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全程复习方略历史人教版一轮课时作业:24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6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课时训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佛教主张出家,本有悖于孝亲的儒家伦理,但是东晋高僧慧远却提出了“忠孝之意,表于经文”的论断。
这说明()A.佛教开始动摇儒家正统地位B.佛教传入后出现本土化趋势C.儒佛两家思想主张相互对立D.佛教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解析“忠孝之意,表于经文”的论断反映了佛教与儒家思想的融合,说明佛教传入后出现本土化趋势。
故选B项。
A、C、D三项均表述错误。
答案 B2.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
生,仁也”。
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B.孟子的仁政思想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解析依据所学知识,首先排除B、D两项;题干认为“阳生万物”,而何为“生”呢?“生,仁也”,其主要阐释的是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A项正确;如果对“阳生万物、阴成万物”不能正确解读,及把握内在关系:生,仁也。
易错选C项。
答案 A3.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
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
”由此可见理学() 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B.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D.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解析提取材料信息,“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说明理学博大精深;“对中国之外的‘夷务’……关心”,体现了其封闭性。
理学吸收了佛、道的思想,A项错误;理学是唯心主义思想,C 项错误;理学重点关注的不是世界本原,材料也无从体现,排除B项。
D项表述准确,也符合题意。
答案 D4.“即便把中国哲学‘压’到最低程度,都绕不开他这座高峰……‘心即理’的哲学命题使他开创了中国‘心学’,是当时唯一能与朱熹理学相持对立的一家。
第27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练出高分基础训练1.下列反映隋唐时期儒学发展的史实是()A.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家提倡复兴儒学B.封建帝王重视儒学,开始建立太学,传授儒家思想C.儒学失去了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D.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形成新的体系『答案』 A『解析』隋唐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现象,A项正确;B项是汉代时期,不符合题意;C项“失去”说法与史实不符;D项反映的是宋明理学,不符合题意。
2.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A.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C.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答案』 B『解析』首先明确题中材料都是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判断,在此基础上判断选项是否符合这两者的共同特征。
宋明理学的核心内容是理,即社会中的伦理道德,强调伦理为本,故A项错误,B项正确;其导向为社会伦理,故C项错误;理学的前提是儒家思想,故D 项错误。
3.明朝一位学者说:“自哲学家□□以来,真理已经明白显示于世界。
我们不再需要什么著作,要做的只是实践。
”材料的“□□”指的是()A.董仲舒B.朱熹C.王阳明D.李贽『答案』 B『解析』关键信息:“我们不再需要什么著作,要做的只是实践”。
题干材料体现的是朱熹格物致知的思想主张,故B项正确;董仲舒是汉代儒学家,其思想主张不符合题干,故A项错误;C项是心学的代表人物,主张致良知,故C项错误;李贽是明朝思想家,结合所学知识,在认识论方面不符合题干,故D项错误。
4.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B.“天有春夏秋冬……人有仁义礼智,皆以四者相为用也。
”C.“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D.“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答案』 B『解析』A项是老子的辩证思想,故A项错误;B项是程朱理学的思想,故B项正确;C项是王阳明心学的思想,故C项错误;D项是汉代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
《金版新学案》2011高三历史一轮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时作业新人教版(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一、选择题1.(2009年深圳市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解析】宋明理学家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统治秩序。
【答案】 C2.(2009年广东惠州二调)李明同学写关于民族精神方面的作文,可能引用下列哪句名言(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选项A是个人修养方面的。
选项C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与题意不符。
选项D是辩证法思想,不合题意。
选项B表现了民族气节,正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答案】 B3. (2009年潍坊市模拟)“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
”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
对“朱子高于孔子”喻意的最佳解释是( ) A.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B.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C.朱熹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D.朱熹的学说更科学【解析】本题以对联中双关联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发展历程的理解。
朱熹是南宋儒学大师,正是在继承儒家学说的基础上系统地阐释了“理学”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极大发展。
【答案】 B4.图墓砖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民族融合的发展B.宋代佛教取代儒学占据思想统治地位C.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D.宋代“三教合一”潮流盛行【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识图分析能力。
由图片中“僧、俗同乐”以及图片人物打扮可判断反映的是宋代“三教合一”的现象。
课时作业 24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场面时间: 45 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 ( 本大题共12 小题,每题 4 分,共 48 分 )1.[2019 ·石家庄高三调研] 东晋高僧慧远曾说“道法之与名教,如来之与尧、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
”东晋道士葛洪著《抱朴子》有内、外两篇,“其内篇言仙人方药,鬼魅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其外篇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
这说明()A.儒、道、佛出现合流的趋向B.佛、道挑战了儒学正统地位C.儒、道、佛的终极目标一致D.东晋最后实现了三教合归儒分析:资料反应了儒、道、佛之间互相影响,互相汲取,出现了合流的趋向,所以选项A 是切合题意的,正确;佛、道并未挑战儒学正统地位,儒学仍旧是正统的,选项B 不切合题意,清除;儒、道、佛的终极目标各不同样,是不一致的,选项C 不切合题意,清除;三教并不是融为一体,即三教并不是合归儒,选项 D 不切合题意,清除;故此题选A。
答案: A2.[2019 ·南宁高三统测] 胡道静称“朱熹是历史上一位有相当作就的自然科学家”,李约瑟也以为:“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看法极其一致,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家’”。
两者的评论主要鉴于朱熹()A.唯物主义的世界观B.格物致知的方法论C.明道德之善的情怀D.求科学之真的精神分析:依据所学可知,朱熹以为要掌握“理”,就需要经过“格物致知”的方法,经过接触人间万事万物,在领会到各样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天生存在的“理”的体验,最后贯穿明“理”。
这此中表现了必定的科学研究精神,这与资料“朱熹是历史上一位有相当作就的自然科学家”“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看法极其一致”看法一致,故 B 项正确。
胡道静和李约瑟必定的主假如朱熹的方法论,A、C 两项与题干没关,清除。
D项说法错误,朱熹的主张属于唯物主义,故 D 项清除。
答案: B3.[2019 ·吉林高三统测] 朱熹在《戊申封事》中写道:“愿陛下自今过去,一念之顷必谨而察之;此为公理耶,人欲耶?果公理也,则敬以充之人欲也,则敬以克之。
第25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选择题1.恒山悬空寺三教殿里,正中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孔子,右边是老子,三人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对话。
据此判断,悬空寺最早可能建于( )A.汉朝B.魏晋南北朝C.隋唐D.宋朝解析:选B 从题干“三教殿”同时出现释迦牟尼(佛教)、孔子(儒家)、老子(道教)的现象,反映“三教合一”现象,这一现象出现时间最早是魏晋南北朝。
2.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
”“全新的创造”是指( ) A.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B.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C.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辩化D.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解析:选C 材料中对“传统的重新发展”即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发展;“全新的创造”指的是适应时代的创新,宋代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辩化就是创新。
3.宋以后的儒学已具有哲学思辨的意味,其中包含深刻的认识论思想。
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论画时说:“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
”这体现了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何种认识论( )A.理是宇宙万物本原B.格物致知C.致良知D.知行合一解析:选B 从材料“虽无常形,而有常理”说明追求“理”,这是求理的方法,故B 正确。
4.有学者指出,宋代知识分子要实现独善其身,需要有三个空间:生活空间、学术空间和政治空间。
其中“学术空间”得以实现的主要因素是( )A.社会稳定,人口增加B.贸易兴盛,城市繁荣C.君权加强,相权削弱D.重文轻武,理学盛行解析:选D 宋代知识分子地位得以提高,学术氛围空前发展,文学、艺术、思想等领域出现了大批杰出历史人物,都与宋代理学的发展、重文轻武的政策有关,故选D项。
5.王阳明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
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13.24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课一、选择题(共12小题,48分)1. 柳宗元说:“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奭然,不与孔子异道。
”材料反映出当时()A. 佛教已取得政治统治地位B. 佛教和儒家思想皆为正统思想C. 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暴露D. 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解析】选D材料中“浮图”代指佛教,材料中“浮图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意思就是佛教与儒家思想的融合。
2. (xx •广东百校联考)宋代“二程”的思想对于儒学发展的意义在于:他们第一次以“天理”作为最高范畴,系统地整理了儒家学说,认为“凡事皆有理”而“万理出于一理”。
这从理论上确立了()A. 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 儒家心学的统治地位C. 儒家伦理学说的先天权威性D. 理学作为统治思想的合理性【解析】选C依据材料中“天理” “最高范畴” “凡事皆有理”等信息可知,二程确立了儒家学说的权威性,故选C A确立于汉武帝时期,B确立于明中期以后,均排除,D中“统治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3. (xx •保定摸底)著名思想家李泽厚说:后代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衡,或夸扬其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索,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的阶级、时代的需要。
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
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都()A. 使儒学和皇权更加充满宗教色彩B. 得到了当朝统治者的推崇C. 提出了一定程度上限制君权的主张D. 进一步稳固了儒学的统治地位【解析】选C董仲舒新儒学宣扬“春秋大一统”“三纲五常”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等思想,他只是开启了儒家宗教化的进程,故A项错误;朱熹的思想在南宋以后才成为官方哲学,故B项错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天人合一”理论,朱熹的“理欲二分”“以理制欲”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故C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开始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故D 项错误。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后训练: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思想家A. 〝有治法然后有治人〞B. 〝天下为主,君为客〞C. 〝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D. 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2、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其严重开展有〔〕①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②完成了实际化.思辨化的进程③封建的伦理品德行为规范构成④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肉体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3、著名作家曹聚仁在谈到宋明时期两位儒学巨匠时,曾经这样比喻:第一团体,看见敌机来了,他会教弟子爬到书架上翻查飞机种类.功用以及防空方法;第二团体会让弟子闭目静坐,泰山崩于前而目不瞬,不为机声所慑。
〝第一团体〞是〔〕A. 朱熹 B. 陆九渊C. 王阳明D. 黄宗羲4、〝自宋以来,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越〕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资料说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如今〔〕A. 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B. 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 压制了人的特性开展D. 促进了文明教育普及5、〝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怜悯,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这资料以为增强品德修养的最好途径是〔〕A. 慎思明辨 B. 知行合一C. 格物致知D. 穷理格物6、有学者以为〝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状还十分微弱、脆嫩。
明朝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后天缺乏,是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以下对此观念了解正确的选项是〔〕A.〝新的经济形状微弱〞是由于商品经济水平落后B.〝时代性的缺陷〞是指没有提出意味时代开展趋向的思想学说C.〝后天缺乏〞是指思想家的思想缺少必要的社会基础D.〝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说明早期启蒙思想并不具有启蒙作用7、以下图为西汉以来我国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统计柱状图,招致图中节妇烈女人数剧增的主要缘由是〔〕A.民主统治的增强B.商品经济的兴盛C.科考制度的影响 D.思想控制的强化8、柳宗元的«封建论»指出:秦始皇树立帝国,以郡县取代封建,固然出自〝一己之私〞,却成就了〝天下之公〞。
~学年高二年级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一章课时练习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1.宋明理学家倡议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看法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用论,均以A.研讨天人关系为中心内容B.伦理品德为中心内容C.看法自然开展规律为中心内容D.关心社会提高为中心内容2.钱穆先生以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迷信两方面。
〞以下朱熹的观念中最有能够表达〝理〞有〝迷信〞之含义的是A.〝仁〞是品德价值的终极源泉B.经过〝格物〞取得知识C.〝三纲五常〞是品德的价值外延D.〝正君心〞才干天下平3.«清史稿·列女传»记载:蔺氏许嫁于季斌敏,未及成婚,季斌敏亡故,〝蔺年十八,矢不嫁。
〞二年以后,听说家人张罗自己的再嫁之事,就割下自己的右耳以明心态,三天后又割下左耳。
蔺氏如此行为是受什么思想毒害A.法家思想B.道家思想C.程朱理学 D.明清倡议特性思想4.朱熹说:〝须是穷得理多,然后有贯串处。
心有限量,如何尽得?物有多少,亦如何尽得?但到那贯串处,那么才拈来便知道,是为尽也。
〞以下主张在道理上与之相通的是A.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B.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C.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D.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5.«后汉书»记载,汉明帝曾亲身到太学讲学,和儒生们一同研讨儒学经典。
以下文献,不能够列入他们研讨范围的是A.«诗经» B.«春秋» C.«礼记» D.«四书集注»6.〝僧问:如何摆脱?禅师曰:谁缚汝?又问:如何是净土?禅师曰:谁诟汝?问:如何是涅般?禅师曰:谁将生死与汝?〞与禅师观念相似的是A.孟子 B.董仲舒 C.朱熹D.陆九渊7.现代有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雨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
甲徒日:〝风催幡动!〞乙徒日:〝幡何动,清楚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
课时作业25 宋明理学及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5·某某师大附中月考)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C.从万物本原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解析:本题考查宋朝理学,考查学生分析能力。
宋朝是理学的形成、发展时期,理学的核心主X是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来论证儒家伦理纲常的合理性,使得这一时期的儒学具有很强的思辨色彩和严密的系统性。
答案:C2.(2015·东城示X校综合考试)下列有关宋明理学的评述,哪个是不正确的( ) A.朱熹主X穷理致知的外向工夫;陆九渊则看重发明本心的内向工夫B.朱熹思想以理为最高概念;陆九渊则以心为最高概念C.程颢和朱熹的思想方向很接近,后世称“程朱”;陆九渊与王守仁思想颇接近,后世称“陆王”D.朱熹教人首先强调“致良知”,而后博览;陆九渊信学古人、读古书为格物、穷理的入手方法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考查学生记忆能力。
“致良知”是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的特点。
故D表述错误,但符合题意。
答案:D3.《朱子语类》记载,“黄仁卿问:‘自秦始皇变法之后,后世人君皆不能易之,何也?’(朱熹)曰:‘秦之法,尽是尊君卑臣之法,所以后世不肯变。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朱熹认为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集权制度为历朝沿用B.体现了朱熹从君臣关系角度对专制制度的批评C.朱熹与黄仁卿都对君主专制进行了批评D.中国的君主专制在精神上靠儒家支持解析:根据材料“尽是尊君卑臣之法”分析,秦朝的制度是君尊臣贱,体现了对二者关系的批判,B正确。
A没有从该句出发分析。
C中朱熹思想主要是维护封建专制的。
D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B4.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两方面。
”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B.通过“格物”获得知识C.“三纲五常”是道德的价值内涵D.“正君心”才能天下平解析:朱熹强调“格物致知”,也就是要亲身实践,探究外物,才能获得真知,这最能体现西方“科学”的含义。
课时作业24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365页]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武汉市模拟)根据道教的一种传说,道家创始人李耳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后到达印度,创立了佛教,成了佛,还对当地人民进行教化,这就是所谓的“老子化胡”,道教徒欣然接受这一传说。
这个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来说明()A.外来文化借助本土传统扩大影响B.春秋战国时期佛教已传入中国C.文化高度自信阻碍思想文化交流D.佛教道教逐渐渗透融合为一体解析:材料认为佛教是道教创始人创建的,这种认识其实与史实不符,但被道教徒接受,可知从侧面反映的是外来文化借助本土文化扩大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一种传说,不能说明春秋战国时佛教已传入中国,故B项错误;材料传说虽有盲目自信夸大的色彩,但不能反映出阻碍思想文化交流,故C 项错误;材料传说反映的是老子创立了佛教,没有体现佛教与道教融合,故D 项错误。
答案:A2.三国时期,官学一蹶不振,家庭教育模式兴盛。
王昶要求子孙“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
诸葛亮也在《诫子书》中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些家庭教育观,可以反映出当时()A.儒家思想日益衰落B.“贵儒”又“尊道”C.传统文化走向断裂D.奉行三教并行政策解析:“遵儒者之教”与“修身,养德”说明儒家思想依然存在影响力,故A项错误;王昶的“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与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均体现了儒家与道家思想的融合,故B项正确;三国时期儒家、道家等中国传统文化依然延续性发展,并未走向断裂,故C项错误;材料中仅体现儒家与道家思想,未体现佛儒道三教并行,故D项错误。
答案:B3.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材料表明()A.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人成为圣贤B.希望人们放弃声名利禄C.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D.诗词经义不是古代教育的主要内容解析:材料中朱熹所说的意思是:我私下里关注古代圣哲教人读书学习,无非是为了使人明白礼义道理,修养身心,然后推己及人,并不是为了记览词章,沽名钓誉,追求利禄,由此可知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
答案:C4.“士子外用儒术以处世,而内修禅学以修身,宋代这种修禅之风在士大夫中流传日盛。
”这表明当时()A.异质文化融合,儒家与时俱进B.修禅之风盛行,官场生态恶化C.士子表里不一,社会风气沉沦D.理学陷入困境,亟待推陈出新解析:宋明理学吸收了佛道思想,故A项正确;修禅体现宋朝士人注重个人修养,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宋士子注重内外修养,故C项错误;宋明理学重新焕发生机,故D项错误。
答案:A5.(2018·珠海市监测)“理欲之辩”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宋代以后更成为哲学和伦理学所讨论的基本问题之一。
宋代的朱熹认为“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明代王阳明也要求人们“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
这反映了()A.两者都重视道德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B.两者都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性地位C.两者都认为“理欲之辩”是理学的核心思想D.理学的演变已阻碍了社会的进步解析:据材料可知两者都主张“存理灭欲”,“天理”就是封建伦理道德,反映了两者都重视道德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故A项正确;材料讨论的是人自身修养中的“理欲”的关系,不涉及B项,肯定人的主体性地位是人文主义思想,故B项错误;“理欲之辩”是理学的核心思想在材料中无体现,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知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理欲之辩”上有某些共通之处,不涉及其对社会的阻碍作用,故D项错误。
答案:A6.(2018·衡水中学摸底)王阳明曾颇有感触地说:“功利之说,日浸以盛,不复知有明德亲民之实,士皆巧文博词以饰诈,相规以伪,相轧以利,外冠裳而内禽兽,而犹或自以为从事于圣贤之学。
如是而欲挽而复之三代,呜呼其难哉!”为此,他提出()A.“知行合一”B.“心外无理”C.“格物致知”D.“工商皆本”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功利之说盛行,人们表面和实践的不统一。
知行合一的意思是强调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与题目内容相吻合,故A项正确;心外无理强调世界的本原在心,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主张,故C项错误;工商皆本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提出的主张,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A7.有研究表明:从11世纪开始到清末,最重要的经典就是“四书”,最重要的精神文化权威是孔孟。
从周孔到孔孟,从“五经”到“四书”,是中国文化、典籍和精神权威的一次重大变化。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孟子在儒家的地位上升B.四书是孟子思想的集大成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四书章句集注》的影响解析:题干材料“从周孔到孔孟,从‘五经’到‘四书’……重大变化”反映的是孟子地位的变化,孟子在儒家的地位上升是这一变化的实质而非原因,故A项错误;B项表述错误;程朱理学在形成中重新评估了孟子在儒家学统中的贡献,随着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孟子地位得到极大提升,故C项正确;南宋朱熹把四书作为儒家经典,并对之加以注解写成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对孟子地位上升有影响,但并非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答案:C8.黄仁宇认为,李贽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李贽构成一位特色鲜明的中国学者,而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人物。
这表明李贽() A.超越了儒家思想范畴B.具有早期启蒙思想C.局限于传统文化樊篱D.思想引起社会变革解析:根据材料不难看出强调的是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人物”不难看出李贽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与早期启蒙思想并不相关,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人物”,黄仁宇更强调的是李贽思想的局限性,故C项正确;思想引起社会变革与历史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9.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
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是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顾炎武上述言论的主旨是()A.批判宋明理学空谈义理B.强调学术与道德的结合C.提倡无研不信的为学方法D.倡导经世致用的学术取向解析:从材料“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可以看出顾炎武强调人的道德的作用,认为以无德之人讲学,与圣人相去甚远,故B项正确。
答案:B10.明清两代都强调以礼入法,制定有“留养”之条,即对犯有死罪的人,所犯死罪不在“十恶”范围的,如有祖父母、父母老而无养的,可奏请免将罪犯处决,以留下来养亲。
这表明()A.封建统治者对人性的尊重B.纲常伦理对封建统治的重要性C.“存天理,灭人欲”的深刻影响D.封建法律程序的随意性解析:题干中“有祖父母、父母老而无养的,可奏请免将罪犯处决,以留下来养亲”体现出了统治者对孝道的重视,从而说明了纲常伦理对封建统治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
答案:B11.(2018·芜湖市模拟)清初思想家唐甄说:“人之情,孰无所欲!得其正而安之,不得其正而弃之,是为君子。
”陈确说:“真正无欲者,除是死人。
”但“人欲正当处即是理。
”费密说:“欲不可纵,亦不可禁。
”由此可知他们的共同主张是()A.彻底打破理学的禁欲主义B.理性地把握人欲与社会秩序的关系C.把程朱理学作为统治思想D.顺应资本主义萌芽要求构建新思想解析:材料中的这些进步思想家所承认和认可的只是有限和适度范围之内的私欲,并没有彻底打破理学的禁欲主义,故A项错误;适当的人欲是对个人权利的理解和尊重,但过度的欲望又必然会对社会秩序造成冲击和危害,这些思想家所追求和强调的都是二者之间的平衡,故B项正确;很明显,材料中的这些进步思想家都是在批判而非维护程朱理学,故C项错误;这些进步思想家的观点和主张,在本质上都是对传统的宋明理学的批判和继承而非构建新思想,故D 项错误。
答案:B12.王夫之在明亡后一直以明朝遗民自居,坚决不与清朝合作。
清朝末年的革命者将王夫之视为反清排满的象征而大加宣传。
与此同时,清政府也将王夫之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下诏予以追褒,并从祀文庙,加以供奉。
这表明() A.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B.历史评价受现实政治的影响C.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D.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解析:王夫之的行为体现出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但是与材料中不同的立场观点不相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呈现的是清朝末年的革命者和清政府的不同的认知,革命者需要树立榜样继续抗清,清政府则是缓和民族矛盾,维护统治,故B项正确;这不是历史人物的多面性,而是评价人的观点的多样性,故C 项错误;材料中不是客观公正的问题,立场不同,观点不同,故D项错误。
答案:B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黑龙江省六校协作体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理学的兴起是当时社会存在的产物。
一是北宋统治者强化封建统治的需要。
封建统治者除了在政治、军事上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外,还需要在思想上对人民进行说教和控制。
理学正是建立和强化封建秩序的理论基础。
二是魏晋隋唐以来儒、佛、道三教既长期纷争,又相互影响、渗透而趋于合流的结果。
隋代王通提倡三教合一,唐代韩愈仿佛、道的传法系统,建立儒家道统,为理学的产生开了先河。
——摘编自王士立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二清初大儒们召唤士人摆脱宋明学派加在他们身上的束缚,直接从古代经典中探求真谛……这些大儒激烈地反对明代的空疏和形而上学思潮,建立起一种新的学术氛围。
在这种氛围下,他们把着重点放到了对古代经典做研究、旁征博引地做考证以及将知识运用到社会上。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
(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儒”的杰出代表及他们共同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其影响。
结合材料一、二,说明社会思潮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16分)。