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上册《小石潭记》教学设计2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4
初二语文《小石潭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2.学习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3.领悟作者观察事物的细致入微,感受文章的优美意境。
4.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2.教学难点:领悟作者观察事物的细致入微,感受文章的优美意境。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小石潭记》,这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优美散文,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
(2)请大家谈谈对柳宗元的了解,分享一下他的其他作品。
2.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节奏和语气。
(2)边读边标注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3)思考:作者在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什么感受?3.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含义。
(2)分析课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3)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4.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分享自己的感受。
(2)讨论:作者在文中是如何观察事物的?他的观察给你什么启示?5.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熟读课文,背诵课文,写一篇关于家乡景物的短文。
6.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等环节,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变化。
2.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和启示,提高了课堂氛围。
3.在课后作业中,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提高了写作能力。
附:课文原文从小丘西行,有斗折蛇行的小溪,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元。
宗元遣人持书至京兆尹韦宙。
是年九月三十日记。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小石潭记》,这篇课文大家可能已经预习过了,谁能告诉我,柳宗元是谁呢?”(2)学生回答后,“很好,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文章以简洁深邃著称。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精选1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石潭记》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词语,背诵全文。
2、概括小石潭的特点,学习文章写法。
3、感悟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学习重点:1、掌握重点词语,背诵全文。
2概括小石潭的特点,学习文章写法。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基础达标1.作者作品介绍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
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
柳宗元与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
2.文体、背景介绍.关于文体“”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写作背景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因拥护的改革,被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贬官之后,为排解内心的愤懑之情,常常不避幽远,伐竹取道,探山访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间共写了八篇山水游记,后称《》。
《小石潭记》是《》中的第四篇。
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
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3.字音、字形、词语自学提示一:请大声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并在空行处写出本课你遇到的读音障碍。
篁()竹清冽()为坻()为屿()为嵁()佁()然俶()尔翕()忽差()互寂寥()悄怆()幽邃()自己还不会读的字--------自学提示二:(1)结合课本注释和其他工具书,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初中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精选教案(精选13篇)初中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精选篇1【教学目标】1.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通过阅读文章激发热爱自然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推敲、揣摩、品味小石潭的特点2.仔细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感悟作者贬谪后的孤凄悲凉【教学难点】1.体会文章抓住景物的特征移步易景的写法2.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教学过程】1.借助背景相关的《江雪》,导入文本学生背诵柳宗元的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分析指出这首诗中最能表现作者心境的是哪些字,并结合这首诗的意境说明原因?(表现作者心境的是“孤”和“独”两个字在孤寂、冷清、高远宏阔的背景下,诗中的主人公在“钓寒江雪”,这就是诗人当年参与改革失败被贬时的心情写照前人说“远在江湖砺心志,古来贬官多妙文”:柳宗元被贬永州做司马期间也写了诸多的优秀作品,代表作有《永州八记》等名篇本文是《永州八记》之一,这些作品中作者借景抒怀,与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相一致)2.指导学生阅读初步把握文意:(1)教者范读,引领正音 (要求:学生在文中圈出易错、难读的字)(2)学生自由朗读,揣摩理解文意(读出感兴趣的内容,读出疑惑问题)(3)学生自主阅读助读提示:①作者及随行人员砍伐竹子的原因是什么?(清脆悦耳的水声,带来的内心的喜悦,向往是伐竹的动力)②文章都描写了哪些与小石潭相关的景物?(设计此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细致阅读文本:抓住水、石、树、鱼、源、岸、环境等特点深入领会文意)③作者在对哪些景物的观察描摹上感受到了愉悦?(水声、游鱼)④作者对本次游览的总体感受怎样?(用原文语句回答)(凄神寒骨,悄怆幽邃)3.深入文本,细读小石潭:(1)指导学生深入文本,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讨论探究①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怎样?在这一过程中,作者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请找出来(循声而至,砍竹成路,下见小谭;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②从“伐竹”这一细节中你感悟到了那些?(发现了这里人迹罕至无路可走;发现了作者喜悦之高、兴趣之大,克服重重困难也要觅得小潭)③小石潭的全貌怎样?(潭底为整块石头,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巨石,成为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④请你依据文章内容概括出课文是按找怎样的游览顺序来写的?(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⑤文章在写景中用了什么写法?(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⑥潭水和游鱼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潭水之清和游鱼之乐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天空的时候,着一鸟而让观者感知天空的辽阔高远,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烘托的写法)⑦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幻化到鱼儿身上,仿佛鱼儿也会像人那样感到快乐似的)⑧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那些特点来写的?运用了那些修辞方法?(抓住溪身的蜿蜒、曲折,小溪的或明或暗,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动静结合,准确地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⑨ 文章后部分的凄寒的感受与上文中的“乐”,对比鲜明,你是怎样体会这种情感的变化?(这种情感变化足以说明,作者被贬谪的悲凉是他心中的主调,寄情山水的欢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触发便显露出来设计此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矛盾中发现人物的内心情感,领会文章感情所在)4.总结拓展①总结全文王国维说“以自身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极富作者的生活个性,是“柳”化了的山水他描绘小石潭的石、水、光影、游鱼、树木,着力渲染出了凄寒幽邃的神韵,抒发了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游记里传神的描写,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很值得我们学习②拓展延伸:关于崔氏二小生:柳集旧注:“崔简之子也”据柳宗元《故永州刺史流配驩州崔君权厝志》旧注:“崔君名简,字子敬”又文中“夫人河东柳氏”句下注:“简娶公之姊”据此,则“崔氏二小生”当为柳宗元的外甥③附:板书设计《小石潭记》赏思发现小潭—乐—潭中景物————小潭源流—凄—潭中气氛5.必要的教学资料准备:“永州八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借山水游记,书胸中愤郁的由于八记遗址在永州城郊,故称《永州八记》分别是《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古代称熨斗为钴鉧,钴鉧潭河床底面都是天然石头,凹陷甚深,潭面象古代熨斗,故名之)《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6.文章的生活背景:困居永州的十年永州,在唐时僻远荒凉州司马只是安置流放官员的一种名义上的职务其在永州的十年,是生平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寂郁愤的十年,然而不幸的遭遇,却使柳宗元的才思得到了强烈的激发,发言为文,莫不悲恻动人,寓言、山水游记等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永州八记》,《段太尉逸事状》,《三戒》,《捕蛇者说》等篇章都作于此。
全国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全国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全国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全国一等奖《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作品常识;熟练的诵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整体把握文意。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二、教学要点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结合描写顺序,整体把握文意。
三、教学难点在内容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借助于“剥皮抽筋”手法,掌握本文的情感主旨。
四、教学流程激情导入:《江雪》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写的一首绝句,在这首诗里寄托了诗人高洁孤傲执著不屈的崇高人格。
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
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这篇文章同样体现了他独立的人格以及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
初步了解文本。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本课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1.关于作者: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他参加过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柳宗元在荒远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后又被改贬到更为荒凉的柳州,四年后,病魔无情地夺去了他年仅四十七岁的生命。
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2.关于作品:柳宗元是一个“遍悟文体”的文学家,众体兼长,作品丰富,以散文成就最大,有《柳河东集》。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创作中最富艺术独创性的一部分,有《永州八记》等留存,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小石潭记》。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小石潭记教案6篇小石潭记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由现实生活中的“韩流”想到“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柳)”导入。
二、简介作者,作品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
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
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
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
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
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三、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读通课文,找出难读难写的常用字。
悄怆(chuang)、篁(huang)竹、清洌(liè)、为坻(chí)、为屿(yǔ)、翕(xī)忽为嵁(kan)、差(cī)互、寂寥(liao)、幽邃(suì)2.熟练而准确的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准确断句),如:范读、齐读、速读等。
3.结合下列问题,整体把握文意。
①这篇散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要能概括出每节的大体内容)提示:以游览的先后次序(游踪:发现-近观-远望-感受)来描写的。
先写潭上的大概景象,再写近处潭中景象,再写远望溪流水源之景,最后写潭上气氛。
具体描写了石潭、潭水、游鱼和溪流。
•••••••••••••••••课文《小石潭记》教学设计课文《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课文《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精选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课文《小石潭记》教学设计篇1【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一般文言实词及虚词的用法,如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反复朗读,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理解作者的乐与忧。
【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课时】1课时【预习导学】1.导入新课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导入。
2.作者链接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西文学村柳家巷),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合作·探究·展示】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老师范读。
要求学生认真听准字音和语气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
3.小组交流(四人),依托文本注解、工具书落实字音、词义;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4.(1)出示小黑板(或点击多媒体),给加点字注音,指名学生朗读。
篁()竹清冽()为坻()为屿()为嵁()佁()然俶()尔翕()忽差()互寂寥()悄怆()幽邃()(2)检查字词用法的掌握情况。
①水尤清冽()②潭中鱼可百许头()()③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④以其境过清,小可久居()()⑤明灭可见()⑥乃记之而去()()(2)翻译下列句子。
初中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精选教案(通用6篇)初中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精选篇1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读熟课文,把握整体内容,了解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2.教学重点/难点1、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清、去、邃等;虚词:以、为等,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读熟课文,把握整体内容,了解写作背景。
3、体会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4、学习作者采用的空间顺序写作方法。
3.教学用具多媒体4.标签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堂《江雪》是唐代家柳宗元写的一首绝句,在这首诗里寄托了诗人高洁孤傲执著不屈的崇高人格。
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
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这篇文章同样体现了他独立的人格以及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
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清、去、邃等;虚词:以、为等,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读熟课文,把握整体内容,了解写作背景。
你了解吗?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柳宗元简介: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和韩愈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并称“韩柳”。
代表作有《永州八记》、《三戒》、《捕蛇者说》等。
《小石潭记》说是《永州八记》之一。
三、自学指导听录音:1.画出生字词.2.注意句子的节奏.学生大声读课文,注意语调的把握.提示:1.课文第一二段写作者兴致勃勃畅游小石潭,有全石带来的好奇,有清澈的水流和飘忽不定的游鱼所带来的快乐,应读得欢快些。
2.第三四五段写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氛围,应该读得伤感些,低沉些.四、师生互动交流默读课文:借助文下的注释,试着运用精彩的语言翻译段落中的语句。
句子翻译见五、课堂小结及板书设计略六、当堂训练一词多义(1)可潭中鱼可百许头不可久居(2)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3)清下见小潭,水尤清洌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4)差参差披拂其岸势犬牙互差(5)以以其境过清卷石底以出(6)乐心乐之似与游乐者相乐自学指导(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2)课文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3)作者是怎样描写的?(4)它们各有什么特点?(1)课文的写作顺序是(游览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小石潭记》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教案5篇《小石潭记》语文版八年级上册教案1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2、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尝和审美情趣。
3、理解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系统的学习了三个单元的文言文,已有确定的文言学问的积存,能借助解释和确定的文言学问初步读懂课文。
学生对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确定的力气。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是很深厚,在教学文言文时留意培育学生的兴趣。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尝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
4教学过程1、导入秀丽的大自然带给我们身心的愉悦与奇异的体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往往会使我们放松心情,排遣掉心中的郁闷,流连其中,乐而忘返,林语堂有云: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纸上的山水,今日,教师就带大家踏着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脚印,扫瞄小石潭,赏美景,品柳宗元在山水间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板书,课题〕2、出示学习目标: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尝和审美情趣。
理解在贬谪期间孤独悲凉的心境回忆全文,检查复习走进小石潭,我来读一读师:让我们一起来朗读文章,感悟的感情。
首先来朗读课文,留意生辟字的音。
个别读。
齐读生字词。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走进小石潭,我来译一译〔师:文言文不仅要读准音,还要释准意。
〕要求:翻译句子时字字落实,语句流畅,留意重点词。
请个别学生来疏通。
检查个别字词把握状况。
二、走进小石潭,我来写一写。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课文依据扫瞄挨次来写,请你按课文内容用小标题的形式疏理出的写作挨次!觉察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概→记录同游人假设让你用一个字来形容小石潭,你会用哪一个字?请以“小石潭真〔〕”为题,用描述性的语言写出你对小石潭的印象,字数在100字左右。
教师点评:刚刚,同学们通过写小石潭充分呈现了小石潭的清、静、绿、美、假设你现在就坐在小石潭边,你会有什么感受呢?三、走进小石潭,我来说一说。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小石潭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1理解《小石潭记》的写作背景及作者柳宗元的生平经历。
1.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文言文句式。
1.3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感悟作者情感。
2.能力目标:2.1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2培养学生欣赏文言文的美感。
2.3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3.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3.2感受作者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
1.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文言文句式。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2.2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柳宗元的生平经历,引导学生了解《小石潭记》的写作背景。
1.2学生分享课前预习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课文背景。
2.学习课文2.1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查阅词典,理解词义。
2.2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文言文句式。
2.3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内容。
3.分析课文3.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3.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情感变化,感悟作者情感。
4.课堂讨论4.1教师提出讨论问题:课文中小石潭的美景与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关系?4.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5.课后作业5.1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用自己的话简要介绍《小石潭记》的故事情节。
5.2教师批改作业,给予评价。
四、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评估: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小石潭记》的理解更加深入,能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文言文句式,分析课文结构,感悟作者情感。
2.教学方法改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更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课堂游戏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内容拓展:在讲解课文的同时,可以适当拓展相关文化知识,如唐代文学、山水田园诗等,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上册《小石潭记》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时间] 二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 1.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导入。
2.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
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
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
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
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
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3.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4.师范读课文,生轻声跟读,并补充。
参差寂寥摇缀隶怆 5.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1)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
痴呆或深思的样子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2)一
词多义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动词,“成为”)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3)翻译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判断。
“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
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似与游者相乐。
()④天涯若比邻。
()[课堂练习] 1.读,背。
2、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 1.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2.赏
读课文。
(1)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
“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
的不一般。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
“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
“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文中的“动”与“静”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
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
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文中的“对比”和“烘托”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
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文中的“景”与“情”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
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
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
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
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小石
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
,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文中的“镜头”与“画面”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7)文中的写景短句。
3.精读课文,巩固。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5)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能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4.总结全文。
[课堂练习] 1.课后习题 2、写熟悉的某处景物,二三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