系中,山和水都是神灵的化身,是他们的生命之源。
在賨人的心目中,山神是保护生命的神明,水神则是给予生命的神明。
在賨人的传统节日和生活中,山神和水神都会得到应有的敬畏和礼遇。
賨人的艺术表现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擅长手工艺制作,特别是银饰品和刺绣。
賨人的银饰品精美细致,充满了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元素。
而賨人的刺绣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图案富有浓厚的地方民族风情,成为了賨人文化的一大亮点。
渠县的“賨人”文化是一种充满魅力和韵味的特色文化。
他们在生活、信仰和艺术表现方面都有着独特的风貌,成为了这个地方独有的文化符号。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賨人文化也在不断地受到关注和保护。
未来,我们期待这片土地能够继续传承和发扬賨人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热爱这一特色文化,让它在世代传承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渠县“賨人”独特的历史与文化渠县位于四川省广元市下辖,在其历史文化中,有着一支独特的“賨人”文化。
这里的“賨”指的是渠县独有的土地品种的一种混种牛,而“賨人”则是指以养殖、出售这种土地牛为生的人。
以下是本文要介绍的渠县“賨人”独特的历史与文化。
一、牛于渠县的历史意义牛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古代祭祀、耕作到现代交通运输,都离不开这个伟大的动物。
而渠县的“賨人”文化中的土地牛,则是颇具传奇色彩的存在。
据史书记载,早在唐代,渠县就有人养殖土地牛,其品种最早来自江南地区,经过多年的繁殖,逐渐在北方地区形成了现有的文化属性。
渠县地处川陕两省交界,气候寒冷,而土地牛则是适应这种环境的生命力极强的品种,它们能吃各种植物,且不挑食,脾气暴躁,毛发浓密,对寒冷的环境能够很好地适应,因此在渠县这种恶劣的环境里,这种土地牛越来越少,但这正是促使渠县“賨人”文化的诞生的原因,也是该文化一直得以延续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渠县的“賨人”文化像渠县的土地牛一样,寒冷而充满生命力。
这种文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养殖、出售土地牛为生渠县的“賨人”文化主要是由养殖、出售土地牛为生的人所形成的。
从前,渠县大多数人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特别是农村地区。
由于没有多少土地,也没有多余的资金来买种子,甚至衣服都不够穿,所以他们无法种植庄稼来养家糊口。
而渠县的土地牛在当时则是非常稀缺的东西。
因此,有些人便开始养殖这种土地牛来打发时间,没想到却成了他们生活的来源。
2. 温暖而团结的生活方式在渠县,“賨人”独特的文化,与那些在中国其他地区的各种文化是很不一样的。
在渠县,“賨人”们是一群非常团结的人,他们互相帮助、相互支持,为了维持生活,他们与美观的环境以及每天晒晒太阳、泥浆等温暖的生活方式深度融合在一起。
总的来说,“賨人”文化确实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之一,而渠县则是这种独特的文化的承载者,渠县“賨人”文化的形成,得益于当地艰难的生存环境,而在无数温暖而团结的生活方式之下,一种独特的文化逐渐渗透到了每个渠县人的身体里。
渠县“賨人”独特的历史与文化渠县位于四川省东北部,这里是中国西南地区名副其实的“賨人”之乡。
賨人是中国汉族的一个重要支系,具有独特的历史与文化。
渠县作为賨人的聚居地,其历史渊源深厚,文化内涵丰富,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而多姿多彩的历史画卷。
一、賨人的来源及历史賨人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古代民族之一,属于汉族支系,其来源可追溯至古代的羌族。
在古代,賨人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区,以其特有的语言、服饰和生活习俗而闻名。
据史书记载,賨人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曾经参与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渠县作为賨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其资料记载渠县賨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渠县曾是賨人的重要居住地之一。
在此后的宋、元、明、清等朝代,賨人不断扩大了在渠县的居住范围,并逐渐与其他民族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賨人文化。
二、賨人的生活与习俗賨人以农耕为主,他们勤劳勇敢,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
在传统的賨人社区里,人们通常居住在土坯房之中,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一块耕地,种植粮食、蔬菜等农作物来维持生计。
賨人还喜爱养牛、养羊、养鸡等家禽家畜,以作为补充来源。
在日常生活中,賨人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他们重视祭祀和宗教信仰,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是賨人的传统节日,人们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賨人还有舞蹈、歌唱、传统手工艺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传承和发展了独特的文化艺术。
三、賨人的语言与文字賨人有着独特的语言系统,称为賨语,属于藏缅语系。
賨语是一种形声文字,有独特的语音、语法结构,同时还有自己的文字系统,称为賨文,是賨人独有的文字体系。
资料记载,賨文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賨人就已经有自己的文字系统,并用来记录祭祀、诗歌、家谱等方面的内容。
在渠县,賨文的使用已经较少,但在一些传统的賨人聚居地,人们依然传承着这一独特的文字系统,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资料记载,賨文是一种缺乏规范的文字系统,其形态多样,古朴华美,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成为了研究賨人文化和历史的重要工具。
端午节渠县500字
端午节,又称龙舟节、重五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而在我家乡渠县,这个节日更是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渠县位于四川省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
在端午节这一天,渠县的人们会早早地起床,准备好各种食材和器具,开始准备包粽子的工作。
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之一,它是由糯米、肉、豆沙等多种食材包裹在竹叶中蒸制而成。
在渠县,人们包粽子的技艺非常高超,每个粽子都是形状规整、口感鲜美。
除了包粽子之外,渠县还有着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龙舟比赛。
龙舟比赛是一项传统的水上运动,也是端午节庆祝活动中最具特色的项目之一。
在渠县的龙舟比赛中,各个村庄都会组织自己的队伍参加比赛。
这些龙舟造型精美、装饰华丽,船上的人们则身穿统一的衣服,手持长桨,全力划动着船身前进。
此外,渠县还有着一些其他的庆祝活动,比如说踩高跷、打毽子等等。
这些活动虽然不如龙舟比赛那样引人注目,但同样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它们不仅能够增强人们的体质和身体协调能力,还能够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
在渠县这个美丽的地方,端午节更是一个充满欢乐和热闹的日子。
无论是包粽子、划龙舟还是参加其他庆祝活动,都能够让人们感受到浓浓的节日气氛和家乡情怀。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渠县的端午节庆祝活动会越来越精彩纷呈。
渠县“賨人”独特的历史与文化渠县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在渠县的历史文化中,还有一个独特的群体,那就是“賨人”。
他们是一个神秘而又特殊的群体,在渠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了重要的文化遗产。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渠县“賨人”独特的历史与文化。
一、賨人的起源与发展“賨人”是指渠县境内居住的中国族群中的一部分人,其来源颇具争议。
据历史记载,目前亟待阐明的是“賨人”的源流、是属于少数民族还是汉族、以及其由何种途径传入。
一种说法认为,“賨人”的祖先是在汉代时期沿着河南入渠县地域的突厥族,此种说法被较多的学者所接纳。
还有一个流传较为广泛的说法,是认为“賨人”是由古代的西方异族“大宛”部落演变而来。
大宛原是一个古代西域文明中的重要民族,因其地处汉朝与塞北匈奴之间,时常被两边抢夺,定居地点亦多次更迭,现今的疆域并不清晰,但其中的人口文化逐渐传入了中国境内,这也是“賨人”形成的可能途径之一。
无论是哪种说法,都表明“賨人”的起源深远且神秘。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賨人”逐渐融入了渠县的文化中,发展出了独特的文化特点。
二、賨人的文化传承1、民歌文化在渠县的传统文化中,“賨人”的民歌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发源于西域部分地区的“古塔北望”等民歌,以其悠扬的旋律、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淳朴的歌词,深深地打动了许多人。
其中,“古塔北望”更是成为了重要的民间音乐流派之一,深受人们的喜爱。
2、地理文化在“賨人”的传统文化中,渠县土地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渠县地势低平,四面环水,有“五江”之称,丰富的地理资源成为了“賨人”文化的基础之一。
而渠县的特殊地理条件也孕育了“賨人”的特殊的生产方式,例如“六亩地”等。
六亩地是指一块狭长的清水河滩地,全长约六公里,宽度只有二百多米,它自北向南延伸,东西两岸为葡萄架、菜地和房屋。
六亩地的产业构成十分丰富多样,葡萄、蔬菜等农作物、渔业等生产方法,都成为了“賨人”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内容。
因他们生活在异地,习俗与汉族的成分也多,汉族的影响多是自吐鲁番古道向渠县传递,以什邡、旺苍、大英、成都等地汉族婚俗为主,后经渠县“賨人”模仿逐渐演变为他们独特的习俗。
渠县“賨人”独特的历史与文化渠县是位于中国四川省东南部的一个县级行政区,这里是“賨人”的主要聚居地。
賨人是中国独有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和云南等地,其中渠县是賨人主要的聚居地之一。
賨人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传统的民族,他们的语言、服饰、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都与汉族等其他民族有着明显的区别。
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渠县賨人独特的历史与文化。
渠县賨人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资料显示三国时期蜀汉时期在这一带已经开始有賨人,当时賨人被称为"南蛮"。
据《三国志》记载,当时的蜀汉政权与这里的賨人有着交往与互通,确立了渠江以北的资州南部地区为南蛮居住的地区。
后来的历史上,賨人也受到了其他民族的影响,他们的文化传统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渠县賨人的语言属于彝语系,是彝族语言的一种,但由于长期受周围汉族的影响,賨人的语言也受到了汉语的影响,并出现了一些与汉语相似的词汇和语法结构。
在日常生活中,渠县的賨人多数可以使用汉语交流,但在家庭和部落之间交流时,他们更习惯使用自己的语言。
渠县的賨人还有自己的文字、音乐和舞蹈等文化传统,这些都是他们独特的文化符号。
渠县賨人的服饰也是他们独特的文化标志,他们喜欢用鱼鳞、兽毛等动物皮毛做成的服装,这些服装不仅美观大方,还有很好的保暖和防御作用。
特别是在传统节日或者婚礼等重要场合,賨人的服饰更是华丽迷人,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在服饰上,渠县的賨人还注重配饰的搭配和制作,例如头饰、耳环等配饰都体现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传统。
渠县賨人的传统习俗也十分丰富多彩,例如他们在农历六月举行的“燃火节”是賨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这一天,賨人们会聚集在一起,点燃篝火,跳起舞蹈,载歌载舞,以示庆祝和纪念。
在这一天,人们还会进行赛马、射箭等传统竞技活动,活动中洋溢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
賨人的婚礼、葬礼等传统仪式也十分严格和隆重,这些习俗都是渠县賨人独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渠县“賨人”独特的历史与文化渠县位于四川省中部,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地方。
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一个独特的少数民族群体,他们被称为“賨人”。
賨人是中国特有的民族,他们的骨肉相连,相亲相爱。
賨人群体的形成与渠县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因素密切相关,他们的独特历史与文化一直以来备受研究与关注。
本文将就渠县“賨人”独特的历史与文化进行深入探讨。
一、渠县“賨人”的历史渊源渠县地处巴蜀古道的要冲,历史上是商贸往来频繁的地方,也是巴蜀文化和黔中文化的交汇处。
賨人是这片土地上的土著民族,其渊源可以追溯至唐、宋时期。
据史料记载,唐代时,渠州属于黔中地区,这里居住着许多的賨人。
“賨”在古语中是“进献”的意思,说明古代的賨人是向中原进贡的民族。
在宋代的时候,这里也是苗族的活动地区。
渠县地处巴蜀文化和黔中文化的交汇地带,这种地理环境决定了渠县“賨人”的独特历史渊源。
二、渠县“賨人”的特殊文化渠县“賨人”在长时间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
他们的居住环境、生活习俗、传统工艺等方面都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们的居住环境和传统服饰。
1. 居住环境渠县“賨人”的传统居住环境以土楼为主,这些土楼坐落在崇山峻岭之间,造型别致,结构稳固。
土楼是资本主义土木建筑和民主主义土木建筑的融合产物,是賨人群体特有的建筑形式,反映了当地人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技艺。
这种居住环境的形成,既是对当地地理环境的顺应,也是对当地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
2. 传统服饰賨人的传统服饰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賨人的传统服饰以青布为主,男子多穿绣花褂,头戴黑布圆帽,女子多穿长袍,头戴铜钱头饰。
这种传统服饰不仅体现了賨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更是对当地纺织工艺和染色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三、渠县“賨人”的生活习俗賨人有着独特的生活习俗,这些习俗贯穿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是渠县“賨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婚俗賨人的婚俗十分独特,他们通常会选择七弦琵琶歌手为自己的子女唱婚前歌谣,婚礼上男女双方要进行本族信仰活动,而且在婚礼上寄递的礼物也有很多严格的讲究。
以竹作画,蜀中一绝四川渠县刘氏竹编工艺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或许你吟诵过许多关于竹子的诗句,也欣赏过用竹子编织的器物,但是,如果你目睹了四川渠县刘氏竹编工艺品的制作过程及其样品,你或许会感叹华夏大地奇才辈出,中华文化光辉灿烂。
师傅正开始编制竹制作品。
《富春山居图》,淡雅山水、意境深远;《虢国夫人游春图》,唐朝贵妇雍容华贵、马蹄轻举缓步;《东篱赏菊图》一派山高水长,悠游闲适……这些颇具艺术感染力的图画不仅仅依靠手笔,最后居然是通过竹编演绎出来的。
它们的创作者是拥有60多年竹编生涯的中国竹编字画创始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四川省工艺美术协会副理事长刘嘉峰。
中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竹林面积最大、开发利用竹资源最早的国家之一,素有“竹子王国”之称。
在悠悠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竹子与中国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中国竹文化。
四川的竹编工艺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逐渐发展而来的一朵工艺奇葩,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
四川渠县有2300年的竹编历史,刘嘉峰祖上三代都是渠县竹编匠人。
刘氏竹编精选优质慈竹为原料,有的以陶瓷为胎,依胎编织而成各种瓷胎竹编花器、茶具;有的以各种书法及绘画为题材,精心编织成各种竹编字画等竹编工艺品。
“以竹作画”,技艺精湛,画面极富笔情墨趣,各种图案栩栩如生。
在我国的竹编艺术中可谓独树一帜。
2008年,渠县“刘氏竹编”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如今,古老的竹编艺术,如包着笋壳的竹子,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刘氏竹编”的产品系列:竹编茶道用具、花道用具、香道用具等各种生活用品,竹编字画、文玩等各种收藏品,将竹文化与各种文化相结合,集观赏和实用为一体,曾50余次荣获国际国内各种奖励。
先后被评为四川省优质产品和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质产品。
四川省人民政府连续三届授予四川名牌称号,荣获天府宝岛工业设计大赛工艺美术旅游产品金奖等等。
113四川省渠县“三汇彩亭会”的民俗意蕴杨小晋(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四川 南充 637009)摘 要:彩亭会是四川省渠县三汇地区的一项国家级非遗民俗活动,在全国50余种同类民俗活动中以高、巧、彩闻名。
作为一种民俗文本,它与台阁、扎社火、行傩、行像、寻橦之间有亲疏不同的承继关系。
在其庙会场域结构中存在着两种主要力量,民间信仰以及商会、行帮、礼社组织,它们共同制约着传统彩亭会的规模与持续状态。
作为一种习俗仪式,三汇彩亭会涉及主政管理者、演员、工匠艺人、参观者等角色的文化心理,其表演仪式也具有平衡天人、人人关系的隐喻内涵。
关键词:三汇彩亭会;民俗意蕴;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20)03-113-06收稿日期:2020-05-12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四川明代佛寺壁画的艺术民俗学内蕴研究”(项目编号18YJA76007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杨小晋(1977-),女,四川省南充市人。
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
研究方向:中国画艺术创作及艺术教育研究。
彩亭会是四川省渠县三汇地区的一项国家级非遗民俗活动的专称,类似的非遗项目,在全国不少省区都存在,名称有抬阁、挠阁、飘色、高抬社火、芯子、大坝高装、青林口高抬戏、铁芯子、亭子等,据统计有50余种(见图1,全国彩亭类民俗活动掠影。
上排左一,为河南省安阳曲沟抬阁,上排左二,为山西省代县峨口挠阁,上排左三,为广东省番禺市沙湾飘色,上排左四,为河南省偃师市邙岭乡高抬社火。
下排左一,为山东省淄博市周村芯子,下排左二,为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大坝高装,下排左三,为四川省江油市青林口高抬戏,下排左四,为甘肃省麦积山铁芯子。
合成制图:杨小晋)。
它们具有共同的活动样态:如选择儿童(少数成人)按预设表演角色予以装扮,然后将其绑缚在特制的支架上,并进一步美化和伪装支架,从而整体形成绚丽的主题造型,再有组织的抬、扛或推在集市街道等公共空间进行巡游表演;与此相伴,还有踩高跷、划彩龙船、锣鼓秧歌等其他民俗活动助阵。
渠县风俗作文
哎呀呀,渠县的风俗可真有趣啊!嘿呀,让我来给你讲讲吧。
渠县的传统婚俗十分具有特色呢。
在渠县,结婚时最重要的一项仪式就是“迎亲”啦。
男方要通过种种难题,向女方的家人证明自己的诚意和能力哦。
如果成功通过考验,男方就可以迎娶心仪的女孩啦。
此外,在婚礼上,还会有“送娘子”“破门”等一系列传统仪式呢,可有意思啦!
渠县的农民们还喜欢在特定的日子里开展各种传统活动哟。
比如,每年的春节期间,渠县的村庄中就会举行一些独特的活动,如耍花灯、放烟火、赛龙舟等。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拉近村民之间的距离,还有助于传承民俗文化呢。
还有还有,渠县还有一些独特的节日,例如“九江龙船节”和“长寿花会”。
在这些节日里,民众们会穿上传统的汉族服装,簇拥在一起,一同欢庆呢。
这些节日不仅是展示当地文化的场合,也是人们观赏、参与各种传统活动的时间哟。
嘿嘿,渠县的风俗是不是很有趣呢?如果你也想感受这种独特文化气息,不妨去渠县看看吧!。
渠县家乡的风俗作文
渠县,我的家乡,有着许多有趣的风俗。
我最中意的是端午节的赛龙舟。
每到端午节,河边就热闹非凡。
岸上围满了人,个个都兴奋地欢呼雀跃。
河面上,一条条龙舟像离弦的箭一样,飞快地你追我赶,奋力前行。
划桨的叔叔阿姨们,脸上隐约可见汗水,却依然笑容满面,用尽全力地划着。
鼓声震天动地,仿佛要将天空都震塌。
我站在岸边,激动地跳着,为家乡的龙舟队伍大声呐喊。
我还很爱吃家乡的米粉。
米粉是用大米做的,洁白柔嫩,香气扑鼻。
妈妈偶尔会给我煮一碗香喷喷的米粉,里面有我最喜欢的肉末和香菇。
我一边吃,一边忍不住感叹:“真好吃!”
家乡的冬天,总是冷风刺骨。
但是我喜欢躲在暖烘烘的被窝里,听奶奶讲童话故事。
奶奶讲的故事,总是那样生动有趣,让我听得津津有味。
我还会和小朋友们一起玩雪、打雪仗,玩得不亦乐乎。
家乡的一切,都让我感到温暖和快乐。
我的家乡,我最喜欢的地方!。
渠县风俗作文渠县的风俗文化可以说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首先,渠县人民有着勤劳朴实的品质。
他们热爱劳动,勤劳勇敢,善良诚实。
他们特别尊重老人和敬爱师长,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礼仪礼节。
在渠县,人们有一种独特的礼貌用语,比如见面时要问候对方的家人和身体,离别时要说好好保重,表示对对方的关怀和祝福。
其次,渠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这里居住着汉族、彝族、藏族等多个民族,因此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相互尊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在渠县,不同民族的节日和传统习俗都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
每逢节日,各族群众都会穿上自己特有的民族服饰,跳起自己的传统舞蹈,唱起自己的民歌,展现出绚丽多彩的文化风情。
再者,渠县的饮食文化也非常有特色。
当地人民以米饭为主食,三餐都少不了米饭。
他们喜欢吃辣、香、鲜、酸的食物,例如酸辣粉、冷锅鱼、酸菜鱼等等。
此外,渠县还有许多地方特色小吃,比如兔头、豆腐乳、辣子鸡等,口味独特,令人回味无穷。
此外,渠县还是著名的酒乡,当地的白酒在四川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每逢喜庆节日、迎接客人,当地人都会互相赠送白酒,举杯邀酒,喝酒表达情感。
另外,渠县的节庆文化也是非常浓厚的。
每逢节日,当地人们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如庙会、祭神仪式、民间舞蹈表演等等。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渠城双塔庙会,这是当地的一大盛事,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朝圣者前来参与,场面十分壮观。
此外,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是当地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全县各族群众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神、游园、逛庙会、赛龙舟等活动,给整个县城增添了热闹的气氛。
最后,渠县的婚嫁习俗也是非常有趣的。
在这里,婚礼是当地人生活中的一大盛事,每个细节都非常讲究。
婚礼前期,男女双方要分别找媒人物色,确定婚事,确定彩礼、聘礼等,接着进行纳吉、聘礼、定亲等程序,一直到结婚当天,举行喜宴等各种仪式。
而在结婚当天,还有很多特有的传统仪式和民间习俗,如簇衣、拴门、洞房等等,让人感受到浓厚的乡土风情。
四川渠县賨人谷,据史料记载,賨人是古代川东地区影响深远、强悍尚武的一支少数民族,龙吟瀑布亦是渠县最古老的土著民族。
他们天性劲勇,勤劳聪慧,创造了灿烂的賨人文化,留下了賨国都城遗址、汉阙、咂酒等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当年的賨人们正是生活在这个有着奇山怪石,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于是现在的人们为了纪念这段凄美的爱情传说,纪念他们的尚武精神,賨人谷的名字由此而来。
国家一级编导何川根据已经搜集的关于賨人生活史料,创作出了大型风情剧《賨人》。
该剧分为《筑》、《祭》、《渔》、《耕》、《猎》、《呷酒歌》、《巴渝舞》、《黄花谣》、《铸阙》、《亭会》、《编绿》、《抗洪救灾》、《尾声主体》等13个篇章,再现了賨人的远古遗风和渠县的悠久历史,展示了宕渠儿女不折不挠、敢于争先的精神,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俗特色。
賨人谷賨人,又称寅人,虽没有列入当今的56个少数民族之中,但他们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过无比的辉煌,早在春秋战国之前,便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国都就建在今达州市渠县的土溪城坝.渠县,秦时称宕渠县.《舆地纪胜》卷162记:“巴西宕渠,其人勇健好歌舞,邻山重叠,险比相次,古之賨国都也。
”
賨人谷风景区地处华蓥山脉中北段,四川省达州市渠县城东26公里。
范围约41平方公里,以奇山、秀水、幽洞、丽峡、飞瀑、湖泊、涌泉、怪石、古栈、茂林著称,被誉为川东“小九寨”、国家AAAA级旅游区、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森林公园。
賨人,龙的子女。
千年前,他们在神灵的指引下走进了川东丘陵。
他们集天地之灵,吸日月之精;耕绿色之希望,创金色之神话。
賨人在上天的佑护下,于川东大地刀耕火种,射虎猎渔,世代的风调雨顺使賨人繁衍生息成——賨国。
在这片属于古賨人的土地上,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开始了最美的邂逅……
龙王庙相传天地千年之初,賨人的祖先们在部落首领夕仲的带领下,走进了川东大地。
一次渔猎中,夕仲在江边偶遇了美丽的少女度灵。
一见钟情的浪漫邂逅,让爱情花蕊在二人心中悄悄绽放。
夜色美酒中,他们互传爱意,篝火歌声里,他们盟订终生。
当爱情还在升温时,一场旷日持久的伐纣战役爆发了。
年复一年的等待,日复一日的盼望,绝望的度灵最终倒在了那片山岗上,化成一朵思念的黄花。
战争后,身负重伤的夕仲回到家乡,死在了那朵黄花旁。
他的鲜血绽放了一地的黄花,绽放了无数朵爱情的思念……
时光飞逝,物换星移。
世事变化中,唯有这段爱情神话还在市井中延唱。
彩亭上,好似还能看见夕仲与度灵的相会;编绿中,爱情传奇还在竹丝上代代流淌……
景区内景观众多,汇洞景、石景、崖景、瀑景、气景、生景和人文景观为一体,并且有些景物独具特色。
洞景主要集中在渠县龙潭乡老龙村境内,初步调查有大小溶洞60多个,呈现于地表的多为落水洞形式,一门一洞,洞洞有别,洞间又有小洞相通。
溶洞群中,以老龙洞的规模最大、最奇。
该洞高20m,宽约30m,长在1000m以上。
洞中有暗河和地下湖,可以划船荡舟。
河水奔腾激荡,拍击洞壁,声若惊雷。
洞顶悬吊形状各天狗望月异的钟乳石,欲坠未坠;顶壁滴水如细雨霏霏,水雾迷蒙。
洞中有一高达500余米的“通天洞”,逐级盘旋而上可达山顶。
奇山:峭立的岩峰、秀丽的山溪、幽深的洞壑。
山腰处依山就势,凿石架起木栈为路,路窄岩陡。
山谷流泉淙淙,飞瀑处处。
水使谷增幽,瀑使崖添险,穿行其间,思绪万千,你会不知不觉地陶醉在里面,无限感慨大自然造化之神奇。
奇水:水流凿岩穿石,飞瀑悬垂如练,像龙嘴在吞云吐雾,形成龙湫瀑布。
七彩湖五彩纷呈,清澈可见底,风拂过,阵阵涟漪。
掬一捧水,洒在脸上,一丝清凉。
荡舟于青山、垂柳下的碧波之上,恍入瑶池仙景,令人心旷神怡,遐思飞扬。
瀑布、竹海,绿竹与飞水交相辉映,别有一种奇异的神韵。
奇石景:怪石与洞穴棋布错落,景观惟妙惟肖。
河谷中遍布千奇百怪、奇巧多姿的岩石,
没有经过任何人工雕凿,正观侧瞧、仰望俯视,形状各异,有如尊尊雕塑,供人欣赏。
置身其间,犹如到了趣味天成的雕塑展厅。
神犬啸天是地壳变迁形成的一处天然奇特的石灰岩石,从北侧看去,好似一只神犬端坐崖前仰天长啸,神态活现。
其中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位于观音崖下平台上的青蛙石。
该石高3m多,宛如一只巨大的青蛙,欲跳未跳,神采奕奕,形态逼真。
这一大自然的杰作,巧夺天工。
无论是规模之大,形状之奇,神态之活,在四川省内的天然奇石中实属罕见。
说到民俗文化不得不提四川渠县三汇的彩亭了。
彩亭,是四川渠县三汇镇传统的民间造型表演艺术,它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和广泛的群众基础。
尽管在内容上可能与时俱变,但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却没有根本性变化,也就是说,“万变不离其宗”。
它是在一种封闭环境中绽开的永不凋谢的民间艺术奇葩,具有独特的传承性和变异性。
四川渠县三汇彩亭会起源于汉代是祭祀渠县土主汉车骑大将军冯锟桂阳太守李温而进行的一种祭祀娱人的活动《水经著》里面有记载清末民初该祭三圣娘娘民国渠县志有大篇幅记载并留有照片“三汇镇每岁三月十七八日高坠彩亭四人舆之以行游弋大街似坠非坠观者无不惊奇邻封士女不远数百里争赴圣会若有举国若狂之概” 其高,雅,险,奇,巧的技艺的国内外绝无仅有的。
东晋以前,三汇住民以古代賨人后裔为主,梁晋三年(公元522年)后为流江县辖地,明初(1368)建场,距今已有640年,镇中白塔、禹王宫、万寿宫、王爷庙、关爷阁等古建筑工艺高超,独具特色。
尤以白塔最为典型。
白塔又名文峰塔,高13层,设计精巧,是川内保存完好罕见到古建筑之一。
三汇作为水路码头,自然就有一些水上活动。
每逢端午佳节,必有龙舟赛,抢鸭子赛,放河灯等表演。
除此之外,最值得一提到是三汇彩亭。
三汇彩亭源于汉代“百戏”中的“寻?”(爬竿),后来发展为将传统戏文情节或生活片段加以改造,彩亭分3—4层,高达8米以上,下端是四四方方的平台(矮亭),上面竖有一根经悉心加工的铁杆(底柱),细长而分节,相互首尾衔接,由少儿穿着色彩艳丽的戏剧服装,在约4平方米的平台中心,在竖立的那根特殊锻打的铁杆表演。
杆上支架(铁环)横伸斜展,曲折有致,行进中,8位脚夫分4人一组轮换抬着亭子穿越大街、游乐码头。
脚夫齐步慢行,亭上少儿舞袖摆手,翻转滚动。
亭子闪闪悠悠,似坠非坠,似斜非斜,高而险,奇而巧,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溢光流彩,神奇有致。
令观者惊叹不已。
从古到今,一直是广场文艺的“重头戏”。
三汇彩亭艺术以自己特有的群体意识,焕发着民俗民间文化的风彩,显示了在统一民族基调上的横向变异性,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成为巴渠文化中一株耀眼的艺术奇葩,堪称“中华一绝”。
它反映了该区域内经济生活、社会背景、自然环境及人们的审美需求,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作为一种传统节日的三汇彩亭会,形成于清朝初年,盛于清代到民国年间。
彩亭会以扎彩亭、抬彩亭、看彩亭为主要内容,每年三月十六日至十八日,连续三天,镇上人潮涌动,喜悦祥和、热闹非凡。
追溯历史,三汇彩亭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从清末到民国时期,三汇多个行帮,扎社争名于市,在节庆之日,不仅大搞民间文化活动,还主要以扎亭子显露荣华富贵。
这一民俗活动在行帮们的竞争中发展,并逐步形成固定的西部民俗文化活动。
四川渠县是我国著名的汉阙之乡,为秦设宕渠县,历史悠久,文华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