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庆棠民众社会教育思想对当代成人教育的启示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4
作者: 吴学峰 马国云
作者机构: 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江苏无锡214011
出版物刊名: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页码: 60-63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2期
主题词: 民国 无锡 社会教育 开放大学
摘要:20世纪20年代以后,以俞庆棠、高阳为代表的无锡社会教育家,坚守教育救国的理想,依托位于无锡的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广泛建立民众教育实验区,积极开展民众教育实践,推进了无锡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当时的中国有很大影响.当前,无锡开放大学成立在即,社会教育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和机遇期,开放大学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果,也面临不少问题.无锡开放大学建设者应该坚守教育为人民服务的理念,继承和发扬无锡社会教育家的优良传统,立足地方,在传承中发展,在创新中开拓,大力促进公民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
俞庆棠民众教育思想对当前成人教育的启示俞庆棠(1897—1949年),字凤歧,江苏省太仓人。
1919年秋赴美留学,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士学位。
她提出大力推行民众教育的主张,毕生致力于民众教育的实验和研究。
她被誉为民众教育的开拓者、“民众教育的保姆”、“民教之母”。
一、民众教育的内容(一)以全民为教育对象俞庆棠给民众教育下的定义是:“民众教育是失学儿童、青年、成人的基础教育,也是受基础教育的儿童、青年、成人的继续教育和进修”。
她所认为的民众教育就是一种全民教育、终身教育。
她坚信民众教育是立国之本,认为民众教育能够救国救民。
民众教育即全民教育。
俞庆棠认为,教育可给予人们以新的生命和新的力量,是最美好的东西,它应该给予最大多数的人民。
在教育对象和教育形式上,民众教育的特质正是以全体民众作为教育对象,以整个社会作为学校。
(二)教育内容丰富多样俞庆棠的民众教育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生计教育、公民教育、自治自卫、健康卫生、休闲教育。
这几种教育是俞庆棠先生根据当时国内的具体情况制定的。
针对当时经济落后,劳动民众生活水平低,求学积极性不高的状况,俞庆棠将生计教育置于首位,认为生计教育是劳动民众的根本问题。
通过传授农业科学技术、组织各种合作社等方法使民众能在教育中得到实惠,为其他的教育打开出路;俞庆棠深知民众中所存在的劣根性,为发唤起民众的民族自豪感,俞庆棠通过民间文学、讲演政治常识等方式大力推行公民教育;为强健人民的体魄,培养民众良好的卫生习惯,俞庆棠把民众体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并传授公共卫生常识,使民众具备学习的身体基础;为提高民众处理生活问题的能力,俞庆棠大力推行家事教育;为丰富民众闲暇生活,改良民众的娱乐以转移风化陶冶民众情操,俞庆棠提倡高雅艺术,推进民众休闲教育。
她认为规划改良风化及民众娱乐事宜的三大需要,就是求学、做工和娱乐,三者缺一不可,并积极提倡音乐艺术教育。
她提出的民众教育内容不仅仅局限于书本,更注重生活实际,符合民众的个性化需要,体现出实用、丰富的特点。
2021年第2期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No.2,2021(总第221期)JOURNALOFMUDANJIANGCOLLEGEOFEDUCATION Serial No.221论民国乡村教育对当前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启示原卩日1杨育智2施炳超3(1山东农业大学,山东泰安271018;2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太谷030801;3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山东泰安271018)[摘要]民国乡村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农村社区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其“知识精英”的教育参与有利于推进农村社区教育的师资建设,“回归乡村”的教育实践有利于把握农村社区教育的区域特性,“改造社会”的教育理想有利于明确农村社区教育的目标指向。
对此,农村社区教育应辩证分析,理性承传,把握乡村振兴的历史机遇,立足农村社区的客观实际,关注社区农民需求,明确发展方向,激发情感共鸣,使其教育价值从“潜在”变成“现实”。
[关键词]民国乡村教育;农村社区教育;知识精英;回归乡村;改造社会[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102323(2021)02002204农村社区教育作为社区教育的一部分,是我国社会教育事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也是学习型社会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
农村社区教育的发展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基层治理能力建设,传承传统文化和传播现代科技,提高社区农民素质和社区服务水平等具有重要作用.但当前的农村社区教育发展仍面临着师资力量的稳定性、民众学习的积极性、教育资源的开放性、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教育目的的有效性等问题。
研究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和乡村教育思想,辩证分析由于中西文化冲突、城乡文化差异、国家权力意志和村民小农意识的差距等诸多因素造成的局限性和负面影响;深入挖掘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黄炎培、马宗荣等教育家激发民智、改造社会的家国情怀和开展乡村教育、推动乡村建设的历史贡献,对当前的农村社区教育发展与实践有着重要意义。
俞庆棠:中国近代民众教育的拓荒者作者:赵伟来源:《教育与职业·综合版》2009年第06期俞庆棠,祖籍江苏太仓,1897年生于上海。
1919年“五四”运动时在上海圣玛利亚书院读书,任学生会主席。
1919年负笈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受业于杜威和克伯屈博士。
回国后于1925年参加“五卅”惨案上海学生后援会工作。
1927年,她放弃上海大夏大学教授的优厚待遇,担任江苏省扩充教育处处长。
1949年9月,她自美国辗转香港、沈阳来到北京,被选为全国第一届政协会议的教育界代表,并参加开国大典。
周恩来总理邀请她担任中央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她就任后立即着手起草共和国1950年社会教育规划,准备将她毕生绘制的民众教育图景变成现实,迅速扫除工农群众中的文盲,提高工农群众的整体文化水平。
1949年12月4日,俞庆棠逝世,享年52岁。
排除万难:创办实验民众学校1928年,俞庆棠根据孙中山“唤起民众”的遗嘱,在苏州创办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民众教育学校(旋即改名为中央大学区区立民众教育学院、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兼任校长。
为7研究探索民众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俞庆棠决定以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为依托,大力开展民众教育实验。
为此,她辞去江苏省教百厅扩充教育处处长的职务,专任该校教授和研究实验部主任。
在6年左右的研究实验部主任任职期间,培育的千余名毕业生后来大多数人都从事革命教育工作。
她创办了黄巷农民教育、丽新路工人教育等8个实验区,民众教育实验事业办得卓有成效,轰动全国各地,吸引众多关心、从事民众教育的人员前来参观学习、取经。
俞庆棠所创办的民众教育机构成7当时全国的一面旗帜,开创了我国成人教育的一个重要模式。
抗日战争期间,她在四川创办了松溉纺织实验区和乐山蚕丝实验区,在民众教育方面进行了新的研究和探索,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俞庆棠希望政府尽快把人民组织起来,齐心协力医治战争的创伤,向着民主的新中国迈进,因而接受了上海市教育局长顾毓跨的邀请,担任该局社会教育处处长;继而兼任上海市立实验民众学校(以下简称实验民校)校长,还担任教育局顾问。
俞塘民众教育纪念馆感想引言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对于游览各种与历史相关的场所都非常感兴趣。
最近,我有幸去参观了位于中国俞塘的民众教育纪念馆,这次体验令我深受触动。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这次参观的内容和我的感想。
俞塘民众教育纪念馆的介绍建筑风格独特俞塘民众教育纪念馆建筑风格独特,结合了现代与传统的元素。
建筑外观设计简洁大方,寓意着对历史的尊重和珍爱。
馆内采用了先进的展示技术,将历史与现代结合得恰到好处。
历史背景俞塘是中国一个有着丰富历史背景的地方。
教育在俞塘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民众教育纪念馆的设立旨在弘扬教育精神,缅怀先贤,激发人们对教育的热爱和庄重对待。
展览内容在民众教育纪念馆的参观中,我得以了解到了许多关于中国教育历史的珍贵资料和信息。
以下是我收获最大的几个方面: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古代中国,家庭教育被看作是培养子女品德和知识的重要途径。
父母通过言传身教,将自己的价值观和经验传承给下一代。
儒家教育的影响儒家教育对于古代中国的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强调道德修养和个人责任感的培养,影响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等级制度下的教育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等级制度对于教育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由于社会等级的存在,古代中国的教育并不普及,只有少数人有机会接受教育。
俞塘的教育历史和名人俞塘的教育兴盛俞塘在古代中国也是一个教育兴盛的地方。
许多优秀的教育家和学者来自俞塘,他们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名人故居的展示在民众教育纪念馆里,有一些著名教育家的故居进行了展示。
这些故居通过布置和陈列展示了教育家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使人们更加亲近和了解他们。
名人事迹和成就的展示民众教育纪念馆还详细介绍了一些俞塘的教育名人的事迹和成就。
他们的故事激励着人们对教育事业的追求和投入。
俞塘的教育现状与未来教育资源的配置如今的俞塘积极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
通过优化教育环境和改善师资配备,俞塘的教育正在取得长足的发展。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对当前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启示——读《乡村改造运动十大信条》有感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对当前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启示——读《乡村改造运动十大信条》有感近年来,我国农村成人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推动农村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村居民的素质和技能水平,我们应当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晏阳初是中国近现代教育事业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他的平民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具有深远的启示。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普及性和实用性,并关注农村群众的自我教育和发展。
在《乡村改造运动十大信条》中,他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农村改造和农村教育的宝贵思想。
其中,关于农村成人教育的论述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
首先,晏阳初提出“村民要有多方面的文化知识和实用技能”。
这一观点反映了他对农村成人教育全面性的追求。
在当前我国农村,由于历史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缺乏基本的文化知识和实用技能,这制约了他们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我们要重视广泛推动农村成人教育,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内容,满足农民全面发展的需求。
其次,晏阳初强调“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提出了“要改变他们的旧观念,使他们有科学的思想和先进的文化知识”。
这一观点引起了我们对农村成人教育的重要认识:要在提高农民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农民的思想观念与城市居民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应当注重农村成人教育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文明素质,推动农村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第三,晏阳初强调“开办女子农学校和培修女子园丁”。
他的观点展示了他对妇女教育的关注。
在农村成人教育中,我们不能忽视妇女的教育需求和特殊性。
要注重开展女性农村成人教育,提高女性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为她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平等的教育资源。
第四,晏阳初提出“各地方可独创方法,依规模穷富所能”。
这一观点告诉我们,农村成人教育需要灵活运用各地方的实际条件和资源,找到适应当地的发展模式和方法。
俞庆棠民众社会教育思想对当代成人教育的启示作者:刘艳纬田慧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24期摘要:俞庆棠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众教育家。
面对中国的具体国情,她围绕着民众生活,提出生计、公民、自制自卫、健康卫生、休闲等教育内容。
这一内容系统的建立,对当时民众生活的改善、民众素质的提高,以及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它对当今我国成人教育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俞庆棠民众社会教育成人教育俞庆棠(1987—1949)字凤岐,祖籍江苏太仓,著名教育家。
在旧中国教育界叱咤风云三十年,是中国民众教育创导者、社会教育的先驱。
她同情劳苦大众,将民众教育作为改造社会、复兴民族的手段,终身致力于民众教育的试验及推广,也因此被誉为“民众教育的保姆”[1]。
俞庆棠对民众教育的定义是:“民众教育是失学的儿童、青年、成人的基础教育,也是已受基础教育的儿童、青年、成人的继续教育和进修。
民众教育的最高理想,是全民众在整个社会生活中,智能道德的前进和向上。
”[2]俞庆棠指出:“现在的民众教育,也可以说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但是民众教育的事业,有学校式的,就称为民众学校教育;有社会式的,就称为民众社会教育。
”[3]本文即是对民众社会教育的研究,通过研究深刻理解民众社会教育,揭示其对我国成人教育事业发展的若干启示。
一、俞庆棠民众社会教育思想的内容述评(一)生计教育生计教育是民众教育的重中之重,直接决定着民众教育的成与败。
生计问题是劳动民众的根本问题,必须给予大力重视。
唯有解决好此问题,使民众在教育中得到实惠,使他们的悲惨境况有所改善,才会打破坚冰,为民众教育中其他一切要实施的教育开辟道路。
因此,她将生计教育摆在民众教育的首要位置。
她指出:“第一,要注意民众的生计,因为社会教育的对象是以社会为主体,一般民众的经济力不足,怎能施教……”[4]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知而荣辱。
人们的一切活动首先是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生活的需要。
在她看来,解决民众的生计问题,首要解决的是民众在社会生活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比如,土地问题、农业生产问题、农业技能问题以及乡村交通不便利影响农副产品流通等。
实施民众教育,“应自民众实际生活出发,从民众日常生活,认清社会问题,迎头赶去,切实解决”。
民众在实际生活中遇到什么问题,就要着力解决什么问题。
只有这样,才能使劳动民众真切感受到民众教育的补益,才能顺利地推行民众教育。
另外,俞庆棠强调改进民众的生计,必须倚重科学。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是驾驭自然的利器,生产力水准提高了,生计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她还注意到解决生计问题应提倡农村小工业和副业及农产品加工业。
俞庆棠为生计教育所努力的一切虽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至少也使当时实验区的劳动民众在一定程度上蒙受了一些恩泽,对当代的教育也有很大启示。
(二)公民教育俞庆棠深深地同情境遇悲惨的劳苦大众,但也深知民众中所存在的劣根性。
她曾指出:“我国有五千年历史,当然有民族的优点。
不过,近数十年来,受了物质文明的侵袭,更受专制遗毒的思想所困,所以民族性一蹶不振,愚的、私的、懒的、不肯负责的、依赖的、因循的、私利的、种种的劣根性都呈现出来。
”她在一篇文章中将其归结为四点:“(1)缺乏智识与技能。
(2)缺乏心理的交通。
(3)缺乏组织能力。
(4)缺乏创造的精神。
”鉴于上述情况,俞庆棠尤为重视公民教育,渴望将民主组织起来进行教育,将其培养成合格公民,为祖国服务。
也正因这个重要的目标,她深刻剖析了民众的劣根性,以便使民众教育工作者对民众教育艰巨性有充分估计,对公民教育对症下药,做社会的良医。
俞庆棠公民教育的推行,并不是生硬灌输,板着面孔说教,指手画脚地训斥,而是渗透到实验区的各种教育之中,因而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实验区里民众纠纷事件明显减少,这也足见公民教育的效果非同一般。
(三)健康卫生健康卫生教育就是要使民众身强力健。
俞庆棠曾提到当时一些农村的卫生状况不堪入目,很多农民青年风华正茂却百病缠身,体弱多病者、弱不禁风者更是比比皆是。
“身体乃是革命的本钱。
”身体如此,又怎么施以教育,又怎么改善生计呢?这正是她要提倡实施健康卫生教育的原因。
俞庆棠在实验区教育中倍加重视卫生健康教育,并以医务所为依托,将医师组织起来集中培养,然后到各村开办医务所,使之成为乡村卫生教育的中心场所。
在改善卫生、加强医疗建设的同时,她还注重开展民众体育,增强民众体质。
她说:“民族之实力,不仅以人口之多寡为准,尤须视民众之健康程度而定。
忽视人口之质的陶炼问题,是吾国民族很大的缺点。
”提高“人口之质”的方法也就是提倡公共体育教育。
把民众体育当做民众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努力去推广它,是俞庆棠教育思想的特色之一。
(四)休闲教育俞庆棠生活在一个多难的时代,中华民族外有列强侵略,内有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所以她主张应避开民众的疾苦,以娱乐的方式来转移风化,于是便提出了休闲教育。
何谓休闲教育?俞庆棠曾做过颇为精当的解释:“休闲的意思原来是合乎理智的运用闲暇,使生活向上而丰富,并含艺术陶冶的意义。
这好像是属于个人的事了,实际上也有重要的社会性。
”她指出劳苦大众也需要艺术熏陶,使其生活丰富、积极向上。
劳动民众自身的劣根性不是在消减而是在急剧膨胀,所以必须通过休闲教育,陶冶他们的情操,改造他们的劣根性。
俞庆棠把人生活动需要分成三大部分:求学、做工和娱乐,而且每一个正常人都需具备这三者。
她极为深刻地指出:“我国一般民众能够享受求学、做工、娱乐的很少,现在不必谈民众生活的痛苦,应该谈如何规划改良民众的娱乐而转移风化。
”在休闲教育的推行过程中运用了很多方式,并无常模,要因人因时因地进行变通。
二、对我国成人教育的启示俞庆棠民众社会教育的内容,抓住了二三十年代乡村的主要矛盾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她的这些尝试极具价值,对当代成人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启示。
(一)成人教育的内容要有时代性和实用性俞庆棠的民众社会教育不仅内容具有很强的时代性,而且实施方式、手段灵活多样,并因时因地制宜,密切联系学习者的生活,切实根据中国当时实际现状,解决了很多当务之急,为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当前的中国,成人教育的内容显得有些滞后,教材常年不变,内容陈旧落后,明显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培养的需要不相符合。
教学内容陈旧,就无法及时向成人学员传授最新的科技知识和技能。
这既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又不可能实现成人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此外,在社会生产中创造财富的主要是成人。
所以成人教育要重视实用性,强调学用一致,将学员带到实际中去,真正地提高成人的素质和技能。
通过学习能够切实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也将大大提高成人学员的学习热情,随之教育质量也就有了保障。
俞庆棠的教育思想启示我们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甚至超前,从而引领时代,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二)成人教育要有广泛性和终身性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第三届成人教育委员会在巴黎召开成人教育国际促进会议,当时的会议议长保尔·朗格朗第一次以终身教育为题作了报告。
从那以后,终身教育一词就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一个终身教育的时代已然来临。
成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要加快步伐,积极创新,与时俱进。
成人教育要逐渐从传统的模式中蜕变出来,赋予自身以终身性,使学习成为每个人一生的权利和义务。
另外,成人教育要有广泛性。
这里的广泛性有两层含义。
一是成人教育对象的广泛性。
成人教育应加快师资队伍、基础设施等基础性建设,摆脱功利性,为更多的有困难的成人提供学习机会。
二是教育内容要具有广泛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断地学习已成为必须。
教育—劳动—教育—劳动的循环模式已经逐渐代替了传统的连续的终结型的模式。
成人学员来自不同的职业岗位,有着不同的经验背景,也就有着不同的学习需要。
面对各种各样的学习需要,成人教育要不断拓宽教育内容,使其更为广泛,以此来满足不同的学习需要。
(三)成人教育形式要多样俞庆棠指出,“社会无时不在变化,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不久就会过时,因此,人们应不断学习”。
[5]故在开展民众教育时,她采取了多样的办学形式,不限于学校教育机构,创设了民众教育馆、民众图书馆、民众体育馆、民众合作社等教育组织形式,顾及学校门墙以外没有接受教育机会的人,为他们提供实习机会。
民众社会教育所采取的种种办学形式,对我们当今的成人教育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成人教育现有的办学形式多局限于学校围墙之内,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社会办学和培训机构进行成人继续教育是必要的。
成人学校可结合相应的工厂办学,不仅可提高成人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教育资金紧张的局面,同时还可以使更多的人接受继续教育,为提高民族素质贡献力量。
(四)成人教育公益化俞庆棠在上海办的实验学校被棚户人自称为“这是我们贫苦人民自己的大民校”。
上海民众教育事业,是我国社会教育的先导,是劳苦大众的教育。
它面向底层人民,是穷人的教育。
下层人民占有全国人口的大多数,下层大多数民众的觉醒是改造社会、建设乡村的基础。
民众教育是“穷人的教育”,在当时的中国,切实为广大的穷苦民众服务,解决现实问题和困难。
成人教育也应该是穷人的教育,应为弱势群体提供更多学习机会,而不是用来挣钱的工具。
各级政府要增加对成人教育的经费投入,使其能够健康发展。
在社会中,创造财富的主要是成人。
因此要想改变我们贫富差距严重的现状,就要充分发展成人教育。
只有让穷人也受到继续教育,提高他们的素质和技能,才能给他们带来高收入的机会,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缩小差异。
因此,我国的成人教育事业要向着公益化的方向发展,多为下层的人们服务,多关心他们的真正需要,为其提供发展的机会和平台。
参考文献:[1]茅仲英,唐孝纯.俞庆棠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2]俞庆棠.民众教育[M].正中书局,1935.[3]茅仲英,唐孝纯.俞庆棠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4]俞庆棠.民众社会教育谈[J].浙江:民众教育月刊,19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